杞芳堂读碑记

杞芳堂读碑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樯 著
图书标签:
  • 碑刻
  • 金石学
  • 方志
  • 地方文献
  • 历史
  • 文化
  • 古籍
  • 民国
  • 山东
  • 碑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5508099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117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杞芳堂读碑记》对两汉到北周的墓碑、墓志、摩崖石刻、佛教造像记等诸多刻石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内容涉及书法艺术、古文字演变、历代行政区域划分及其沿革、典章制度变迁等多方面的知识,征引宏富、说理透彻,对书法、石刻历史上许多存疑的问题,发表了中肯的意见。书中涉及的墓主、碑主中的大量历史人物都与正史相对照,起到碑史互证的效果。

作者简介

  李樯,山东邹城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楹联学会理事,山东省第四届泰山文艺奖评委。山东省“德艺双馨”书法家。中国国家画院首届学术理论精英班成员,北京凤凰岭书院书法家。
  主要学术专著有《秦汉刻石选译》《山东省区域文化通览·济宁卷·汉碑》等。其中《秦汉刻石选译》获第三届泰山文艺奖、2011年度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等。论文《汉碑考辨六题》获山东省第三届书学讨论会优秀论文奖。2011年起在《东方艺术·书法》杂志开设“古碑新考”专栏,2012年5月应邀赴香港书谱学院书法院讲学。
  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各类展览,并于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获奖。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将历史小说般的感染力融入理论考据文章的说理性和逻辑性中,使读者体验到极大的阅读快感。
  ——曾来德
  
  或记叙有关史事,或解析有趣的掌故,或辨正沿袭的谬误。如辨《张迁碑》之非伪,《陶浚墓志》之不真,“惠安西表”不是《西狭颂》的题目,云峰山诸刻揭郑氏三代隐瞒不光彩的谥号等等。随处点染,随处开花,丰富多彩,不拘一格,读来饶有趣味,毫无学术著作平板、枯涩之感。
  ——王鲁湘
  
  观其积学之作,浩博渊邃,清明精切。举凡两汉、魏、晋、南北朝之石刻,大体统涉,随机缕析,多见性情;或以石正史,或以史正石焉。
  ——伍灯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两汉
杨量买山记
莱子侯刻石
三老讳字忌日记
开通褒斜道摩崖
大吉买山地记
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石券
袁安碑
贾武仲妻马姜墓记
袁敞碑
《祀三公山碑》并非冯巡所立
嵩山太室神道石阙铭
开母庙石阙铭
嵩山少室石阙铭
裴岑纪功碑
景君刻石三种
石门颂
乙瑛碑
李孟初神祠碑
礼器碑
《孟孝琚碑》的刻立时间
郑固碑
张景造土牛碑
苍颉庙碑
封龙山颂
《华山庙碑》之“郭香察书”
《鲜于璜碑》的两篇碑文
刘熊碑
武氏祠五碑铭
杨统碑
张寿碑
街方碑
杨著墓碑
史晨碑
《肥致碑》的“萌”字及其它
许阿瞿画像石题记
夏承碑
“惠安西表”不是《西狭颂》的题目
都阁颂
天井道碑
杨淮表记
鲁峻碑
杨震墓碑
……
三国·魏

精彩书摘

  羊祜墓志
  刻于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出土于河南洛阳,现存于洛阳市。志文隶书,极简略,只记姓名、表字、官职及卒葬日期、地点,最后一行“夫人吴国刘氏”。
  羊祜是西晋初极其重要的一个历史人物,泰山南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南)人,字叔子,父名道,官至太守。他的前母是孑L融之女,生母是蔡邕之女,这两位外公都是东汉著名文学之士,他的姐姐嫁给司马师,是晋武帝司马炎之伯父,晋朝建立后追赠景献帝。
  羊祜在魏末任司马昭的从事中郎,参与机密,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后,他替司马炎定灭吴之策,泰始五年(269)以尚书左仆射都督荆州诸军事,出镇襄阳。当时的襄阳是三国魏、吴之间对峙的前哨。他在镇开屯田,储军粮。有惠政,以德服人。与敌方吴国将领陆抗各保分界,互通使节。军队打猎,猎物逃人吴地,晋方追到晋界便返回,有从吴地逃来的猎物,先为吴人所伤,被晋兵捕获的,必封还对方。敌方将领陆抗有病,他命人赠送药物,吴人有疑心,劝陆抗不要吃,陆抗说:“羊祜岂酰人者!”(即:“羊祜能是下毒药害人的人吗!”)一点没有疑心地吃下了他馈赠的药物。
  咸宁初(275)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谓“开府仪同三司”,是魏晋以后散官的最高官阶。“开府”就是可以自己任命僚属,设置官署。汉代只有“三公”(太宰、司徒、司空)和大将军可以“开府”。后来出镇官员可以开府的,按照三公的成例,所以说“仪同三司”。他是最受宠任的方面大员,病重求回朝,以帝舅之尊,特命乘辇人殿,见皇帝不下拜,侍坐。举杜预代替他的职务。死的时候,皇帝哭之甚哀,“是日大寒,帝涕泪沾须鬓,皆为冰焉”。南州之人闻讯痛哭罢市,连对方吴国守边将士也为之哭泣。他没有儿子,皇帝命其兄之子羊篇为嗣,并袭封他钜平侯的爵位。襄阳百姓怀念他,“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这“堕泪碑”的典故,常被后世诗文引用。①
  以上是正史记载,关于他还有两个传奇故事。一个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人有相羊祜父墓,后应出受命君。祜恶其言,遂掘断墓后以坏其势。相者立视之日:‘犹应出折臂三公。’俄而祜坠马折臂,位果至公。”②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杞芳堂读碑记》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介绍该书的核心价值和研究范围,但完全不涉及《杞芳堂读碑记》的具体内容。 --- 《金石遗珍:宋代碑刻的文献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立足于宋代金石学发展的宏大脉络,聚焦于宋人对碑刻文献的搜集、整理、考证与评鉴。全书通过对宋代石刻文献的文献学考察,深入剖析了宋代士人阶层在保存和研究古代碑刻过程中的学术精神、方法论演变以及其对后世考古学和文献学的影响。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碑刻内容,而是将其置于宋代的社会文化、思想变迁、政治活动与艺术审美之中,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研究框架。全书以宋人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金石学的兴盛与转型,探讨了宋代如何将原本以“验古”为主要目的的碑刻研究,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立学科体系的学问。 第一章:宋代金石学的历史背景与学术渊源 本章追溯了宋代金石学的思想源流。从魏晋的古碑摩崖记录,到唐代的碑志整理,宋代学者在此基础上,展现出更为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研究倾向。重点探讨了北宋初期文人对“简牍、碑碣、图籍”的重估,以及理学思潮对“格物穷理”精神在金石考证中的体现。介绍了如欧阳修、苏轼等大家在金石学领域的早期实践,他们如何将古碑视为直接的史料证据,以纠正传统史籍的讹误。 第二章:碑刻的搜集、著录与分类体系的构建 本章详细考察了宋代金石学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碑刻搜集和整理的工作。通过对当时的地方志、文集、别集中的相关记载进行梳理,勾勒出宋人对重要碑刻的“寻访足迹”。重点分析了宋代学者在著录碑刻时所采用的“摹写”、“搨录”等技术手段的演进,以及这些技术对手抄本流传的影响。此外,本章还辨析了宋人对碑刻文本进行初步分类的尝试,包括按地域、按书体、按年代的初步划分,这些分类方法为后来的金石学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宋代碑文的“考证”方法与史学批判 宋代金石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文献的批判性考证。本章集中讨论了宋代学者在辨伪存真过程中所运用的具体方法。这包括对碑刻文字与传世文献的交叉比对、对碑刻书写风格与时代特征的吻合性判断,以及对碑刻文字的语词、制度沿革的细致推敲。通过几个典型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宋人如何利用碑刻材料,对既有的历史叙述和官修正史提出质疑,体现了宋代史学研究中实证精神的萌芽。 第四章:碑刻的书法艺术价值与审美取向 金石学与书法史的交织是宋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本章探讨了宋代士人对碑刻“书迹”的审美判断。彼时,书法评价的标准开始从唐代对晋人“风韵”的推崇,转向对碑刻中体现的“雄强”、“古朴”乃至“拙朴”的赞赏。分析了宋人如何根据碑刻的时代和书家风格,进行分期、分派的评价,以及这种审美取向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碑学书风。这种对“手写体”的重视,标志着书法批评体系的成熟。 第五章:碑刻文献的流传与保存困境 碑刻作为一种固态的文献载体,其保存与流传面临着天然的挑战。本章研究了宋代碑刻文献在流传过程中的损毁情况,以及学者们为应对此困境所做的努力。探讨了石刻文字在宋代遭遇的自然侵蚀、人为毁坏(如避讳改刻、重刻)的现象,以及宋人通过“临摹”和“集刻”等方式对原始信息的二次传播所起的作用。分析了宋人所编纂的金石总集,在信息传播中的双重作用——既是保护,也可能因为转录的失误而造成新的偏差。 第六章:宋代金石学对元明清的学术影响 本章旨在总结宋代金石学成就的深远意义。阐述了宋代的考证方法和史学态度如何被后世的元明清学者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在清代乾嘉学派中,宋人“实证”精神的再发现。本书认为,宋代学者对碑刻的系统性整理,为后世的碑学复兴和考古学建立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知识基础和方法论框架。 结语:宋人与“时间的长河”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向读者展示宋代学者面对古代遗存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坚韧的学术精神和对历史的深切关怀。他们通过对冰冷石刻文字的解读和重构,试图连接过去与现在,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特色: 1. 文献学导向: 侧重于研究宋人“如何看碑”,而非简单罗列“碑上写了什么”。 2. 方法论剖析: 细致解析宋人考证碑刻的逻辑路径和具体操作。 3. 文化史视野: 将金石学置于宋代思想、艺术、史学变迁的大背景下考察。 适合读者: 中国古代史、文献学、考古学、书法史研究者及对宋代学术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触动我的一点,是它成功地在“冷峻的学术”与“温热的人文关怀”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许多专注于碑刻考证的书籍,常常因为过于侧重技术层面的分析,而显得有些枯燥乏味,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文字中流淌着一股深沉的人文情怀。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解读文字本身,他更热衷于挖掘隐藏在这些符号背后的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理想与挣扎。通过对特定时期社会风貌的侧面描摹,那些抽象的历史概念被赋予了鲜活的血肉。我仿佛能听到刻刀敲击岩石的回响,感受到那些工匠在寒风中驻守的寂寥。这种将历史研究提升到哲学和情感层面观照的方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久久回味那种历史的回响和人性的光辉。

评分

我必须得夸赞一下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能让人心无旁骛阅读的书已经难能可贵,而这本书做到了极致。页边距的留白恰到好处,给予文字足够的呼吸空间,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字体选择上,似乎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既保证了辨识度,又烘托了主题的古雅氛围。更让我赞叹的是,那些需要对照和引用的部分,处理得极其精妙。无论是注释的标注方式,还是与正文的穿插关系,都遵循了最高的易读性原则,让我在追踪那些复杂的引用链条时,感觉不到丝毫的滞涩。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团队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的尊重。它让“阅读”这件事本身,回归到了一种纯粹的、享受的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是无法用三言两语概括的。它不仅仅是对特定文化遗产的记录和阐释,更像是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时间胶囊”。作者在考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令人肃然起敬。很多细节的考证,恐怕只有少数领域内的专家才会注意,但作者却一丝不苟地进行了梳理和辨析,这种对真相的尊重,是治学态度的最高体现。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历史断层的理解,一下子变得立体和丰满起来。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脚下的土地和我们继承的文明,让我们意识到,那些看似静止的石碑,其实蕴含着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启示。这本书无疑将成为相关领域内的一部重要参考著作,其影响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彰显。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初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心生敬意,纸张的选用考究至极,触感温润而富有韧性,仿佛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封面设计上,字体排布的疏密有致,墨韵的深浅变化处理得非常到位,既有古朴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设计的灵动。尤其是那个题签,看似随意却处处透露着匠心独运,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其背后的故事。装订的工艺更是没话说,无论是线装还是胶装,都展现了极高的水准,翻阅起来极为顺滑,一点也不担心会损伤书页。我特意留意了插图部分,那些拓片的扫描和复刻技术,真是令人惊叹,细节清晰到每一个细微的笔触、每一处残损都纤毫毕现,这种对原件的尊重和还原度,对于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件阅读工具,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能为整个空间增添一份沉静的书卷气。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叙事脉络清晰得令人称道,作者的笔触犹如一位技艺精湛的向导,引领我们穿越时空,深入到那段尘封的碑刻记忆之中。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考古体验,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作者在描述那些风化斑驳的文字时,那种情感的投入是真挚而克制的,没有过度的煽情,却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重量和那些刻字人当年的心境。尤其是对碑文背后社会背景的梳理和解读,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仿佛所有的谜团都在娓娓道来中迎刃而解。这种结构安排,既满足了专业人士对考据的严谨要求,又照顾了普通读者对故事性的需求。它不是干巴巴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历史画卷,让人在领略文字之美的同时,也被那些被时间磨砺的坚韧精神所打动。

评分

喉咙哦下午上课咯默默默默

评分

——曾来德

评分

�敚斠弧⑽� 造

评分

而这样的傀儡,居然有近百之数,怎么看,都难缠以极,反观来到这里的修士,经历了刚才的变故,猝不及防之下,陨落的有百万之多。

评分

增长知识,增长见闻。

评分

观其积学之作,浩博渊邃,清明精切。举凡两汉、魏、晋、南北朝之石刻,大体统涉,随机缕析,多见性情;或以石正史,或以史正石焉。

评分

虽说修仙界体形与实力不一定成正比,但像山峰一样高的魔岩傀儡实力肯定是常人所难以企及。

评分

或记叙有关史事,或解析有趣的掌故,或辨正沿袭的谬误。如辨《张迁碑》之非伪,《陶浚墓志》之不真,“惠安西表”不是《西狭颂》的题目,云峰山诸刻揭郑氏三代隐瞒不光彩的谥号等等。随处点染,随处开花,丰富多彩,不拘一格,读来饶有趣味,毫无学术著作平板、枯涩之感。

评分

《杞芳堂读碑记》对两汉到北周的墓碑、墓志、摩崖石刻、佛教造像记等诸多刻石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内容涉及书法艺术、古文字演变、历代行政区域划分及其沿革、典章制度变迁等多方面的知识,征引宏富、说理透彻,对书法、石刻历史上许多存疑的问题,发表了中肯的意见。书中涉及的墓主、碑主中的大量历史人物都与正史相对照,起到碑史互证的效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