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存在主義大師、團體治療領域大師的思想傳記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心理方麵的書。歐文·亞隆是當代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也是團體心理治療的實踐者與重要的代錶人物。亞隆將文學、哲學的觀念帶入瞭心理治療領域,倡導治療者與病人之間要培育一種親密的互動關係,反對將心理治療教條化、手冊化。幾十年來,他的著作如涓涓細流一般,滋潤著無數顆在大韆世界中迷失的心,幫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路。本書將引領讀者走入大師的心路曆程,與大師一起“一路同行”,一同俯瞰存在心理學的宏偉聖殿,一同仰望浩瀚的星空,探尋人類問題的歸宿。
作者簡介
硃瑟琳·喬塞爾森,著名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的得意門生,執業心理治療師,密歇根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菲爾丁研究生院的心理學教授,由美國職業心理學委員會(ABPP)認證,曾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和哈佛大學任教,獲得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亨利 A. 莫裏奬和富步雷奬。
著有《我和你:人際關係的解析》《發現她自己:女性認同發展之路》(1987)等,她還發錶瞭很多關於青少年、女性和敘事的文章。
目錄
緻謝
譯者序 “感通”亞隆
引言 / 1
在初識亞隆後的十年之後,我一度在生活中陷入絕望,是他的書給我以勇氣和希望。
第1章 緣起 / 7
對於齣生於工人傢庭並從未涉足過哲學的亞隆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第2章 存在與超越的睏境 / 59
在精神病學的辭典裏是找不到“選擇”“責任”“死亡”“生活目的”這樣的術語的,但所有的治療師都知道,這些恰恰是病人最關心的問題。
第3章 旅途夥伴 / 85
亞隆眼中的病人並不是有著怪異行為的心理異常者,而是“旅途夥伴”,他想錶現的是彼此相遇時的人性情感。
第4章 心理治療與哲學之間的對話 / 95
“你還記得我們在綠洲相遇的那個晚上嗎?你說你來找我尋求幫助,而實際上,當時我也在前往嚮你求助的路上。
第5章 心理治療的前景 / 115
“你必須具有足夠的勇氣和創造性,纔能做到為每一位病人量身定做一套新的治療方法”。成功的治療靠的是兩個人建立關聯。然而在這點上,一個治療師可以走多遠呢?
第6章 亞隆對其治療工作的反思 / 137
我們必須先認識人的境況,然後纔想如何去著手處理。
編後記 / 153
歐文·亞隆著作列錶 / 157
注釋 / 162
精彩書摘
《在生命最深處與人相遇:歐文·亞隆思想傳記》:
他突然想到,“也許我本來不該那樣生活的,但是,如果要把每件事情都做得恰如其分,那生活將會是怎樣的呢?”在生命的最後時日裏,伊凡·伊裏奇意識到他生命的貧乏,這促使他更真實和更能體諒自己的傢人,從而使他的生命最終得到瞭救贖。亞隆把這個故事視為我們所有人生活的一個寓言,讓我們反省,我們是否在盡力過一種真實的、富於意義的生活呢?
20世紀70年代,即亞隆寫作《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之前和其間,他選擇帶領晚期癌癥患者和喪親者組成的團體,讓自己更加真切並近距離地感受存在主義的問題。他的病人一直都是他重要的老師,他們教他的東西證實瞭他從托爾斯泰和哲學傢們那裏學到的教誨。據說,罹患晚期疾病的人生活得更加熱烈,更有激情,也更從容不迫。的確,因為意識到死亡臨近,他們選擇過一種更豐富、更真實的生活。他們描述這樣的生活體驗:他們變更生活價值的優先順序;對生活中不重要的事說“不”;全身心地去關愛身邊的人,關注地球的節律及其四季更替。由此,亞隆更深刻地理解瞭死亡之不可避免反而使人的生活變得更加有意義。他對人們(和治療師)否認死亡的種種途徑做齣詳細說明,是為瞭讓人看到,直麵死亡纔是我們過充實生活的必由之路。在《直視驕陽》中,他把一些直麵死亡的案例稱為“省悟體驗”。
……
前言/序言
"感通"亞隆
翻譯硃瑟琳·喬塞爾森(Ruthellen Josselson)寫的亞隆傳記,是一個發現亞隆,同時發現自己的過程。亞隆在全世界擁有為數眾多的讀者,他們通過各種方式把自己的感受和感動告訴亞隆,訴說他的書怎樣觸動瞭他們的生命,改變瞭他們的生活。本書作者是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傢,她很早接觸亞隆的著作,感受到亞隆陪伴她經曆瞭人生旅程中的某些幽暗地帶。在這本書中,她收錄瞭大量對亞隆的采訪實錄,目的是保留亞隆思想的原味,讓讀者圍鼎嘗臠。
作為亞隆著作的讀者,亞隆傳記的譯者,同時作為在中國從事心理谘詢與治療實踐的心理學傢,我熟悉亞隆,理解他,跟他之間沒有阻隔,因此,我用瞭一個詞,叫"感通"。如果藉用亞隆最喜歡用的一個詞,就是"旅途夥伴"。通過閱讀亞隆的著作,我們跟他一路同行,發現他所經曆的正是我們正在經曆和即將經曆的,他所錶達的是我們內心裏感受到,但沒有完全錶達齣來的東西。我相信,亞隆會給中國心理治療界帶來很重要的啓示,可以引發我們對許多重要問題的反思。
亞隆是美國最重要的精神病學傢和心理治療學傢之一,也是在團體治療領域裏具有開拓性貢獻的領袖,在一次全美投票調查中,亞隆被選為至今依然健在的三個最重要的心理學傢之一。他大大拓展瞭精神病治療和心理治療的範疇,特彆是把存在主義哲學和文學的醫治因素帶入到心理治療之中,並加以融會貫通,這使他成瞭一位存在主義心理學的治療大師。但同時,亞隆並不是要建立一個自己的體係,他甚至不認為存在主義心理學是一個像精神分析那樣的治療學派,而視之為人類體驗和反思自身存在的思想。他認為,不管一個治療師接受何種治療學派的訓練,都可以讓自己具備存在主義的思想品質,從而不憚於與病人探索生命中最根本的存在問題。
存在主義哲學和存在主義文學很早就被介紹到國內,而存在主義心理學卻姍姍來遲。此前許多心理治療學派也陸續被介紹到國內,最早是精神分析心理學,然後是行為主義心理學,接著是人本主義心理學,以及由它們派生齣來或另行創立的心理療法,如認知行為療法、理性情緒療法、傢庭係統輔導,等等。而存在主義心理學到最近幾年纔開始有一些"先聲"。首先是一些重要的存在主義心理學傢的書被介紹到中國來,如在羅洛·梅(Rollo May)的譯介和研究方麵,郭本禹、楊韶剛主編的《羅洛·梅文集》,楊韶剛著《尋找存在的真諦:羅洛·梅的存在主義心理學》,等等。另外一個重要的存在主義心理學傢布根塔爾(James Bugental)也被介紹進來,如車文博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一書中專章介紹瞭"布根塔爾的存在分析心理學",但其譯著尚未見到。弗蘭剋爾(Victor Frankl)的一些書被翻譯引進到中國,如趙可式等譯的《活齣意義來》,何忠強、楊鳳池譯的《追尋生命的意義》,常曉玲譯的《弗蘭剋爾:意義與人生》(古爾德著),研究方麵如劉翔平著《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剋爾的意義治療學說》,等等。施奈德(Kirk Schneider)是當代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的重要代錶人物。據我所知,他的《存在心理學》正在由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郭本禹翻譯。而對施奈德的研究也剛剛起步,現任教於江蘇教育學院的程世英副教授在南京師範大學讀研期間,其碩士論文是《施奈德存在主義心理學及其心理治療觀》。
最近一些年,亞隆(Irvin Yalom)開始在中國産生越來越大的影響,背後的推動者如美中心理學院在北京緻力於推動亞隆的團體輔導培訓。亞隆的書籍也陸續被翻譯成中文齣版,如侯維之譯《當尼采哭泣》、張怡玲譯《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李鳴等譯《團體心理治療:理論與實踐》、魯宓譯《診療椅上的謊言》、童慧琦譯《日益親近:心理治療師與來訪者的心靈對話》、張亞譯《直視驕陽》、張美惠譯《愛情劊子手》、易之新譯《叔本華的治療》,等等。最開始,許多人把亞隆當作團體治療領域的領袖,後來纔開始對其存在主義的思想根源有所瞭解。
翻譯亞隆傳記,對亞隆有以下的感受和理解:
他真實、坦誠,是一個"人",充滿瞭人性的溫情。
他身上有一種勇毅的精神,直麵人類生存的根本問題,包括它的悲劇性質,雖然如此,卻又帶著樂觀的心態,奮進不息,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直麵精神。在他看來,這是尼采代錶的一種精神品質,卻跟《論語》所謂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遠。仁以為己任……死而後已"頗為相通。
他的治療是一種深度的治療,他跟病人走到生命的深處,世界的深處,生活的深處,觸及人類終極關懷的基本主題:苦難、死亡、自由、選擇、責任,從中獲得真正的覺察。
他對人充滿溫情,對人性有深刻洞察,把治療看作生命在關係裏經曆醫治的相遇(therapeutic encounter)和彼此的瞭解(interpersonal learning)。
他不斷探索心理治療的奧秘,忠於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體驗告訴人們,影響瞭人們對心理治療的理解。
他把存在主義哲學和存在主義文學帶入到心理治療的實踐中去,拓展瞭心理治療的範疇和資源。
他把心理治療看作生命的責任(commitment)和神聖的使命(vocation),而不隻是一種職業或專業(profession)。
他通過心理治療進行生命的冒險,與病人一起走嚮人類心靈深處,探索各種醫治的可能性,同時又剋己自守,恪守專業的、倫理的、生命的品質。
他強調治療過程中的即時化體驗與反應,稱之為"當下體驗",在這一領域,他有可貴的經驗,給我們帶來啓發。
他善於講故事,能夠從故事中發掘齣豐富的治療因素。
他反對診斷手冊式的過分強調病理診斷的治療傾嚮,也反對治療指南式的結構化治療模式。
存在主義心理學是一個具有"智性"取嚮的心理治療學派,它對苦難、意義、自由、死亡、焦慮、選擇等人類終極關懷的主題有極深的關注與思考。我相信,存在主義心理學與中國文化有很深的內在聯係,會引起中國心理學學術界和治療界的興趣和熱情。
正當我們翻譯完本書之際,我們也籌辦瞭一個存在主義心理學國際會議,有一批存在主義心理學傢從美國、歐洲、日本、中國香港等地來到南京舉辦存在主義心理學東方與西方的對話,同時在北京和上海舉辦存在主義心理學工作坊。讓我們欣喜的是,一直"猶抱琵琶半遮麵"的存在主義心理學,現在終於"韆呼萬喚始齣來"。
最後,感謝機械工業齣版社華章公司的信任,把這本重要的書交給我翻譯。本書是由我和上海財經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王學成共同翻譯,此後又得到剛從英國留學歸來的蔣慧小姐的協助,在此一並感謝。
雖然幾易其稿,在翻譯過程中也算盡力而為,但交稿時內心依然誠惶誠恐,惟恐其中留有疏漏之處,又沒有更多時間去細細咀嚼,把原文中的意思把握到最準,找到最恰當的中文對應詞語,隻能留下缺憾,讓有心的讀者去批評指正,不勝感謝。
王學富
南京直麵心理谘詢研究所
在生命最深處與人相遇:歐文·亞隆思想傳記 序言 我們生命中,總有那麼些時刻,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凝視自己,審視我們與周圍世界的聯係。我們會問自己:“我為何而活?我真正的恐懼是什麼?我如何纔能活得更充實,更有意義?”這些深層的問題,構成瞭人類存在的核心,也是歐文·亞隆這位傑齣的精神病學傢和作傢,畢生探索的領域。 本書並非直接呈現歐文·亞隆作品的梗概,也非對他學術成就的簡單羅列。它是一次深入的探尋,旨在勾勒齣一位思想傢如何在他漫長而豐富的人生旅途中,逐漸形成瞭他對人類存在、精神治療和生命意義的深刻洞見。我們將一同穿越亞隆的思想世界,但視角並非局限於書本,而是試圖捕捉那些塑造瞭他觀點的經曆、人物和靈感。 第一章:起源的火花——早期影響與人生轉摺 歐文·亞隆的早年經曆,如同許多偉大的思想傢一樣,並非一帆風順。他的童年,在紐約皇後區的一個猶太移民傢庭中度過,那個時代的社會氛圍、傢庭的期望,以及他對周遭世界的敏銳觀察,都在無形中播下瞭日後思想的種子。他早年對文學的熱愛,對故事敘述力量的迷戀,也預示瞭他日後將以獨特的方式,將深邃的哲學思考融入引人入勝的敘事之中。 然而,真正促使他走上精神病學道路的,或許是一係列更為個人化的經曆。他曾在醫學的殿堂中探尋,在理論的海洋中遨遊,但某種深層的驅動力,引導他走嚮瞭人類內心最隱秘的角落。是早年接觸的某位病人,還是在某個瞬間頓悟到的生命脆弱性?這些早期的轉摺點,如同火花,點燃瞭他對理解人類痛苦、尋求療愈的渴望。我們將追溯這些起源的火花,探究它們如何在亞隆的內心點燃,並最終引導他成為一位在精神治療領域獨樹一幟的探索者。 第二章:存在主義的幽靈——對生命終極議題的凝視 亞隆的思想,深深植根於存在主義哲學。他並非僅僅在學術上引用薩特、加繆或剋爾凱郭爾,而是將存在主義的根本議題——死亡、自由、孤立和無意義——內化為他理解人類痛苦和尋求療愈的框架。他認為,許多心理睏擾,並非源於我們常常以為的“功能失調”,而是源於我們對這些無法迴避的生命真相的逃避或抗爭。 死亡,作為我們生命中最確鑿的終結,常常是潛意識的巨大焦慮源。亞隆並不迴避死亡的恐嚇,反而鼓勵我們直麵它,將其視為生命的催化劑,促使我們更加珍視當下,活齣生命的意義。孤立,是我們生而為人的內在狀態,即使在親密關係中,我們依然是獨立的個體。這種孤立感,既是挑戰,也是我們尋求真正連接的起點。自由,是沉重的負擔,也是解放的可能。我們擁有選擇的自由,也必須承擔選擇的責任,這種自由常常伴隨著焦慮。而無意義感,則可能在我們麵對生命的無常和宏大宇宙中的渺小時産生,它是對我們努力和存在價值的質疑。 我們將深入探討亞隆如何將這些存在主義的幽靈,注入到他的精神治療理念之中。他並非提供廉價的安慰,而是引導個體直麵這些難以承受之重,並在其中找到力量和方嚮。 第三章:治療室的舞颱——人際互動中的療愈力量 精神治療,在亞隆看來,並非簡單的診斷與治療,而是一場發生在治療室內的,關於人與人之間深刻聯結的戲劇。他堅信,療愈的關鍵,並非在於理論的精巧,而在於治療關係本身的質量。在這種關係中,治療師與來訪者共同構建一個安全的、真誠的空間,讓他們可以自由地探索內心的風景。 他推崇“人際取嚮”的精神治療,強調治療師的“在場性”——全身心地傾聽、理解,並以真實的態度迴應來訪者。這種真誠的互動,能夠打破來訪者的防禦機製,讓他們敢於暴露脆弱,並從中獲得被看見、被接納的體驗。亞隆的治療風格,既有深邃的洞察,又不失人性的溫暖。他善於運用故事,引導來訪者理解自身的情境,並在敘事中找到新的視角。 本書將聚焦於亞隆對治療室中人際動力的深刻理解。我們將探究他如何看待治療師的“真實性”,如何運用“反移情”來深化理解,以及他如何鼓勵來訪者將治療中的領悟,應用到他們真實的生活關係中。他認為,真正療愈的力量,就蘊藏在每一次真誠的麵對,每一次深入的交流之中。 第四章:生命的故事——敘事與存在的交織 亞隆的寫作,是其思想的自然延伸。他深諳故事的力量,並將這種力量運用得爐火純青。他的非虛構作品,常常以引人入勝的故事開篇,將讀者帶入到他與來訪者之間充滿張力的互動之中。他並非僅僅描述治療過程,而是通過細膩的敘事,揭示齣人類心理的復雜性和生命的深刻哲理。 他將文學的技巧,如人物塑造、情節設置、情感渲染,巧妙地融入到對精神病學和哲學問題的探討之中。這種敘事性的寫作方式,使得他深邃的思想,變得易於理解,並且充滿瞭感染力。讀者在跟隨他的人物經曆跌宕起伏的同時,也悄然地進行著自我反思。 本書將探討亞隆如何將敘事作為一種強大的工具,來揭示存在的真相。我們將分析他作品中那些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以及他如何通過他們的故事,來闡釋生命的終極議題。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作者,而理解自己的故事,是走嚮自由和意義的關鍵。 第五章:哲學與實踐的橋梁——亞隆思想的遺産 歐文·亞隆的貢獻,在於他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將看似高深的哲學理念,與生動具體的精神治療實踐緊密地結閤起來。他並非沉溺於象牙塔中的理論思辨,而是將哲學作為一種工具,來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麵對生命的挑戰。 他的思想,鼓勵我們擁抱生命的復雜性,認識到痛苦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同時也看到瞭在痛苦之中蘊藏的成長與超越的可能。他提醒我們,我們擁有選擇和創造意義的力量,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 在本書的最後,我們將總結亞隆思想的核心遺産。他的作品,不僅為精神治療領域帶來瞭深刻的洞見,也為每一個渴望更充實、更有意義地生活的人,提供瞭寶貴的啓示。他是一位真正的思想者,一位深刻的觀察者,更是一位溫柔的引路人,引導我們在生命最深處,與自己,與他人,真誠地相遇。他的思想,將繼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生命的奧秘,去擁抱存在的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