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教师参考书)》目的是使历史教师从当代观点的角度了解俄罗斯现代历史(1945-2006)中最重大问题及对其中主要事件的评论。
——摘自原书版权页
内容简介
这本书并没有回避斯大林和斯大林时期存在的问题:轻工业的恢复落后于重工业;农业的落后面貌没有大的改善;该时期一方面取得伟大成就,一方面也极大压制民众,特别是战后确实存在又一次清洗高潮。但不同意把大清洗的发生仅仅归结为斯大林残酷、专横、不容他人意见等个人品质的原因。该书指出斯大林战后清洗的目标是针对党内统治阶层,当局渴望保证管理机构发挥最大的功效。不全是“滥杀无辜”,执政党的初衷是对自己内部“管理不善者”的清洗。
这本书是按照战后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及普京时期几个苏联历史发展阶段,分章节叙述,反映了当今俄罗斯部分历史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读者从中也可以感受到近20年来俄罗斯社会思潮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体会到当今俄罗斯社会对谋求“主权民主”等自身发展之路的艰辛探索。
书中除个别地方做技术处理外,全文直译。
目录
译者前言
序言
第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苏联
1.方针的选择
2.苏联战后时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约·维·斯大林晚年时期的苏联国内政治
4.民族政策和约·维·斯大林晚年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状况
5.“冷战”:最初的交锋
6.战后初期的文化和社会进程
7.苏联人的日常生活
第2章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8.斯大林继承人之间的权力斗争
9.经济政策与“建设共产主义”的方针
10.“解冻”的失败
11.对外政策:从“日内瓦精神”到加勒比海危机
12.精神生活中的“解冻”:文化界知识分子与国家政权机关
13.从公共住房到单独住宅:“解冻”时期的日常生活
14.罢免尼·谢·赫鲁晓夫
第3章 196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初期的苏联
15.新领导集体政治方针的形成
16.经济政策:改革的尝试和拒绝根本性变革
17.内政:稳定的方针与“长老掌权”(老人政治)
18.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与民族政策
19.苏联的对外政策:1960年代下半期至1980年代初期
20.文化和精神生活状况:1960年代下半期至1980年代初期
21.发达社会主义时期的日常生活
第4章 改革时期(1985—1991年)
22.米·谢·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政策
23.米·谢·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24.民族运动与民族冲突
25.各共和国的“主权”大阅兵与苏联解体
26.国际关系中的“政治新思维”
27.改革与1990年代前后苏联社会在精神生活中发生的变化
第5章 改革后的俄罗斯
28.叶利钦改革的开始:鲍·尼·叶利钦的政治方针
29.1992—1993年两个政权并存的危机
30.1993年的选举与持续不断的政权危机时期
31.分离主义与俄罗斯解体的危险
32.俄罗斯寡头资本主义的形成
33.1998—1999年危机
34.叶利钦总统时期的对外政策
第6章 主权民主
35.普京总统团结社会的方针
36.21世纪初的对内政策——国家的复兴
37.主权民主方针
38.在对外政策中俄罗斯立场的回归
39.转型时代俄罗斯社会的精神生活
结束语
人名译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战后苏联的国际威望提高到战前无法相比的水平。在1945年4-6月的旧金山会议上,以及1945年7-8月的波茨坦会晤上,几个胜利的大国商讨了战后世界格局。苏联成为在反法西斯同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确定战后苏联边界过程中,西乌克兰、摩尔达维亚、西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西卡累利阿等许多欧洲领土转归苏联。在亚洲,图瓦、南萨哈林、千岛群岛并入苏联。根据三大国(美国、英国和苏联)的决定,作为军国主义的老巢东普鲁士被波兰和苏联分割。
苏联的实力和它的潜力成为由于战争而形成的国际体系的首要因素。红军在战斗进程中从法西斯占领下解放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中国收回了满洲的中东铁路和在旅顺口、大连的海军基地,并与苏联共管。根据波茨坦会议的决定,德国和奥地利东部的土地暂归苏联军队占领。
美国的统治集团力图取得对世界的统治地位。实力增长的苏联成为美国的障碍。严重的对抗开始了。美国政府中也有拥护与苏联继续合作的人,如副总统亨·华莱士。但1944年华莱士的职位由哈里-杜鲁门取而代之,这已经显示出美国方针的改变。1945年4月12日,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逝世更加速了两国关系的转变。在杜鲁门与苏联外交人民委员维-米·莫洛托夫(B.M.M0ⅡoTOB)首次会见的前一天,新总统班子举行了会议。会议做出正式决定:转变对苏方针,改走“强硬”路线。
1945年4月26日,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与维·米·莫洛托夫举行会谈。杜鲁门对苏联部长表现得极端无礼。
前言/序言
苏联解体十余年来,俄罗斯社会包括历史学家在内意识形态领域上发生显著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民众对苏联解体前后那个时期肆意抹黑和否定本国历史的现象表示不满,要求尊重历史。
近几年,在普京等领导人的一再要求下,俄罗斯重编历史教材,重新评价苏联历史,重新评价苏共领袖人物的作用。
2007年6月18-21日,俄罗斯在首都莫斯科召开全国社会科学教师会议,来自俄罗斯各地的一线教师、人文社科工作者以及俄教育部和科学院等相关负责人到会,着重研讨历史及人文社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讨论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问题。6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郊外官邸亲自接见部分与会代表并同他们进行了座谈。
普京指出,由于过去人文科学和历史教育领域的混乱,造成俄罗斯国内历史教科书内容及版本混乱,不能客观反映国家现代历史事件,许多有外国背景的教科书充斥诋毁俄罗斯的内容。普京呼吁全俄科教工作者在历史学和社会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普京警告出版界:必须对出版的教科书承担责任。国家要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鼓励编写和出版新的历史教材。绝对不容许丑化、歪曲俄罗斯民族的历史。
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历史的转折与国家的重塑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深入地梳理和剖析1945年至2006年间俄罗斯(苏联解体后为俄罗斯联邦)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这一时期,是世界格局剧烈变动的关键阶段,也是俄罗斯民族命运发生根本性转折的漫长历程。全书严格遵循时间脉络,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扎实的史料为基础,力求全面呈现这一复杂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面貌。 第一部分:战后重建与冷战高峰(1945-1964) 本书首先聚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的苏联,这一时期是国家力量的极限扩张期,也是内部矛盾逐步累积的阶段。 1. 战后重建与斯大林体制的巩固: 详述了苏联如何在战争创伤中迅速恢复生产力,尤其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优先发展战略。重点分析了“马格尼托哥尔斯克模式”在战后初期的延续,以及对东欧卫星国的控制与经济整合。对斯大林晚期政治高压政策的社会影响进行了细致描绘,包括意识形态的严密控制和对“人民敌人”的持续清算,尽管规模小于战时,但对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束缚依然深刻。 2. 赫鲁晓夫的“解冻”与改革尝试: 斯大林逝世(1953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本书细致分析了“苏共二十大”(1956年)上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即“秘密报告”引发的冲击波,及其对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连锁反应。重点探讨了赫鲁晓夫时期在农业政策上的多次折腾,如“处女地运动”的功过,以及太空竞赛(如“伴侣号”发射)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作用。同时,对古巴导弹危机等重大外交事件进行了深入解读,剖析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博弈的微妙平衡。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化”尝试,虽然触及了体制的某些僵硬环节,但其不彻底性也为后来的政治保守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停滞的年代与制度的衰退(1964-1985) 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阐述了勃列日涅夫领导下的“停滞时期”(Zastoy)。这一时期,苏联在维持外部大国地位的同时,内部的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持续下降。 1. “成熟的社会主义”表象与经济结构失衡: 重点分析了勃列日涅夫时期推行的“哥西金改革”的局限性,指出计划经济体系在应对快速变化的全球技术革命时的迟钝。对能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对国家财政的过度依赖进行了批判性考察,以及由此带来的消费品短缺问题在社会层面的反映。详细梳理了腐败和裙带关系的滋长如何侵蚀了党的领导威信。 2. 政治的保守化与社会心态的演变: 分析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官方对“历史决定论”的僵化解读,以及对异见声音(如萨哈罗夫、索尔仁尼琴等)的压制策略。探讨了“稳定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如何导致干部队伍的“老化”和思想的僵化。同时,对阿富汗战争(1979年爆发)的决策过程及其对苏联国力、军队士气乃至国际形象的长期负面影响进行了专门论述。 第三部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解体(1985-1991) 这是俄罗斯现代史上最具戏剧性和颠覆性的阶段。本书将集中火力分析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两项核心政策——“改革”(Perestroika)和“公开性”(Glasnost)——如何失控并最终导致苏联的崩溃。 1. 改革的启动与政治松绑: 详细考察了戈尔巴乔夫初期试图通过经济效率提升挽救体制的努力,但很快发现政治体制的僵化是最大的障碍。对“公开性”政策的引入,特别是对历史真相(如斯大林时期的灾难)的揭露,如何迅速释放了长期被压抑的民族情绪和社会不满,起到了“潘多拉魔盒”的效应。 2. 经济的自由化尝试与混乱: 剖析了经济改革中“摸着石头过河”的路径依赖,指出在中央控制尚未完全瓦解、市场机制尚未建立的真空期,导致了严重的物价飞涨、囤积居奇和国家财政的失控,加剧了人民对改革的不满。 3. 政治失控与联邦关系的瓦解: 重点分析了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等加盟共和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对1991年“八月事件”(保守派的政变尝试)的经过及其失败的意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阐明了这次事件如何彻底葬送了中央的权威。最终,对《别洛韦日协议》的签署和苏联的正式解体进行了历史定性。 第四部分:俄罗斯联邦的艰难转型(1991-2006)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联邦,这是一个在休克疗法中经历阵痛、寻求新国家定位的时期。 1. “休克疗法”与经济的剧变: 全面评估了“休克疗法”——包括价格自由化、大规模私有化——的最初影响。探讨了寡头集团的崛起过程及其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分析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对社会结构造成的冲击。 2. 政治动荡与宪政危机: 详细记录了1993年叶利钦与最高苏维埃之间的宪政冲突,包括莫斯科的流血事件,以及新宪法确立下的总统权力膨胀格局。对第一次和第二次车臣战争的起因、过程及其对俄罗斯军事、政治和国际形象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3. 新世纪的曙光与秩序的重建(2000-2006): 阐述了2000年普京上台后,致力于恢复中央权威、打击寡头势力、稳定经济和重塑国际地位的“垂直权力”建设。分析了对车臣问题的强硬处理,以及经济上从能源出口中获取的稳定资金如何为国家的政治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在牺牲部分民主化进程的前提下,换取了社会秩序的初步重建。 结论:历史遗产与未来展望 全书最后总结了1945年至2006年这六十年间,俄罗斯在“向西方学习”与“保持斯拉夫特性”之间的挣扎,探讨了苏维埃遗产对现代俄罗斯的持续影响,并展望了俄罗斯在21世纪初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本书试图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解释框架,理解一个曾经的超级大国如何在短短数十年间经历崩溃、重塑,并努力寻找其在大国体系中的新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