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觀念論與當前哲學的睏境

德國觀念論與當前哲學的睏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馬丁·海德格爾 著,徐曄,陳越 編,莊振華,李華 譯,趙衛國 校
圖書標籤:
  • 德國觀念論
  • 哲學史
  • 當代哲學
  • 形而上學
  • 思辨哲學
  • 觀念論
  • 哲學睏境
  • 德國哲學
  • 批判哲學
  • 西方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西北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0437606
版次:1
商品編碼:1190158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精神譯叢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7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德國觀念論與當前哲學的睏境》分為揭示當前哲學的基本趨勢、與德國觀念論的爭辯兩部分,具體包括當前的問題情境;闡明人類學的趨勢;闡明形而上學的趨勢等。

目錄

導論 當前的問題情境
第一節 對講座的任務的規定
第一部分 揭示當前哲學的基本趨勢
第二節 闡明人類學的趨勢
1.作為學科的人類學
2.作為哲學的一種基本趨勢的人類學
3.一種哲學人類學的觀念
第三節 闡明形而上學的趨勢
1.當今對形而上學的預備
2.論形而上學概念
3.作為學院標題的“形而上學”
4.形而上學史上的兩個動因(Motive)
5.康德對形而上學的奠基
第四節 兩種趨勢在哲學之本質中的原初統一性問題
1.為作為此在形而上學的形而上學奠基
2.作為本己哲學活動之基本問題的存在問題
3.存在問題的本源,齣自對存在的理解
4.形而上學史概覽

第二部分 與德國觀念論的爭辯
第一篇 費希特
第五節 導論
第一章 知識學第一部分。對全部知識學之諸原理的錶述進行解釋
第六節 對主題與方法的普遍規定
1.主題:無條件的諸原理
2.方法:建構的基本特徵
第七節 討論第一個——絕對無條件的——原理
1.《全部知識學的基礎》第一節的布局
2.第一步:保障投開的基礎——經驗意識的最高事實
3.第二步:投開的實施—_將事實投開到本原行動
4.第三步:對在投開中揭示齣來的東西進行加工——自我性的本質規定性
5.贏獲第一個範疇
第八節 討論第二個——在內容方麵有條件的——原理
1.劃分
2.第一次保障投開的基礎:在其行動方式上進行對置的(Entgegensetzens)事實
3.進一步保障投開的基礎:對立設置活動在其産物方麵造成的事實
4.投開的實施:描述本原行動
……
第二章 知識學第二部分。理論知識的基礎
第三章 知識學第三部分。實踐科學的基礎
第二篇 對早期謝林的暫行考察
第三篇 黑格爾

補遺
增補(依據一份筆記)
附錄:學院學習導引(1929年弗萊堡夏季學期講座,赫爾伯特·馬爾庫塞的筆記)
編者後記 施特魯伯
確定性與有限性一一論海德格爾的德國觀念論研究(代譯後記) 莊振華

精彩書摘

  《德國觀念論與當前哲學的睏境》:
  因而化解的辦法就運行在一切綜閤所運行的那個方嚮上瞭,使得種種極端的對立能被限製,因而也能被調解。但費希特這樣做的理由,在這裏恰恰無法被闡述清楚,他還相當沒有把握,而這裏的敘述符閤接下來的種種討論。而且費希特還是以一種相當流行的方式進行澄清的。
  當自我對被錶象者采取錶象的態度時,人們可以將這種狀況解釋成被錶象之物對於錶象者産生的作用。而這樣一來,人們就來到瞭因果性意義上的澄清這裏。或者說,我們到達瞭實體與屬性之關係這裏。費希特現在當然說,實體和屬性不應在流俗的意義上被理解。但他先前說的是:自我的任何活動,其 本身都是絕對的。這就是說,它在其作為(Tun)中隻受到自我的規定,而沒有受到其他事物的規定。這種受到—其—自身—規定的狀態(Durch—sich—selbst—Bestimmtsein)便是自我之絕對性的特徵。一切活動(Tatigkeit)都是絕對的。但自我的任何作為都不是一種不確定的作為,而是這般或那般的某種作為(ein Sooder—so—Tun)。任何我一行動(Ich—handle)在其本身都受到瞭這般或那般的規定;因而這種絕對性特徵和這種限製,就一體地歸屬於自我。而且這樣一來,任何活動,隻要它在一般意義上存在,就都在限製自身。而這種關係,便是費希特在說起實體時所想到的東西。隻要這種關係規定瞭所有活動,而且隻要每一種進行規定的對待方式是某種作為,因而隻要雙方是一種交互關係,實體關係就是某種交互(Wechsel)。或者說,關聯到自我來看,我們不能說必定有哪種對待方式附著於其上的任何承載者現成存在著;在這裏沒有任何這類承載者或某種持存之物,自我的真正實體反而就是這種交互本身。
  ……
思想的羅盤:德國觀念論與現代精神的探尋 在人類思想的長河中,總有一些思潮如璀璨星辰,照亮前行的道路,並深刻影響著後世的文明進程。德國觀念論,作為現代西方哲學史上的一座高峰,其影響之廣、之深,至今仍是學界探討的焦點。它不僅是一場哲學革命,更是一次對人類意識、知識、道德乃至存在本身的深刻反思,其核心議題與方法論,至今仍在形塑著我們理解世界和自我的方式。 德國觀念論,通常指的是從康德開始,經由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一係列偉大思想傢所構建的哲學體係。這場思想運動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對啓濛時代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局限性的深刻迴應。康德以其“哥白尼式的革命”,將哲學研究的重心從外在對象轉嚮瞭內在的認識主體,強調人類心智的先天結構在構建經驗世界中的關鍵作用。他試圖彌閤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鴻溝,指齣我們的知識既非純粹來自經驗,也非憑空産生,而是由先天的認識範疇與感性材料的互動所構成。這一轉嚮,徹底改變瞭哲學思考的路徑,將意識自身的運作機製推到瞭舞颱中央。 隨後的德國觀念論者,在此基礎上進行瞭更為激進的探索。費希特進一步強調瞭“自我”的能動性,他認為一切存在的根源在於“絕對自我”的設定,萬物皆是自我活動的錶現。這種對主體性的極緻強調,雖然帶來瞭哲學上的深刻洞見,但也引齣瞭關於個我與普遍性、自由與必然性之間張力的重要問題。 謝林則試圖調和主觀性與客觀性之間的對立,他提齣瞭“同一性哲學”,認為精神與自然是同一絕對的兩個麵嚮,自然並非僅僅是外在的物質,而是處於發展中的精神。他的自然哲學和藝術哲學,為理解自然界的活力與精神的創造性提供瞭新的視角。 而黑格爾,作為德國觀念論的集大成者,以其龐大的辯證法體係,為整個觀念論劃上瞭最輝煌的句點。他認為曆史和意識的發展是一個辯證的過程,即“正-反-閤”的循環。絕對精神通過自我認識和自我實現,逐步展開其豐富的內容。黑格爾的曆史哲學,將哲學從抽象的思辨帶入瞭具體的時間維度,他認為哲學是對曆史進程的理性認識,而曆史本身就是絕對精神自我展開的過程。他的法哲學、美學、宗教哲學等,無不體現瞭其將一切精神現象納入一個有機整體的宏大抱負。 德國觀念論的核心在於其對“觀念”或“精神”的強調。它認為,我們所認識的世界,並非一個獨立於我們意識之外的“自在之物”,而是經過我們意識的加工和建構的。這種建構作用,既體現在我們認識世界的先天結構中(康德),也體現在我們對自身和世界的持續理解和創造中(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因此,“觀念”並非指空泛的想象,而是指一種主動的、具有結構的、能夠賦予意義的認識能力和精神活動。 然而,德國觀念論也並非沒有爭議和挑戰。其高度抽象的思辨,對經驗的疏離,以及對曆史和精神發展的宏大敘事,也招緻瞭後世諸多哲學傢的批判。馬剋思主義對其唯心史觀的批判,存在主義對其剋服個體性、抹殺生命活力的質疑,分析哲學對其語言和邏輯的嚴苛要求,都標誌著觀念論在新的時代語境下麵臨的挑戰。 即便如此,德國觀念論留下的寶貴遺産,至今仍閃耀著思想的光芒。它關於主體性、意識、自由、曆史、理性與情感的辯證關係的討論,為我們理解人類處境提供瞭深邃的視角。它提齣的關於知識是如何被建構的問題,至今仍是認識論的核心議題。它對絕對精神的探索,盡管帶有時代印記,但其對人類精神超越和自我實現的追求,依然能引發共鳴。 閱讀和理解德國觀念論,就像在迷霧中尋找思想的羅盤。它引導我們審視自身認識的邊界,探尋個體自由與普遍真理的聯係,理解曆史發展的邏輯,並思考人類存在的意義。它提醒我們,世界並非簡單地呈現給我們,而是通過我們自身的觀念和意識來塑造和理解。在麵對當代哲學所麵臨的睏境時,重溫德國觀念論的思想遺産,或許能為我們提供新的啓發和解決問題的方嚮。它教會我們,深刻的哲學探索,往往始於對我們自身思維方式的嚴謹審視,並最終指嚮對人類精神深處奧秘的無盡追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振聾發聵之處,在於它對“係統”概念的解構。在觀念論的黃金時代,構建一個包羅萬象、自洽無遺的哲學大廈是所有思想傢的終極夢想。然而,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文本分析,清晰地展示瞭這種宏大敘事背後的脆弱性——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邏輯鏈條,其實充滿瞭人性的偏見和曆史的偶然性。他沒有簡單地判定觀念論的失敗,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必然的“哲學姿態”的退潮,一種對人類認知能力的謙卑迴歸。這種不帶價值判斷、純粹基於邏輯和曆史必然性的分析方法,體現瞭極高的學術素養。它讓我開始思考,在追求完整性和統一性的同時,我們是否已經喪失瞭對碎片化、異質性經驗的敏感性。這本書無疑是一麵棱鏡,它摺射齣的光芒,指嚮瞭後現代以來我們對“宏大敘事”的集體懷疑。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高明,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哲學史梳理,而更像是一場層層遞進的辯論。作者在論證過程中,不斷地引入當代哲學思潮作為參照係,使得原本晦澀的古典議題瞬間鮮活起來。比如,他處理“物自體”與現象世界鴻溝的方式,讓我聯想到瞭現象學與後結構主義之間的張力,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極大地拓展瞭我對哲學問題的理解邊界。我發現,作者在運用批判性語言時,措辭精準而犀利,他似乎並不滿足於僅僅闡釋觀念論的建構,而是更熱衷於剖析其內在的矛盾和最終的“曆史宿命”。讀到某些章節時,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種近乎悲劇性的美學張力,那種企圖以純粹思想把握萬物的雄心,與最終必須麵對經驗世界的粗糲現實之間的永恒拉鋸。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迫使你重新審視那些被視為“已解決”的哲學問題,並認識到它們在今天依然以新的麵貌迴響著。

評分

從閱讀體驗上講,這部著作有著一種沉靜而有力的力量感。它不像那些充滿激進觀點的著作那樣試圖迅速說服你,而是以一種緩慢、深入的方式,引導你進入它精心構建的思維框架之中。作者在處理那些關於“自由意誌”、“絕對知識”等核心議題時,展現齣一種罕見的平衡感——既尊重瞭觀念論的曆史地位,又毫不留情地指齣瞭其理論上的“死鬍同”。我特彆喜歡作者在總結部分提齣的那些開放性的問題,它們並非簡單的結論,而是進一步思考的起點。讀完之後,我不是感到“一切都已明瞭”,而是感到自己對哲學問題的“睏惑感”得到瞭升華——從無知帶來的睏惑,變成瞭對深刻復雜性有所體認後的、更高級的探究欲望。這本書就像一壇需要時間纔能品齣其醇厚味道的陳釀,值得反復咀嚼。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在學術深度上是令人敬畏的,但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那近乎文學化的錶達能力。他對於概念的描繪,經常使用豐富的意象和比喻,這讓那些原本艱深難懂的邏輯推導過程,變得可以被感知和觸碰。例如,他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描述,不再是教科書上那種機械的“正-反-閤”模式,而是被描繪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在曆史的河床上雕刻齣意義的痕跡。這種將純粹思辨轉化為生動圖景的能力,是許多純粹的哲學著作所欠缺的。它不僅適閤專業研究者,對於那些對西方思想史懷有深厚興趣的非專業讀者來說,也提供瞭一個極好的入口。它證明瞭,最嚴謹的哲學思辨,同樣可以擁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每一次翻閱,都能從那些精妙的措辭中,捕捉到作者對哲學遺産的敬畏與審慎。

評分

這部作品的視角極為獨特,它似乎能穿透曆史的迷霧,直抵康德、費希特、謝林乃至黑格爾思想的深層肌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絕對精神”概念演變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儲備,但他絕非簡單地堆砌概念。相反,他總能在關鍵轉摺點上,用一種極富洞察力的語言,揭示齣德國觀念論內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張力,是如何最終導緻瞭整個形而上學體係的結構性危機。讀下來,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19世紀初的哥廷根或柏林,與那些偉大的頭腦一同經曆著思想的陣痛。那種對純粹理性的極緻追求,那種試圖將主體性推嚮無限的衝動,以及最終麵對自身局限時的巨大挫敗感,都被作者描摹得淋灕盡緻。這本書讀起來需要極大的專注力,因為它不是在講述曆史,而是在重構一次思想的探險。它要求讀者不僅要理解“是什麼”,更要追問“為什麼會這樣”,這對於任何想深入理解西方哲學根源的人來說,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洗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