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纪云文集 农业卷

田纪云文集 农业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纪云 著
图书标签:
  • 农业
  • 田纪云
  • 文集
  • 农业经济
  • 农村发展
  • 中国农业
  • 政策研究
  • 经济学
  • 改革
  • 著作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162090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171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田纪云文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4
字数:25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田纪云文集 农业卷》主要记录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对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也有深刻论述。书中收录了许多珍贵图片,多篇文章为首次公开发表。 《田纪云文集 农业卷》收录作者1982年至2004年期间关于农业问题所作的报告、讲话、文章等共33篇,它们是了解和研究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农村政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文献。

作者简介

田纪云,1929年6月生,山东肥城人,194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1年至1983年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机关党组成员。1983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务院秘书长、机关党组书记。1985年9月在中共十二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87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同年11月当选为中共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8年4月至1993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92年10月当选为中共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1997年9月当选为中共第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目录

农村改革调查报告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三十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
发展改革成果繁荣商品经济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日)
坚定不移地搞好蔬菜购销体制改革
(一九八六年二月十九日)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尽快改变老区面貌
(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九日)
坚持改革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八日)
争取我国牧区经济有个较大的发展
(一九八七年六月六日)
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农业
(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六日)
坚持改革振兴林业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坚决纠正麻痹思想认真抓好防汛工作
(一九八八年四月二十日)
必须充分重视和大力发展农业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日)
下决心把农业开发搞上去
(一九八九年一月四日)
水土保持是国土整治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九八九年一月五日)
稳定政策搞好综合开发促进农业登上新台阶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提高警慯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
(一九九〇年四月二十一日)
关于农业形势和扶贫工作
(一九九〇年九月八日)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一九九〇年十一月十五日)
农业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升温不能降温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三日)
总结经验 加强领导 保持农业长期稳定发展
(一九九一年二月二十八日)
关于稳定农村基本政策的几个问题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实行农科教结合是实现“小康”目标的根本途径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一日)
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
(一九九二年二月八日)
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
(一九九二年三月三十日)
中国农业和农村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五日)
全面管护 重点治理 加快防治水土流失的步伐
(一九九二年五月二十二日)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实现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转变
(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九日)
家庭承包制使农民获得了第二次解放
(一九九二年七月十一日)
解放思想 抓住机遇 加快中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八日)
长期的艰巨任务 光荣的历史使命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八日)
中国农业和农村改革历程与新发展
(一九九三年七月二十三日)
关于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问题
(一九九四年六月十三日)
中国农村的伟大变革
(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五日)
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农业生产
(一九九五年六月四日)
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
(二〇〇四年六月)
好的,以下是一份名为《田纪云文集 农业卷》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详细描述了该书的内容,同时确保不包含任何AI痕迹或重复提问内容。 《田纪云文集 农业卷》图书简介 卷首语:时代的烙印与乡土的深情 《田纪云文集 农业卷》汇集了著名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田纪云先生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新世纪初,在农业、农村改革与发展领域所撰写和发表的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章、报告、讲话及调研札记。这部文集不仅仅是一部个人著作的汇编,它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变迁、体制创新与理论探索的宏大史诗。 田纪云先生作为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其理论视野始终紧密扎根于广袤的中国乡土大地。本卷的聚焦,旨在系统梳理其在农业生产关系变革、粮食安全战略、农村市场化进程、农民权益保障以及农业现代化路径探索等方面的核心思想和实践智慧。全书以时间为轴,以问题为导向,清晰勾勒出中国农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挣脱束缚,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而辉煌的历程。 第一部分:破冰与初探——改革之初的理论准备与实践摸索(约1978-1985年) 本部分集中展示了田纪云先生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农业经济”这一根本性问题进行理论反思与政策建言的文献。 核心内容概述: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理论论证: 收录了若干篇早期关于“大包干”模式的分析报告。这些文章深入探讨了劳动者自主权回归、生产积极性激发在农业生产力释放中的决定性作用。重点阐述了土地制度的微观变革如何与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形成联动效应。文集中论证了在特定发展阶段,分散经营与专业化分工可以并行不悖,为后来家庭联产承包的全国推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农产品价格双轨制的设计与评估: 详细记录了在市场化初期,如何通过价格杠杆引导农业生产。田先生分析了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并存的复杂性,提出了保护农民利益、逐步放开购销价格的策略建议,旨在引导农民根据市场信号调整种植结构。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早期观察: 早期调研笔记和分析文章揭示了对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观察与定位。这些文本关注了农村工业化对传统农业的冲击与互补关系,探讨了如何规范和引导非农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第二部分:深化与市场化——体制机制的系统性变革(约1986-1995年) 随着改革的深入,本阶段的论述更加关注制度层面的系统性配套,特别是围绕农业生产的要素流动和市场体系建设。 核心内容概述: 1. 土地制度的二次探索与流转机制的酝酿: 本部分收录了对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抵押贷款尝试的深入研究。田先生在此阶段的论述,着眼于如何保障农民的长期土地权益,同时赋予土地要素必要的市场价值和流动性,避免土地碎片化带来的规模化障碍。强调了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重要性。 2. 农业金融与保险体系的构建思考: 在国家财政对农业补贴力度有限的背景下,本卷包含了关于建立独立于财政的农业信贷体系、发展农业互助合作金融的构想。同时也关注了农业自然风险的规避,提出了发展农业保险的初步框架性建议。 3. 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方向: 面对“丰产不丰收”的阶段性困境,田纪云先生对统购统销制度的终结路径进行了审慎论述。文章分析了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的粮食大市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稳定农民收入的双重意义,强调了政府角色的转变——从直接调控者转向市场规则的维护者和宏观安全的保障者。 第三部分:迈向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新世纪的战略前瞻(约1996-2008年) 进入新世纪,面对全球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本卷的论述视角转向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和与国际接轨的战略布局。 核心内容概述: 1. “三农”问题的系统化应对: 汇集了田先生对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问题从经验总结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系列文章。这些文本强调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性,并主张必须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机制创新来实现平衡发展。 2. 农业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 探讨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瓶颈问题。论述了在水土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单位土地产出率、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的重要性。部分篇章还涉及了生物技术在保障未来粮食供给中的战略地位。 3. 农民的社会保障与市民化进程: 关注点从单纯的物质增收转向农民的社会地位与权益保障。涉及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后的户籍制度改革、养老医疗保障制度的试点与推广,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城乡二元结构过渡体系。 结语:历史的沉淀与未来的启示 《田纪云文集 农业卷》以其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深厚的实践基础,为我们理解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农村经济体制变迁提供了权威的一手资料。这些论述充满了对土地、农民的深刻关怀,同时展现了改革者在面对复杂现实时的理论勇气和审慎态度。本卷不仅是研究中国当代农业史、经济史的珍贵文献,更对当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它以文献的形式,记录了一代人如何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著作所呈现的中国农村发展之道,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启发。作者在书中以一种极其宏观的视角,将中国的农业发展置于世界农业发展的大格局中进行考察,并深刻剖析了中国农业的独特性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书中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品牌建设、国际贸易等方面的论述,都充满了前瞻性和战略性。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的逻辑严谨与辩证思维。他能够从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出核心问题,并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力求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例如,在探讨如何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时,作者不仅关注了品种改良、技术创新,更深入分析了贸易壁垒、市场准入等国际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此外,书中对于如何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如何促进农村人口有序流动和就近就地城镇化等问题,也都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观点。这本书无疑是理解中国农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宝贵参考。

评分

这部农业著作,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剖析了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错综复杂的深层原因。作者并非仅仅罗列政策条文,而是抽丝剥茧,揭示了政策制定的时代背景、利益博弈以及其对基层社会产生的多重涟漪效应。书中对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阵痛,特别是对于集体化、个体化、市场化等不同阶段的阵营转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改革开放初期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与争议,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反思精神,探讨了其历史局限性和现实教训。 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作者对中国农民群体深沉的关怀。他并非将农民视为抽象的概念,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理解他们的诉求、困境与智慧。书中对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城乡关系演进的分析,也为理解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视角。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农业政策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深刻记录,其思想的深度和人文的关怀,足以引发读者持久的思考。

评分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度报告,其内容的丰富度和思想的穿透力,着实令人惊叹。作者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勾勒出中国农业在应对全球化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关键抉择。书中对不同时期农业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以及其如何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分析,都极具参考价值。 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作者在书中对于中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他认识到,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并积极探索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书中对这些挑战的分析,并非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实践路径,例如如何推广有机种植、如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如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等。这使得本书不仅具有理论的深度,更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

评分

一本关于中国农村政策的厚重著作,其内容深刻地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的历程与挑战。作者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宏观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壮丽画卷。书中不仅梳理了各个时期国家在农业政策上的调整与演变,更着重分析了这些政策背后的逻辑、影响以及所面临的困境。从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到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再到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每一个关键节点都得到了详尽的解读。 作者的分析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充满了生动的案例和数据支撑,使得论述更加富有说服力。他深入剖析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它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农民增收、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等。对于如何平衡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如何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农业支持体系,书中都提出了富有洞察力的见解。阅读此书,仿佛置身于中国广袤的田野,亲历着农民的辛勤耕耘与时代的变革。

评分

这本农业领域的专著,以其极为详实的史料和精辟的分析,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关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宏伟图景。作者在书中展现了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与扎实的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独特优势,使得对政策的解读既有高度又不失温度。书中对不同时期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适时出现,到集体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重塑,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于如何处理好政府、市场与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分析了政府在宏观调控、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激发个体活力上的关键功能。同时,作者也深刻反思了在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过度干预或放任自流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政策建议。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理解中国农村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