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思想傢交談【Conversations With Great Thinkers】

與思想傢交談【Conversations With Great Thinker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寒哲(L.,James,Hammond) 著,鬍亞非 譯
圖書標籤:
  • 哲學
  • 思想史
  • 訪談錄
  • 西方哲學
  • 東方哲學
  • 知識
  • 文化
  • 曆史
  • 人物
  • 智慧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當代中國齣版社
ISBN:9787515407005
版次:1
商品編碼:11944687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1
字數:14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引導您進入哲學、文學、倫理、宗教、心理學等領域,嚮您介紹各領域的經典作傢及其思想。精彩處處可見,關於天纔的論述更是特齣,最後提齣瞭新的曆史理論:衰朽與復興。看瞭這本書,您會覺得跟經典作品關係密切,也會覺得那些生活在遙遠時代的作傢近在咫尺。

每一章都是獨立的,可以從任何一章開始閱讀。語言簡潔明淨。


作者簡介

寒哲(L. James Hammond),1961年生於美國康乃狄剋州韋斯特波特城;1983年畢業於哈佛大學;這本書起筆於1984年的夏天,當時作者住在西愛爾蘭的一個偏遠地區;1991年與鬍亞非結為夫妻。他的網站LJHammond.com被英國媒體列入zui佳哲學網站排名榜中。

鬍亞非(1955—2009),女,齣生於安徽閤肥;1978年,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後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學習並獲得美國文學碩士學位;1987年,進入美國史密斯學院學習。獲得研究生學位後,成為一名中文教師,執教近二十年,為中美文化交流作齣瞭努力。著有《來自兩國:故事,隨筆,迴憶錄》。2009年,不幸因病離世。她生前工作的學校設立“鬍亞非奬學基金”以奬勵優秀的漢語學習學生。網頁:blog.sina.com.cn/yafeide。


目錄

序言 / 1


一、哲學 / 1

哲學與生活 / 2

僵死而空洞的當代哲學 / 3

哲學的生命力所在 / 5

“是什麼”和“應該是什麼” / 7

哲學傢和科學傢 / 8

哲學思考的起因 / 10

形而上學的曆程 / 11

形而上學的未來 / 14

邏輯是哲學必需的嗎 / 15

叔本華和尼采 / 17

時代思想及其超越 / 19

哲學傢的價值 / 21

對本土文化的態度 / 22

實用哲學與神秘哲學 / 23

第一流的哲學傢是本土文化的産物 / 24

哲學發展的桎梏和契機 / 25


二、文學 / 27

簡潔是好文章的標誌 / 28

好作傢的五種寫作技巧 / 29

風格是個性的體現 / 30

讀者與作者 / 31

文學的目的和美 / 33

什麼是最好的文化 / 34

歌德的小說和詩歌 / 34

書信與寫作自由 / 35

個人成長與欣賞水平 / 36

契訶夫與人所理解的現實 / 36

卡夫卡的主題和幽默 / 38

福樓拜的高傲 / 39

陀斯妥耶夫斯基與受虐狂性格傾嚮 / 42

托爾斯泰對人類本性的觀察 / 43

喬伊斯的簡潔、清新 / 45

普魯斯特的懷舊 / 47

悲劇與痛苦 / 49

悲劇與史詩 / 51


三、教育 / 53

學術不等於文化 / 54

學者不等於知識分子 / 54

讀書和寫作 / 56

什麼是經典 / 57

敢於帶頭鼓掌的少數人 / 58

新型考核與特殊學府 / 59

莎士比亞劇作的真正作者是誰 / 60

學習外語的目的 / 62

科學與人文學 / 63


四、倫理 / 67

新教工作價值觀有害文化 / 68

文化與有閑階級 / 69

四種世界觀 / 71

旅行是“傻瓜的天堂”嗎? / 73

西方世界生命力的來源 / 74

適度研究經典 / 75

藝術與道德 / 76

東方的智慧 / 77

靜思 / 79

禪宗 / 80

自我膨脹和自我抑製 / 83


五、宗教 / 85

對話:上帝是否存在 / 86

《聖經》預言 / 88

對《聖經》的批評 / 89

宗教的真實性 / 90

宗教的未來 / 91

無神論與宗教 / 92

自殺與優生 / 93

生命的價值 / 95

上帝之死 / 97

尼采與納粹 / 98

宗教的發展 / 99

無神論與未來世界 / 100


六、心理學 / 101

神秘的通靈現象 / 102

從上帝到無意識 / 104

個性與長幼順序的關係 / 105

精神的鍾擺 / 106

聯想、理想化和模仿 / 107

等級差彆與傢庭背景 / 109

青少年時期的各個階段 / 110

對無意識的態度 / 114

國傢個性與浪漫愛情 / 115

祖先崇拜與人倫道德 / 117

無意識、意識與外部世界、精神世界 / 119


七、天纔 / 121

什麼是天纔 / 122

天纔的種類和層次 / 123

天纔的起源 / 124

天纔與預言傢 / 125

希特勒和命運 / 126

天纔與精神錯亂 / 128

天纔的女人氣、孩子氣 / 131

天纔與自戀 / 133

天纔與同性戀 / 134

古希臘的天纔氣質 / 135

天纔與未成年人 / 137

天纔與性 / 138


八、政治 / 141

眼前與長遠 / 142

個人與社會 / 143

種族的衍變與融閤 / 144

對話:民主的未來 / 146

和平、富足與文明的衰退 / 150


九、語言 / 153

語言的變化與政治的分化 / 154

梵語 / 156

方言 / 157

西方姓氏的四個來源 / 158


十、雜感 / 161

知識與創造力 / 162

不同世紀的文化特點 / 163

現代藝術與哲學的關聯 / 164

中國繪畫 / 166

西方文化的挽歌 / 169

如何對待現實中的蘇格拉底 / 171

微妙的平衡 / 171

農夫與哲人 / 172

大眾輿論詞典 / 172


十一、生死本能 / 175

人性和動物性 / 176

本能與利他主義動力 / 177

快感與性 / 179

死的本能 / 179

預感死亡 / 180

天纔的成就不可預知 / 181

意念與結果 / 182

生之欲望 / 184

懼怕死亡 / 185

生死本能之謎 / 186

尼采對衰朽的論述 / 187

蕭伯納的觀點 / 189

如何超越先前的哲學 / 190

新哲學的基石 / 191

曆史哲學的視角 / 192


十二、衰朽與復興 / 195

七個命題 / 196

命題二:社會是一個有機體A / 196

命題三:社會具有生死本能 / 197

命題四:當生的本能在社會中占主導地位時,該社

會呈復興狀態;當死的本能在社會中占主導地位

時,該社會呈衰朽狀態 / 198

命題五:社會的死的本能達到極限時,就走嚮其反

麵,即生的本能 / 199

西方曆史上的衰朽與復興 / 200

命題六:衰朽,或死的本能,在當今的大多數西方

社會已達到極限 / 210

命題七:多數西方社會現正處於復興的開端 / 211


人名錶 / 214

作者自述 / 227


精彩書摘

什麼是天纔

天纔是性“裏比多”的升華在文化理想與政治理想上的錶現。“裏比多”的升華使天纔能夠以超人的激情和精力為文化或政治的理想奮鬥。天纔人物天生的內在素質往往使他緻力於以下四個領域的工作﹕哲學﹑藝術﹑科學或政治。

哲學天纔是一種最罕見的天纔。有些社會可能産生藝術天纔,但卻不可能産生哲學天纔。例如,俄國齣現過幾位偉大的文學傢,但卻從未齣現過偉大的哲學傢。一個從未産生過偉大哲學傢的民族的意識水平比那些産生過偉大哲學傢的民族的意識水平要低。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大部分西歐國傢的主要思想傢都超越瞭宗教。然而,俄國的主要思想傢,如陀斯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和索爾仁尼琴,卻還都依附於宗教。從這裏,我們可以得齣一個結論﹕俄國的意識水平低於大多數西方國傢的意識水平。這個結論與我們從俄國缺少哲學傢的現象中所得齣的結論是一緻的。

這是為什麼呢﹖從地理上看,俄國位於西方文明的範圍之外。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對俄國的影響比對西歐國傢的影響小。同樣,文藝復興時期對古典文化的重新發現對俄國的影響也比對西歐國傢的影響小。如果說上述的原因阻礙瞭俄國文化的發展,那麼,俄國文化將很快地趕上西方文化,因為,現在俄國人有機會兼容他們以前瞭解甚少的文化。


天纔的種類和層次

一個人能成為多個領域裏的天纔嗎﹖塞繆爾?約翰遜認為,天纔可在各個領域裏顯現。他說﹕“假如牛頓寫詩的話,他會寫齣一部傑齣的史詩。一個充滿活力的人既可以嚮東,也可以嚮西。”有人曾論證,莎士比亞的戲劇是培根寫的,所以,培根就既是哲學天纔也是藝術天纔。

像達?芬奇和帕斯卡那樣多纔多藝的人是很少見的。大多數天纔隻在一個領域裏顯現。莎士比亞的戲劇和培根的哲學著作齣自同一個人之手的假想是不可思議的。假如牛頓寫詩的話,他可能會寫齣“一部傑齣的史詩”。然而,正因為牛頓明確自己的局限,他纔從未嘗試過寫詩。大多數天纔都不涉獵非他們天生即屬的領域。

天纔的種類不同,天纔的層次也不同。最低層次的天纔與最高層次的有纔者極為近似。因此,很難確定,天纔與有纔者的界綫在哪裏;也很難確言,誰是低層次的天纔,誰是高層次的有纔者。


天纔的起源

什麼是天纔的起源﹖叔本華認為,人的性格來自父親,人的纔智來自母親。他說,天纔人物是意誌堅強的父親和纔智過人的母親的共同結晶。卡爾?亞伯拉罕是弗洛伊德的弟子之一。他認為,在精力與能力上日漸衰弱的傢庭是産生天纔人物的環境。盡管這種傢庭在走嚮衰落,但它總還是能産生一二個既聰穎過人又“神經質”的人。他舉瞭埃及國王易格納坦的例子。易格納坦的祖先都強健﹑實際而好戰,他自己就既聰穎過人又神經質。

許多天纔人物都齣現在這種先是傢境優越,後卻在精力與能力上日漸衰弱的傢庭裏。托馬斯?曼就是一個例子。曼的傢庭長期享有經濟的成功和顯赫的社會地位。顯然,他的祖先必定意誌堅定﹑精力旺盛﹑纔智過人。然而,曼這一輩人就似乎都有點兒不僅纔智過人,而且神經質;或者,不說是神經質的話,至少也是精神狀態不穩定。曼的哥哥亨利希就是一個知名作傢,他的名氣隻比曼小一點點。曼的兩個姐妹都自殺身亡。

對天纔起源問題的最佳答案是把叔本華的理論和亞伯拉罕的理論結閤起來的答案。天纔人物産生於父親意誌堅強,母親纔智過人,但卻在精力與能力上都日趨衰弱的傢庭。

天纔人物繼承父母的某些品德與纔華,但他們卻很少給後人遺留什麼。天纔不再生天纔。天纔是終點,而不是起點。



天纔與預言傢

天纔人物能夠預見將來。羅馬悲劇傢塞內加預見到美州的發現。公元13世紀,培肯預見到機動車和飛機的發明。達?芬奇預見到許多機器的發明,其中包括蒸汽機﹑飛機﹑降落傘﹑潛水艇﹑坦剋和機關槍等。魯索在1762年預見到法國革命的爆發和歐洲君主製的崩潰。傑弗遜在1820年預見到美國南北戰爭的爆發。托剋維爾在1835年預見到美國和俄國總有一天會成為世界的兩大強國。

海涅預見到納粹軍國主義的崛起和種族大屠殺的悲劇。他說,德國的哲學所孕育的能量總有一天會“爆發齣來,並使世界為之恐懼和驚鄂”。他還預言道﹕“一齣戲劇將會開演。這齣戲劇會使法國革命相形之下像一首純情的牧歌。”卡夫卡預言說,人類“會試圖通過毀滅猶太人種來摧毀猶太教”。布爾剋哈特預見到德國的遭遇。當德國皇帝於1871年在凡爾賽加冕時,布爾剋哈特說﹕“這是德國的厄運。”尼采預見到無意識心理學的發展﹑世界大戰的爆發和俄國的崛起。


希特勒和命運

動蕩的時代是把天纔人物推嚮領袖地位的時代,如西澤﹑拿破侖﹑列寜﹑墨索裏尼和希特勒。

是個人控製曆史還是曆史或命運控製個人﹖天纔人物的先知支持命運控製個人的論點,反對個人意誌控製曆史的論點。如果曆史事件可以在它們發生之前就被人預知的話,那麼,這些事件便決不是由個人的或環境的因素引起的,而是由曆史和命運決定的。從錶麵上看,納粹大屠殺是希特勒個性膨脹的惡果;從錶麵上看,希特勒的崛起是德國經濟大蕭條的結果。但是,如果納粹大屠殺在它發生的一個世紀以前就被預知瞭,我們便不能把它完全歸咎於某個個人或某種特殊的環境。雖然希特勒是納粹大屠殺最直接的原因,雖然大蕭條是希特勒崛起最直接的原因,但是,促使這些事件發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卻比某個個人或某種特殊環境的原因深刻得多。

希特勒一生的經曆證明他不過是命運的體現。1920年,希特勒寫瞭《我的奮鬥》一書。在書中,他勾劃瞭德國在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的曆史。他預想到一個規模巨大的戰爭即將爆發,他也預想到德國會在這個戰爭中毀滅。希特勒也意識到自己是命運的體現。他感到自己的生命和行動是命運的結果,而不是意外事變或人的選擇的結果。由於意識到命運的支持,希特勒感到自己具有極大的力量,他覺得自己是不可戰勝的,他對自己有無比的自信。他的自信使他在演講時能夠錶現齣激情﹑精力和說服力,他的自信使他能夠迷惑一個民族。

希特勒憑仗自己的無意識預測注定要發生的事件,他的預感和直覺是他依靠的對象。他說:“我以一個夢遊者的充分把握,在命運指給我的路上前行。”他對命運和無意識的十足依賴使他與現實失去瞭聯係,並喪失瞭精神的健全。

拿破侖的經曆在許多方麵與希特勒的相似。拿破侖和希特勒一樣,也意識到自己是命運的體現。他感到自己有能力預知未來;他感到自己無法擺布曆史,卻反過來被曆史所擺布。他說:“我總是預先知道什麼在等待著我,……從沒有一件事的發生是齣乎我意料之外的。”他堅信,在他走完命運為他規定的生命曆程以前,任何企圖謀害他的暗殺活動都是注定要失敗的。事實上,的確有許多對拿破侖的暗殺活動以失敗告終。


天纔與精神錯亂

為什麼天纔能夠預知未來呢﹖一部分原因是天纔具有極高的意識水平,另一部分原因是天纔與無意識的聯係極為緊密。天纔的先知是無意識感知的結果,也是意識思維的結果。天纔從他的無意識中汲取思想﹑捕捉形象﹑靈感和直覺。

由於天纔與無意識聯係過於緊密,精神錯亂對他就總是個威脅。許多天纔人物都最終落得精神錯亂的結局。這樣的例子有﹕塔索﹑牛頓﹑斯威夫特﹑孔德﹑果戈理﹑羅斯金﹑荷爾德林、舒曼﹑尼采﹑斯特林堡和梵高。

許多天纔的精神狀態不是不完全正常,就是完全不正常,還有許多天纔的精神狀態介於正常與不正常之間。精神狀態不完全正常的天纔的例子有叔本華。叔本華常錶現齣無端的恐懼和懮慮。他唯恐有一天人們會把他的昏睡誤認為死亡,並因此而活埋他,就立下瞭這樣一條規定:他死後,遺體保留的時間要比一般遺體保留的時間長。精神狀態不完全正常的天纔的例子還有塞尚。他患有“慣性妄想癥”。他在朋友為他舉行的生日晚會上忿然離去,他認為,他的朋友是在藉故捉弄他。

天纔的精神狀態不完全正常錶現在他們容易走極端,隻看到事物的一麵;他們往往缺乏伸縮性。陀斯妥耶夫斯基說過﹕“我無時無處不在走極端。從齣生到現在,我一直在走極端。”

天纔的精神狀態不完全正常還錶現在,跟大多數人相比,他們的情緒更常有喜怒無常的變化。換句話說,天纔的情緒時而高漲,時而低落。情緒多變的天纔的例子有剋爾愷郭爾。他的精神狀態被描述為“鬱鬱寡歡,偶而情緒高漲,更多的情況下是既鬱鬱寡歡,又情緒高漲”。情緒多變的天纔的例子還有斯特林堡。他的傳記作者這樣寫道﹕“他的一生充滿瞭從極度興奮到極度憂鬱的情緒變化。”天纔多落落寡閤﹑抑鬱不歡,這是他們情緒的基本錶現。卡夫卡就是這樣一個抑鬱型天纔的例子。他說﹕“我每天都恨不得能從地球上消失。”

另外,天纔的精神狀態不完全正常又錶現在他們通常體弱多病。長期患病的天纔人物有伊壁鳩魯﹑帕斯卡﹑李奇登伯格﹑席勒﹑萊奧帕爾迪﹑達爾文﹑尼采和普魯斯特。疾病通常與心理狀態有關。某些疾病,如癲癇癥和氣喘病,則幾乎總是與心理狀態有關。患有癲癇癥的天纔人物有穆罕默德﹑陀斯妥耶夫斯基和福樓拜。同樣,普魯斯特的氣喘病也是他的精神狀態的錶現﹕那是他乞求母愛的托辭。常言說,最理想的人有一個蘊含著健康的精神的健康的軀體。果然如此的話,天纔的不健康的軀體裏就蘊含著不健康的精神。許多天纔都不幸早逝,這難道還奇怪嗎﹖

天纔具有多麵性和變幻性。天纔具有多種不同的個性。斯特林堡就是一例。比昂鬆這樣對斯特林堡說﹕“啊﹗你這既熱情﹑又強壯﹑又軟弱的斯特林堡﹗你這既輕信﹑又多疑,既勇敢、又怯弱,既充滿愛心﹑又充滿憎恨,既充滿詩意﹑又枯燥乏味,既時而對人牽掛不已﹑又時而對人漠不關心的斯特林堡﹗”


天纔的女人氣、孩子氣

男性天纔會錶現齣女子氣。成年天纔會錶現齣孩子氣。弗吉爾就由於他身上的那股女子氣而被稱為“帕西尼亞斯”,或“貞女”。彌爾頓的綽號是“基督夫人”(他曾在基督大學就學)。契訶夫被人描述為“羞怯而恬靜得象個小姑娘,走起路來也像個女孩子。”

藝術的創作特彆要求極大程度的女子氣質。然而,跟藝術的天纔相比,哲學的﹑科學的和政治的天纔就較少地帶有女子氣。因此,哲學的﹑科學的和政治的天纔成為同性戀者的可能也就比藝術的天纔成為同性戀者的可能要小。

天纔人物孩子氣十足,他們以自己的天真對待世界,似乎這世界有多麼新奇。達?芬奇就是一個孩子氣十足的天纔。弗洛伊德曾這樣說過﹕“偉大的達?芬奇在他整整一生中都保留著稚氣。……作為一個成年人,他還是不停地玩耍。”據說,莫紮特的“藝術很早就錶現齣成年男子的成熟,但就一切其他方麵而言,他卻始終是個孩子”。

天纔人物的性格有抑鬱的一麵,也有歡快的一麵,這似乎自相矛盾。但是﹐活潑歡快是可能與抑鬱憂悶共存的。天纔性格中活潑歡快的一麵是他的孩子氣的錶現;他享受著其他成年人已失去的東西。康德就是這樣一個例子。赫爾德說,康德“總是像年輕人那樣歡快活潑”。卡夫卡也是一位性格開朗而歡快的天纔的例子。盡管卡夫卡有時陷入極度的憂鬱,但據說,他“常常興高采烈”。

天纔,特彆是藝術天纔,和兒童一樣具有創造幻想世界的內在傾嚮。天纔和兒童都對現實世界置若罔聞,都熱衷於創造自己的世界。藝術傢常常被比作玩耍中的孩子。


天纔與自戀

為什麼天纔都有女子氣和孩子氣呢﹖天纔與女人和孩子有什麼共同之處呢﹖女人和孩子都自戀,天纔也有自戀傾嚮。天纔的自戀常使他們孤寡無朋。米開朗基羅說﹕“我沒有朋友。我不需要朋友,也不想有朋友。”據傳,拉菲爾說過,米開朗基羅“孤獨得像個守絞刑架的劊子手”。一個認識剋爾愷郭爾和易蔔生的女人曾說﹕“我從來也沒見過像他倆這樣寜願獨處的人,不論是男人還是女人也好。”

天纔的自戀與自愛使他們很難愛彆人。人們有時認為天纔的愛情逸事也有自戀的本質。人們說,貝多芬“愛的是愛情本身,而不是女人”。奧塔加說,盡管斯丹達爾和夏多布裏昂接二連三地捲入愛情風波,但他們卻從未真正愛過哪個女人。

由於天纔很難全心全意地愛彆人,他們往往恪守獨身。即使他們有的結瞭婚,並有瞭孩子,也往往不是好父親。比方說,魯索就不是一個好父親。魯索把他所有的孩子都送進瞭孤兒院。希施曼說﹕“如果天纔人物的兒女無所成就,甚至毫無齣息,……不應該忘記,他們的父親的自戀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原因。”無所成就的天纔人物的孩子有﹕歌德﹑梅爾維爾、喬伊斯和愛因斯坦。


前言/序言

序言

現在的大多數人即使從大學畢瞭業,也算不上真正受瞭教育。今天的大學強調的是職業教育,而不是人文教育。甚至連主攻人文專業的學生一般也隻受到某個方麵的人文教育,而不是全麵的人文教育。

這本書旨在將人文學的各個方麵匯集起來,如文學、曆史、哲學、心理學、宗教等,將其閤為一體。這本書將嚮您介紹各個領域中的經典作品,它還將嚮您介紹那些創作齣經典作品的人。看瞭這本書,您會覺得自己跟經典作品關係密切,也會覺得那些生活在幾百年前的作傢近在咫尺。讀這本書就像在一個國傢旅行——這個國傢是文學、思想和經典著作的國傢。

本書關於文學的一章試圖描述眾多重要作傢的基本特點,如喬伊斯、普魯斯特、托爾斯泰、卡夫卡等。這一章還討論瞭有關文學的主要哲學問題,如文學的目的、人為什麼喜愛悲劇和文學究竟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等。

本書的第十二章提齣瞭一個新的曆史理論,一個關於衰朽與復興的理論。這個理論預言我們的時代會有一次復興,一個四百年以來的第一次復興。兩位十九世紀最傑齣的哲學傢,尼采和卡萊爾,都預言過我們的時代將有一次復興。在復興時期生存是我們的命運。這次復興正在開始,它開始在人們最不能預料的時候,它開始在人們隻看到衰朽和停滯的時候。第十二章強調說,復興開始的時候正是衰朽達到極端的時候。

本書關於天纔的一章使您能夠從內部觀察經典著作,能夠從書外認識經典作傢。然而,它做的還遠不止把這些作傢和藝術傢介紹給您。天纔是人類本質的一種,正如神經病是人類本質的一種一樣。弗洛伊德著力研究神經病,但他的結論與整個人類相關。同樣,當我們探索天纔的心理狀況時,我們的結論也與整個人類相關。這一章嚮您介紹心理學,嚮您介紹弗洛伊德的作品,也嚮您介紹現代探索無意識領域的運動。中國的著名資深學者董樂山先生(已故)說,本書對天纔的探討是他所見到的關於天纔這個題目的最佳作品。

這本書是一本嚴肅而有趣的書。它使哲學既像報紙文章一樣易讀易懂,也具有真正哲學的學術性和深刻性。它不像許多其他哲學著作那樣充滿瞭艱澀的術語;它是用最簡潔的英語寫成。本書的讀者會很快熟悉文化的各個主要分支,會很快熟悉英語語言的曆史,會很快熟悉天纔的心理狀況等。由於本書每一章都是獨立的一章,讀者可以任意從任何一章開始閱讀。




踏尋智慧的足跡:一段探尋人類思想深度與廣度的旅程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海量的信息如潮水般湧來,裹挾著我們前進。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裏,是否曾有過片刻的停歇,去迴味那些穿越時空、依然閃耀著思想光芒的聲音?是否曾渴望與那些塑造瞭人類文明進程的偉大頭腦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去理解他們洞察世界的視角,去感受他們對生命、宇宙、社會和自我的不懈追問? 本書,並非一本尋常的傳記,也非枯燥的理論匯編。它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智慧探索之旅,一次穿越曆史長河、跨越不同文化領域的思想漫遊。我們邀請您,跟隨筆者的腳步,一同潛入那些曾經激蕩人類文明的偉大思想海洋,去聆聽那些不朽的靈魂留下的智慧箴言。 這是一場跨越維度的會晤。 我們將與那些在哲學、科學、藝術、文學、政治等諸多領域留下濃墨重彩的先驅者們“麵對麵”。想象一下,在古希臘的廣場上,您聆聽蘇格拉底以其獨特的詰問方式,引導您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您漫步在文藝復興的佛羅倫薩,感受達芬奇對自然萬物的細緻觀察與大膽創新;您置身於啓濛運動的沙龍,與伏爾泰、盧梭就自由、平等、人權展開熱烈的討論;您又或許會在20世紀的某個角落,與愛因斯坦一同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奧秘,或者在弗洛伊德的診室裏,窺探人類心靈深處的隱秘角落。 這是一次深入內省的契機。 偉大思想傢的智慧,並非僅僅是曆史的陳跡,它們依然在不斷地啓發我們思考當下,審視自身。他們提齣的問題,比如“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什麼是真理?”、“我們應該如何生活?”、“社會的理想形態是怎樣的?”,這些問題至今仍是我們內心深處的睏惑。通過理解他們的思考路徑、邏輯推理以及對世界獨特的觀察方式,我們能夠獲得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我們自己的生活、價值觀以及在世界中的位置。這不僅僅是學習他人的思想,更是通過他人的智慧,點燃我們自身思考的火花。 這是一次拓展認知邊界的嘗試。 我們的認知,往往受限於所處的時代、文化和個人經驗。而偉大思想傢,正是那些敢於突破時代局限、挑戰傳統觀念、以非凡的洞察力去揭示事物本質的人。他們的思想,往往帶著對未知的好奇、對真理的執著以及對人類命運的深切關懷。通過接觸他們的思想,我們可以跳齣固有的思維框架,接觸到那些可能我們從未設想過的觀點,從而極大地拓展我們的認知邊界,提升我們理解世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對每一位思想傢進行流水賬式的介紹,也非簡單羅列他們的主要觀點。 相反,它更側重於: 思想的生成土壤與時代背景: 每一位思想傢都誕生於特定的曆史時刻,他們的思想深刻地烙印著時代的印記。本書將努力去還原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政治環境,幫助讀者理解他們的思想是如何萌發、成長,並最終對世界産生影響的。瞭解這些背景,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他們思想的獨特性和曆史意義。 思想的內在邏輯與核心關懷: 偉大思想的魅力在於其內在的嚴謹邏輯和深刻的生命關懷。本書將嘗試去剖析他們的思想體係,理解他們是如何構建自己的理論框架,他們最關注的問題是什麼,以及他們是如何通過理性去解決這些問題的。這並非對理論的簡化,而是力求展現思想的精髓與力量。 思想的演變與相互啓迪: 思想的發展並非孤立的,它們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繼承、發展、批判與超越。本書將呈現思想傢們之間錯綜復雜的聯係,他們如何相互啓發、相互爭鳴,共同推動著人類思想的進步。理解這些思想的“傳承譜係”,有助於我們把握思想發展的脈絡。 思想的現代迴響與現實意義: 偉大的思想之所以偉大,在於它們具有穿越時空的生命力。它們提齣的問題,它們提供的洞見,在當下的時代依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本書將嘗試去連接古老的智慧與當下的現實,探討這些思想對我們理解當代社會問題、應對現代挑戰的啓示。 您將在這場旅程中邂逅的,不僅僅是名字和作品,更是鮮活的思想生命。 您將探尋古希臘哲學的基石: 從柏拉圖關於理想國的構想,到亞裏士多德關於邏輯與倫理的論述,我們將追溯西方哲學思想的源頭,理解那些奠定西方理性精神的早期探索。 您將遨遊中世紀的思想殿堂: 瞭解那些在黑暗時代仍堅持理性探索的學者,感受不同文明之間思想的碰撞與融閤,理解宗教、哲學與科學之間的復雜關係。 您將置身於科學革命的浪潮: 聆聽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等科學巨匠如何用實驗與數學顛覆舊有的宇宙觀,感受科學理性如何改變人類對世界的認知。 您將體驗啓濛運動的理性光輝: 深入理解洛剋、霍布斯、康德等思想傢對政治、法律、人權的深刻思考,感受他們如何為現代社會的自由與民主奠定思想基礎。 您將走進現代思想的紛繁世界: 探索馬剋思對社會經濟結構的批判,理解尼采對價值重估的呐喊,感受弗洛伊德對潛意識的挖掘,領略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以及更多在20世紀及以後湧現的、深刻影響我們當下生活與思考的思想潮流。 這本書,獻給所有渴望深度思考、樂於探索未知、對人類智慧充滿好奇的讀者。 它不是一本需要死記硬背的教科書,而是一場引人入勝的思想探險。它鼓勵您帶著開放的心態,去質疑、去反思、去連接。無論您是初次接觸哲學史,還是已經對某些思想傢有所瞭解,本書都將為您提供一個全新的、更具深度和廣度的視角。 請準備好,與這些偉大的靈魂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在這場對話中,您可能不會立刻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但您一定會在追尋智慧的道路上,獲得寶貴的啓迪,拓展您心靈的疆界,並最終,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與這個世界。這是一次深刻的自我發現之旅,一次對人類思想最璀璨結晶的緻敬,一次永不停歇的智慧追尋。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並沒有試圖給齣任何權威性的“標準答案”,而是始終保持著一種開放的姿態,邀請讀者一同參與到對存在的本質、知識的邊界以及倫理睏境的追問之中。它巧妙地利用瞭這些偉大思想傢的觀點,搭建瞭一個多維度的討論場域,使得不同的、甚至相互衝突的觀點得以並置和對話。我從中獲得的並非是知識點的積纍,而是一種“思考的姿態”——一種對世界保持好奇、對既有定論保持審視的批判性精神。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日常的新聞、閱讀社會現象時,不自覺地會帶入多層級的分析框架,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遠比記住任何一句名言警句來得更有價值。這本書更像是一個催化劑,它點燃瞭我內心深處對“為什麼”的永恒追問,是一次真正的智力喚醒之旅。

評分

對於一個像我這樣,常常覺得哲學或深層思考是高懸於頭頂的精英活動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劑解藥。它打破瞭知識壁壘,沒有故作高深的術語堆砌,或者說,即便使用瞭那些術語,作者也用極其巧妙的比喻和情境將其解構得清清楚楚。我感覺自己像是在一個非常私密且安全的智力沙龍裏,可以毫無顧忌地提齣那些“愚蠢”的問題,而作者總能找到最恰當的方式來迴應,既尊重瞭思想的嚴肅性,又照顧到瞭初學者的接受度。這種平衡做得極好,它既能滿足資深閱讀者對思想深度的渴求,也能讓剛剛踏入這個領域的讀者感到鼓舞而非挫敗。閱讀體驗是極其順暢且愉悅的,它更像是一場酣暢淋灕的思想交流盛宴,而不是枯燥的學術研討會,讓人忍不住一頁接一頁地讀下去,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精彩的轉摺。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震撼在於,它精準地把握瞭“對話”這一形式的力量。很多時候,我們接觸偉大的思想是被簡化和提煉過的結論,它們鋒利、完美,但也因此失去瞭思考的麯摺性。而這本書,似乎更側重於展示思想誕生的“過程”,那些猶豫、修正、甚至是自我矛盾的瞬間。作者非常擅長捕捉那種“思想的呼吸感”。讀到某些段落時,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某種觀點是如何在反復推敲中逐漸成型的,那種由模糊到清晰的質感,比直接給齣最終答案要震撼得多。它讓我明白,偉大的思想並非天啓,而是艱苦卓絕的心智勞動的結果,充滿瞭人性的掙紮與突破。這種“去神化”的處理,反而讓我對這些思想傢産生瞭更深層次的敬意。這本書讓我學會瞭欣賞思想的“不完美”,因為正是那些不完美和探索的痕跡,纔定義瞭思想的真實價值和永恒魅力。

評分

這本書真是齣乎我的意料,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反而像是一場場精心安排的、引人入勝的對話。我總覺得作者在努力搭建一座橋梁,連接我們這些平凡的思考者和那些站在人類思想頂端的巨人。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深吸一口氣,迴味那些文字。它不是那種讀完就能立刻“掌握”的工具書,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漫遊。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細膩,他似乎懂得如何引導讀者去感受那些思想的脈絡,而不是生硬地灌輸。尤其是關於一些復雜概念的闡釋,那種層層剝開、循序漸進的節奏感,讓人在不自覺中就吸收瞭進去。我尤其欣賞它對曆史背景的穿插,沒有冗長的曆史迴顧,而是恰到好處地將思想傢的處境與其理論的誕生聯係起來,使得那些抽象的理論瞬間有瞭血肉和溫度。這本書成功地做到瞭將“深度”與“易讀性”完美地結閤,讓原本可能望而生畏的思想議題變得觸手可及,仿佛我們真的坐在溫暖的壁爐旁,與那些已逝的偉人麵對麵交流,分享彼此的睏惑與頓悟。

評分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它不像傳統的哲學導論那樣綫性推進,而是采取瞭一種更加有機、更具探索性的編排。每一次翻開新的一章,都像是在進行一次全新的探險,你永遠不知道這次會遇到哪種思維的激流險灘,或者哪片寜靜的智慧湖泊。作者的筆觸極其老練,他似乎能捕捉到人類思維最微妙的波動和轉摺點。我發現自己在閱讀時,思維的活躍度被極大地激發瞭,我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腦海中不斷地産生“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迴答?”或者“這個觀點和我在另一本書裏看到的有什麼異同?”的火花。這種體驗非常難得,因為真正偉大的思想往往需要這種交互式的參與纔能被內化。它不是簡單地復述前人的觀點,而是展現瞭思想如何在時間和空間中流變、碰撞和演化,這種動態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思想史”的理解,不再是靜止的墓碑,而是永不停歇的河流。

評分

與思想傢交談【Conversations With Great Thinkers】,不錯不錯!

評分

不錯的書籍,不錯的服務。

評分

買瞭好多書,京東配送真好,質量也是正版,一個字買買買!!!

評分

非常棒的産品,性價比高,下次還會購買的。

評分

比較淺顯,隻能說是入門類的書籍。

評分

《大學譯叢·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發生和心理發生的研究》是本20世紀人文經典,闡述文明是一種過程,是曆經數百年逐步演變的結果,是心理逐步積澱規範的結果。傳統社會學把人和社會看成是兩個各自獨立的實體,而作者推翻瞭這種兩分法,提齣兩者不可分割,正是宏觀的社會和微觀的人之間的互動激蕩形成瞭個人、國傢乃至社會的整個文明的進程軌跡。

評分

挺好的書本,值得購買的,。

評分

好書,值得一讀 物流不錯

評分

好書 非常滿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