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装包含
《西藏生死书》:
《你可以不怕死》:
《光明大手印:参透生死》:
《人生的起点和终点》:
《生死功课》
遇到这本书是非常偶然的!那天在和一个同事聊天,瞥见邻桌同事的桌上放了一本书,随手拿起翻了翻,立刻就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了,是讲人的生死的,我隐约觉得好像这书能回答我长期以来一直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人活着是到底为什么?花了三天读完人生的起点与终站,收获很大!解开了我长期以来的迷惑,也让我对死亡不再恐惧!
——网友sljgd90
几乎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甚是喜欢。作为开示的实录,南老的语言生动,没有流于书面化。反而比那些系统化、理论化讲述佛法、生死问题的来得轻松。也感谢记录者如实的保留南老开示中极具个人化的口语、口气。
——网友Mr.Leaf
看完这本书,突然就觉得很多放不下的事放开了,释怀了,看淡了。
《西藏生死书》:
《西藏生死书》针对生死问题提供许多法门和答案,其背后便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上师。本书自始至终都是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智慧,他们透过了悟心性所建构的慈悲世界的愿景。
《你可以不怕死》:
《你可以不怕死》作者一行禅师以他的亲身体证,提出了有别于虚无论和灵魂永生的生命哲学:死亡不是句点,透过深观修持的体悟,你会发现死亡的秘密——死亡这件事并不存在,就好像云承继了大海、河川以及太阳的高温,而雨又承继了云,事物永远在延续着。
《光明大手印:参透生死》:
生命是一个巨大的幻觉,生也罢,死也罢,都是一种过去就不复存在的记忆。可生、死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两件事。我说过,死亡是解脱的良机。那么生呢?如何在这辈子当中,升华自己的生命价值,让幻觉般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这是一件跟死亡同样重要的事情。
《人生的起点和终站终点》: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在望九高龄所做的有关生死问题阐释的录音整理,先生以诙谐幽默的极具个人色彩的南氏语言,向我们揭示了生死这两件人生大事的奥秘。
《生死功课》:
当诺玛鲍伊教授决定在新泽西州的肯恩大学开设一门关于死亡的课程时,她没想到,几年后,这门叫《透视死亡》的课程会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等待听课的预约记录甚至排到了三年后,其受欢迎程度,唯有《人类的性》这门课可以比拟。
这堂课不同凡响。诺玛带着学生去公墓上课,实地考察验尸房,造访州立监狱,拜访临终关怀中心,参观殡仪馆,写生前遗嘱和遗愿清单,直面死亡的真相。
在这个深入体验和理解的过程中,那些在复杂而痛苦的问题中挣扎的学生:童年创伤,失去至亲,过度承担责任,昔日帮派青年,监狱服刑人员,辗转流浪的少女……他们在诺玛的帮助和引导下,从备受折磨的生活中逐渐解脱出来,重塑性格。他们学到了人生最核心的课程:怎样跳出自我寻找目标,怎样为生活注入意义,直面死亡,带出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
一行禅师(Thích Nht Hnh,1926年10月11日-)
越南人,是现代著名的佛教禅宗僧侣、诗人、学者及和平主义者。左翼佛教主要的提倡者。在汉传佛教传统中,出家众都以“释”(越南文为Thích)为姓,一行(Nht Hnh)是他的法号。因此有人直接称呼他为一行禅师。
南怀瑾(1918-2012)
生于中国浙江乐清县,学者、文化名人。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
生于西藏,由20世纪受尊敬的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养育成人,后被上师认出是托顿·索甲(十三世达赖喇嘛和蒋扬钦哲的上师)的转世。
1971年至英国剑桥大学专修比较宗教学,1974年开始弘扬佛法。三十多年间,足迹遍及全球。由于思路清晰、功底扎实、谈吐从容幽默,他的传法深受信众的欢迎,被誉为“参透佛法精髓的上师”,并成为许多国家的佛学中心与佛教团体的负责人或指导者。
《西藏生死书》将藏传佛法智慧与当今议题及修行训练相结合,宗教与文化的阻碍,直指本心,为繁杂的现代世界提供了一套理解生命要义的方便法门。
雪漠
原名陈开红,1963年生于甘肃凉州,大手印研修专家、国家一级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香巴文化研究院院长。十七岁起拜师、深研、实修至今,精通经藏及佛教传统实修,系大手印传承者;于悟后起修,闭关专修大手印近二十载,创办了香巴文化论坛,为大手印文化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的标志性人物,被誉为“当代达摩”、“当代大手印之父”。佛教专著有《大手印实修心髓》、《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等;先后在法国法兰西学院、法国文人学会及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进行大手印文化演讲,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甘肃省省委、省政府等部门授予“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德艺双馨文艺家”、“甘肃省拔尖创新人才”等称号。文学著作有《大漠祭》、《猎原》、《白虎关》、《西夏咒》、《西夏的苍狼》、《无死的金刚心》等,已被列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的研究专题。
早崎绘里香
一位获奖记者,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文学新闻系助理教授,给本科生上一门叙述性报道的课。她曾在《洛杉矶时报》做过9年重大新闻和主题报道,写作超过900篇文章。她获得过《洛杉矶时报》最佳写作奖、美国新闻评论家协会的突发新闻奖、美国星期天特别评论家协会的描述性专题报道写作奖。
她还未洛杉矶的Write Girl以及纽约的Girls Write Now做义务写作指导。这两家机构都是非营利组织,为十几岁的女孩们开办由专业女性作家授课的每周或每月的写作训练班。
另一本书的叙述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与慈悲并存。它大量引用了古代典籍和修行者的亲身经历,构建了一个关于“临终关怀”的完整知识体系。我特别欣赏它对“过程”的关注,而不是仅仅聚焦于“结果”。许多人害怕死亡,是因为害怕失去控制权,害怕剧烈的痛苦,这本书就从实践层面提供了大量的指导,告诉我如何为自己(或者为所爱之人)创造一个有尊严、有准备的告别。它不是那种纯粹的“心灵鸡汤”,而是真正有骨架、有血肉的内容。其中关于“意念”在临终时刻的重要性,让我深思。我们一生中积累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惯性,原来真的会在最后那个关键时刻集中爆发,决定了我们“过渡”的质量。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审视自己日常的起心动念,努力培养正向、平和的内心状态。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也非常考究,让人感觉作者是在用一种近乎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形而上的议题,非常具有说服力。
评分最后这一本,是这套书里我感觉最像“功课本”的一本。它结构清晰,内容紧凑,更偏向于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思和冥想练习。书中提出的每一个“功课”,都是针对人类在面对无常时最常见的几种心理障碍。比如,当面对疾病时,我们如何练习“接受”而不是“抗拒”;当失去珍贵事物时,我们如何练习“放下”而不是“抓取”。它没有提供宏大的世界观,而是聚焦于“我”自身当下的体验。我尝试跟着书中的指引,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呼吸练习,结果发现,它对于缓解日常的焦虑感效果显著。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操作性强,它让你感觉生死议题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玄学,而是可以通过日常的“修行”来慢慢消解的。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工具书,帮助我把那些抽象的哲学思考,转化成了每天可供执行的、具体的心灵维护步骤。
评分有一本侧重于“人生起点”的讨论,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直接谈论死亡,而是反过来,从探讨“生命是如何开始的”入手,来反观生命的价值和目的。作者巧妙地将个体生命的诞生,置于宇宙演化和家族传承的宏大叙事之中。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和使命感交织的复杂情绪。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原生家庭、与历史之间的联系。我们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无数代人努力和牺牲的结晶。这种责任感,促使我去思考,我该如何度过这段被赋予的时光,才不辜负这份来之不易的“存在”。这本书的文字是那种带着古典韵味的,句式较长,意蕴深远,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咀嚼,每一句话都像是一个哲学命题,需要反复体会才能领悟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它帮助我把对“终点”的焦虑,转移到了对“过程”的珍惜和投入上。
评分天呐,最近读完的这套关于生命终极议题的书籍,简直是心灵深处的一场洗礼。我原本以为对“生死”这个话题已经有了足够的认知,毕竟我们都是在生与死的循环中挣扎前行,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自己之前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和片面。其中一本关于如何面对恐惧的论述,尤其让我震撼。作者并非空泛地鼓吹“勇敢”,而是细致入微地剖析了恐惧的根源,那种植根于我们对“失去”的执念,对“未知的抗拒”。我记得书中有一个比喻,将死亡比作一场盛大的告别仪式,它不是终结,而是一种彻底的转变,就像蝉蜕去旧壳,才能迎来新的存在。这种视角上的转换,让我看待日常的得失心都淡了许多。过去那些让我辗转反侧的小忧虑,似乎一下子被放置到了一个宏大的宇宙背景下,显得微不足道。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带着温暖的哲思,不带任何说教的意味,而是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地去接纳生命中所有不完美的部分。读完合上书本时,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一种宁静的重量。
评分接下来要说的这本书,风格迥异,它更像是一份给现代都市人的“急救指南”。它的语言极其直白、犀利,甚至带着一丝幽默感,完全没有传统佛学书籍的沉重或晦涩。作者似乎就是我们身边的朋友,他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戳破了我们对自己“永恒”的幻想。他毫不留情地指出,我们所有的忙碌、所有的攀比,很多时候都是为了逃避那个我们不愿正视的结局。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要求你立刻“开悟”,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可以立刻实践的小方法——比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执念”,如何在工作压力中找到内心的松弛感。它让我意识到,对生死的认知,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必须渗透到柴米油盐的每一天。读完它,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泼了一盆清醒的水,对那些虚妄的追求有了更清晰的辨别力,生活质量反而因为“看透”而提升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