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I杂志自1954年至今 , 已有60余年历史。作为欧洲著名的建筑 、 室内及产品设计杂志 , 以及米兰设计周的引领者和操盘手 ,INTERNI一直被视为全球设计趋势风向标和当代高端生活方式的代言人。《INTERNI设计时代》在保持国际化视野、汲取意文版精华的同时, 立足中国设计产业,以其专业的水准和独特视角观察、解读当代中国建筑、室内和家具设计领域的热点事件与现象,发掘真正能够代表当代中国设计水准的作品与人物;与此同时,整合行业资源,构建国际化设计交流与展示平台 , 助力全球著名设计资源进入中国,并引领“中国设计”走向世界。
《INTERNI设计时代》2015·7/8月刊:NEW活力之城
《INTERNI设计时代》2015·9月刊:旅途梦想家
《INTERNI设计时代》2015·10月刊:中国设计新常态
《INTERNI设计时代》2015·11月刊:回望世博
《INTERNI设计时代》2015·12月刊:新年愿望清单
弗兰克·盖里的蔚蓝远飏
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 纽约的 IAC 总部大楼和巴黎的 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基金会 博物馆等一系列建筑作品, 其海浪般的扭曲外形与象征 船只的解构建筑形式极度彰显了 传奇建筑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对船的狂热。
设计的基因
出生于艺术家庭的弗朗西斯科·法佛莱托(Francesco Favaretto) 在父亲的工作室工作了 6 年,获得了设计的自主权后, 他在帕杜瓦、多伦多和上海的办公室开展创作。
诱人的“笼子”
线条与镂空是两种极具时代感的设计因素, 在很多令人称道的设计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
快乐的设计
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亚历山大·吉拉德(Alexander Girard) 涉及的设计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室内和装饰产品。 2016 年他将推出作品的经典回顾系列。
莫斯科多米宁办公楼
扎哈式建筑语言所体现出的张力、活力和冒险性 往往成为传统地区经济结构转型、产业脱胎换骨的催化剂。 建筑内涵由此被延展:从静态走向动态 , 从人们活动的“容器”走向“助推器”, 从原有职能的“承载”到新职能的“孕育”。
所有人的清真寺
清真寺所代表的意义,在当今社会似乎格外敏感。 但建筑师对清真寺的思考, 似乎昭示着“开放”、“平等”的到来。
学有良校— 新加坡学习中心
让我们走进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 设计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 开始一段关于“建筑如何孕育教育文化”的发现之旅。
毕加索雕塑:自由创作
雕塑为毕加索提供了一种更具实验性的创作语汇, 帮助他挣脱规则的束缚,达到更为自由的创作状态: “毕加索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定义了雕塑。”
……
这是一套需要“慢慢品尝”的书籍,绝不适合在通勤路上囫囵吞枣地翻阅。我习惯在周末的清晨,泡上一杯手冲咖啡,然后沉浸在其中。让我印象极其深刻的是其中一篇关于设计伦理的章节,它探讨了设计师在面对商业利益和用户福祉之间的权衡,这部分内容极其尖锐和诚恳,展现了欧洲设计界成熟的自我反思能力。它没有回避设计行业中那些灰色地带,反而将其置于聚光灯下进行探讨。这种勇气和坦诚,比那些只歌颂成功的案例更有教育意义。它教会我们,设计不仅关乎美学和功能,更关乎责任。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感觉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审美标准都得到了提升,这套书的价值,绝对超越了它的定价,它更像是一种对未来设计师的“精神投资”。
评分这套书的排版和装帧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这或许是“好的设计”在向我们无声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纸张的触感、油墨的质地,以及版面的留白处理,都透露着一种毫不妥协的品味。我尤其注意到,在展示那些标志性的设计作品时,摄影图片的质量极高,光线和角度的选择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完全避免了那种平庸的、像目录一样的展示方式。更难得的是,它似乎并不急于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为你搭建了一个思考的框架。它引导你去看“为什么”这个设计是成功的,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我受益匪浅,因为它鼓励我跳出既有的框架去观察和分析,而不是盲目地模仿。如果说当代设计充斥着太多喧嚣的口号,那么这套书就像是一片清凉的湖泊,让人得以静心沉淀,真正地去聆听设计的“内在声音”。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有点担心这套书会不会过于学术化,毕竟“欧洲设计领导者”这个名头听起来就有些高冷。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文字表达非常具有亲和力,虽然内容深度毋庸置疑,但行文逻辑却非常清晰流畅,即便是初涉设计领域的读者也能被其独特的叙事魅力所吸引。我最欣赏的是它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举个例子,书中对一个看似简单的家具拉手的设计演变进行了长篇幅的论述,从人体工学的角度到材质的心理暗示,再到与整体风格的协调统一,层层剥笋,让人不得不佩服这种将小处见大的匠人精神。这种对微观层面的极致关注,恰恰是当前许多快速迭代的设计品所缺失的灵魂。每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细致入微的“解剖课”,学到的不仅仅是设计技巧,更是一种对待事物的严谨态度,这对于任何想要精进自己技艺的人来说,都是无价的财富。
评分对于我这个身处国内设计行业的人来说,阅读这套关于欧洲设计领导者的书籍,就像是进行了一次高规格的“跨文化对标”。欧洲设计语境和我们本土的文化背景有着显著的差异,但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能够有效地“翻译”这些差异,让我们理解其背后的驱动力和设计哲学。书中对不同地域设计流派的区分和对比分析尤为精彩,比如北欧的极简主义与意大利的华丽新古典主义在精神内核上的异同,那种鞭辟入里的剖析,令人拍案叫绝。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创新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之上的。读完后,我不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表面的风格模仿,而是开始思考,如何能将我们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一种更具现代感和国际视野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那样一个高远的参照系。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打开了我的眼界,我原本以为自己对设计领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翻开这几册书,才发现自己是何等的井底之蛙。每一页都充满了对欧洲设计精髓的深度挖掘,从材料的肌理到光影的运用,再到空间布局的哲学思考,无不体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专业精神。特别是其中关于可持续设计的那一部分,作者们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探讨,而是给出了大量详实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设计如何真正地介入到社会和环境的议题中,而不是沦为纯粹的视觉美化。我特别喜欢那种沉稳而富有洞察力的叙事方式,它不是那种浮夸的流行趋势报告,更像是一本沉淀了多年经验的导师的教诲,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好设计”的执着追求。读完后,我立刻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设计思路,那种被震撼后带来的创作冲动,是任何快速消费的资讯都无法比拟的。这不仅仅是设计工具书,更像是一剂强心针,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对美的定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