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 录像艺术的媒体生态学

反馈 录像艺术的媒体生态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大卫·乔斯利特 著
图书标签:
  • 录像艺术
  • 媒体生态学
  • 反馈理论
  • 媒介研究
  • 艺术史
  • 文化研究
  • 新媒体
  • 影像文化
  • 传播学
  • 技术与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56815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156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0
字数:12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艺术家,美术院校学生,艺术类人群

  “录像艺术译丛”是国内首套录像艺术丛书。通过编译全球重要的录像艺术书籍,为录像艺术的创作、研究和学习提供理论参考。
  《反馈》是一幅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浮世绘,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界大事件。美国政府通过电视媒体生产的图像来运作,录像艺术挑战并打破了这一封闭回路。作者通过研究相互关联的图像生态系统,而不是单件的艺术品,完成这一本艺术史着作。

内容简介

  《反馈》是一项艺术历史研究。它详细记述了20世纪中叶美国录像生态系统中打破或重塑电视封闭回路的事件。本书追溯了艺术家和媒体行动主义者打破电视封闭回路的诸多实践,以包括白南准、丹·格雷厄姆、乔安·乔纳斯、艾比·霍夫曼、安迪·沃霍尔和梅尔文·范·佩鲍思等在内的艺术家为研究对象,并用艺术史的研究和分类方法分析了上世纪中期的大量图像-事件。

作者简介

  大卫·乔斯利特(David Joselit),著名艺术史学家,策展人,哈佛大学艺术史博士,曾任耶鲁大学艺术史系主任,纽约城市大学艺术史博士项目特聘教授。
  

目录

导 言 电视与民主

第1 章 开放回路

第2 章 病 毒

第3 章 反 馈

第4 章 化 身

后 记: 宣 言

索 引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第 1 章
  开放回路
  I
  棋手缺席,棋子自己在棋盘上移动。游戏结束后,又有十一个棋子回到了棋盘里,每个棋子上都刻有一个字母,拼出了著名的“可乐时间”(Time forCoke)。在这些会动的棋子的召唤之下,两个可口可乐瓶子也自己斜着滑到了棋盘上。另一处,十六支好彩香烟正在跳谷仓舞,却没有吸烟者在场。有个声音冲它们喊道:“左转右转向前跳,好彩就是好烟草!”在一幕不太雅观的行为里,一罐拟人化的雷达自己按下按钮,喷射出一团强力杀虫剂。在电视出现的早期,定格摄影和动画把物从它们的人类主人那里解放了出来。物开始呼吸,获得了生命。信息社会的范式是网络(Network)— 在地球表面浮现的不断扩展的数据网。
  网络是一种没有明确边界的结构,却并不是全然无形的;它们不断伸展、汇集,幻化为万花筒式的图案。 而消费社会的范式是商品:欲望的物化形象。商品是网络中的休止点,在其中,金钱、欲望和信息间的可转化性被暂时中断。网络中那些转瞬即逝的、运动的东西显然在商品中静止了下来。但是,电视广告的历史表明,反过来说同样成立:商品是活动的,而网络则被关在了盒子里。 作为网络和商品之间的接触点,电视形成了一种交互流,通过它,物扩展为信息,而信息缩减为物。由此而来的公共交流渠道的私有化构成了一种真正奥威尔式的反乌托邦,但如同很多艺术家和激进人士向我们表明的那样,信息循环中的潜在能量永远不可能被彻底控制。商业电视封闭的回路可能被打破或者扭曲,即便只是临时性的。确实,后二战艺术中一个根本性的创新就是将构成了电视的这种可变的客体性模式应用于非商业用途。这在多个艺术运动中都有体现,比如波普和观念艺术,以及大地艺术和表演艺术,信息被压缩进或者扩展出物的轮廓。《反馈》的目标就是回溯商品- 网络系统和艺术实践中这些断裂的时刻。在电视研究领域之外,同样也是在艺术史的一些专业方向之外,还有一些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在探讨一种“分散的”和“网络化”的主体性模式,4 而电视的客体性恰恰是这种主体性的完美补充。在这些理论中,运动性被注入人和物:法兰克福学派的拥趸们深信不疑的作为绝对稳定状态的“物化”目的论被重新思考,继而被视作了一系列的再定位,即便不能将商品化全盘废除,至少也可以释放出其中一些潜在的能量。5 比如保罗·维利里奥就曾把运动或者速度中的质视作具备空间和社会积极性的。他用来分析这些新的研究对象的一个术语是“穿越性的”:“在主体性的和客体性的之间,我们似乎没有给‘穿越性的’留出空间,那种从此处到彼处,从此人到彼人的运动,但离开了这些,我们将永远无法对感知世界的种种方法有深入的理解。”6“穿越性的”消解了人和物之间的差异,而是倾向于一种行动的情境理论。它辨识出了电视在其激活物和疏通网络时试图驯服的那种运动。在消费社会中,物通常代表着理想,这些再定位之举并非仅仅是表面化的,而是可能含有真正的社会效应。如果说商品的意义来自其循环,那么便有可能发展出一种目标不是废除或者“批判”商品化(这样的目标是乌托邦式的,于是也是无实际效用的),而是重新疏导物之轨道的政治。在销售业中,商品的移动性被狭义地疏通—可乐瓶和香烟被赋予了生命,从而诱惑观众—电视成为了为物开通新路径的最大的竞技场,同时也构成了最好的障碍。但是电视商品被疏通的移动性并不能完全中和穿越性行动中的潜在能量。一方面它要激起物的运动,另一方面又试图控制这种运动—电视无异于在玩火。这本书的目标就是将电视的潜意识可视化:在电视看似太平无事的物之剧场中找到真正的“穿越性的”。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反馈:录像艺术的媒体生态学》的书籍的简介,内容聚焦于该领域的核心议题,同时避免提及书名本身或暗示其为AI生成。 --- 《媒介回响:实验影像的感知景观》 一、 媒介的物质性与时间性:影像作为身体的延伸 本书深入探讨了录像艺术(Video Art)作为一种特定媒介形式,如何在其诞生之初便与电子技术、时间流逝以及人类感知经验紧密缠绕。我们不再将录像视为一种纯粹的记录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具有自身物质属性和时间维度的存在体。录像带的磁性颗粒、扫描线的振动、以及画面上不可避免的“噪声”(Noise)和“失真”(Distortion),构成了其独特的物质性。艺术家们正是通过操纵这些物质缺陷,揭示了媒介如何介入我们的感官结构。 1. 时间之流的固化与解放: 录像艺术的核心在于对时间的重塑。不同于电影的线性叙事,录像艺术常常采用循环、停顿、倒带和加速等手法,挑战了观众对时间连续性的传统认知。这种对时间经验的解构,不仅是对传统媒体叙事模式的反叛,更是对现代社会中时间被量化、被消费这一现状的深刻反思。艺术家如何利用磁带的物理特性,在空间中“定格”瞬间,或使其无限延续,成为研究的重点。 2. 电子脉冲与身体在场: 录像技术本质上是一种电子信号的处理过程。本书分析了艺术家如何将电子脉冲和电子流本身作为创作主体。通过引入反馈回路、信号干扰和图像叠加,影像不再是“他者世界”的再现,而成为艺术家身体经验在屏幕上的直接投射。观众面对的不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媒介在实时运作中的“在场性”。这种身体性的介入,要求观众以一种更加主动和警觉的方式来参与观看过程。 二、 屏幕作为界面:观看的伦理与政治 屏幕,无论是CRT显示器还是后来的数字屏幕,一直是录像艺术的核心场域。本书将屏幕视为一个中介性的界面,它不仅是观看的窗口,也是权力、意识形态和主体建构发生作用的场所。 1. 去中心化的观看模式: 早期录像艺术常常拒绝传统剧院式的“黑屋集中观看”。艺术家们将作品置于非传统空间——画廊角落、公共广场或家庭客厅——迫使观众以一种碎片化、非权威的方式去接触影像。这种对观看环境的重构,直接挑战了由电影工业构建的标准化观看伦理。我们探讨了这种“去中心化”的实践,如何影响了集体经验的形成与个体反思的可能。 2. 自我指涉的批判: 录像艺术的强大力量在于其“自我指涉性”(Self-Reflexivity)。许多作品直接将镜头的运作、录制的过程、信号的传输本身作为主题。这种对媒介自身的审视,使得影像不再仅仅是“关于某事”,而是“关于自身如何成为影像”的哲学探讨。这种批判性,尤其在面对大众媒体日益增长的控制力时,显得尤为重要。 三、 空间、流通与媒体生态的构建 录像艺术的传播和接受方式,构成了其独特的“生态学”。它是一种高度依赖技术基础设施,却又试图逃离主流商业流通体系的艺术形态。 1. 非商业流通网络: 在主流艺术市场尚未接纳录像艺术的初期,艺术家们主要依赖艺术家合作社、非营利机构和私人网络进行作品的复制和流通。这种“地下”或“平行”的流通机制,不仅是技术限制的结果,更是一种有意识的政治选择,旨在维护艺术表达的自主性。研究这些流通路径,有助于理解艺术实践如何在外围构建其生存空间。 2. 技术更新的“遗产”挑战: 录像作为一种技术媒介,面临着持续的技术淘汰和格式过时的问题。磁带老化、播放设备停产,构成了录像艺术独有的“物质遗产”难题。本书详细分析了艺术家、策展人和档案工作者如何应对这些技术挑战,试图在不断迭代的媒介环境中,保护和延续这些基于特定技术而诞生的艺术表达的完整性。 3. 环境感知的重塑: 录像艺术实践,尤其是那些注重现场介入和装置结合的作品,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室内外空间、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感知。通过屏幕与环境的并置,艺术家创造了一种新的“环境感知”——一种被电子信号所浸染、被技术中介的现实感。 结论:从“工具”到“本体”的转向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阐明,录像艺术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其叙事能力或视觉效果的模仿,而在于其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本体,对现代社会媒介环境、时间观念、以及主体观看经验所进行的彻底的、物质性的探索与重构。它提供了一种审视我们被电子媒介包围的现实的独特视角,揭示了技术与感知之间复杂而持久的共谋关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远超出了其对“录像艺术史”这一领域的贡献。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媒介批判性思维”的入门指南。作者对于“循环”、“延迟”、“非线性叙事”这些录像艺术中常见的操作手法,进行了极其精妙的理论提炼,并将其提升到哲学层面进行拷问:我们如何感知时间?我们如何被影像所塑形?而录像艺术作为一种“慢速的”或“即时的”媒介,又是如何反击这种塑造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讨论早期DIY录像文化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对草根创造力的尊重与深思。它展示了技术并非中立的工具,而是承载着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当你阅读这本书时,你会深刻地意识到,每一次按动录制键,都不是一次简单的记录行为,而是一次嵌入了特定权力关系的复杂社会实践。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看“画面里有什么”,更要思考“这个画面是如何被制造出来,以及它想让我们看到什么”。这是一本需要被反复阅读、时常翻阅的经典之作。

评分

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获得了“祛魅”的能力。在过去,我可能只是将录像艺术视为一种小众的、晦涩难懂的实验形式,但这本书系统地展示了它如何作为一个关键节点,参与和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文化政治景观。作者没有将艺术家的创作视为灵光乍现,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巨大的媒体机器的运作背景下去审视——技术的可及性如何催生了新的主体表达,以及当这种表达反过来冲击既有结构时所产生的连锁反应。书中的论述逻辑清晰得令人赞叹,它将复杂的技术哲学与具体的艺术实践完美地缝合在一起,没有给任何流于表面的解释留下空间。这就像是拿到了一张详尽的地图,原本那些零散的、碎片化的艺术记忆,现在都清晰地标注在了正确的经纬度上。它教会了我如何用更具生态学眼光去看待任何一种媒介的出现与演变,这对于理解我们当下的数字生活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评分

这本《反馈录像艺术的媒体生态学》,从我拿起它开始,就被它那种深邃的学术气息所吸引。我原本以为它会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但翻开扉页,我就发现自己错了。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高冷的媒介理论,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案例和清晰的逻辑结构,变得触手可及。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巧妙地编织了一张网,将录像艺术的发展脉络与更宏大的媒体环境变迁紧密联系起来。我特别欣赏它在探讨“反馈”这个核心概念时所展现出的多维视角。它没有局限于技术层面的回路,而是深入到社会、心理乃至权力的互动中去解析这种“回响”的意义。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辟的论断,那种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一片迷雾重重的学术丛林,最终抵达一个视野开阔的观景台。这本书无疑为我理解录像艺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框架,让我意识到艺术实践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嵌入在它所处的特定媒体生态之中,相互塑造,彼此定义。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震撼与挑战并存。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迎合大众口味的艺术普及读物,而是毫不留情地抛出了许多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精力去消化的概念。我必须承认,有些章节的密度之大,让我不得不放慢阅读速度,甚至需要查阅额外的资料来辅助理解。但正是这种“不妥协”的态度,让我对作者的专业深度肃然起敬。它细致入微地解构了录像技术从早期实验到主流媒介渗透过程中的权力转移和意义生产,这种层层剥茧的分析手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媒介即信息”这句话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看习惯。通过对特定作品的深度文本分析,作者揭示了录像艺术如何有意地制造“断裂”和“不适感”,从而迫使观众跳出被动接受的舒适区,进入一种主动的、反思性的观看状态。这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但抵达终点时的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它真正做到了“以学术的严谨服务于艺术的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独特,它在保持学术严肃性的同时,融入了一种近乎文学般的节奏感和画面感。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理论专著,而是在欣赏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展览,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展厅。作者对于时间、空间和介质本身的探讨,常常采用一种循环往复的叙述方式,这与录像艺术自身的时间性特点形成了奇妙的共振。尤其是在谈到早期录像艺术家如何利用磁带的易失性与可重写性来挑战既有的影像权威时,那种描述既生动又富有诗意。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历史,更像是在“重现”了那种在物质限制中寻求突破的创造性冲动。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处理也相当讲究,那些被选入的影像截图,绝非简单的插图佐证,而是与文字形成了强烈的互文关系,共同构建起一个丰富的解读场域。这使得即便是对录像艺术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通过视觉的引导,迅速捕捉到核心的论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