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保護與生活(原書第10版) [Natural Resource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for a Su]

自然資源保護與生活(原書第10版) [Natural Resource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for a Su]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Daniel D.Chiras(丹尼爾·D.查爾斯),John PReganold(約翰·P.瑞納德) 著,黃永梅 譯
圖書標籤:
  • 自然資源
  • 環境保護
  • 生態學
  • 可持續發展
  • 資源管理
  • 環境科學
  • 生物多樣性
  • 環境政策
  • 生態保護
  • 環境倫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87909
版次:10
商品編碼:11990720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Natural Resource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for a Su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72
字數:1075000
正文語種: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可作為政府部門決策人士的參考書、高等院校自然資源保護專業學生的參考教材、相關專業人員的參考書,還可作為其他對自然資源保護感興趣人士的參考書。

我國目前正處在自然資源高度利用的發展階段,由此引發的各種環境和社會問題正在顯現,急需以科學的自然資源管理理論為指導,采取各種先進的自然資源管理方法。本書基於自然保護、循環利用、可再生資源、生態恢復和人口控製,全麵介紹瞭資源保護的各個方麵,涵蓋局地、區域、國傢乃至全球尺度的資源和環境問題;全書通過有機地結閤生態學、環境學、經濟學和倫理學等不同學科,係統地闡述瞭自然資源利用中目前所麵臨的主要問題和不可持續性,並給齣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自然資源保護和管理的科學方案。

內容簡介

自然資源是指天然存在並有利用價值的自然物,如土地、礦藏、水利、生物、氣候、海洋等。我國經濟發展目前正處在轉型的陣痛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是政府和民眾目前關注的焦點。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自然資源保護自然是重中之重。本書主要介紹本地、區域、國傢和全球資源與環境的各種問題,包括人口增長、溫地、野生動植物管理、可持續農業及全球空氣汙染等,重在生態和資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問題和解決方案,對解決方案又從法律、技術和方法三個層麵進行瞭闡述。

作者簡介

黃永梅,北京師範大學資源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係環境地理學專業植物地理方嚮學士、碩士,北京師範大學資源科學研究所自然地理專業生態學方嚮博士。主持和參與項目7項,發錶論文30多篇,齣版專著和譯著3部,完成谘詢報告3份,北京師範大學第十一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三等奬、北京師範大學教學成果二等奬獲得者。 丹尼爾 D. 查爾斯,1976年獲堪薩斯醫學院博士學位,後成為環境問題和可持續性領域的專傢,可再生能源和綠色建築中心奠基人和主任,齣版圖書25種,發錶文章250多篇。

目錄

第1章 自然資源保護和管理:過去、現在和將來 1
1.1 地球的危機 1
1.1.1 人口增長 1
1.1.2 資源消耗與枯竭 2
1.1.3 汙染 3
1.2 不同的觀點:我們已踏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瞭嗎 4
1.2.1 樂觀主義者的觀點 5
1.2.2 悲觀主義者(現實主義者)的觀點 5
1.2.3 溫和派的觀點 6
1.3 資源保護、環境和可持續運動簡史 7
1.3.1 19世紀的保護 7
1.3.2 20世紀的資源保護 7
1.4 自然資源分類 14
1.5 自然資源管理的方法 15
1.5.1 開發利用:以人為中心的方法 15
1.5.2 保留:以自然為中心的方法 16
1.5.3 實用主義方法 16
1.5.4 可持續方法 17
1.6 變化中的現實世界:環境的復閤效應 19
1.7 資源管理的新工具:地理信息係統和遙感 20
1.7.1 地理信息係統 20
1.7.2 遙感 23
1.8 風險和風險評估 23
1.8.1 風險評估的三個步驟 23
1.8.2 如果風險能被接受,我們該如何決策 24
1.9 環境和你:公民行動的重要性 24
重要概念小結 25
關鍵詞匯和短語 26
批判性思維和討論問題 27
網絡資源 28

第2章 經濟學、倫理學和批判性思維――創建可持續未來的工具 29
2.1 瞭解經濟學 31
2.1.1 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 31
2.1.2 供應和需求 32
2.1.3 經濟係統錯在哪裏:從生態學的視角來看 32
2.1.4 經濟和環境的謬論 36
2.2 建立可持續的經濟 37
2.2.1 資源管理經濟學 38
2.2.2 汙染控製經濟學:尋求新方法 39
2.2.3 促進可持續經濟的措施 41
2.3 走嚮可持續的倫理觀 45
2.3.1 拓荒倫理觀 45
2.3.2 可持續的倫理觀 46
2.3.3 以生物為中心和以生態為中心的觀念 49
2.3.4 建立全球可持續倫理觀 50
2.3.5 批判性思維和可持續發展 50
重要概念小結 53
關鍵詞匯和短語 55
批判性思維和討論問題 56
網絡資源 56
第3章 來自生態學的經驗和教訓 57
3.1 生物的結構層次 57
3.1.1 種群 57
3.1.2 群落 57
3.1.3 生態係統 57
3.2 與生態學相關的科學原理 59
3.2.1 物質守恒定律 59
3.2.2 能量定律 60
3.3 生態係統的能量流動 62
3.3.1 太陽能能量流 62
3.3.2 光閤作用和呼吸作用 64
3.3.3 初級生産量和淨生産量 64
3.3.4 食物鏈和食物網 65
3.3.5 營養級與能量和生物量金字塔 67
3.3.6 養分循環 70
3.4 生態學原理 76
3.4.1 耐受性法則 76
3.4.2 生境和生態位 77
3.4.3 競爭排斥原則 77
3.4.4 承載力 78
3.4.5 種群增長和下降 78
3.4.6 生物群落演替 83
3.5 生物群區 87
3.5.1 苔原 88
3.5.2 北方針葉林 89
3.5.3 溫帶落葉闊葉林 89
3.5.4 熱帶雨林 89
3.5.5 熱帶稀樹草原 90
3.5.6 草地 90
3.5.7 荒漠 91
3.5.8 山地垂直帶 91
3.6 生態學和可持續性 91
重要概念小結 92
關鍵詞匯和短語 94
批判性思維和討論問題 95
網絡資源 96
第4章 人口的挑戰 97
4.1 理解人口和人口增長 97
4.1.1 齣生率和死亡率 97
4.1.2 指數增長 98
4.1.3 倍增時間 99
4.1.4 全球人口為何會暴漲 100
4.1.5 總生育率和人口直方圖 103
4.2 人口過剩的影響 104
4.2.1 發展中國傢的人口過剩 104
4.2.2 發達國傢的人口過剩 105
4.3 發達國傢的人口增長 107
4.4 發展中國傢的人口增長 108
4.4.1 較大的傢庭規模 108
4.4.2 非洲:一個處於危險中的大陸 109
4.5 控製世界人口的增長 109
4.5.1 節育 109
4.5.2 流産 111
4.5.3 可持續發展可能是最好的避孕方法 111
4.6 人類人口和地球的承載力 112
重要概念小結 114
關鍵詞匯和短語 115
批判性思維和討論問題 115
網絡資源 116
第5章 世界性的飢餓問題:可持續解決 117
5.1 世界性的飢餓:問題的維度 117
5.1.1 營養缺乏、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剩 117
5.1.2 微量營養素缺乏 119
5.1.3 糧食趨勢與挑戰 119
5.2 可持續地增加糧食供應:概述 120
5.2.1 保護現有的耕地 120
5.2.2 提高現有農田的生産力 122
5.2.3 減少蟲害 128
5.2.4 提高糧食的存儲和分配 129
5.2.5 開發新的食物來源 129
5.2.6 開發耕地儲備 130
5.3 貧睏、衝突和自由貿易 132
重要概念小結 133
關鍵詞匯和短語 134
批判性思維和討論問題 135
網絡資源 135
第6章 土壤的性質 136
6.1 土壤的價值 136
6.2 土壤的特徵 136
6.2.1 土壤質地 137
6.2.2 土壤結構 138
6.2.3 有機質和土壤生物 139
6.2.4 土壤通氣性和土壤濕度 140
6.2.5 土壤pH值 141
6.2.6 土壤肥力 142
6.3 成土過程 144
6.3.1 氣候 144
6.3.2 成土母質 144
6.3.3 生物 146
6.3.4 地形 146
6.3.5 時間 146
6.4 土壤剖麵 147
6.4.1 O層 148
6.4.2 A層 148
6.4.3 E層 148
6.4.4 B層 148
6.4.5 C層 148
6.4.6 R層 148
6.5 土壤分類 148
6.5.1 診斷層 148
6.5.2 土綱 149
重要概念小結 152
關鍵詞匯和短語 153
批判性思維和討論問題 154
網絡資源 154
第7章 水土保持與可持續農業 155
7.1 土壤侵蝕的性質 155
7.1.1 地質侵蝕或自然侵蝕 156
7.1.2 加速侵蝕 156
7.2 塵暴區 156
7.3 防護林項目 159
7.4 土壤侵蝕現況 160
7.5 影響水蝕的因素 162
7.5.1 降水 162
7.5.2 土壤可蝕性與地錶覆蓋 163
7.5.3 地形 163
7.6 土壤水蝕控製 163
7.6.1 土壤侵蝕控製的實踐 163
7.6.2 自然資源保護局及其計劃 169
7.6.3 NRCS保護規劃的製定 171
7.7 替代農業 173
7.8 可持續農業 176
7.8.1 原則與實踐 176
7.8.2 推廣可持續農業的障礙 179
7.8.3 未來的研究與教育 179
重要概念小結 182
關鍵詞匯和短語 183
批判性思維和討論問題 184
網絡資源 184
第8章 病蟲害綜閤治理 185
8.1 有害生物從何而來 185
8.2 化學農藥的類型:曆史迴顧 188
8.2.1 氯化烴類 188
8.2.2 有機磷酸鹽 190
8.2.3 氨基甲酸酯 190
8.3 農藥的效果如何 191
8.4 農藥有多危險 192
8.4.1 人類健康影響 193
8.4.2 對魚類和野生動物的影響 196
8.5 農藥是否得到瞭充分的監管 198
8.5.1 國傢管理 198
8.5.2 公眾是否得到瞭充分的保護 199
8.6 可持續的病害蟲控製 200
8.6.1 通過嚴密監控減少和消除農藥的使用 200
8.6.2 病蟲害綜閤治理 201
8.6.3 害蟲綜閤治理:方法的聯閤 207
重要概念小結 208
關鍵詞匯和術語 209
批判性思維和討論問題 210
網絡資源 210
第9章 水生環境 211
9.1 濕地 211
9.1.1 定義 211
9.1.2 分類 212
9.1.3 功能和價值 216
9.1.4 濕地保護 217
9.2 湖泊生態係統 219
9.2.1 湖泊的分區結構 219
9.3 河流生態係統 222
9.3.1 起源和分類 222
9.3.2 物理特徵 223
9.3.3 生物群落和能量流動 225
9.4 海岸環境 226
9.4.1 海岸結構 226
9.4.2 河口生態係統 228
9.4.3 人類對河口環境的開發 230
9.4.4 海岸環境問題 230
9.4.5 可持續的海岸管理 233
9.5 海洋 236
9.5.1 一般特徵 236
9.5.2 海洋分區 236
9.5.3 海洋食物鏈 239
9.5.4 海洋資源 239
重要概念小結 239
關鍵詞匯和短語 240
批判性思維和討論問題 242
網絡資源 242
第10章 水資源的可持續管理 243
10.1 水循環 243
10.1.1 海洋 244
10.1.2 降水 245
10.1.3 蒸發與蒸騰 245
10.1.4 地錶水 245
10.1.5 地下水 246
10.2 水資源短缺:問題和解決措施 248
10.2.1 是什麼導緻瞭水資源短缺 248
10.2.2 乾旱和氣候變化 249
10.2.3 增加供水 250
10.2.4 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250
10.2.5 生活汙水再利用 252
10.2.6 開發地下水資源 253
10.2.7 海水淡化 253
10.2.8 開發耐鹽作物 254
10.2.9 開發耐旱作物 254
10.2.10 人工降雨 254
10.2.11 遠距離調水:加利福尼亞州的調水工程 254
10.3 洪水:問題和解決對策 255
10.4 灌溉:問題和解決對策 264
10.4.1 灌溉的方法 265
10.4.2 灌溉問題 266
重要概念小結 270
關鍵詞匯和短語 271
批判性思維和討論問題 272
網絡資源 272
第11章 水汙染 273
11.1 水汙染的種類 273
11.1.1 點源水汙染 274
11.1.2 麵源水汙染 274
11.2 主要汙染物及其防治 274
11.2.1 沉積物汙染 275
11.2.2 沉積物控製 276
11.2.3 無機營養鹽汙染 277
11.2.4 熱汙染 282
11.2.5 緻病微生物 286
11.2.6 給水中的病原體控製 286
11.2.7 有毒有機化閤物 289
11.2.8 重金屬汙染 293
11.2.9 耗氧有機廢物 294
11.2.10 內分泌乾擾物和藥物 296
11.3 汙水處理與處置 297
11.3.1 汙水處理方法 299
11.3.2 管理雨洪徑流 302
11.3.3 化糞池 302
11.3.4 替代處理技術 304
11.3.5 汙泥:一種尚未完全開發的資源 305
11.4 水汙染控製立法 306
11.5 海洋汙染 309
11.5.1 汙水 309
11.5.2 清淤廢物 310
11.5.3 塑料汙染 310
11.5.4 石油汙染 311
11.6 全球水汙染概況 316
重要概念小結 317
關鍵詞匯和短語 319
批判性思維和討論問題 320
網絡資源 321
第12章 魚類保護 322
12.1 淡水漁業 322
12.2 淡水魚繁殖潛力的環境約束 324
12.2.1 自然約束 326
12.2.2 人為約束 327
12.3 可持續的淡水漁業管理 335
12.3.1 種群增加技術 338
12.3.2 保護性規定 343
12.3.3 棲息地管理和恢復 344
12.4 海洋漁業 348
12.5 海洋漁業麵臨的問題 351
12.5.1 過度捕撈 352
12.5.2 兼捕漁獲和丟棄漁獲 353
12.6 可持續的海洋漁業管理 354
12.6.1 最佳産量 354
12.6.2 法規和經濟鼓勵 355
12.6.3 漁業的預防性措施 356
12.6.4 海洋保護區 357
12.6.5 海洋棲息地的恢復:建設人工魚礁 357
12.6.6 理智選擇海鮮 357
12.7 水産養殖 358
12.7.1 生産方法 359
12.7.2 生態影響 359
重要概念小結 360
關鍵詞匯和短語 362
批判性思維和討論問題 363
網絡資源 364
第13章 草場管理 365
13.1 草場生態學 365
13.1.1 草場類型 365
13.1.2 草場植被特徵 367
13.1.3 草場承載力 370
13.1.4 人類活動和過度放牧對草場的影響 370
13.1.5 乾旱對牧草的影響 371
13.2 美國草場利用簡史 372
13.2.1 傢畜 373
13.2.2 公有土地的分布和濫用 374
13.2.3 《泰勒放牧控製法案》及其他法律 374
13.3 草場資源和條件 375
13.3.1 草場資源 375
13.3.2 草場條件 377
13.4 草場管理 380
13.4.1 放牧調控 380
13.4.2 人工播種(補播) 382
13.4.3 草場害蟲害草控製 382
重要概念小結 387
關鍵術語和短語 388
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討論 389
網絡資源 389
第14章 森林管理 390
14.1 林權 390
14.2 美國林業局 391
14.2.1 綜閤利用 392
14.2.2 持續生産 394
14.3 樹木采伐 395
14.3.1 采伐準備 395
14.3.2 采伐方式 395
14.3.3 采伐作業 400
14.4 再造林 401
14.4.1 自然再播種 401
14.4.2 人工播種 401
14.4.3 栽種 402
14.4.4 開發優良基因樹種 402
14.5 森林病蟲害控製 403
14.5.1 病害 403
14.5.2 蟲害 403
14.6 火災管理 406
14.6.1 野火 406
14.6.2 滅火 407
14.6.3 利用受控大火 407
14.6.4 “讓它燃燒”或“規定自然火”政策 409
14.7 可持續地滿足未來木材需求 409
14.8 保護荒野 412
14.9 保護自然資源:國傢公園 414
14.9.1 簡史 414
14.9.2 國傢公園的土地是如何獲取的 416
14.9.3 保護自然風景 417
14.9.4 人滿為患:國傢公園係統的主要壓力 417
14.9.5 國傢公園係統的未來藍圖 417
14.10 恢復被砍伐的熱帶雨林 418
14.10.1 熱帶森林的價值 419
14.10.2 森林砍伐的原因 420
14.10.3 森林砍伐的影響 421
14.10.4 保存熱帶森林 422
重要概念小結 422
關鍵詞匯和短語 424
批判性思維和討論問題 425
網絡資源 425
第15章 動植物的滅絕 426
15.1 滅絕:地球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427
15.2 生物滅絕的原因 429
15.2.1 生境破壞和改變 429
15.2.2 為牟利和娛樂而獵捕 434
15.2.3 外來物種入侵 435
15.2.4 滅絕的其他原因 437
15.2.5 易危物種的特性 439
15.3 防止滅絕的方法 441
15.3.1 動植物園方法 441
15.3.2 物種方法 442
15.3.3 生態係統方法 442
15.3.4 保護關鍵種 444
15.3.5 改善野生動物管理和生存的可持續性 445
15.4 瀕危物種保護法 445
重要概念小結 447
關鍵詞匯和短語 449
批判性思維和討論問題 449
網絡資源 450
第16章 野生動物管理 451
16.1 野生動物 451
16.1.1 什麼是野生動物 451
16.1.2 野生動物棲息地 451
16.1.3 邊緣效應 453
16.1.4 廊道 454
16.1.5 活動範圍 454
16.1.6 領地 454
16.2 動物遷移的類型 455
16.2.1 幼體離巢 455
16.2.2 大規模遷移 456
16.2.3 遷徙 456
16.3 緻死因素 457
16.3.1 鹿的緻死因素 457
16.3.2 水鳥的緻死因素 459
16.4 野生動物管理 464
16.4.1 購得並發展陸地野生動物棲息地 464
16.4.2 在農場和後院建立棲息地 465
16.4.3 後院野生動物棲息地 466
16.4.4 調控生態演替 466
16.4.5 管理水鳥棲息地 467
16.5 調節野生動物數量 472
16.5.1 控製狩獵動物的捕獲量 472
16.5.2 規定鹿的捕獲量 473
16.5.3 控製有破壞性的鹿群數量 474
16.5.4 管理其他有害的野生動物 475
16.5.5 控製水鳥的捕獲量 475
16.5.6 控製有破壞性的水鳥數量 477
16.5.7 影響人類的野生動物疾病 478
16.6 非狩獵動物 478
重要概念小結 479
關鍵詞匯和短語 480
批判性思維和討論問題 481
網絡資源 481
第17章 可持續廢物管理 482
17.1 城市固體廢物:廢物資源利用 482
17.2 城市固體廢物的可持續管理 483
17.2.1 減量化方法 484
17.2.2 再利用和再循環方法 485
17.2.3 典型的再循環計劃 488
17.2.4 可持續的廢物管理 490
17.3 固體廢物處置:末端處理 492
17.3.1 垃圾的轉運和衛生填埋 492
17.3.2 垃圾焚燒 493
17.4 危險廢物 494
17.4.1 危險廢物危害性 497
17.4.2 棕地:將汙染的景觀轉化為生産用地 498
17.4.3 電子廢物 499
17.4.4 危險廢物管理:巨大的挑戰 499
17.4.5 危險廢物的適當處置 503
17.4.6 鄰避綜閤徵:承擔個人責任 505
重要概念小結 505
關鍵詞匯和短語 507
批判性思維和討論問題 507
網絡資源 508
第18章 空氣汙染 509
18.1 大氣汙染 509
18.1.1 自然源 509
18.1.2 人為源 510
18.2 主要大氣汙染物 511
18.2.1 一氧化碳 511
18.2.2 二氧化碳 513
18.2.3 顆粒物 513
18.2.4 揮發性有機物 514
18.2.5 氮氧化物 514
18.3 影響空氣汙染濃度的因素 516
18.3.1 逆溫 516
18.3.2 塵罩和熱島 517
18.4 空氣汙染對局地氣候的影響 518
18.4.1 空氣汙染和降水 518
18.4.2 空氣汙染與平均溫度的降低 518
18.5 空氣汙染的健康效應 519
18.5.1 空氣汙染公害 519
18.5.2 空氣汙染的長期健康影響 520
18.5.3 空氣汙染對其他生物和材料的影響 523
18.6 空氣汙染減排與控製 524
18.6.1 工廠和電廠的汙染控製 524
18.6.2 機動車排放控製 526
18.7 室內空氣汙染 531
18.8 控製室內汙染 534
重要概念小結 535
關鍵詞匯和短語 536
批判性思維和討論問題 537
網絡資源 537
第19章 全球變暖與氣候變化 538
19.1 全球能量平衡與溫室效應 539
19.2 影響全球溫度的自然因素 540
19.3 影響全球溫度的人為因素 541
19.4 全球變化是否正在發生 543
19.5 人類活動是否導緻全球變暖 545
19.6 全球變暖的預期影響 547
19.6.1 氣候變暖的積極作用 547
19.6.2 氣候變暖的不利影響 548
19.7 全球變暖的減緩或消除 549
19.7.1 減少機動車排放量 552
19.7.2 停止熱帶地區森林砍伐 553
19.7.3 重新造林 553
19.7.4 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553
重要概念小結 554
關鍵詞匯和短語 555
批判性思維和討論問題 555
網絡資源 555
第20章 酸沉降和平流層臭氧損耗 556
20.1 酸沉降 556
20.1.1 酸沉降危害區 557
20.1.2 酸性前體物的來源 558
20.1.3 酸沉降敏感地區和長距離傳輸 558
20.1.4 酸沉降的危害 560
20.1.5 酸沉降控製和預防 564
20.2 平流層臭氧損耗 566
20.2.1 CFC積纍和臭氧層變薄 568
20.2.2 UVB輻射的危害 569
20.2.3 禁止臭氧損耗化學品 570
20.2.4 破壞臭氧的CFC的替代品 571
20.2.5 有關臭氧層的好消息和壞消息 572
重要概念小結 572
關鍵詞匯和短語 573
批判性思維和討論問題 573
網絡資源 574
第21章 礦産、采礦與可持續社會 575
21.1 供應和需求 575
21.1.1 礦産的一些性質 576
21.1.2 美國的礦産生産和消費 576
21.1.3 礦産供應是否將耗盡 577
21.2 能否增加礦産供應 579
21.2.1 新的勘探 579
21.2.2 從海水中提煉礦物 579
21.2.3 海底礦産 579
21.2.4 提高冶煉技術 580
21.2.5 開發豐富的低品位礦石 581
21.2.6 尋找替代品 581
21.3 礦産保護戰略 581
21.3.1 降低需求 582
21.3.2 再循環 582
21.3.3 個人的努力 583
21.4 礦産生産的環境影響 584
21.4.1 開采的影響 584
21.4.2 礦産加工 585
21.4.3 構建更可持續的礦産生産體係 586
重要概念小結 587
關鍵詞匯和短語 588
批判性思維和討論問題 589
網絡資源 589
第22章 不可再生能源:問題和措施 590
22.1 全球能源概述 591
22.2 進一步瞭解不可再生能源 592
22.2.1 煤炭 592
22.2.2 石油 597
22.2.3 天然氣 601
22.2.4 油頁岩 601
22.2.5 油砂 603
22.2.6 化石燃料的未來 603
22.3 核能:它是可持續的嗎 604
22.3.1 理解原子能和輻射 604
22.3.2 核能 606
22.3.3 核反應堆的結構 607
22.3.4 輻射對健康的影響 612
22.3.5 反應堆安全:兩個案例 614
22.3.6 核廢料的問題 616
22.4 聚變反應堆 618
22.5 美國能源的未來 620
重要概念小結 621
關鍵詞匯和短語 623
批判性思維和討論問題 624
網絡資源 624
第23章 創建一個可持續的能源係統: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 625
23.1 節能和能源高效利用 625
23.1.1 美國的節能和高效利用行動:簡要曆史迴顧 625
23.1.2 重迴正軌 628
23.1.3 未開發的潛能 628
23.1.4 重置我們的優先權 629
23.1.5 個人行動 630
23.2 可再生能源戰略 632
23.2.1 太陽能 632
23.2.2 太陽能的未來 640
23.2.3 地熱能 640
23.2.4 水能 641
23.2.5 風能 642
23.2.6 生物質能 644
23.2.7 氫和燃料電池 646
23.2.8 潮汐能 648
23.2.9 海水溫差發電 649
23.3 小結 649
重要概念小結 650
關鍵詞匯和短語 651
批判性思維和討論問題 651
網絡資源 652
後記 653

前言/序言

前 言

本書全麵介紹資源保護的各個方麵,涵蓋局地、區域、國傢乃至全球尺度的資源和環境問題,涉及人口增長、水資源、野生動物管理、可持續農業和全球大氣汙染等諸多內容。

本書第1版於1971年齣版,它是在第一個地球日之後的一年,由我們尊敬的同事、已故的奧利弗?歐文編寫齣版。許多觀察者認為,世界地球日標誌著美國環境保護運動的正式開始。從那時起,大氣和水汙染控製、物種保護、森林管理和草地管理取得瞭明顯的進步。

盡管有瞭一些進展,但依然存在許多環境問題,有些問題甚至變得更糟。例如,1970年世界人口在30億人左右徘徊,今天已經超過瞭65億人,並以每年8000萬人的速度增長。在許多發展中國傢,飢餓已經成為一種生活常態。據估計,每年由於飢荒和營養不良而餓死與病死的有1200萬人。物種滅絕同樣在發生,據估計每天有100個物種滅絕。土壤侵蝕和草地退化仍在繼續。

同時,新的環境問題不斷齣現。嚴重性方麵排前列的有地下水汙染、臭氧層空洞、酸沉降、全球變暖、城市垃圾及電子垃圾等。當然,隨著新問題齣現的是新的和令人振奮的解決方法。

如果我們能夠攜起手來共同努力,這些問題的解決將大有希望。許多專傢認為,要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我們的生活和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需要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方式——不會使地球資源枯竭的生産和生活方式,大傢稱之為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將使人類與地球建立一種全新的關係。我們將建立可持續的經濟和貿易係統,創建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和可持續的社會。這需要全新的資源管理模式,基於最新的科學知識和對復雜係統的認識,隨著時間推移實現資源的保護甚至增加。這需要在我們社會的各個方麵做齣實質性的改變,包括農業、森林管理和能源生産等。

可持續發展需要人類更節約地利用各種資源,即隻利用我們必需的資源,並以更有效的方式來利用資源。建立可持續的生活方式需要大力推廣資源的迴收再利用,這不僅包括在市場上齣售可迴收的商品,還包括鼓勵生産廠商使用再生原料,並鼓勵大眾購買用再生原料生産的商品。

可持續社會也需要轉嚮利用清潔、經濟和可再生的能源供應,如太陽能和風能。可持續社會的另一個至關重要的部分是生態恢復——重建森林、草地和濕地,確保對未來人類充分的資源供應,同時也為那些與我們在這個星球作伴的眾多物種提供庇護所。

成功創建可持續社會首先要求我們必須放慢甚至停止世界人口的增長。這需要所有國傢都控製人口增長,而不僅僅是貧睏的發展中國傢。發達國傢的人口增長,伴隨著高資源利用的生活方式,對當今全球危機的貢獻與發展中國傢人口增長的貢獻相當,甚至還更大。

在控製人口增長的同時,我們還需要更好地規劃城鎮的分布與擴張。堅持適度的發展,為我們的子孫後代保護好重要的農田、森林、草地、荒野和漁場等自然資源,同時也對那些和我們共存在這個星球上的無數物種的生存至關重要。

本書介紹如何基於自然保護、循環利用、可再生資源、生態恢復和人口控製來實現人類可持續的未來。我們將提齣可持續社會應該遵循的準則。我們相信如果社會的每個部門都遵守這些準則,包括農業、工業和交通部門等,我們就能夠與地球建立更持久的關係。

然而,準則的實施首先需要態度的轉變。我們不能再認為地球上可為人類提供的資源是無窮的。地球上很多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地球對資源的供給也是有限的。如果忽略這一點,我們將自食其果。

我們越來越認識到,人類必須尋求與大自然的閤作而不是控製。我們試圖支配和控製大自然的努力通常是徒勞的,有時甚至是適得其反的。我們取得長期勝利的關鍵因素之一是閤作。閤作意味著我們要融入大自然的循環中來建立生産係統,例如農場的生産要與大自然的循環緊密聯係。

最後,我們相信是時候重新思考我們在生態係統中的位置瞭。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不能脫離大自然。我們的生活和經濟都完全依賴於環境。地球是所有産品和服務的來源,也是我們産生的所有廢棄物的迴收庫。我們對環境所做的,也是對我們自己所做的。這個簡單道理的邏輯推論是,我們關愛地球歸根結底也是關愛我們自己。

盡管人類社會在過去的幾個世紀取得瞭輝煌的成就,但許多觀察者認為是時候承認和尊重與我們人類共存的其他物種的生存與繁衍的權利瞭。他們認為自然資源應該是地球對所有物種而非僅僅是人類的饋贈和服務。這一觀點意味著我們應該剋製我們的需求,並探尋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新方式。從長遠來看,這種改變會對我們自身有利。

本書重點:原理、問題和解決方法

本書講述生態學和資源管理中的許多重要原理,它們可能讓讀者受用終生。本書還概述許多局地、區域、國傢和全球的環境問題,並給齣各種解決方法。這些解決方法基本上可分為三類:立法(新的法律和法規)、技術(應用現有的、新的及改進的技術)和行為(改變我們做事的方式)。采用這些方法是我們共同的責任,不能單靠政府,市民、商人和政府官員都將在解決環境危機和建立可持續社會中扮演重要角色。

從個人角度看,我們能做或不能做的都將對未來産生影響。我們鼓勵每個人采取行動來減少個人對環境的影響。

學習幫助

為瞭幫助學生學習關鍵術語和概念,我們在每章後增加瞭關鍵詞匯與短語及重要概念小結,以及需要認真思考和討論的問題。為瞭幫助學生深入瞭解具體的問題並拓展知識麵,我們在正文中插入瞭一些專題窗口,包括資源保護中的倫理學、案例研究、深入研究,以及GIS和遙感應用案例等,並在每章的最後推薦瞭一些閱讀材料。為瞭促進個人行動,我們還增加瞭“綠色行動”小提示。

關鍵詞匯與短語

在每章的最後都會列齣本章的關鍵詞匯和短語。建議學生在閱讀本章前,先閱讀關鍵詞匯與術語,然後在學完本章後花幾分鍾給齣這些詞匯與術語的定義。

重要概念小結

每章後麵都有重要內容和概念的小結,它們有助於學生的考前復習。在閱讀每章前,建議先閱讀這些小結,或先簡單瀏覽一下各節的標題,以便總體把握內容。

批判性思考和討論問題

每章最後列齣的討論問題有助於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相關的重要內容上,同時也有助於他們瞭解概念和關鍵事實。我們提齣瞭很多問題,希望學生組織相關信息並結閤個人認識作齣解答,並批判性地思考其中的一些問題。

資源保護中的倫理學

本書包括瞭7篇關於倫理學和資源管理的短文,講述瞭在資源管理和個人日常生活中可能麵對的重要倫理問題。我們專門設計瞭這個專題窗口,引導讀者思考自身的價值觀和這種價值觀對自身觀念的影響,當然,這也有助於讀者對他人的理解。

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項重要技能,在資源保護和管理中尤其重要。在第2章中,我們列齣瞭批判性思維的一些重要原則,它們將有助於讀者分析本書的內容。

案例研究和深入研究窗口

案例研究和深入研究窗口會深入討論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或為那些有興趣從事自然資源管理工作的學生提供一些詳細信息。

GIS和遙感

本版新增瞭有關GIS和遙感的內容,例如在第1章概述瞭這兩種資源管理的工具。GIS和遙感的案例研究部分由塞勒姆州立大學的約翰?海耶斯和切拉斯博士撰寫,介紹瞭這些工具的某些應用。

推薦讀物

每章的推薦讀物部分列齣瞭值得學生深入閱讀的文章和書籍,特彆是那些想深入認識環境的學生。

第10版的新內容

因為本領域變化很快,所以我們仔細地更新瞭相關內容,包括最近的統計數據、實例和照片。謝謝審稿人的建議,我們增加瞭很多在前麵版本中沒有的內容,並增加瞭一些關鍵話題的篇幅,包括山頂采礦、石油和天然氣開采峰值、死亡帶、電子廢物、氫、生物柴油、乙醇和潮汐能等。我們還對基礎經濟學的討論部分進行瞭整體修改和擴充。

l 全球變暖章節。我們為全球變暖和全球氣候變化新增瞭一章。該章給齣瞭有關這一重要話題的最新科學證據,它們錶明地球確實在變暖,而且人類是主要原因。該章還概述瞭氣候變化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影響,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努力,以及其他引起氣候變化的行動。

l 綠色行動。因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尋求節能和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我們在每章增加瞭新的元素:有關綠色行動的小提示。這些提示包括減少交通和傢庭能源利用、節水、廢物再利用、減少消費以及購買有機食物等的建議。

l 深入研究窗口。本版中增加瞭深入研究窗口,介紹一些令人興奮的案例,高度關注目前有助於建立可持續未來的商業和政府行為,例如建立太陽能發電係統和生産綠色産品。

就像在之前的版本中所做的那樣,我們繼續采取各種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並盡力保持客觀,針對許多問題提供對立雙方的觀點。讀者在新網站http://www.prenhall.com/chiras上也會找到有用的信息。

最後要說的是,我們已盡最大努力來擴大本書的知識麵,試圖包括更多的有關環境和資源問題的實例,以及來自其他國傢的解決方法等。



緻 謝

感謝Prentice Hall齣版公司的工作人員,特彆是編輯沙隆?布裏奇斯,在整個項目中與沙隆共事愉快,為此我們將永遠感謝。還要感謝沙隆的項目經理剋麗斯?杜多尼斯,她有超強的能力,給予瞭我們非常大的幫助。感謝伊馮?熱蘭,她完成瞭處理照片的繁重工作。感謝榆樹街齣版服務公司的阿曼達?紮戈諾麗,感謝她對本書製作的跟進與標題的製作。

感謝琳達?斯圖爾特,她在更新統計數據時盡心盡力。感謝約翰?海耶斯教授為本書提供瞭GIS和遙感的案例研究。

最後,我們要感謝我們的傢庭在本書的寫作和齣版過程中所給予的愛與支持。

審閱人

Donald F. Anthrop,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Gary J. Atchinson,Iowa State University

Thomas B. Begley,Murray State University

Ronald E. Beiswenger,University of Wyoming

Mikhail Blinnikov,St. Cloud State University

Michael Brody,Montana State University

Peter T. Bromley,North Carolina S



《綠色星球的守護者:可持續的生活之道》 簡介 在這本充滿洞見的著作中,我們將踏上一段探索地球寶貴自然資源重要性的旅程,並深入研究那些能夠確保我們以及子孫後代都能擁有一個健康、繁榮的未來的保護與管理策略。本書不僅僅是對科學事實的陳述,更是一麯對我們所依存的星球的熱情贊歌,同時也是對負責任地、可持續地利用這些珍貴饋贈的呼籲。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奇跡的藍色星球,孕育瞭令人驚嘆的生物多樣性,塑造瞭壯麗的地貌,並慷慨地提供著維持生命所需的一切。從浩瀚的海洋到巍峨的山脈,從茂密的森林到肥沃的土地,再到滋養萬物的空氣與水,自然界為我們編織瞭一個復雜而脆弱的生態網絡。然而,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擴張,我們對這些資源的索取也日益加劇,使得許多寶貴的自然財富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威脅。 本書的核心在於揭示我們與自然世界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它將帶領讀者深入瞭解不同類型的自然資源,包括可再生資源(如森林、水、土壤、生物多樣性)和非可再生資源(如礦産、化石燃料)。我們將審視它們各自的特點、分布、以及在人類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深入探討當前這些資源所麵臨的嚴峻挑戰,例如: 森林退化與生物多樣性喪失: 砍伐森林、棲息地破壞、過度捕獵和汙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導緻物種滅絕,削弱瞭地球生態係統的韌性。森林不僅是無數生命的傢園,更是氣候調節、水源涵養和土壤保持的關鍵。 水資源短缺與汙染: 盡管地球錶麵大部分被水覆蓋,但可供人類使用的淡水資源卻日益緊張。農業灌溉、工業生産和城市生活需求的不斷增長,加之水體汙染,使得許多地區麵臨嚴峻的水危機。 土壤退化與荒漠化: 不當的耕作方式、過度放牧和森林砍伐,導緻土壤侵蝕、肥力下降和結構破壞,最終引發荒漠化,威脅著全球的糧食安全。 能源危機與氣候變化: 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是導緻溫室氣體排放急劇上升、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海平麵上升、冰川融化,這些都是氣候變化帶來的警示。 礦産資源枯竭與環境影響: 許多重要的礦産資源是有限的,其開采過程也常常伴隨著嚴重的環境破壞,如土地擾動、水汙染和廢棄物堆積。 麵對這些挑戰,本書將重點聚焦於“保護與管理”這一核心議題。我們將深入剖析一係列旨在維護和恢復自然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策略與方法。這不僅僅是關於製定法規和政策,更是關於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一種對地球負責的態度。 核心內容將涵蓋以下幾個關鍵領域: 一、 可持續土地與森林管理: 森林保護與恢復: 我們將探討植樹造林、森林防火、打擊非法采伐、建立自然保護區以及推廣可持續林業實踐的重要性。瞭解如何通過科學的管理,確保森林資源的永續利用,同時維護其生態功能。 土壤健康與耕作: 深入研究有機農業、保護性耕作、輪作、覆蓋作物等能夠減少土壤侵蝕、提高土壤肥力、恢復土壤活力的農業技術。討論如何防止和治理土地退化與荒漠化,保障農業的可持續性。 濕地與草原保護: 認識到濕地在淨化水質、調蓄洪水、維護生物多樣性方麵的關鍵作用,以及草原在畜牧業和生態係統穩定中的地位。探討保護和恢復這些重要生態係統的策略。 二、 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保護: 水資源規劃與管理: 學習如何進行科學的水資源評估、供需分析,並製定閤理的分配和利用方案。瞭解流域管理、跨界水資源閤作等概念。 節水技術與實踐: 探索在農業、工業和日常生活中的節水措施,如高效灌溉技術、工業循環用水、傢庭節水器具的推廣等。 水汙染防治: 深入瞭解不同類型的水體汙染源(工業廢水、農業麵源汙染、生活汙水),以及相應的治理技術和法規,如汙水處理廠的建設、雨水收集利用、生態淨化係統等。 三、 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恢復: 保護區體係建設: 瞭解國傢公園、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區等不同級彆保護區的建立和管理,以及它們在物種保護和棲息地維護中的作用。 物種保護策略: 探討瀕危物種的監測、遷地保護(如動物園、植物園)、就地保護(如建立生態廊道、打擊盜獵)等具體措施。 生態係統恢復: 學習如何通過人工乾預,恢復退化或受損的生態係統,如珊瑚礁修復、紅樹林重建、礦山生態恢復等,重塑健康的生態環境。 外來入侵物種管理: 瞭解外來入侵物種對本地生態係統造成的威脅,以及如何對其進行監測、控製和清除。 四、 可持續能源與氣候變化應對: 可再生能源發展: 深入研究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優勢、技術發展、經濟性以及在全球能源結構中的作用。 能源效率提升: 探討在工業、建築、交通等領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方法,減少能源浪費。 氣候變化減緩與適應: 瞭解溫室氣體減排的政策與技術,如碳捕獲與儲存、低碳交通、綠色建築等。同時,探討如何增強社會和生態係統對氣候變化影響的適應能力,如建設防洪設施、改良抗旱作物等。 可持續消費與生産: 鼓勵消費者選擇環保産品,減少浪費,支持可持續生産模式。 五、 環境法律、政策與公民行動: 環境法規與國際公約: 瞭解各國在環境保護領域製定的法律法規,以及重要的國際環境公約(如《生物多樣性公約》、《聯閤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作用。 環境影響評價: 學習如何通過環境影響評價,評估開發項目對環境的潛在影響,並采取相應的緩解措施。 環境教育與公眾意識: 強調環境教育在提升公眾環保意識、培養可持續生活習慣方麵的重要性。 公民參與與倡導: 鼓勵公民積極參與環保活動,通過投票、捐款、誌願服務等方式,為環境保護貢獻力量。 本書將以清晰易懂的語言,輔以生動的案例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帶領讀者理解自然資源保護的緊迫性與重要性,並激發大傢共同參與到這場守護地球的偉大事業中來。它旨在為每一位關心地球未來的讀者提供切實可行的知識和啓發,讓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綠色星球的積極守護者,以更負責任、更可持續的方式,與自然和諧共生。 這是一場關於希望與行動的探索,一次關於我們與地球共同命運的深思。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以一種極其宏觀的視角,審視著人類文明與自然資源之間的宏大敘事。它讓我看到瞭,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並非孤立的事件,而是與全球經濟、社會發展、人口變動等因素緊密相連。我被書中對“資源爭奪”和“地緣政治”的分析所吸引,它讓我明白,對資源的競爭,如何成為引發衝突和不穩定因素的根源。書中用大量的曆史數據和案例,展示瞭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因資源問題而引發的衝突,以及這些衝突對人類社會造成的深遠影響。它讓我意識到,和平與發展,離不開公平閤理的資源分配和有效的國際閤作。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還探討瞭全球化背景下,資源流動和環境影響的復雜性。它讓我明白,在一個相互依存的世界裏,任何一個國傢或地區的環境問題,都可能對其他地區産生連鎖反應。書中關於海洋資源保護的章節,更是讓我看到瞭這片藍色星球的廣闊與脆弱。它介紹瞭海洋的生態係統,以及漁業、航運、旅遊等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的影響。它讓我意識到,保護海洋,就是保護地球生命的搖籃。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深沉的思考和行動的召喚。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價值觀的塑造。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公眾參與”和“公民科學”的倡導,它讓我看到,普通人也能在自然資源保護事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書中列舉瞭許多由公民組織發起的環保行動,以及普通人參與科學監測和研究的案例。它讓我明白,環境保護並非政府和專傢的專利,而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還探討瞭“環境韌性”和“生態恢復”的理念,以及如何通過科學的方法,幫助受損的生態係統恢復其原有的功能和活力。它讓我看到,即使麵對嚴峻的環境挑戰,也有希望通過努力實現生態係統的再生。書中關於“綠色技術”和“創新解決方案”的討論,更是讓我看到瞭未來的光明前景。它介紹瞭許多前沿的環保技術,例如碳捕獲和儲存、生物修復、智能電網等。它讓我相信,通過科技創新,我們能夠找到解決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一種兼具科學嚴謹與人文關懷的獨特融閤。它讓我不僅僅從理性的角度理解自然資源保護,更從情感上與之産生共鳴。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環境教育”的章節,它強調瞭教育在提升公眾環保意識、培養環保行為方麵的重要作用。書中列舉瞭許多成功的環境教育案例,以及各種創新的教育方法和技術。它讓我明白,要實現真正的自然資源保護,必須從娃娃抓起,從全社會抓起。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還探討瞭“綠色經濟”的發展模式,以及如何通過市場機製和政策引導,推動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它讓我看到,環保並非經濟發展的阻礙,而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書中關於可持續消費和綠色生活的討論,更是貼近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它提供瞭許多簡單易行的建議,例如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選擇環保産品、節約用水用電等。它讓我明白,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為環境保護做齣貢獻。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給我一種沉靜而厚重的力量感,正如其名“自然資源保護與生活”,它似乎在訴說著人與自然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以及我們肩負的保護使命。我翻開它,首先被吸引的是那充滿智慧的開篇語,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枯燥的定義,而是以一種深邃的哲學視角,引導讀者思考“自然資源”究竟意味著什麼,它不僅僅是土地、水、森林、礦産,更是一種無形的饋贈,是孕育生命、支撐文明的基石。作者用簡潔而有力的語言,勾勒齣人類文明發展與自然資源消耗之間的復雜博弈,從古老的農業社會到如今高度工業化的現代社會,資源的需求如何層層遞進,又如何引發瞭一係列嚴峻的環境挑戰。我尤其喜歡其中對“可持續性”概念的探討,它不是一個空泛的口號,而是被拆解成一個個可操作的層麵,涉及到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統一。書中對於不同自然資源的分類介紹,也做得十分細緻,從最基礎的水資源,到復雜的生物多樣性,再到不可再生但至關重要的能源,每一項都配以詳實的背景信息、曆史變遷以及當前的保護睏境。我被書中對於某個具體案例的描述深深打動,比如關於亞馬遜雨林砍伐的章節,它不僅僅是數據的堆砌,更是通過生動的描寫,展現瞭生態係統的脆弱性,以及當地社區在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之間的掙紮。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微觀故事相結閤的方式,讓原本抽象的概念變得觸手可及,也更能激發讀者的共情和思考。讀這本書,我感受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緊迫感,同時也燃起瞭改變的希望。

評分

這是一本超越學科界限的著作,它將生態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為讀者提供瞭一個認識自然資源保護的全新視角。我被書中對“環境公平”和“代際公平”的深刻闡釋所吸引,它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是否有權過度消耗資源,而將環境惡化的後果留給子孫後代?書中通過大量的案例,揭示瞭環境汙染和資源枯竭對不同人群造成的不平等影響,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矛盾。它讓我意識到,要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關注社會公平和代際正義。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還探討瞭“生態係統服務”的概念,以及如何為這些服務進行價值評估和付費。它讓我明白,自然資源並非免費的午餐,它們為人類提供瞭巨大的福祉,我們應該學會珍惜和保護。書中關於氣候變化與自然資源保護的章節,更是讓我對這個緊迫的全球性挑戰有瞭更深入的理解。它分析瞭氣候變化對不同自然資源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減緩和適應措施,降低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

評分

這本厚重的著作,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探險傢,帶領我踏上瞭一段關於地球資源的探索之旅。我被它對“生態承載力”的精妙解釋所吸引,它讓我明白瞭地球資源的有限性,以及我們如何纔能在不超齣地球能力範圍的前提下,實現可持續的發展。書中用清晰的圖錶和數據,展示瞭不同資源類型的消耗趨勢,以及預測瞭未來的可能情景。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還分析瞭經濟發展、人口增長和資源消耗之間的相互關係,並指齣瞭其中存在的挑戰和機遇。它讓我意識到,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在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同時,有效控製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書中關於再生能源的章節,更是讓我看到瞭未來的希望。它詳細介紹瞭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等不同類型的再生能源,以及它們的技術原理、應用前景和麵臨的挑戰。它讓我明白,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發展清潔能源,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此外,書中還探討瞭能源效率的提升和節能措施的重要性,這讓我意識到,減少能源消耗同樣是實現可持續能源目標的重要途徑。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在與一位睿智的長者對話,它用深邃的洞察力,揭示瞭自然資源保護背後錯綜復雜的社會經濟驅動因素。我尤其欣賞它對“環境倫理”的深入探討,它讓我開始反思人類在地球上的角色,以及我們對其他生命和後代的責任。書中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瞭不同地區在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方麵所麵臨的獨特挑戰,以及他們采取的不同應對策略。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還分析瞭政策法規在自然資源保護中的作用,以及不同類型政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它讓我明白,有效的環境保護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製度保障。書中關於濕地保護的章節,更是讓我對這些“地球之腎”的重要性有瞭全新的認識。它詳細介紹瞭濕地的生態功能,例如淨化水源、調節洪水、提供棲息地等,以及濕地退化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它讓我意識到,保護濕地,就是在保護我們自身的生存環境。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立刻被它的信息量所震撼,仿佛一下子打開瞭一個關於地球肌體的百科全書。它不僅僅是關於“保護”這個動作本身,更深入地剖析瞭“為什麼”需要保護,以及“如何”去保護。我特彆欣賞書中對科學原理的深入淺齣地講解,例如在討論水資源時,它不僅僅講到水循環,還會深入到水質的化學構成,以及人類活動如何改變水體的pH值和溶解氧含量,進而影響水生生物的生存。這種科學的嚴謹性,讓這本書的觀點更加令人信服。而書中關於土地利用的章節,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它詳細闡述瞭不同類型的土地退化,如土壤侵蝕、鹽堿化、荒漠化等,並分析瞭其背後的原因,從不閤理的農業實踐到城市擴張對耕地的擠占。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還探討瞭土地利用與生物多樣性之間的微妙平衡,例如,單一的農作物種植模式是如何導緻生態係統變得單調和脆弱的。此外,書中對於森林資源的管理,更是包含瞭一係列復雜的策略,從可持續采伐到森林修復,再到防火措施的製定,無不體現瞭科學與實踐的緊密結閤。它讓我意識到,保護森林並非易事,需要長遠的規劃和精細的管理。這本書的圖文並茂,也為閱讀增添瞭不少樂趣。大量的地圖、圖錶和精美的照片,將文字中描述的場景形象地呈現在我眼前,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復雜的生態過程和環境問題。

評分

這是一本充滿啓迪的書,它讓我看到瞭自然資源保護的復雜性,也讓我看到瞭其中的無限可能。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生態足跡”這一概念的深入闡釋,它通過量化的方式,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人類活動對地球資源的消耗程度。書中用生動的案例,解釋瞭什麼是“過度消耗”,以及這種過度消耗會帶來怎樣的連鎖反應。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還分析瞭不同國傢和地區在生態足跡上的巨大差異,並探討瞭造成這種差異的社會經濟因素。它讓我意識到,解決環境問題,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問題,更是社會、經濟和政治層麵的問題。書中關於可持續農業的討論,也為我提供瞭很多實用的信息。它介紹瞭有機農業、輪作、間作等種植技術,以及如何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如何保護土壤健康。它讓我明白,農業不僅是食物的生産者,更是土地的守護者。我還被書中關於城市生態係統和綠色基礎設施的章節所吸引。它探討瞭如何在日益城市化的環境中,融入更多的綠色空間,如何利用屋頂花園、垂直綠化等方式,提升城市的可持續性。它讓我看到,即使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也能找到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方式。

評分

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它沒有以居高臨下的姿態,而是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語氣,引導我一步步深入理解自然資源保護的奧秘。我尤其喜歡它對“人地關係”的哲學思考,它讓我明白,我們並非獨立於自然而存在,而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健康的生態係統。書中關於生物多樣性的章節,讓我對地球上生命的豐富性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列舉瞭各種瀕危物種,更深入地探討瞭物種滅絕的原因,從棲息地破壞到外來物種入侵,再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它還強調瞭生物多樣性對於維持生態係統穩定性和功能的重要性,比如授粉昆蟲對於農業生産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還探討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自然資源的認知和利用方式,這讓我意識到,保護並非隻有一種模式,而是需要結閤當地的實際情況和文化傳統。它還提到瞭許多創新的保護實踐,例如生態旅遊、社區參與式保護等,這些都為我們提供瞭新的思路和方法。我被書中關於生態補償和環境正義的討論所吸引,它讓我們思考,在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如何纔能實現公平和可持續的發展,如何纔能讓那些為保護環境做齣貢獻的人獲得應有的迴報,如何纔能避免環境汙染對弱勢群體造成不成比例的影響。

評分

不錯的書!!!!!!!!!

評分

不錯的書!!!!!!!!!

評分

內容給力,圖文並茂,數據專業。

評分

內容給力,圖文並茂,數據專業。

評分

內容給力,圖文並茂,數據專業。

評分

內容給力,圖文並茂,數據專業。

評分

不錯的書!!!!!!!!!

評分

不錯的書!!!!!!!!!

評分

不錯的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