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使用互联网?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在网上畅所欲言?
☆网络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又是什么?
☆虚拟网络世界又是如何改变了我们?
当连接万物的互联网遇见无处不在的心理学,当虚拟空间生长出真实的“心理特性”,我们需要用心理学的方式,重新思考互联网背后的人与社会。这是一部汇集前沿学者智慧、充满探索精神的佳作,该书从心理学视角切入,透过文化多样性和环境多样性,详细解读互联网时代人们在进行信息资源整合、谋求个人发展的同时,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人们在网络世界中的行为和关系特征。
本书主编雷雳教授,从事互联网心理学研究超过10年时间,其丰硕的数据研究与案例研究成果深受心理学、互联网研究、大数据研究等诸多领域专家赞誉。
雷雳——中国互联网心理学研究先锋人物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楚天学者讲座教授,中国心理学会评定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最近十余年专注于互联网心理学研究,已发表相关著作3部、译作6部、论文100余篇。
方晓义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网络成瘾治疗专家
该书总结了互联网建构的网络空间具有的“心理特性”,并从个体、人际、群体、文化等多角度、多层面解析了互联网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关系。阅读此书可以让我们深入认识一个正在形成的新世界!
段永朝
财讯传媒集团(SEEC)首席战略官,网络智酷总顾问
这的确是一部汇集前沿学者智慧、充满探索精神的佳作。在人的生活与工作须臾离不开互联网的当下,整个世界早已改变了模样。然而,在解释这个世界的心智结构时,我们手中掌握的依然是旧的认知地图。在实体世界与虚拟空间日益缠绕的大趋势下,在人与互联网相互影响、彼此塑造的进程中,互联网心理学正是审视未来共属于人和机器、人与他者、心智与心灵、精神与肉体这些古老命题的新机缘、新领域,同时也充满了重新观想世界的新挑战。
周涛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互联网科学中心主任,百万级畅销书《大数据时代》译者,2015年十大科技创新人物,中国大数据领域zui年轻领军人物
互联网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进一步地,它将带来从个人观念形态到政府和公司组织结构的全面改变。该书首次系统论述了互联网心理学,也在技术和产业之外,为我们打开了深度剖析互联网时代的窗口。
周宗奎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教育部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重点实验室主任
当“互联网思维”被当作一个无所不装的大筐,我们需要更有深度的思想。该书从心理学视角深入解析互联网与人类个体、群体和社会文化的联系及其影响,在心理学理论的漫长积淀之上,融会了网络时代的创新思考。
梁循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互联网信息挖掘和商务信息系统领域专家
人为什么要使用互联网?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在网上畅所欲言?网络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又是什么?该书从网络对个体、群体及人际关系的影响等维度,透过文化多样性和环境多样性,详细解读了在进行信息资源整合、谋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互联网用户的心理发生发展过程,解释了人们在网络中的行为特征和关系效应,值得所有希望了解互联网心理学的同行阅读。
第一编 概述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互联网的破茧与起飞
第二节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与趋势
第三节 网络空间的心理特性
第二章 网络心理的理论观
第一节 个体特征视角
第二节 网络情境视角
第三节 交互作用视角
第三章 网络心理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传统质性方法的在线应用
第二节 传统量化方法的在线应用
第三节 独特的在线研究方法
第四节 在线研究方法的优势与局限
第二编 网络与个体
第四章 网络与认知
第一节 网络与大脑
第二节 网络与认知及思维发展
第三节 网络与社会认知
第四节 网络语言的特点与机能
第五章 网络与自我
第一节 网络自我的概念及特点
第二节 网络自我的表现
第三节 网络自我表现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网络自我表现产生的影响
第六章 网络与人格
第一节 互联网使用与人格差异
第二节 人格对互联网使用的影响
第三节 互联网使用对人格的影响
第四节 虚拟人格
第七章 网络与性别
第一节 网络行为的性别差异
第二节 网络与心理性别
第三节 网络色情
第三编 网络与人际
第八章 网络与人际关系
第一节 在线关系概述
第二节 在线关系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 在线关系的表现形式
第四节 在线关系与线下关系的联系
第九章 网络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 网络亲社会行为概述
第二节 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机制
第三节 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十章 网络偏差行为
第一节 网络偏差行为概述
第二节 网络偏差行为的形式与测评
第三节 网络偏差行为的产生和影响
第四节 网络偏差行为的干预
第四编 网络与群体
第十一章 网络社会认同
第一节 社会认同的形成
第二节 计算机传播中的社会认同效应
第三节 社会认同与网络群体间效应
第四节 社会认同在新媒体中的新应用
第十二章 网络群体性行为
第一节 网络社会支持
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消极行为
第三节 网络集群行为
第四节 网民心理的预测
第五编 网络与文化
第十三章 网络游戏与音乐
第一节 网络游戏概述
第二节 网络游戏使用的前因与后果
第三节 网络游戏成瘾及其干预
第四节 网络音乐
第十四章 网络信息与学习
第一节 网络与信息
第二节 网络与学习
第三节 网络学习障碍及干预
第十五章 网络心理咨询
第一节 网络心理咨询的类型与特点
第二节 网络心理咨询的过程和技术
第三节 网络心理咨询的疗效
第四节 网络心理咨询的伦理问题
第十六章 网络与消费
第一节 网络购物概述
第二节 消费者与消费者的关系
第三节 消费者与电商的关系
第六编 健康上网
第十七章 网络成瘾
第一节 网络成瘾的界定与测量
第二节 网络成瘾的发生机制
第三节 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网络成瘾的干预与预防
第十八章 网络与幸福
第一节 网络与身体健康
第二节 网络与幸福感
第三节 网络与消极情绪
第十九章 健康上网与网络安全
第一节 健康上网
第二节 网络安全
打开这本书的读者,你或许是已经上网20来年的骨灰级网虫,或许是自小就浸淫于网络的数字土著,或许是近期刚刚触网的网络菜鸟,或许是只能望“网”兴叹的数字难民……无论如何,如果你对互联网里的心理世界怀好奇、有兴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7月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8%,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42.4%)。继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之后,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再次实现飞跃,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的世界无所不在!
互联网改变了、且仍然改变着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物理世界,互联网也改变了、且仍然改变着我们内在的心理世界和行为!互联网所建构的虚拟空间对于人们的影响,离不开其所显现的“心理特性”:视觉匿名、文本沟通、空间穿越、时序弹性、地位平等、身份可塑、多重社交、存档可查。这些特性使得互联网用户在网络上的心理与行为,或是通过网络所表现出的心理与行为,有了很多似曾相似又仿佛雾里看花的特征。它们表现在网络用户个人的心理与行为上,表现在网络用户的人际互动上,表现在网络用户的群体关系中,表现在网络用户的文化活动中……
本书试图通过六个部分来梳理展现这些特征,拨开披覆在互联网用户心理与行为上的这一层神秘面纱:第一部分“概述”论及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发展状况,关于网络心理的理论观,以及和网络心理研究相关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网络与个体”从认知、自我、人格及性别等方面论及网络与个体特征的关系;第三部分“网络与人际”论及网络人际关系、网络亲社会行为和网络偏差行为等网络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四部分“网络与群体”论及网络社会认同和网络群体性行为等网络背景下的群体关系;第五部分“网络与文化”论及网络游戏与音乐、网络信息与学习、网络心理咨询、网络与消费等;第六部分“健康上网”论及网络成瘾、网络与幸福、健康上网与网络安全。总之,本书的架构希望通过“个人-人际-群体-文化-健康上网”的线索来梳理当前关于互联网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向读者呈现网络对人们在不同层面的影响。
当然,正如我们熟悉或了解的那样,互联网的发展如火如荼,网络硬件、应用软件等日新月异,而关于互联网心理学的研究可能难以避免的一个尴尬就是,针对某个问题的研究在走完其繁杂的研究过程之后,所发现的特点和规律或许成了明日黄花。不过,在本书的架构设计和撰写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了要把握互联网心理学中那些相对稳定的特点和规律,而不是拘泥于依附具体网络应用的特点,以期呈现给读者的是具有普遍性和生命力的东西。
此外,由于互联网心理学是一个崭露头角、且突飞猛进的领域,相关的概念体系仍处于探索建构过程中,研究者在使用一些主要概念时所表述的文字也不尽相同,甚至是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也有不同的习惯性的文字表达,比如,“互联网”就有“因特网”、“网络”、“在线”、“线上”、“网上”等表达方式。本书中的表述方式尽量尊重了研究者的原始用法,且顺应不同语境下的习惯用法。这些概念在文字上的统一问题,可能需要留给时间来沉淀梳理,未来或许经过大浪淘沙而分野清晰,或许历经风雨仍然百花齐放。
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都透露出一种成熟的、不急不躁的气度。它不是那种为了追求时髦而堆砌术语的快餐读物,而是真正沉下心来做研究的成果体现。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总能在紧张的分析之后,留出空间让读者消化吸收。我特别欣赏它在讨论“数字疲劳”时所采取的解决方案导向,即不只是指出问题,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来帮助个体重建心理边界。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与屏幕之间日益扭曲的关系,并温柔地引导我们去修复它。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终极答案,而在于它提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反复咀嚼和深思。
评分坦白讲,一开始我对这类主题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总觉得很多网络分析都流于表面。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尤其是在处理伦理困境和隐私保护这些棘手问题时,作者展现出了惊人的中立和深刻的同理心。它探讨的不是冰冷的代码和算法,而是算法背后真实的人类决策过程和潜在的群体伤害。书中对“数字身份认同”的探讨尤为尖锐,它触及了我们在虚拟空间中不断构建和解构自我的焦虑与渴望。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在线上和线下的行为差异,这种自我审视带来的冲击感是巨大的。对于那些对技术伦理和人类心智边界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非常扎实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案例支撑。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它以一种极其生动的方式,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概念,转化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思考模式。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我们穿越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去探究隐藏在屏幕背后的真实人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技术对认知影响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平衡和深度,既没有陷入盲目恐慌,也没有一味地歌颂,而是提供了一个充满洞察力的观察视角。书中对于用户界面设计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行为习惯的分析,让我对自己频繁使用的App产生了全新的认识。那种对细节的敏锐捕捉能力,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大众的可读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数字直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看待网络信息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审慎和批判。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带着一股子清新的气息,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的沉闷感,读起来像是在和一个最聪明的朋友进行一场思想碰撞。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复杂模型时所使用的比喻,它们既形象又贴切,瞬间就能抓住核心要义。例如,它用“信息茧房”来解释群体极化现象时,那种画面感极强,让我立刻理解了社交媒体是如何将不同观点的人隔绝开来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充满了对未来趋势的审慎预测,虽然是基于当前的观察,但其前瞻性令人印象深刻。我甚至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在日常对话中运用书中的一些概念来分析身边发生的事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让你“知道”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你“如何去思考”这些新现象。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组织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从宏观的历史演变,到微观的行为实验,逻辑线索清晰得令人称赞。每一次章节的过渡都像精密的齿轮咬合,环环相扣,将零散的观察点编织成一张完整的理论网。其中关于“注意力经济学”的剖析,简直是点睛之笔,它揭示了现代商业模式如何利用人类的心理弱点进行精准收割,令人不寒而栗。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描述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基础,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的研究成果,这让整本书的论证充满了力量感和说服力。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性了解当代心理学前沿动态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不可多得的优质读物。它需要的不是快速翻阅,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深层逻辑。
评分内容不错,通俗易懂,适合心理和社会学研究阅读,印刷质量也不错,挺好~
评分内容不错,通俗易懂,适合心理和社会学研究阅读,印刷质量也不错,挺好~
评分这两本书都是很好的,喜欢的人可以购买哦!
评分书很好!
评分书很好!
评分快递速度超快
评分雷老师大作,网络心理领域最佳读物
评分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评分书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