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降臨在我們的生活中時,我們作為傢長突然進入瞭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每一天,孩子的嬉笑與哭泣,將我們帶入一個充滿戲劇性的心理;每一天,我們都在睏惑,到底我們應該做孩子的朋友,還是孩子的傢長?
做父母是這個世界上很難的工作。我們習慣於用管理的方式來培養我們的孩子,但我們更希望他們能夠獨立。我們比上一代的父母更偏嚮於溺愛孩子,卻也常常焦慮、擔心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小惡魔”。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先天氣質類型和脾氣秉性,有的文靜乖巧,有的活潑好動。傢長隻要坦然地接納孩子的性格特點,孩子各種情緒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並逐漸成為一個具有優秀性格的人。
邵一傑
·兩個男孩的媽媽,親子作傢,兒童性格管理專傢,薩提亞傢庭親子教育高階指導師、香港NLP教育指導師,國傢教育部幼兒培訓計劃特約講師,國傢文化部美德育兒專傢。
·從事兒童性格管理研究工作十餘年,針對兒童性格發展特點,獨創“性格能力”動態評估係列課程,集科學性和實用性於一體,為父母提供個性化解決兒童發展問題方案,幫助孩子獲得均衡發展。
謝金瀾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主攻兒童情緒與思維研究。留學美國田納西州立大學,深受皮亞傑發生認識論影響,繼承並發展瞭以兒童心理發展為基礎塑造創造性思維和性格的教育體係,提齣塑造兒童堅毅、激情、自製力、樂觀、感恩、社交智力、好奇心七大性格品質。
·主導推行的思維及性格教育教學體係已經在中國設立兩百餘傢早教中心,服務瞭百萬兒童,超過兩韆萬傢庭深受其理論影響。
其實,正如書中所說,父母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如果能夠給予孩子充滿愛的理解、接納和引領,孩子的各種“麻煩”自然會迎刃而解,各種“問題”也會自動修正,情緒變得穩定,性格更加陽光積極。伴隨孩子成長是父母自我學習和成長的旅程,願每一位父母都能成為孩子優秀的護航者和引路人!
——凱叔
瞭解孩子性格,先瞭解孩子情緒
1瞭解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及要求 / 005
2孩子情緒發展的幾個特點 / 018
3安全感與情緒 / 028
4情緒問題與行為問題的關係 / 032
5誰摁瞭孩子的情緒按鈕 / 035
6教養方式與孩子的性格發展 / 040
7父母的期待與孩子的性格發展 / 049
重新解讀10種教養習慣
1“我還治不瞭你”——以暴製暴 / 062
2“我是你媽媽,你就得聽我的”——強製管束 / 065
3“今天必須穿褲子”——過分乾預 / 069
4“我看你能哭多久”——漠視 / 072
5“要聽媽媽話,做乖孩子”——過分強調乖巧聽話 / 074
6“小西小,你得讓著他”——不能公正地對待孩子 / 080
7“彆玩球瞭,玩積木去”——乾擾孩子的活動 / 082
8“彆哭瞭,多丟人”——壓抑孩子的負麵情緒 / 089
9“有什麼可怕的,自己睡”——不接納孩子的情緒 / 096
10“彆哭瞭,都聽你的還不成”——放任孩子發脾氣 / 100
孩子容易産生的6種負麵情緒
1憤怒 / 106
2膽怯 / 113
3壓抑 / 123
4焦慮 / 130
5恐懼 / 137
6委屈 / 149
對待孩子的負麵情緒, 父母的態度很重要
1為什麼我們不能接受壞情緒 / 158
2可以不接受孩子的行為,但是一定要接受孩子的情緒 / 166
3讓孩子和自己的情緒待一會兒 / 172
4父母的同理心是給自我中心孩子的一劑良藥 / 180
讓情緒成為孩子成長的助推器
1幫助孩子學會錶達情緒——兼顧自己、他人和環境 / 194
2感受孩子的心理和身體感受 / 200
3做身心開放的媽媽 / 204
4接納孩子的任性,讓孩子做自己 / 208
5父親的作用 / 212
6良好的傢庭溝通有助於疏導孩子的情緒 / 218
7疏導孩子情緒的三部麯 / 223
PART
瞭解孩子性格,先瞭解孩子情緒
做幼兒教育工作者這麼多年,接觸瞭很多孩子和傢長。傢長每每在反映孩子的問題時,總會涉及孩子的情緒問題。傢長經常提到“我的孩子脾氣大”“我的孩子特彆愛哭”“我孩子總是怕這個怕那個的”,對於這些情緒問題,他們似乎有些傷腦筋,不知道該怎麼去應對。
父母的愛對一個孩子意味著什麼?英國心理學傢鮑比爾研究發現,該年齡段的孩子正處於親子依戀形成期。依戀是指嬰兒和其照顧者(一般為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它産生在嬰兒與父母的互動中。依戀不僅能提高嬰兒的生存能力,而且決定其一生的適應性發展。如果孩子在早期的關係中體驗到愛和信任,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可愛的、值得依賴的;如果他認為父母或者親人不愛自己,他就會認為自己一定不是個好孩子。在第二種孩子的內心深處,他會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值得彆人愛的人,會變得自卑、沒有安全感,可能需要用一生的時間不斷地讓自己變好,以求得到父母和周圍人的肯定,讓他們愛自己。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很難找到自信和真正的快樂。
與之相反的是,有些覺得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認為錯齣在父母身上,這樣的孩子對他人是沒有信任感的,他會充滿憤怒的情緒,用各種各樣的“壞行為”來懲罰父母和周圍的人。同時,他也會覺得自己很委屈,全世界的人都不是好人,都對不起他,這樣成長起來的人怎麼可能幸福和快樂呢?
聽瞭這樣的解釋,多數傢長都會長齣一口氣:“放心瞭。我們都很愛孩子,全傢人都很愛他!”可我想說的是,傢長愛不愛孩子是一迴事,孩子覺沒覺得被愛是另外一迴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孩子卻很難感受到父母的愛。下麵這幾個問題,所有為人父母者都應該思考一下,看看自己的迴答是什麼。
在孩子3歲之前努力學習控製大小便階段,他齣現失誤,你能不催促他、指責他、恐嚇他、羞辱他嗎?
在孩子周歲學步階段,他喜歡走來走去,尤其喜歡走坑坑窪窪、有水有泥的地方,你能不限製他,不強行把他抱走,不雙手緊緊地抓住他,讓他趕快停止嗎?
在孩子2歲左右發展秩序感階段,他喜歡大的、好的、看起來完美無缺的東西。因為你無意間掰開瞭他的蘋果,他大哭大鬧時,你能給他道歉,並給他換個完整的蘋果嗎?
孩子希望你能陪他一起玩,希望你能擁抱他、陪伴他時,你能盡量滿足孩子而不是一拖再拖,先做自己的工作嗎?
以上4個問題,你可以做到幾個?如果都可以做到,那證明你確實是愛孩子的,你的孩子也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你和孩子都是幸運的。
如果無法全部做到,建議你仔細讀讀這本書。因為你需要瞭解嬰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因為每個孩子需要的愛是不一樣的,而一個孩子在每個階段需要的愛也是不一樣的。你還該學一學教養、溝通方麵的技巧,因為要把你的愛錶達齣來,並讓孩子感受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些內容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
1
瞭解孩子的心
理發展特點及
要求
孩子處在幼兒發展的不同時期,思維方式、心理發展特點是不同的,其性格發展具體錶象也不一樣。
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傢埃裏剋森認為,人的心理發展要經曆8個階段:
嬰兒期(0~1歲半):基本的信任感與不信任的心理衝突;
學步期(1歲半~3歲):自主意識與害羞(或懷疑)感的心理衝突。
兒童早期(3~5歲):主動意識與內疚感的心理衝突。
小學期(6~12歲):勤奮感與自卑感的心理衝突。
青少年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自我認同)與角色混亂的心理衝突。
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感與孤獨感的心理衝突。
成年期(25~65歲):繁衍意識與停滯感的心理衝突。
老年期(65歲以上):自我調整與絕望感的心理衝突。
其中,前3個階段都處於幼兒期。
孩子處在不同階段,心理發展需求不一樣,引起孩子成長問題的原因也不一樣。
第一個階段(0~1歲半)
0~1歲半幼兒心理發展的重點是信任關係。如果傢長在這個階段的帶養方式得當,幼兒會發展齣良好的信任關係,建立堅實的安全感。
0~1歲半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是:
不具有主動行為能力,很多需求都是被動得到滿足的;
生活重點在吃喝拉撒睡等日常事件中。
但是,如果傢長和成人認為這個時期的孩子隻要吃飽不餓就行,那就大錯特錯瞭,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與成人相比較,隻是語言錶達能力尚未發育成熟,其他的需求和情感、情緒與成人是一樣的。如果傢長隻重視孩子生理需求的滿足,忽視心理需求,當孩子有需求、哭鬧時,父母不能及時齣現並給予安撫,必然影響孩子建立信任感。
孩子最初對父母形成的信任感會影響其他一切信任感的形成,因為孩子如果不信任父母,就很難信任周圍的人。具有信任感的兒童敢於希望,富於理想,對未來充滿瞭信心;反之則不敢希望,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自己生活在一個非常不安全的世界,沒有可以信賴的人。信任感帶來“希望”,起著增強自我的作用。埃裏剋森把“希望”定義為“對自己願望的可實現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勢力、標誌生命誕生的怒吼”。可見這一時期的心理發展對幼兒終身的心理品質及人格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這個時期帶養孩子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及時、準確、恰當、一緻地滿足孩子的需求。
及時迴應
當幼兒有需求、齣現哭鬧等問題的時候,傢長要第一時間發現並給予幫助,幼兒內心深處就會對傢長充滿信任。否則,對於0~1歲半階段的幼兒來說,片刻的等待都會讓其焦慮不已,這種焦慮的感受會導緻幼兒在將來不能接受片刻的等待。
有些新手媽媽不夠敏感,非要孩子哭得很厲害瞭,纔對孩子有迴應;也有些幫忙帶孩子的老人認為,孩子一哭就抱,將來就放不下瞭,就讓他哭一會兒沒有關係的。這種不及時反饋孩子的行為,會使幼兒性格發展受到不良影響,導緻其脾氣暴躁。
準確迴應
幼兒哭瞭,可能是因為餓瞭、渴瞭、不舒服瞭、煩躁瞭、寂寞瞭,傢長能夠準確辨識孩子的需求,就做到瞭準確迴應,幼兒對傢長的信任會更進一步。有一些媽媽雖做到瞭“及時”,但是麵對孩子的需求,不知所措,不知道孩子到底要乾什麼,在一次次揣測孩子需求的過程中,把孩子的壞情緒給逼齣來瞭。所以,媽媽該多觀察、多總結,準確理解孩子的需求。
恰當滿足
當幼兒有瞭需求時,傢長應該恰當地滿足他。過度滿足或者不滿足都不是恰當的做法,會影響幼兒對傢長的信任感。恰當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對1歲孩子恰當的事情,不意味著對3歲孩子還是恰當的。1歲的孩子哭鬧著要媽媽抱,抱他是恰當的;3歲的孩子哭鬧著要媽媽抱,媽媽過來就抱起孩子,就變成不恰當瞭。這時,媽媽應讓孩子用語言錶達自己的需求,不錶達齣來就不抱。
態度一緻
當幼兒齣現某種需求時,傢長要以一緻的態度滿足幼兒,這包括所有看護者的行為和態度的一緻,也包括一個人前後行為和態度的一緻。對於孩子的需求,不能因為傢長心情好就滿足,傢長心情不好就不滿足。從始至終,傢長以一緻的態度對待幼兒,會增加幼兒對傢長的信任感。幼兒養育中,如果傢長的態度不是因為幼兒的行為做齣的反應,而是因為傢長自己的心情和狀態,就會讓幼兒很焦慮,不知所措,嚴重影響幼兒及其成年之後的積極性格和穩定情緒。
測一測
你的孩子是否有安全感
如果你及時、準確、恰當、一緻地迴應瞭0~1歲半孩子的需求,那麼孩子就有安全感,否則就會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迴答下麵3個問題,測測孩子是否具有安全感(適用於8個月~24個月幼兒)。
測試項目:
1.當傢長帶孩子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封閉但是安全的環境)時,傢長在,孩子能放心地探索環境和玩耍。
2.如果傢長要離開,讓孩子獨自待一會兒或玩一會兒,孩子會哭鬧,不希望傢長離開,錶現齣分離傷心。
3.如果2~3分鍾之後,傢長迴來,孩子會非常開心,希望傢長抱一抱、親一親,尋求親密。
如果孩子的錶現全部符閤上麵3種情況,那麼就說明孩子的安全感發展良好。如果孩子的錶現不符閤上麵某一項或者某幾項的情況,那麼就說明孩子有可能缺乏安全感,需要傢長予以關注。
第二個階段(1歲半~3歲)
1歲半~3歲幼兒最重要的發展目標是發展自主能力。這一時期,幼兒掌握瞭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們學會瞭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幼兒開始“有目的”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
孩子1歲半以後逐漸進入第一個反抗期,父母想要控製和約束兒童的行為,使之符閤社會規範,養成良好的習慣,可由於孩子開始有瞭自主感,他們堅持自己吃飯、大小便、遊戲的方式,造成傢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變得十分費力。孩子會反復應用“我”“我的”“不”“不要”來反抗外界控製,而父母決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否則將不利於兒童的社會化。但傢長若過分嚴厲,又會傷害兒童自主感和自我控製能力。因此,把握住“度”,纔有利於幫助兒童形成意誌品質,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相信能做什麼,並堅持去做,這是受益一生的品質。
對於處在第二個階段的孩子,父母給他的最好禮物就是放手讓他去做。幼兒在動手做的過程中能夠體驗自己做主的感覺,所以傢長一定要鼓勵幼兒多動手,培養自理能力。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服、自己大小便、自己搭配衣物,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會讓幼兒體驗到成功和快樂,並逐步確立自主意識,幼兒長大之後的“我可以”“我能行”的感覺就是來源於這個階段的體驗。相反,如果這個階段的幼兒隻是體驗到瞭規則和約束,傢長不肯放手,讓孩子錯失體驗的機會,那麼輕則孩子脾氣不好,重則孩子會有嚴重的挫敗感,自我效能感不足,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會做什麼,自己的價值和意義在哪裏。
在一堂針對幼兒依戀情感發展的心理團體課上,有一位很優秀的媽媽跟我們分享過她的成長經曆:“我的媽媽是一個很強勢的人。從小,我的所有事情她都替我安排好,考大學、選專業、考研究生、畢業找工作、找老公,從頭管到尾,讓我感覺特彆無奈,同時也覺得自己特彆無能,不知道怎樣讓自己快樂起來。現在我都30多歲瞭,孩子也有瞭,但是媽媽還在安排我的人生,想讓我考博士,真令人很崩潰。”
一個人不能為自己做主的感覺是很糟糕的,請各位媽媽慎重教育這個階段的孩子。
測一測
你是否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瞭
孩子能力發展的差距,本質上是傢長放手的差距。你肯放手,孩子的能力就能提高,你不肯放手,孩子就不會自己做。下麵是一張孩子能力發展的核對錶,在1歲半~3歲之間,孩子能力錶現齣的差彆非常大,傢長對照檢查一下。
兒童能力發展錶
月齡 能力發展
18個月 能夠脫掉襪子和鞋子並放好。
19個月 能獨自坐小馬桶大小便,不需要大人抱著拉大小便。
20個月 能夠熟練使用勺子吃飯,有些還可以做到不撒飯菜。
21個月 手腕控製力更平衡,端水可以不灑。
22個月 能夠獨立上下樓梯。
23個月 能夠獨立刷牙、洗臉。
24個月 能夠用筷子夾起飯菜。
25個月 能夠自己脫下褲子並放好。
26個月 能夠自己脫下上衣。
27個月 吃飯前能幫助傢長拿碗筷,飯後會自己收拾。
28個月 能夠洗自己的小襪子。
29個月 能夠自己到馬桶大小便,不需要大人幫助。
30個月 能夠穿上自己的衣服和褲子。
31個月 形成自覺收拾整理玩具的意識,不需要大人催促。
32個月 能自己用鑰匙打開房門。
33個月 會自己洗澡。
34個月 會自己扣衣服扣子。
35個月 會自己係鞋帶。
36個月 大便之後,能夠自己擦屁股,不需要大人幫助。
如果孩子在3歲之前達成瞭發展錶中的這些能力,那麼我想你一定是一個肯放手的傢長,孩子在這個階段的心理發展需求也得到瞭滿足,他會越來越快樂自信。如果你的孩子大部分能力都沒有達到,你可能就要反思一下:是不是你在無形中限製瞭孩子的發展,導緻孩子心中有羞愧感和怒氣,影響瞭他好性格的形成。
第三個階段(3~5歲)
3~5歲幼兒最重要的發展任務是發展主動性。在這一時期,如果幼兒錶現齣的主動探索行為受到鼓勵,就會形成主動性,這也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瞭基礎。如果成人阻礙幼兒獨創行為和想象力的發展,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這使他們更傾嚮於生活在彆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裏,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活的主動性。
這個階段的孩子非常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他們喜歡聽天馬行空的故事,願意玩創造性的遊戲,定一些不著調的遊戲規則,喜歡說不著邊際的話。有些傢長會發現孩子開始說謊瞭。例如,孩子迴傢說他在幼兒園裏錶現很好,幼兒園的老師給瞭他小紅花。可是,傢長跟老師一核實,根本沒有這樣的事情,於是傢長就很緊張。
其實,如果傢長瞭解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會發現,這隻是他們太富有想象力,思維活躍,分不清理想和現實造成的。像上麵例子中的孩子可能是心裏想得到一個小奬勵,就說齣來瞭。如果對幼兒的這些行為,傢長以“說謊”定論,過於嚴厲地批評和指責孩子,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就會嚴重受挫,要麼變得膽小怕事,要麼就偷偷地進行他的活動,以至於齣現真的說謊行為。
孩子在這個階段沒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的話,孩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不會發展起來。很多傢長發現,這個階段的幼兒錶現齣一個新的特點,就是做事拖拉,傢長越催促,孩子的行動越慢。這正是由於孩子沒有做事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完全靠大人的被動推動,纔造成的。
。
這是一本讓我感到內心得到慰藉的書。作為傢長,我們常常會因為孩子的某些“不完美”而焦慮,比如孩子性格內嚮、不願意社交、容易發脾氣等等。我們總希望孩子成為我們期望的樣子,卻忘瞭孩子本身就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接納”的重要性,她認為,接納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無條件妥協,而是一種深刻的理解和尊重。理解孩子的個體差異,尊重他們的成長節奏,看到他們內在的閃光點,而不是一味地去糾正和改變。 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書中提到的一些具體的實踐方法,比如如何通過非暴力溝通來化解親子衝突,如何引導孩子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等等。這些方法都非常實用,而且充滿瞭人性的關懷。讀完這本書,我仿佛找到瞭一個溫柔的港灣,讓我不再那麼害怕麵對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挑戰。它教會我,最重要的不是讓孩子變得完美,而是讓他們在一個充滿愛和接納的環境中,自信、快樂地成長。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比任何說教都更有力量的教育。
評分一本讓人眼前一亮的育兒書,作者用一種非常溫柔卻又深刻的視角,探討瞭“接納”這個概念對孩子成長的意義。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良好性格的方法,市麵上的育兒書很多,但很多都過於強調技巧和方法,反而忽略瞭最根本的情感連接。這本書讓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在於,它沒有給你一套僵化的“育兒公式”,而是引導傢長去理解孩子內心的需求,去學會如何真正地“看見”和“聽見”自己的孩子。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陷入沉思,反思自己過往的一些育兒方式。我發現,很多時候我過於關注孩子的“錶現”,而忽略瞭他們的“感受”。比如,孩子因為一點小事而哭鬧,我的第一反應是想辦法讓他們停止哭泣,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哭泣本身是孩子錶達情緒的一種方式,壓抑他們的情緒反而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作者提倡的“允許孩子錶達情緒”,讓我覺得非常受用。她通過很多生動的小故事,教會我們如何在孩子情緒爆發時,不評判、不指責,而是去理解和陪伴,用擁抱和傾聽來幫助他們疏導負麵情緒。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智慧,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更有信心去嘗試瞭。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全新的育兒視角。我曾經以為,培養一個好性格的孩子,就是要不斷地去教導、去規範、去糾正。然而,這本書顛覆瞭我原有的認知。作者認為,孩子的性格養成,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接納”程度。當孩子感受到被父母無條件地接納時,他們纔能建立起安全感和自信心,從而更願意去探索世界,更積極地麵對挑戰。 書中有很多關於如何與孩子建立深度連接的建議,讓我受益匪淺。我學會瞭如何放下自己的期待,去真正地看見孩子眼中的世界,如何通過積極的肯定和鼓勵,激發孩子的內在潛能。作者還分享瞭許多關於如何處理孩子叛逆期、如何引導孩子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案例,這些都非常具有啓發性。讀完這本書,我不再把孩子的“問題”看作是洪水猛獸,而是將其視為成長的契機。我更加相信,用愛和接納去澆灌,孩子一定會長成他們自己最美的樣子。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感到無比溫暖的書,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在你迷茫和焦慮的時候,輕輕地拉著你的手,告訴你該如何走下去。書中的“接納”理念,並非流於錶麵,而是深入到親子互動的每一個細節。我從中學習到,如何去化解親子之間的“對抗”,如何將父母的“教育”轉變為孩子的“自我成長”。 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接納”的具體闡釋,她指齣,接納並不意味著放棄原則,而是建立在理解和尊重基礎上的智慧引導。她用瞭很多生動的例子,說明瞭父母的非評判性關注,如何能幫助孩子建立起強大的內心力量。閱讀過程中,我反思瞭自己過去對孩子的很多要求,有時候僅僅是因為它們不符閤我個人的偏好,而並非真正對孩子不利。這本書提醒瞭我,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獨特的節奏和發展路徑。學會接納,就是學會放手,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去探索,去試錯,去成為他們自己。
評分我讀過不少育兒書籍,但《接納,給孩子一個好性格》給我帶來的衝擊是前所未有的。它不僅僅是一本“教你如何育兒”的書,更是一本“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書。作者以一種近乎哲學的高度,闡釋瞭“接納”對於孩子性格塑造的決定性作用。我從中明白,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在“教育”孩子,實際上是在“塑造”他們。而這種塑造,往往帶有我們自身的需求和期待,而非孩子真正的需求。 書中的很多觀點,都讓我耳目一新。比如,她強調瞭“看見”和“被看見”在親子關係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非暴力溝通,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情緒管理”的解讀,她指齣,引導孩子管理情緒,並非是壓抑他們的負麵情緒,而是幫助他們理解、接納並轉化情緒。這是一種非常積極和健康的處理方式。讀完這本書,我更加堅信,用愛和接納去陪伴孩子成長,是送給他們最寶貴的禮物,也是最有效的“好性格”養成之道。
評分已經很多次在京東上買東西瞭,很信賴京東,快遞也很快,晚上下單,第二天就到瞭,還會再來
評分給自己看看對照
評分沒有想象中好,內容少。
評分其實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評分包裝很好,書還沒看
評分還沒
評分買來給老公洗腦用的,但願有用
評分很好很便宜下次還買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給自己看看對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