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理解不了游戏规则。”
“孩子涂得不均匀,要帮助他吗?”
“孩子不能专心做游戏,总是分神。”
“跟孩子一起玩游戏时要怎样回应他?”
“我们家孩子对游戏一点兴趣都没有。”
身为妈妈的你,是不是也常常遇到以上这些情况?
《妈妈牌脑部发育创意游戏117种》的作者是一位韩国小学老师,同时也是韩国知名亲子教养博主,育有8岁及5岁的儿子。以“为了孩子”的初衷,开始创作妈妈牌游戏,而这些游戏更获得五万余名有类似想法的妈妈们的回响。她精心挑选了在教室里跟孩子们以及跟自己的孩子一起玩的117个游戏,坚持用卷筒纸芯、纸杯、冰棍棒等我们身边很容易获得的生活废料以及孩子们的颜料、彩笔等简单的材料制作极富创意性的玩具。这些深受孩子们喜爱的玩具对于不知道该如何陪孩子玩耍的妈妈们来说简直是及时甘露。
《妈妈牌脑部发育创意游戏117种》针对3至7岁孩子的智力开发,特别将游戏分成五感、思考、学习、情绪、社会性五部分,所有游戏均获得韩国儿童教育顾问专家的认可。同时针对很多家长反映的不知道该怎样跟孩子交流、在跟孩子沟通时显得特别生疏等问题,作者也都在介绍游戏的过程中做了详细示范。
孩子的好奇心没有枯竭的一天,再昂贵的玩具也会有玩坏或失去新鲜感的时候。对孩子而言,什么才是有趣的呢?
《妈妈牌脑部发育创意游戏117种》的作者从自己与两个小孩的玩乐经验中,分享出117个适合学龄前儿童的趣味游戏,并将它们分为五大类,方便妈妈们依情境选择。
只要使用卷筒卫生纸的轴心、纸杯、冰棒棍等常见生活用品,以及现成的颜料、蜡笔等,就能制作出充满创意、让孩子们爱不释手的游戏!
从创意力、专注力、思考力、逻辑力、沟通力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在五感、思考、学习、情绪、社会性五个领域皆均衡发展。
金姝延
韩国知名亲子教养博主,育有8岁及5岁的儿子。以“为了孩子”的初衷,开始创作妈妈牌游戏,而这些游戏更获得韩国五万余名有类似想法的妈妈们的回响。任谁都可以轻松地跟着制作她所发明的游戏。此外,制作材料也非常简单。回收的空瓶子、户外的落叶等,都能成为丰富且充满创意的材料。她就像手持着魔法棒到处挥洒的妈妈,至今仍持续发明各种游戏。
作者的话/1
推荐序/5
妈妈牌亲子游戏重点提示/14
PART 1 让五感灵活的游戏
从五感体验出发,通过丰富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体验活化大脑,
并发展孩子的四肢肌肉,例如跑跳动作以及平衡感等。
老师的Advice/23
瓦楞纸立体图画/24
小球往上飘/26
贴纸世界/28
甜筒喇叭/30
投球冠军就是我/32
滚筒刷作画/34
熊来了!/36
抓得到小老鼠吗?/38
小小神射手/40
报纸涂鸦/42
丛林游戏/44
踢毽子/46
水枪击球/48
哗啦哗啦滚豆子/50
戴上面具来跳舞/52
卫生纸垫脚石/54
两把小雨伞/56
我是拳击手/58
你丢我捕/60
我的宝剑/62
水球大战/64
这是什么味道?/66
动物保龄球/68
我也会打高尔夫球/70
免洗铃鼓/72
五颜六色的吸管手环/74
贝壳响板/76
彩虹铃铛/78
玻璃珠游戏/80
用玻璃珠来画画/82
用冰块来画画/84
PART 2 通过思考,活化大脑的游戏
孩子满一岁时,便已经懂得思考。通过任务可以刺激孩子的想象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当中免不了要经历挫折或失败,而这正是让孩子以正向思考来面对问题的机会。
老师的Advice/87
蝴蝶假面/88
制作专属的简易图章/90
用蛋壳来画画/92
用现成图章来创作/94
一口吃掉的饼干游戏/96
立体迷宫/98
沙子蛋糕/100
染印T恤/102
任意涂鸦板/104
贴纸拼画/106
十二生肖游戏/108
用复写纸画画/110
气泡垫立体画/112
音乐图画/114
雕版印刷/116
亮晶晶的锡箔纸图画/118
报纸服装秀/120
玩具车也可以画画/122
慢吞吞的乌龟/124
恐怖箱体验/126
咖啡杯蛙镜/128
独树一帜的扇子/130
纸袋假面/132
会说故事的电视机/134
今天我是小厨师/136
PART 3 关于文字、数字、科学的游戏
孩子到了2—3岁左右,就会开始对文字、数学、科学产生兴趣,喜欢认字,喜欢算数,
对大自然产生很多疑问句。不需要另外购买教材来教他,通过游戏,就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老师的Advice/139
几何图形拼画/140
鸡蛋盒智慧珠拼盘/142
木棍框架/144
卫生纸染色游戏/146
水墨画/148
彩色的卫生纸花/150
用泡面碗做热气球/152
叮咚!电梯到了/154
透明塑胶膜水彩画/156
棉花糖画画/158
乘载梦想的飞机/160
鸡蛋盒立体画/162
抛球游戏/164
动手做手表/166
动手做七巧板/168
立体卡片/170
影子游戏/172
我是考古学家/174
铁粉魔术师/176
小球弹高高/178
宇宙之旅/180
PART 4 学习情绪表达的游戏
既然是游戏,就会有好玩的成分在里面,可为孩子带来新奇、开心、放松、满足感等正向情绪。
通过游戏培养孩子积极的态度,并以观察植物、昆虫、动物等,学会敬畏大自然。
老师的Advice/183
泡泡的想象游戏/184
将身体洗干净/186
面粉溜滑梯/188
蚂蚁朋友/190
制作手拿鼓/192
仙人球花盆/194
彩绘贝壳画框/196
牛角蛤画作/198
小心水母出没/200
大海在我手中/202
塑胶膜压画/204
手指画作/206
盛开的花/208
水彩胶点画/210
我是探险家/212
我布置的树/214
印第安人的帽子/216
叶子彩绘时间/218
表现出天气的变化/220
春夏秋冬/222
五颜六色的树叶/224
灿烂的纸杯花/226
牛奶盒动物模型/228
免洗盘鱼/230
丝袜制成的蜻蜓/232
华丽的塑胶袋气球/234
泡泡游戏/236
三明治涂鸦/238
PART 5 学习社会化的游戏
要能够社会化,代表孩子对于自我认知、自我价值观、适当的意见交流、审视他人的能力、
互惠的态度已经有成熟的了解。通过游戏,让孩子能够适时体会社会团体生活的真谛。
老师的Advice/241
我爱爸爸妈妈/242
制作家庭回忆册/244
我住的小社区/246
人体之旅/248
网子相框/250
属于我的洗衣机/252
喂,你好?我的特制电话/254
粘土乐/256
五颜六色的小松树/258
糖果花束/260
寻宝游戏/262
制作我专属的镜子/264
作者的话
我和孩子一起游戏已经两年多了。刚开始,这一类亲子游戏还没这么盛行,但现在做得比我好的已大有人在,也深深感受到现在的妈妈比起以往更加关注孩子们的教养了。
其实,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并没有陪他们玩这类游戏,总觉得困难重重而心生退怯。就像一般妈妈一样,只会带孩子去一些寓教于乐的文化中心,以“让孩子结交朋友”为借口,没意义地度过每一天。
直到某天回头审视这一切,忽然发现带着孩子出门去只是为了让自己轻松一点。从那一刻起,我便开始努力寻找任何能引起孩子兴趣的事。购物清单里也逐渐变成孩子的书籍、教具等物件,希望能给孩子真正需要、喜欢的东西。从此,爸爸出门上班之后,我再也不是带孩子到咖啡厅或百货公司泡着,而是陪他们在家里玩游戏。
这中间还发生了一件小事。有一次参观五岁大儿子的美劳课,发现老师可能因为小朋友太多了,而忽略了儿子的特殊请求,让人觉得非常可惜,更让我下定决心要为孩子量身定做游戏。
第一次做的玩具就是纸企鹅,虽然是个不知道想表达什么的好笑玩具,但孩子却很喜欢,甚至还说要抱着它睡觉呢,因而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以前,总以为孩子们会比较喜欢父母花钱买的漂亮玩具;但开始与孩子一起自制玩具之后,才懂得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以及促进头脑发育的游戏
“妈妈,我也想要学习,学习真有趣。”七岁大的儿子在某天对我说了这句话。我听了之后,反而惊吓比惊喜多了一些。然后便联想到,应该是妈妈牌游戏产生了影响力。
儿子在五岁时从书中认了字;到了六岁,便借由妈妈牌游戏和书籍来学习;七岁时上了小学,通过学校的课程,认字能力与英语能力都比同龄小孩更优秀。
所有学习都是在孩子自动自发的情况下开始。若比起自己以前都是靠着苦读来学习,孩子这样乐于学习的过程的确让人无法置信。并不需要特地去补习,只要有妈妈陪着,就能有如此好的成绩,让我对妈妈牌游戏更有信心。
不但可以让孩子体验各种不同领域的游戏,还可以从中找寻到孩子有兴趣的事物,从创意力、思考力到逻辑力等方面,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在进入小学前,若只是不断要求孩子一些制式的功课,父母与孩子都会很辛苦。不妨通过游戏,只要能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让他们自动自发地学习。
孩子的学习能力会跟着妈妈的关心程度而增减
世界上最困难的,大概就是教育吧!因为这个世界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若仔细观察,关注孩子的话语、情感与表现,就能发掘到孩子的真性情。
我的孩子会想认字,是因为有一次在外面看到“自动门”三个字,自己拼凑出那是“会自动打开的门”的意思,因而对文字产生了兴趣。上了幼儿园以后,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了许多字。
发现他喜欢认字之后,我便立刻动手做了许多相关教材,陪孩子每天认识3~5个字。若没有发现到这件小事,恐怕会错过让孩子认识大量文字的机会。
因为年纪还小的关系,孩子的语言与感情的表现免不了会有些笨拙。对于这样的心理,妈妈必须要很敏感。随时都要擦亮双眼,站在与孩子同样的高度去看待每一件事。直到现在,我仍为了解开孩子的暗号而不断努力着。
妈妈牌游戏——世界上只有妈妈才会的游戏
妈妈牌并不是谁都做得来。每位妈妈都是平凡人,不过,如果是为了孩子,相信每位妈妈都会用尽心思想要通过游戏来启发孩子的创意,结果反而因为孩子,而让自己变得特别。
一开始,我也担心过自己真的可以胜任吗?但开始实行2~3年后,现在则非常感谢当初的自己有勇气跨出第一步。同样身为妈妈,我希望能成为每位读者妈妈的动力来源,成为大家的一颗小种子。在种子萌芽的同时,便产生出实行妈妈牌游戏的推力,也能帮助孩子们开心地学习,更希望与孩子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怀抱着那样的心情,做出一样又一样的游戏。比起现成的玩具,用牛奶盒做的车子、火箭及房子等各种促进创意无限延伸的游戏,更让孩子能拥有无限的脑力思考。
我是位全职妈妈,虽然有时也会因为孩子的某些行为而发怒,但当孩子们安静睡着的时候,所有的怒气也会随之消散。就用那样深爱着孩子的心来挑战妈妈牌游戏吧!希望借由这些游戏,能更了解我们的孩子、读懂他们的心理。此外,更希望你能享受过程胜过结果,让游戏成为亲子间珍贵的交流时间和回忆。
金姝延
说实话,我是一个非常追求效率的职场妈妈,下班后回家本该是放松的时间,但面对孩子渴望互动的眼神,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很多时候就敷衍地陪玩一下。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是,高质量的陪伴不一定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而是需要“用心”和“设计”。它提供的那些创意活动,很多都可以在碎片时间里完成,比如在等水烧开的五分钟里,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声音分类”游戏,让孩子模仿不同物体的声音,训练听觉分辨能力。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贴近妈妈们真实的日常困境,她理解我们“想做却没时间”的窘境,因此推荐的很多点子都是“低准备度,高回报率”的。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这个“规划控”学会了放手。有些创意活动,刚开始我总是想把它做得完美无缺,结果孩子却更喜欢我随意涂鸦的背景板。书里强调了过程比结果重要一百倍的理念,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解脱,让我能真正放下对“完美妈妈”的执念,享受和孩子一起“弄脏”和“犯错”的快乐时光。这极大地改善了我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氛围,压力小了,亲子关系自然就更融洽了。
评分作为一位本身从事设计行业的家长,我原本以为自己对创意思维的培养已经够敏感了。然而,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在引导孩子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成人视角”陷阱。我总是习惯性地将“美观”或“逻辑性”置于首位,而忽略了孩子对材质本身最原始的反应。这本书里描述的那些“感官探索”环节,比如用不同温度的水混合、用不同密度的沙子感受颗粒感,真正让我重新体会到了“玩”的纯粹意义。有一章是关于“气味记忆”的活动,我按照书中建议,收集了柠檬皮、肉桂粉和薄荷叶,让孩子闭着眼睛去闻辨。结果发现,孩子对肉桂的记忆点竟然是外婆家过年时烤的饼干,而不是我预设的“香料”概念。这种通过感官刺激激活的深层记忆和联想,是单纯的语言描述无法替代的。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孩子提供游戏,它更是提供了一套重建我们感知世界的工具,让我们和孩子一起,用最本真的方式去重新认识我们习以为常的环境。
评分我是一个对传统教育理念持怀疑态度的家长,总觉得幼儿园和早教班的很多课程设计得太模式化了,扼杀了孩子天然的探索欲。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种“反填鸭式”教育的家长开了一扇窗。它完全颠覆了我们对“学习”的刻板印象。比如,书中有一组关于“搭建与平衡”的挑战,我们不是用现成的积木,而是用冰棍棒、橡皮泥和纽扣来构建结构。这个过程,孩子需要不断地试错、调整重心,这比我直接教他力学原理要深刻得多。他会主动思考“为什么会倒?”并自己寻找对策。书中对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分析得非常透彻,让我明白为什么三岁的孩子更偏爱重复性的敲击,而五岁的孩子开始热衷于角色扮演和叙事。这种基于发展心理学的指导,让我的每一次“创意引导”都变得有的放矢,不再是盲目地投喂信息,而是精准地提供刺激。我感觉我不再是强行塞东西给孩子,而是在为他的好奇心铺设一条条小路,让他自己去探索那片广阔的知识森林。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在生完二胎后,我整个人几乎处于“宕机”状态,精力严重分散,对大宝的陪伴质量直线下降,愧疚感极强。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它提倡的很多亲子互动,巧妙地将“照顾小宝”和“激发大宝”结合了起来。比如,让大宝负责给小宝“朗读”他自己用彩色笔画出来的“故事图”,虽然小宝听不懂,但大宝在扮演“老师”和“创作者”的过程中,既巩固了语言表达能力,又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同时,我还能腾出手来安抚啼哭中的小婴儿。这种巧妙的资源整合和时间管理,对于多子女家庭尤其友好。书中的每一个小点子都透露着一种智慧:真正的育儿创意,在于如何用最少的投入,最大化地满足不同角色的需求。我感觉自己重新找回了育儿的掌控感和乐趣,不再是疲于奔命地应付各种突发状况,而是有意识地创造出既能满足发展需求,又兼顾家庭现实的亲子时光。这本书的实用性和人情味,是我读过的育儿书中最为突出的亮点。
评分这本育儿宝典简直是为我们家那个精力旺盛、好奇心爆棚的小家伙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苦恼于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既不让孩子感到枯燥乏味,又能真正激发他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市面上那些教具大多价格不菲,而且很多都是一次性的或者玩法固定,玩过几次孩子就兴趣索然了。这本书的精髓就在于,它提供的许多“游戏”都取材于我们家中最常见、最容易获取的材料——比如厨房里的面粉、家里的旧报纸、甚至是我们一起收集的落叶和石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导我们如何观察孩子、理解他们当前发展阶段的需求上下了很大功夫。她没有简单地给出“照做”的指令,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为什么某个活动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益,比如通过揉、捏、撕、贴的过程如何锻炼精细动作和空间认知。有一次,我们跟着书里的一个“光影探险”的步骤,用手电筒和一些透明的瓶子在墙上制造了巨大的移动影子,孩子兴奋得不得了,那种全神贯注、探索未知的状态,是我平时很难在电子产品之外看到的。这不仅仅是游戏,更像是带着孩子一起进行一场场小小的科学实验,充满了惊喜和成就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