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解全译传统文化经典

道德经:全解全译传统文化经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春秋] 李耳 著
图书标签:
  • 道德经
  • 老子
  • 道家
  • 哲学
  • 传统文化
  • 经典
  • 译注
  • 全解
  • 智慧
  • 修身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8554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194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本版《道德经》添加详尽注释,全解全译,同时附录河上公、王弼、朱元璋等人的精彩点评。
  2.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就发行量来说,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3.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根据老子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制思想,而黑格尔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海德格尔更把老子的“道”视为人们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
  4.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访问时,有人向他介绍《道德经》中几段文字后,他极为惊叹,认为两千多年前能有这么深邃的思想,简直不可思议。
  5.《老子》被海外学者视为至宝。不少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著名科学家把自己的科学发现归功于老子这个东方圣人的启示。
  6.《道德经》短短五千言,广博精微、包罗万象。

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老子》,全书共计八十一章,仅仅五千多字,却微言大义,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处世之学、用兵之道、治国之策……老子传下来的这部奇书,经过两千多年岁月的洗礼,风采更胜往昔。其光辉熠熠的朴素辩证法,饱含智慧的妙语箴言,深刻玄远的大智慧,今日读来仍能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启迪。本版《道德经》添加详尽注释,并作深刻解读,同时附加了河上公、王弼、朱元璋等人对这一经典古籍的精彩点评。

作者简介

  李耳,即老子,又名老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精彩书评

  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
  ——(宋)宋太宗

  西方要学习中国的道德哲学。
  ——【英】罗素

  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很早的一种哲学。
  ——【英】汤因比

目录

第一章 1
第二章 3
第三章 6
第四章 8
第五章 11
第六章 14
第七章 17
第八章 19
第九章 22
第十章 25
第十一章 28
第十二章 30
第十三章 33
第十四章 36
第十五章 40
第十六章 42
第十七章 45
第十八章 47
第十九章 49
第二十章 52
第二十一章 55
第二十二章 58
第二十三章 61
第二十四章 63
第二十五章 65
第二十六章 68
第二十七章 70
第二十八章 73
第二十九章 76
第三十章 79
第三十一章 81
第三十二章 84
第三十三章 86
第三十四章 88
第三十五章 91
第三十六章 93
第三十七章 95
第三十八章 97
第三十九章 101
第四十章 104
第四十一章 106
第四十二章 108
第四十三章 111
第四十四章 113
第四十五章 116
第四十六章 119
第四十七章 121
第四十八章 124
第四十九章 126
第五十章 129
第五十一章 132
第五十二章 135
第五十三章 138
第五十四章 141
第五十五章 144
第五十六章 147
第五十七章 149
第五十八章 152
第五十九章 155
第六十章 158
第六十一章 160
第六十二章 163
第六十三章 165
第六十四章 168
第六十五章 171
第六十六章 174
第六十七章 176
第六十八章 179
第六十九章 181
第七十章 183
第七十一章 186
第七十二章 188
第七十三章 190
第七十四章 192
第七十五章 194
第七十六章 197
第七十七章 199
第七十八章 202
第七十九章 204
第八十章 206
第八十一章 209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道[1]可道[2],非常道。名[3]可名[4],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5]。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6]。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7]。玄之又玄[8],众妙之门[9]。
  【注释】
  [1]道:名词,宇宙本原。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2]道:动词,解说、表述。
  [3]名:名词,“道”的形态。
  [4]名:动词,说明。
  [5]母:母体,根源。
  [6]徼(jiào):边际、边界。引申为事物的表象。
  [7]谓:称谓。此处为“指称”。
  [8]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意思。
  [9]门:门户,此处指产生宇宙间一切奥妙的门户。
  【译文】
  能够用言语解说的道理,就称不上是恒常的大道。能够用文字说明的概念,就称不上是恒常的概念。不能用言语述说的初始状态,是混沌宇宙的本源。已经用言语表明了的概念,是孕育万事万物的母体。所以,常保持虚无的状态,是意图看清世界的本质;常保持实有的状态,是意图明见事物的表象。虚无和实有,这两种事物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它们都称得上是玄秘的现象。玄秘之中的至高至上者,便是产生宇宙间一切奥妙的门户。
  【解读】
  本章开宗明义,开门见山地提出了“道”的概念。老子通过对宇宙和人生深刻观察与深入领悟,指明“道”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只是为了称呼的方便,才不得不赋予它“道”这样一个称谓。“道”的涵义博大精深,不仅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思考,还可以从人生境界的角度解读。
  另外,一个人如果把对概念的表述看得过重,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东西看做事物本身,那他就难以看到事物的本质,难免在认识上流于表面。其实,无论是概念还是名称,都只是事物的代称。虽然用名称来指代事物有助于交流沟通和文化传承,但名称决非事物本身,所以老子才说“名可名,非常名”。
  本章老子还就应该如何看待“名”“实”关系给我们上了一课。在他看来,“名”与“实”决不能划等号。事实也是如此,现实中不仅名实不副的事时常发生,更有甚者还会有名无实。
  河上公: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位阴阳,有柔刚,是有其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合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
  王弼: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
  朱元璋:道可道,指此可道言者,盖谓过人之大道。道既成,名永矣。即非常之名,可行焉,可习焉。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1]恶[2]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3]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4],高下相倾,音声[5]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6]处无为[7]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8]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9],是以不去。
  【注释】
  [1]斯:则、就的意思。
  [2]恶:丑,与美相对。
  [3]相:互相。
  [4]相形:在相互比较中显现出来。
  [5]音声:古人将合奏出的乐音称为“音”,单一发出的音响称为“声”。
  [6]圣人:道家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其人格形态与儒家不同。儒家的圣人讲人伦,道家的圣人则任自然,主张“居静”、“不争”,张扬人的内在生命。
  [7]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管束,一任人们凭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8]作:创造,兴起。
  [9]弗居:弗,不。不自我夸耀有功。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天下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所以,实有与虚无相互滋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互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靠而存在,单音与回声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接随而成顺序。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但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但不仗恃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正由于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离开他。
  【解读】
  通过对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与研究,老子得出一个普遍真理——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他由此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统一这个永恒的、根本性的哲学法则。
  为了进一步形象地说明这一理论,老子举出了一些相互对立的概念,如善恶、美丑、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这些相互对立的概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老子看来,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无不是由对立统一的矛盾催生出来的。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并能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老子将这种变化看做是自然的本质。
  老子认为,宇宙万事万物从产生至消亡,无不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可以说,除了“道”之外,宇宙间再无永恒不变之物。关于事物的运动变化,老子提出“相反相成”的道理。他认为,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其对立面是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没有“有”,“无”也就无从说起;没有“难”,“易”也就没有着落,反之亦然。这是老子哲学中的精华部分。
  面对这个矛盾对立的世界,人们该怎样去做事呢?对此,老子给出了一个建议——无为。这里所说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思想指导人们的活动,使人们的活动能够顺天应人。老子所提倡的是: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以干涉;养育万物但不仗恃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
  所谓不言之教,也正如隋末唐初的医家和哲人杨上善在其著作《黄帝内经·太素》中所说:“古圣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胜有言之教,故下百姓仿行者众,故曰下皆为之。”的确如此,口若悬河的人固然令人欣赏,身体力行者却更加值得效仿。请记住,使人行者,身先行之。
  河上公:夫唯功成不居其位,福德常在,不去其身也。此言不行不可随,不言不可知疾。上六句有高下长短,若开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变,无不动乱。
  王弼:美者,人心之所乐进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得而偏举也。
  朱元璋:有能行道者,笃能行斯大道,勿于道上加道焉,善上更加善焉。凡以巧上此二事者,美则美矣,不过一时而已,又非常道也。故美尽而恶来,善穷而不善至矣。
  第三章
  不尚贤[1],使民不争;不贵[2]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3]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4],实其腹,弱[5]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6]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7]。
  【注释】
  [1]尚贤:尚,崇尚、推崇。贤,品德高尚、才智非凡的杰出人物。
  [2]贵:稀有、珍贵,这里指重视。
  [3]见:通“现”,出现、显露。这里指展示、炫耀的意思。
  [4]虚其心:虚,空虚。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这里指思想、精神、头脑。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巧诈之思,无非分之欲。
  [5]弱:削弱。
  [6]敢:进取。
  [7]治:治理,含有将天下治理得太平之意。
  【译文】
  不推崇杰出的人才,以使人民不争夺名利;不偏爱稀有的珍宝,以使人民不沦为盗贼;不显耀能够诱发贪欲的东西,以使人民的心思不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国家的原则是,简化人民的思想,充实他们的肚腹,弱化他们的精神,强健他们的筋骨。总是要让人民处于没有知识和欲望的状态,并且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制造事端。只要遵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解读】
  老子认为,体现“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就应当不尊尚贤才异能,以使人民不要争夺权位功名利禄。要注意,在老子的观点中,不包含贬低人才、否定人才的意思。而是说,执政者不要给贤才过分优越的地位、权势和功名,以免使“贤才”成为一种诱惑,引起人们纷纷争权夺利。
  按照老子的人生哲学,人性本来是纯洁素朴的,犹如一张白纸。如果社会出现尚贤的风气,人们对此当然不会视而不见,那么人们就可以保持“无知无欲”的纯洁本性;如果社会出现贪欲的风气,肯定会挑起人们的占有欲、追逐欲,从而导致天下大乱。
  许多人认为,老子“常使民无知无欲”的主张是愚民思想,其实不然,事实上老子并不主张去除人的正常欲望,他实际是主张“少私欲,视素保朴”,他的目的是使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他的这一主张对我们的立身处世也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使人们无欲,当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尽可能地“实其腹”、“强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此外要“虚其心”、“弱其志”,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这样做,就顺应了自然规律,使人人都回归纯洁的、无知无欲的自然本性。这样无为而治,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老子理想社会中的人民,四肢强健,思想质朴,没有奢侈的物质享受欲望,也没有被各种令人头晕目眩的文化或知识困扰的烦恼。在老子的眼里,让人们在一种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人类纯朴天真的精神生活,与自然之道相契合的社会制度,比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充满着危机、争斗、谋杀和阴谋的社会制度更契合人类的本性。
  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不非为。在老子看来,历史的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规律。这规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纵,也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是客观的、自然的。
  河上公:贤,谓世俗之贤,辩口明文,离道行权,去质为文也。不尚者,不贵之以禄,不尊之以官也。不争功名,乃自然也。
  王弼:贵者,隆之称也。唯能是任,尚之曷为?唯用是施,贵之何为?尚贤显名,荣过其任,为而常校能相射。贵货过用,贪者竞趣。穿窬探箧,没命而盗。
  朱元璋:圣人常自清薄,不丰其身,使民富乃实腹也,民富则国之大本固矣。然更不恃民富而国壮,他生事焉。是为实腹弱志强骨也。
  ……

前言/序言


《道德经:全解全译传统文化经典》图书简介 一、 缘起与珍贵 在中国浩瀚的文化星空中,老子《道德经》无疑是最璀璨的星辰之一。它不仅是一部传世千古的哲学巨著,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深刻体现,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东方智慧的钥匙。历经岁月洗礼,《道德经》以其深邃的洞察、高远的境界和精炼的语言,影响了无数代人的思想与生活。然而,古籍的精妙往往蕴含在晦涩的文字与典雅的表述之中,对于现代读者而言,如何真正领悟其精髓,理解其深意,并非易事。 正因如此,《道德经:全解全译传统文化经典》应运而生。本书致力于弥合古今之间的鸿沟,以最真诚的态度、最严谨的学术考证、最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广大读者奉献一部集理解、学习、应用为一体的权威版本。本书并非仅仅是对《道德经》的简单复述,而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挖掘与思想传承,旨在帮助读者跨越文本的障碍,直接触及老子思想的核心,感受其超越时空的智慧光芒。 二、 内容构架与解读特色 本书的编写遵循“求真、求精、求用”的原则,力求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其核心内容包括: 1. 原文精粹与权威译文: 每一章的《道德经》原文都力求采用最通行、最准确的版本,以清晰的排版呈现。紧随其后的是精心打磨的白话译文。译文的撰写倾注了编者对原文的深刻理解,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做到语言生动、逻辑清晰、意境传达准确。我们深知,好的译文是引导读者进入文本世界的向导,因此,在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安排上,都经过反复推敲,务求贴近原意,同时又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2. 深度解读与思想阐释: 这是本书最具价值的部分。对于原文和译文中的核心概念、关键论点,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阐释。例如,“道”的不可言说性与普遍性,“德”的循道而行与内在修养,“无为”的辩证智慧与实践意义,“柔弱”的力量与坚韧,“知足”的安宁与幸福,“上善若水”的包容与进取等等。解读不仅仅是字面的解释,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哲学渊源,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下的演变与影响。编者力求揭示老子思想的内在逻辑,展现其思想体系的完整性与深刻性。 3. 文化背景与时代印记: 《道德经》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社会变革剧烈、思想争鸣活跃的时代。本书深入追溯了这一历史时期,介绍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通过了解这些背景,读者更能理解《道德经》的思想是如何在那个时代孕育而生,又为何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同时,本书也会探讨《道德经》在后世不同朝代,特别是汉、唐、宋等重要历史时期的传承与解读,展示其思想的生命力与适应性。 4. 历代名家注解精选与辨析: 《道德经》流传至今,已有无数智者对其进行过注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本书精选了历代著名学者、思想家的注解,如王弼、成玄英、河上公、苏辙等人的观点,并进行提炼和梳理。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而是对这些注解进行辨析,指出其异同之处,并分析其各自的优势与局限。这种多角度的注解梳理,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道德经》的丰富内涵,避免片面理解。 5. 应用与启示: 《道德经》并非仅仅是供人研究的古籍,其思想对我们当下的生活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将重点关注《道德经》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个人修身养性、人际关系处理、企业管理、国家治理等多个维度,探讨如何将“道”的智慧融入日常实践。例如,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和?如何运用“无为”的思想优化决策?如何理解“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处世哲学?这些都将是本书着力探讨的方面。 三、 译本与解读的严谨性 本书的编写团队汇聚了资深的老学研究专家、古籍整理学者以及富有经验的文化传播者。在原文校勘方面,我们参考了数十种不同的版本,力求还原最接近老子原貌的文本。在译文与解读方面,团队成员之间进行了无数次深入的研讨与切磋,确保每一处释义都经得起推敲。 我们尤其注重避免“望文生义”和“穿凿附会”,而是坚持以文本为本,以历史为据,以逻辑为绳,对《道德经》的思想进行审慎的解读。对于一些历来存在争议的词句,本书也会呈现不同的主流观点,并给出相对客观的分析,引导读者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 四、 学习价值与阅读体验 《道德经:全解全译传统文化经典》旨在成为每一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心灵成长、渴望智慧启迪的读者的良师益友。 对于初学者: 本书提供了一条清晰易懂的学习路径。从原文的熟悉,到译文的理解,再到深度解读的引导,能够帮助初学者逐步入门,建立对《道德经》的初步认识,激发深入学习的兴趣。 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 本书的深度解读与历代名家注解的辨析,将为您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空间。您可以与古今智者对话,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新的启迪。 对于追求生活智慧的读者: 本书强调《道德经》的实践性,将抽象的哲学思想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指南,帮助您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实现更具智慧的生活。 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充分考虑了阅读体验。精美的装帧,清晰的字体,合理的留白,都旨在为读者创造一个舒适愉悦的阅读环境。希望每一位翻开本书的读者,都能感受到中国古老智慧的魅力,并在阅读中获得精神的滋养与提升。 五、 结语 《道德经》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它所蕴含的“道”的哲学,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道德经:全解全译传统文化经典》正是我们献给这个时代的一份诚挚的礼物,愿它能够引领您走进老子的思想世界,感受那份古朴而深邃的智慧,并在您的生命旅程中,播下智慧的种子,收获宁静与丰盛。 我们相信,通过这部全解全译的经典,您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全面地领会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并最终将这份跨越千年的智慧,转化为指导您当下生活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关注这类经典解读本的翻译和注释部分,因为这往往是区分平庸之作与真正有价值的解读的关键所在。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得相当扎实和审慎。它的译文并非那种过于直白、失去古韵的现代白话翻译,而是力求在准确传达老子本意的基础上,保留原文的张力和意境。更难得的是,注释部分的处理非常到位,它没有陷入繁琐的逐字考据而让主文迷失,而是巧妙地结合了历史背景、哲学语境,甚至引用了其他先秦诸子的相关论述来佐证某些关键概念的深层含义。这种多维度、立体的解读方式,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道”与“无为”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概念,让它们变得具体可感,不再是空中楼阁。对于像我这样,对传统哲学有兴趣,但缺乏系统性学术背景的读者来说,这种既不失深度又不失清晰度的平衡点,是极其宝贵的。读完一个章节,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体验,仿佛原著作者在跟现代的你进行着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我个人认为,一本优秀的传统文化解读本,其价值不仅在于阐释过去,更在于映照当下。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连接做得尤为巧妙。它在翻译和解读过程中,多次引入了现代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和困惑来进行对比和类比,使得那些两千多年前的古老智慧,立刻拥有了直击现代人心灵深处的力量。例如,在讨论“知足不辱”时,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道德劝诫,而是结合了现代社会中无休止的物质焦虑和信息过载现象,展示了“道法自然”在对抗现代“内卷”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这种“古为今用”的思维路径,让读者感到老子的智慧并非束之高阁的陈旧教条,而是解决当代诸多精神困境的“源代码”。阅读结束时,我感觉收获的不仅是对一部经典的理解,更像是在纷繁复杂的现代世界中,获得了一把清醒和安宁的钥匙,是真正能指导实践的“生活之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古朴的气息,一下子就能将你从现代的喧嚣中抽离出来,仿佛触摸到了千年前的智慧之光。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出色,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有那种廉价印刷品带来的疲惫感。装帧的细致考究,尤其是在封面烫金的字体处理上,那种低调而内敛的光泽,恰到好处地彰显了经典的分量,而不是浮夸的堆砌。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设计上的用心,字体大小和行间距的把握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字,在视觉上就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这不仅仅是一本书的物理形态,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去摩挲一下。这初见的印象,为接下来的深入阅读奠定了一个极其愉悦和尊敬的基调,说明出版方对“经典”二字的理解是深刻且认真的,不是随便应付的速食文化产物。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它没有采取那种一板一眼的章节顺序讲解,而是似乎根据读者的认知曲线来设计内容的呈现顺序。我发现,那些看似最难理解的部分,往往会被放在一个更“温和”的语境下被引入和解释。这让我没有产生强烈的挫败感,阅读过程始终保持着一种持续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比如,对于“五色令人目盲”这类看似教条的论述,作者的解读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感官享受,而是将其引向了对“专注力”和“内在定力”的探讨,使得原本可能被误解为清心寡欲的说教,变成了一种关于高效能生活的现代启示。这种对读者心理的体察和内容的灵活编排,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哲学漫步,而不是一场枯燥的学术马拉松。这种细微的节奏调整,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粘性和享受度。

评分

这本书的“全解”部分,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非仅仅是对文字的字面解释。它将老庄思想放置在一个更宏大的中国传统文化脉络中进行审视,这点非常对我胃口。我注意到,它深入探讨了书中理念如何渗透到古代的政治哲学、养生之道乃至艺术审美之中。例如,书中对“柔弱胜刚强”的阐释,并不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联系到了古代的兵法韬略和为人处世的智慧。这种贯穿始终的系统性梳理,让读者能清晰地看到《道德经》如何从一个单纯的文本,演化成一种影响了数千年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活的哲学。它提供了一种工具,让你能够用老子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当下的世界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与冲突,这远比单纯学习一套理论要来得实用和深刻。它真正做到了“以经解经,以史解经,以用解经”的立体解析。

评分

书很好,值得拥有,值得收藏,值得读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

评分

很好

评分

感觉还可以

评分

质量不好,貌似盗版

评分

很好,讲解的很详细,建议购买!

评分

很好,讲解的很详细,建议购买!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

评分

包装不好书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