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藏文库:抱朴子内篇

家藏文库:抱朴子内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晋] 葛洪 著,赵玉玲 译
图书标签:
  • 道家
  • 养生
  • 内丹
  • 哲学
  • 古代文献
  • 抱朴子
  • 文库
  • 修身
  • 养性
  • 中国古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645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521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原始道教向神仙道教的转折标志
  全面建构了中国道教神仙体系,为其理论奠基之作
  继承了早期炼丹、养生、医疗等理论精华,在中国科学史上有重要影响

内容简介

  本书原本单独成书,不与《外篇》相并。与《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不同,《内篇》核心内容是神仙思想及修道成仙的方法,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神仙的存在问题、神仙的属性问题、神仙与人的关系问题。通过这三个问题系统地论述了神仙信仰的理论和实践,阐明了道教信仰的宗旨和哲理基础,为后来神仙道教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后问世后,炼丹服药成为道教养生的重要内容,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者简介

  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卒于晋哀帝兴宁元年(363),终年81岁;一说卒于晋康帝建元元年(343),终年61岁。我国著名道教思想家。他儒道兼修,而以道为主,提倡道本儒末。

目录

前 言
卷一 畅玄
卷二 论仙
卷三 对俗
卷四 金丹
卷五 至理
卷六 微旨
卷七 塞难
卷八 释滞
卷九 道意
卷十 明本
卷十一 仙药
卷十二 辨问
卷十三 极言
卷十四 勤求
卷十五 杂应
卷十六 黄白
卷十七 登涉
卷十八 地真
卷十九 遐览
卷二十 袪惑

精彩书摘

  或人难曰:“人中之有老彭,犹木中之有松柏,禀之自然,何可学得乎?”抱朴子曰:“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知上药之延年,故服其药以求仙。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1且夫松柏枝叶,与众木则别。龟鹤体貌,与众虫则殊。至于彭老犹是人耳,非异类而寿独长者,由于得道,非自然也。众木不能法松柏,诸虫不能学龟鹤,是以短折耳。2人有明哲,能修彭老之道,则可与之同功矣。若谓世无仙人乎,然前哲所记,近将千人,皆有姓字,及有施为本末,3非虚言也。若谓彼皆特禀异气,然其相传皆有师奉服食,非生知也。若道术不可学得,则变易形貌,吞刀吐火,坐在立亡,4兴云起雾,召致虫蛇,合聚鱼鳖,三十六石立化为水,5消玉为饴,溃金为浆,入渊不沾,蹴刃不伤,幻化之事,九百有余,按而行之,无不皆效,何为独不肯信仙之可得乎!仙道迟成,多所禁忌。自无超世之志,强力之才,不能守之。其或颇好心疑,中道而废,便谓仙道长生,果不可得耳。仙经曰,服丹守一6,与天相毕7,还精胎息,8延寿无极。此皆至道要言也。民间君子,犹内不负心,外不愧影,9上不欺天,下不食言,岂况古之真人,宁当虚造空文,以必不可得之事,诳误将来,何所索乎?苟无其命,终不肯信,亦安可强令信哉?”
  [注释]
  1道引:即“导引”。古代的一种养生方法。以形体运动配合呼吸吐纳,以使血气流通,促进身体健康的炼养方法。2短折:短命夭折。3施为:实行的行为。本末:始终。4坐在立亡:坐在那里,突然消失。《神仙传·皇初平传》:“能坐在立亡,行于日中无影。”5三十六石立化为水:古代关天矿石溶化为液体的试验成果。《云笈七签》卷一百七记载有《服云母诸石药消化三十六水法》。6守一:道教内炼方术。又叫存思。道教认为,人体的五官腑脏,都有神灵主之,人要想得道成仙,就要存思这些神灵,专一不离。7相毕:一同结束。8还精:道教内丹修炼方术。又叫“还精补脑”。目的在于保存、补偿精气。胎息:道教修炼法术。又称“脐呼吸”、“丹田呼吸”。即主观上不以口鼻呼吸,而体会呼吸似在脐部进行,如胎儿般,故名。9愧影:愧对自己的身体。影,身影。代指身体。
  [译文]
  有人质疑说:“人类中有老子和彭祖,就好像树木中有松树和柏树一样,秉承了自然的特性,怎么可能通过学习得到呢?”抱朴子回答说:“自然创造化育的万物中,没有什么比人类更具有灵性的。因此学到较低层次道术的人,可以役使万物,学到较高层次道术的人,就能够长生不死。修道的人知道最好的药物能够延年益寿,所以服用这些药物以求成仙。修道的人知道龟和鹤有长久的寿命,所以依次仿效它们的导引动作去延长年龄。况且松树、柏树的枝叶与其他各种树木都有差别。龟、鹤的体形,与其他各类鸟兽则完全不同。至于彭祖和老子,他们是人,并不是能够独自长寿的非人类之物,只是由于他们修道成功,并不是自然天生的长寿。所有的树木都不能效法松树和柏树,各类鸟兽都不会学习龟、鹤,因此才短命夭折。人具有聪明才智,只要能够学习修炼彭、老的道术,就可以同他们一样获得长寿的功效。假如世间没有神仙,那么先前的哲人所记载的仙人,有将近千人,都有姓氏名字,以及他们学仙的行为经历,并不是虚空的谎言啊。如果说他们都是秉赋予了特异性的仙人的话,然而相传他们都有老师,并且奉行服用丹药之事,并不是生来就懂得道术。如果说术不能学到的话,那么改变形体面貌,吞下刀子吐出火焰,坐在那里转眼消失,使云雾兴起,招来虫蛇,使鱼鳖聚集起来,三十六种矿石药物顷刻间化为液体,将玉石消融为糖浆,把黄金溶解成液体,潜入深渊而身体不被沾湿,碰上刀刃而身体不会受伤,各种变化之类的事,有九百多种,按照这些法术来实行,都有效果,为什么单独不肯相信神仙是可以学得的呢?学习神仙之道成功很慢,又有很多禁忌。如果没超越世人的志向,强大有力的才能,是不可能坚守下去的。有的人很容易心生怀疑,半途而废,就认为神仙之道、长生不死,确实是学不到的。仙经说,服用仙丹,守一存思,可以与天同寿,还精补脑,丹田呼吸,能够无限延长寿命。这些都是描述至高道法最重要的言论。民间有德行的人,尚且能做到对内不辜负自己的良心,对外不愧对自己的身体,对上不欺骗苍天,对下不改变诺言,更何况古代得道的真人,怎么可能捏造空言,以绝对不能实现的事情,去欺骗误导后人,他们又图什么呢?如果没有修道成仙的命运,又怎么能够勉强让他们相信呢?”
  或难曰:“龟鹤长寿,盖世闲之空言耳,谁与二物终始相随而得知之也。”抱朴子曰:“苟得其要,则八极之外,1如在指掌,百代之远,有若同时,不必在乎庭宇之左右,2俟乎瞻视之所及,3然后知之也。《玉策记》曰,4千岁之龟,五色具焉,其额上两骨起似角,解人之言,浮于莲叶之上,或在丛蓍之下,其上时有白云蟠蛇。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其未千载者,终不集于树上也,色纯白而脑尽成丹。如此则见,便可知也。然物之老者多智,率皆深藏邃处,故人少有见之耳。按《玉策记》及《昌宇经》,5不但此二物之寿也。云千岁松树,四边披越,6上杪不长,7望而视之,有如偃盖,其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羊,或如青犬,或如青人,皆寿万岁。又云,蛇有无穷之寿,猕猴寿八百岁变为猨,8猨寿五百岁变为玃。9玃寿千岁。蟾蜍寿三千岁,骐驎寿二千岁。腾黄之马,10吉光之兽,11皆寿三千岁。千岁之鸟,万岁之禽,皆人面而鸟身,寿亦如其名。虎及鹿兔,皆寿千岁,寿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熊寿五百岁者,则能变化。狐狸豺狼,皆寿八百岁。满五百岁,则善变为人形。鼠寿三百岁,满百岁则色白,善凭人而卜,名曰仲,能知一年中吉凶及千里外事。如此比例,不可具载。但博识者触物能名,洽闻者理无所惑耳。何必常与龟鹤周旋,乃可知乎?苟不识物,则园中草木,田池禽兽,犹多不知,况乎巨异者哉?《史记·龟策传》云:江淮闲居人为儿时,以龟支床,12至后老死,家人移床,而龟故生。此亦不减五六十岁也,不饮不食,如此之久而不死,其与凡物不同亦远矣,亦复何疑于千岁哉?仙经象龟之息,岂不有以乎?故太丘长颍川陈仲弓,13笃论士也,撰《异闻记》云,其郡人张广定者,遭乱常避地,有一女年四岁,不能步涉,又不可担负,计弃之固当饿死,不欲令其骸骨之露,村口有古大冢,14上巅先有穿穴,乃以器盛缒之,15下此女于冢中,以数月许干饭及水浆与之而舍去。候世平定,其间三年,广定乃得还乡里,欲收冢中所弃女骨,更殡埋之。广定往视,女故坐冢中,见其父母,犹识之甚喜。而父母犹初恐其鬼也,父下入就之,乃知其不死。问之从何得食,女言粮初尽时甚饥,见冢角有一物,伸颈吞气,试效之,转不复饥,日月为之,以至于今。父母去时所留衣被,自在冢中,不行往来,衣服不败,故不寒冻。广定乃索女所言物,乃是一大龟耳。女出食谷,初小腹痛呕逆,久许乃习,此又足以知龟有不死之法,及为道者效之,可与龟同年之验也。史迁与仲弓,皆非妄说者也。天下之虫鸟多矣,而古人独举斯二物者,明其独有异于众故也,睹一隅则可以悟之矣。”
  [注释]
  1八极:八方极远的地方。2庭宇:房舍。3俟:等待。4《玉策记》:书名。本书《遐览》有著录。5《昌宇经》:书名。6披越:分散覆盖的样子。7杪(miǎo):树梢。8猨,同“猿”。9玃:一种大猴。10腾黄:神马名。11吉光:一种神兽名。12枝:通“支”,支撑。13太丘:地名。在今河南永城西北一带。长:长官。颍川:地名。在今河南中部地区。陈仲弓:东汉人。颍川郡许人,曾在太丘任地方长官。14冢:坟墓。15缒(zhuì):用绳子拴着往下放。
  [译文]
  有人质疑说:“龟、鹤长寿,大概是世间的空话,谁能够自始至终追随这两种动物,从而确认它们长寿呢?”抱朴子回答说:“如果能够掌握事物的要领,即使八方之外极远的事情,也了如指掌,百代之前遥远的事情,也好似发生在同一时代里,没有必要一定是要发生在家门的事情,等到亲眼看到,然后才能知道。”《玉策记》说:活了一千年的乌龟,身上具有各种颜色,它们额头上有两骨突起,好似兽角,能够听懂人的话,浮卧在莲叶上,或者隐藏于蓍草丛下,它们的上空有白云盘旋。活了一千年的鹤,随着时令而鸣叫,能够攀登树木,那些没有活到一千岁的,始终不能聚集在树木上,千岁的鹤身上颜色纯白,而头则完全变为红色。如果看到这样的鹤,就知道它们是长寿的。然而长寿的物类大都是富于智慧的,它们大都深藏在隐秘的地方,因此很少有人能看到它们。按照《玉策记》和《昌宇经》的记载,不仅龟、鹤这两种动物长寿。还说千年的松树,枝叶向四边披散开来,上边的树梢不长,远远望过去,就好像偃伏的车盖,其中有一些动物,有的像青牛,有的像青羊,有的像青狗,有的像青人,都能长寿万年。书中还说,蛇有无穷的寿命,猕猴寿命满八百岁就能变为猿猴,猿猴满五百岁变为玃猴,玃猴可以活到一千岁。蟾蜍可以活到三千岁,麒麟可以活到二千岁。腾黄这种神马,吉光这种神兽,都能活到三千岁。千岁鸟,万岁禽,都长着人的面孔和鸟的身子,寿命也如它们的名字一样。老虎、鹿和兔子都能活到一千岁,活到五百岁的,它们的毛色是白的。熊活到五百岁的,就能变化身形了。狐狸和豺狼,都能活到八百岁,活到五百岁的,就善于变作人形。老鼠能活到三百岁,活到一百岁变成白色,善根据不同的人预卜吉凶,名字叫做‘仲’,能够知道一年之中的吉凶以及千里之外的事情。诸如此类的实例,无法一一列举。只有见识广博的人遇到事物能够知道它们的名字,博闻多识的人能够明白事理,不会受到迷惑罢了。何必围绕在龟、鹤身边,才能知道它们的长寿?如果不认识事物,那么园林中的草木,田野河池中的鸟兽,也会有很多不认识,何况那些与平常事物都很大差异的事物呢?《史记·龟策传》记载说:长江、淮河一带有一位居民,当他还是小孩时,用一乌龟支床,后来他衰老死亡了,家人移开他的床,那只乌龟还是活的。这期间不少于五六十年了,不吃不喝,能够在如此长的时间里不死亡,可见它与一般动物的差异太大了,又怎么能够怀疑它不能活到一千岁呢?仙经说要仿效乌龟呼吸,不是很有道理吗?从前,太丘的长官、颍川人陈仲弓,是个言论诚实的士人,他撰写的《异闻记》说,他的同郡有一个叫张广定的人,遭遇动乱经常四处避难,他有一个四岁的女儿,不能长途跋涉,又不能挑着或背着她一同走,想到遗弃她以后,她肯定会饿死,又不忍心她的尸骨暴露在外。村子边上有一座大墓,墓顶上有一个挖穿的洞穴,张广定就用工具把女儿装着吊了下去,把女儿放在墓中,又拿了几个月的干粮和水给她,才割舍而去。等到社会安定,其间经过了三年,张广定返还家乡,他想去古墓收拾女儿的尸骨,重新埋葬。等他到了那里发现,女儿还坐在墓中,看到父母,还能认出来,非常高兴。父母开始还担心她是鬼魂,父亲下到墓穴,走到她身边,才相信她没有死。问她从那里得到吃的,女儿说干粮刚吃完的时候,非常饥饿,看到坟墓的角落里有一个动物,伸长脖子在吞咽空气,试着仿效它,变得不再饥饿了。后来整日整月的吞咽空气,一直到现在。父母走时所留下的衣服被褥,还在墓里,因为不用来回走动,衣服没有破烂,因此没有被寒冷冻到。张广定寻找女儿所说的动物,原为是一只大乌龟。女儿出来后食用粮食,刚开始时小腹疼痛、呕吐,很久以后才慢慢习惯。由这件事又足以证明乌龟有长生不死的方法,修道的人仿效它,可以取得与龟同样长寿的效果。太史公司马迁和陈仲弓,都不是信口空话的人,天下的虫、鸟很多,而古人独独举出这两种动物,是因为明确知道它们与众不同的缘故,明白这一事情,就可领悟其他许多的道理了。”
  ……

家藏文库:抱朴子内篇 卷一:明诫 论道之始,存神养性,炼形长生 《抱朴子内篇》作为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璀璨瑰宝,其核心在于探索生命的奥秘,追求超凡脱俗的长生之道。本书以“明诫”开篇,旨在为有志于此的求道者阐明修行的基本原则和禁忌,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一、 认识大道,明辨真伪 “大道至简,然非易得。”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超越一切的规律。然而,世人对“道”的理解往往片面而模糊,误以为“道”玄妙莫测,不可捉摸。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真正的求道者,应当向内观照,体悟自身与大道的内在联系,而非向外追逐虚无缥缈的幻象。 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尤其是在修炼之道上,充斥着各种奇谈怪论,打着“长生不老”的旗号,实则欺世盗名。本书“明诫”篇,首先警示求道者,要以清醒的头脑,审慎的态度,辨别那些不合常理、违背自然规律的所谓“秘诀”。“大道不远,人在己而弗知,求之于外,悖矣。”求道者切忌被表面的神奇所迷惑,要深入探究其根源,洞察其本质。 二、 存神养性,调和阴阳 “存神”乃是道家养生修炼的基石。“神”在此处,并非指鬼神之灵,而是指人体之精气神,尤指心神。心神不定,思虑万千,则精气耗散,形体衰败。因此,“存神”便是要保持心境的宁静,收敛杂念,使心神归于安宁,与体内精气相合。 “养性”则是通过调和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来达到延缓衰老、强健体魄的目的。人之所以生病衰老,多是由于阴阳失调,精气不足。通过特定的吐纳、导引、服食等方法,能够帮助身体恢复平衡,滋养精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调和阴阳,便是顺应天地之道,与自然合一。 三、 炼形长生,服食与导引 “炼形”是道家追求长生的具体实践。其核心在于通过内外兼修,改变人体质,使之达到更加精纯、轻盈的状态,从而延缓肉体衰败,甚至达到“形解销化”的仙境。 (一)服食之道: 服食,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吃食,而是指通过服用特定的药物、矿物、植物等,来滋养身体,激发潜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子虚先生在此处并非提倡盲目地服用各种“仙丹”,而是强调服食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精选原料: 服食所用的原料,皆需精挑细选,保证其纯净、无毒,并具有特定的药理作用。例如,金、银、玉、石等经过提炼,化为可服用的“丹砂”、“云母”等,能够培补元气,固本培元。草木类则需采其精华,如灵芝、何首乌、人参等,用以滋养五脏六腑。 炮制方法: 药物的炮制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其功效。书中或将提及一些基本的炮制方法,如蒸、煮、炼、炒等,旨在去除杂质,增强药效,并使之易于人体吸收。 服用剂量与时机: 服食并非多多益善,需根据个人体质、药物性质,以及天时地利,谨慎选择剂量和服用时机。例如,某些药物需要在特定节气服用,或在清晨、夜晚空腹服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慎重对待: 子虚先生在此处,定会反复强调,服食非儿戏,切忌轻率尝试。若无明师指点,贸然服食,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凡欲饵丹,先须辨药,药之粗劣,足以伤人。” (二)导引之术: 导引,又称“行气”、“吐纳”,是通过特定的形体动作、呼吸调息,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身体达到和谐健康的状态。 吐纳之法: 呼吸是生命之本。吐纳之法,讲究调息绵绵,深长匀缓,配合腹式呼吸,能有效排除体内浊气,吸入清新的天地之气,从而充盈身体,延缓衰老。“调息,乃养生之要也。” 形体运动: 导引之术,包含多种舒缓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动作。这些动作并非单纯的肢体伸展,而是通过模仿自然界动物的形态,或遵循特定的经络走向,来达到疏通经络,活动关节,强健筋骨的目的。“效物之常,因形而动,形无变,气无由。” 意念配合: 导引并非单纯的肢体运动,更重要的是意念的配合。在导引过程中,需集中意念,引导体内真气在经络中运行,达到“意到气到”的境界。“意守一,精神内守,方能导引有功。” 四、 认识忌讳,规避邪径 “凡求仙道,非有十全之德,不能成也。”子虚先生深知,修行之路布满荆棘,稍有不慎,便可能堕入歧途。因此,“明诫”篇,对求道者提出了诸多严苛的忌讳。 德行之基: 真正的修行,必须以高尚的德行为基础。不孝父母,不敬长辈,欺压良善,损人利己,这些恶行都会阻碍修行的进程,甚至招致灾祸。“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贪嗔痴慢疑: 内心的贪婪、嗔恨、愚痴、傲慢、怀疑,是修行的大敌。这些负面情绪会扰乱心神,耗散精气,使人无法专注于大道。“心猿意马,何能致远?” 纵欲与放逸: 过度的情欲,不节制的饮食,懒惰放逸的生活,都会损害身体的精气,使修行功亏一篑。“淫佚伤精,暴饮暴食,皆为修炼之忌。” 欺骗与妄语: 修行之道,贵在诚实。欺骗他人,传播虚妄之言,不仅有损自身声誉,更与大道背道而驰。 结语: 《抱朴子内篇·明诫》篇,犹如一位智慧的长者,为初涉道家修行之道的求道者指点迷津。它告诫我们,追求长生并非痴心妄想,而是建立在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自身生命潜能的充分认识之上。通过“存神养性,炼形长生”,并严格遵守修行中的种种禁忌,才能逐步接近那超凡脱俗的境界。此篇虽为开篇,却已勾勒出《抱朴子内篇》宏大而深邃的修行体系,为后世无数求道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抱朴子内篇》的装帧真是没得挑,拿到手里就知道是下过功夫的。纸张的质感非常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一翻就哗啦啦响的纸,而是带着点温润的触感,墨色印得也很清晰,古朴典雅,放在书架上立马提升了整个书房的格调。我本来就对道家思想情有独钟,尤其是追求长生、养生这些玄奥的话题,总觉得里面藏着古人对生命本源最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挺讲究,字里行间留白恰到其处,阅读起来一点都不费神。虽然内容本身比较晦涩,需要反复揣摩,但好的版本能让人在“读”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比如,开篇对于“仙道”的论述,那些繁复的符箓、丹药的记载,光是看着那些繁体的字样和古老的描述,就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神秘氛围。装帧的用心,使得即便是面对如此深奥的文本,阅读体验也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自洽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活得久一点”,更是教你如何“活得有意义,活得更圆满”。在谈论外丹的奇术之余,篇幅大量用于阐述如何通过“去伪存真”、“内省自察”来净化心灵。我仿佛看到一个在乱世中坚守信念的智者,他既要钻研那些深奥的符箓与药理,又要保持一颗清明无私的心。这种双重修炼——对外的术法与对内的德行——构成了《抱朴子内篇》的核心张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是否也需要进行一次“内丹”的炼化。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匮乏和对捷径的盲目追求。这本书要求你慢下来,要求你向内求索,这种反潮流的哲学引导,在如今的信息洪流中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我必须承认,要完全理解《抱朴子内篇》的某些章节,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书中充斥着大量古代的术语、对特定星象和方位的描述,以及对各种矿物质和草药的称谓,对于现代读者来说,门槛是相当高的。我尝试对照着现代的化学和生物学知识去理解那些“点金成丹”的理论,虽然无法完全复现,但那种探索古人智慧边界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更让我感到有趣的是,书中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葛洪似乎对那些沽名钓誉、半途而废的修道者嗤之以鼻。他的文字中带着一种近乎固执的坚持,仿佛在向后世喊话:“真正的道,不是靠嘴皮子争辩出来的,而是靠日积月累的修行和实证!”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让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性,但也因此更具价值,因为它拒绝轻易被大众化和肤浅化。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葛洪的笔法也颇有特色,既有严肃的论述,又不乏生动的比喻。尤其是在描述某些修炼境界或遭遇的奇特现象时,那种质朴而又略带夸张的描述,极具画面感。虽然核心是追求“道”,但书中对世事人情的观察也十分敏锐,他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迷信、欺诈和人性的弱点,这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修道之人的案头必备,对研究魏晋南北朝的社会思想史和民间信仰,也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史料。我特别欣赏他那种不畏人言的直率,很多观点放在今天看来可能依然显得前卫和特立独行。这本书不是用来读一遍就束之高阁的,它需要常伴左右,时不时翻阅其中的某一章,总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启发和力量,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身阅历的增长而产生新的理解层次,实在是一部可以伴随一生的经典之作。

评分

初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葛洪的“务实”与“浪漫”的奇妙结合。他不像后世一些空谈玄学的道士,一味地追求虚无缥缈的境界,而是非常具体地探讨了如何通过内丹、导引、服食等具体方法来实现“体道”和“长生”。这种将哲学思辨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的做法,让整部书充满了生命力和实践性。例如,他详细记载了各种草药的采摘时节、炮制方法,以及对不同“气”的调理,读起来简直像是一本古代的生物学和药学百科全书,只不过它的最终目标是通往更高的生命境界。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心性修养”的部分,葛洪反复强调,若心术不正,纵有灵丹妙药也无济于事。这种对“德行”的重视,使得这本书远超出了单纯的“技术手册”范畴,上升到了对人生意义的探讨。对我个人而言,这提供了一种在快节奏生活中重塑内在秩序的参照系。

评分

好很好非常好

评分

道家金典,值的学习

评分

印刷干净 排版合理 内容引人入胜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挺不错,刚开始读。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这本有集注,很实用,就是看起来会比较慢

评分

自相矛盾之处太多,此人还外儒内道,乃笑话,道已含内外之万物,何须儒?自己说不可伤动物之性命要修德,不然不可能成仙,但自己指挥战争间接直接害死多少人,明理之人此时该明白恐怕之后不能成仙了,但这个聪明人明知如此还要去杀生,杀生之后还义无反顾去炼丹以求成仙!如此之处还有很多,开头的论仙说的还挺好,后面越看越看不下去了,不能看见听见的东西即使不一定不存在,但也不一定就存在啊,其实越看越细想越难以服人,此书当成历史研究资料还可以,其他想法还是算了

评分

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