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與赫西俄德 [Plato and Hesiod]

柏拉圖與赫西俄德 [Plato and Hesiod]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博伊-斯通(George.R.Boys-Stones) 著,羅逍然 譯
圖書標籤:
  • 哲學
  • 古希臘文學
  • 柏拉圖
  • 赫西俄德
  • 古典文學
  • 神話
  • 詩歌
  • 思想史
  • 西方哲學
  • 文學批評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554719
版次:1
商品編碼:1203131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西方傳統·經典與解釋
外文名稱:Plato and Hesiod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88
字數:36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 許多現存的研究文獻錶明,柏拉圖與古希臘詩歌傳統有著緊密而復雜的關係。本書主要關注的是柏拉圖的諸多對話與赫西俄德的相互關係。
2. 具體而言,《柏拉圖與赫西俄德》就是要通過研究柏拉圖作品中涉及赫西俄德的地方,幫助讀者在柏拉圖與古希臘詩歌傳統的關係上開拓視野。

內容簡介

許多現存的研究文獻錶明,柏拉圖與古希臘詩歌傳統有著緊密而復雜的關係。《柏拉圖與赫西俄德》就是要通過研究柏拉圖作品中涉及赫西俄德的地方,幫助讀者在柏拉圖與古希臘詩歌傳統的關係上開拓視野。
《柏拉圖與赫西俄德》緣起於杜倫大學科林伍德學院2006年7月舉辦的一次研討會,涉及的議題包括但不限於如下方麵:在柏拉圖看來,赫西俄德究竟是誰?柏拉圖如何在自己的思想中定位赫西俄德?柏拉圖在哪些方麵援引瞭赫西俄德?他為何援引赫西俄德?柏拉圖是否用不同的方式分彆處理不同的赫西俄德作品?他是否在不同的對話中對赫西俄德抱有不同的態度?
《柏拉圖與赫西俄德》的目標不僅是為瞭研究柏拉圖哲學中的某些核心思想,同時也是為瞭促進我們去理解,在這些核心思想成型的古風時代與對其發微的希臘化時代之間,人們對赫西俄德作品的接受。

作者簡介

編者 博伊-斯通(George. R. Boys-Stones):牛津大學古典學博士,英國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古典學與古代哲學教授。主要研究古希臘羅馬哲學,尤其在柏拉圖哲學與希臘化時代哲學的研究上享有非常高的聲望。在他寫作和主編的多部著作以及無數文章中,《後希臘化時代哲學——斯多亞派到俄裏根時代的發展研究》與這部《柏拉圖與赫西俄德》影響zui大。
編者豪波德(Johannes H. Haubold),劍橋大學古典學博士,英國杜倫大學古典學與古代曆史教授,主攻古希臘文學,尤其是古希臘敘事詩與敘事詩傳統。他對荷馬敘事詩與赫西俄德的研究影響很大,除瞭本書之外,他的全新著作《希臘與兩河文明——文學中的對話》齣版後在古典學界立刻廣受好評,榮獲當年“美國齣版人專業與學術傑齣貢獻”奬(PROSE Awards)。
譯者 羅逍然,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現為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古典學在讀博士。主要研究方嚮為古希臘羅馬的敘事詩與敘事詩傳統、古希臘瓶繪研究與音樂學研究,精通古希臘文、拉丁文、英文,並掌握德、法、意文。已齣版古希臘文《赫拉剋勒斯之盾》的譯文箋釋(華夏齣版社),古希臘文《阿爾戈英雄紀》的譯文箋釋(華夏齣版社);目前正在進行拉丁文敘事詩《阿喀琉斯紀》的譯文箋釋,以及英文版《古典神話》第十版的翻譯工作(即齣);音樂學方麵,譯有《音樂與情感》(即齣)與《意義的邊界》(即齣)。

精彩書評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激動人心的論文閤集!
——約翰·狄龍(John Dillon),都柏林三一學院

這裏大部分文章的特點就在於拒絕簡單化,它們讓(柏拉圖與赫西俄德)這兩位詩人/哲人間的關係變得多元而微妙。這部激動人心的著作之價值,就在於單一化約的缺席。
——珍妮·施特勞斯·剋萊(Jenny Strauss Clay),弗吉尼亞大學

目錄

導 言 / 1

第一部分 柏拉圖與赫西俄德
第一章 牧人、農夫、詩人、智術師(豪波德) / 15
第二章 赫西俄德與柏拉圖筆下的哲學史(博伊–斯通) / 43
第三章 柏拉圖筆下的赫西俄德:一個後天齣現的喜好?(莫斯特) / 73
第四章 柏拉圖筆下的赫西俄德:次於荷馬的詩人?(山形直子) / 96
第五章 柏拉圖筆下的赫西俄德:不僅與柏拉圖有關(科寜) / 125
第六章 古典時代雅典的赫西俄德(格拉齊歐西) / 155
第七章 柏拉圖筆下的兩個赫西俄德(福特) / 184

第二部分 單篇對話研究
第八章 赫西俄德的誘惑 (剋納安) / 219
第九章 “赫西俄德筆下的種族與你們公民中的種族” (範·諾登 ) / 246
第十章 柏拉圖的赫西俄德與宙斯的意願(卡普拉) / 284
第十一章 被糾正的混亂(彭德爾) / 313
第十二章 赫西俄德的《神譜》與柏拉圖的《蒂邁歐》(賽得利) / 352
第十三章 《蒂邁歐》中的赫西俄德(雷加利) / 368
第十四章 赫西俄德、柏拉圖與黃金時代(艾爾·穆爾) / 392
第十五章 頭發灰白的新生兒(若維) / 421

參考文獻 / 446

精彩書摘

赫西俄德的誘惑
——柏拉圖《會飲》中的潘多拉
剋納安 (Vered Lev Kenaan)

導 論
在《會飲》中,柏拉圖很明顯對赫西俄德非常感興趣:在這部對話中的許多關鍵位置上,他既直接引用瞭赫西俄德的詩行,也藉用瞭赫西俄德筆下的敘事動機與觀念。而且就像山形直子在本書中所指齣的那樣,在《會飲》裏柏拉圖引用赫西俄德的詩句,為的是錶明一種從辭藻華麗的修辭風格到蘇格拉底式思辨的轉變過程,而這個過程是就廣義的思想領域而言的。(請參見本書第四章)本章中,筆者希望通過一條稍微不同的路徑再次探尋一下這部對話作品。筆者主要的目標是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會飲》與赫西俄德詩作之間的一些微妙的關係,而不是分彆探討柏拉圖引用赫西俄德詩句的個彆例子。本章的論述總共將分為兩部分。首先,筆者會提齣這樣一個問題:柏拉圖在《會飲》中是如何闡述自己與赫西俄德的關係,以及這部作品與赫西俄德作品的關係的,而他闡釋的方式能夠如何幫助我們理解這種關係。筆者將以第俄提瑪的講辭為齣發點,並且將會嘗試論證,《會飲》主要是把赫西俄德的作品當作愛欲啓示的譜係來接受的;另外,在論述第俄提瑪的理論時,這篇對話主要使用的是赫西俄德筆下的主題以及敘事結構。在此之後,筆者將轉而論證,在《會飲》中蘇格拉底所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是與愛欲有關的。筆者會指齣,柏拉圖將蘇格拉底設定為一個類似潘多拉的角色,他為人們[158]帶來驚奇,並且由此引導我們走上瞭一條通往哲學思考的道路。赫西俄德將潘多拉描繪為一個καλ?ν κακ?ν[美麗的惡魔],而與之相似地,柏拉圖也將蘇格拉底描繪為一個外錶與內在存在驚人差異的人。在赫西俄德的詩作中,這種差異或對比錶明瞭人類生存中擁有的巨大需求。潘多拉教導我們不要相信世界的錶麵。蘇格拉底同樣也激勵我們進行思考,但是與潘多拉相反,他將隱藏在錶麵之下的真理發掘齣來。就像潘多拉一樣,他通過自己的形象與講辭讓我們的思考不斷深入,然而和潘多拉不同的是,蘇格拉底讓我們重新接觸到瞭神聖的真理,而我們本來以為在人世間這真理早就不復存在瞭。
柏拉圖與赫西俄德在愛欲主題上的相互關係

如果第一個讀者第一眼就能理解一段文本裏的寫作方法以及遊戲規則,那麼這段文本就稱不上是一段文本。而且,一段文本永遠都是讓人捉摸不透的。不過,這些方法與規則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接觸到文字中的什麼秘密;它們隻是永遠無法立刻就被記錄為一種能夠稱之為觀念的東西。

在《會飲》中,赫西俄德對柏拉圖的影響格外明顯。在這部對話中,柏拉圖不僅選取瞭《神譜》裏的詩行,並在論述宇宙起源與神明的時候引用瞭赫西俄德的作品,還在第俄提瑪的講辭中贊美瞭赫西俄德 (請參見《會飲》 209c-209d):

可能每個人都會更願意自己生育齣這樣的孩子而不是那種齣自凡胎的孩子,在看到荷馬、赫西俄德以及其他優秀詩人之後他們會非常羨慕,他們留下的子女是不死的,故此也為他們帶來瞭不朽的榮名和迴憶。

在這裏,第俄提瑪將赫西俄德這個不朽詩篇的偉大作者描述成一個真正的父親,她還讓赫西俄德 (以及荷馬 )從眾多被當作英雄崇拜的優秀詩人(ποιητ?? το?? ?γαθο??)當中凸顯齣來。如同赫西俄德筆下那些在冥府中逃過瞭“難以名狀的” (ν?νυμνο?:《勞作與時日》第 154行)死亡的“半神們” (?μ?θεοι:《勞作與時日》第 160行)
[159]一樣,赫西俄德與荷馬獲得瞭“不朽的榮名和迴憶” (?θ?νατον κλ?ο? κα? μν?μην)。
正是在這個討論?ρο?[愛欲]與不朽性的語境下,第俄提瑪把生兒育女的父親當作模仿的範本。為愛欲所推動,荷馬與赫西俄德創作齣美麗的藝術作品,但是——我們將會在後文中看到——這些作品對讀者們 (或聽者們 )的影響也主要是與愛欲相關的。對於第俄提瑪來說,所有的生育過程——無論是身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都依賴於一位父親角色與一位母親角色之間的連結。她說,在與一位其靈魂能夠刺激並反映這些欲望的人接觸之後,嚮往智慧、美與善的被愛者會變得更能生育。通過與自己的靈感源泉親密共處,被愛者“想起瞭那種美,並且與他一同撫育那些新生兒” (《會飲》209c)。
在作者與讀者之間的相互關係中,這種生育的過程同樣顯而易見;此外,作者本身也是其他作品的讀者,這也促使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作者與影響他們的作品之間的關係。正是因為對於其他的作品越來越熟悉,讀者們“孕育並生齣瞭他們內心中已經存在瞭很久的東西”(《會飲》209c)。所以,一個作品從來都不是由一個作者單獨創作齣來的。這樣,由於第俄提瑪是從愛欲的角度理解不同文本間的相互關係的,這也就讓我們能夠從一個不同的角度考察《會飲》與其本身的文學先驅之間的關係。在本章中,筆者將像第俄提瑪那樣,追問蘇格拉底的哲學論述是否並不隻是一個作者的獨創?柏拉圖筆下的對話作品是從什麼樣的文本傳承中孕育齣來的?柏拉圖的哲學是有可能孕育齣與詩歌相同的觀點的,關於這一點,對話錄又是怎麼迴應的?
第俄提瑪把作者對讀者的影響放在愛欲的語境下,描述為:“可能每個人都會更願意自己生育齣這樣的孩子而不是那種齣自凡胎的孩子,在看到荷馬、赫西俄德以及其他優秀詩人之後他們會非常羨慕”(《會飲》209d)。在這裏,第俄提瑪把讀者轉化成瞭羨慕地看著優秀作傢們的人(?ποβλ?ψα?),從而有效地將他們刻畫成瞭?ραστ??[愛者]。而當愛者本人成為一個作者的時候,他對自己的模闆的迷戀很可能帶來一些特殊的問題。舉例說來,在《斐德若》中,蘇格拉底警告我們說,要留心那些熱情四溢的愛者會讓被愛者完全失去獨立性(《斐德若》239b:π?ντα ?ποβλ?πων ε?? τ?ν ?ραστ?ν)。與之相對,愛者本人[160]也有可能太過依賴他所熱愛的對象,就像卡爾米德的崇拜者們那樣(請參見《卡爾米德》154c)。不過,《會飲》的讀者們並不是那種十分強勢的控製者,也不會過於依賴偉大詩人們的作品,因為讀者們會受到激勵去嚮這些偉大的詩人們看齊 (ζηλο?ν)。在提到赫西俄德對有益的不和女神的分析之後(請參見《勞作與時日》,尤其是第 23至24行),柏拉圖建議我們應該把讀者嚮偉大詩人看齊的心理當作是一種孕育更好後代的野心。
……

前言/序言

為何是柏拉圖與赫西俄德?

[1]許多現存的研究文獻都錶明,柏拉圖與古希臘詩歌傳統有著緊密而復雜的關係。一方麵,他很注意與智術師們 (sophists)的教學法中的哲學思想保持距離,而智術師們的這種哲學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來自對詩歌的研究,而且對曆代詩歌,他們至少在名義上錶示尊崇。不過,另一方麵,柏拉圖也需要承認並吸收這些詩歌,因為這些詩歌代錶瞭長期積纍下來的對希臘的理解與研究,同時也為人們是否接受柏拉圖本人的創作提供瞭參照。所以,盡管柏拉圖以敘事詩會損害自己的哲學教誨為由,在《王製》 (Republic)中公然把荷馬驅逐齣自己的理想城邦,但是,正如許多柏拉圖研究者所指齣的,他在自己的創作中仍然必須依賴讀者對《伊利亞特》 (Iliad)與《奧德修紀》 (Odyssey)的知識。
然而,柏拉圖所研究並從中吸收養分的詩人並非隻有荷馬,本書就是要通過研究柏拉圖作品中涉及赫西俄德的地方,幫助讀者在柏拉圖與古希臘詩歌傳統的關係上開拓視野。我們把注意力放在赫西俄德身上,並非僅僅由於他是古代希臘的“第二詩人 ”(而作為“第二詩人 ”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我們第二個需要關注的對象),同時也是因為,盡管荷馬在智術師們的教學法中占有主導地位,但赫西俄德卻是作為柏拉圖教學傳統之濫觴中一個更為明顯的部分,因而,我們在閱讀柏拉圖的作品時一定要參考赫西俄德的詩作。所以,舉例來說,在柏拉圖的《王製》中,盡管由於對眾神的描寫,赫西俄德與荷馬一同受到批評,但是,也正是赫西俄德通過其《神譜》 (Theogony)為《蒂邁歐》 (Timaeus)中的宇宙觀提供瞭重要的思想背景;又或者,他的《勞作與時日》 (Works and Days)影響瞭柏拉圖在《王製》中所錶達的有關正義與政治的觀點——《勞作與時日》甚至為《王製》中新神話的根基,也就是所謂的“高貴的謊言” (414b7–415a2)提供瞭重要基礎。[2]本書主要關注的是柏拉圖的諸多對話與赫西俄德的相互關係,不過,我們的目標並不僅僅是為瞭研究柏拉圖哲學中的某些核心思想,同時也是為瞭促進我們去理解,在這些核心思想成型的古風時代與對其發微的希臘化時代之間,人們對赫西俄德的作品的接受。
最近一次係統化地檢視柏拉圖與赫西俄德之間關係的嘗試,來自於索爾姆森 (Friedrich Solmsen)於1962年發錶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本書許多篇章的重要參考文獻。如果要問一問有什麼索爾姆森沒有做而今天我們可能會做的、或者他做瞭但我們會從不同的角度入手的事,他的文章本身就能告訴我們很多有關的信息。首先,索爾姆森寫的是一篇綜述文章,這就意味著,他的分析所涉及的內容不夠全麵而且略顯倉促;而本書則可以也能夠用更多的篇幅,對此進行充分的討論 (在這個被大多數古典學傢所忽視的題目中,這本身就是一個很重要的進步 ),這是很可貴的。另一件索爾姆森做得不夠的事——部分是由於他缺少所需要的足夠篇幅——是他對這個題目所涉及的背景環境考慮得不夠充分。他很少提到古代希臘對赫西俄德作品的接受程度,至於雅典黃金時期對赫西俄德作品的理解則討論得更少。而柏拉圖本人自然注意到瞭當時人們對赫西俄德的理解,也許最著名的一處就是他筆下的普羅塔戈拉認為赫西俄德是第一位智術師 (參見《普羅塔戈拉》 [Protagoras]316d3–316d9,本書許多篇章都對此處進行瞭討論 )。柏拉圖甚至還暗示瞭一些當時對“正確”使用赫西俄德作品的方式所進行的辯論, 例如,當他在《卡爾米德》 (Charmides)中,介紹疑問頗多且極為地域化的“作品本身並不應該被責怪”的觀點時 (163b4–163b5),就是如此。所以,柏拉圖很明顯地希望我們,在解讀他對赫西俄德作品的觀點時,要參考當時思想界的背景環境,而這恰好是本書的一個重要目標。
不過,本書還有一個更具普遍性的目標,我們也確實覺得這個目標的意義更為重大。當索爾姆森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撰寫他的研究文章時,對經典作品的接受 (reception)還沒有成為古典學的一個分支,而且姚斯 (Hans Robert Jauss)與康斯坦茨學派 (Constance School)為該領域奠定基礎的著作也還沒有問世。當我們看到索爾姆森還在試圖為柏拉圖對赫西俄德的觀點套上一個方法論框架時,就能明白現在古典學界已經發生瞭多大的變化。索爾姆森在他的文章中開宗明義:

[3]到柏拉圖的時代,古希臘人早已明白瞭生活現實遠比赫西俄德所想象的更為復雜,而他們自己也已經變得足以接受現實。

索爾姆森認為,從赫西俄德到柏拉圖,時代已經有瞭長足進步:希臘人變得更能理解現實世界,而他們是通過對柏拉圖哲學的認可來錶達這種理解的。從索爾姆森的文章到現在已經過去瞭幾十年,他的這種觀點已經不再站得住腳瞭。從那時開始,我們對赫西俄德的理解已經産生瞭許多重要的變化,其結果就是,我們明白瞭,赫西俄德並不比他的後來人更簡單。而更重要的是,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到現在,我們對文本的解讀與建立文本之間相互關係的方法也發生瞭變化:不僅僅是姚斯與伊瑟爾 (Wolfgang Iser),福柯(Foucault)與德裏達 (Derrida)等人已經告訴我們的,人類的思想並不是一定會簡單地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更好;而且他們還告訴我們,一個文本在任何時代的內質、意義與價值主要依靠的是當時讀者對它的理解和評價。近來研究經典文本接受的著作也反映瞭這些觀點。索爾姆森的文章則仍然植根於“對人類思想的不斷探索”這種觀點,所以他認為柏拉圖要強於赫西俄德,故而沒有看到赫西俄德能真正吸引柏拉圖的許多地方。 對於他的這種觀點,亟待我們的重新檢視。
最近的許多研究敘事詩接受的作品警告我們,不要假設柏拉圖是通過其書架上“古代文學”一欄中的一部抄寫齊整的手抄本接觸赫西俄德的 (雖然斯內爾 [Snell]與索爾姆森是這樣認為的 ):在雅典黃金時代,赫西俄德的作品是一張交織瞭注解、受眾期待與閱讀實踐的復雜網絡;而在當時,對於究竟哪些作品真正屬於赫西俄德,也存在著廣泛的爭論;此外,到柏拉圖寫作的時期,許多署名赫西俄德的篇章已經經過瞭很多的再加工,而其中一些再加工的影響還是十分深遠的。所以,例如柏拉圖在《王製》中對正義的討論,盡管很明顯是將赫西俄德作為主要的參考對象,但我們也不能排除梭倫 (Solon)與埃斯庫羅斯 (Aeschylus)的影響,隻不過,智術師們對赫西俄德作品的解讀 [4]仍然是另一個重要的濾光鏡。另外,我們還需要考慮到,至公元前四世紀,在普通公眾之中已經建立起瞭一個成熟完善的閱讀傳統。在一些雅典演講傢的作品中,這一點錶現得非常清楚:他們在錶達自己觀點時偶爾會徵引赫西俄德還有其他詩人的作品,因為這錶現齣當時的公眾可能為一篇詩作或其中的某個段落賦予什麼樣的意義,以及在當時産生齣這種意義的語境。
對於今後的研究而言,這是一處豐饒的寶藏,許多相關材料仍然需要發掘,尤其是經典詩歌手抄本上的注疏。而在這裏,更重要的則是,我們應該明白,在公元前四世紀,閱讀赫西俄德是一件十分復雜甚至睏難的事情。從這一點說來,我們更加應該——甚至更加急需——詢問一些有關柏拉圖與赫西俄德之間關係的最基本的問題:在柏拉圖看來,赫西俄德究竟是誰?柏拉圖如何在自己的思想中定位赫西俄德?柏拉圖都在哪些地方援引瞭赫西俄德?他為何援引赫西俄德?柏拉圖是否用不同的方式分彆處理不同的赫西俄德作品?他是否在不同的對話中對赫西俄德抱有不同的態度?而這些問題就形成瞭本書的主乾:本書的第一部分將用較為直接的方式處理這些問題,它對柏拉圖與赫西俄德的關係以概論為主,但也會涉及第二部分對柏拉圖不同對話的個彆研究。
思想的洪流:從古希臘神話的源頭到哲學的曙光 當我們談論人類思想的史詩時,兩個名字必然浮現,如同黑夜中的雙子星,照亮瞭西方文明的黎明。一個是赫西俄德,他為我們描繪瞭宇宙的誕生,諸神的譜係,以及人類在原始洪荒中的掙紮;另一個是柏拉圖,他則在赫西俄德奠定的堅實基礎上,以其洞察一切的智慧,構建瞭關於真理、正義、靈魂與理想城邦的宏偉藍圖。本書並非簡單地將兩位偉大的古希臘思想傢並列,而是深入探究他們思想的內在聯係與深刻的哲學意涵,揭示從神話的想象力如何孕育齣哲學的理性之光,以及後者又如何反過來重塑我們對前者理解的進程。 赫西俄德,這位古風時期的偉大詩人,其作品《神譜》與《工作與時日》,為我們提供瞭理解古希臘世界觀的鑰匙。在《神譜》中,他以詩意的語言,勾勒齣混沌(Chaos)孕育齣蓋亞(Gaia,大地)、塔爾塔羅斯(Tartarus,冥界)以及厄洛斯(Eros,愛)等原始神祗的宏大敘事。這並非冰冷的科學解釋,而是充滿瞭生命力的宇宙論,其中蘊含著古希臘人對宇宙秩序、生成與毀滅的早期思考。從烏拉諾斯(Uranus,天空)與蓋亞的結閤,到剋洛諾斯(Cronus)推翻其父,再到宙斯(Zeus)最終確立奧林匹斯眾神的統治,赫西俄德以一種神話史詩的形式,展現瞭宇宙從無序到有序的演變,以及權力更迭的永恒主題。這種宇宙生成論,不僅僅是對神話的記錄,更是對事物起源、內在邏輯以及神聖力量運作方式的初步探索。他描繪的諸神,雖具人形,卻擁有超乎凡人的力量和情感,他們的愛恨情仇、權力鬥爭,映射齣人類社會結構和道德觀念的雛形。 《工作與時日》則將目光投嚮瞭人類的生活本身。赫西俄德在這部作品中,描繪瞭兩個世代(或曰兩個時代)的顯著差異: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英雄時代,直至他所處的鐵器時代。黃金時代的純真與幸福,與鐵器時代的艱辛與邪惡形成鮮明對比,這其中隱含著一種對文明衰退的憂慮,以及對人類勞動價值的強調。他勸誡人們要勤勉耕作,遵守正義,反對懶惰與欺騙。這反映瞭早期希臘社會從氏族社會嚮城邦社會轉型時期,人們對道德規範、社會秩序以及個體責任的思考。赫西俄德的作品,以其質樸而深刻的語言,為我們展現瞭一個充滿神性與人性的交織的世界,一個在混沌中尋求秩序,在辛勞中追尋意義的古老文明的縮影。 然而,思想的河流不會止步於神話的岸邊。當赫西俄德還在用詩歌描繪世界的麵貌與人類的處境時,哲學作為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正悄然興起。而柏拉圖,無疑是這場哲學革命中最耀眼的星辰。他繼承瞭古希臘哲學探究“本源”與“本質”的精神,但他的方法論與結論,卻超越瞭以往所有思想傢。柏拉圖的思想體係博大精深,其核心在於“理型論”(Theory of Forms)。他認為,我們感官所能觸及的現實世界,不過是轉瞬即逝的影子,是“理型”世界不完美的摹本。真正的實在,是永恒不變、完美無瑕的“理型”,例如“美本身”、“正義本身”、“善本身”等等。這些理型,是事物之所以為事物的原因,是知識的真正對象。 柏拉圖對理型論的闡述,可以看作是對赫西俄德神話宇宙觀的一種深刻的哲學迴應。赫西俄德筆下的神祗,具有某種程度的“不穩定性”和“非理性”,他們的行為動機常常是情感驅動的,其統治也並非全然公正。而柏拉圖則試圖建立一個基於絕對真理的、永恒不變的秩序。他認為,我們對事物的認知,並非僅僅是對現象的經驗,而是對隱藏在現象背後的理型的迴憶(anamnesis)。靈魂在降生之前,曾經沐浴在理型世界的光輝中,因此,學習的過程,就是喚醒靈魂深處沉睡的知識。 柏拉圖的政治哲學,是其哲學思想的集中體現。在他著名的《理想國》中,他構想瞭一個由哲學傢統治的城邦。他認為,隻有那些理解“善”的理型,能夠超越個人私欲,追求普遍真理的哲學傢,纔是能夠公正地治理城邦的人。他筆下的正義,並非僅僅是法律條文的遵守,而是靈魂各部分(理性、激情、欲望)和諧運作,各司其職的狀態,這種內在的和諧也投射到城邦的結構中,由智慧者(哲學傢)、勇敢者(戰士)和節製者(生産者)組成的三個階層,各盡其責,構成一個公正的整體。這種對理想城邦的構想,與赫西俄德對鐵器時代社會問題的憂慮,形成瞭一種深刻的張力。赫西俄德看到瞭現實的睏境,而柏拉圖則試圖超越現實,構築一個能夠根治這些睏境的理想模型。 本書將緻力於解析赫西俄德的神話世界與柏拉圖的哲學世界之間的張力與聯係。我們將探討赫西俄德所揭示的宇宙起源與諸神秩序,如何為柏拉圖的理型世界提供瞭最初的想象空間,但又如何被柏拉圖以理性的方式加以重塑。我們會分析柏拉圖如何從赫西俄德作品中汲取靈感,例如對“黃金時代”的懷念,但又如何以其“理型”的概念,超越瞭這種對過去純真時代的浪漫化想象,而是在理型世界中尋找永恒的和諧與正義。 此外,本書還將深入研究赫西俄德對人類勞動與道德的強調,以及柏拉圖對理性與知識的至高推崇。赫西俄德的“工作與時日”,是對實際生活的關懷,是對普通人如何在不完美的現實中過上更好生活的指導。而柏拉圖則將目光投嚮瞭更高的境界,他認為,隻有通過對理型的認識,纔能實現真正的幸福與完美。這種從現實生活到超越性追求的轉變,是理解西方哲學發展軌跡的關鍵。 通過對這兩位巨人思想的細緻梳理與比較,本書旨在揭示古希臘思想從神話的感性世界,嚮哲學理性世界的壯麗轉型。赫西俄德,如同古希臘文明的母親,用神話的乳汁哺育瞭其最初的意識;而柏拉圖,則如同這位母親最傑齣的兒子,站在其肩頭,以哲學的目光,看到瞭更遼闊的遠方,並為人類思想開闢瞭新的疆域。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阻隔,一同感受思想的洪流,理解從古老的歌謠到深邃的對話,人類智慧是如何一步步嚮前邁進,構築起我們今日所珍視的文明基石。它將闡釋,為何赫西俄德的詩歌依然能夠觸動我們對原始生命力的嚮往,為何柏拉圖的哲學理論至今仍能激發我們對真理與正義的無限追問。這是一場關於思想起源、發展與深刻影響的宏大敘事,一場對人類智識探索永不止息的緻敬。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一絕,封麵那種沉鬱的色調,配上那種略帶斑駁的字體,一下子就把人拉迴到瞭那個遙遠的古典世界。我記得我拿到手的時候,那種厚重感就讓人覺得這不是一本普通的學術著作,而是一次深入曆史的探險。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非常考究,觸摸起來有一種粗糲的質感,仿佛能感受到羊皮捲的曆史痕跡。裝幀的細節處理得極其到位,無論是書脊的燙金還是側邊的切口,都透露齣齣版方對古典文獻的敬畏之心。我特彆喜歡那種在閱讀過程中,實體書帶來的儀式感,每一次翻頁,每一次撫摸書頁邊緣,都像是與古代思想傢的對話被具象化瞭。雖然我還沒來得及完全讀完,但光是捧著它,就已經能感受到那種穿越時空的厚重與莊嚴,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這種對物質形態的重視,無疑為即將展開的閱讀體驗定下瞭高遠的基調。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經常會産生一種奇特的代入感,仿佛我不是在閱讀現代人對古老文本的闡釋,而更像是在一個曆史悠久的研討會上,被那些聲音直接包圍。書中的論證路徑,那種層層遞進、不斷自我辯駁的內在節奏感,非常具有現場感。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不同學派之間的觀點交鋒,那種思想的火花在紙麵上跳躍。特彆是一些對古代概念的細緻辨析,作者似乎非常謹慎,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像是經過瞭數次推敲,力求還原其最原始的語境和力量。這種對“原汁原味”的執著追求,使得閱讀過程成瞭一種極度沉浸式的體驗。這讓我更加確信,好的學術寫作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一種對曆史現場的重構,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尤為齣色。

評分

關於這本書的整體論述的結構安排,我發現它展現瞭一種非常清晰的“螺鏇上升”式的遞進邏輯。它並非簡單的綫性鋪陳,而是通過不斷地迴溯和深化前文的議題,將復雜的主題層層剝開。前麵對某個核心概念的初步界定,會在後文中以全新的視角被重新審視和拓展,這種設計使得即便是相對抽象的內容,也能在讀者的腦海中逐漸構建齣一個多維度的立體圖像。這種結構上的精妙,避免瞭傳統學術論著可能齣現的冗餘或重復,每一次的“迴顧”都帶來瞭新的增量信息和更深層次的理解。我欣賞這種對讀者耐心的尊重——它相信讀者有能力跟上這種復雜的多層次迴環結構,並且最終能夠從中獲得更深刻、更具整體性的洞察。這種組織方式,無疑是全書最具智慧的骨架之一。

評分

從文字的密度來看,這本書的論述風格顯然是麵嚮深度思考者的,它不是那種試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來“喂養”讀者的入門讀物。我讀到的部分章節,那種邏輯鏈條的編織是極為精密的,每一個論點都建立在嚴謹的論據之上,仿佛在搭建一座復雜的思想迷宮,需要讀者全神貫注,步步為營纔能走齣。我體驗到的是一種智力上的挑戰,作者似乎毫不留情地將我們置於一個需要高度專注的環境中,不容許絲毫的走神。這種寫作方式,雖然可能勸退一部分輕閱讀愛好者,但對於真正渴望啃硬骨頭的求知者來說,卻是一種無上的享受。我必須承認,我的閱讀速度因此被極大地拖慢瞭,因為很多地方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甚至需要查閱背景資料來確保對引文語境的準確把握。這種高強度的智力投入,正是此類經典著作的魅力所在——它要求你付齣,也必將給予豐厚的迴報。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布局設計,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展現齣一種近乎強迫癥般的美學追求。行距和字距的拿捏,達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使得即使在麵對大段的哲學思辨時,視覺疲勞感也得到瞭極大的緩解。更值得稱贊的是,那些關鍵術語和引文的標記處理,非常清晰且不突兀,它們巧妙地融入整體文本流中,既突齣瞭重點,又維持瞭閱讀的流暢性。很多學術著作為瞭區分正文和注釋,往往在視覺上造成割裂感,但這本處理得非常優雅,注釋部分的處理方式顯得低調而有力,真正起到瞭輔助理解的作用,而不是喧賓奪主。這不僅僅是排版上的技術活,更是編輯團隊對閱讀體驗深層次考量的體現,讓人感覺作者的智慧被小心翼翼地包裹在瞭一個同樣智慧的容器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