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个性心理学:破解人格基因

极简个性心理学:破解人格基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塞缪尔·巴伦德斯(Sameul,Barondes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 个性心理学
  • 基因
  • 行为遗传学
  • 自我认知
  • 性格分析
  • 极简心理学
  • 深度阅读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3775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9704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埃里克·坎德尔,美国精神病学会主席约翰·奥德汉姆,哈佛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史蒂文·海曼联袂推荐。
深入浅出的识人科学体系,发现人内心深处*真实的一面,在人群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存在方式与相处方式。

内容简介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埃里克·坎德尔,美国精神病学会主席约翰·奥德汉姆,哈佛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史蒂文·海曼联袂推荐。

深入浅出的识人科学体系,发现人内心深处*真实的一面,在人群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存在方式与相处方式。

在大千世界中,我们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复杂的一面和独特性,能否充分了解他人的人格和个性非常重要。正确地运用认识他人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而准确地发现自我、理解他人,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

缺乏人格识别技能可能会:
◎导致我们选错伴侣,入错行,或者误导我们的孩子;
◎导致我们误解他人,产生不恰当的防御、抱怨或攻击行为;
◎妨碍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妨碍我们得体地避免冲突或制订反击计划,从而损害自己的利益。

作者基于自己对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几十年的研究,将思考人格的四种方式结合起来,提炼出快速、简单的识人工具,帮助你:
◎为每个丰富且复杂的独特个体描绘出人格的清晰写照;
◎完善对人的直觉,认识人的本来面目;
◎解析塑造所有人格特征的两大因素——我们与生俱有的基因和成长的环境;
◎认识人在性格上的优点与缺点,了解人为何会有种种表现;
◎更明智地选择应该接近什么人、回避什么人。

作者简介

作者 塞缪尔·巴伦德斯

加利福尼亚大学神经生物学与精神病学中心主任,一流的精神病学家和神经学家,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和美国人文与科学院成员。
他的著作包括《情绪基因》《胜过百忧解》《分子与心理疾病》和《睡前》。他现在与妻子劳安·布里曾丹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索萨利托。

目录

目录

第一部分 描述人格差异/1
第1章 人格特质/3
来自字典的词汇/5
超越同义词和反义词/7
捆绑在一起的特质/9
运用大五人格/11
大五人格2.0/13
重新思考比尔·克林顿/17
实用总结/22

第2章 令人烦恼的模式/25
外倾性非常低:两个古怪的独行侠/29
外倾性非常高:表演型的焦虑/31
低宜人性模式:偏执狂、自恋狂和反社会者/33
高度的尽责性:强迫型/39
高神经质:回避型、依赖型和边缘型/40
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44
特质、 模式与人/47
实用总结/48

第二部分 解释人格差异/53
第3章 基因如何造成了我们的差异/55
心理学的新基础/56
自然实验/59
有多少人格差异是可遗传的/60
有多少基因变异塑造了人格特质/63
遗传思考与遗传测试/66
多样性的根源/68
伟大的人格差异观/72
实用总结/73

第4章 塑造个人的大脑/75
大脑的自我塑造/77
大脑发展的关键时期/80
我的孩子会是什么样/81
基因与环境的对话/84
对基因表达的持久影响/87
青春期的重塑/89
关闭大脑和环境中的某些窗口/91
实用总结/93

第三部分 完整的人,完整的人生/95
第5章 什么是好品质/97
区分品质与人格/100
道德本能与道德情感/104
不同的文化,共同的价值观/109
基于文化的价值观的力量/110
本杰明· 富兰克林的品质/112
为什么品质很重要/116
实用总结/117

第6章 身份认同感:创造自己的故事/121
奥普拉·温弗瑞塑造自我的身份/123
作为故事的身份/127
史蒂夫· 乔布斯讲述了三个故事/131
实用总结/135

第7章 了解与评价他人的科学系统/139
系统化评估/140
理解与改变/148
实用总结/150

精彩书摘

前言 当只靠直觉不够时

我们每个人都是人格专家。从孩童时起,我们就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各有特色的存在方式,试图预期他们的行为,并依靠这些信息与其相处。

我们天生就能揣度他人,这是我们拥有的奇妙天赋。借助它,我们会对每个遇到的人的人格形成即时的印象。我们对人的大多数评价就是以这种自动化、无意识的方式形成的。

不过有时,我们需要对某人的人格进行有意识、系统化的细致探究。例如,我们可能想知道老板的什么特质使我们避之不及;我们可能想了解为什么不喜欢自己女儿的男朋友;我们可能想判断自己正约会的人是否能成为终身伴侣。

这时,情况就变得复杂了。情况之所以复杂,主要是因为很少有人受过系统化的人格评估训练。相反,我们受到互相矛盾的宗教、道德、文学和心理学观点大杂烩般的轮番轰炸,这些观点很难被有序地运用。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如何计算方面总是得到互相矛盾的指导,那么就连简单的算术也会令人纠结。没人教我们条理清晰的人格算术,我们却被期望能做到了解他人。

教育的缺失可能是使我们犯下一些重大错误的原因,它会导致我们选错伴侣,从事不适合自己的工作,误导我们的孩子;会导致我们误解同事的意图,产生不恰当的防御、抱怨或攻击行为;会妨碍我们与他人建立令人满意的关系,妨碍我们得体地避免冲突,妨碍我们制订反击计划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我在这本书中提供了思考人格的方法,它有助于你避免犯这些错误。这本书基于我几十年的研究,每章都有助于你对某人已有的数据进行汇总,开始注意到以前可能被你忽略的特征,整理这些信息会让你进一步了解他人以及与他们的关系。

在开始阅读之前,我会告诉你如何将两组词汇结合起来,专业人士会用这两组词汇来设计他们的观察。一组词汇将人格分解成5种有明确定义的倾向,比如尽责性和宜人性,每种倾向又包含一些构成部分,这组定义明确的词汇使考量人格变得更容易。

另一组词汇将注意力从这些倾向转向了10种有问题的行为模式,比如强迫行为或偏执。能够正常工作生活的人也可能存在这类轻微的行为模式,但有些人的这类行为模式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这往往会给他们自己和周围人带来痛苦。与其他人不同,这类人成了人格的囚徒,被封锁在自己似乎无法逃脱的存在方式中。

将这两组易于学习的词汇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你更好地评估遇到的每个人,而且能够让你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地不同。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将描述大脑回路的发展,这些回路控制着人格倾向与模式的独特组合。我还将告诉你们,与出身有关的因素对构建大脑回路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影响重大。这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定基因以及我们碰巧生活在其中的特定环境。

不过,人格的内容比倾向和模式更丰富。在本书的第三部分,我将转向给予人们人生意义的价值与目标。为了让这个观点有理有据,我将告诉你如何用普适价值以及文化所特有的道德标准来评估人格中被称为“品质”的那方面。我还会鼓励你留意人们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未来计划的描述,这有助于你了解他们支持什么以及他们的身份认同感。

将所有这些关于人格倾向、模式、品质和身份的信息有系统地组织起来,有助于你对他人的认知,可能还会影响你与他们交往的方式。有时,这些会使你不去理会他们恼人的癖好,而是采取宽容和同情的态度;有时,这些会对你发出危险警告,让你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有时,这些会使你对温暖的爱与尊重敞开心扉。在任何情况下,它们都能提升你对人类多样性的理解。就像那些非常懂酒、懂音乐或懂棒球的人一样,无论你是否喜欢他们,他们对细节的用心关注会增加你的乐趣,增加你了解他人、与他人相处的乐趣。

综上,这便是我撰写本书的主要目的。
《心智图鉴:绘制你的内在世界》 你是否曾好奇,为什么有些人天生乐观,有些人则容易忧虑?为何有些人在团队中如鱼得水,有些人却更享受独处?我们如何感知世界,又如何做出选择?《心智图鉴:绘制你的内在世界》并非一本提供简单答案的书,它是一场深入探索我们内心奥秘的旅程,一本邀你一同揭开人类心灵复杂面纱的指南。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暂时放下对“人格基因”的简单归类,转而以一种更广阔、更具流动性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心智”。“心智”不仅仅是我们思考和记忆的能力,它包含了我们的一切主观体验:情感的潮起潮落,认知的错综复杂,动机的深层根源,以及我们与外部世界互动时所展现出的种种特质。这本书致力于帮助你绘制出一幅属于自己的、动态的心智图鉴,让你看见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深层驱动力,理解那些塑造你独特视角和反应模式的内在机制。 第一篇:感知的棱镜——世界如何映照在你心中 我们的感知方式是构建内在世界的基石。我们如何接收信息,又如何解读这些信息,直接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一切。 情绪的色彩: 情感并非单一的蓝色或红色,它如同一道光谱,细致入微地描绘着我们的内心状态。我们将探索不同情绪的生理基础、心理成因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影响我们的决策和人际关系。从最基础的快乐、悲伤、愤怒,到更复杂的嫉妒、羞耻、希望,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理解并更有效地管理这些情感的洪流。这并非是要压抑情感,而是要成为情感的明智观察者和引导者,让它们成为我们成长的动力,而非阻碍。 认知的滤网: 我们并非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通过各种认知滤网主动地构建和解释现实。我们将深入探讨常见的认知偏差,如确认偏差、锚定效应、可得性启发等。理解这些“思维捷径”如何运作,能帮助我们识别自己和他人思维中的盲点,做出更理性、更客观的判断。我们会学习如何挑战固有的信念,拓宽认知的边界,看到事物更多元的可能性。 注意力的焦点: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分配注意力,决定了什么进入我们的意识,什么被忽略。这本书将带领你探索注意力的机制,理解为何有些事物能轻易抓住你的目光,而另一些则悄无声息。我们将学习如何有意识地引导自己的注意力,聚焦于对成长有益的事物,减少不必要的干扰,从而提升效率和生活品质。 第二篇:动力的源泉——驱动你行动的内在罗盘 是什么让我们起床,让我们前进,让我们为之奋斗?动力是驱动我们内在世界的强大引擎。 需求的层次: 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的高峰,人类的需求如同一座层层叠叠的金字塔。我们将审视这些需求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价值观,以及如何在高低层次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理解自己当前的需求焦点,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设定目标,并找到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途径。 价值的罗盘: 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内在的北极星,指引着我们的人生方向。这本书将帮助你探索和厘清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理解它们是如何形成,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你的选择,甚至在你面临冲突和困境时提供坚定的支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能让你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更符合内心深处期望的决定。 动机的暗流: 动机并非总是显而易见的。内在动机(如兴趣、好奇心、成就感)和外在动机(如奖励、惩罚)如何相互作用,影响我们的投入程度和持久性。我们将探讨如何培养持久的内在动机,让工作和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第三篇:关系的织网——你我之间的心灵连接 我们是独立的个体,但我们也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不断定义自己。关系是我们内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恋的印记: 童年时期的依恋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我们将探索不同依恋类型(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如何体现在我们的伴侣关系、亲子关系和友情中。理解自己的依恋风格,能帮助我们建立更健康、更稳固的人际连接。 沟通的桥梁: 有效的沟通是建立深刻连接的关键。我们将学习倾听的艺术,非暴力沟通的原则,以及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理解沟通中的误区和陷阱,能帮助我们化解冲突,增进理解,让每一次交流都成为一次心灵的靠近。 共情的温度: 共情,即站在他人的角度感受世界的能力,是建立深层人际关系的核心。我们将探讨共情的构成要素,以及如何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视角,能让我们成为更具同情心和包容心的人。 第四篇:成长的土壤——塑造更丰盈的内在世界 我们的心智并非一成不变,它在经验中不断演变和成长。 自我认知的边界: “我是谁?”这是一个持续探索的问题。我们将尝试跳出简单的标签,去认识一个更立体、更动态的自我。这包括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理解自己的成长空间,并学习如何拥抱不完美。 适应的智慧: 生活充满变化和挑战,我们如何适应这些变化,是衡量我们内心韧性的重要标准。我们将探讨韧性(resilience)的构成要素,以及如何培养面对逆境时的心理力量。 意义的追寻: 最终,我们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将引导你思考,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如何让生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心智图鉴:绘制你的内在世界》并非提供一套标准化的心灵模板,而是提供一套探索工具和视角。它鼓励你成为自己内在世界的侦探,细致地观察、诚恳地反思、勇敢地探索。通过这本书,你将不再被动地接受自己的内心状态,而是能够主动地去理解、去塑造,最终绘制出一幅属于自己、充满活力和无限可能的心智图鉴,开启一段更深入、更丰富的心灵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设计上看,这本书也体现出一种克制而高级的美感,这与它所倡导的“极简”理念是高度契合的。它没有花哨的插图或冗余的装饰,一切都服务于内容的有效传达。但更重要的是,它在内容上所体现的“去芜存菁”的态度,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似乎在不断地提醒读者,真正的自我认知,在于剔除那些社会强加的、不属于你的“身份标签”,回归到核心的、最真实的自我。书中对于“非必要精神内耗”的批判,尤其让我感到振聋发聩。我意识到自己过去浪费了多少时间在无谓的担忧和对未来的过度规划上。这本书鼓励的不是懒散,而是一种高效且聚焦的生命状态——将能量投入到那些真正能产生积极改变的事情上,而不是沉湎于虚幻的焦虑之中。这是一本能帮你清理“精神垃圾”的实用指南。

评分

我喜欢这本书中那种毫不留情的诚实。很多时候,我们更愿意接受那些粉饰太平的解释,来维持表面的和谐。但这位作者显然不愿意走捷径。他直面人性中那些不那么光彩、甚至有些尴尬的面向,并提供了一个出口。它没有宣扬“你永远是对的”这种虚假的肯定,而是告诉你:“理解你的局限性,是走向自由的第一步。”书中对于“适应性障碍”的讨论,让我对自己过去在面对重大生活变动时的僵硬反应有了合理的解释,也让我明白了,有时候“卡住”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心理结构尚未完成重构。这种基于理解的接纳,比单纯的自我鞭策有效得多。这本书仿佛在说:你不需要变得完美,你只需要变得更真实、更完整。这种深刻的、带着人文关怀的心理洞察,是它区别于市面上其他同类读物的关键所在,也是我强烈推荐它的主要原因。

评分

这本关于个人成长与自我探索的书,确实给我带来了一些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不仅仅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励志口号上,而是深入到了探讨人类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复杂心理学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清晰度和耐心。读起来感觉不像是在啃一本晦涩的学术著作,更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又富有洞察力的朋友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书中对于不同思维模式如何影响我们日常决策的分析,让我对自己的一些长期困扰有了新的理解角度。比如,书中提到的一种对“完美主义”的重新定义,不再将其视为积极上进的代名词,而是深入剖析了它如何成为阻碍行动的隐形枷锁。这种解构与重塑的过程,极大地帮助我审视了自己过去的行为惯性,并开始尝试用更灵活、更接纳自己的方式去面对挑战。全书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从理论的铺陈到实际案例的运用,过渡自然流畅,让人欲罢不能,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智慧付诸实践,看看能否在我的生活中激起真正的涟漪。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抱着一种略微怀疑的态度翻开这本书,毕竟市面上关于“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数内容都显得肤浅且重复。然而,这本书的切入点着实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没有试图提供一个万能的“幸福公式”,而是将焦点放在了理解“我们是谁”这个更根本的问题上。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罕见的能力,能够将那些隐藏在潜意识深处的驱动力,用极其生动且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描绘出来。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详细描述了童年经历如何在不经意间塑造成我们成年后的应对机制,那段文字读下来,不夸张地说,我感到一阵醍醐灌顶的震撼。它不是那种让你感动流泪的鸡汤,而是那种让你不得不停下来,认真审视自己过往经历的“清醒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给予的不是简单的安慰,而是结构性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建立在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之上的,因此显得格外坚实有力。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夹杂着一种冷静的幽默感,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沉重的心理学探讨变得异常轻快易读。我发现自己经常在读到某个精妙的比喻时忍不住笑出声来,但笑过之后,马上又能体会到背后蕴含的深刻哲理。这在我以往的阅读体验中并不多见。很多心理学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通俗化,牺牲了深度。而这本书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将复杂的工具和材料打磨得精致且易于上手。特别是书中对于“内在冲突”的解析部分,作者使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两个不想共舞的舞伴”,一下子就将那种拉扯感刻画得淋漓尽致。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人际关系中的摩擦和误解,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具同理心的视角,不再轻易地将责任归咎于他人,而是开始关注冲突背后的系统性问题。

评分

闲暇时看看,还是有所收获。

评分

央视推荐的 肯定好看

评分

说真的不错,真的不错,在中央电视台听说介绍的,再忙也得看看,真的说得挺通俗的移动呢。

评分

不错,开了开头几页,比较专业。

评分

央视推荐

评分

书还没看,应该不错,京东物流很赞

评分

在书店偶然看到的书,内容很喜欢,大五人格的更细化,推荐

评分

感觉还行吧,书的质量还是内容没的说,好挺有深度的书

评分

还美仔细读,朋友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