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政治哲学文集(注释版)

康德政治哲学文集(注释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康德 著,李秋零 译
图书标签:
  • 康德
  • 政治哲学
  • 西方哲学
  • 德文哲学
  • 伦理学
  • 法哲学
  • 政治思想
  • 注释本
  • 经典著作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8534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11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康德政治哲学全部相关著述,含《法权论的形而上学初始根据》、《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论**和平》等文章和论著摘编,书中所收入的文章均由译者增译了《科学院版编者导言》和科学院版编者注,并在必要的地方加了少量的译者注。

作者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启蒙运动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
  其前期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主要是《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1755),其中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后期的哲学研究成果主要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三大批判”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先验唯心论体系,给哲学界带来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哥白尼革命”(又称“开普勒改革”)。

  李秋零,河南唐河人,1957年生,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督教哲学、德国古典哲学。著有《上帝·宇宙·人》、《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等多部专著。译有《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康德书信百封》、《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社会科学方法论》、《从黑格尔到尼采》、《不合时宜的沉思》、《神学与哲学》等三十余部西方学术名著。在中外学刊发表《中世纪神秘主义神学的难题与出路》、《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与中国老庄哲学》、《康德论人性根本恶及人的改恶向善》、《康德何以步安瑟尔谟的后尘?》、《神学与文化的互动》、《古希腊哲学解神话的过程及其结果》、《基督教理论化的起因及其结果》、《汉语神学的历史反思》等数十篇论文。

目录

法权论的形而上学初始根据
前言
道德形而上学导论
法权论导论
法权论的划分
一般道德形而上学的划分
第一卷私人法权
第一篇将某种外在的东西作为自己的来拥有的方式
第二篇获得某种外在的东西的方式
第三篇通过一种公共的司法权的判决而来的主观上有条件的获得
第二卷公共法权

舒尔茨的《不分宗教适用于所有人的道德学说的一种指南尝试》第一部书评


关于一种世界公民观点的普遍历史的理念
科学院版编者导言
命题一
命题二
命题三
命题四
命题五
命题六
命题七
命题八
命题九
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

论书籍翻印的不合法性
科学院版编者导言
一、出版商反对翻印者的法权的演绎
二、对翻印者反对出版商的假托法权的反驳
总的附释
戈特利布?胡弗兰德的《试论自然法权的原理》书评


克劳斯对乌尔利希的《自由学》的书评


论俗语:这在理论上可能是正确的,但不适用于实践
科学院版编者导言

一、论一般道德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二、论国家法权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三、论国际法权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论永久和平
科学院版编者导言
第一章国家间的永久和平的临时条款
第二章国家间的永久和平的确定条款
附录


一项哲学中的永久和平条约临近缔结的宣告

科学院版编者导言

第一节永久和平临近的欢乐前景——从人的生命本性的
最低级别直到其最高级别,即哲学
第二节哲学中临近永久和平的可虑前景

论出自人类之爱而说谎的所谓法权



论编书——致弗里德里希?尼古莱先生的两封信
科学院版编者导言
第一封信致作家弗里德里希?尼古莱先生
第二封信致出版商弗里德里希?尼古莱先生

重新提出的问题:人类是否在不断地向着更善进步?

一、人们在这里想要知道什么?
二、人们如何能够知道它?
三、关于人们想对未来预知的东西之概念的划分
四、进步课题不能通过经验来直接解决
五、然而,预卜的人类历史却必须与某种经验相联系
六、我们时代的一个证明人类道德趋势的事件
七、预卜的人类历史
八、论着眼于向世界福利进步的准则在公开方面的困难
九、向着更善的进步将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收益?
十、惟有在什么样的秩序中才能够期待向着更善的进步?
结束语

《康德政治哲学文集(注释版)》书稿简介 导言 伊曼努尔·康德,这位启蒙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政治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潮的走向。他的政治学说不仅是对前人政治传统的继承与超越,更是对人类社会理性进步的深刻洞察与积极倡导。从对“公法”(ius publicum)的系统梳理,到对“永恒和平”理想的宏伟构想,康德以其严谨的思辨和深刻的洞见,为我们理解政治的本质、国家的功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实现世界和平的可能途径,提供了不朽的思想遗产。 本《康德政治哲学文集(注释版)》旨在系统地呈现康德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政治哲学文献,通过精心挑选的文本和详尽的注释,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康德政治思想的脉络、核心概念及其深远的意义。我们并非要逐字逐句地重复康德的原话,也不是仅仅罗列其政治思想的零散片段,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清晰、连贯且富有启发性的康德政治哲学导览。本书将侧重于展现康德如何从其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根本原则出发,推导出关于政治生活的普遍性法则和理想状态。 卷一:个体自由与国家起源的理论基石 本卷着重梳理康德政治哲学赖以建立的理论根基,特别是其关于个体自由、理性以及国家起源的哲学预设。康德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拥有自由意志,即“自律”(autonomy)的能力,能够依据普遍的理性法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非仅仅受制于自然的因果链条或个人的感性欲望。这种道德自由是人类尊严的根本来源,也是一切政治秩序合法性的最终依据。 我们将从康德的伦理学思想切入,特别是其“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论述。绝对命令要求我们的行为准则能够同时成为一条普遍的法则,即“要这样地行动,使得你对待人性的原则,无论是在你自身还是在任何他人的身上,永远同时是一种目的,而绝不是一种单纯的手段。”这一道德律令,不仅是个人道德实践的最高准则,更是政治思考的出发点。它意味着,任何政治制度的设计,任何法律的制定,都必须以尊重和保障人的主体性、尊严和理性能力为根本前提。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康德关于“公法”的初步构想。公法,在他看来,是“关于国家在外部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的法”以及“关于国家内部公民之间以及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的法”的总称。康德并不认为国家是一种人为的契约产物,例如霍布斯所设想的那样,是为了逃避自然状态下的恐惧和危险而建立的。相反,他认为国家的建立是出自于公民们自愿联合的“公意”(public will),这种公意并非是每个个体意志的简单相加,而是以一种普遍立法为目的的联合。国家,在康德看来,是实现个体自由普遍化的必要条件。离开了国家这样一种普遍的、合法的权力机构,个体的自由就可能落入“不法”状态,即他人的自由可能侵犯我的自由,从而导致混乱和对自由的破坏。国家的作用,正是通过普遍的法律来保障每个人的自由,使得每个人的自由都能在与其他人的自由的普遍法则下共存。 本卷还将涉及康德对“权利”(right)概念的分析,特别是“天赋权利”的观念。康德强调,人的权利并非是统治者授予的,而是根植于人的理性本质。其中,最根本的权利就是“人的自由权”,即在不侵犯他人自由的前提下,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权利。国家存在的合法性,就在于其能否有效地保障所有公民的这一基本权利。因此,国家的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其合法性必须来源于对公民自由的保障,而非对公民自由的压制。 卷二:国家的理性形态与公民的权利义务 本卷将深入康德对理想国家形态的阐述,以及在此前提下,国家与公民之间相互关系的界定。康德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专制主义和君主专制,他所倡导的国家是一种“共和国”(republic)——这里的共和国并非指具体政体形式(如是否是君主制),而是指一种基于“分权”(separation of powers)原则的政治组织形式。在他看来,一个真正的共和国,其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必须严格分离,相互制衡。 立法权,作为最高权力,必须掌握在联合起来的公民手中,或者至少是代表他们的、受到普遍立法原则约束的代表手中。立法者制定的法律,必须是那些所有公民都可能同意的法律。这构成了康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的深刻基础。行政权则负责执行法律,而司法权则负责裁决法律的适用。这种权力的分离,旨在防止任何一个权力部门滥用权力,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康德认为,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并非被动接受者,而是具有积极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首要义务是服从国家法律,即使是对那些他们可能不赞同的法律。但这种服从并非是无条件的奴役,而是出于对国家作为理性法则体现的尊重。康德区分了“公开的合理性”(public use of reason)和“私下的合理性”(private use of reason)。公民在作为国家的一员时,必须服从法律;但在其作为学者或公众人物时,则有权通过公开的言论和写作,自由地评论现行的法律和政策,并提出改进的建议。这种言论自由,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理性的重要动力。 他还强调了公民的“投票权”,尽管他对于谁应享有投票权有着严格的限定,认为只有那些独立自主、能够依靠自己的财产或技艺养活自己,不依赖于他人的恩惠,从而能够理性地行使自己意志的人,才真正具有参与公共事务的资格。尽管这一观点在今天看来存在争议,但其核心在于,公民的参与应是基于其理性能力和独立性的,而非基于其社会地位或财富。 本卷还将探讨康德关于“抵抗权”的观点。他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革命和暴力反抗,认为这会破坏国家的合法性基础,导致更大的混乱。公民唯一被允许的“抵抗”方式,是通过公开的言论和舆论来批评和改变法律。国家的责任在于通过不断自我完善,以理性回应公民的批评,从而避免革命的发生。 卷三:国际政治的理性秩序与永恒和平的理想 在本卷中,我们将转向康德对国际政治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关于实现世界和平的宏伟构想。康德认为,国家之间的关系,正如个体之间的关系一样,也可能陷入“不法”状态,即弱肉强食、战争频仍的自然状态。因此,国际社会也需要一种“公法”,来规范国家之间的关系,从而保障世界和平。 康德在其著名的《论永久和平》(Zum ewigen Frieden)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和平理论。他明确指出,战争并非是不可避免的,而是可以通过建立一种理性的国际秩序来逐渐消除。他提出了实现永久和平的“六个初步规定”(sechs definitive Artikel),其中包括:1. “任何国家的和平条约,都不得包含有在未来可能导致新的战争的秘密条款。”2. “任何国家不得被另一国家所吞并、交换、购买或赠与,因为国家不是以此为目的的财物。”3. “常备军应被逐渐废除。”4. “国家不得制造国债。”5. “任何国家不得以武力干涉另一国家的宪法或政府。”6. “任何国家在与其他国家发生争执时,不得采取其在与其他国家发生争执时,不得采取能使信任其未来和平谈判的敌对行为。” 这些初步规定,旨在从根本上消除导致战争的诱因,建立一个以和平为基础的国家关系。在此基础上,康德提出了实现永久和平的“三个决定性条款”(drei definitive Artikel): 第一, “各邦的市民政体,应是共和的。” 康德认为,只有共和政体,即权力受到制约、公民能够参与政治决定的政体,才能真正理解战争的残酷性,并更倾向于和平。 “共和”的内在逻辑,即公民通过自己的代表来行使立法权,使得人民能够决定是否要卷入战争,而战争的代价最终将由人民承担。 第二, “国际法应建立在自由联邦的基础上。” 康德并不设想建立一个统治世界的“世界帝国”,因为他认为这会带来新的专制风险。相反,他提倡建立一个由独立主权国家组成的“自由联邦”(foedus liberale),各国在联邦内共同遵守国际法,并通过协商和仲裁来解决争端。这种联邦不是一个强制性的联盟,而是各国自愿联合,以维护共同和平为目标。 第三, “世界公民法应限制在永恒和平的条件之内。” 康德在这里引入了“世界公民权”(cosmopolitan right)的概念。这意味着,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个体,都应该受到一种普遍的、超越国家界限的法律的保护。这种保护并非是要授予个体在其他国家随意居住的权利,而是指,如果一个人来到某个国家,该国不得以敌对的方式对待他,不得剥夺他通过和平方式获得居留权的希望。这种世界公民法,是实现国际正义和消弭全球冲突的重要补充。 本卷将深入分析康德为何认为“永恒和平”并非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是人类理性进步的必然趋向。他强调,尽管自然本身充满着冲突和竞争,但其内在的“目的性”在于,它通过各种方式(如气候、地理等)促进了人类的交流和理解,从而为和平的实现创造了条件。最终,人类的道德进步将引导我们走向一个更加理性、公正和和平的世界。 结语:康德政治思想的当代价值 《康德政治哲学文集(注释版)》的编纂,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理解康德政治思想的平台。康德的政治哲学,穿越时空,至今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示意义。他的关于个体自由与理性、国家合法性与权力制约、公民权利与义务、以及国际秩序与永久和平的深刻论述,为我们理解当代政治面临的挑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从对民主制度的理想构建,到对人权保障的理论辩护,从对国际法治的倡导,到对全球治理的探索,康德的思想脉络始终贯穿其中。本书希望通过严谨的注释和清晰的梳理,帮助读者把握康德思想的核心精髓,激发读者对政治哲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并最终在理解康德的基础上,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自由和和平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本书并非要为康德的每一个观点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要激发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领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对“实践性”的强调,这一点在许多纯粹理论化的哲学著作中往往被弱化了。康德的政治哲学,不是空中楼阁式的空想,而是对现实困境的深刻回应。特别是关于“人类的普遍性历史目的”那几篇文章,读来让人热血沸腾。康德将历史视为一个充满冲突与进步的辩证过程,他坚信,尽管人类充满了非社会性(如自私和对抗),但理性的要求最终会迫使他们走向建立普遍和平的国际法秩序。这种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乐观预判,在经历了无数次世界动荡之后,读来依然充满力量。它不像一些现代理论那样悲观地认定冲突是永恒的,而是提供了一种基于理性责任的建设性愿景。这种既承认人性弱点,又坚定信念于理性进步的平衡态度,让我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多了一份审慎的希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雅致,硬壳精装,封面烫金的字体在深色背景下显得沉稳而有质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厚重。内页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米白色的纸张配合清晰的排版,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我特别欣赏注释部分的编排方式,它没有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将注释塞在页脚,而是采取了更人性化的侧边栏或章节后集中标注的方式,既保证了正文阅读的流畅性,又方便读者随时查阅,这对于理解康德那种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论证过程来说至关重要。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关于“绝对命令”的推导时,一开始有些困惑,但通过仔细比对注释中对相关概念的溯源和对比,尤其是对卢梭、霍布斯等前人思想的引用与辨析,我才豁然开朗。可见,这部文集的编者在提升阅读体验和学术严谨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文本应有的尊重,也极大地提升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研读康德的门槛和乐趣。

评分

就翻译的质量而言,这部文集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高度。很多德语哲学表达,尤其是那些涉及规范性、义务性和先验性的词汇,其精确性难以用日常语言完全对应。我特意交叉比对了几段关于“天赋权利”和“自然状态的退出”的关键论述,发现译者明显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去寻找最贴切的中文对应词,既要符合康德体系的内在逻辑,又要让现代读者能够领会其精髓。例如,对于“Sittlichkeit”(伦理/道德生活)和“Moralität”(道德性/纯粹的道德法则)的区分,译者处理得极其到位,这在早期的康德译本中常常混淆不清。这种对哲学词汇的专业化和系统化处理,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时常需要停下来猜测译者意图的煎熬,而更像是一次与原作者心意的直接对话。一本好的哲学译本,其价值不亚于一本优秀的原创著作,而这套文集无疑是顶尖的那一列。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是带着敬畏心打开这本“文集”的,毕竟康德的名头摆在那里,总觉得是高不可攀的学术禁区。然而,这套注释版却以一种近乎“温柔”的方式将我引入了康德的政治世界。那些初看起来晦涩难懂的德语术语,在译者精妙的翻译和随文的解析下,变得可以咀嚼和消化。比如他对“意愿”(Will)和“选择”(Choice)之间细微差别的界定,在其他译本中常常语焉不详,但在这一版中,通过旁注对拉丁文原意的补充,我清晰地把握住了康德哲学的核心关切点——即道德行动的内在根据。这套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汇集了文本,更在于它搭建了一座理解康德思想的脚手架。我不再感觉自己在面对一堵冰冷的墙,而是在一个学者的引导下,一步步攀登至思想的高地。对于那些渴望真正入门康德政治哲学,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皮毛的读者而言,这套注释版无疑是最好的“向导”。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量可谓是相当扎实,我花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勉强读完第一遍。它收录的篇目覆盖了康德从早期的自然法思想,到中期《实践理性批判》中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再到晚期关于永恒和平的政治构想,脉络清晰,脉络清晰,几乎囊括了他所有重要的政治学论述。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他对“公法”(Public Right)的系统阐述。康德在这里不仅仅停留在对理想共和国的描绘,而是深入探讨了国家如何从自然状态中脱离出来,建立起一种基于自由和平等公民的法律共同体。他的论证逻辑之严密,简直像一座精密的钟表结构,每一个齿轮——无论是关于契约的论述,还是对权力分立的界定——都紧密咬合,推动着最终实现一个理性的政治秩序。我曾尝试将某些章节与当代政治理论进行比对,发现即便是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康德对法治、对共和主义原则的坚持,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批判性,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翻一翻”就放下的书,它要求你全身心的投入和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