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理论联系实际,全面系统阐释方与圆的人生大智慧;从浅显到深奥,完整展现方与圆的人生哲学。在内容上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述了为人之道、处世之道、商海之道以及谋略之道等,并以事例为佐证,说明如何在生活中、职场中、商海中恰当地应用方圆哲学和方圆智慧,教你圆润为人、圆融处世的技巧和学问,正确面对商海谋略中的博弈和竞争,在社会上、职场中管人驭人的绝招和策略等,让你占尽先机,步步为营,早一步窥得成功的秘密。
目录
第一篇 方是刚,圆是柔
过刚则无弹性
过柔难以成形
阴无阳不利,刚无柔不生
方是为人处世之根本
方能让人放下功利
让人格成为一生的守护
挺直腰杆成大事
圆能让人懂得分享
做人要懂得知恩图报
用灵活手段达到目的
第二篇 方是原则,圆是机变
坚持是方,放弃是圆
从路径依赖走出来
改变思维,改变人生
安于现状就是自我套牢
因事而变,让人生总处在不败的状态
取巧不投机,圆融走捷径
脚踏实地,拒绝浮躁
稳住方寸,静对非议
风雨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第三篇 讲求方正,乃为人之本
恪守信誉,方能立足
做回真正自由的自己
慎独自省
执着走自己的路
人贵自制
谦逊的人最高贵
只有尊重自己才能被人尊重
不断充实自己
第四篇 圆融为人,乃应世之道
做事方正,做人圆融
方外有圆,圆内有方
重视日常应酬
悄悄为他人做点好事
脸上先有微笑
巧获热情与好感
求大同存小异
假糊涂结真人缘
给人好处莫张扬
善于“储存”人情
第五篇 方圆通融,做人要变通
个性灵活
舍小利为大谋
以退为进
善于趋福避祸
让一步,收获更大
以和为贵
吃小亏占大便宜
做事要分轻重缓急
第六篇 圆润为人,须通晓人情世故
为人低调好处多
自我解嘲保面子
得意不可忘形
捧人要合宜
在前在后有分寸
为人切莫太聪明
学会和他人分享名利
学会忍耐,低调做人
坦率表达和维护自己的利益
第七篇 方圆处世。讲究刚柔相济
该刚则刚,当柔则柔
记得给别人留面子
应对自如,才能游刃有余
无为而治
妥协不是软弱
身处弱势不气馁
成全别人的好胜心
大丈夫能屈能伸
顺应形势发展,保护自己利益
施于人者被施
第八篇 方法圆融,沟通无碍
把握好说话的时机
言语简洁,一语中的
融洽从学会倾听开始
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
争论永远没有赢家
开诚布公打动人心
无声胜有声
投其所好,沟通顺畅
讷于言而专于行
第九篇 交友方圆有度
人心迷离,择友须慎
三教九流皆可交
关键时刻拉人一把
交友有礼
玩笑话慎重说
善于“储存”朋友
捕获可供利用的“贵人”
朋友不可透支
做足人情
拒绝朋友的请求不头疼
朋友有亲疏远近
不以喜厌交朋友
第十篇 职场应对,方圆有术
做上司“肚子里的蛔虫”
学会与上司沟通
如何成为上司的得力助手
擅长领会上司的真实意图
忠诚比能力更重要
在领导面前不妨装装“嫩”
不在其位,不谋其职
切勿与上司争功
与同事相处有道
良禽也要择树而栖
第十一篇 守业为方,创业为圆
方正守业,严明的纪律是团队不可或缺的
厕融创业,在博弈中求优势地位
利用感官“情报网”发现商机
一番寒彻骨,才得扑鼻香
谋是基础,断是关键
把握机遇才能大展宏图
守誉为方,积累资本
质量取胜,药好才能称王
居安思危.时刻保持危机感
口碑是最好的广告
义利圆融,发达不忘旧情
不和恶性竞争沾边
第十二篇 亦方亦圆的经商战术
市场面前,速度制胜
厚利多销:“抢”富人的荷包
以狼的专注捕获每一个猎物
从商之道,和为上
把“双赢牌”的蛋糕越做越大
商海论战,“稳”字当先
善借他人智慧
顺势而治,借树开花
先吃亏,后收益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善隐者,最易抢占商机
搭形造势,成就影响力
借顾客的要求图发展
学会“狐假虎威”
精彩书摘
《方与圆》:
过刚则无弹性
坚守方正没有错,但是做人如果过于刚直,就失去了做人的弹性,容易得罪人,容易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正如人们经常说的那样:过刚易折。所以我们在坚守方正的同时,也要保持做人的弹性,把握好“火候”,适可而止,同时也要学会圆融变通,否则受苦的就只有自己。
唐德宗时杨炎与卢杞一度同任宰相。卢杞是一个除了逢迎拍马之外一无所长的阴险小人,而且相貌奇丑无比。而与卢杞同为宰相的杨炎,却满腹经纶,一表人才。
但是,博学多闻、精通时政、具有卓越政治才能的杨炎,虽然具有宰相之能,性格却过于刚直。因此,像卢杞这样的小人,他根本就不放在眼里,从来都不屑与卢杞往来。
为此,卢杞一直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算计杨炎。
正好节度使梁崇义背叛朝廷,发动叛乱,德宗皇帝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前去讨伐。杨炎认为李希烈为人反复无常,坚决阻挠重用李希烈。
但是德宗已经下定了决心,对杨炎说:“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可是,刚直的杨炎并不把德宗的不快放在眼里,还是一再表示反对任用李希烈,这使本来就对他有点不满的德宗更加生气。
不巧的是,诏命下达之后,正好赶上连日阴雨,李希烈进军迟缓,德宗又是个急性子,于是就找卢杞商量。卢杞便对德宗说:“李希烈之所以拖延徘徊,正是因为听说杨炎反对他的缘故,陛下何必为了保全杨炎的面子而影响平定叛军的大事呢?不如暂时免去杨炎宰相的职位,让李希烈放心。等到叛军平定之后,再重新起用杨炎,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卢杞的这番话看似为朝廷考虑,而且也没有一句伤害杨炎的话,但德宗果然听信了卢杞的话,免去了杨炎的宰相职务。
就这样,一味刚直的杨炎因为不愿与小人交往而莫名其妙地丢掉了相位。
用违背道义、逢迎权势的态度来处世,固然会毁坏名气、丧失气节;但一味刚正不阿,不懂得保护自己、掩藏自己,那么最终受苦的就只有自己。所以,我们在想维护自己正直的生活态度的时候,也要学会一点圆滑,学会掩藏住自己的锋芒,让别人在你身上找不到话柄。
韩世忠和岳飞、张浚都是宋高宗时的抗金名将,高宗因怕这些名将功高盖世,以后难以驯服,所以急于和大金议和,因众将抗金意志坚决,而且在战场上节节胜利,大金在军事上抵御不住岳飞、韩世忠,便在外交上给宋高宗施加压力,说大宋议和没有诚意。
宋高宗听信秦桧的奸计,解除了三人的军权,任命张浚、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用职务上的升迁使三人脱离军队。
后来秦桧因岳飞多次阻挠他与大金议和的奸计,又屡次出言攻击他,心中怨恨,便罗织罪名把岳飞逮捕入狱,将其害死于风波亭。
当韩世忠听到岳飞被秦桧害死的消息后,义愤填膺当面质问秦桧,岳飞究竟所犯何罪?
秦桧无言以对,支支吾吾地说:“岳飞的儿子岳云给部将张宪写信。让张宪要求朝廷派岳飞回军中,话虽不明白,这事件莫须有。”
韩世忠大怒,厉声说道:“仅凭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人心。”拂袖而去。
岳飞死后,韩世忠知道自己也难容于秦桧,便请求解除枢密使的职务。
韩世忠赋闲之后,口不言兵,每天跨驴携酒,泛游西湖,许多人都不知道这是名震天下的韩元帅。
韩世忠的部将旧属路过杭州时,都来拜访老帅,韩世宗一律不见,平时也绝不和军中大将通报消息,以免被秦桧罗织成罪名。
秦桧害死岳飞后,对韩世忠也是恨之入骨,恨不能把他也一并除去。然而他没想到害死岳飞的民愤会如此之大,自己也感到很害怕,又见韩世忠口不言兵,和军队断绝往来,也不再出言阻挠自己与大金议和的奸计,既无威胁也无妨碍,便放过了他。
……
《方与圆》 第一部分:初见,世界的轮廓 故事从一个名叫“定点”的小镇开始。定点,顾名思义,似乎一切都遵循着某种固定的、不可撼动的规则。小镇的建筑笔直而规整,街道如同精心绘制的网格,连居民的生活节奏也仿佛被一条看不见的线牢牢牵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里,“方”似乎是唯一的真理,是秩序的象征,是安稳的代名词。 然而,在这个看似完美的几何世界里,却孕育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裂痕。莉亚,一个有着一双深邃眼眸和一颗不安分心灵的年轻女子,是定点镇上一个普通的裁缝。她每天都在为镇上的居民缝制着合身的衣裳,用精确的剪刀和尺子,裁剪出符合他们体型和期待的“方正”轮廓。但当她低头望着一块块布料时,她的思绪却常常飘向窗外,飘向那些超越了直线和直角的美丽。她会在夜深人静时,用细密的针脚,在暗色的丝绒上绣出弯曲的藤蔓,绣出流动的云纹,那些在定点镇上被视为“不合时宜”的曲线。 一天,一位从遥远城市来的旅行者,带来了几件奇特的服饰。那些服饰的剪裁流畅自然,没有一丝生硬的棱角,色彩也如同打翻的调色盘般斑斓而和谐。尤其是其中一件丝绸长袍,那柔软的垂坠感,那随着身体的律动而产生的微妙变化,深深地触动了莉亚。她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除了“方”,世界还存在着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美——“圆”。 旅行者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但他赠予莉亚一本破旧的笔记本。笔记本里没有文字,只有密密麻麻的,以不同角度、不同风格描绘的图案。有的是抽象的几何图形,有的则是对自然景物的写意。莉亚惊讶地发现,其中许多图案都充满了她从未想象过的“圆”的元素:流畅的弧线、完美的圆周、如同螺旋般延伸的纹理。她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翻阅着,仿佛在阅读一本失落的古籍,从中汲取着前所未有的灵感。 第二部分:探寻,形状的哲学 从那天起,莉亚的生活轨迹开始悄然改变。她开始尝试在自己的设计中融入“圆”的元素。起初,只是在衣摆处设计出微微的弧度,或是用圆形的扣子代替方扣。但渐渐地,她大胆地将衣袖设计成流畅的飞袖,将领口设计成柔和的圆领,甚至开始尝试用层叠的,如同花瓣般绽放的裙摆来打破定点镇一成不变的直线条。 她的改变并没有立刻被所有人接受。一些年长的居民皱起了眉头,认为她的设计“不庄重”、“太随意”。他们习惯了方正的衣襟,习惯了直挺挺的站姿,莉亚的“圆”让他们感到陌生,甚至有些不安。“世界就应该是方方正正的,”老镇长曾语重心长地对她说,“这样才稳定,这样才看得清。” 但莉亚内心深处的渴望却愈发强烈。她开始更加深入地研究那些图案,思考“圆”究竟意味着什么。她发现,“圆”并非简单的曲线,它代表着流畅、变化、包容,甚至是无限。它不像“方”那样有着明确的边界,却能自然地与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产生一种和谐的韵律。她开始在定点镇的角落里,寻找那些被忽略的“圆”。她发现,夕阳西下时,天空并非一个完美的圆,而是有着柔和的边缘;水滴落在湖面时,泛起的涟漪是层层递进的圆;就连小镇中央那棵古老的橡树,它的年轮也是一圈圈不断延展的圆。 莉亚决定走出定点镇,去亲眼看看那些在旅行者笔记本里描绘过的,充满“圆”的世界。她告别了熟悉的一切,带着她的针线包和那本珍贵的笔记本,踏上了旅程。 她的旅途并不平坦。她来到一个名为“流光”的城市,这里的建筑不再是笔直的方块,而是充满了曲线和拱顶,如同大自然的雕塑。居民的服饰也更加大胆,色彩的运用如同泼墨般自由。在这里,她看到了真正的“圆”:古老的圆形剧场,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故事和歌声;蜿蜒的河流,在阳光下闪烁着圆润的光芒;市集上,人们的笑声如同圆形的波纹,荡漾开去。 在流光,她遇到了一个名叫艾伦的工匠。艾伦擅长用金属和石头塑造各种几何形态,他的工作室里摆满了精美的器皿和雕塑。艾伦被莉亚的设计所吸引,尤其是她对布料的独特理解。他们开始交流,艾伦向莉亚展示了如何用不同的材质和手法来表现“圆”的质感,如何让金属的光泽如同水波般流动,如何让石头的纹理呈现出螺旋的纹路。 莉亚也向艾伦展示了她对“圆”的理解,她用她那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描绘出“圆”在自然界和人文中的无数形态。她告诉艾伦,“方”有它的力量,它代表着稳定和基础,但“圆”则代表着连接和无限。没有“方”作为基础,“圆”就失去了落脚点;没有“圆”的流动,“方”就会变得僵硬。 第三部分:融合,生命的律动 在流光的时间,莉亚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她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形状,而是开始思考“方”与“圆”的内在联系。她发现,即使是最方正的建筑,它的窗户也常常是圆形的;即使是最圆润的器皿,它的底部也需要一个稳定的“方”形底座。它们并非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她开始尝试将“方”的结构与“圆”的形态进行巧妙的结合。她设计出带有方形骨架,但外层却用层层叠叠的丝绸勾勒出圆润轮廓的礼服;她用方形的丝巾,在颈间系出优雅的圆环;她甚至在男士的衬衫上,用圆形的纽扣,搭配出简洁而富有变化的图案。 艾伦也从莉亚的视角中获得了启发。他开始在自己的金属雕塑中,加入更多柔和的曲线,让原本冰冷的金属散发出温润的光泽。他尝试将坚硬的金属块,打造成如同水滴般圆润的造型,让它们在光线下投下斑驳的阴影,如同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他们的创作引起了流光城居民的注意。人们被他们作品中展现出的新颖和和谐所吸引。有人说,莉亚的设计让他们的身体感受到了久违的舒展和自由;有人说,艾伦的雕塑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宁静和启迪。 当莉亚再次回到定点镇时,她已不再是那个只知道缝制方正衣裳的裁缝。她的眼神更加坚定,她的内心更加丰富。她带来了流光城的色彩,带来了艾伦的匠心,更带来了她对“方”与“圆”的全新理解。 她没有试图改变定点镇的“方正”。她知道,“方”是这里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他们安定的港湾。但她用她的设计,为这个小镇注入了新的活力。她在小镇广场上,用不同颜色的布料,拼出了一些带有流畅曲线的图案,如同地毯般铺展开去,让原本单调的地面变得生动起来。她为镇上的小剧场设计了新的舞台幕布,幕布的边缘不再是生硬的直线,而是如同波浪般起伏。她还开始在镇上的教堂里,用彩绘玻璃,描绘出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投下的斑驳“圆”形光斑。 起初,居民们依然有些不适应,但渐渐地,他们发现,这些“圆”并没有破坏定点镇的秩序,反而让生活变得更加有趣和多彩。孩子们喜欢在那些色彩斑斓的布料图案上奔跑嬉戏,老人们在教堂里看着那些柔和的光影,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 莉亚的改变,也带动了定点镇上其他人的思考。一些年轻的裁缝开始尝试在她设计的元素,一些镇民开始在自己的生活空间中,加入一些带有“圆”的装饰。定点镇依然是那个“方正”的小镇,但它不再是死板的,而是开始有了生命的律动,有了呼吸的节奏。 第四部分:共生,无限的可能性 莉亚的故事并没有在定点镇画上句号。她意识到,无论在哪个地方,“方”与“圆”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它们共同构成了世界的真实。她开始在定点镇和流光城之间穿梭,将两地的文化和理念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 她发现,定点镇的“方”,给予了她创作的稳定性和扎实的基础;而流光城的“圆”,则赋予了她的设计无限的想象空间和生命力。她开始为定点镇设计出更具现代感的,同时又不失传统韵味的服装,例如带有优雅弧线的西装,或是用方格面料拼接出圆形图案的连衣裙。她也为流光城的设计师们,提供了他们所缺乏的,那种来自“方”的严谨和逻辑。 她的作品在两个城市之间架起了桥梁,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方”与“圆”的关系。人们不再将它们视为对立的两极,而是开始理解它们的互补性和共生性。一个完美的“圆”,离不开“方”形的支撑;一个稳固的“方”,也需要“圆”形的柔化来展现其生命力。 莉亚的故事,最终成为了一部关于理解、关于包容、关于创造的史诗。它讲述了一个平凡的裁缝,如何通过对形状的探索,看到了世界的不同维度,并最终用自己的双手,将这些不同的维度和谐地编织在一起。 她的作品,最终没有被简单地归类为“方的”或者“圆的”,而是被赋予了一个全新的,超越了形状本身的意义——它们是生命的律动,是和谐的象征,是无限可能性的体现。而定点镇和流光城,这两个原本代表着不同哲学理念的城市,也在莉亚的努力下,找到了属于它们自己的,独特的共生之道。 故事的结尾,莉亚站在定点镇的最高处,眺望着远方。她看到,远处的山峦并非完全的直线,而是有着柔和的曲线;天空的轮廓也并非完全的圆形,而是充满了变化。她知道,世界上的“方”与“圆”,永远都在不断地变化和融合,而她,将继续用她的针线,去捕捉这世间最美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