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颇为酣畅淋漓,但这种酣畅并非源于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来自于作者逻辑构建的磅礴气势。它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古代长卷,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审慎的考量和布局。我尤其欣赏它处理时间跨度和地域广度的能力,能够自如地在宏观的时代背景与微观的史料考证之间游走,而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或脱节。语言风格上,它保持了一种克制的、学者的严谨,但其中蕴含的洞察力却极富穿透力,时常在不经意间击中核心的时代困境。它迫使我不断地暂停,合上书本,沉思片刻,以消化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和精妙见解。对于任何一个对思想史和文明演变抱有真诚好奇心的人来说,这都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佳作,它挑战了我们对“成熟”与“进步”的传统定义。
评分从装帧设计到排版布局,这本书本身就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权威的气质。内容上,它最成功的一点在于其内在的结构性张力——它似乎总是在“肯定”与“否定”、“继承”与“背离”之间进行精妙的拉扯。作者构建的分析框架非常宏大,但其叙事却极其注重细节的精准性,两者之间的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避免了理论的空泛或史实的堆砌。对我个人而言,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去重新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底色,并思考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规范,是如何在漫长的时间中被塑造、被巩固,又如何可能在未来被超越。这是一次精神上要求极高,但回报也极其丰厚的智力旅程。
评分这本厚重的历史梳理,读来真是一场对心智的深度探索。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像是拿着一把精巧的手术刀,层层剖开了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历史叙事。它没有急于给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将各种复杂的矛盾和张力并置于读者眼前,迫使我们去思考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命运,以及宏大叙事是如何在历史的缝隙中被建构和解构的。特别是关于权力转移和文化认同转变的那几个章节,论证的严密性和逻辑的流畅性令人叹服。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它”。读完之后,感觉对过往的许多历史事件都有了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视角。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提供了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成功地引导读者进入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充满思辨性的历史对话之中。
评分翻开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巨大的、堆满了尘封文献的图书馆,但幸运的是,作者为我们搭建了一条清晰而富有引导性的路径。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它需要投入精力,需要读者愿意去跟随着作者的思绪,穿越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地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例外”和“边缘”声音的挖掘,那些在主流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群体和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有力的凸显和重新定位。这种对多元视角的拥抱,使得整部作品的张力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它没有采取单向度的赞美或批判,而是致力于呈现历史的复杂性,那种充满张力与挣扎的美感。每一次阅读的深入,都像是揭开了一层新的迷雾,让人对事物的表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此书行文如同一场精彩绝伦的辩论赛,观点犀利,证据确凿,但又不失学者应有的风度与克制。它成功地将看似抽象的哲学思辨,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得那些高悬的理论获得了落地的载体。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选取引文和注释上的考究,每一步都踏实有力,显示出扎实的文献功底。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很多以前似是而非的认知都被精准地校准了位置。它不是在教导我们接受某种既定的真理,而是在提供一套分析工具,让我们学会如何独立地去审视和建构自己的理解框架。这种“授人以渔”的写作方式,远比直接灌输结论来得更为珍贵和持久。
评分正在阅读中,感觉不错
评分正在阅读中,感觉不错
评分正在阅读中,感觉不错
评分本书为《思想史研究》系列丛书第九辑,收录海内外学者的七篇专题文章,或从政治,或从学术,如经、史、儒的关系、古代"中国"观念的演变等话题,讨论古往今来思想史之正统问题。封建时代的古中国,讲求世子承袭、血脉正统,使得“攘夷”成为此后数代汉族政权抵御外族入侵时的经典口号。是以自齐桓公举“尊王攘夷”的大旗,确立周王室的权威正统,至满清入关多年,仍被斥为夷。然华夏亦以文化同一为正宗,有夷狄能忠孝仁义者,则进之曰夏,是以上述满清虽曾被视为夷,但因其能被教化而行华夏文化之精髓,终得政权统治之久安。家国天下,忠孝仁义,是为正统之精义。自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寰宇取代古之黄帝天下,在抵御列强入侵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以及具备真正民族国家含义的新“中国”逐步形成,五十六个民族亦成“一家”,之前的“夷夏”之别不复存在。然而在世界而言,论及普世价值必称西式的民主、自由、平等,从此意义上说,“新中国”亟需重建自身的文化话语,在政治正统之外,亦以文化正统立于全球。本辑即收录专题文章及相关典籍,探讨“中国”正统的变化与发展。是以就一国一朝而论,其正统性有二:其一,汉人为主体之政权,此以血脉之绍绪而为正统,则东晋、南宋虽居偏安之实,犹不失正统之名。其二,华夏数千年主流价值,即忠孝仁义,此为文化之正统,是以嬴秦、满清虽有族类之异,然二者治安之久暂,良不因文化有以致之耶?是以正统当兼有二义:即政治正统与文化正统。前者为民族主义,盖断不容异族之主宰中国也;后者则为普遍主义,诚以华夏数千年之高远理想,当惠及人类也。二者不可阙一,否则,正统性不免有阙失,未为真正之正统矣。 至于今日之中国,其情形或稍异于古。盖《春秋》于其始也,据周、鲁、齐、晋、宋、卫、郑为中国,以捍御夷狄,其终则进楚、秦、吴为中国,乃不复远近大小之分,廪廪然驯至大同矣。若吾旧日之中国,地跨九州五服,有五十六民族之众,今则熔为一炉矣,而名之为中华民族,是以今则不得据旧日夷夏之判分,须视五十六民族为诸夏,甚至以为中国矣。中国之为中国,非汉人一族之谓也,凡居于此土之中华民族,莫非中国之一分子。古人素视夷狄为&"化外&"之民,至其被至于忠孝仁义之化中,则不复摈之,而进为诸夏矣。据此义而论,异日吾中国将视整个儒家文化圈为诸夏,至于奉自由、民主、平等之说者,真夷狄也。故就广义而辨夷夏,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东亚为诸夏,而绌欧美为夷狄矣。今之异于古者,尚有一义。吾国尊西洋之马克思主义为圣经,奉西洋之民主、自由、平等诸说为普世价值,崇洋若此,大悖&"新中国&"应有之义也。吾党素以&"新中国&"自矜,而黜晚清与民国为&"旧中国&",彼时诚外有列强环伺,内则分崩离析,虽有中国之名,而无中国之实,焉得视为&"旧中国&"哉!盖&"旧中国&"者,唯晚清以前之中国得居之。其时天朝为世界之中心,忠孝仁义之价值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是乃得名为&"中国&",此&"旧中国&"之义也。据此义而论,今之美国,真&"中国&"也。是以今日中国欲真正成为中国,即新中国,非国强民富之谓也。异日吾数千年列圣相传之道,即忠孝仁义之价值,能再度成为普世价值,如是方为&"新中国&"。是以今当效法孙文晚年之认祖归宗,视&"三民主义&"为孔孟道统之传,而尊儒家经典为圣经,奉忠孝仁义之说为普世价值。设能若是,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既不失政治之正统,亦为文化之正统,诚为真正合法之天朝政权。虽然,马克思主义有取天下之功,诚不容讳焉。自古以来,革命皆&"马上&"得天下,则先贤之&"上马&",良有以也。今当治天下之时,则须&"下马&"矣,而不得不遵用儒术也。如此,马上马下,各成其功,两不相妨,又何必自疑焉。至于学术之正统,斯道统之谓也。《尚书·洪范》云:&"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盖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迄于孔、孟,古之列王列圣也,其所行所明之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当凛遵不违。凡不由此道者,斯异端而已。春秋之时,孔子诛少正卯,孟子拒扬墨,其后有宋儒辟佛老,莫不为道之干城,而以辟异端为己任焉,今之右儒者当有此意识。盖辟异端之旨,不过在确立吾华夏文明数千年文化之主体性而已。虽然,西学自不妨研究,然其目的不过取以佑护吾国吾民吾学而已。盖西学犹田间之杂草,当时时锄之,方能化为肥料,真正为吾所用矣。若让其自由生长,斯为正苗之害而已。吾儒之辟异端,其精义正在于此。唯经此辟异端之必要步骤,从而真正确立中国自身之道统或学统,方能以广博之心胸,海纳百川之姿态,于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皆兼收并蓄之。至是,不同文化间方能有真正之对话与交流。否则,诚不免于门户胶柱之偏,或失于邯郸学步之浅,皆非是也。
评分本书为《思想史研究》系列丛书第九辑,收录海内外学者的七篇专题文章,或从政治,或从学术,如经、史、儒的关系、古代"中国"观念的演变等话题,讨论古往今来思想史之正统问题。封建时代的古中国,讲求世子承袭、血脉正统,使得“攘夷”成为此后数代汉族政权抵御外族入侵时的经典口号。是以自齐桓公举“尊王攘夷”的大旗,确立周王室的权威正统,至满清入关多年,仍被斥为夷。然华夏亦以文化同一为正宗,有夷狄能忠孝仁义者,则进之曰夏,是以上述满清虽曾被视为夷,但因其能被教化而行华夏文化之精髓,终得政权统治之久安。家国天下,忠孝仁义,是为正统之精义。自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寰宇取代古之黄帝天下,在抵御列强入侵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以及具备真正民族国家含义的新“中国”逐步形成,五十六个民族亦成“一家”,之前的“夷夏”之别不复存在。然而在世界而言,论及普世价值必称西式的民主、自由、平等,从此意义上说,“新中国”亟需重建自身的文化话语,在政治正统之外,亦以文化正统立于全球。本辑即收录专题文章及相关典籍,探讨“中国”正统的变化与发展。是以就一国一朝而论,其正统性有二:其一,汉人为主体之政权,此以血脉之绍绪而为正统,则东晋、南宋虽居偏安之实,犹不失正统之名。其二,华夏数千年主流价值,即忠孝仁义,此为文化之正统,是以嬴秦、满清虽有族类之异,然二者治安之久暂,良不因文化有以致之耶?是以正统当兼有二义:即政治正统与文化正统。前者为民族主义,盖断不容异族之主宰中国也;后者则为普遍主义,诚以华夏数千年之高远理想,当惠及人类也。二者不可阙一,否则,正统性不免有阙失,未为真正之正统矣。 至于今日之中国,其情形或稍异于古。盖《春秋》于其始也,据周、鲁、齐、晋、宋、卫、郑为中国,以捍御夷狄,其终则进楚、秦、吴为中国,乃不复远近大小之分,廪廪然驯至大同矣。若吾旧日之中国,地跨九州五服,有五十六民族之众,今则熔为一炉矣,而名之为中华民族,是以今则不得据旧日夷夏之判分,须视五十六民族为诸夏,甚至以为中国矣。中国之为中国,非汉人一族之谓也,凡居于此土之中华民族,莫非中国之一分子。古人素视夷狄为&"化外&"之民,至其被至于忠孝仁义之化中,则不复摈之,而进为诸夏矣。据此义而论,异日吾中国将视整个儒家文化圈为诸夏,至于奉自由、民主、平等之说者,真夷狄也。故就广义而辨夷夏,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东亚为诸夏,而绌欧美为夷狄矣。今之异于古者,尚有一义。吾国尊西洋之马克思主义为圣经,奉西洋之民主、自由、平等诸说为普世价值,崇洋若此,大悖&"新中国&"应有之义也。吾党素以&"新中国&"自矜,而黜晚清与民国为&"旧中国&",彼时诚外有列强环伺,内则分崩离析,虽有中国之名,而无中国之实,焉得视为&"旧中国&"哉!盖&"旧中国&"者,唯晚清以前之中国得居之。其时天朝为世界之中心,忠孝仁义之价值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是乃得名为&"中国&",此&"旧中国&"之义也。据此义而论,今之美国,真&"中国&"也。是以今日中国欲真正成为中国,即新中国,非国强民富之谓也。异日吾数千年列圣相传之道,即忠孝仁义之价值,能再度成为普世价值,如是方为&"新中国&"。是以今当效法孙文晚年之认祖归宗,视&"三民主义&"为孔孟道统之传,而尊儒家经典为圣经,奉忠孝仁义之说为普世价值。设能若是,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既不失政治之正统,亦为文化之正统,诚为真正合法之天朝政权。虽然,马克思主义有取天下之功,诚不容讳焉。自古以来,革命皆&"马上&"得天下,则先贤之&"上马&",良有以也。今当治天下之时,则须&"下马&"矣,而不得不遵用儒术也。如此,马上马下,各成其功,两不相妨,又何必自疑焉。至于学术之正统,斯道统之谓也。《尚书·洪范》云:&"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盖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迄于孔、孟,古之列王列圣也,其所行所明之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当凛遵不违。凡不由此道者,斯异端而已。春秋之时,孔子诛少正卯,孟子拒扬墨,其后有宋儒辟佛老,莫不为道之干城,而以辟异端为己任焉,今之右儒者当有此意识。盖辟异端之旨,不过在确立吾华夏文明数千年文化之主体性而已。虽然,西学自不妨研究,然其目的不过取以佑护吾国吾民吾学而已。盖西学犹田间之杂草,当时时锄之,方能化为肥料,真正为吾所用矣。若让其自由生长,斯为正苗之害而已。吾儒之辟异端,其精义正在于此。唯经此辟异端之必要步骤,从而真正确立中国自身之道统或学统,方能以广博之心胸,海纳百川之姿态,于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皆兼收并蓄之。至是,不同文化间方能有真正之对话与交流。否则,诚不免于门户胶柱之偏,或失于邯郸学步之浅,皆非是也。
评分正在阅读中,感觉不错
评分中国之为中国:正统与异端之辩
评分中国之为中国:正统与异端之辩就是不错!
评分本书为《思想史研究》系列丛书第九辑,收录海内外学者的七篇专题文章,或从政治,或从学术,如经、史、儒的关系、古代"中国"观念的演变等话题,讨论古往今来思想史之正统问题。封建时代的古中国,讲求世子承袭、血脉正统,使得“攘夷”成为此后数代汉族政权抵御外族入侵时的经典口号。是以自齐桓公举“尊王攘夷”的大旗,确立周王室的权威正统,至满清入关多年,仍被斥为夷。然华夏亦以文化同一为正宗,有夷狄能忠孝仁义者,则进之曰夏,是以上述满清虽曾被视为夷,但因其能被教化而行华夏文化之精髓,终得政权统治之久安。家国天下,忠孝仁义,是为正统之精义。自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寰宇取代古之黄帝天下,在抵御列强入侵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以及具备真正民族国家含义的新“中国”逐步形成,五十六个民族亦成“一家”,之前的“夷夏”之别不复存在。然而在世界而言,论及普世价值必称西式的民主、自由、平等,从此意义上说,“新中国”亟需重建自身的文化话语,在政治正统之外,亦以文化正统立于全球。本辑即收录专题文章及相关典籍,探讨“中国”正统的变化与发展。是以就一国一朝而论,其正统性有二:其一,汉人为主体之政权,此以血脉之绍绪而为正统,则东晋、南宋虽居偏安之实,犹不失正统之名。其二,华夏数千年主流价值,即忠孝仁义,此为文化之正统,是以嬴秦、满清虽有族类之异,然二者治安之久暂,良不因文化有以致之耶?是以正统当兼有二义:即政治正统与文化正统。前者为民族主义,盖断不容异族之主宰中国也;后者则为普遍主义,诚以华夏数千年之高远理想,当惠及人类也。二者不可阙一,否则,正统性不免有阙失,未为真正之正统矣。 至于今日之中国,其情形或稍异于古。盖《春秋》于其始也,据周、鲁、齐、晋、宋、卫、郑为中国,以捍御夷狄,其终则进楚、秦、吴为中国,乃不复远近大小之分,廪廪然驯至大同矣。若吾旧日之中国,地跨九州五服,有五十六民族之众,今则熔为一炉矣,而名之为中华民族,是以今则不得据旧日夷夏之判分,须视五十六民族为诸夏,甚至以为中国矣。中国之为中国,非汉人一族之谓也,凡居于此土之中华民族,莫非中国之一分子。古人素视夷狄为&"化外&"之民,至其被至于忠孝仁义之化中,则不复摈之,而进为诸夏矣。据此义而论,异日吾中国将视整个儒家文化圈为诸夏,至于奉自由、民主、平等之说者,真夷狄也。故就广义而辨夷夏,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东亚为诸夏,而绌欧美为夷狄矣。今之异于古者,尚有一义。吾国尊西洋之马克思主义为圣经,奉西洋之民主、自由、平等诸说为普世价值,崇洋若此,大悖&"新中国&"应有之义也。吾党素以&"新中国&"自矜,而黜晚清与民国为&"旧中国&",彼时诚外有列强环伺,内则分崩离析,虽有中国之名,而无中国之实,焉得视为&"旧中国&"哉!盖&"旧中国&"者,唯晚清以前之中国得居之。其时天朝为世界之中心,忠孝仁义之价值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是乃得名为&"中国&",此&"旧中国&"之义也。据此义而论,今之美国,真&"中国&"也。是以今日中国欲真正成为中国,即新中国,非国强民富之谓也。异日吾数千年列圣相传之道,即忠孝仁义之价值,能再度成为普世价值,如是方为&"新中国&"。是以今当效法孙文晚年之认祖归宗,视&"三民主义&"为孔孟道统之传,而尊儒家经典为圣经,奉忠孝仁义之说为普世价值。设能若是,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既不失政治之正统,亦为文化之正统,诚为真正合法之天朝政权。虽然,马克思主义有取天下之功,诚不容讳焉。自古以来,革命皆&"马上&"得天下,则先贤之&"上马&",良有以也。今当治天下之时,则须&"下马&"矣,而不得不遵用儒术也。如此,马上马下,各成其功,两不相妨,又何必自疑焉。至于学术之正统,斯道统之谓也。《尚书·洪范》云:&"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盖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迄于孔、孟,古之列王列圣也,其所行所明之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当凛遵不违。凡不由此道者,斯异端而已。春秋之时,孔子诛少正卯,孟子拒扬墨,其后有宋儒辟佛老,莫不为道之干城,而以辟异端为己任焉,今之右儒者当有此意识。盖辟异端之旨,不过在确立吾华夏文明数千年文化之主体性而已。虽然,西学自不妨研究,然其目的不过取以佑护吾国吾民吾学而已。盖西学犹田间之杂草,当时时锄之,方能化为肥料,真正为吾所用矣。若让其自由生长,斯为正苗之害而已。吾儒之辟异端,其精义正在于此。唯经此辟异端之必要步骤,从而真正确立中国自身之道统或学统,方能以广博之心胸,海纳百川之姿态,于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皆兼收并蓄之。至是,不同文化间方能有真正之对话与交流。否则,诚不免于门户胶柱之偏,或失于邯郸学步之浅,皆非是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