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为中国:正统与异端之辩

中国之为中国:正统与异端之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亦,唐文明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思想史
  • 文化批判
  • 正统与异端
  • 知识分子
  • 现代中国
  • 历史哲学
  • 文化认同
  • 中国文化
  • 思想史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0559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92770
品牌:世纪文景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谢遐龄、曾亦等撰文,以思想与文化视角探讨古今政治与文化的正统性,思考新的中国话语力量。

内容简介

  所谓完全的正统性,政治上的统治性、文化上的正当性,二者缺一不可。
     封建时代的古中国,讲求世子承袭、血脉正统,使得“攘夷”成为此后数代汉族政权抵御外族入侵时的经典口号。是以自齐桓公举“尊王攘夷”的大旗,确立周王室的正统,至满清入关多年,仍被斥为夷。然华夏亦以文化同一为正宗,有夷狄能忠孝仁义者,则进之曰夏,是以上述满清虽曾被视为夷,但因其能被教化而行华夏文化之精髓,终得政权统治之久安。家国天下,忠孝仁义,是为正统之精义。
     自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寰宇取代古之黄帝天下,在抵御列强入侵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以及具备真正民族国家含义的新“中国”逐步形成,五十六个民族亦成“一家”,之前的“夷夏”之别不复存在。然而在世界而言,论及普世价值必称西式的民主、自由、平等,从此意义上说,“新中国”亟需重建自身的文化话语,在政治正统之外,亦以文化正统立于全球。
     本辑即收录专题文章及相关典籍,探讨“中国”正统的变化与发展。

作者简介

  曾亦,湖南新化人,复旦大学政治学学士(1987—1991),中国哲学的硕士、博士(1994—2000)。2000年起在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儒学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目前主要从事经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并且致力于探讨经学与现代中国思想之兴起的关系,以及未来中国道路的构建等问题。著有《本体与工夫——湖湘学派研究》《礼记导读》《宋明理学》,先后主编《经学、政治与现代中国》《中国社会思想史读本》《复旦社会学论坛》等,并有学术论文数十篇。

精彩书摘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
  ——我们是否仍处于经学时代?
  谢遐龄�刈髡叩ノ唬�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马克思主义要扎根中国社会,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它的中国化问题,二是它与中国文化传统的通连问题。前者扎根民众,后者扎根传统。中国化问题虽已经解决,不过还在继续深化中。第二个问题有一定难处,因为有“两个彻底决裂”之说起着阻隔作用。不过,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已经得到官方宣布,“毛泽东思想第四个来源是中国古代文献”,此话虽出自林彪之口,然林彪废,此话却未废。改革开放以来,“实事求是”、“小康”、“与时俱进”、“和谐社会”等标志性理论在用词上明确显示与传统文化关联。国家已经在全球各处广建孔子学院。虽然儒学课程不多,但所奉之名却是孔子。看来,时机成熟便可宣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思想。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通连的问题,实质上也属于中国化问题。文化传统是活的,而且是活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因而扎根民众与扎根传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这就是说,作为实践,本无须多说,因为事情一直在开展、进行之中。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是理论上怎样阐明。国家规定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如果能阐明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要体现,那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通连就得到一个重要论据。冯友兰先生主张中国哲学史划分为子学、经学两大时代。如果当今时代仍然属于经学时代,这一论据就能成立。
  一、经学时代
  经学一词初义或可解为研究典籍之学,但自董仲舒建议独尊儒学之后的演变,经学成为官方确认的国家意识形态,用以统一人民群众的思想,这个词就有了特定含义。
  众所周知,先秦称作百家争鸣时期是因为学派众多,号称诸子百家。当时各学派地位平等。这里所谓平等,其实出于多各有依靠,有点儿类似今日马列主义在中国、基督教自由派在美国,印度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各在所在国占主导地位,在世界上却是平等的。从全世界角度看,目前也可看作诸子百家争鸣状况。
  董仲舒提出独尊儒学,意思是从诸子中拔出儒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董仲舒答汉武帝册问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上亡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竝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相当于今天规定马克思主义为国家指导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是重大创举。对这一事件,当今学者有褒有贬。无论褒贬,在一点上可以达成共识,那就是:此举是当时事势之必然。古代中国社会是众多家族的联合体,一旦形成统一理念,统一势不可挡,不得不寻求维护统一的路数。董仲舒提出的正是中国统一所必需的方案。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用武力统一中国;而统一不能靠武力维护。这个道理很简单。武力维护的局面,不可避免地内在张力极大,极易破败,成本(用经济学家喜欢的说法)也高很多。长远之道在精神。文化是统一之坚实基础。所以,董仲舒是适应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为维护新帝国统一的需要提出的独尊儒学。没有董仲舒,也会有另外的人提出类似的方案。这里要声明一点,本文所说的必然,没有黑格尔的必然性意义,是势不可免的意思。
  经学时代这一概念是冯友兰先生提出的。冯友兰先生在所著《中国哲学史》中把中国思想史划分为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两大段。这一分期方法恰当地揭示了中国思想史的显著特征,反映了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质。冯先生所谓经学,不单指儒学,他把玄学、佛学都列在经学时代。所以不要误解冯友兰先生的经学时代概念指儒学统治,而是指有主流思想的时代。不过本文倒是要强调,尽管有的时候其他学说取得了官方意识形态地位,儒学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冯先生的说法使经学时代概念有了较大的包容性和充分的开放性,使我们有可能把今天的情况也概括进去。
  这里还要指出的一点是:董仲舒的提议使得儒学有了宗教意味。当然,这里所谓宗教与西方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那样的唯灵论宗教是不同的概念。是否能归为一类,都称之为宗教,是个应该继续研讨的问题。既然现在一般都这样提,本文也就行个方便,省得还要大费口舌解释。儒释道称作三教,属中国意义上的教,虽然与西方宗教不同,但还是有相近处。康德讲得很清楚,分类,本来就是理性为统一零散经验的自发性活动。董仲舒提议之后,儒教作为宗教,整合进中国文化中许多原先已有的元素。比如祖先崇拜,是极其古老的民俗。王族的祭祖活动与祭天、祭山川活动早在董仲舒前就已整合成一个系统。把民间百姓的祭祖活动整合进来顺理成章,并无难处。在董仲舒提出独尊儒学之前,这个整合过程已经完成了大半,董仲舒属顺势而为。当然,要整合的元素很多,比如上至朝廷下达民间的种种礼仪。整合工作主要是把各种已有元素组合起来、系统化并阐发其意义,与时俱进地创造新元素、吸收外来元素。这是个长期的逐步演进的过程。
  这样的宗教当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一般意义上的宗教可以是民间的。董仲舒倡议的属国教,即由国家认可的、独尊的,因而须看作国教。不过这里还须强调的是,儒教作为国教,与天主教之类有相当大的差异。儒教确实有个系统,整合进多种元素,但不像天主教那么形状清晰,更不那么严格、组织严密,乃至不少学者依组织程度较弱怀疑儒教是否算个宗教。
  董仲舒的提议,使得中国思想史进入经学时代;这个经学时代意味着有国教的时代。
  当然,本文这里关注的是经学的意识形态意义而不是其国教意义。董仲舒的提议使得诸学派须区分为经学、子学两大类。儒学本是诸子之一,现在提升为经学,明确地规定为国家意识形态或曰领导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其他学派统称子学,表明它们的意识形态地位低于经学。这里的要点不在指导思想为何,而在明确规定。当代的美国在意识形态方面也有主导思想,而且相当鲜明。不过没有以国家意志明确规定:没有写进宪法。这里要说明:明确规定是形式条件,不是实质条件。这就是说,指导思想的内容(实质)可以变动。冯友兰先生就未拘儒学一种,玄学、佛学也置于经学之列。而必须有指导思想(形式)则确定不可动摇。
  ……

前言/序言

  编者按:

  《春秋》既贤鲁隐之让国,又讥宋宣之传弟,而发“大居正”之论,皆以明正统之义焉。盖正统者,嫡嗣之谓也。一家有一家之正统,一族有一族之正统,一国有一国之正统,至于王朝之更迭,天命之流转,亦莫不有正统焉。礼曰:“正体于上,又将有所传重也。”盖以族群之系于一身,此古人所以重正统也。

  盖自一家言之,世世嫡长子,自为正统,其余则庶弟也。自一族言之,或大宗,或小宗,皆为正统,其余终流为疏孽族属而已。自一国言之,母贵则子贵,世子承嫡为正统,余子纵得民心,犹不免于篡诛也。若乎寰宇之内,自黄帝有天下,后世之帝王,无论征伐或禅让,莫不为黄帝之裔胄,是以且不论元魏之肇基,至于蒙元、满清之混一宇内,然其于正统之名,犹有间焉。是以明祖、孙文得假攘夷之大义,终成革命嬗替之功矣。

  政治之正统如此,至于文化,亦有正统之义焉。《春秋》许齐桓、晋文之攘夷,盖欲全吾华夏民族之正统政治也,至其备七等之科,进楚庄曰楚子,退中国为新夷狄,则取文化正统之义焉。《春秋》痛臣弑君、子弑父之祸,又责君之无恩于臣、杀臣子母弟之忍,凡所以明忠孝仁义之旨也。是以忠孝仁义者,吾华夏文化之正统也。《春秋》于中国之不能忠孝仁义者,径贬之曰夷,其间有夷狄能忠孝仁义者,则进之曰夏。若是,嬴秦虽能蹶六国,一天下,汉人犹视之为闰统,盖以秦偏任法制,不务忠孝仁义之道故也。

  是以就一国一朝而论,其正统性有二:其一,汉人为主体之政权,此以血脉之绍绪而为正统,则东晋、南宋虽居偏安之实,犹不失正统之名。其二,华夏数千年主流价值,即忠孝仁义,此为文化之正统,是以嬴秦、满清虽有族类之异,然二者治安之久暂,良不因文化有以致之耶?是以正统当兼有二义:即政治正统与文化正统。前者为民族主义,盖断不容异族之主宰中国也;后者则为普遍主义,诚以华夏数千年之高远理想,当惠及人类也。二者不可阙一,否则,正统性不免有阙失,未为真正之正统矣。

  至于今日之中国,其情形或稍异于古。盖《春秋》于其始也,据周、鲁、齐、晋、宋、卫、郑为中国,以捍御夷狄,其终则进楚、秦、吴为中国,乃不复远近大小之分,廪廪然驯至大同矣。若吾旧日之中国,地跨九州五服,有五十六民族之众,今则熔为一炉矣,而名之为中华民族,是以今则不得据旧日夷夏之判分,须视五十六民族为诸夏,甚至以为中国矣。中国之为中国,非汉人一族之谓也,凡居于此土之中华民族,莫非中国之一分子。古人素视夷狄为“化外”之民,至其被至于忠孝仁义之化中,则不复摈之,而进为诸夏矣。据此义而论,异日吾中国将视整个儒家文化圈为诸夏,至于奉自由、民主、平等之说者,真夷狄也。故就广义而辨夷夏,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东亚为诸夏,而绌欧美为夷狄矣。

  今之异于古者,尚有一义。吾国尊西洋之马克思主义为圣经,奉西洋之民主、自由、平等诸说为普世价值,崇洋若此,大悖“新中国”应有之义也。吾党素以“新中国”自矜,而黜晚清与民国为“旧中国”,彼时诚外有列强环伺,内则分崩离析,虽有中国之名,而无中国之实,焉得视为“旧中国”哉!盖“旧中国”者,唯晚清以前之中国得居之。其时天朝为世界之中心,忠孝仁义之价值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是乃得名为“中国”,此“旧中国”之义也。据此义而论,今之美国,真“中国”也。是以今日中国欲真正成为中国,即新中国,非国强民富之谓也。异日吾数千年列圣相传之道,即忠孝仁义之价值,能再度成为普世价值,如是方为“新中国”。是以今当效法孙文晚年之认祖归宗,视“三民主义”为孔孟道统之传,而尊儒家经典为圣经,奉忠孝仁义之说为普世价值。设能若是,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既不失政治之正统,亦为文化之正统,诚为真正合法之天朝政权。虽然,马克思主义有取天下之功,诚不容讳焉。自古以来,革命皆“马上”得天下,则先贤之“上马”,良有以也。今当治天下之时,则须“下马”矣,而不得不遵用儒术也。如此,马上马下,各成其功,两不相妨,又何必自疑焉。

  至于学术之正统,斯道统之谓也。《尚书·洪范》云:“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盖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迄于孔、孟,古之列王列圣也,其所行所明之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当凛遵不违。凡不由此道者,斯异端而已。春秋之时,孔子诛少正卯,孟子拒扬墨,其后有宋儒辟佛老,莫不为道之干城,而以辟异端为己任焉,今之右儒者当有此意识。盖辟异端之旨,不过在确立吾华夏文明数千年文化之主体性而已。虽然,西学自不妨研究,然其目的不过取以佑护吾国吾民吾学而已。盖西学犹田间之杂草,当时时锄之,方能化为肥料,真正为吾所用矣。若让其自由生长,斯为正苗之害而已。吾儒之辟异端,其精义正在于此。唯经此辟异端之必要步骤,从而真正确立中国自身之道统或学统,方能以广博之心胸,海纳百川之姿态,于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皆兼收并蓄之。至是,不同文化间方能有真正之对话与交流。否则,诚不免于门户胶柱之偏,或失于邯郸学步之浅,皆非是也。

  本书收录六篇专题文章,或从政治,或从学术,讨论古往今来之正统问题。其间虽或不免有私见之嫌,然非好学深思者不能得此,读者良当自择焉。
《山河错落:帝国时代的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脉络》 引言 中国,一个承载着数千年文明积淀的古老国度,其历史进程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蜿蜒流淌,时而激流勇进,时而暗潮涌动。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无数的王朝更迭,社会的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而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血脉,也在不断的碰撞、融合与创新中,形成了独具东方韵味的璀璨光华。本书《山河错落:帝国时代的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脉络》并非是探讨某种特定理论的宏大叙事,而是试图以更为贴近地面的视角,审视帝国时代(大致涵盖秦汉至清末)中国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权力运作以及思想文化所经历的演变与张力,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关注的,是那些构成中国社会肌理的普通人,是他们生活在其中的具体环境,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他们如何维系、适应、甚至挑战既有的秩序。 第一章:士农工商:帝国的社会分层与流动 帝国的社会结构,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体系,士农工商四民的划分,构成了其基本框架。然而,这一划分并非一成不变,其背后潜藏着巨大的活力与张力。 士的理想与现实: 从“学而优则仕”的古老箴言,到科举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士阶层始终是中国社会的核心。本书将深入探讨士的形成过程、他们的社会功能、以及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士所扮演的角色变化。我们不仅会分析那些金榜题名的显赫人物,更会关注那些在地方默默耕耘、传承知识的学者,以及在乱世中奔走呼号、寻求救国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理想主义,他们的现实困境,他们的文化担当,共同构成了士阶层丰富而多面的图景。 农的基石与困境: 农业,作为帝国赖以生存的根基,孕育了庞大的农民阶层。本书将细致描绘帝国时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形态,从土地制度的演变,到农业技术的进步,再到基层社会的组织形态。我们将关注小农经济的韧性,也审视其面对自然灾害、赋税压力、以及土地兼并时的脆弱。农民的日常生活,他们的节日习俗,他们的乡土信仰,都将是本书笔下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的技艺与商品: 手工业,在帝国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考察不同时期手工业的技术发展,例如丝绸、瓷器、冶金等领域的成就。同时,我们也会探讨工匠阶层的社会地位,他们的组织形态(如行会),以及手工业生产与市场经济的互动关系。从官营手工业到民间作坊,从满足皇室奢华需求的奢侈品,到服务于大众生活的日用商品,工的技艺与商品,编织着帝国的经济脉络。 商的流动与禁忌: 商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另一极,其地位在儒家社会中历来复杂。本书将分析商人在帝国社会中的生存空间,他们如何通过贸易积累财富,又如何与官僚体系进行博弈。从传统的区域性市场,到跨区域的长途贸易,再到海外贸易的兴起,商的活动深刻影响着社会财富的分配和文化的传播。我们也将探讨“重农抑商”政策的实际影响,以及商人阶层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如何努力提升自身的社会声望。 第二章:权力之网:中央集权下的地方自治与社会控制 帝国时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中国政治的主旋律。然而,强大的中央权力并非能够完全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本书将深入剖析帝国权力运行的机制,以及它在不同层级上的具体体现。 官僚体系的运作: 从皇帝的决策,到中央六部,再到地方官员的派遣与监督,一套庞大而复杂的官僚体系支撑着帝国的运转。本书将考察官僚的选拔、任用、考核制度,以及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与诱惑。我们将关注那些清廉的循吏,也审视那些贪腐的官僚,以及他们如何塑造了帝国的治理面貌。 基层社会的治理: 在中央和地方官僚的层层管辖之下,帝国的基层社会是如何被组织和管理的?本书将重点关注保甲制度、里甲制度等基层管理体系,以及它们在维持社会秩序、征收赋税、动员劳役等方面的作用。同时,我们也会探讨乡绅、族长等地方精英在基层治理中的角色,以及他们与官方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 法律与习俗的边界: 帝国法律体系的建立与执行,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本书将考察不同朝代的法律条文,分析其在刑罚、民事、经济等方面的规定,并探讨法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所受到的地域、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我们也将关注那些植根于民间、影响深远的社会习俗、道德规范,以及它们与官方法律之间的互动与张力。 意识形态的构建与传播: 儒家思想作为帝国的正统意识形态,在塑造社会价值观、维护统治秩序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将分析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其如何通过教育、礼仪、经典解读等多种途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也关注官方对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控制,以及民间对官方思想的接受、转化与潜在的挑战。 第三章:物质的印记: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物质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理解社会变迁的重要切入点。本书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呈现帝国时代中国社会的物质面貌。 农业的周期与变迁: 作为帝国经济的命脉,农业的生产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本书将考察不同时期主要的农作物、耕作技术、灌溉系统以及灾害应对机制。我们将分析小冰期、旱涝等气候因素对农业的影响,以及政府在赈灾、屯田等方面的努力。 手工业的繁荣与衰落: 手工业的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本书将对丝绸、瓷器、冶金、造纸等主要手工业部门进行详细的考察,分析其技术创新、生产规模、市场网络以及与国际贸易的联系。我们将关注那些代表着中国古代手工业巅峰的成就,也审视其在近代以来所面临的挑战。 商业网络的形成与扩展: 商业的活跃,是社会财富流通的重要途径。本书将描绘帝国时期主要的商业区域、交通路线,以及各种形式的市场组织。我们将分析大运河、陆上丝绸之路等在商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货币、信贷等金融工具的运用。商人的活动,不仅仅是财富的积累,更是信息的传播与文化的交流。 城市的面貌与生活: 城市,是帝国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本书将描绘不同时期主要城市的规模、功能、空间布局,以及城内居民的生活方式。从都城的宏伟,到地方州县的市井,我们试图还原城市的烟火气,以及市民阶层的形成与生活。 第四章:思想的潮汐:文化创新与精神世界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之魂,也是社会活力的重要源泉。本书将聚焦帝国时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创新与演变,探寻其内在的逻辑与精神。 儒学之外的流变: 儒学固然是帝国正统,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并非只有一条主线。本书将梳理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的余绪,以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我们将关注这些思想如何在不同时期发挥影响,又如何与儒学产生对话、碰撞与融合。 文学艺术的辉煌: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绘画、书法、音乐、建筑等艺术形式,是帝国时代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本书将选取各时期代表性的文学艺术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思想内涵,以及它们如何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文人心境。我们将追溯唐诗的浪漫,宋词的婉约,元曲的豪放,以及明清小说的世情。 科学技术的探索: 尽管“格物致知”的传统在某些时期受到抑制,但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领域依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书将考察天文学、医学、数学、农学、工艺技术等方面的代表性成就,分析其理论基础、实践应用,以及在不同朝代所受到的重视程度。 民间信仰与世俗生活: 官方意识形态之外,广大的民众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信仰与精神寄托。本书将探讨佛教、道教在民间的传播,地方神祇的崇拜,以及节日习俗、婚丧嫁娶等世俗生活中的精神文化内涵。这些构成了中国社会深厚的文化土壤,也为理解普通人的生活提供了重要视角。 结语 《山河错落:帝国时代的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脉络》并非要为历史的复杂性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希望通过对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权力运作和思想文化的细致考察,呈现一个更加立体、鲜活的中国帝国时代。我们相信,历史的魅力在于其细节的丰富,在于其变迁的逻辑,更在于那些构成历史进程的无数个体生命所留下的印记。阅读这本书,我们或许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之为中国,是如何在岁月的淘洗与时代的激荡中,塑造出其独特的文明特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历史梳理,读来真是一场对心智的深度探索。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像是拿着一把精巧的手术刀,层层剖开了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历史叙事。它没有急于给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将各种复杂的矛盾和张力并置于读者眼前,迫使我们去思考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命运,以及宏大叙事是如何在历史的缝隙中被建构和解构的。特别是关于权力转移和文化认同转变的那几个章节,论证的严密性和逻辑的流畅性令人叹服。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追问“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它”。读完之后,感觉对过往的许多历史事件都有了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视角。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提供了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成功地引导读者进入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充满思辨性的历史对话之中。

评分

从装帧设计到排版布局,这本书本身就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权威的气质。内容上,它最成功的一点在于其内在的结构性张力——它似乎总是在“肯定”与“否定”、“继承”与“背离”之间进行精妙的拉扯。作者构建的分析框架非常宏大,但其叙事却极其注重细节的精准性,两者之间的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避免了理论的空泛或史实的堆砌。对我个人而言,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去重新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底色,并思考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规范,是如何在漫长的时间中被塑造、被巩固,又如何可能在未来被超越。这是一次精神上要求极高,但回报也极其丰厚的智力旅程。

评分

此书行文如同一场精彩绝伦的辩论赛,观点犀利,证据确凿,但又不失学者应有的风度与克制。它成功地将看似抽象的哲学思辨,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得那些高悬的理论获得了落地的载体。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选取引文和注释上的考究,每一步都踏实有力,显示出扎实的文献功底。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很多以前似是而非的认知都被精准地校准了位置。它不是在教导我们接受某种既定的真理,而是在提供一套分析工具,让我们学会如何独立地去审视和建构自己的理解框架。这种“授人以渔”的写作方式,远比直接灌输结论来得更为珍贵和持久。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颇为酣畅淋漓,但这种酣畅并非源于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来自于作者逻辑构建的磅礴气势。它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古代长卷,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审慎的考量和布局。我尤其欣赏它处理时间跨度和地域广度的能力,能够自如地在宏观的时代背景与微观的史料考证之间游走,而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或脱节。语言风格上,它保持了一种克制的、学者的严谨,但其中蕴含的洞察力却极富穿透力,时常在不经意间击中核心的时代困境。它迫使我不断地暂停,合上书本,沉思片刻,以消化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和精妙见解。对于任何一个对思想史和文明演变抱有真诚好奇心的人来说,这都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佳作,它挑战了我们对“成熟”与“进步”的传统定义。

评分

翻开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巨大的、堆满了尘封文献的图书馆,但幸运的是,作者为我们搭建了一条清晰而富有引导性的路径。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它需要投入精力,需要读者愿意去跟随着作者的思绪,穿越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地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例外”和“边缘”声音的挖掘,那些在主流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群体和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有力的凸显和重新定位。这种对多元视角的拥抱,使得整部作品的张力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它没有采取单向度的赞美或批判,而是致力于呈现历史的复杂性,那种充满张力与挣扎的美感。每一次阅读的深入,都像是揭开了一层新的迷雾,让人对事物的表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中国之为中国:正统与异端之辩

评分

本书为《思想史研究》系列丛书第九辑,收录海内外学者的七篇专题文章,或从政治,或从学术,如经、史、儒的关系、古代"中国"观念的演变等话题,讨论古往今来思想史之正统问题。封建时代的古中国,讲求世子承袭、血脉正统,使得“攘夷”成为此后数代汉族政权抵御外族入侵时的经典口号。是以自齐桓公举“尊王攘夷”的大旗,确立周王室的权威正统,至满清入关多年,仍被斥为夷。然华夏亦以文化同一为正宗,有夷狄能忠孝仁义者,则进之曰夏,是以上述满清虽曾被视为夷,但因其能被教化而行华夏文化之精髓,终得政权统治之久安。家国天下,忠孝仁义,是为正统之精义。自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寰宇取代古之黄帝天下,在抵御列强入侵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以及具备真正民族国家含义的新“中国”逐步形成,五十六个民族亦成“一家”,之前的“夷夏”之别不复存在。然而在世界而言,论及普世价值必称西式的民主、自由、平等,从此意义上说,“新中国”亟需重建自身的文化话语,在政治正统之外,亦以文化正统立于全球。本辑即收录专题文章及相关典籍,探讨“中国”正统的变化与发展。是以就一国一朝而论,其正统性有二:其一,汉人为主体之政权,此以血脉之绍绪而为正统,则东晋、南宋虽居偏安之实,犹不失正统之名。其二,华夏数千年主流价值,即忠孝仁义,此为文化之正统,是以嬴秦、满清虽有族类之异,然二者治安之久暂,良不因文化有以致之耶?是以正统当兼有二义:即政治正统与文化正统。前者为民族主义,盖断不容异族之主宰中国也;后者则为普遍主义,诚以华夏数千年之高远理想,当惠及人类也。二者不可阙一,否则,正统性不免有阙失,未为真正之正统矣。 至于今日之中国,其情形或稍异于古。盖《春秋》于其始也,据周、鲁、齐、晋、宋、卫、郑为中国,以捍御夷狄,其终则进楚、秦、吴为中国,乃不复远近大小之分,廪廪然驯至大同矣。若吾旧日之中国,地跨九州五服,有五十六民族之众,今则熔为一炉矣,而名之为中华民族,是以今则不得据旧日夷夏之判分,须视五十六民族为诸夏,甚至以为中国矣。中国之为中国,非汉人一族之谓也,凡居于此土之中华民族,莫非中国之一分子。古人素视夷狄为&"化外&"之民,至其被至于忠孝仁义之化中,则不复摈之,而进为诸夏矣。据此义而论,异日吾中国将视整个儒家文化圈为诸夏,至于奉自由、民主、平等之说者,真夷狄也。故就广义而辨夷夏,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东亚为诸夏,而绌欧美为夷狄矣。今之异于古者,尚有一义。吾国尊西洋之马克思主义为圣经,奉西洋之民主、自由、平等诸说为普世价值,崇洋若此,大悖&"新中国&"应有之义也。吾党素以&"新中国&"自矜,而黜晚清与民国为&"旧中国&",彼时诚外有列强环伺,内则分崩离析,虽有中国之名,而无中国之实,焉得视为&"旧中国&"哉!盖&"旧中国&"者,唯晚清以前之中国得居之。其时天朝为世界之中心,忠孝仁义之价值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是乃得名为&"中国&",此&"旧中国&"之义也。据此义而论,今之美国,真&"中国&"也。是以今日中国欲真正成为中国,即新中国,非国强民富之谓也。异日吾数千年列圣相传之道,即忠孝仁义之价值,能再度成为普世价值,如是方为&"新中国&"。是以今当效法孙文晚年之认祖归宗,视&"三民主义&"为孔孟道统之传,而尊儒家经典为圣经,奉忠孝仁义之说为普世价值。设能若是,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既不失政治之正统,亦为文化之正统,诚为真正合法之天朝政权。虽然,马克思主义有取天下之功,诚不容讳焉。自古以来,革命皆&"马上&"得天下,则先贤之&"上马&",良有以也。今当治天下之时,则须&"下马&"矣,而不得不遵用儒术也。如此,马上马下,各成其功,两不相妨,又何必自疑焉。至于学术之正统,斯道统之谓也。《尚书·洪范》云:&"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盖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迄于孔、孟,古之列王列圣也,其所行所明之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当凛遵不违。凡不由此道者,斯异端而已。春秋之时,孔子诛少正卯,孟子拒扬墨,其后有宋儒辟佛老,莫不为道之干城,而以辟异端为己任焉,今之右儒者当有此意识。盖辟异端之旨,不过在确立吾华夏文明数千年文化之主体性而已。虽然,西学自不妨研究,然其目的不过取以佑护吾国吾民吾学而已。盖西学犹田间之杂草,当时时锄之,方能化为肥料,真正为吾所用矣。若让其自由生长,斯为正苗之害而已。吾儒之辟异端,其精义正在于此。唯经此辟异端之必要步骤,从而真正确立中国自身之道统或学统,方能以广博之心胸,海纳百川之姿态,于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皆兼收并蓄之。至是,不同文化间方能有真正之对话与交流。否则,诚不免于门户胶柱之偏,或失于邯郸学步之浅,皆非是也。

评分

中国之为中国:正统与异端之辩就是不错!

评分

本书为《思想史研究》系列丛书第九辑,收录海内外学者的七篇专题文章,或从政治,或从学术,如经、史、儒的关系、古代"中国"观念的演变等话题,讨论古往今来思想史之正统问题。封建时代的古中国,讲求世子承袭、血脉正统,使得“攘夷”成为此后数代汉族政权抵御外族入侵时的经典口号。是以自齐桓公举“尊王攘夷”的大旗,确立周王室的权威正统,至满清入关多年,仍被斥为夷。然华夏亦以文化同一为正宗,有夷狄能忠孝仁义者,则进之曰夏,是以上述满清虽曾被视为夷,但因其能被教化而行华夏文化之精髓,终得政权统治之久安。家国天下,忠孝仁义,是为正统之精义。自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寰宇取代古之黄帝天下,在抵御列强入侵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以及具备真正民族国家含义的新“中国”逐步形成,五十六个民族亦成“一家”,之前的“夷夏”之别不复存在。然而在世界而言,论及普世价值必称西式的民主、自由、平等,从此意义上说,“新中国”亟需重建自身的文化话语,在政治正统之外,亦以文化正统立于全球。本辑即收录专题文章及相关典籍,探讨“中国”正统的变化与发展。是以就一国一朝而论,其正统性有二:其一,汉人为主体之政权,此以血脉之绍绪而为正统,则东晋、南宋虽居偏安之实,犹不失正统之名。其二,华夏数千年主流价值,即忠孝仁义,此为文化之正统,是以嬴秦、满清虽有族类之异,然二者治安之久暂,良不因文化有以致之耶?是以正统当兼有二义:即政治正统与文化正统。前者为民族主义,盖断不容异族之主宰中国也;后者则为普遍主义,诚以华夏数千年之高远理想,当惠及人类也。二者不可阙一,否则,正统性不免有阙失,未为真正之正统矣。 至于今日之中国,其情形或稍异于古。盖《春秋》于其始也,据周、鲁、齐、晋、宋、卫、郑为中国,以捍御夷狄,其终则进楚、秦、吴为中国,乃不复远近大小之分,廪廪然驯至大同矣。若吾旧日之中国,地跨九州五服,有五十六民族之众,今则熔为一炉矣,而名之为中华民族,是以今则不得据旧日夷夏之判分,须视五十六民族为诸夏,甚至以为中国矣。中国之为中国,非汉人一族之谓也,凡居于此土之中华民族,莫非中国之一分子。古人素视夷狄为&"化外&"之民,至其被至于忠孝仁义之化中,则不复摈之,而进为诸夏矣。据此义而论,异日吾中国将视整个儒家文化圈为诸夏,至于奉自由、民主、平等之说者,真夷狄也。故就广义而辨夷夏,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东亚为诸夏,而绌欧美为夷狄矣。今之异于古者,尚有一义。吾国尊西洋之马克思主义为圣经,奉西洋之民主、自由、平等诸说为普世价值,崇洋若此,大悖&"新中国&"应有之义也。吾党素以&"新中国&"自矜,而黜晚清与民国为&"旧中国&",彼时诚外有列强环伺,内则分崩离析,虽有中国之名,而无中国之实,焉得视为&"旧中国&"哉!盖&"旧中国&"者,唯晚清以前之中国得居之。其时天朝为世界之中心,忠孝仁义之价值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是乃得名为&"中国&",此&"旧中国&"之义也。据此义而论,今之美国,真&"中国&"也。是以今日中国欲真正成为中国,即新中国,非国强民富之谓也。异日吾数千年列圣相传之道,即忠孝仁义之价值,能再度成为普世价值,如是方为&"新中国&"。是以今当效法孙文晚年之认祖归宗,视&"三民主义&"为孔孟道统之传,而尊儒家经典为圣经,奉忠孝仁义之说为普世价值。设能若是,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既不失政治之正统,亦为文化之正统,诚为真正合法之天朝政权。虽然,马克思主义有取天下之功,诚不容讳焉。自古以来,革命皆&"马上&"得天下,则先贤之&"上马&",良有以也。今当治天下之时,则须&"下马&"矣,而不得不遵用儒术也。如此,马上马下,各成其功,两不相妨,又何必自疑焉。至于学术之正统,斯道统之谓也。《尚书·洪范》云:&"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盖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迄于孔、孟,古之列王列圣也,其所行所明之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当凛遵不违。凡不由此道者,斯异端而已。春秋之时,孔子诛少正卯,孟子拒扬墨,其后有宋儒辟佛老,莫不为道之干城,而以辟异端为己任焉,今之右儒者当有此意识。盖辟异端之旨,不过在确立吾华夏文明数千年文化之主体性而已。虽然,西学自不妨研究,然其目的不过取以佑护吾国吾民吾学而已。盖西学犹田间之杂草,当时时锄之,方能化为肥料,真正为吾所用矣。若让其自由生长,斯为正苗之害而已。吾儒之辟异端,其精义正在于此。唯经此辟异端之必要步骤,从而真正确立中国自身之道统或学统,方能以广博之心胸,海纳百川之姿态,于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皆兼收并蓄之。至是,不同文化间方能有真正之对话与交流。否则,诚不免于门户胶柱之偏,或失于邯郸学步之浅,皆非是也。

评分

中国之为中国:正统与异端之辩

评分

正在阅读中,感觉不错

评分

中国之为中国:正统与异端之辩就是不错!

评分

中国之为中国:正统与异端之辩

评分

正在阅读中,感觉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