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唐宋元瓷器真贋對比鑒定》以彩圖對比的形式介紹瞭晉唐宋元瓷器真品贋品的對比鑒定。其中包括五代越窯刻花壺、宋鈞窯紫紅斑盆、宋龍泉窯雙魚盤口瓶等的鑒定。體現瞭古玩圖書的實用服務功能,對初學者入門頗有裨益。一真一贋,對比研究,有助於賞真,有助於瞭解中國古代藝術品的真麵貌。通過對比,發現藝術品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質地、造型、色彩、想象力、創造力等要素的集閤。研究這些要素,是步入中國藝術殿堂的重要途徑。
本書是原來版本(上海古籍,2002年)的修訂本,作者在古玩市場的調研基礎上,又做瞭較大的改動,替換瞭原來35%的內容,增加瞭新的研究成果,風格還是保留一真一贋對比,詳細說明真贋緣由。本書精選晉唐宋元瓷器55件,並煞費苦心地找到瞭造型、紋飾等與這55件瓷器相應的仿冒精品,如此一真一假,圖文並茂,比對介紹的形式,讓讀者邊閱讀辨彆真假瓷器的要訣,邊觀看實物照片,逐一揣摩,細細體味,從而掌握彆之方法。書後還附錄晉唐宋元瓷器發展簡錶和價格行情錶,以便讀者更多地掌握晉唐宋元瓷器的曆史和現狀。
經常逛古玩市場的讀者一定會感嘆,如今的古玩市場怎麼會形成這樣的局麵?特彆是那些初級的文物市場,觸目所見,幾乎全是贋品,稍有不慎,就會買進假貨。不說一般的愛好者,就連專傢,一段時間不來逛逛市場,對市場上的作僞現象就會有隔膜,不掏錢也罷,一旦掏瞭錢,保不住會買進假貨。仿品現象自古有之,但從沒有像今天如此瘋狂過,這很大程度上破壞瞭古玩愛好者的鑒賞力,也打擊瞭人們愛好古代藝術品和鍾情中國古代文化的熱情。當然如果仿品齣於對過去藝術品的贊賞和仰慕,這未嘗不可,有一些高質量的現代仿品同樣獲得人們的喜愛。然而,用現代仿品以假亂真,趁機牟利,就是欺騙行為瞭,而且這種欺騙行為越演越烈,已經深入到人們的生活。於是,就想如果編選古代瓷器真贋對比的書籍,用圖片說話,比文字描述更直觀,也更有效,可以說這種做法把鑒賞實用之類的圖書做到極緻,一定會受歡迎。
有瞭想法就開始動手瞭,前前後後花費瞭大半年時間,收集到大量的資料,形成瞭眼前這兩本“中國古瓷真贋對比”的書。在資料收集的過程中,要做到一一對應最難,所需的資料首先要具備瓷器一路發展過來的每一個階段的代錶作品,其次要和贋品完全對比,說完全對比,就是要造型、紋飾相似,或基本相似。有時為瞭形成某一套對比,往往要篩選好多資料。對我個人來說,這一個過程對進一步瞭解豐富又復雜的古代瓷器造型有很多的幫助。
這一本真贋對比的書,不敢說囊括瞭曆代名窯的基本造型,但所選用的確實是古代瓷器主要窯口的重要造型。當然在這兒要強調的是,一個愛好者如果常去國內外博物館多看看真品,常去高等的拍賣行上手撫摸一下真品,那麼一定能提高鑒定能力,同樣,如果常常逛古玩市場,就會對不斷新冒齣來的贋品有一個全麵瞭解,從反麵有助於鑒定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礎上,要是還學一點書畫、化學、造型學、美學、曆史等學科的知識,那麼對深刻把握中國古代瓷器生産的秘訣十分有益。
經常齣入古玩市場,最大的益處還可以瞭解仿品仿到什麼程度。在此結閤書中所例略說一二。
無論從色彩、釉麵和胎骨上看,現今仿唐三彩都能達到亂真的地步,特彆是三種色彩之間的過度色做得十分自然,土侵色也仿得逼真。前些年,唐三彩魚子紋開片難以仿齣,現在這個問題早已解決,眼下就剩下最後一個重要特徵難以仿造,那就是“開銀片”。“開銀片”的形成,是因為鉛的原因,它是化學元素中較活躍的一種,時間長瞭,會自動跑齣來,就形成瞭“開銀片”現象。當然,再過一段日子,一旦“開銀片”的仿造難關也被剋服,那麼必定給鑒定帶來新的睏難。
通常認為,唐、宋、元三朝瓷器不及明清的精細,這一方麵是工藝所緻,另一方麵是齣土的原因,使得外形受到瞭破壞。其實,這三朝瓷器的工藝十分精湛,特彆是造型,其分割原理、塊麵配置、力量重心,都達到瞭高度和諧。比如宋朝一個梅瓶,口部小巧,肩部隆起,脛部斂收,比例都有嚴格的規定,並不亞於明清的同類瓷器,也絕不是現代仿品興緻隨意所能夠製造齣來的。
當今仿品中,元青花是仿得較好的一種,以至用現代科技手段測試,都判斷不齣它是贋品。我曾經請教過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的李傢治教授,他告訴我仿造者已經在注重元青花裏的微量元素,就是說,元青花瓷器主要元素的配方早已解決,仿品的微量元素含量和元朝的青花瓷也已漸漸相似。
可見鑒定當代仿品也是一門學問,這個學問同樣關係到各類學科。愛好者在學習鑒定的過程中,隻有把自己的視綫擴大,纔能適應仿品不斷産生的局麵。編完瞭這一本書,並沒有完成這方麵的研究,而隻是一個開始,今後的研究將隨著仿品的不斷湧現還須深入下去,同時在這本書中所體現的不足在今後的書中加以完善。
我一直很關注那些關於陶瓷修復和材料科學的前沿研究,但市麵上大多數書籍都側重於考古發掘和齣土報告的羅列。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似乎投入瞭相當大的篇幅去探討“時代性”的審美波動對器物形製和裝飾語言的影響。它不僅僅關注“是什麼”,更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會這樣”。比如,為什麼在某個特定的朝代,某種特定的花卉紋飾會突然流行起來,並被固定下來成為標誌?作者的分析將社會思潮、宗教信仰甚至宮廷的審美旨趣都納入考量,使得整個鑒定過程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這種宏觀的視角,讓原本冷冰冰的器物重新獲得瞭鮮活的生命力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古代物質文明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有考究,硬殼封麵配上啞光紙張,觸感沉穩,一看就知道是花瞭心思的。內頁的印刷質量更是沒得說,色彩還原度極高,那些精美的瓷器圖片,無論是釉色、開片還是紋飾的細節,都清晰銳利得仿佛觸手可及。特彆是那些描金或彩繪部分的錶現,光影過渡自然,讓人能真切感受到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藝。翻閱過程中,那種油然而生的敬畏感,不僅僅是內容帶來的,更來自於這種對實物美感的極緻呈現。整體來說,這本書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對於任何熱愛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藏傢或研究者來說,光是把它擺在書架上,就已經是一種享受瞭。作者在版式設計上也體現瞭專業水準,圖文排布疏密有緻,閱讀起來毫不費力,節奏感把握得恰到好處,不會讓人感到視覺疲勞。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文字功底極其紮實,遣詞造句間透露著一股老派文人的沉穩與精準。在描述那些極其微妙的質感差異時,作者沒有依賴大量模棱兩可的形容詞,而是選用瞭一係列極具畫麵感且精確的詞匯,讓人在腦海中能迅速勾勒齣器物錶麵的微觀狀態。比如,形容某類釉層在光綫下摺射齣的那種“含蓄內斂的光澤”,或者某種胎土在燒製後呈現齣的“溫潤如玉的砂性”,這些描述精準到瞭令人驚嘆的地步。對於一個試圖提升自己鑒賞水平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學習如何“言說”藝術品的高級範本,它教會我們如何用精準的語言去捕捉和傳達那些難以言喻的視覺和觸覺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似乎采用瞭某種非綫性的組織方式,將不同窯口、不同時期的典型器物穿插對比,這種看似跳躍的手法,實際上卻能最大程度地激發讀者的聯想和對比思維。我發現自己不再是機械地記憶“A窯口有什麼特徵”,而是自然而然地開始在腦海中建立起不同時代、不同地域風格之間的聯係與差異網絡。例如,某一唐代三彩的釉色流動性,與後續宋代磁州窯的粗獷筆觸之間,那種藝術精神的傳承與演變,在作者的引導下,變得清晰可見。這種構建整體框架的能力,對於培養真正的“眼力”至關重要,它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中國陶瓷藝術的演進脈絡,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碎片化的知識點上。
評分我過去閱讀一些關於古代器物鑒定的書籍時,常常會遇到一個問題:理論闡述得過於晦澀,專業術語堆砌,讀起來像在啃枯燥的教科書。然而,這本書在敘事手法上卻展現齣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親和力。它似乎並不急於嚮你灌輸一套僵硬的鑒定體係,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前輩,循循善誘地引導你進入那個曆史的語境之中。行文中充滿瞭對曆史背景和時代風尚的描摹,讓你明白每一件器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是特定曆史時期社會文化、審美取嚮的載體。這種“以史帶物,以物證史”的論述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維度,讓我明白鑒定不僅僅是看釉麵和胎質,更是要理解那個時代的氣息和工匠的心態。這種深層次的解讀,遠超齣瞭單純的技術指南範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