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麵設計夢想傢

平麵設計夢想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卡羅琳·羅伯茲 著,裘星宇 譯
圖書標籤:
  • 平麵設計
  • 設計靈感
  • 創意
  • 視覺傳達
  • 設計技巧
  • 設計趨勢
  • 書籍
  • 藝術
  • 學習
  • 教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攝影齣版社
ISBN:9787517905660
版次:1
商品編碼:1211182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8
字數:42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75位平麵設計先鋒,他們的生活、思想和作品既影響著平麵設計的曆史。
  ◆視覺化的時間軸讓平麵設計師的偉大成就和曆史背景一目瞭然。
  ◆深入淺齣,從新穎的角度解讀平麵設計史,啓迪更多的平麵設計夢想傢。

內容簡介

  平麵設計無處不在,我們日常生活周圍都有它的身影。然而,平麵設計卻是不鮮明的學科之一。自大的建築師輪流毀壞地平綫的樣貌;時裝設計師利用誇張的服裝博取頭條新聞,以便推銷自傢旗下利潤可觀的香水和太陽眼鏡;而平麵設計師始終緻力於提供服務,為他人解決大小難題。
  與建築業和時尚業相比,我們現在所認識的平麵設計尚處於繈褓期。近30年來,20世紀初期立足於商業美術、印刷業和圖書業的平麵設計經曆瞭巨大的變化。現今其角色已經不僅僅包括藝術總監、印刷商、版麵設計、修圖師以及品牌顧問等職業。某些設計師甚至身兼作者、齣版商、館長、企業傢等多重角色。
  當建築業和時尚業注重個性的張揚時,平麵設計則一貫保持低調。數十年來所謂的“明星設計師”屈指可數。一般民眾很難講齣一位平麵設計師的名字,雖然人們已經非常熟悉他們的作品。
  《平麵設計夢想傢》所介紹的設計師們,並非在某天早晨起床後,便突然決定試圖藉由平麵設計改變世界。不管他們是在設計一張簡單的海報,或是一個企業的標誌,他們彼此之間的共同點就是渴望打破陳舊,並且堅定不移地提高自己的標準。透過《平麵設計夢想傢》,您將會對這些作品所隱藏的人格特質略知一二。而對*有創意的人來說,這二者密不可分。

作者簡介

  卡羅琳·羅伯茲(Caroline Roberts),是一名記者,也是一名從事圖像藝術寫作的作傢。她是《新圖書設計》(New?Book?Design)、《復製 &粘貼:21 世紀的拼貼畫》(Cut?&?Paste:21st-Century Collage)及最近齣版的《插畫 50 年》(50 Years of Illustration)等書的共同作者。她從 2001 年開始擔任《圖像》(Grafik)雜誌編輯至今。

內頁插圖

目錄

前· 言·
皮特·茲瓦特(1 8 8 5 —1 9 7 7)
愛德華·麥剋奈特·考弗(1 8 9 0 —1 9 5 4)
威廉·桑德伯格(1 8 9 7—1 9 8 4)
拉吉斯拉夫·蘇特納爾(1897—1976)
阿列剋謝·布羅多維奇(1 8 9 8—1 9 71)
漢斯·施 勒格(1 8 9 8—1 9 7 6)
格爾德·阿恩茨(1900—1988)
赫伯特·拜爾(1900—1985)
A.M.卡桑德爾(1901—1968)
揚·奇肖爾德(1902—1974)
萊斯特·比爾(1903—1969)
赫伯特·馬特(1907—1984)
布魯諾·穆拉尼(1907—1998)
馬剋思·比爾(1908—1994)
威爾·比爾坦(1908—1972)
弗朗哥·格裏尼亞尼(1908—1999)
埃裏剋·尼切(1908—1998)
奇佩·皮內萊斯(1908—1991)
李歐·李奧尼(1910—1999)
喬瓦尼·平托裏(1912—1999)
湯姆·埃剋斯利(1914—1997)
艾布拉姆·蓋姆斯(1914—1996)
FHK.亨利翁(1914—1990)
約瑟夫·穆勒 -布勒剋曼(1914—1996)
保羅·蘭德(1914—1996)
埃米爾·魯德(1914—1970)
龜倉雄策(1915—1997)
喬剋·金內爾(1917—1994)和瑪格麗特·卡 爾佛特(1 9 3 6 —· )
路·多夫斯曼(1918—2008)
赫布·魯巴林(1918—1981)
麥剋斯·鬍貝爾(1919—1992)
索爾·巴斯(1920—1996)
阿明·霍夫曼(1920— )
奧托·艾捨(1922—1991)
羅伯特·布朗約翰(1925—1970)
羅伯特·馬辛(1925— )
鮑勃·努爾達(1927—2010)
維姆·剋勞威爾(1928— )
洛拉·拉姆(1928— )
肯·加蘭德(1929— )
米爾頓·格拉澤(1929— )
戴維·金特爾曼(1930— )
卡爾·格斯特納(1930— )
田中一 光(1 9 3 0 —2 0 0 2)
艾倫·弗萊 徹(1 9 3 1—2 0 0 6)
馬西莫·維涅利(1931—2014)
福田繁雄(1932—2009)
揚·範·托恩(1932— )
德裏剋·伯索爾(1934— )
理查德·索爾·沃爾曼(1935— )
橫尾忠則(1936— )
羅熱裏奧·杜阿爾特(1939— )
布魯諾·濛古齊(1941— )
沃爾夫岡·魏因加特(1941— )
巴尼·巴博斯(1942—1983)
設計研究部(1943—2004)
艾普莉爾·格雷曼(1948— )
葆拉·捨爾(1948— )
蒂博爾·卡爾曼(1949—1999)
哈維爾·馬裏斯卡爾(1950— )
彼得·薩維爾(1955— )
切爾馬耶夫& 蓋斯馬 & 哈維夫工作室(1957— )
沃恩·奧利弗(1957— )
艾爾瑪·博姆(1960— )
菲利普·阿佩羅(1962— )
斯蒂凡·薩格梅斯特(1962— )
喬納森·巴恩布剋(1966— )
希普諾西斯(1968—1983)
格雷普斯(1970—1991)
五角星(1972— )
鄧巴工作室(1977— )
8vo(1984—2001)
設計師共和國(1986— )
番· 茄(1991— )
M/M巴黎(1992— )
延伸閱讀
索· 引
圖片來源


精彩書摘

  《平麵設計夢想傢》:
  “越是平淡無奇的文字,對字體藝術傢而言越是有用。”
  建築業對皮特·茲瓦特(PietZwart)有著重要影響。他常將自己的設計過程描述為用文字來構築頁麵。同時,他還把排字工與建築師兩個職業混在一起,自稱為“排字建築師”。茲瓦特不僅對維姆·剋勞威爾(WimCrouwel)等許多戰後的荷蘭設計師影響深遠,他同時也是一名功成名就的産品設計師。在他過世後,2000年被荷蘭設計師協會(BNO)追授為“世紀設計師”。
  茲瓦特就讀於阿姆斯特丹的應用藝術學院。在那裏他學習瞭許多不同的學科,包括建築和應用藝術,以及素描與繪畫。茲瓦特稱其為一所“瞭不起的、毫無學科區彆的學校”,裏頭的學生都在潛心研究自己的所長。
  1919年,一位名叫揚·威爾斯(JanWils)的建築師聘請茲瓦特為製圖員。威爾斯是荷蘭風格派的成員,其他成員還有特奧·範·杜斯堡(TheovanDoesburg)、赫裏特·裏特維爾(GerritRietveld)和皮特·濛德裏安(PietMondrian),這個新興團體很快就産生瞭巨大影響。茲瓦特雖然與風格派關係密切,但他同時也對建構主義及達達主義保持興趣,而不嚮任何運動或是教條靠攏。
  地闆商維剋斯·豪斯(VickersHouse)是茲瓦特的首批主要委托人之一。盡管(或是說因為)主題看似死氣沉沉,茲瓦特采用瞭使人聯想到的風格派運動的黑、白、紅三色,並且大玩不同尺度和幾何形狀,創作齣瞭一係列令人耳目一新的字體廣告。1923年,茲瓦特開始為一名新顧客效力:位於代爾夫特的荷蘭電纜工廠(NKF)。NKF是一傢很完美的客戶。在接下來的10年內,茲瓦特為NKF設計齣瞭上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其中絕大多數都與字體設計相關,包括瞭各式廣告和宣傳冊。接下來,他還為荷蘭郵政(PTT)和製造商布呂內爾(Bruynzeel)設計瞭行事曆和各種宣傳資料。茲瓦特還為布呂內爾公司設計瞭一間廚房。他花瞭三年之久的時間,研究齣首批可以大量生産的定製廚房,同時還能根據不同情況進行改裝。如今該公司依然在生産這個改良版的廚房。
  茲瓦特還是一名熱心的教育傢。1933年之前,他一直在鹿特丹美術學院任教職,直到後來他因為直言不諱地發錶對教育政策的看法而被勸辭。1942年,茲瓦特(和數百名藝術傢)被納粹逮捕,直到戰爭結束後纔被釋放。這個經曆對他産生瞭重大影響,重獲自由後他便專注於工業設計。鹿特丹威廉德庫寜藝術學院的皮特·茲瓦特機構(坐落於他當初教書的建築內)便是以他名字命名的。
  ……
視覺煉金術:從色彩到敘事的光影之徑 一、引言:破繭的起點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視覺語言的有效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關鍵。我們被無休止的圖像洪流所包圍,但真正能穿透喧囂、觸及心靈的作品卻屈指可數。《視覺煉金術:從色彩到敘事的光影之徑》並非是一本關於軟件操作或軟件界麵的工具手冊,它是一部深入探究設計本質、探尋視覺魅力背後深層驅動力的哲學與實踐指南。 本書聚焦於設計師如何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可感知的視覺體驗。我們相信,優秀的設計絕非偶然,它是理性分析、感性直覺與精湛技藝三者完美融閤的産物。本書將帶領讀者,從最基礎的元素——點、綫、麵,到最復雜的結構——版式、動態敘事,進行一次徹底的“視覺解剖”。 我們不探討如何使用某款軟件的特定濾鏡,而是深入剖析“為什麼”某個色彩組閤會引發特定的情緒共鳴,以及“如何”通過排版結構來引導讀者的視綫流動,從而構建一個完整、有力的信息傳遞閉環。這是一次對設計思維的深度淬煉,旨在培養從業者不僅是“執行者”,更是“思考者”和“問題的解決者”。 二、基礎元素的哲學重構:從具象到抽象 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們迴歸設計的本源——視覺元素本身。但我們的視角並非停留在錶麵的介紹,而是挖掘這些元素在不同文化背景和心理學層麵的深層含義。 1. 色彩的心理學與文化密碼: 色彩不僅僅是波長,它們是人類情感的直接映射。我們將詳細剖析不同色彩在東西方文化語境中的象徵意義差異。例如,紅色在西方常代錶激情與危險,但在東方可能更多指嚮喜慶與好運。我們提供瞭一套係統的“色彩情緒矩陣”,幫助設計師理解並精確調配色彩方案,以達到預設的情感目標。我們還會探討色彩的“重量感”和“溫度感”,如何利用對比度而非飽和度來創造視覺的衝擊力與和諧感。 2. 綫條的動勢與張力: 綫條是視覺運動的骨架。本書分析瞭直綫、麯綫、摺綫各自蘊含的能量和方嚮性。我們將展示如何運用“動態引導綫”來增強版麵的節奏感,以及如何通過綫條的粗細變化(筆觸的張力)來模擬不同的觸感,例如手工的粗糲感或數字的精準感。對於排版而言,如何利用“不可見綫條”(Grid System)來建立秩序,是區分專業與業餘作品的關鍵。 3. 形態與意義的綁定: 我們超越瞭簡單的幾何圖形介紹,專注於“負空間”(Negative Space)的運用藝術。負空間不是空白,而是主動參與構圖的元素。通過對馬剋斯·艾捨爾等大師作品的解析,本書揭示瞭如何讓負空間本身形成敘事,以及如何利用雙義圖形來製造視覺上的驚喜和記憶點。 三、結構與秩序的構建:版式的內在邏輯 如果說元素是磚塊,那麼版式就是藍圖。成功的視覺傳達依賴於清晰的結構,它決定瞭信息被理解的效率。 1. 網格係統的進階應用與突破: 網格(Grid)是現代設計的基石,但過度依賴模闆化的網格會導緻設計趨於平庸。本章深入探討瞭模塊化布局、非對稱網格的建立,以及在響應式設計中,如何讓結構在不同尺寸間優雅地“重構”,而非簡單地“壓縮”。我們將引入“視覺層級地圖”,教授設計師如何通過精妙的縮放、位置和分組,在不藉助額外提示的情況下,清晰地劃分主次信息。 2. 節奏感與視覺韻律: 設計作品需要呼吸和韻律。我們分析瞭“留白”作為一種節奏控製手段的運用。空白過多會顯得鬆散,空白過少則會造成壓迫。本書提供瞭一係列計算留白比例的方法論,確保作品在視覺上既有足夠的喘息空間,又能保持信息傳遞的流暢性。同時,我們探討瞭如何利用重復與變化來創造一種動態的視覺韻律,如同音樂中的高潮與低榖。 3. 敘事性排版的構建: 當設計需要講述一個故事時,版式就成為時間的載體。如何處理長文本的閱讀體驗?如何利用圖文混排來增強情節的張力?本書通過案例分析,展示瞭如何通過頁麵跳轉設計(Pacing)來控製讀者的閱讀速度和情感投入度,從而將靜態的頁麵轉化為動態的閱讀體驗。 四、超越平麵:動態思維與觸覺設計 在數字化界麵日益普及的今天,平麵設計師必須具備“動態思維”。 1. 界麵中的微交互與情感反饋: 好的用戶界麵設計不僅要高效,更要“友好”。我們探討瞭“微交互”的哲學——如何用極小的動畫或過渡效果,來確認用戶的操作,並賦予界麵以“個性”。例如,一個按鈕點擊時的微妙形變,如何傳遞齣“正在處理”而非“卡頓”的信息。這部分內容側重於時間軸上的信息管理。 2. 觸覺與材質的視覺化錶達: 即使在屏幕上,用戶也渴望“觸感”。本書深入研究瞭如何通過光影、紋理和高光反射的模擬,在二維平麵上重建三維物體的觸感。從磨砂玻璃的柔和散射到金屬的銳利反光,我們提供瞭一套係統的“材質模擬技法”,幫助設計師的作品更具可信度和沉浸感。 3. 品牌標識的生命周期設計: 品牌不僅僅是一個Logo,它是一套活的係統。本書引導讀者思考如何設計一個“適應性強”的標識係統,使其在小到App圖標,大到建築立麵時,都能保持其核心精神的統一性。我們關注“適應性”而非“唯一性”,強調係統化的思維方式。 五、設計的倫理與未來視野 最後,本書迴歸到設計的社會責任。優秀的設計師需要清晰的道德指南。 1. 反對視覺噪音: 我們探討瞭設計如何助長或緩解信息過載。如何以更簡潔、更剋製的方式傳遞信息,拒絕為復雜而復雜的設計。 2. 易讀性與包容性設計: 本章強調瞭設計中的普適性原則。如何為不同視力水平、認知能力的受眾設計齣易於訪問和理解的視覺作品。這不僅是技術要求,更是職業素養的體現。 《視覺煉金術:從色彩到敘事的光影之徑》旨在培養的是一種深入骨髓的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係統性方法論。它提供的不是捷徑,而是攀登視覺藝術高峰所必需的堅實階梯和清晰地圖。

用戶評價

評分

《材質的哲學》這本書,讀起來有一種沉甸甸的、近乎觸覺的滿足感。作者顯然是一位對材料學有著深刻熱愛的實踐者,他/她沒有停留在“什麼材質看起來漂亮”的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材料的“性格”與“曆史”。比如,書中對“牛皮紙的粗糲感與再生理念”的探討,不僅僅是描述其顔色和紋理,更聯係到瞭環保思潮和手作復興運動。我特彆喜歡作者對“光的交互”這一部分的描述。不同的錶麵如何反射、吸收或散射光綫,直接決定瞭我們對物體形態的感知。磨砂玻璃的朦朧美與高光金屬的銳利感之間的對比,被闡述得如此細膩,以至於我閤上書後,看傢裏的任何傢具都會下意識地去感受它的錶麵處理工藝。這本書的排版設計本身也是一種示範,大量的實物攝影,仿佛能讓你透過紙麵聞到油墨的味道,觸摸到紙張的縴維。它拓寬瞭我對“平麵”的理解邊界,讓我意識到,即使是二維的設計稿,也必須考慮到它最終可能被印製在什麼載體上,以及載體本身的物理屬性會如何“反作用”於設計本身。讀完這本書,我對待設計材料的態度變得無比尊重,因為它不僅僅是視覺的呈現,更是實體世界與信息世界溝通的橋梁。

評分

關於排版藝術的探討,我讀過不少專著,但《字體的呼吸》無疑是最具人文關懷的一本。它完全跳齣瞭傳統的字體規範,轉而探討文字作為“信息載體”的生命力。作者沒有羅列大量的字體傢族名稱,而是聚焦於“字間距”和“行高”這些極易被初學者忽略的細節。書中有一個段落,生動地描述瞭當行距過窄時,讀者閱讀的目光就像在走鋼絲,稍有不慎就會跌入下一行的文本中,那種焦躁感被描繪得入木三分。而當行距適當時,文字就像在開闊的原野上自由呼吸,信息流淌自然順暢。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將閱讀體驗視為一種“沉浸式體驗”,而排版設計師就是這段體驗的“建築師”。它還探討瞭字體設計與聲音的關聯性,比如,為什麼某些襯綫字體會給人一種“低沉而權威”的感覺,而無襯綫字體則更“輕快、現代”。這種跨感官的聯想,極大地豐富瞭我對字體設計的想象力。它讓我明白,排版不是把字碼整齊排列,而是要精心編排一場讀者的心智旅程,讓文字的“氣質”與內容的需求達到完美的共振。

評分

這本《幾何之眼》簡直是為我這種對視覺語言充滿好奇的人量身定製的。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方式,解構瞭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不經意的綫條、形狀和空間關係。它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通過大量精妙的案例分析,引導你去重新審視你所處的環境。比如,書中對“黃金分割在建築立麵中的微妙運用”那一章節的探討,簡直是醍醐灌頂。我過去總覺得那些宏偉的建築隻是比例好,但讀完後纔明白,那種和諧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數學美學在起作用。而且,作者對色彩心理學的把握也極其精準,用豐富的圖例展示瞭冷暖色調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引發截然不同的情感共鳴。我記得有一張對比圖,同樣是紅色,在東方語境下的熱烈與在西方極簡主義中的警示感被襯托得淋灕盡緻。這本書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於,它讓你從一個被動的“觀看者”變成瞭一個主動的“解讀者”。看完後,我走在街上,會不由自主地去分析路牌的字距、廣告牌的排版邏輯,甚至公交車上的扶手設計,都仿佛被賦予瞭新的生命和意義。它徹底顛覆瞭我對“美觀”這個概念的膚淺認知,讓我意識到設計,本質上是一種有目的性的溝通,而幾何,就是它的基本語法。

評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像素的低語》,那一定是“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熔爐”。我之前總覺得,那些高超的數字藝術作品離我很遙遠,需要掌握極其復雜的軟件和高深的編程知識。但這本書卻像一位耐心的嚮導,它沒有直接教你“如何操作PS”,而是深入剖析瞭數字媒介的底層邏輯是如何影響視覺呈現的。它詳細闡述瞭從位圖到矢量圖的演變曆程,以及屏幕分辨率、色彩深度這些看似冰冷的參數,是如何決定瞭最終畫麵的質感和情緒的。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動態圖形基礎”的那幾頁,作者用非常直觀的動畫原理圖解釋瞭什麼是“緩入緩齣”以及“運動模糊”對視覺流暢度的重要性。這不再是單純的二維平麵知識,而是開始涉足時間維度的設計思考。讀到後麵,我甚至開始思考,當我們把設計投射到不同設備——從超高清的OLED屏幕到低保真的電子墨水屏時,設計師需要做哪些“妥協”與“強化”。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把看似高冷的數字美學拉迴到瞭實操層麵,它讓你理解,每一次像素點的跳動,背後都蘊含著設計師的深思熟慮,而不是隨隨便便的拖拽和填充。對於想要跨入數字媒體領域的新手來說,這絕對是構建堅實理論基礎的必備讀物,它提供的知識密度和深度遠超一般的入門教程。

評分

《構成要素:無序中的秩序》這本書,簡直是一本高級的思維體操訓練手冊。它不像其他設計書籍那樣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通過一係列看似隨機的、充滿實驗性的視覺組閤,挑戰你的認知邊界。全書大量采用瞭不對稱布局、碎片化信息和強烈的視覺衝突作為主要的錶達手段。我記得其中一個實驗是將數十張不同大小和色彩飽和度的色塊隨機堆疊,然後要求讀者去尋找“視覺焦點”。這個過程非常燒腦,但它有效地訓練瞭大腦在混亂中捕捉結構的能力。作者的核心觀點似乎是:真正的創新往往誕生於對既定規則的故意破壞,但這種破壞必須是基於對規則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它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某種構圖在某個情境下是“正確”的,而換一個情境後,它又會變成“錯誤”的——或者說,更“具有顛覆性”。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高度互動的,它鼓勵你隨時停下來,用筆在書頁上描摹、標記,去解構作者呈現的每一個視覺謎題。它塑造瞭一種批判性的設計思維,讓你不再盲目追隨潮流,而是學會瞭如何構建屬於自己的視覺語法體係,從根本上提升瞭對復雜信息視覺化的駕馭能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