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注评

荀子注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注 著,李波 译,李波 注
图书标签:
  • 荀子
  • 先秦诸子
  • 儒家
  • 注译
  • 经典
  • 哲学
  • 思想
  • 文化
  • 历史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273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4460
包装:平装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8
字数:5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内容简介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较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作者简介

李波:重庆师范大学副教授,在先秦诸子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尤其对于荀况的研究自有别有一番心得。

目录

劝学
修身
不苟
荣辱
非相
非十二子
仲尼
儒效
王制
富国
王霸
君道
臣道
致士
议兵
强国
天论
正论
礼论
乐论
解蔽
正名
性恶
君子
成相
赋第
大略
宥坐
子道
法行
哀公
尧问

精彩书摘

  《荀子注评》: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人焉,涂巷之人也[1]。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2]。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3],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4],地见其光[5],君子贵其全也。
  【注释】
  [1]涂:通“途”。道路。
  [2]桀、纣:分别是夏朝和商朝最后的君主,皆因暴政而亡国。盗跖(zhi):相传是春秋战国之际一位名叫跖的大盗。
  [3]之:相当于“于”,以下三“之”皆同。
  [4]见:通“现”,显现。
  [5]光:通“广”,广大,宽广。
  【译文】
  射出一百支箭,有一次没有射中,就不能叫做善于射箭;赶着车马走了一千里路,只差一步没有赶到,就不能叫做善于驾车;礼法不能融会贯通,仁义不能始终如一,就不能叫做善于学习。学习,本来就应专心致志,坚持如一。一会儿不学,一会儿学,那是街头巷尾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坏的行为多,便是桀、纣、盗跖一类的人。全面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又尽力去实行,然后才是一个好的学者。君子知道学习不全面不纯粹不能算作完美,所以反复诵读以求贯通,用心思索以求理解,舍身处地地去领会它,除掉自身有害的东西来保养它,使眼睛与它无关的不去看,使耳朵与它无关的不去听,使嘴巴与它无关的不去说,使心里与它无关的不去考虑。等到了极其爱好它的时候,就好像眼睛喜欢五色,耳朵喜欢五声,嘴巴喜欢五味,心里想拥有天下一样。因此权利不能动摇他,众人不能改变他,天下不能打动他。活着是这样,死时还是这样,这就叫做道德操行。有了道德操行然后内心自定,内心自定然后应物自如,能够内心自定,又能应物自如,这就叫做完美的人。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贵在德行的完美。
  【评析】
  现代人了解荀子,多是源于他那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人类社会所有的道貌岸然,在荀子的面前一下子被剥落殆尽,不留渣滓。自私、享乐、贪婪、妒忌……原来这些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然而,荀子点破“人性本恶”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劝说人们在后天的教化学习中不断修行、磨砺自身的德操与知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不可以已”,直至“天见其明,地见其光”,成为坦荡、光明、磊落,有着深厚学识与完备德行的真君子。而这也正是《劝学》篇旨之所在。
  生命的年轮几度辗转,我们渐渐从不知天高地厚的顽童变作苦渡无涯学海的青年,随即又一步步迈入博见多闻、饱经风霜的中年;在阅遍人世繁华之后,蓦然回首,惟见暮色苍凉,黄昏的山头笼罩的是我们所有辉煌与黯淡的前尘过往,等候我们在余数不多的时日里将它们轻轻安抚,细细思量。从相同的人生起点到最后天悬地殊的各自归宿,荀子相信“君子生非异也”,而是后天的教化“使之然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潜夫论·赞学》)真正的君子面对万象纷纭的自然界与人世间,必然“善假于物”,懂得如何用自己深厚的学识使所有的困惑艰险迎刃而解;同样,当他们面对人情反复的社会现实,亦必然“慎其所立”,懂得如何凭借自身的道德操守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远离羞辱、避开祸患。
  荀子十分强调追求理想时的专一信念,文中“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之语,深得后世学人之心。王安石所谓“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上皇帝万言书》),庄元臣“善学者穷于一物”,“穷之于一物者如破竹,一节破而百节皆开”(《叔苴子》卷四),同为此意。除了“冥冥之志”,钻研学问时的坚定恒心也十分重要,为此,荀子反复运用具有点睛之妙的“积”字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在持“性恶说”的荀子看来,“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者,然而可为也”(《儒效》)。有了专一进取的志向、坚定无悔的恒心,有了通晓天文地理、人情世故的儒家经典以及传道解惑的老师、析文辩义的朋友,还有什么样的“恶”不可以转化为“善”,甚至逆变为圣人的至德之心呢?所以朝朝暮暮的“惛惛之事”,最终都是为了练就明日的“赫赫之功”。在这一点上,儒、道、释三家可谓殊途而同归。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写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样强调事功之成,积于毫微。而天台宗亦依《涅槃经》,把对佛学经籍的研习譬喻为“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的漫长过程,将其依次对应佛家修行过程中“不信不解,不变凡情”、“依教修行,转凡成圣”、“慕大耻小,得通教益”、“心渐通泰,得别教益”、“三周说法,得记作佛”的多重境界。事实上,所有智者的渊博通达,依靠的都是点点滴滴的累学之功。
  《劝学》一文,运用了大量气势夺人而又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排喻和对偶手法,层层深入地说明了“学”的重要性与具体方法。其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等,都已成为尽人皆知的成语典故。在此,我们也可以从荀子犀利流畅、毅然决然的恳切言辞间,依稀想见当年他游学稷下“三为祭酒”之时气宇轩昂的飒然风姿。
  ……
《道不可须臾离》 一、 溯源与立论 《道不可须臾离》并非一部凭空而生的论著,而是深植于中华文明千年流传的智慧之根。它追溯的,是那条贯穿古今、联结天地人神的“道”。这“道”,并非玄之又玄的虚无,而是充盈于万事万物之中,构成宇宙运转的根本法则,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依据。作者潜心钻研,以为历代圣哲虽有论述,或以《易》之象数,或以《老子》之冲淡,或以《论语》之仁义,皆有所得,然其精髓之处,常被晦涩的言辞、僵化的概念所遮蔽,致使后人望而却步,或望文生义,未能真正契入“道”之实相。 本书的根本立论在于:道,非高不可攀,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心中,在我们的一呼一吸,一举一动之间。忽视了这“道”,人生便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终将枯竭;认识了这“道”,生活便能焕发生机,精神得以升华。因此,《道不可须臾离》旨在以浅近之语,开阔之境,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的古老智慧,触碰那生生不息的宇宙律动,从而达到“天人合一,万物同春”的理想境界。 二、 结构与内容 本书的结构精心设计,力求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全书分为“溯道”、“体道”、“用道”三篇,涵盖了从道的本体论到实践论的完整脉络。 第一篇:溯道——追寻大道之源流 本篇如同寻根问祖,带领读者追溯“道”的源头。 “形而上者谓之道”:宇宙生成之初。 此处并非臆测宇宙大爆炸,而是探讨事物由无到有,由虚到实的逻辑过程。从混沌未开的“太初”,到阴阳交感,万物滋生的奥秘,阐释“道”作为万物本源的初始状态。并非从科学角度推演,而是从哲学思辨的角度,理解“道”的生成力量,以及其孕育万有的可能性。 “道者,万物之所由,万物之所成也”:道的普遍性与必然性。 论述“道”是如何渗透于宇宙万物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它们得以存在、得以发展的根本动力。从宏观的星辰运转,到微观的分子聚合,无不显现“道”的痕迹。强调“道”的不可替代性,是事物之所以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的关键。 “大道至简,真言不华”:历代圣哲对道的探求。 梳理先秦诸子百家,特别是《易》、《老》、《庄》、《孔》等经典中关于“道”的论述,并非逐字逐句的考据,而是提炼其精神实质。例如,《易》的象数变化,象征着“道”的动态运行;《老子》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顺应自然之道的智慧;《庄子》的逍遥,是对“道”的超越性体验;《孔子》的“仁”,则是“道”在人伦社会中的具体体现。本书会指出,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都指向同一条“道”。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道的超验性与实在性。 探讨“道”既超越了具体事物的形质,又实实在在地作用于万物。它无形无相,却能生成有形有相;它无始无终,却能引导万物遵循其规律。这是一种辩证的理解,避免了将“道”理解为纯粹的精神实体或物质实体。 第二篇:体道——契合大道之玄妙 本篇转向个体,探讨如何认识和体验“道”。 “心者,道之观照,体之枢纽”:内观与觉醒。 强调“心”在体悟“道”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内观,审视自己的念头、情绪、欲望,认识到它们的短暂与虚幻,从而为体悟“道”奠定基础。这里不是强调禅修,而是通过一种深刻的自我反思,达到对自身以及外部世界的清醒认识。 “静能生慧,静能养神”:以静制动,以静悟道。 阐释“静”的重要性。并非强调绝对的寂静,而是指心境的平和,不受外物纷扰。在“静”中,才能辨识“道”的细微之处,才能体会到万物内在的联系。这种“静”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选择,是抵御浮躁、回归本真的途径。 “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循序渐进的体道之路。 引用《大学》的“八条目”,将其精神内涵置于体悟“道的语境下。强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认识自身(知止),到安定心神(定),再到内心平和(静),进而从容思考(虑),最终获得真正的领悟(得)。 “物我两忘,与道同游”:超越个体局限。 探讨如何通过体悟“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不是失去自我,而是消解了狭隘的个体意识,与整个宇宙融为一体。这种状态下的个体,能够洞察事物本质,体验到一种无限的自由与和谐。 第三篇:用道——体道于日用之间 本篇将“道”的体悟落实在具体的行为和生活中。 “道在不可见,在可践”:生活的实践智慧。 强调“道”并非只存在于书本和高谈阔论中,它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例如,耕作时的顺时节,烹饪时的恰分寸,待人接物时的有礼节,都蕴含着“道”的智慧。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若能以“道”的眼光审视,便能显现出其深刻的意义。 “无为而治,不亦可乎?”:顺应自然,减少干预。 重新解读“无为”。它并非不作为,而是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不妄加干涉,不强求改变。在个人层面,是指减少不必要的欲望和行为;在社会层面,是指管理者应顺应民意,减少管制,让事物自然发展。 “刚柔相济,曲直有度”:辩证法的应用。 探讨“道”中的辩证关系,如刚与柔、曲与直、进与退等。在生活中,需要学会灵活运用,既要有原则,又要懂得变通;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懂得适时收敛。这种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挑战。 “化干戈为玉帛,积水成渊”:“道”的化育与和谐。 论述“道”如何能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通过自身的修养,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可以化解冲突;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微小的善行也能汇聚成巨大的力量。本书将“道”视为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力量,能够带来长久的和平与繁荣。 “修身以正其心,齐家以励其志,治国以安其民,平天下以道”:从个体到天下的责任。 将“道”的运用扩展到家庭、社会乃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是根本,以此为基础,才能影响家庭,进而治理国家,最终实现天下太平。这是一种从内向外的辐射,是“道”的价值在社会层面的体现。 三、 风格与特色 《道不可须臾离》在写作风格上,力求达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境界。 语言朴实,意境深远: 避免使用艰深晦涩的术语,力求用大众能够理解的语言,阐述深刻的哲理。语言风格趋向于平实、自然,但字里行间又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引人联想。 古今融通,例证丰富: 并非拘泥于古籍,而是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人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书中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例子,既有历史上的典故,也有当代生活中的观察,使论述更加接地气,更具说服力。 辩证思维,全面审视: 强调事物的两面性,不走极端,力求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在阐述“道”的各个方面时,都会考虑到其对立面,并探讨如何将其统一起来。 启发引导,而非灌输: 本书的目的在于启发读者的思考,而非直接灌输某种思想。作者会提出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答案,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和体悟。 人文关怀,精神引领: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人生的关怀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作者希望通过本书,帮助读者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更为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 四、 结语 《道不可须臾离》是一部献给所有渴望理解生命本质、追求内心和谐与精神自由的读者。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古老智慧的深度交流。阅读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道”的亲身实践。愿本书能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您前行的道路,让您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永恒不变的“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翻译和解读部分,风格上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古典美学情怀。作者在力求准确传达原意的基础上,并未牺牲中文语言本身的韵律和张力。那些晦涩的古义在被现代白话文重新阐释时,依然保持着一种庄重的文采,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充满了节奏感和美感。很多时候,我甚至会反复诵读那些注释部分,因为它不仅仅是解释,更像是一种二次创作的文学表达。这种对语言文字的极致尊重,体现在对每一个动词、每一个语气词的精雕细琢上。它成功地做到了在“学术的精确性”与“审美的愉悦性”之间架起了一座完美的桥梁。读完之后,我不仅对古代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的现代汉语表达能力似乎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因为它示范了如何用富有张力的文字去承载厚重的思想内核。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用心了,那种沉稳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肃穆的历史厚重感,仿佛能触摸到那个先秦时代的风云变幻。内页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调,不仅保护了视力,更增添了一种古籍的韵味,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排版上更是看得出编校者的匠心独运,注释与原文的间距、字体大小的对比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在进行深层次的研读时,信息的获取既清晰又不至于被打断阅读的连贯性。对于一个痴迷于传统文化的读者来说,光是翻开这本书的触感,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它不像某些现代出版物那样轻飘、浮躁,而是扎扎实实地坐在这里,散发着知识的醇厚气息,让人肃然起敬,也更能沉下心来,进入到先哲的思辨世界中去。可以说,光从“物”的层面来看,它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学术著作,成为了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

在对比了市面上几家不同的版本后,我发现这个注评本在处理那些极具争议性的章节时,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平衡性和批判性思维。学术的魅力就在于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而这本书并没有一味地偏袒某一家之言,而是将不同的主要观点并列呈现,并且详细分析了每种观点背后的逻辑基础和时代局限性。例如,在论及某一关键性伦理判断时,它清晰地勾勒出了甲说与乙说的核心分歧点,并引用了出土竹简中的相关佐证来侧面印证,这种多角度、立体化的分析,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可信度和阅读的深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思辨讨论,这种智力上的参与感,是纯粹阅读其他更简略版本所无法比拟的。对于希望深入挖掘文本细微差别和学术脉络的读者而言,这种严谨的“存异”态度尤为宝贵。

评分

我原以为这种经典的注疏本会是晦涩难懂的“天书”,但这本书的导读部分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半吊子古文学习者量身定做的“通关秘籍”。作者在开篇用极其流畅且富有逻辑性的语言,系统梳理了该思想流派的时代背景、核心矛盾以及其对后世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宏观的把握能力,极大地降低了我们进入具体文本的心理门槛。更难得的是,那些看似艰涩的词汇和概念,在注释部分并非简单的字面解释,而是结合了大量出土文献和同时期其他学者的观点进行辨析和印证,使得原本模糊的概念一下子变得立体和鲜活起来。我特别欣赏它那种“温和的引导”而非“强硬的灌输”的叙事方式,它更像是一位耐心的老先生,一步一步地牵引着你,让你自己去体会和领悟,而不是生硬地把结论塞给你。每次读完一章,我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这才是真正优秀的学术普及工作所应有的姿态。

评分

阅读体验中,一个非常出乎意料的亮点是其引用的现代研究资料的广度和新颖性。虽然这是一本解读古代经典的著作,但它丝毫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紧密结合了近十年来的考古新发现和国际汉学界的前沿动态。例如,在解析某一政治制度的文本时,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对邻国史料的横向比较,甚至涉及到了最新的地质学和气候学研究对古代社会变迁的解释,这使得原本静态的古代文本立刻鲜活了起来,具有了强大的现实关照意义。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整合能力,让这部注评本显得极具时代感和前瞻性,它告诉我们,经典并非尘封的历史,而是可以与当下对话的活水源头。我甚至忍不住停下来去查阅了书中提及的那些最新的考古报告,这完全超出了我最初阅读的目的,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知识拓展路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