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内容简介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较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作者简介
李波:重庆师范大学副教授,在先秦诸子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尤其对于荀况的研究自有别有一番心得。
目录
劝学
修身
不苟
荣辱
非相
非十二子
仲尼
儒效
王制
富国
王霸
君道
臣道
致士
议兵
强国
天论
正论
礼论
乐论
解蔽
正名
性恶
君子
成相
赋第
大略
宥坐
子道
法行
哀公
尧问
精彩书摘
《荀子注评》: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人焉,涂巷之人也[1]。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2]。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3],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4],地见其光[5],君子贵其全也。
【注释】
[1]涂:通“途”。道路。
[2]桀、纣:分别是夏朝和商朝最后的君主,皆因暴政而亡国。盗跖(zhi):相传是春秋战国之际一位名叫跖的大盗。
[3]之:相当于“于”,以下三“之”皆同。
[4]见:通“现”,显现。
[5]光:通“广”,广大,宽广。
【译文】
射出一百支箭,有一次没有射中,就不能叫做善于射箭;赶着车马走了一千里路,只差一步没有赶到,就不能叫做善于驾车;礼法不能融会贯通,仁义不能始终如一,就不能叫做善于学习。学习,本来就应专心致志,坚持如一。一会儿不学,一会儿学,那是街头巷尾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坏的行为多,便是桀、纣、盗跖一类的人。全面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又尽力去实行,然后才是一个好的学者。君子知道学习不全面不纯粹不能算作完美,所以反复诵读以求贯通,用心思索以求理解,舍身处地地去领会它,除掉自身有害的东西来保养它,使眼睛与它无关的不去看,使耳朵与它无关的不去听,使嘴巴与它无关的不去说,使心里与它无关的不去考虑。等到了极其爱好它的时候,就好像眼睛喜欢五色,耳朵喜欢五声,嘴巴喜欢五味,心里想拥有天下一样。因此权利不能动摇他,众人不能改变他,天下不能打动他。活着是这样,死时还是这样,这就叫做道德操行。有了道德操行然后内心自定,内心自定然后应物自如,能够内心自定,又能应物自如,这就叫做完美的人。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贵在德行的完美。
【评析】
现代人了解荀子,多是源于他那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人类社会所有的道貌岸然,在荀子的面前一下子被剥落殆尽,不留渣滓。自私、享乐、贪婪、妒忌……原来这些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然而,荀子点破“人性本恶”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劝说人们在后天的教化学习中不断修行、磨砺自身的德操与知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不可以已”,直至“天见其明,地见其光”,成为坦荡、光明、磊落,有着深厚学识与完备德行的真君子。而这也正是《劝学》篇旨之所在。
生命的年轮几度辗转,我们渐渐从不知天高地厚的顽童变作苦渡无涯学海的青年,随即又一步步迈入博见多闻、饱经风霜的中年;在阅遍人世繁华之后,蓦然回首,惟见暮色苍凉,黄昏的山头笼罩的是我们所有辉煌与黯淡的前尘过往,等候我们在余数不多的时日里将它们轻轻安抚,细细思量。从相同的人生起点到最后天悬地殊的各自归宿,荀子相信“君子生非异也”,而是后天的教化“使之然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潜夫论·赞学》)真正的君子面对万象纷纭的自然界与人世间,必然“善假于物”,懂得如何用自己深厚的学识使所有的困惑艰险迎刃而解;同样,当他们面对人情反复的社会现实,亦必然“慎其所立”,懂得如何凭借自身的道德操守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远离羞辱、避开祸患。
荀子十分强调追求理想时的专一信念,文中“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之语,深得后世学人之心。王安石所谓“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上皇帝万言书》),庄元臣“善学者穷于一物”,“穷之于一物者如破竹,一节破而百节皆开”(《叔苴子》卷四),同为此意。除了“冥冥之志”,钻研学问时的坚定恒心也十分重要,为此,荀子反复运用具有点睛之妙的“积”字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在持“性恶说”的荀子看来,“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者,然而可为也”(《儒效》)。有了专一进取的志向、坚定无悔的恒心,有了通晓天文地理、人情世故的儒家经典以及传道解惑的老师、析文辩义的朋友,还有什么样的“恶”不可以转化为“善”,甚至逆变为圣人的至德之心呢?所以朝朝暮暮的“惛惛之事”,最终都是为了练就明日的“赫赫之功”。在这一点上,儒、道、释三家可谓殊途而同归。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写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样强调事功之成,积于毫微。而天台宗亦依《涅槃经》,把对佛学经籍的研习譬喻为“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的漫长过程,将其依次对应佛家修行过程中“不信不解,不变凡情”、“依教修行,转凡成圣”、“慕大耻小,得通教益”、“心渐通泰,得别教益”、“三周说法,得记作佛”的多重境界。事实上,所有智者的渊博通达,依靠的都是点点滴滴的累学之功。
《劝学》一文,运用了大量气势夺人而又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排喻和对偶手法,层层深入地说明了“学”的重要性与具体方法。其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等,都已成为尽人皆知的成语典故。在此,我们也可以从荀子犀利流畅、毅然决然的恳切言辞间,依稀想见当年他游学稷下“三为祭酒”之时气宇轩昂的飒然风姿。
……
《道不可须臾离》 一、 溯源与立论 《道不可须臾离》并非一部凭空而生的论著,而是深植于中华文明千年流传的智慧之根。它追溯的,是那条贯穿古今、联结天地人神的“道”。这“道”,并非玄之又玄的虚无,而是充盈于万事万物之中,构成宇宙运转的根本法则,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依据。作者潜心钻研,以为历代圣哲虽有论述,或以《易》之象数,或以《老子》之冲淡,或以《论语》之仁义,皆有所得,然其精髓之处,常被晦涩的言辞、僵化的概念所遮蔽,致使后人望而却步,或望文生义,未能真正契入“道”之实相。 本书的根本立论在于:道,非高不可攀,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心中,在我们的一呼一吸,一举一动之间。忽视了这“道”,人生便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终将枯竭;认识了这“道”,生活便能焕发生机,精神得以升华。因此,《道不可须臾离》旨在以浅近之语,开阔之境,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的古老智慧,触碰那生生不息的宇宙律动,从而达到“天人合一,万物同春”的理想境界。 二、 结构与内容 本书的结构精心设计,力求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全书分为“溯道”、“体道”、“用道”三篇,涵盖了从道的本体论到实践论的完整脉络。 第一篇:溯道——追寻大道之源流 本篇如同寻根问祖,带领读者追溯“道”的源头。 “形而上者谓之道”:宇宙生成之初。 此处并非臆测宇宙大爆炸,而是探讨事物由无到有,由虚到实的逻辑过程。从混沌未开的“太初”,到阴阳交感,万物滋生的奥秘,阐释“道”作为万物本源的初始状态。并非从科学角度推演,而是从哲学思辨的角度,理解“道”的生成力量,以及其孕育万有的可能性。 “道者,万物之所由,万物之所成也”:道的普遍性与必然性。 论述“道”是如何渗透于宇宙万物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它们得以存在、得以发展的根本动力。从宏观的星辰运转,到微观的分子聚合,无不显现“道”的痕迹。强调“道”的不可替代性,是事物之所以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的关键。 “大道至简,真言不华”:历代圣哲对道的探求。 梳理先秦诸子百家,特别是《易》、《老》、《庄》、《孔》等经典中关于“道”的论述,并非逐字逐句的考据,而是提炼其精神实质。例如,《易》的象数变化,象征着“道”的动态运行;《老子》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顺应自然之道的智慧;《庄子》的逍遥,是对“道”的超越性体验;《孔子》的“仁”,则是“道”在人伦社会中的具体体现。本书会指出,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都指向同一条“道”。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道的超验性与实在性。 探讨“道”既超越了具体事物的形质,又实实在在地作用于万物。它无形无相,却能生成有形有相;它无始无终,却能引导万物遵循其规律。这是一种辩证的理解,避免了将“道”理解为纯粹的精神实体或物质实体。 第二篇:体道——契合大道之玄妙 本篇转向个体,探讨如何认识和体验“道”。 “心者,道之观照,体之枢纽”:内观与觉醒。 强调“心”在体悟“道”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内观,审视自己的念头、情绪、欲望,认识到它们的短暂与虚幻,从而为体悟“道”奠定基础。这里不是强调禅修,而是通过一种深刻的自我反思,达到对自身以及外部世界的清醒认识。 “静能生慧,静能养神”:以静制动,以静悟道。 阐释“静”的重要性。并非强调绝对的寂静,而是指心境的平和,不受外物纷扰。在“静”中,才能辨识“道”的细微之处,才能体会到万物内在的联系。这种“静”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选择,是抵御浮躁、回归本真的途径。 “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循序渐进的体道之路。 引用《大学》的“八条目”,将其精神内涵置于体悟“道的语境下。强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认识自身(知止),到安定心神(定),再到内心平和(静),进而从容思考(虑),最终获得真正的领悟(得)。 “物我两忘,与道同游”:超越个体局限。 探讨如何通过体悟“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不是失去自我,而是消解了狭隘的个体意识,与整个宇宙融为一体。这种状态下的个体,能够洞察事物本质,体验到一种无限的自由与和谐。 第三篇:用道——体道于日用之间 本篇将“道”的体悟落实在具体的行为和生活中。 “道在不可见,在可践”:生活的实践智慧。 强调“道”并非只存在于书本和高谈阔论中,它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例如,耕作时的顺时节,烹饪时的恰分寸,待人接物时的有礼节,都蕴含着“道”的智慧。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若能以“道”的眼光审视,便能显现出其深刻的意义。 “无为而治,不亦可乎?”:顺应自然,减少干预。 重新解读“无为”。它并非不作为,而是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不妄加干涉,不强求改变。在个人层面,是指减少不必要的欲望和行为;在社会层面,是指管理者应顺应民意,减少管制,让事物自然发展。 “刚柔相济,曲直有度”:辩证法的应用。 探讨“道”中的辩证关系,如刚与柔、曲与直、进与退等。在生活中,需要学会灵活运用,既要有原则,又要懂得变通;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懂得适时收敛。这种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挑战。 “化干戈为玉帛,积水成渊”:“道”的化育与和谐。 论述“道”如何能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通过自身的修养,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可以化解冲突;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微小的善行也能汇聚成巨大的力量。本书将“道”视为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力量,能够带来长久的和平与繁荣。 “修身以正其心,齐家以励其志,治国以安其民,平天下以道”:从个体到天下的责任。 将“道”的运用扩展到家庭、社会乃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是根本,以此为基础,才能影响家庭,进而治理国家,最终实现天下太平。这是一种从内向外的辐射,是“道”的价值在社会层面的体现。 三、 风格与特色 《道不可须臾离》在写作风格上,力求达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境界。 语言朴实,意境深远: 避免使用艰深晦涩的术语,力求用大众能够理解的语言,阐述深刻的哲理。语言风格趋向于平实、自然,但字里行间又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引人联想。 古今融通,例证丰富: 并非拘泥于古籍,而是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人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书中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例子,既有历史上的典故,也有当代生活中的观察,使论述更加接地气,更具说服力。 辩证思维,全面审视: 强调事物的两面性,不走极端,力求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在阐述“道”的各个方面时,都会考虑到其对立面,并探讨如何将其统一起来。 启发引导,而非灌输: 本书的目的在于启发读者的思考,而非直接灌输某种思想。作者会提出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答案,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和体悟。 人文关怀,精神引领: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人生的关怀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作者希望通过本书,帮助读者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更为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 四、 结语 《道不可须臾离》是一部献给所有渴望理解生命本质、追求内心和谐与精神自由的读者。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古老智慧的深度交流。阅读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道”的亲身实践。愿本书能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您前行的道路,让您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永恒不变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