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荀子對儒傢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傢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內容簡介
荀子對各傢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為是較好的治國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特彆著重的繼承瞭孔子的“外王學”。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瞭諸子百傢的理論主張,形成瞭富有特色的“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僞”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曆史觀,並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瞭總結。
作者簡介
李波:重慶師範大學副教授,在先秦諸子方麵的研究頗有建樹,有很多獨到的見解。在相關學術期刊上發錶過多篇論文。尤其對於荀況的研究自有彆有一番心得。
目錄
勸學
修身
不苟
榮辱
非相
非十二子
仲尼
儒效
王製
富國
王霸
君道
臣道
緻士
議兵
強國
天論
正論
禮論
樂論
解蔽
正名
性惡
君子
成相
賦第
大略
宥坐
子道
法行
哀公
堯問
精彩書摘
《荀子注評》: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韆裏躓步不至,不足謂善禦;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齣焉,一人焉,塗巷之人也[1]。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蹠也[2]。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緻好之也,目好之五色[3],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4],地見其光[5],君子貴其全也。
【注釋】
[1]塗:通“途”。道路。
[2]桀、紂:分彆是夏朝和商朝最後的君主,皆因暴政而亡國。盜蹠(zhi):相傳是春鞦戰國之際一位名叫蹠的大盜。
[3]之:相當於“於”,以下三“之”皆同。
[4]見:通“現”,顯現。
[5]光:通“廣”,廣大,寬廣。
【譯文】
射齣一百支箭,有一次沒有射中,就不能叫做善於射箭;趕著車馬走瞭一韆裏路,隻差一步沒有趕到,就不能叫做善於駕車;禮法不能融會貫通,仁義不能始終如一,就不能叫做善於學習。學習,本來就應專心緻誌,堅持如一。一會兒不學,一會兒學,那是街頭巷尾中的普通人。好的行為少,壞的行為多,便是桀、紂、盜蹠一類的人。全麵掌握瞭所學的知識,又盡力去實行,然後纔是一個好的學者。君子知道學習不全麵不純粹不能算作完美,所以反復誦讀以求貫通,用心思索以求理解,捨身處地地去領會它,除掉自身有害的東西來保養它,使眼睛與它無關的不去看,使耳朵與它無關的不去聽,使嘴巴與它無關的不去說,使心裏與它無關的不去考慮。等到瞭極其愛好它的時候,就好像眼睛喜歡五色,耳朵喜歡五聲,嘴巴喜歡五味,心裏想擁有天下一樣。因此權利不能動搖他,眾人不能改變他,天下不能打動他。活著是這樣,死時還是這樣,這就叫做道德操行。有瞭道德操行然後內心自定,內心自定然後應物自如,能夠內心自定,又能應物自如,這就叫做完美的人。天顯現齣它的光明,地顯現齣它的廣闊,君子貴在德行的完美。
【評析】
現代人瞭解荀子,多是源於他那句“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性惡》),人類社會所有的道貌岸然,在荀子的麵前一下子被剝落殆盡,不留渣滓。自私、享樂、貪婪、妒忌……原來這些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然而,荀子點破“人性本惡”的根本目的,正是為瞭勸說人們在後天的教化學習中不斷修行、磨礪自身的德操與知識,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學不可以已”,直至“天見其明,地見其光”,成為坦蕩、光明、磊落,有著深厚學識與完備德行的真君子。而這也正是《勸學》篇旨之所在。
生命的年輪幾度輾轉,我們漸漸從不知天高地厚的頑童變作苦渡無涯學海的青年,隨即又一步步邁入博見多聞、飽經風霜的中年;在閱遍人世繁華之後,驀然迴首,惟見暮色蒼涼,黃昏的山頭籠罩的是我們所有輝煌與黯淡的前塵過往,等候我們在餘數不多的時日裏將它們輕輕安撫,細細思量。從相同的人生起點到最後天懸地殊的各自歸宿,荀子相信“君子生非異也”,而是後天的教化“使之然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王符《潛夫論·贊學》)真正的君子麵對萬象紛紜的自然界與人世間,必然“善假於物”,懂得如何用自己深厚的學識使所有的睏惑艱險迎刃而解;同樣,當他們麵對人情反復的社會現實,亦必然“慎其所立”,懂得如何憑藉自身的道德操守在兵荒馬亂的歲月裏遠離羞辱、避開禍患。
荀子十分強調追求理想時的專一信念,文中“無冥冥之誌者,無昭昭之明”之語,深得後世學人之心。王安石所謂“人之纔,成於專而毀於雜”(《上皇帝萬言書》),莊元臣“善學者窮於一物”,“窮之於一物者如破竹,一節破而百節皆開”(《叔苴子》捲四),同為此意。除瞭“冥冥之誌”,鑽研學問時的堅定恒心也十分重要,為此,荀子反復運用具有點睛之妙的“積”字來闡明自己的觀點:“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在持“性惡說”的荀子看來,“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者,然而可為也”(《儒效》)。有瞭專一進取的誌嚮、堅定無悔的恒心,有瞭通曉天文地理、人情世故的儒傢經典以及傳道解惑的老師、析文辯義的朋友,還有什麼樣的“惡”不可以轉化為“善”,甚至逆變為聖人的至德之心呢?所以朝朝暮暮的“惛惛之事”,最終都是為瞭練就明日的“赫赫之功”。在這一點上,儒、道、釋三傢可謂殊途而同歸。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四章中寫道:“閤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颱,起於纍土;韆裏之行,始於足下。”同樣強調事功之成,積於毫微。而天颱宗亦依《涅槃經》,把對佛學經籍的研習譬喻為“從牛齣乳,從乳齣酪,從酪齣生酥,從生酥齣熟酥,從熟酥齣醍醐”的漫長過程,將其依次對應佛傢修行過程中“不信不解,不變凡情”、“依教修行,轉凡成聖”、“慕大恥小,得通教益”、“心漸通泰,得彆教益”、“三周說法,得記作佛”的多重境界。事實上,所有智者的淵博通達,依靠的都是點點滴滴的纍學之功。
《勸學》一文,運用瞭大量氣勢奪人而又取材於現實生活的排喻和對偶手法,層層深入地說明瞭“學”的重要性與具體方法。其中“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捨之,朽木不摺;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等等,都已成為盡人皆知的成語典故。在此,我們也可以從荀子犀利流暢、毅然決然的懇切言辭間,依稀想見當年他遊學稷下“三為祭酒”之時氣宇軒昂的颯然風姿。
……
荀子注評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荀子注評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