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译解

老子道德经译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葆全 译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德经
  • 道家
  • 哲学
  • 经典
  • 译注
  • 解读
  • 中国哲学
  • 智慧
  • 修身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8963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043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字数:26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先秦时代道家学派的重要典籍,其思想学说从古至今对中国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当今时代仍熠熠生辉。《老子道德经译解》旨在对《老子》进行全方位深入浅出的解读,正文按八十一章顺序编排,每章分“原文”“注释”“今译”“解析”“古今妙解”五个部分。“原文”采自通行广的王弼注本,“注释”聚焦重点字词,“今译”准确简明,“解析”钩玄提要、融会贯通,“古今妙解”集录古今名家论述精华。书后所附“老子道德经十问”,就学习《老子》的十个普遍问题做交流,集中揭示《老子》思想的真谛和魅力,阐明学习的意义和路径。本书有两大特点:一是注重廓清对《老子》望文生义的误解,将《老子》原文放到历史语境中准确释析,从而真正读懂《老子》;二是重视阐述《老子》哲学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让人学有所悟,更睿智、快乐地生活。


作者简介

张葆全,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曾任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1984—1993)、校长(1993—1997),2002年退休。现受聘为广西师范大学国学堂专家委员会主任,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中文系首席教授,漓江学院终身教授,广西老教授协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广西儒学学会名誉会长,桂林国学研究会名誉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国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或主编)《诗话和词话》、《历代诗话选注》、《宋代诗话选释》、《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新编今注今译昭明文选》、《玉台新咏译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先秦诸子散文赏析》、《论语通译》、《大学中庸译解》等著作多部。


目录

老子道德经上篇


一章…3

二章…7

三章…11

四章…14

五章…16

六章…20

七章…22

八章…25

九章…30

十章…32

十一章…35

十二章…38

十三章…41

十四章…45

十五章…48

十六章…52

十七章…56

十八章…59

十九章…61

二十章…64

二十一章…68

二十二章…71

二十三章…74

二十四章…77

二十五章…80

二十六章…84

二十七章…87

二十八章…90

二十九章…94

三十章…97

三十一章…100

三十二章…103

三十三章…106

三十四章…109

三十五章…111

三十六章…113

三十七章…117


老子道德经下篇


三十八章…123

三十九章…128

四十章…131

四十一章…133

四十二章…137

四十三章…140

四十四章…142

四十五章…144

四十六章…147

四十七章…150

四十八章…153

四十九章…156

五十章…159

五十一章…163

五十二章…166

五十三章…169

五十四章…172

五十五章…175

五十六章…178

五十七章…181

五十八章…185

五十九章…189

六十章…193

六十一章…196

六十二章…199

六十三章…202

六十四章…206

六十五章…210

六十六章…214

六十七章…217

六十八章…220

六十九章…223

七十章…226

七十一章…229

七十二章…232

七十三章…235

七十四章…238

七十五章…241

七十六章…244

七十七章…247

七十八章…251

七十九章…254

八十章…257

八十一章…261


老子道德经十问…265

后记…292


精彩书摘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今译


天地万物都有本始(道),这个本始(道)就是天地万物的母亲。既已领悟了那天地万物之母的道,就可凭借它了解它所生育的天地万物;既已了解它所生育的天地万物,又复坚守那作为生育天地万物之母的道,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堵塞那激发人之欲望的感官,关闭那追求人之欲望的通道,终身都不会有劳苦和忧虑。如果开通那激发人之欲望的感官,鼓励人对欲望的追求,终身都会无可救药。


能察见细微才叫“明”,能持守柔弱才叫“强”。能用“道”这个无所不照的光去照亮自己,就可以复归心境澄明,就不会给自己留下祸殃,这就是永续不断的常道。



解析


这一章讲的是对“道”的持守。老子的观点有三:


一、得其母以知其子,知其子复守其母。母指道,子指天地万物。老子认为,体悟了道(母),就能了解天地万物(子)的本原和规律;而了解了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就更能够也更需要坚定地执守道。


二、要持守道,必须保持心境的澄明。为了使心境澄明,必须无欲无为。“塞其兑”就是无欲,“闭其门”就是无为。在无欲无为中,排除杂念,摆脱物累,就可以做到心境澄明,道才能进入虚静的心中。


三、要持守道,必须贵柔尚弱。“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三十九章),作为天地万物本原的道,必定是处于贱下的地位。因而体道之人就应当贵柔,尚弱,居下,不争,守雌,无为……




古今妙解


王弼说:“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兑,事欲之所由生;门,事欲之所由从也。”“无事永逸,故终身不穷

也。”(《道德真经注》)


范应元说:“道本无始,此言有始者,谓万物由是始也。母谓道也。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精,变化不测,通神达生,故谓之母。在人之身则为神明,不可以言传口授而得之也。静而无欲,道自居矣。非天下之至神,不能得之。既得乎此,则以是而知其子。子者一也,虚而无形,以万物同得,此所以谓之一也。非天下之至明,不能知之,知此则天地人物与我同出而异名也。”(《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


奚侗说:“塞兑,闭门,使民无知无欲。”(《老子集解》)


吴澄说:“水镜能照物谓之‘光’,光之体谓之‘明’。用其照外之光,回光照内,复返而归藏于其内体之明也。”(《道德真经注》)


韩非子说:“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曰:‘见小曰明。’”(《韩非子?喻老》)


韩非子说:“句践入宦于吴,身执干戈,为吴王洗马,故能杀夫差于姑苏。文王见詈于王门,颜色不变,而武王擒纣于牧野。故曰:‘守柔曰强。’”(《韩非子?喻老》)


前言/序言

前 言


《老子》又名《道德经》,据魏代王弼注本,全书八十一章,分上下经(篇)。上经(道经)三十七章,下经(德经)四十四章,总计五千多字。

《老子》是先秦时代道家学派的重要典籍,集中反映了先秦道家的思想。在研读《老子》文本之前,可先来了解一些老子其人其书的有关情况。


一、其人与其书

老子这个人,写了《老子》这部书,似乎是很明确的。其实不然,自古及今,谁是老子?谁写了《老子》这部书?众说纷纭,难见定论。

先来看看汉代司马迁的说法吧。《老子》一书的作者,《史记》有记载。《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这篇传记,说得迷离恍惚。按司马迁所说,《老子》的作者是李耳(字聃),但也可能是老莱子,或者是周太史儋。这个连司马迁都无法明确回答的问题,自然引起后人不少疑窦。

对老子其人其书最早致疑的是宋代陈师道(见《后山集?理究》)。宋代叶适(见《习学记言》)以及李觏、王十朋、朱熹(均见他们的《策问》)都曾提出过疑问。从清代迄于现代,不少学者对此问题作了研究探讨,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看法。

关于《老子》一书的作者,至少有如下说法:春秋末年老聃作;战国初年太史儋作;战国时李耳作;战国时关尹或环渊作;战国时杨朱作;战国末年或秦汉间人作。

具体地说,对老子其人其书的看法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认为老子是春秋末年的老聃,与孔子同时代但比孔子年长一些。《老子》一书是老聃所著,或是老聃遗说的发挥,在战国初年成书。持有这一看法的学者有马叙伦(《老子核诂》)、唐兰(《老子时代新考》)、郭沫若(《青铜时代?〈老聃?关尹?环渊〉》)、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高亨(《老子正诂》)、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等。

(二)认为《老子》一书成书在战国前期,在孟子、庄子之前。作者是老子,但这个老子是《史记》本传所说的周太史儋。持有这一看法的学者有汪中(《述学补遗?老子考异》)、罗根泽(《诸子考索》)。而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则认为作者老子是魏将段干宗之父李耳,比孔子晚一百多年。

(三) 认为《老子》一书成书在战国后期,在孟子、庄子之后。持有这一看法的学者有梁启超(《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四)认为《老子》成书更晚,在秦、汉之间。持有这一看法的学者有顾颉刚(《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刘节(《古史考存?老子考》)、(日)武内义雄(《老子原始》)。但1973年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甲本,不避刘邦讳,当抄写于秦末之前,说《老子》成书在秦、汉之间,这一看法已难成立。

经过多年来学者们的考辨探讨,当今多数学者的看法是:《老子》一书的作者是春秋末年的老子。根据《史记》等有关典籍所载,老子生平可疏理如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说字伯阳,谥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曾为周守藏室之史(即柱下史)。生于春秋末年,约与孔子同时,稍长于孔子,孔子曾向他问礼。后来老子见周室衰微,就西出关而去。至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但据说老子很长寿,《史记》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多岁,又说活了二百多岁。《老子》一书,思想是老子的,原稿也是他写的,但定稿成书并在社会上开始流传却在战国时代。


二、注本与版本

《老子》一书,在《史记?儒林列传》等篇中均称为《老子》,在扬雄《蜀王本纪》等古籍中又称作《道德经》。战国时代《韩非子》有《喻老》、《解老》二篇,最早对老子思想作了解释。《汉书?艺文志》著录“老子邻氏经传四篇”、“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 “老子徐氏经说六篇”、“刘向说老子四篇”,后来均佚。今存老子道德经历代重要注解本如下:

(汉)河上公《老子章句》;

(汉)严遵《道德指归论》;

(魏)王弼《老子注》(又名《道德真经注》);

(晋)鸠摩罗什《老子注》;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老子音义》;

(唐)李约《老子道德真经新注》;

(唐)陆希声《道德真经传》;

(宋)王雱《老子注》;

(宋)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

(宋)吕惠卿《道德真经传》;

(宋)苏辙《老子解》;

(宋)程俱《老子论》;

(宋)李嘉谋《道德真经义解》;

(宋)林希逸《老子口义》;

(宋)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

(宋)吴澄《道德真经注》;

(明)薛蕙《老子集解》;

(明)释德清《老子道德经解》;

(明)王道《老子亿》;

(明)李贽《老子解》;

(明)焦竑《老子翼》;

(清)王念孙《老子杂志》;

(清)魏源《老子本义》;

(清)俞樾《老子平议》;

(清)高延第《老子证义》;

(清)刘师培《老子斠补》。

现代有:

马叙伦《老子核诂》;

奚侗《老子集解》;

高亨《老子正诂》;

蒋锡昌《老子校诂》;

严灵峰《老子章句新编》、《老子达解》;

朱谦之《老子校释》;

任继愈《老子今译》;

杨柳桥《老子译话》;

福永光司《老子》;

张松如《老子校读》;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

现存《老子》的版本,最早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楚

墓竹简《老子》,这只是一个残本,见文物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简》。其次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由于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当是在刘邦称帝之前所抄写,文字与今之通行本有出入,见文物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此外还有一个“项羽妾本”,是北齐武平五年(公元574年)彭城人挖掘项羽妾冢得到的,唐初傅奕的《道德经古本篇》就是以此为根据,原出土之物今已失传。

以上是就出土文物来说,历代还有许多典籍版本流传,重要的有:东汉时成书的河上公《老子章句》(有涵芬楼景宋刊本,又有道藏本);魏王弼《老子注》(有浙江书局重刊明代华亭张之象本,中华书局《诸子集成》重刊华亭张氏原本);唐初傅奕校定《老子》古本(有《经训堂丛书》本);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老子音义》(有《抱经堂丛书》本)……

现存历代《老子》的石刻版本,有14种;木刻版本更多,仅明正统《道藏》搜集《道德经》本文及汉、魏、唐、宋、金、元、明众注本,多达41种。

由于王弼《老子注》在历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因此本书原文采用1954年中华书局《诸子集成》重刊明代华亭张氏王弼《老子注》原本。


三、道家与道教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者,汉代又被道教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他的思想学说,无论在古代,还是在今天,都有着普遍的深刻的影响,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道家与道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道家是学术,道教是宗教,一个讲哲理,一个讲信仰,二者并不等同。但自道教奉《老子》为经典后,道教从道家思想中找到了立足的根据,而道家思想也通过道教扩大了影响,丰富了内容。

汉代初年,黄老之学占统治地位,直接导致了“文景之治”。黄老之学是战国和汉初的道家学派所尊奉的学说,他们以传说中的黄帝同老子相配,并同尊为道家的创始人,实际上就是指老子的学说。黄老术,则是指道家清静无为的治世养生之术。这些,在汉初都是居于主流地位的思想。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老子思想仍然十分盛行,但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统治阶级用它来维持、改善和加强对全社会的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有的(如东汉末年太平道张角,五斗米道张陵、张鲁)也用它来做动员、组织群众的工具,矛头指向封建统治者。其实这种现象也很容易理解。《老子道德经》本来就明确倡导清静无为,反对统治者的乱为和妄作,标举“天之道”,向往“损有馀而补不足”的社会公平……统治者可以用它来改善对国家的治理,被统治者当然也可以用它来作批判的武器,甚至最后走向武器的批判。

魏晋时代玄学盛行。“三玄”指的是周易、老子和庄子。 梁代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在晋中兴,玄风独扇;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驰骋文辞,义殚乎此。”此时老庄思想在读书人中影响广泛而深远。

唐太宗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社会上崇道之风更盛。在历代著名文学家中,儒道思想往往并存。众所周知,道家思想对李白的影响很大。李白诗“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古风》第十八),“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赠韦秘书子春》)可见一斑。白居易晚年自号香山居士,说自己是以儒教饰其身,佛教治其心,道教养其寿。宋代苏轼,儒、释、道三家思想集于一身。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原有矛盾,但苏轼却以“外儒内道”的生活方式将三者统一起来。南宋孝宗赵昚曾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在中国,千百年来,《老子道德经》一直深深影响着社会各阶层:政治家崇奉其清静无为的政纲,哲学家服膺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辨;军事家视之为兵书,谋略家激赏其知雄守雌、以退为进的睿智;教育家看重它“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的教育理念,商业家赞赏它“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经营谋略;道德家欣赏它的返朴归真,美学家颂扬它的赤子之心;而广大的民众则把《老子道德经》当成了养生的宝典,长生的指南。


四、本书编撰宗旨

今人也十分尊崇老子。《老子》全书仅五千多字,但古今中外研究《老子》的著作和论文总字数多达五千多万字,相当于原文的一万倍。研究的范围涉及哲学、史学、文学、美学、人类学、神话学、民俗学、军事学、文化学、语言学、养生学等许多学科。

当今许多大学开办国学讲堂,老子道德经都是讲授或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中外的企业界,喜爱和推崇老子思想的人也非常多。许多企业家、商界人士以老子为师,用老子的思想来加强自身的修养,同时通过自身的参悟,多方面地汲取老子的智慧,处理商务,在商场上常常得心应手,游刃有馀。

今天,老子思想与道家学说已引起人们越来越浓的兴趣。除学者们从事不同学科的研究外,人们最感兴趣的可能是《老子》书中所蕴涵潜藏着的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以及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编写这本《老子道德经译解》,旨在通过最精要简明的“注”、“译”、“解”,帮助人们了解《老子道德经》文本的原义,在了解文本原义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感悟,并把自己的感悟,不断融入自己的学科研究和日常生活中,让我们的生活,更充满睿智,更为充实,更有乐趣。

在“老子道德经上、下篇”中除“注”、“译”、“解”外,每一章都集录了不少“古今妙解”,这大量的“信息”,必有助于我们对老子思想学说的领会感悟。“古今妙解”所引述的各家解说不尽相同,与本书“注”、“译”、“解”也不尽相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尽可择善而从。

“老子道德经上、下篇”之后,是“老子道德经十问”,回答了人们普遍感兴趣的十个问题。当然,这只是个人的“感悟”,肯定是不深刻的;就《老子》全书而言,“十问”所涉及的内容也是不全面的。这“十问”就算是一次学习心得体会的交流吧。

张葆全2012年夏初稿




《道德经》:古老智慧的现代回响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常常感到迷失,渴望一份指引,一种能够安顿心灵、启迪智慧的力量。千年之前,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语言,为我们留下了一部传世经典——《道德经》。这部充满哲思与智慧的著作,穿越时空的阻隔,至今仍以其独特的魅力,触动着无数人的心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世界、认识自我、安顿身心的重要启示。 《道德经》,一本字数不多,却字字珠玑的典籍。它并非一套严谨的学术论述,而更像是一位智者在寂静的夜晚,对着浩瀚的星空,低语着他对宇宙人生最根本的理解。老子用一种近似于诗歌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超越言语、超越概念的“道”。这个“道”,是万物的本源,是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是超越一切的终极实在。它无形无名,却又无所不在,化育万物,主宰一切。理解“道”,便是理解生命最深层的秘密。 “道”的运行,无为而治 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道”的运行规律,其中一个核心概念便是“无为”。“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它是一种高明的智慧,一种不争的策略。如同水,它柔弱却能穿石,低洼却能汇聚成海;如同婴儿,它看似弱小,却拥有最纯粹的生命力。老子认为,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人为的干预和强求,往往会适得其反。只有顺应“道”的自然流转,减少不必要的欲望和执念,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安宁。 “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思想。他并非否定治理,而是提倡一种以“无为”为指导的治理方式。统治者应当效法“道”的德行,不扰民,不干涉,让人民自然发展,各司其职。他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并非强调孤立,而是指出一种至高的境界——人们各安其位,满足于自身的生活,无需过多的外界干预或交流,便能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幸福。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在信息爆炸、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反思,如何在繁忙中找回内心的宁静,如何在社会发展中保持人性的本真。 柔弱胜刚强,以退为进 《道德经》中关于“柔弱”与“刚强”的辩证关系,是另一处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老子认为,看似柔弱的事物,往往蕴含着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韧性。水能滴穿石头,是因为它持之以恒;草木能随风弯曲,是因为它懂得顺应。相反,刚强的事物,往往容易折断,难以长久。这是一种深刻的生存智慧,告诉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不必事事争强好胜,有时退一步,更能海阔天空。 “以退为进”的策略,在《道德经》中随处可见。老子主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与人争,反而能赢得真正的尊重和长久的优势。这并非软弱,而是一种更高明的策略,一种懂得审时度势、迂回前进的智慧。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包容和理解,在事业发展中,懂得适时放手和等待时机,往往比一味强硬更能取得成功。 知足常乐,少私寡欲 《道德经》对人类欲望的洞察,同样深刻而精准。老子认为,过度的欲望是痛苦的根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个人如果永远不知足,永远追求更多,那么他将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他提倡“少私寡欲”,并非否定一切欲望,而是强调要控制不必要的、过度的欲望,回归内心的淳朴与宁静。 “知足”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它意味着懂得欣赏和珍惜当下所拥有的,而不是总是盯着未得到的。当一个人能够满足于自己的生活,不再被物质和虚荣所驱使,他的内心就会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安宁。这种对内在世界的关注,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富足,源于内心的充盈,而非外在的占有。 反者道之动,知常容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意味着事物的发展往往呈现出一种循环往复、对立统一的规律。福与祸、生与死、得与失,看似截然相反,却常常相互转化,彼此依存。老子借此告诫人们,不要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要看到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 “知常容”则是一种包容的智慧。既然万物都在变化,既然对立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那么我们就应该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世界。理解事物的多面性,接纳不同的观点,不固执己见,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获得更广阔的视野。 《道德经》的现代意义 《道德经》并非仅仅是一部古代哲学著作,它的思想跨越时空,对现代人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个人层面,它可以帮助我们: 寻找内心的平静: 在喧嚣的尘世中,老子的“无为”思想,提醒我们放慢脚步,减少不必要的执念,回归内心的宁静。 获得生活的智慧: “柔弱胜刚强”、“以退为进”的策略,能够帮助我们在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中,找到更有效、更具韧性的处事之道。 实现精神的富足: “知足常乐”、“少私寡欲”的思想,引导我们超越物质的束缚,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富足。 提升自我认知: 通过对“道”的理解,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了解生命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安顿身心。 在社会层面,它的思想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提倡可持续发展: “道”的自然规律,蕴含着对生态平衡的尊重,对过度开发和索取的警示。 构建和谐社会: “无为而治”的思想,可以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建立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自然规律的社会治理模式。 促进国际理解: 跨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道”,可以成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和理解的桥梁。 《道德经》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体悟,每一次实践,都会有新的收获。它不是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引导我们走向智慧、走向宁静、走向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生命之道。在这部古老智慧的宝库中,我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启迪,那份安宁,那份力量,让我们的生命在纷繁的世界中,更加清晰而从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古朴的质感,仿佛能从指尖触摸到历史的厚重。拿到手里,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封面的字体选择,那种行书的韵味,既洒脱又不失庄重,与书名本身的意境达到了完美的和谐。内页的排版也体现了出版方极高的专业素养,字距、行间距的设置都极为考究,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纸张的选择,不是那种廉价的漂白纸,而是略带米黄色的特种纸,墨色印在上面,显得温润而有层次感。初次翻阅时,那种翻动书页带来的轻微沙沙声,都像是与古人对话的前奏,让人心神安定。我特别留意了扉页和版权页的设计,细节之处彰显出品味,没有丝毫多余的装饰,一切都服务于内容本身,真正做到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审美境界。这种对物理形态的极致追求,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愿意将它郑重地收藏起来,而不是随意地放置在书架的角落。可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已经完成了一次对阅读仪式感的回归,让人对即将展开的精神探索充满了敬畏与期待。

评分

我对市面上许多哲学类的解读本一直抱有一种警惕心,因为很多作者往往会过度地将个人臆断强加于原本精炼的文本之上,使得原本清澈的智慧之源变得浑浊不堪。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却让人感到一股清流。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克制,他似乎深谙“少即是多”的道理,并没有急于跳出来对每一个字眼进行逐一的拆解和定义,而是采用了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引导方式。阅读过程中,我感觉到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背后支撑着他的解读,他似乎总是能站在一个恰到好处的制高点来观察和阐释那些看似玄奥的论述。更难得的是,他的语言非常贴近现代人的思维习惯,既保留了原著的古朴之美,又避免了晦涩难懂的弊病。在阐述那些关于“有无相生”、“道法自然”的概念时,他总能找到恰当的当代生活实例进行类比,让那些抽象的哲学命题瞬间变得鲜活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这使得原本可能高悬于庙堂之上的智慧,真正走入了寻常百姓家的日常思辨之中,令人读后茅塞顿开,如沐春风。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哲学书籍的阅读习惯是比较碎片化的,常常难以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力。然而,这本书的章节安排设计得极为巧妙,完全照顾到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模式。每一小节的篇幅都控制得恰到好处,既有足够的篇幅来阐述一个完整的观点,又不会长到让人产生阅读疲劳。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每一部分的结尾处,总会设置一个精炼的总结句,这个句子如同一个锚点,能瞬间将前文阐述的所有思绪重新串联起来,让人能够清晰地把握住这一段的核心要义。这种结构上的精心设计,使得即便是短暂的间隙也能进行有效的阅读和吸收,不会因为中断而丢失了连贯性。它不像传统的学术专著那样需要一气呵成地啃读,反而更像是智慧的“小点心”,可以随时取用,细细品味。这种对阅读体验的体贴入微,让这部厚重的经典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成为我通勤路上和睡前阅读的绝佳伴侣。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的翻译和注释部分展现了译者极高的文字功底和审美情趣。许多古代典籍的白话翻译,往往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要么过于直译,显得生硬拗口;要么过于意译,又失去了原著的韵味。而这本书的译文处理,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这种平衡。译者似乎拥有极强的“转译”能力,能够将古老的、带着浓厚时代烙印的意象,用当代人依然能够心领神会的、优美而富有张力的语言重新构建出来。阅读这些译文时,我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它们本身就是一篇篇独立的、精妙的散文诗。比如他对“柔弱胜刚强”的阐述,译文的气势磅礴又不失细腻婉转,读来令人心折。这种对语言艺术的精雕细琢,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变成了一种美的享受,它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汲取,而是一次灵魂的浸润。这种对语言形式的尊重和升华,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学术译注本,具备了更高的典藏和欣赏价值。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上下文”和“历史语境”的把握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很多对古代经典的解读,往往割裂了文本产生的时代背景,从而导致了对核心思想的误读。但在这本书里,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勾勒先秦时期社会思潮的流变,详细描述了当时诸子百家的争鸣态势,这为理解“老子”思想的独特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并没有孤立地看待《道德经》的文本,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宏大的思想光谱中进行考量和定位。例如,在讨论“不争”这一概念时,他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消极避世,而是深入剖析了在战乱频仍的时代背景下,这是一种何等高明的生存哲学和政治智慧。这种立体的、多维度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这部经典的认知,让人明白,真正的智慧必然是能够穿越时空的,它根植于特定的土壤,却能开出普世的花朵。这种深挖根源的考据精神,让整部译解显得底气十足,掷地有声。

评分

好书推荐给大家。不错的版本,物流也快。

评分

好书推荐给大家。不错的版本,物流也快。

评分

好书推荐给大家。不错的版本,物流也快。

评分

好书推荐给大家。不错的版本,物流也快。

评分

好书推荐给大家。不错的版本,物流也快。

评分

好书推荐给大家。不错的版本,物流也快。

评分

好书推荐给大家。不错的版本,物流也快。

评分

好书推荐给大家。不错的版本,物流也快。

评分

好书推荐给大家。不错的版本,物流也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