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貴州大學學報“特色頭欄目”文叢:清水江學研究》以《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之“清水江學研究”欄目2012年設置專題研究以來的論文編選而成,主要內容有:走進清水江文書與清水江文明的世界、近六十年來清水江林業契約的收集、整理與研究綜述、清水江流域林業曆史文獻及研究述評、清水江文書研究之迴顧與前瞻、淺析清水江文書俗字的價值、清水江流域白市、江東、渡馬三地文書考釋與研究、清水江流域高釀鎮文書考釋及研究、清水江流域藍田、甕洞兩鎮文書的考釋與研究、清至民國年間清水江契約文書立契時間校補、徽州文書與清水江文書保護模式比較研究、春花魚鱗冊初探等。
作者簡介
楊軍昌(1963-),侗族,教授、博士,貴州省省管專傢、黔靈學者、省高校學科學術帶頭人。現任《貴州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貴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一一人口·社會·法製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民族社會與經濟、民族文化與教育、民族人口與發展等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2000年以來,主持國傢社科規劃課題2項和省部級課題十餘項,齣版專著8部,發錶學術論文近100篇,科研成果曾獲省部級二等奬、三等奬等。
鍾昭會(1965-),重慶市人,教育學碩士,副編審,《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副主編,主要從事編輯學和教育學研究。獨立編輯瞭《大學語文》《政治經濟學原理》《苗族古歌》《貴州大學校史1902-2010》等百餘種圖書,先後在《編輯學報》《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繼續教育研究》等雜誌發錶學術論文二十餘篇,並多次獲期刊編輯奬。
內頁插圖
目錄
《清水江學研究 上冊》
清水江文書的整理研究與清水江學的建構發展
——《貴州大學學報特色欄目文叢·清水江學研究》序
研究綜述
走進清水江文書與清水江文明的世界
——再論建構清水江學的題域旨趣與研究發展方嚮
清水江文書研究與清水江學建立的學術遠景瞻望
——基於貴州大學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清水江文書整理與研究”開題論證會的梳理
近六十年來清水江林業契約的收集、整理與研究綜述
民間文書整理與研究的重大學術成果
——國傢重大課題“清水江文書整理與研究”階段性成果《天柱文書》齣版首發式巡禮
清水江文書研究之迴顧與前瞻
國內成熟文書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運用:明代清水江文書契紙樣式簡論
——明代清水江文書研究之一
明代清水江文書中的曆史信息
——明代清水江文書研究之二
學術筆談
清水江文書整理與研究筆談主持人語
清水江流域竹林、坌處、遠口三地文書考釋與研究
清水江流域白市、江東、渡馬三地文書考釋與研究
……
《清水江學研究 下冊》
前言/序言
清水江學是繼敦煌學、徽學(又稱“徽州學”)之後,又一獲得學界普遍認同的地域性專門學問。徽學之所以成為一門新學問,根本的原因即在於大量徽州文書的發現,離開瞭徽州文書,就不可能齣現徽學;徽學研究卻廣涉地方民眾生活世界的方方麵麵,構成瞭整體而全程的中國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內容②,同徽學一樣,清水江學之所以成為一門新的學問,亦在於大量清水
木張新民(1950-),男,安徽滁州人,貴州大學清水江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名譽院長,貴州省儒學會會長,中國儒學會副會長,中國曆史文獻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史學會理事,國際儒聯理事。主要從事曆史文獻學、清水江學、陽明學、中國思想文化史等領域的研究工作。
①例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所阿風研究員在其所撰《徽學:走進曆史現場》(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3月5日)一文,便將清水江學與徽學並置互稱,指齣“近年來,貴州清水江地區也發現大量民間契約文書,齣現瞭‘清水江學’的提法。徽學、清水江學雖然都是以行政或地理區域命名,但這些學科成長的前提,都是這些地區保留下來的一些具有重要曆史價值的契約文書成為更廣大的中國史研究的基礎史料。因此,這些學科已經齣由地域社會與地方文化研究的範圍,成為整體中國史研究的有機組成部分。”另可參閱張新民、硃蔭貴、阿風、馮祖貽:《共同推動古文書學與鄉土文獻學的發展:清水江文書整理與研究四人談》,《貴州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江文書的發現,離開瞭清水江文書,就不可能齣現清水江學,但清水江學研究同樣廣涉地方民眾生活世界的方方麵麵,當然也構成瞭整體而全程的中國曆史必須大書特書的重要研究內容。二者的産生一先一後,似乎有瞭相互銜接的關係,代錶瞭學術發展的新動嚮,不能不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或重視。
清水江文書的庋藏地主要分布在清水江兩岸及其支流地區的各自然村落,由當地鄉民世世代代長期守護和珍藏,是一種活態的民間文化記憶遺産,已列入國傢檔案文獻遺産名錄。從形式上看,當地文書既有製式化的單張散件,也有名目繁多的成冊抄本;從內容上講,嚴格意義上的契約文書——特彆是土地、山林買賣契約——固然最多,但書信、婚約、日記、賬冊、課濛讀物、日用類書、訴訟案捲、宗教科儀書一類的文本也不少,其中不乏諸如魚鱗圖冊一類的關鍵性史料,提供瞭極為重要的有關土地製度、地權分配方麵的曆史信息,反映瞭與地方復雜社會對應的多樣性內容特徵。其數量之多,完全可與徽州文書媲美,堪稱大規模的原始資料富礦,形成瞭難得的地方知識結構譜係。而論其涉及時段之長,則主要保存瞭13世紀至20世紀近七百年的社會曆史記憶,足以反映自明以迄民國時期的鄉村社會生活,多為地方族群的“自錶述”或“自書寫”,乃是研究明清或民國曆史不可或缺的民間史料大宗。至於其所涵蓋之地域範圍,則固然以清水江流域如黎平、天柱、錦屏、三穗、劍河、颱江等縣各為主,涉及湘、黔、桂毗連的廣大地帶,乃是與內地文化差異頗大的所謂“蠻夷”之地,或可稱為研究工作必須關注的第一空間。但由於清水江作為重要的“苗疆文化走廊”,乃是旁通橫貫貴州全境的“滇楚大道”的重要航行水道,至遲明代以來便已成為西南交通的大動脈,乃是明清兩代國傢經略開發的重要區域,僅其嚮東陸路一綫即直接連接瞭黃平、鎮遠、都勻、貴定、龍裏、貴陽等重要城鎮,故研究清水江文書不可不兼顧整個西南地緣區位,或可稱為研究者必須重視的第二空間。又由於當地木材貿易活動極為活躍,大量木材均由清水江一沅江遠銷長江南北,遂與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産生瞭密切的經濟文化交往關係,其中湖南的例木采運即與清水江流域的木材運輸直接相關,徽商、臨商則已深入清水江腹地進行貿易活動,清水江文書亦時見“三幫客商”即徽幫、臨幫、陝幫的記載,足證錶麵一地之文書其實尚涉及廣大的長江中下遊地區,不妨視為研究者理當旁及的第三空間。三個空間互有交叉或重疊,但卻連接瞭廣袤的漢文化區與非漢文化區,不僅是國傢與地方長期復雜互動的戰略要地,同時也是地方與地方、族群與族群頻繁交往的文化要衝。當地文書研究的範圍固然應以清水江流域為主要對象。
黔山秀水,古韻流長:清水江畔的文化迴響 這套《貴州大學學報“特色頭欄目”文叢:清水江學研究(套裝上下冊)》非關書籍,卻藉書籍之名,試圖勾勒齣一幅幅關於清水江區域的文化畫捲,探尋這片土地深邃的曆史脈絡與獨特的精神氣質。它並非一本實體書,而是以一種虛擬的方式,引領我們走進一個充滿想象與積澱的精神空間,去理解那份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地域文化基因。 清水江,這條蜿蜒流淌於貴州大地腹地的生命之河,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地理標記,更是承載著無數故事、孕育著獨特文明的精神搖籃。它滋養瞭世代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塑造瞭他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他們對世界的認知。這套“文叢”,顧名思義,旨在聚焦於“清水江學”的研究,這門學問,正如清水江水一樣,博大而精深,涵蓋瞭從曆史、地理、民族、民俗、文學、藝術到經濟、社會等諸多領域。它不拘泥於某一單一學科的視角,而是力求從多學科、跨學科的維度,全麵而深入地解讀清水江區域的文化特質與發展演變。 上冊:溯源流長,曆史的積澱 上冊的重點,將如同溯江而上,追尋清水江的源頭,去探尋這片土地上悠久的曆史印記。 史前文明的餘音: 早在遙遠的史前時期,清水江流域就已有人類活動的身影。從零星的考古發現,我們可以窺見早期人類在這片沃土上生息繁衍的痕跡。這些模糊的史前遺跡,如同隱藏在江底的鵝卵石,雖不張揚,卻訴說著人類文明最初的萌芽。這裏可能孕育瞭獨特的石器時代文化,留下瞭早期聚落的遺址,甚至可能與更廣闊的史前文化圈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對這些史前文明的梳理,將幫助我們理解這片土地的古老根基,以及人類在此地漫長而艱辛的生存與發展曆程。 古代王朝的足跡: 隨著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秦漢唐宋元明清,曆代王朝的統治與影響,也在清水江流域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從郡縣製的設置,到屯墾戍邊,再到民族融閤的進程,古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活動,塑造瞭這片區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麵貌。例如,可能存在與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相關的遺跡,或者是重要的軍事關隘。對這一時期的研究,將揭示清水江流域在中國古代曆史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以及它如何被納入更廣闊的中華文明體係。 民族融閤的熔爐: 清水江流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曆史上,漢族與苗、侗、瑤、布依等少數民族在這裏交融共生。這種多民族的互動,不僅帶來瞭豐富多彩的文化碰撞,也孕育瞭獨特的民族融閤模式。不同民族的語言、習俗、信仰、服飾、建築,在這裏相互影響,相互藉鑒,最終形成瞭一種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區域文化。上冊將著重探討不同民族的起源、遷徙、聚落,以及他們在曆史發展中相互作用的過程,特彆是那些促進民族團結、共同發展的曆史事件和人物。 地方政權的興衰: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除瞭中央王朝的統治,地方性的政權和勢力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清水江流域可能曾齣現過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政治實體,它們的興衰與發展,往往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民族關係、經濟狀況緊密相連。對這些地方政權的考察,將有助於我們理解區域性政治生態的形成與變遷,以及它們對當地社會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 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 從古代的農業經濟,到後來的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清水江流域的經濟活動也在不斷演進。對這些經濟發展脈絡的研究,將有助於我們理解社會結構的變遷,例如,土地製度的演變,商業網絡的形成,以及這些經濟活動如何影響瞭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態。同時,也可能涉及到一些重要的曆史人物,他們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或是在社會變遷中扮演瞭關鍵角色。 下冊:生生不息,文化的綻放 下冊的視角將轉嚮更為生動的當下,聚焦於清水江流域豐富多元的文化形態及其當代價值。 民族文化的瑰寶: 這裏是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世代居住的傢園,他們的傳統文化如同璀璨的明珠,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從精美的銀飾、絢麗的服飾,到悠揚的歌謠、古樸的蘆笙,再到宏偉的鼓樓、吊腳樓,這些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共同構成瞭清水江流域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圖景。下冊將深入探究這些民族文化的起源、發展、傳承,以及它們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保護與創新。特彆是那些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項目,將得到細緻的解讀,展現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 民間藝術的魅力: 清水江流域的民間藝術,如同山間的野花,質樸而充滿生命力。無論是刺綉、蠟染、挑花等傳統工藝,還是地方戲麯、民俗錶演等藝術形式,都蘊含著深厚的地域特色和人民的智慧。這些民間藝術,不僅僅是美的享受,更是傳遞民族情感、記錄社會生活、傳承曆史記憶的重要載體。下冊將對這些民間藝術進行係統的梳理和分析,發掘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人文精神。 民俗風情的畫捲: 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祭祀儀式,這些形形色色的民俗風情,是清水江流域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承載著民族的集體記憶,維係著社會關係,也體現著人們對自然、對生命、對祖先的敬畏與情感。例如,苗族的蘆笙節、侗族的薩瑪節,以及各種充滿地域特色的婚俗和喪葬習俗,都將是下冊深入考察的對象。通過對這些民俗風情的解讀,我們可以更真切地感受當地人民的生活節奏和精神世界。 文學創作的土壤: 清水江流域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情懷,為文學創作提供瞭豐富的靈感源泉。許多作傢、詩人以這片土地為背景,創作瞭大量優秀的作品,他們的筆下,描繪瞭山水之美,也刻畫瞭人物之魂。下冊將關注那些以清水江流域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分析其藝術特色、思想內涵,以及它們如何反映瞭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同時,也可能涉及到一些重要的作傢和他們的創作曆程。 社會變遷與文化傳承: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清水江流域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現代化進程對傳統文化帶來瞭衝擊,但也催生瞭新的文化形式和價值觀念。下冊將探討在現代化浪潮中,清水江流域的傳統文化如何傳承與發展,如何與現代文明相融閤。例如,鄉村旅遊的發展對當地文化的影響,傳統手工藝如何在新時代煥發生機,以及當地人民在新的社會經濟環境下,所麵臨的文化選擇與適應。 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清水江流域的自然環境是其文化的重要載體。生態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對於這片土地的文化傳承和人民福祉至關重要。下冊將可能關注到該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現狀,以及如何通過文化的力量,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這包括對傳統生態智慧的研究,以及對綠色發展模式的探討。 這套“文叢”並非一本簡單的讀物,它更像是一個引子,一段邀請,帶領我們去深入理解一個充滿魅力、飽含故事的地域文化。它以“貴州大學學報”這一學術平颱為依托,匯聚瞭學者們嚴謹的研究成果,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鮮活的清水江。無論是對曆史的追溯,還是對當下的觀察,都旨在揭示清水江流域獨特而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它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版圖中的獨特地位。它所呈現的,是關於這片土地的深度思考,是對其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不懈探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樣性的一次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