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学报“特色头栏目”文丛:清水江学研究(套装上下册)

贵州大学学报“特色头栏目”文丛:清水江学研究(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军昌,钟昭会 编
图书标签:
  • 贵州大学学报
  • 清水江学研究
  • 地方学
  • 文化研究
  • 历史研究
  • 民俗学
  • 贵州历史
  • 贵州文化
  • 学术著作
  • 文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601225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980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贵州大学学报"特色头栏目"文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80
套装数量:2
字数:8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贵州大学学报“特色头栏目”文丛:清水江学研究》以《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之“清水江学研究”栏目2012年设置专题研究以来的论文编选而成,主要内容有:走进清水江文书与清水江文明的世界、近六十年来清水江林业契约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综述、清水江流域林业历史文献及研究述评、清水江文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浅析清水江文书俗字的价值、清水江流域白市、江东、渡马三地文书考释与研究、清水江流域高酿镇文书考释及研究、清水江流域蓝田、瓮洞两镇文书的考释与研究、清至民国年间清水江契约文书立契时间校补、徽州文书与清水江文书保护模式比较研究、春花鱼鳞册初探等。

作者简介

  杨军昌(1963-),侗族,教授、博士,贵州省省管专家、黔灵学者、省高校学科学术带头人。现任《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一一人口·社会·法制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民族社会与经济、民族文化与教育、民族人口与发展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社科规划课题2项和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科研成果曾获省部级二等奖、三等奖等。
  
  钟昭会(1965-),重庆市人,教育学硕士,副编审,《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主要从事编辑学和教育学研究。独立编辑了《大学语文》《政治经济学原理》《苗族古歌》《贵州大学校史1902-2010》等百余种图书,先后在《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继续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并多次获期刊编辑奖。

内页插图

目录

《清水江学研究 上册》

清水江文书的整理研究与清水江学的建构发展

——《贵州大学学报特色栏目文丛·清水江学研究》序

研究综述

走进清水江文书与清水江文明的世界

——再论建构清水江学的题域旨趣与研究发展方向

清水江文书研究与清水江学建立的学术远景瞻望

——基于贵州大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开题论证会的梳理

近六十年来清水江林业契约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综述

民间文书整理与研究的重大学术成果

——国家重大课题“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天柱文书》出版首发式巡礼

清水江文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

国内成熟文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运用:明代清水江文书契纸样式简论

——明代清水江文书研究之一

明代清水江文书中的历史信息

——明代清水江文书研究之二

学术笔谈

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笔谈主持人语

清水江流域竹林、坌处、远口三地文书考释与研究

清水江流域白市、江东、渡马三地文书考释与研究

……

《清水江学研究 下册》

前言/序言

  清水江学是继敦煌学、徽学(又称“徽州学”)之后,又一获得学界普遍认同的地域性专门学问。徽学之所以成为一门新学问,根本的原因即在于大量徽州文书的发现,离开了徽州文书,就不可能出现徽学;徽学研究却广涉地方民众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构成了整体而全程的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内容②,同徽学一样,清水江学之所以成为一门新的学问,亦在于大量清水
  木张新民(1950-),男,安徽滁州人,贵州大学清水江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名誉院长,贵州省儒学会会长,中国儒学会副会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史学会理事,国际儒联理事。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清水江学、阳明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①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阿风研究员在其所撰《徽学:走进历史现场》(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3月5日)一文,便将清水江学与徽学并置互称,指出“近年来,贵州清水江地区也发现大量民间契约文书,出现了‘清水江学’的提法。徽学、清水江学虽然都是以行政或地理区域命名,但这些学科成长的前提,都是这些地区保留下来的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契约文书成为更广大的中国史研究的基础史料。因此,这些学科已经出由地域社会与地方文化研究的范围,成为整体中国史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另可参阅张新民、朱荫贵、阿风、冯祖贻:《共同推动古文书学与乡土文献学的发展: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四人谈》,《贵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江文书的发现,离开了清水江文书,就不可能出现清水江学,但清水江学研究同样广涉地方民众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当然也构成了整体而全程的中国历史必须大书特书的重要研究内容。二者的产生一先一后,似乎有了相互衔接的关系,代表了学术发展的新动向,不能不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或重视。
  清水江文书的庋藏地主要分布在清水江两岸及其支流地区的各自然村落,由当地乡民世世代代长期守护和珍藏,是一种活态的民间文化记忆遗产,已列入国家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从形式上看,当地文书既有制式化的单张散件,也有名目繁多的成册抄本;从内容上讲,严格意义上的契约文书——特别是土地、山林买卖契约——固然最多,但书信、婚约、日记、账册、课蒙读物、日用类书、诉讼案卷、宗教科仪书一类的文本也不少,其中不乏诸如鱼鳞图册一类的关键性史料,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有关土地制度、地权分配方面的历史信息,反映了与地方复杂社会对应的多样性内容特征。其数量之多,完全可与徽州文书媲美,堪称大规模的原始资料富矿,形成了难得的地方知识结构谱系。而论其涉及时段之长,则主要保存了13世纪至20世纪近七百年的社会历史记忆,足以反映自明以迄民国时期的乡村社会生活,多为地方族群的“自表述”或“自书写”,乃是研究明清或民国历史不可或缺的民间史料大宗。至于其所涵盖之地域范围,则固然以清水江流域如黎平、天柱、锦屏、三穗、剑河、台江等县各为主,涉及湘、黔、桂毗连的广大地带,乃是与内地文化差异颇大的所谓“蛮夷”之地,或可称为研究工作必须关注的第一空间。但由于清水江作为重要的“苗疆文化走廊”,乃是旁通横贯贵州全境的“滇楚大道”的重要航行水道,至迟明代以来便已成为西南交通的大动脉,乃是明清两代国家经略开发的重要区域,仅其向东陆路一线即直接连接了黄平、镇远、都匀、贵定、龙里、贵阳等重要城镇,故研究清水江文书不可不兼顾整个西南地缘区位,或可称为研究者必须重视的第二空间。又由于当地木材贸易活动极为活跃,大量木材均由清水江一沅江远销长江南北,遂与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产生了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关系,其中湖南的例木采运即与清水江流域的木材运输直接相关,徽商、临商则已深入清水江腹地进行贸易活动,清水江文书亦时见“三帮客商”即徽帮、临帮、陕帮的记载,足证表面一地之文书其实尚涉及广大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妨视为研究者理当旁及的第三空间。三个空间互有交叉或重叠,但却连接了广袤的汉文化区与非汉文化区,不仅是国家与地方长期复杂互动的战略要地,同时也是地方与地方、族群与族群频繁交往的文化要冲。当地文书研究的范围固然应以清水江流域为主要对象。
黔山秀水,古韵流长:清水江畔的文化回响 这套《贵州大学学报“特色头栏目”文丛:清水江学研究(套装上下册)》非关书籍,却借书籍之名,试图勾勒出一幅幅关于清水江区域的文化画卷,探寻这片土地深邃的历史脉络与独特的精神气质。它并非一本实体书,而是以一种虚拟的方式,引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想象与积淀的精神空间,去理解那份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地域文化基因。 清水江,这条蜿蜒流淌于贵州大地腹地的生命之河,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地理标记,更是承载着无数故事、孕育着独特文明的精神摇篮。它滋养了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塑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这套“文丛”,顾名思义,旨在聚焦于“清水江学”的研究,这门学问,正如清水江水一样,博大而精深,涵盖了从历史、地理、民族、民俗、文学、艺术到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它不拘泥于某一单一学科的视角,而是力求从多学科、跨学科的维度,全面而深入地解读清水江区域的文化特质与发展演变。 上册:溯源流长,历史的积淀 上册的重点,将如同溯江而上,追寻清水江的源头,去探寻这片土地上悠久的历史印记。 史前文明的余音: 早在遥远的史前时期,清水江流域就已有人类活动的身影。从零星的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窥见早期人类在这片沃土上生息繁衍的痕迹。这些模糊的史前遗迹,如同隐藏在江底的鹅卵石,虽不张扬,却诉说着人类文明最初的萌芽。这里可能孕育了独特的石器时代文化,留下了早期聚落的遗址,甚至可能与更广阔的史前文化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这些史前文明的梳理,将帮助我们理解这片土地的古老根基,以及人类在此地漫长而艰辛的生存与发展历程。 古代王朝的足迹: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王朝的统治与影响,也在清水江流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从郡县制的设置,到屯垦戍边,再到民族融合的进程,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塑造了这片区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面貌。例如,可能存在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相关的遗迹,或者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对这一时期的研究,将揭示清水江流域在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它如何被纳入更广阔的中华文明体系。 民族融合的熔炉: 清水江流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历史上,汉族与苗、侗、瑶、布依等少数民族在这里交融共生。这种多民族的互动,不仅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碰撞,也孕育了独特的民族融合模式。不同民族的语言、习俗、信仰、服饰、建筑,在这里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最终形成了一种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区域文化。上册将着重探讨不同民族的起源、迁徙、聚落,以及他们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作用的过程,特别是那些促进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地方政权的兴衰: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除了中央王朝的统治,地方性的政权和势力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清水江流域可能曾出现过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政治实体,它们的兴衰与发展,往往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经济状况紧密相连。对这些地方政权的考察,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区域性政治生态的形成与变迁,以及它们对当地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从古代的农业经济,到后来的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清水江流域的经济活动也在不断演进。对这些经济发展脉络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结构的变迁,例如,土地制度的演变,商业网络的形成,以及这些经济活动如何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同时,也可能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或是在社会变迁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下册:生生不息,文化的绽放 下册的视角将转向更为生动的当下,聚焦于清水江流域丰富多元的文化形态及其当代价值。 民族文化的瑰宝: 这里是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世代居住的家园,他们的传统文化如同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从精美的银饰、绚丽的服饰,到悠扬的歌谣、古朴的芦笙,再到宏伟的鼓楼、吊脚楼,这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清水江流域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图景。下册将深入探究这些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承,以及它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保护与创新。特别是那些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将得到细致的解读,展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民间艺术的魅力: 清水江流域的民间艺术,如同山间的野花,质朴而充满生命力。无论是刺绣、蜡染、挑花等传统工艺,还是地方戏曲、民俗表演等艺术形式,都蕴含着深厚的地域特色和人民的智慧。这些民间艺术,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传递民族情感、记录社会生活、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下册将对这些民间艺术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发掘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 民俗风情的画卷: 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祭祀仪式,这些形形色色的民俗风情,是清水江流域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维系着社会关系,也体现着人们对自然、对生命、对祖先的敬畏与情感。例如,苗族的芦笙节、侗族的萨玛节,以及各种充满地域特色的婚俗和丧葬习俗,都将是下册深入考察的对象。通过对这些民俗风情的解读,我们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当地人民的生活节奏和精神世界。 文学创作的土壤: 清水江流域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许多作家、诗人以这片土地为背景,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他们的笔下,描绘了山水之美,也刻画了人物之魂。下册将关注那些以清水江流域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思想内涵,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可能涉及到一些重要的作家和他们的创作历程。 社会变迁与文化传承: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清水江流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但也催生了新的文化形式和价值观念。下册将探讨在现代化浪潮中,清水江流域的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与发展,如何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例如,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当地文化的影响,传统手工艺如何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以及当地人民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所面临的文化选择与适应。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清水江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其文化的重要载体。生态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于这片土地的文化传承和人民福祉至关重要。下册将可能关注到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以及如何通过文化的力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包括对传统生态智慧的研究,以及对绿色发展模式的探讨。 这套“文丛”并非一本简单的读物,它更像是一个引子,一段邀请,带领我们去深入理解一个充满魅力、饱含故事的地域文化。它以“贵州大学学报”这一学术平台为依托,汇聚了学者们严谨的研究成果,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清水江。无论是对历史的追溯,还是对当下的观察,都旨在揭示清水江流域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版图中的独特地位。它所呈现的,是关于这片土地的深度思考,是对其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不懈探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样性的一次生动注脚。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学术界的瑰宝,尤其是对于那些深耕于特定区域文化研究的同仁们来说,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霖的惊喜。光是看到这个标题——“贵州大学学报‘特色栏目’文丛:清水江学研究(套装上下册)”,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我一直在关注中国西南地区的水系文化变迁与社会发展,清水江这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承载了太多关于民族融合、生态平衡和区域经济史的线索。这套书如果能系统梳理出这个流域的生态环境如何塑造了当地的社会结构,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迁徙和资源利用模式,那无疑是极具价值的。我期待它能提供详实的一手资料,比如老旧的测绘图、地方志的交叉比对,甚至是田野调查中获得的口述历史片段,将那些散落在各处的碎片信息重新编织成一幅完整而精细的画卷,让我们得以窥见这片土地深层的文化肌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献汇编,更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能力,希望能看到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乃至经济学视角的深度对话。

评分

这套书的出版,无疑是对区域性学术研究的有力推动。在当前学术界日益追求宏大叙事和普适性理论的背景下,能够坚持对某一特定地域、某一特定主题进行持续、深入的挖掘,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我深信,真正的普适性理论,往往是从对无数个具体案例的精微剖析中提炼出来的。清水江的研究,或许能为理解中国多民族山区的水资源管理、地方权力结构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一个独特的观察窗口。我期望书中不仅有对过去的梳理,更能对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挑战,例如环境治理、文化旅游开发等问题,提出基于历史和区域特殊性的建设性意见。它应该是一座连接历史知识与当代实践的桥梁,让清水江的故事,不仅仅停留在图书馆的架子上,而是能为现实世界提供可借鉴的智慧。

评分

我对学术出版的物料质感和装帧设计也相当挑剔。贵州大学学报的文丛系列,通常在装帧上会体现出一定的庄重感和学术品味。这套上下册的设置,如果能通过封面设计、字体排版乃至纸张的选择上,传达出对清水江历史的尊重和对研究成果的珍视,那么它在书架上就不仅仅是一堆信息,而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献。我尤其关注其引文规范和注释的严谨性,一套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其参考文献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其研究基础是否扎实的试金石。如果能在文后附带一个详尽的索引,那对后来的研究者来说,更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期待这套书的编辑工作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阅读中的认知障碍,让读者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对清水江深层知识的探索之中。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地方性、专业性极强的文集,通常会抱有一种审慎的期待。毕竟,许多地方志类的出版物,内容容易流于表面,或者侧重于宏大叙事而缺乏微观的细节支撑。但“清水江学研究”这个选题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潜在的学术深度,这让人不禁猜测编纂者在遴选稿件时,是否遵循了极为严苛的标准。我尤其关注上下两册的结构安排,这通常暗示着编者试图构建一个逻辑清晰的叙事框架。上册是否侧重于历史地理和自然环境的奠基性研究,而下册则深入探讨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的演变?如果它能够提供关于清水江流域传统手工业,比如某种独特的采矿技术或水运管理体系的深入剖析,那对理解中国传统区域经济的韧性将大有裨补。我非常希望看到那些挑战传统观念的创新性观点,而非仅仅是对既有结论的重复强调。这种“特色栏目文丛”的定位,更应意味着它收录的是那些经过同行审视、具有开创性视野的成果。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区域社会变迁的读者,我常常感到,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地方知识,因为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和高水平的学术平台展示,而面临失语的风险。清水江作为贵州重要的水系,其上游和中下游地区的人文景观和生活方式必然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如何被历史的洪流所塑造,是极其引人入胜的研究课题。我设想这套书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一特定村落的宗族组织如何因水利设施的修建而发生分化,或者某种与水运相关的民间信仰如何演变。如果书中能附带清晰的地图集和大量的田野照片,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毕竟“眼见为实”对于理解一个复杂的水系文化区至关重要。我希望这不仅仅是一堆静态的文字描述,而是能读出水流的动态感和生活在岸边的人们的鲜活气息。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才配得上“研究”二字的分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