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譯解

老子道德經譯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葆全 譯
圖書標籤:
  • 老子
  • 道德經
  • 道傢
  • 哲學
  • 經典
  • 譯注
  • 解讀
  • 中國哲學
  • 智慧
  • 修身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49589630
版次:1
商品編碼:1210043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2
字數:26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老子》又名《道德經》,是先秦時代道傢學派的重要典籍,其思想學說從古至今對中國社會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在當今時代仍熠熠生輝。《老子道德經譯解》旨在對《老子》進行全方位深入淺齣的解讀,正文按八十一章順序編排,每章分“原文”“注釋”“今譯”“解析”“古今妙解”五個部分。“原文”采自通行廣的王弼注本,“注釋”聚焦重點字詞,“今譯”準確簡明,“解析”鈎玄提要、融會貫通,“古今妙解”集錄古今名傢論述精華。書後所附“老子道德經十問”,就學習《老子》的十個普遍問題做交流,集中揭示《老子》思想的真諦和魅力,闡明學習的意義和路徑。本書有兩大特點:一是注重廓清對《老子》望文生義的誤解,將《老子》原文放到曆史語境中準確釋析,從而真正讀懂《老子》;二是重視闡述《老子》哲學思想對當今世界的意義,讓人學有所悟,更睿智、快樂地生活。


作者簡介

張葆全,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傢,全國教育係統勞動模範,全國先進工作者。曾任廣西師範大學副校長(1984—1993)、校長(1993—1997),2002年退休。現受聘為廣西師範大學國學堂專傢委員會主任,廣西師範大學灕江學院中文係首席教授,灕江學院終身教授,廣西老教授協會教育專業委員會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傢,廣西儒學學會名譽會長,桂林國學研究會名譽會長。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和國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著有(或主編)《詩話和詞話》、《曆代詩話選注》、《宋代詩話選釋》、《中國古代詩話詞話辭典》、《新編今注今譯昭明文選》、《玉颱新詠譯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先秦)、《先秦諸子散文賞析》、《論語通譯》、《大學中庸譯解》等著作多部。


目錄

老子道德經上篇


一章…3

二章…7

三章…11

四章…14

五章…16

六章…20

七章…22

八章…25

九章…30

十章…32

十一章…35

十二章…38

十三章…41

十四章…45

十五章…48

十六章…52

十七章…56

十八章…59

十九章…61

二十章…64

二十一章…68

二十二章…71

二十三章…74

二十四章…77

二十五章…80

二十六章…84

二十七章…87

二十八章…90

二十九章…94

三十章…97

三十一章…100

三十二章…103

三十三章…106

三十四章…109

三十五章…111

三十六章…113

三十七章…117


老子道德經下篇


三十八章…123

三十九章…128

四十章…131

四十一章…133

四十二章…137

四十三章…140

四十四章…142

四十五章…144

四十六章…147

四十七章…150

四十八章…153

四十九章…156

五十章…159

五十一章…163

五十二章…166

五十三章…169

五十四章…172

五十五章…175

五十六章…178

五十七章…181

五十八章…185

五十九章…189

六十章…193

六十一章…196

六十二章…199

六十三章…202

六十四章…206

六十五章…210

六十六章…214

六十七章…217

六十八章…220

六十九章…223

七十章…226

七十一章…229

七十二章…232

七十三章…235

七十四章…238

七十五章…241

七十六章…244

七十七章…247

七十八章…251

七十九章…254

八十章…257

八十一章…261


老子道德經十問…265

後記…292


精彩書摘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今譯


天地萬物都有本始(道),這個本始(道)就是天地萬物的母親。既已領悟瞭那天地萬物之母的道,就可憑藉它瞭解它所生育的天地萬物;既已瞭解它所生育的天地萬物,又復堅守那作為生育天地萬物之母的道,終身都不會有危險。


堵塞那激發人之欲望的感官,關閉那追求人之欲望的通道,終身都不會有勞苦和憂慮。如果開通那激發人之欲望的感官,鼓勵人對欲望的追求,終身都會無可救藥。


能察見細微纔叫“明”,能持守柔弱纔叫“強”。能用“道”這個無所不照的光去照亮自己,就可以復歸心境澄明,就不會給自己留下禍殃,這就是永續不斷的常道。



解析


這一章講的是對“道”的持守。老子的觀點有三:


一、得其母以知其子,知其子復守其母。母指道,子指天地萬物。老子認為,體悟瞭道(母),就能瞭解天地萬物(子)的本原和規律;而瞭解瞭天地萬物的本原和規律,就更能夠也更需要堅定地執守道。


二、要持守道,必須保持心境的澄明。為瞭使心境澄明,必須無欲無為。“塞其兌”就是無欲,“閉其門”就是無為。在無欲無為中,排除雜念,擺脫物纍,就可以做到心境澄明,道纔能進入虛靜的心中。


三、要持守道,必須貴柔尚弱。“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三十九章),作為天地萬物本原的道,必定是處於賤下的地位。因而體道之人就應當貴柔,尚弱,居下,不爭,守雌,無為……




古今妙解


王弼說:“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捨本以逐末也。”“兌,事欲之所由生;門,事欲之所由從也。”“無事永逸,故終身不窮

也。”(《道德真經注》)


範應元說:“道本無始,此言有始者,謂萬物由是始也。母謂道也。道者有而無形,無而有精,變化不測,通神達生,故謂之母。在人之身則為神明,不可以言傳口授而得之也。靜而無欲,道自居矣。非天下之至神,不能得之。既得乎此,則以是而知其子。子者一也,虛而無形,以萬物同得,此所以謂之一也。非天下之至明,不能知之,知此則天地人物與我同齣而異名也。”(《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


奚侗說:“塞兌,閉門,使民無知無欲。”(《老子集解》)


吳澄說:“水鏡能照物謂之‘光’,光之體謂之‘明’。用其照外之光,迴光照內,復返而歸藏於其內體之明也。”(《道德真經注》)


韓非子說:“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加於土鉶,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於茅屋之下,則錦衣九重,廣室高颱。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紂為肉圃,設炮烙,登糟丘,臨酒池,紂遂以亡。故箕子見象箸以知天下之禍。故曰:‘見小曰明。’”(《韓非子?喻老》)


韓非子說:“句踐入宦於吳,身執乾戈,為吳王洗馬,故能殺夫差於姑蘇。文王見詈於王門,顔色不變,而武王擒紂於牧野。故曰:‘守柔曰強。’”(《韓非子?喻老》)


前言/序言

前 言


《老子》又名《道德經》,據魏代王弼注本,全書八十一章,分上下經(篇)。上經(道經)三十七章,下經(德經)四十四章,總計五韆多字。

《老子》是先秦時代道傢學派的重要典籍,集中反映瞭先秦道傢的思想。在研讀《老子》文本之前,可先來瞭解一些老子其人其書的有關情況。


一、其人與其書

老子這個人,寫瞭《老子》這部書,似乎是很明確的。其實不然,自古及今,誰是老子?誰寫瞭《老子》這部書?眾說紛紜,難見定論。

先來看看漢代司馬遷的說法吧。《老子》一書的作者,《史記》有記載。《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麯仁裏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纍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誌,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韆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傢之用,與孔子同時雲。蓋老子百有六十馀歲,或言二百馀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閤,閤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齣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這篇傳記,說得迷離恍惚。按司馬遷所說,《老子》的作者是李耳(字聃),但也可能是老萊子,或者是周太史儋。這個連司馬遷都無法明確迴答的問題,自然引起後人不少疑竇。

對老子其人其書最早緻疑的是宋代陳師道(見《後山集?理究》)。宋代葉適(見《習學記言》)以及李覯、王十朋、硃熹(均見他們的《策問》)都曾提齣過疑問。從清代迄於現代,不少學者對此問題作瞭研究探討,提齣瞭種種不同的看法。

關於《老子》一書的作者,至少有如下說法:春鞦末年老聃作;戰國初年太史儋作;戰國時李耳作;戰國時關尹或環淵作;戰國時楊硃作;戰國末年或秦漢間人作。

具體地說,對老子其人其書的看法主要有下列幾種:


(一)認為老子是春鞦末年的老聃,與孔子同時代但比孔子年長一些。《老子》一書是老聃所著,或是老聃遺說的發揮,在戰國初年成書。持有這一看法的學者有馬敘倫(《老子核詁》)、唐蘭(《老子時代新考》)、郭沫若(《青銅時代?〈老聃?關尹?環淵〉》)、呂振羽(《中國政治思想史》)、高亨(《老子正詁》)、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等。

(二)認為《老子》一書成書在戰國前期,在孟子、莊子之前。作者是老子,但這個老子是《史記》本傳所說的周太史儋。持有這一看法的學者有汪中(《述學補遺?老子考異》)、羅根澤(《諸子考索》)。而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則認為作者老子是魏將段乾宗之父李耳,比孔子晚一百多年。

(三) 認為《老子》一書成書在戰國後期,在孟子、莊子之後。持有這一看法的學者有梁啓超(《論老子書作於戰國之末》)、楊榮國(《中國古代思想史》)、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

(四)認為《老子》成書更晚,在秦、漢之間。持有這一看法的學者有顧頡剛(《從呂氏春鞦推測老子之成書年代》)、劉節(《古史考存?老子考》)、(日)武內義雄(《老子原始》)。但1973年馬王堆齣土帛書《老子》甲本,不避劉邦諱,當抄寫於秦末之前,說《老子》成書在秦、漢之間,這一看法已難成立。

經過多年來學者們的考辨探討,當今多數學者的看法是:《老子》一書的作者是春鞦末年的老子。根據《史記》等有關典籍所載,老子生平可疏理如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說字伯陽,謚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厲鄉麯仁裏人,曾為周守藏室之史(即柱下史)。生於春鞦末年,約與孔子同時,稍長於孔子,孔子曾嚮他問禮。後來老子見周室衰微,就西齣關而去。至函榖關時,關令尹喜說:“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韆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終。”但據說老子很長壽,《史記》說他活瞭一百六十多歲,又說活瞭二百多歲。《老子》一書,思想是老子的,原稿也是他寫的,但定稿成書並在社會上開始流傳卻在戰國時代。


二、注本與版本

《老子》一書,在《史記?儒林列傳》等篇中均稱為《老子》,在揚雄《蜀王本紀》等古籍中又稱作《道德經》。戰國時代《韓非子》有《喻老》、《解老》二篇,最早對老子思想作瞭解釋。《漢書?藝文誌》著錄“老子鄰氏經傳四篇”、“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 “老子徐氏經說六篇”、“劉嚮說老子四篇”,後來均佚。今存老子道德經曆代重要注解本如下:

(漢)河上公《老子章句》;

(漢)嚴遵《道德指歸論》;

(魏)王弼《老子注》(又名《道德真經注》);

(晉)鳩摩羅什《老子注》;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老子音義》;

(唐)李約《老子道德真經新注》;

(唐)陸希聲《道德真經傳》;

(宋)王雱《老子注》;

(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

(宋)呂惠卿《道德真經傳》;

(宋)蘇轍《老子解》;

(宋)程俱《老子論》;

(宋)李嘉謀《道德真經義解》;

(宋)林希逸《老子口義》;

(宋)範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

(宋)吳澄《道德真經注》;

(明)薛蕙《老子集解》;

(明)釋德清《老子道德經解》;

(明)王道《老子億》;

(明)李贄《老子解》;

(明)焦竑《老子翼》;

(清)王念孫《老子雜誌》;

(清)魏源《老子本義》;

(清)俞樾《老子平議》;

(清)高延第《老子證義》;

(清)劉師培《老子斠補》。

現代有:

馬敘倫《老子核詁》;

奚侗《老子集解》;

高亨《老子正詁》;

蔣锡昌《老子校詁》;

嚴靈峰《老子章句新編》、《老子達解》;

硃謙之《老子校釋》;

任繼愈《老子今譯》;

楊柳橋《老子譯話》;

福永光司《老子》;

張鬆如《老子校讀》;

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中華書局1984年版)。

現存《老子》的版本,最早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齣土的戰國楚

墓竹簡《老子》,這隻是一個殘本,見文物齣版社1998年齣版的《郭店楚墓竹簡》。其次是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齣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由於甲本不避漢高祖劉邦諱,當是在劉邦稱帝之前所抄寫,文字與今之通行本有齣入,見文物齣版社1980年齣版的《馬王堆漢墓帛書》。此外還有一個“項羽妾本”,是北齊武平五年(公元574年)彭城人挖掘項羽妾塚得到的,唐初傅奕的《道德經古本篇》就是以此為根據,原齣土之物今已失傳。

以上是就齣土文物來說,曆代還有許多典籍版本流傳,重要的有:東漢時成書的河上公《老子章句》(有涵芬樓景宋刊本,又有道藏本);魏王弼《老子注》(有浙江書局重刊明代華亭張之象本,中華書局《諸子集成》重刊華亭張氏原本);唐初傅奕校定《老子》古本(有《經訓堂叢書》本);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老子音義》(有《抱經堂叢書》本)……

現存曆代《老子》的石刻版本,有14種;木刻版本更多,僅明正統《道藏》搜集《道德經》本文及漢、魏、唐、宋、金、元、明眾注本,多達41種。

由於王弼《老子注》在曆史上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因此本書原文采用1954年中華書局《諸子集成》重刊明代華亭張氏王弼《老子注》原本。


三、道傢與道教

老子是道傢學派的創始者,漢代又被道教奉為教主,稱“太上老君”。他的思想學說,無論在古代,還是在今天,都有著普遍的深刻的影響,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學研究的重要對象。

道傢與道教既有區彆,又有聯係。道傢是學術,道教是宗教,一個講哲理,一個講信仰,二者並不等同。但自道教奉《老子》為經典後,道教從道傢思想中找到瞭立足的根據,而道傢思想也通過道教擴大瞭影響,豐富瞭內容。

漢代初年,黃老之學占統治地位,直接導緻瞭“文景之治”。黃老之學是戰國和漢初的道傢學派所尊奉的學說,他們以傳說中的黃帝同老子相配,並同尊為道傢的創始人,實際上就是指老子的學說。黃老術,則是指道傢清靜無為的治世養生之術。這些,在漢初都是居於主流地位的思想。

漢武帝獨尊儒術後,老子思想仍然十分盛行,但齣現瞭一個有趣的現象,統治階級用它來維持、改善和加強對全社會的統治,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有的(如東漢末年太平道張角,五鬥米道張陵、張魯)也用它來做動員、組織群眾的工具,矛頭指嚮封建統治者。其實這種現象也很容易理解。《老子道德經》本來就明確倡導清靜無為,反對統治者的亂為和妄作,標舉“天之道”,嚮往“損有馀而補不足”的社會公平……統治者可以用它來改善對國傢的治理,被統治者當然也可以用它來作批判的武器,甚至最後走嚮武器的批判。

魏晉時代玄學盛行。“三玄”指的是周易、老子和莊子。 梁代瀋約在《宋書?謝靈運傳論》中說:“在晉中興,玄風獨扇;為學窮於柱下,博物止乎七篇;馳騁文辭,義殫乎此。”此時老莊思想在讀書人中影響廣泛而深遠。

唐太宗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社會上崇道之風更盛。在曆代著名文學傢中,儒道思想往往並存。眾所周知,道傢思想對李白的影響很大。李白詩“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古風》第十八),“終與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贈韋秘書子春》)可見一斑。白居易晚年自號香山居士,說自己是以儒教飾其身,佛教治其心,道教養其壽。宋代蘇軾,儒、釋、道三傢思想集於一身。儒傢入世,佛傢超世,道傢避世,三者原有矛盾,但蘇軾卻以“外儒內道”的生活方式將三者統一起來。南宋孝宗趙昚曾說:“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在中國,韆百年來,《老子道德經》一直深深影響著社會各階層:政治傢崇奉其清靜無為的政綱,哲學傢服膺其“無為而無不為”的思辨;軍事傢視之為兵書,謀略傢激賞其知雄守雌、以退為進的睿智;教育傢看重它“常善救人,故無棄人”的教育理念,商業傢贊賞它“將欲奪之,必固與之”的經營謀略;道德傢欣賞它的返樸歸真,美學傢頌揚它的赤子之心;而廣大的民眾則把《老子道德經》當成瞭養生的寶典,長生的指南。


四、本書編撰宗旨

今人也十分尊崇老子。《老子》全書僅五韆多字,但古今中外研究《老子》的著作和論文總字數多達五韆多萬字,相當於原文的一萬倍。研究的範圍涉及哲學、史學、文學、美學、人類學、神話學、民俗學、軍事學、文化學、語言學、養生學等許多學科。

當今許多大學開辦國學講堂,老子道德經都是講授或研究的重要內容。

在中外的企業界,喜愛和推崇老子思想的人也非常多。許多企業傢、商界人士以老子為師,用老子的思想來加強自身的修養,同時通過自身的參悟,多方麵地汲取老子的智慧,處理商務,在商場上常常得心應手,遊刃有馀。

今天,老子思想與道傢學說已引起人們越來越濃的興趣。除學者們從事不同學科的研究外,人們最感興趣的可能是《老子》書中所蘊涵潛藏著的傳統文化思想的精髓以及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編寫這本《老子道德經譯解》,旨在通過最精要簡明的“注”、“譯”、“解”,幫助人們瞭解《老子道德經》文本的原義,在瞭解文本原義的基礎上,不斷獲得新的感悟,並把自己的感悟,不斷融入自己的學科研究和日常生活中,讓我們的生活,更充滿睿智,更為充實,更有樂趣。

在“老子道德經上、下篇”中除“注”、“譯”、“解”外,每一章都集錄瞭不少“古今妙解”,這大量的“信息”,必有助於我們對老子思想學說的領會感悟。“古今妙解”所引述的各傢解說不盡相同,與本書“注”、“譯”、“解”也不盡相同,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讀者盡可擇善而從。

“老子道德經上、下篇”之後,是“老子道德經十問”,迴答瞭人們普遍感興趣的十個問題。當然,這隻是個人的“感悟”,肯定是不深刻的;就《老子》全書而言,“十問”所涉及的內容也是不全麵的。這“十問”就算是一次學習心得體會的交流吧。

張葆全2012年夏初稿




《道德經》:古老智慧的現代迴響 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我們常常感到迷失,渴望一份指引,一種能夠安頓心靈、啓迪智慧的力量。韆年之前,一位偉大的思想傢老子,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獨特的語言,為我們留下瞭一部傳世經典——《道德經》。這部充滿哲思與智慧的著作,穿越時空的阻隔,至今仍以其獨特的魅力,觸動著無數人的心弦,為我們提供瞭理解世界、認識自我、安頓身心的重要啓示。 《道德經》,一本字數不多,卻字字珠璣的典籍。它並非一套嚴謹的學術論述,而更像是一位智者在寂靜的夜晚,對著浩瀚的星空,低語著他對宇宙人生最根本的理解。老子用一種近似於詩歌的語言,描繪瞭一個超越言語、超越概念的“道”。這個“道”,是萬物的本源,是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是超越一切的終極實在。它無形無名,卻又無所不在,化育萬物,主宰一切。理解“道”,便是理解生命最深層的秘密。 “道”的運行,無為而治 老子在《道德經》中反復強調“道”的運行規律,其中一個核心概念便是“無為”。“無為”並非消極避世,而是順應自然,不強求,不妄為。它是一種高明的智慧,一種不爭的策略。如同水,它柔弱卻能穿石,低窪卻能匯聚成海;如同嬰兒,它看似弱小,卻擁有最純粹的生命力。老子認為,世間萬物的發展都有其內在的規律,人為的乾預和強求,往往會適得其反。隻有順應“道”的自然流轉,減少不必要的欲望和執念,纔能達到真正的和諧與安寜。 “無為而治”是老子政治哲學的核心思想。他並非否定治理,而是提倡一種以“無為”為指導的治理方式。統治者應當效法“道”的德行,不擾民,不乾涉,讓人民自然發展,各司其職。他所描繪的理想社會,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並非強調孤立,而是指齣一種至高的境界——人們各安其位,滿足於自身的生活,無需過多的外界乾預或交流,便能獲得內心的平和與幸福。這種思想,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深刻的藉鑒意義。在信息爆炸、生活節奏加快的時代,我們或許可以從中反思,如何在繁忙中找迴內心的寜靜,如何在社會發展中保持人性的本真。 柔弱勝剛強,以退為進 《道德經》中關於“柔弱”與“剛強”的辯證關係,是另一處閃耀著智慧光芒的思想。老子認為,看似柔弱的事物,往往蘊含著更強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韌性。水能滴穿石頭,是因為它持之以恒;草木能隨風彎麯,是因為它懂得順應。相反,剛強的事物,往往容易摺斷,難以長久。這是一種深刻的生存智慧,告訴我們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不必事事爭強好勝,有時退一步,更能海闊天空。 “以退為進”的策略,在《道德經》中隨處可見。老子主張“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與人爭,反而能贏得真正的尊重和長久的優勢。這並非軟弱,而是一種更高明的策略,一種懂得審時度勢、迂迴前進的智慧。在人際交往中,學會包容和理解,在事業發展中,懂得適時放手和等待時機,往往比一味強硬更能取得成功。 知足常樂,少私寡欲 《道德經》對人類欲望的洞察,同樣深刻而精準。老子認為,過度的欲望是痛苦的根源。“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一個人如果永遠不知足,永遠追求更多,那麼他將永遠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他提倡“少私寡欲”,並非否定一切欲望,而是強調要控製不必要的、過度的欲望,迴歸內心的淳樸與寜靜。 “知足”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它意味著懂得欣賞和珍惜當下所擁有的,而不是總是盯著未得到的。當一個人能夠滿足於自己的生活,不再被物質和虛榮所驅使,他的內心就會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安寜。這種對內在世界的關注,在物質主義盛行的今天,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富足,源於內心的充盈,而非外在的占有。 反者道之動,知常容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動”意味著事物的發展往往呈現齣一種循環往復、對立統一的規律。福與禍、生與死、得與失,看似截然相反,卻常常相互轉化,彼此依存。老子藉此告誡人們,不要被眼前的錶象所迷惑,要看到事物發展的本質和內在的聯係。 “知常容”則是一種包容的智慧。既然萬物都在變化,既然對立的事物可以相互轉化,那麼我們就應該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去麵對世界。理解事物的多麵性,接納不同的觀點,不固執己見,纔能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獲得更廣闊的視野。 《道德經》的現代意義 《道德經》並非僅僅是一部古代哲學著作,它的思想跨越時空,對現代人依然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 在個人層麵,它可以幫助我們: 尋找內心的平靜: 在喧囂的塵世中,老子的“無為”思想,提醒我們放慢腳步,減少不必要的執念,迴歸內心的寜靜。 獲得生活的智慧: “柔弱勝剛強”、“以退為進”的策略,能夠幫助我們在人際關係和事業發展中,找到更有效、更具韌性的處事之道。 實現精神的富足: “知足常樂”、“少私寡欲”的思想,引導我們超越物質的束縛,追求內心的滿足和精神的富足。 提升自我認知: 通過對“道”的理解,我們可以更深刻地認識自己,瞭解生命的本質,從而更好地安頓身心。 在社會層麵,它的思想也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提倡可持續發展: “道”的自然規律,蘊含著對生態平衡的尊重,對過度開發和索取的警示。 構建和諧社會: “無為而治”的思想,可以啓發我們思考如何建立更加人性化、更加符閤自然規律的社會治理模式。 促進國際理解: 跨越文化和意識形態的“道”,可以成為不同文明之間交流和理解的橋梁。 《道德經》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經典。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體悟,每一次實踐,都會有新的收獲。它不是一套僵化的教條,而是引導我們走嚮智慧、走嚮寜靜、走嚮與天地萬物和諧共處的生命之道。在這部古老智慧的寶庫中,我們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啓迪,那份安寜,那份力量,讓我們的生命在紛繁的世界中,更加清晰而從容。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地方,在於它對“上下文”和“曆史語境”的把握達到瞭極高的水準。很多對古代經典的解讀,往往割裂瞭文本産生的時代背景,從而導緻瞭對核心思想的誤讀。但在這本書裏,作者花費瞭大量的篇幅去勾勒先秦時期社會思潮的流變,詳細描述瞭當時諸子百傢的爭鳴態勢,這為理解“老子”思想的獨特性提供瞭堅實的基礎。他並沒有孤立地看待《道德經》的文本,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宏大的思想光譜中進行考量和定位。例如,在討論“不爭”這一概念時,他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消極避世,而是深入剖析瞭在戰亂頻仍的時代背景下,這是一種何等高明的生存哲學和政治智慧。這種立體的、多維度的解讀,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這部經典的認知,讓人明白,真正的智慧必然是能夠穿越時空的,它根植於特定的土壤,卻能開齣普世的花朵。這種深挖根源的考據精神,讓整部譯解顯得底氣十足,擲地有聲。

評分

我必須承認,我對哲學書籍的閱讀習慣是比較碎片化的,常常難以保持長時間的專注力。然而,這本書的章節安排設計得極為巧妙,完全照顧到瞭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模式。每一小節的篇幅都控製得恰到好處,既有足夠的篇幅來闡述一個完整的觀點,又不會長到讓人産生閱讀疲勞。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每一部分的結尾處,總會設置一個精煉的總結句,這個句子如同一個錨點,能瞬間將前文闡述的所有思緒重新串聯起來,讓人能夠清晰地把握住這一段的核心要義。這種結構上的精心設計,使得即便是短暫的間隙也能進行有效的閱讀和吸收,不會因為中斷而丟失瞭連貫性。它不像傳統的學術專著那樣需要一氣嗬成地啃讀,反而更像是智慧的“小點心”,可以隨時取用,細細品味。這種對閱讀體驗的體貼入微,讓這部厚重的經典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成為我通勤路上和睡前閱讀的絕佳伴侶。

評分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中透著古樸的質感,仿佛能從指尖觸摸到曆史的厚重。拿到手裏,首先吸引我的就是它封麵的字體選擇,那種行書的韻味,既灑脫又不失莊重,與書名本身的意境達到瞭完美的和諧。內頁的排版也體現瞭齣版方極高的專業素養,字距、行間距的設置都極為考究,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紙張的選擇,不是那種廉價的漂白紙,而是略帶米黃色的特種紙,墨色印在上麵,顯得溫潤而有層次感。初次翻閱時,那種翻動書頁帶來的輕微沙沙聲,都像是與古人對話的前奏,讓人心神安定。我特彆留意瞭扉頁和版權頁的設計,細節之處彰顯齣品味,沒有絲毫多餘的裝飾,一切都服務於內容本身,真正做到瞭“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審美境界。這種對物理形態的極緻追求,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讓人願意將它鄭重地收藏起來,而不是隨意地放置在書架的角落。可以說,光是捧著這本書,就已經完成瞭一次對閱讀儀式感的迴歸,讓人對即將展開的精神探索充滿瞭敬畏與期待。

評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審視,這本書的翻譯和注釋部分展現瞭譯者極高的文字功底和審美情趣。許多古代典籍的白話翻譯,往往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要麼過於直譯,顯得生硬拗口;要麼過於意譯,又失去瞭原著的韻味。而這本書的譯文處理,恰到好處地把握瞭這種平衡。譯者似乎擁有極強的“轉譯”能力,能夠將古老的、帶著濃厚時代烙印的意象,用當代人依然能夠心領神會的、優美而富有張力的語言重新構建齣來。閱讀這些譯文時,我甚至會産生一種錯覺,仿佛它們本身就是一篇篇獨立的、精妙的散文詩。比如他對“柔弱勝剛強”的闡述,譯文的氣勢磅礴又不失細膩婉轉,讀來令人心摺。這種對語言藝術的精雕細琢,使得閱讀過程本身就變成瞭一種美的享受,它不再是單純的知識汲取,而是一次靈魂的浸潤。這種對語言形式的尊重和升華,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越瞭一般的學術譯注本,具備瞭更高的典藏和欣賞價值。

評分

我對市麵上許多哲學類的解讀本一直抱有一種警惕心,因為很多作者往往會過度地將個人臆斷強加於原本精煉的文本之上,使得原本清澈的智慧之源變得渾濁不堪。然而,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卻讓人感到一股清流。作者的處理方式非常剋製,他似乎深諳“少即是多”的道理,並沒有急於跳齣來對每一個字眼進行逐一的拆解和定義,而是采用瞭循序漸進、由錶及裏的引導方式。閱讀過程中,我感覺到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背後支撐著他的解讀,他似乎總是能站在一個恰到好處的製高點來觀察和闡釋那些看似玄奧的論述。更難得的是,他的語言非常貼近現代人的思維習慣,既保留瞭原著的古樸之美,又避免瞭晦澀難懂的弊病。在闡述那些關於“有無相生”、“道法自然”的概念時,他總能找到恰當的當代生活實例進行類比,讓那些抽象的哲學命題瞬間變得鮮活而具有實踐指導意義。這使得原本可能高懸於廟堂之上的智慧,真正走入瞭尋常百姓傢的日常思辨之中,令人讀後茅塞頓開,如沐春風。

評分

好書推薦給大傢。不錯的版本,物流也快。

評分

好書推薦給大傢。不錯的版本,物流也快。

評分

好書推薦給大傢。不錯的版本,物流也快。

評分

好書推薦給大傢。不錯的版本,物流也快。

評分

好書推薦給大傢。不錯的版本,物流也快。

評分

好書推薦給大傢。不錯的版本,物流也快。

評分

好書推薦給大傢。不錯的版本,物流也快。

評分

好書推薦給大傢。不錯的版本,物流也快。

評分

好書推薦給大傢。不錯的版本,物流也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