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研究以公民服从问题为研究核心,首先根据政治权wei的不同构建基础对社会成员的服从进行类型划分,在现代性的社会背景下,考察政治权wei构建基础的变化,着重分析在暴力的隐身与变形、传统的发明与建构、卡理斯玛的祛魅与再造等社会形势下,统治者对公民服从的人为建构和各种话语谋略。其次以同意理论、公平理论和自然责任理论为分析重点,阐明公民服从的义务论论证,揭示各派观点之间的理论纷争和解释难题,对公民服从进行政治哲学的追问。再次,由政治义务论的抽象分析转向公民服从的社会心理分析,并理论联系实际阐明公民服从的限度。最后在综观全文的基础上,对理想的公民服从进行刻画。
作者简介
唐慧玲,女,江苏金湖人,1978年12月生。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年获扬州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2014年获南京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学位,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9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绪论…………………………………………………………………(1)
一公民服从问题的源起………………………………………(4)
二公民服从概念的相关说明…………………………………(9)
三公民服从的研究现状………………………………………(16)
四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29)
五研究特色和研究不足………………………………………(32)
第一章权威与服从:社会成员的服从类型………………………(34)
第一节暴力威胁下的服从………………………………………(34)
一作为现实存在的暴力权威…………………………………(34)
二暴力威胁下社会成员服从的特点…………………………(39)
第二节传统约束下的服从………………………………………(44)
一传统型政治权威的建立……………………………………(44)
二传统约束下社会成员服从的特点…………………………(46)
第三节领袖魅力下的服从………………………………………(50)
一卡里斯玛的产生及其魅力…………………………………(50)
二卡里斯玛型政治权威的特点………………………………(53)
三卡里斯玛型政治权威下社会成员服从的特点……………(55)
第四节合法规程下的服从………………………………………(60)
一法理型政治权威的产生……………………………………(60)
二法理型政治权威的基础……………………………………(62)
三法理型政治权威下社会成员服从的特点…………………(64)
第二章驯服与建构:公民服从的现代性批判……………………(68)
第一节暴力的隐身与变形………………………………………(68)
公民服从的逻辑
2
一惩罚机制的建立与完善……………………………………(68)
二个体规训和社会规训的形成………………………………(71)
三规训与服从…………………………………………………(76)
第二节传统的发明与建构………………………………………(81)
一传统的过去和现在…………………………………………(81)
二发明传统……………………………………………………(82)
三传统的建构性与公民服从…………………………………(85)
第三节卡里斯玛的祛魅与再造…………………………………(88)
一卡里斯玛的祛魅与衰落……………………………………(88)
二现代卡里斯玛与公民服从…………………………………(92)
第三章主义与修辞:公民服从的话语谋略………………………(97)
第一节从“谎言冶到“主义冶…………………………………(97)
一“高贵的谎言冶………………………………………………(97)
二“主义冶话语…………………………………………………(99)
三作为意识形态的“主义冶话语……………………………(101)
第二节意识形态话语与公民服从………………………………(104)
一主体建构与意义生产………………………………………(104)
二话语独白与操纵说服………………………………………(109)
三统一象征与合法诉求………………………………………(114)
四情绪渲染与政治动员………………………………………(117)
第三节政治修辞与公民服从……………………………………(118)
一政治统治中的政治修辞……………………………………(118)
二政治修辞的语言类型………………………………………(122)
三政治修辞的修辞谋略………………………………………(131)
第四章意愿与责任:公民服从的政治哲学追问…………………(137)
第一节同意与服从………………………………………………(137)
一同意理论的提出……………………………………………(137)
二同意理论对公民服从政治义务的证成……………………(139)
三同意理论的理论困境………………………………………(145)
第二节公平与服从………………………………………………(151)
一哈特的相互限制原则………………………………………(151)
目录 3
二罗尔斯的公平原则…………………………………………(154)
三克洛斯科的公平原则………………………………………(160)
第三节自然责任与服从…………………………………………(166)
一罗尔斯论自然责任…………………………………………(166)
二对自然责任理论的反驳……………………………………(169)
第四节公民服从:特殊性难题与一般性追问…………………(173)
第五章义务感与服从:公民服从的社会心理基础………………(176)
第一节义务与义务感……………………………………………(176)
一何谓义务感…………………………………………………(176)
二义务感与公民服从…………………………………………(178)
第二节公民身份与公民义务感…………………………………(179)
一公民身份的确立与公民义务感……………………………(179)
二公民身份意识的形成与公民义务感………………………(181)
第三节相互承认与公民义务感…………………………………(183)
一承认与相互承认……………………………………………(183)
二相互承认下公民义务感的唤起……………………………(186)
第四节社会公正与公民义务感…………………………………(190)
一公正感与公民服从…………………………………………(190)
二公平合理社会合作体系的建立……………………………(192)
第五节公民美德与公民义务感…………………………………(194)
一公民美德与公民服从………………………………………(195)
二美德培育与义务感激发……………………………………(197)
第六章不服从与服从:公民服从的限度…………………………(201)
第一节公民不服从的提出及条件………………………………(201)
一公民不服从的提出…………………………………………(202)
二公民不服从的条件…………………………………………(204)
第二节公民不服从的正当性……………………………………(210)
一利剑高悬的自然法…………………………………………(210)
二价值优先的个人自由和权利………………………………(213)
三作为道德权利的公民不服从………………………………(217)
第三节公民服从与公民不服从…………………………………(223)
公民服从的逻辑
4
一公民不服从的审慎性………………………………………(224)
二公民服从与公民不服从的理性选择………………………(226)
结语…………………………………………………………………(229)
参考文献………………………………………………………………(238)
后记…………………………………………………………………(254)
精彩书摘
《公民服从的逻辑》:
我们是否可以说,如果他做他并不认为是他的义务的事情,而不是做他认为是他的义务的事情,他会做得更好呢?显然不行”。那些持这一观点的人以“出自义务感地行动”所指的是遵从传统与惯例方面的规范,而不是追随心灵的温暖冲动。但是就义务感而言,它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人被带动或被希望以某种方式行动”的想法,而是“一个人应该以某种方式行动”的想法。而且看起来很清楚,“当一种真正的义务感与任何其他动机发生冲突时,我们必须承认它的优先性”。也许我们会欣赏和青睐那些率性而为的行为和出自爱的人,但相比较而言,始于义务感而行动的人是更善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出自本能的感情比起义务感来是更任性、更反复无常的动机,更容易导致不当行为,而且还因为义务感往往持有一种在类别上高于任何其他动机的责任意识。如果你严肃地认为你应该从事行为A,那么你就一定会执着地认为你做其他事来代替在道德上便是不善的了。
……
《自由的边界:个体、社会与秩序的张力》 在浩瀚的人类文明史中,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秩序与自由的权衡,始终是一条贯穿古今的深刻议题。我们身处由无数个体构成的社会之中,而社会又必然需要某种形式的秩序来维系其运转。然而,这种秩序的建立,往往不可避免地会对个体的自由构成一定的限制。个体是否应该无条件地服从社会秩序?当社会的要求与个体的良知、信念发生冲突时,我们又该如何抉择?《自由的边界》正是这样一本深入探讨这些核心矛盾的著作,它以严谨的逻辑、丰富的案例和多维度的视角,剖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契约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复杂性。 本书并非对某种特定政治制度的辩护,也不是对某种革命理想的鼓吹,它所关注的是更根本性的问题: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社会对个体要求的合理性边界。作者并非站在道德高地上发号施令,而是如同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冷静地审视着人类行为的动机,社会结构的成因,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力与服从的动态平衡。 第一部分:个体自由的基石与困境 《自由的边界》开篇,便将目光聚焦于个体自由这一普世价值。作者首先追溯了自由思想的哲学渊源,从古希腊的城邦公民权利,到启蒙运动时期对天赋人权的强调,再到现代自由主义对于个人自主性和选择权的高度重视。书中详细阐述了何为真正的个体自由,它不仅仅是免受外在强制的自由,更包含了自我实现、追求幸福的可能性。作者区分了消极自由(免于干涉的自由)和积极自由(能够自我决定的自由),并深入探讨了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然而,个体自由并非孤立存在,它天然地嵌入在社会结构之中。作者敏锐地指出,个体自由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提供的安全、稳定和基本保障。没有一个基本的秩序,个体自由将如同在旷野中行走,时刻面临威胁。正是这种内在的矛盾,将读者引入了对社会秩序的思考。 书中花费大量篇幅分析了限制个体自由的各种来源。除了显而易见的国家权力,还包括社会习俗、道德规范、宗教信仰,乃至经济利益的制约。作者并未将这些限制一概视为压迫,而是承认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化过程的必然产物,是群体生活得以维系的必要代价。但同时,作者也警示了过度或不合理的限制可能带来的危害,例如扼杀创新、压抑个性、导致社会僵化。 第二部分:社会秩序的构建与正当性 在个体自由面临的重重挑战面前,社会秩序如何才能被视为正当的?《自由的边界》将重心转向了社会秩序的构建及其合法性基础。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接受“霍布斯式的丛林法则”,认为一切秩序都是强权压制的产物。相反,他深入探讨了各种理论,试图为社会秩序的正当性寻找依据。 书中详细解读了社会契约论的多种版本,从洛克强调的保护财产权,到卢梭提出的“公意”,再到当代政治哲学家如罗尔斯关于“正义原则”的构建。作者并非照搬这些理论,而是通过批判性的梳理,揭示了这些理论在解释和构建秩序时的优点与局限。例如,在讨论“公意”时,作者质疑了集体意志是否总是代表个体利益,以及如何避免“多数人的暴政”。 作者进一步分析了秩序的几种基本形式:基于法律的秩序、基于习俗的秩序、基于传统的秩序、以及基于集体认同的秩序。他探讨了每种秩序形式的运作机制、优势与潜在的弊端。例如,基于法律的秩序具有普遍性和明确性,但可能忽视个体特殊性;基于习俗的秩序能够促进社会凝聚力,但可能阻碍变革。 本书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和社会学案例,生动地展现了社会秩序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从古代国家的形成,到现代民族国家的崛起,再到国际组织的运作,作者都试图从中提炼出秩序构建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性。他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权力分配、社会控制方式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揭示了秩序的背后往往是权力关系的具体体现。 第三部分:服从与反抗的边界 个体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张力,最终体现在了个体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应该服从社会的要求。这是《自由的边界》最核心、也最具挑战性的部分。作者并非鼓励无端的反叛,也不是宣扬盲目的顺从,而是力图勾勒出个体在面对社会要求时,应该如何理性地进行判断和抉择。 书中对“服从”进行了多层次的剖析。它区分了法律上的服从、道德上的服从、习俗上的服从,以及出于利益考量的服从。作者探讨了不同类型服从的动机和后果,以及它们与个体自由之间的复杂纠葛。例如,法律上的服从是维系社会运转的基石,但当法律本身不公或侵害基本人权时,个体是否还有服从的义务? 作者特别关注了“不服从”的可能性和伦理困境。他深入分析了“公民不服从”的理论基础,追溯了梭罗、甘地、马丁·路德·金等人的实践。但他同时也谨慎地指出了公民不服从的条件和界限,强调这并非一种随意的反抗行为,而是在穷尽一切合法途径后,为了维护更根本的道义和正义而采取的行动。 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在于,个体在评估是否服从社会要求时,需要进行一种审慎的计算。这种计算既包括对服从可能带来的短期和长期后果的评估,也包括对社会要求本身正当性的评估。作者鼓励读者培养一种批判性思维,不轻易接受既定的规则,而是主动去理解规则的制定过程、规则的潜在影响,以及是否有更优的替代方案。 《自由的边界》也深刻地探讨了社会对不服从者的态度,以及社会如何应对个体与集体的冲突。它审视了惩罚的合法性,以及社会在维护秩序和尊重个体权利之间所面临的持续性挑战。 第四部分:走向更自由的社会 在对个体自由、社会秩序及其张力进行全面剖析之后,《自由的边界》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试图为构建一个在秩序与自由之间取得更佳平衡的社会,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考。 作者强调了透明度、参与性和问责制对于社会秩序正当性的重要性。一个开放的社会,能够让个体更清晰地了解秩序的运作,并有机会参与到规则的制定过程中,从而更容易接受和遵守这些规则。 本书还突出了教育在培养负责任的公民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通过普及批判性思维、公民意识和对多元观点的理解,个体才能够更好地 navigate 复杂的社会关系,并在自由与秩序之间做出明智的抉择。 最后,《自由的边界》并非提供一套终极的解决方案,因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张力是动态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然而,本书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分析框架,鼓励读者以更深刻、更审慎的态度去面对“自由”与“秩序”这两个永恒的主题。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自由并非无拘无束的放纵,而是在责任与义务的约束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潜能,并在尊重他人自由的基础上,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正、更加繁荣的社会。这是一部引人深思的著作,适合所有关心个体命运、社会未来的人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