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是中公教育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图书研发人员在深入研究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编写而成。
本书每一章节都对考点进行了细致地梳理,采用双色设计,重点难点突出,“考题再现”选用近几年安徽省考试真题,“知识拓展”对主体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每章后的“牛刀小试”帮助考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记忆。
为了回馈广大考生对中公教育始终如一的支持,本书还设有“移动自习室”助力考生备考——核心考点轻松学+在线题库任意练+考友圈答疑解惑+视频直播免费看。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的备考指导部分,对历年的考情和题型进行了分析,并对重点题型进行了分析和解读,正文部分包括学科专业基础和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及其应用两部分内容。每一部分内容都对重点内容进行了曲线标注,并且加入了近几年考试真题,以及必要的知识拓展,并在每章后都有相应的巩固练习题目。
本书是中公教育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图书研发人员严格依据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大纲编写而成的,我们切实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考生提升能力,有效备考。
目录
第一章中国美术史(2)
第一节原始社会美术及作品欣赏(2)
第二节夏、商、周美术及作品欣赏(5)
第三节秦汉美术(6)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美术(10)
第五节隋唐美术(15)
第六节五代十国美术(23)
第七节宋代美术(27)
第八节元代美术(37)
第九节明代美术(40)
第十节清代美术(48)
第十一节现代美术思潮和美术教育观念(55)
牛刀小试(59)
第二章外国美术史(61)
第一节史前美术及古代美术(61)
第二节中世纪欧洲美术(79)
第三节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美术(83)
第四节17、18世纪欧洲美术(93)
第五节19世纪欧洲和美国美术(99)
第六节19世纪俄罗斯美术(111)
第七节20世纪美术(114)
牛刀小试(123)
第三章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125)
第一节透视(125)
第二节人体结构与解剖学基础(129)
第三节素描(130)
第四节速写(132)
第五节色彩(134)
第六节美术画种分类(137)
第七节工艺美术(141)
第八节建筑艺术与雕塑(145)
第九节书法篆刻(147)
第十节摄影摄像(156)
第十一节图案与构成(158)
第十二节技术与软件(167)
牛刀小试(168)
第四章美术概论的主要理论和观点(171)
第一节美术基础知识(171)
第二节美术作品的构成因素及相关属性(173)
第三节艺术鉴赏(174)
第四节艺术创作过程(178)
第五节民间工艺美术(185)
牛刀小试(189)
第一章《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192)
第一节前言(192)
第二节课程目标(194)
第三节课程内容(195)
第四节实施建议(202)
牛刀小试(205)
第二章美术教学资源(207)
第一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07)
第二节教学资源的整合(208)
牛刀小试(209)
第三章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210)
第一节教学设计(210)
第二节教学组织(217)
牛刀小试(220)
第四章美术教学技能(221)
第一节教学导入技能及方法(221)
第二节教学语言使用技能(222)
第三节提问技能(224)
第四节讲解技能(226)
第五节板书和范画技能(227)
第六节演示技能(228)
第七节课堂组织技能(232)
牛刀小试(234)
第五章教学实施(236)
第一节美术教学原则与规律(236)
第二节美术教学方法(238)
第三节美术教学过程(240)
牛刀小试(243)
第六章美术教学评价(245)
牛刀小试(250)
安徽省教师招聘课程体系(252)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253)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学科专业基础
学科专业基础在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美术学科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一般占总分值的70%左右,是考查的重点部分。学科专业基础部分共分为四章内容,分别讲述了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美术概论的主要理论和观点。从总体上看,学科专业基础部分的考查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考查题型比较灵活。建议考生在备考时,可进行适量补充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记多思考。
第一节原始社会美术及作品欣赏
一、石器
石器是指以岩石为原料制作的工具,它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的初期阶段。从人类出现直到青铜器出现前,共经历了二三百万年,属于原始社会时期。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又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也有人将新、旧石器时代之间列出一个过渡的中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使用打制石器,人们利用自然的石块进行打猎和防御野兽。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主要表现在陶器、玉器、骨器等工艺品上。重要的遗址有: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代表器物有人面鱼纹彩陶盆;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代表器物有彩陶;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代表器物有玉铲;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代表器物为小型陶动物;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代表器物有玉琮等。新石器时代共分六期:齐家期、马厂期、辛店期、寺洼期、沙井期、仰韶期。
二、玉器
约在7000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人们,把玉石有意识地制成装饰品,由此发展了中国的玉文化。
东北辽河、华北黄河和华南长江中下游三大流域是玉器工艺最集中的发源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为代表的玉器制作已相当兴盛。如内蒙古红山文化的碧玉龙、浙江良渚文化的玉琮(权力的象征)。
三、陶器
陶器的发明和磨制石器的应用,并列为新石器时代的两大标志。陶器依用途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储藏器。陶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仰韶文化的彩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黑陶。
(一)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的彩陶,根据其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彩陶器的器形与纹饰可以分为数种类型,其中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艺术成就最高。
1.半坡类型的彩陶艺术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和陕西关中地区。陶器以卷唇盆和圆底的盆、钵以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比较简单。代表作品有人面鱼纹彩陶盆、三鱼纹彩陶盆等。其纹饰主要有动物纹,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生动精彩,变化多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几何纹多从抽象化的动物纹、植物纹、编织纹演变而来。早期彩陶有宽带纹、三角纹、曲折纹、斜线纹等。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等。另外,在彩陶钵口沿的黑色宽带纹上,饰有各种符号,可能代表着各种特殊的意义或某种特定的记号。
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陕西西安半坡出土)
2.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艺术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分布区域为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器形仍以盆、钵、瓶为主,另外还出现了瓮、罐等,造型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底,形体多呈倒三角形,给人以挺秀、饱满、轻盈而又稳定的感觉。代表作品有鹳鱼石斧彩陶缸。其纹饰有植物纹,多呈旋花纹、叶状纹;动物纹,较少见,有蛙、鸟等形象;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几何纹,主要由圆点、钩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组成的带状花纹。
(二)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个分支,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其纹饰有人物纹,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最具有时代特征的为漩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
舞蹈纹彩陶盆
(三)黑陶
黑陶是指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熠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分布区域以山东和苏北地区为主。山东龙山文化以轮制技术制成的薄胎蛋壳黑陶以器形别致、工艺精巧著称。其类型较彩陶明显增多,主要有罐、盆、盂、鬲、瓶、豆、鬻、杯、鼎等,造型较彩陶有所见长,设计新颖巧妙,样式繁多,独具风格。黑陶有黑、光、薄、棱、鼻五个特点。
四、骨牙角器
骨牙角器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用骨牙制作的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具日益增多,造型与纹饰日趋精美。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双凤朝阳纹象牙雕刻品与双鸟纹象牙匕,江苏吴江梅堰出土的鱼形刻花骨匕,以及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的象牙雕花筒,都是史前骨牙工艺的佳作。
五、绘画
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已发展为具有较高智力的晚期智人,其生产技能、劳动工具和生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日渐丰富,为绘画艺术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在距今3万年左右的山西省朔州市峙峪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现了刻有猎人、羚羊、飞鸟等图像的兽骨片,为已知最早的绘画遗迹。
(一)壁画
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中出土的壁画残片和宁夏固原麻黄剪子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用红彩绘制的几何纹壁画残片。
(二)地画
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房基遗址地面上发现的人物和动物绘画形象。
(三)岩画
内蒙古阴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云南沧源岩画、广西左江岩画、江苏连云港岩画等。
六、髹漆
河姆渡出土的木胎圈足漆碗,江苏常州圩墩发现马家浜文化的原始漆器,说明我国髹漆工艺也源于新石器时代。继新石器时代中期原始髹漆工艺在南方萌芽以后,漆器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在中国普及并发展起来。
七、纺织、印染及编织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编织工艺相当发达。河姆渡遗址发现大片芦席印痕;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及华县元君庙等地出土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红陶钵的底部,印有席纹及布纹;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下层,曾发现马家浜文化的菱山纹葛布;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发现良渚文化(距今4700多年)的绢、布、绳、带等丝麻织品,可见太湖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是丝麻纺织之乡。
第二节夏、商、周美术及作品欣赏
夏、商、周是我国的奴隶社会时期,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青铜冶铸、制陶、玉石骨牙雕刻、髹漆及纺织等手工艺的技艺日益精湛。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及新兴封建贵族的统治,满足其奢侈生活的需要,工艺美术及雕塑、绘画、书法、建筑等均获巨大发展,其中以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故夏、商、周有“青铜时代”之称。
一、青铜器艺术
(一)青铜器的起源及铸造
中国的青铜器发端于黄河流域,到夏、商、周时期它既是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也是王权神授的象征,另外青铜的使用还促进了各个地区间的各种交流。中国的青铜器到商周时期铸造工艺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出现了块范铸造和失蜡法等成熟的青铜铸造技术。
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青铜器的合金成分,视用途与器类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铜锡比例配置。
失蜡法是用蜡雕塑成所需器形后翻制成泥范,再用烘干泥范铸造铜器,可以获得精细的纹饰效果。
小学美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点燃孩子的艺术火花 本书旨在为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富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与实践指南。我们深知,小学美术教育不仅是传授技艺,更是启迪心智、培养创造力、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本书内容将紧密围绕“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们在美术的殿堂里探索、发现、创造与成长”这一核心目标展开,力求为每一位投身于小学美术教育事业的教师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创新的灵感。 第一部分:小学美术教育的理论基石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小学美术教育的哲学基础、教育理念与发展历程。我们将从美学原理出发,阐释艺术在儿童成长中的独特价值,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以及美术认知规律。 一、美学与儿童美术教育的渊源 1.1 什么是美?儿童眼中的美学世界: 从古希腊的“和谐与比例”到现代的“情感与体验”,我们将探讨美学的核心概念,并重点分析儿童对美的感知与理解特点。儿童眼中的美往往是直观、生动、富于想象的,本书将引导教师理解并尊重这种独特性。 1.2 艺术的本质与儿童的创造力: 艺术不仅仅是模仿,更是表达与创造。我们将深入剖析艺术的本质,探讨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是如何通过美术活动得到激发和发展的。重点关注创造力培养的心理学依据和教育学策略。 1.3 艺术在儿童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美术教育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认知、情感、社交、动手能力等多个方面相互关联。本书将系统阐述美术教育如何促进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解决问题能力、审美情操以及自我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小学美术教育的教育理念与流派 2.1 尊重儿童主体性: 将儿童视为美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本书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由表达、个性创作。 2.2 发展性美术教育观: 艺术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将介绍发展性美术教育的理念,关注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提供适宜的引导和支持。 2.3 探究式、体验式学习方法: 鼓励学生通过“做中学”、“玩中学”的方式进行艺术探究。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体验。 2.4 多元智能理论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借鉴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分析不同类型的智能在美术学习中的体现,并探讨如何通过多样化的美术活动,照顾到不同智能优势的儿童,让他们都能在美术学习中找到自信和乐趣。 2.5 艺术课程的演进与新趋势: 回顾中国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变迁,分析不同时期课程理念的侧重点。同时,将展望当代美术教育的新趋势,如跨学科融合、数字化艺术、社区艺术等,为教师提供前瞻性的视野。 三、儿童美术认知发展规律 3.1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绘画特征: 从涂鸦期到图式期,再到写实发展期,本书将详细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在造型能力、色彩运用、空间表现等方面的典型特征。例如,低年级儿童的“头足人”形象,中年级儿童对色彩的情感表达,高年级儿童对透视和构图的初步尝试等。 3.2 儿童感知、想象与创造力的关系: 阐释感知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本书将分析如何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自然,激发其丰富的联想,进而转化为独特的艺术表达。 3.3 色彩、线条、形状在儿童美术中的心理意义: 探讨色彩、线条、形状等基本艺术语言在儿童创作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投射。例如,为什么儿童常常使用鲜艳的色彩?粗犷的线条可能代表着怎样的情绪? 3.4 游戏化学习在美术活动中的重要性: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本书将重点介绍如何将游戏元素融入美术教学,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第二部分: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本部分将聚焦于小学美术课程的具体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以及教学资源的应用,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 一、小学美术课程的结构与目标 1.1 课程内容的构成: 传统的美术技能(素描、色彩、造型)与当代美术的新元素(设计、版画、雕塑、数字媒体艺术初步等)如何有机结合。 1.2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与多元化: 设定既有技能层面的目标,更有情感体验、审美判断、创造性思维培养等多元化目标。 1.3 课程内容的选材与生活化: 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例如,观察身边的植物形态,设计学校的标志,了解传统节日的美术特色等。 1.4 关注儿童的兴趣与需求: 在课程设计中,如何了解并回应学生的兴趣点,设计更具吸引力和个性化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 2.1 示范讲解与引导启发: 在教授基本技法时,如何进行清晰有效的示范,同时注重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2.2 实践操作与技法指导: 针对不同的美术材料(水彩、彩铅、黏土、纸艺等),提供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技巧指导。 2.3 创设情境,激发灵感: 如何通过讲故事、播放音乐、组织参观、设置问题等方式,创设生动有趣的美术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4 合作学习与小组讨论: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想法,互相学习,共同完成作品。探讨小组合作的模式和注意事项。 2.5 跨学科融合的实践: 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如语文、科学、音乐、体育)的结合点,设计融合性美术活动,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例如,根据诗歌创作插画,用色彩表达音乐的情绪,制作科学模型等。 2.6 数字化工具与信息技术的应用: 介绍如何运用简单的数字绘画工具、扫描仪、投影仪等辅助教学,以及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素材、展示作品。 三、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 3.1 儿童美术作品的欣赏: 引导学生欣赏儿童的同龄人作品,发现其中的优点和创意。 3.2 经典艺术作品的启蒙: 如何选择适合小学阶段的经典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初步接触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艺术大师,感受艺术的魅力。 3.3 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思考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性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作品分析、提问互动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提供反馈。 终结性评价: 综合考察学生在技能、知识、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整体发展。 3.4 鼓励性评价与个性化反馈: 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帮助学生进步。 第三部分:小学美术教育的实践指导与资源利用 本部分将为教师提供实实在在的教学工具和方法,包括材料选择、课堂管理、家校合作以及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一、美术教学材料的认识与运用 1.1 常用美术材料的特性与表现力: 详细介绍水彩、水粉、油画棒、蜡笔、彩铅、墨水、黏土、废旧材料等,分析其各自的特点、适宜表现的题材和技巧。 1.2 材料的创意搭配与创新使用: 鼓励教师打破材料的传统界限,尝试将不同材料进行组合,或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使用材料,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1.3 安全与环保的材料选择: 强调选择无毒、环保的美术材料,并指导教师如何安全地使用和处理这些材料。 1.4 废旧材料的艺术化再利用: 示范如何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纸盒、瓶盖、报纸、布料等)转化为富有创意的美术创作素材。 二、课堂管理与情境创设 2.1 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 如何通过语言、表情、活动设计等方式,营造一个轻松、愉快、互相尊重的学习环境。 2.2 有效的活动组织与流程设计: 详细规划美术课的各个环节,确保活动流畅进行,提高课堂效率。 2.3 应对课堂突发状况: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行为问题、材料意外等,提供应对策略。 2.4 鼓励与激励机制的应用: 如何运用口头表扬、作品展示、奖励机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动力。 三、家校合作与社区资源利用 3.1 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 如何通过家长会、家长信、微信群等方式,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让家长了解美术教育的价值,支持孩子的美术学习。 3.2 引导家长参与美术活动: 鼓励家长与孩子在家中进行亲子美术创作,或参与学校组织的美术活动。 3.3 挖掘利用社区美术资源: 介绍如何利用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文化站、艺术家工作室等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体验。 四、美术教学的专业发展与反思 4.1 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 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新的艺术知识、教学理念和实践方法,通过阅读、培训、教研活动等方式提升自我。 4.2 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分享: 提供经典的美术教学案例,引导教师进行分析和借鉴,并鼓励教师记录和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 4.3 教学反思与持续改进: 强调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分析,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本书的编写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不乏生动具体的案例和操作指导。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为小学美术教师点亮前行的道路,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引导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艺术的乐趣,释放无限的创造力,最终成为热爱艺术、懂得欣赏、勇于创造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