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语言文字工作者 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编并审定,具有quan威性;囊括29种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规范标准,方便读者查考。
内容简介
本书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商务印书馆等相关专家参与选编。分详版《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和简版《常用语言文字规范手册》。
本书《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主要遴选在语文教学、编辑出版、中文信息处理等领域中常用的规范标准,主要包括: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和政府各种有关的管理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国家、地方、行业制定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如《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等;政府主管部门发布的语言文字方面的引导性规范等。对政府工作人员、新闻工作者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年10月)
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2月)
通用规范汉字表(2013年6月)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
说明
一级字表
二级字表
三级字表
附件1 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
附件2 《通用规范汉字表》笔画检字表
GB 13000.1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2001年12月)
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1997年4月)
现代常用独体字规范(2009年3月)
汉字部首表(2009年1月)
GB 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2009年1月)
新旧字形对照表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年12月)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2012年6月)
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2011年10月)
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1984年12月)
中国通用音标符号集(2006年2月)
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2001年12月)
“象”与“像”在名词义上的用法(2001年10月)
标点符号用法(2011年12月)
夹用英文的中文文本的标点符号用法(草案)(2014年6月)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2011年7月)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1993年12月)
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1993年12月)
校对符号及其用法(1993年11月)
图像复制用校对符号(1993年11月)
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修订版)(2005年6月)
报纸编校质量评比差错认定细则(1997年4月)
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 第1部分:通则(2013年12月)
党政机关公文格式(2012年6月)
附录
简化字总表(1964年3月)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5年12月)
精彩书摘
《语言文字规范标准》:
第五十一条版面格式是图书的包装形式,但它又不是单纯的形式。图书的版面格式应当体现美观、实用、准确3个原则。不同的版面有着不同的格式,从封面、书名页、目录、书眉、标题、注释、插图、表格、索引,一直到正文,都有着不同的格式,审校版面格式与正文内容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第五十二条封面(包括包封),是图书的外包装,除应体现美观、实用、准确三原则外,还应按照常规和法定要求,在固定的位置刊登书名、著译者名、出版者名、条码、定价、国际标准书号等项内容。编校者除保证各种版面格式和内容准确外,还应使其相关项目保持一致。
第五十三条根据国家标准《图书书名页》 (GB/T 12450—1990)的规定,图书正文之前必须设置载有—书名信息的书名贞。书名页包括_书名页和附书名页。主书名页正面必须提供书名、著作责任者、出版者等信息,位于单数页码面。主书名页背面必须提供图书的版权说明、在版编目数据和版本记录等信息,位于双数页码面。凡不严格执行本标准的图书应当计错。
第五十四条 目录,是图书内容体系的缩影,除要求标题、作者名、附缀页码必须与正文一致外,本身还须眉目清楚,即从字体、字号和版面格式3个方面体现标题体系。如:同一级题字体字号要一致,无题序的题目转行要缩进1字排,副标题也要缩进1字排,等等。
第五十五条书眉,是正文章节变化的反映,除必须与正文章节标题文字保持一致外,还有其固定的版面格式,即双数页码排第1级题,单数页码排第2级题(如无第2级题,单双页码均可排第1级题);同一面上有两个第2级题时,应排后出现的;眉题一般排在外版口一侧或居中排。
第五十六条标题,是反映图书内容的纲,而且是成体系的。标题的格式应以不同的字体、字号、占行、位置等来体现其隶属关系。较长标题转行时不应割裂词汇,更不应因转行而产生歧义或相反义。此外,还应避免出现“背题”,即题目下无正文的现象。
……
《字里乾坤:汉字演变与文化传承》 引言: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从甲骨文的古朴神秘,到楷书的端庄秀美,再到现代汉字的简洁实用,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形,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记录着时代的变迁。然而,当我们习惯于在屏幕上敲击键盘,在电子文档中浏览信息时,是否还能感受到汉字那独特的魅力?是否还能理解那些蕴含深意的部首偏旁?《字里乾坤:汉字演变与文化传承》一书,将带您走进汉字的奇妙世界,探寻它从远古走来,历经沧桑,却依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以及它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核心地位。 第一部分:追溯源头——汉字的诞生与早期形态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带领读者回到汉字产生的洪荒年代。我们将详细探讨关于汉字起源的各种假说,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再到考古发现的早期刻画符号,层层剥茧,力求还原汉字诞生的可能轨迹。 史前符号的线索: 我们将考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发现的陶器刻符,分析这些符号的特征,探讨它们是否可能是我国文字的萌芽。书中会引用大量考古资料和图片,让读者直观感受这些古老符号的神秘。 甲骨文的曙光: 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发现,是汉字研究史上的里程碑。本书将深入剖析甲骨文的字形结构、书写特点以及其在占卜、祭祀等社会活动中的应用。我们将逐一解读一些典型的甲骨文,解释它们的字义演变,例如,“日”字从圆点到圆圈再到现在的样子,“月”字从弯月到半圆的演变过程,都将一一呈现。同时,还会介绍甲骨文的发现过程、研究方法以及对理解商代历史的巨大贡献。 金文的辉煌: 商周时期的金文,又称钟鼎文,以其铸刻在青铜器上的特点,展现出与甲骨文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我们将分析金文的笔画特征、字体风格,以及其在记录政治、军事、经济活动方面的重要性。书中会选取代表性的金文作品,如《毛公鼎》、《散氏盘》等,进行详细的释读和赏析,展示金文的庄重与典雅。 第二部分:演变之路——汉字形体与书法的流变 汉字并非一成不变,其字形结构和书写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本部分将详细梳理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并深入探讨汉字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 从篆书到隶书的转变: 秦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推行小篆。我们将分析小篆的特点,包括其规范、圆转、线条化的风格,以及其在统一文字上的历史意义。随后,我们将重点讲述隶书的出现及其划时代的意义。隶书打破了篆书的线条化束缚,出现了波磔和撇捺,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书中会分析隶书的字形结构、笔画特点,以及其在官方文书和碑刻中的应用。 楷书的成熟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逐渐成熟,成为沿用至今的标准字体。我们将详细介绍楷书的形成过程,分析其结构方正、笔画清晰、易于书写的特点。本书会选取历代著名楷书大家的作品,如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进行深入的赏析,分析他们的用笔、结字和章法特点,展现楷书的艺术魅力。 行书、草书的艺术探索: 除了规整的楷书,行书和草书作为更具表现力的书体,也将在本书中得到详细阐述。我们将分析行书的流畅与便捷,草书的写意与奔放,探讨它们如何在保留汉字基本形体的基础上,展现出书法家独特的个性和情感。书中会选取不同风格的行书、草书作品,对其艺术价值进行解读。 印刷术与汉字的变迁: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汉字形体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将探讨活字印刷对汉字排版、字形设计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宋体、仿宋体等印刷字体的特点。 第三部分:汉字之魂——汉字结构、字义与文化意蕴 汉字不仅仅是符号,更是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载体。《字里乾坤:汉字演变与文化传承》将深入剖析汉字的结构奥秘,揭示字义的演变,以及汉字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生活观念和审美情趣。 六书造字法的智慧: 我们将详细解读汉字的“六书”造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通过大量的实例,解释每种造字法的原理和应用。例如,象形字如“山”、“水”的字形演变;指事字如“上”、“下”的表意方式;会意字如“休”(人倚树)的组合意蕴;形声字如“江”、“河”等,展示汉字构形的逻辑性和创造性。 部首的语言学与文化意义: 部首是汉字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具有表音或表义的功能,还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我们将选取一些典型部首,如“木”、“水”、“火”、“人”、“心”等,分析它们在字形构成中的作用,并探讨这些部首所代表的物质世界、自然现象以及人类情感在古代中国人认知体系中的地位。例如,以“木”为部首的字,如“林”、“森”、“树”,都与树木相关,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利用。 字义的流变与文化映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许多汉字的字义发生了变化。本书将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字,如“好”(最初指女性之美)、“安”(表示女人在家中)、“福”(原本指祭祀的酒肉)等,追溯其字义的演变过程,分析字义变化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映了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变迁。 汉字中的哲学思想与生活智慧: 汉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我们将从“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哲学观念出发,解读一些相关汉字的字义和构形。例如,“太极”二字本身就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此外,还将探讨汉字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如占卜、医学、历法等,展示汉字作为知识载体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部分:汉字传承与现代挑战 在信息时代,汉字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展现出新的生命力。本部分将探讨汉字的传承问题,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汉字信息化的历程: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汉字信息化成为研究的重点。我们将回顾汉字输入法的发明历程,从早期的拼音输入到五笔输入,再到语音输入,分析不同输入方式的优劣,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了人们与汉字互动的方式。 汉字简化与规范的争论: 20世纪以来,汉字简化成为一项重要的文字改革。本书将客观分析汉字简化的背景、原则和影响,探讨简化字在推广普及方面的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传统文化保护的讨论。 汉字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影响: 汉字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字,也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将介绍汉字在日文、韩文、越南文中的应用和演变,以及汉字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 重拾汉字之美: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认识和传承汉字?本书将呼吁读者重新审视汉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鼓励通过书法、篆刻、汉字设计等多种方式,让古老的汉字焕发新的生机。 结语: 《字里乾坤:汉字演变与文化传承》一书,并非一部枯燥的语言学专著,而是一次充满趣味和启发的文化之旅。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从宏观的文字演变史,到微观的字形结构和字义探究,全方位地展现汉字的独特魅力。这本书旨在让每一个阅读者,无论是学者还是普通爱好者,都能更深刻地理解汉字的价值,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珍视和运用我们宝贵的文字遗产。汉字,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掌握和传承汉字,就是守护我们的文化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