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語言文字工作者 由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組編並審定,具有quan威性;囊括29種關於語言文字方麵的規範標準,方便讀者查考。
內容簡介
本書由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組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北京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商務印書館等相關專傢參與選編。分詳版《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和簡版《常用語言文字規範手冊》。
本書《語言文字規範標準》主要遴選在語文教學、編輯齣版、中文信息處理等領域中常用的規範標準,主要包括:國傢語言文字政策和政府各種有關的管理規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通用語言文字法》等;國傢、地方、行業製定的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如《普通話異讀詞審音錶》等;政府主管部門發布的語言文字方麵的引導性規範等。對政府工作人員、新聞工作者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目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通用語言文字法(2000年10月)
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2月)
通用規範漢字錶(2013年6月)
國務院關於公布《通用規範漢字錶》的通知
說明
一級字錶
二級字錶
三級字錶
附件1 規範字與繁體字、異體字對照錶
附件2 《通用規範漢字錶》筆畫檢字錶
GB 13000.1字符集漢字摺筆規範(2001年12月)
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範(1997年4月)
現代常用獨體字規範(2009年3月)
漢字部首錶(2009年1月)
GB 13000.1字符集漢字部首歸部規範(2009年1月)
新舊字形對照錶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錶(1985年12月)
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2012年6月)
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2011年10月)
中國地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漢語地名部分)(1984年12月)
中國通用音標符號集(2006年2月)
第一批異形詞整理錶(2001年12月)
“象”與“像”在名詞義上的用法(2001年10月)
標點符號用法(2011年12月)
夾用英文的中文文本的標點符號用法(草案)(2014年6月)
齣版物上數字用法(2011年7月)
國際單位製及其應用(1993年12月)
有關量、單位和符號的一般原則(1993年12月)
校對符號及其用法(1993年11月)
圖像復製用校對符號(1993年11月)
圖書編校質量差錯認定細則(修訂版)(2005年6月)
報紙編校質量評比差錯認定細則(1997年4月)
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範 第1部分:通則(2013年12月)
黨政機關公文格式(2012年6月)
附錄
簡化字總錶(1964年3月)
第一批異體字整理錶(1955年12月)
精彩書摘
《語言文字規範標準》:
第五十一條版麵格式是圖書的包裝形式,但它又不是單純的形式。圖書的版麵格式應當體現美觀、實用、準確3個原則。不同的版麵有著不同的格式,從封麵、書名頁、目錄、書眉、標題、注釋、插圖、錶格、索引,一直到正文,都有著不同的格式,審校版麵格式與正文內容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第五十二條封麵(包括包封),是圖書的外包裝,除應體現美觀、實用、準確三原則外,還應按照常規和法定要求,在固定的位置刊登書名、著譯者名、齣版者名、條碼、定價、國際標準書號等項內容。編校者除保證各種版麵格式和內容準確外,還應使其相關項目保持一緻。
第五十三條根據國傢標準《圖書書名頁》 (GB/T 12450—1990)的規定,圖書正文之前必須設置載有—書名信息的書名貞。書名頁包括_書名頁和附書名頁。主書名頁正麵必須提供書名、著作責任者、齣版者等信息,位於單數頁碼麵。主書名頁背麵必須提供圖書的版權說明、在版編目數據和版本記錄等信息,位於雙數頁碼麵。凡不嚴格執行本標準的圖書應當計錯。
第五十四條 目錄,是圖書內容體係的縮影,除要求標題、作者名、附綴頁碼必須與正文一緻外,本身還須眉目清楚,即從字體、字號和版麵格式3個方麵體現標題體係。如:同一級題字體字號要一緻,無題序的題目轉行要縮進1字排,副標題也要縮進1字排,等等。
第五十五條書眉,是正文章節變化的反映,除必須與正文章節標題文字保持一緻外,還有其固定的版麵格式,即雙數頁碼排第1級題,單數頁碼排第2級題(如無第2級題,單雙頁碼均可排第1級題);同一麵上有兩個第2級題時,應排後齣現的;眉題一般排在外版口一側或居中排。
第五十六條標題,是反映圖書內容的綱,而且是成體係的。標題的格式應以不同的字體、字號、占行、位置等來體現其隸屬關係。較長標題轉行時不應割裂詞匯,更不應因轉行而産生歧義或相反義。此外,還應避免齣現“背題”,即題目下無正文的現象。
……
《字裏乾坤:漢字演變與文化傳承》 引言: 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載著中華民族數韆年的文明史。從甲骨文的古樸神秘,到楷書的端莊秀美,再到現代漢字的簡潔實用,每一個筆畫,每一個字形,都凝聚著古人的智慧,記錄著時代的變遷。然而,當我們習慣於在屏幕上敲擊鍵盤,在電子文檔中瀏覽信息時,是否還能感受到漢字那獨特的魅力?是否還能理解那些蘊含深意的部首偏旁?《字裏乾坤:漢字演變與文化傳承》一書,將帶您走進漢字的奇妙世界,探尋它從遠古走來,曆經滄桑,卻依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以及它在中華文化傳承中的核心地位。 第一部分:追溯源頭——漢字的誕生與早期形態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帶領讀者迴到漢字産生的洪荒年代。我們將詳細探討關於漢字起源的各種假說,從“結繩記事”到“倉頡造字”的神話傳說,再到考古發現的早期刻畫符號,層層剝繭,力求還原漢字誕生的可能軌跡。 史前符號的綫索: 我們將考察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遺址中發現的陶器刻符,分析這些符號的特徵,探討它們是否可能是我國文字的萌芽。書中會引用大量考古資料和圖片,讓讀者直觀感受這些古老符號的神秘。 甲骨文的曙光: 殷商時期甲骨文的發現,是漢字研究史上的裏程碑。本書將深入剖析甲骨文的字形結構、書寫特點以及其在占蔔、祭祀等社會活動中的應用。我們將逐一解讀一些典型的甲骨文,解釋它們的字義演變,例如,“日”字從圓點到圓圈再到現在的樣子,“月”字從彎月到半圓的演變過程,都將一一呈現。同時,還會介紹甲骨文的發現過程、研究方法以及對理解商代曆史的巨大貢獻。 金文的輝煌: 商周時期的金文,又稱鍾鼎文,以其鑄刻在青銅器上的特點,展現齣與甲骨文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內涵。我們將分析金文的筆畫特徵、字體風格,以及其在記錄政治、軍事、經濟活動方麵的重要性。書中會選取代錶性的金文作品,如《毛公鼎》、《散氏盤》等,進行詳細的釋讀和賞析,展示金文的莊重與典雅。 第二部分:演變之路——漢字形體與書法的流變 漢字並非一成不變,其字形結構和書寫風格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演變。本部分將詳細梳理漢字形體的演變過程,並深入探討漢字書法藝術的發展脈絡。 從篆書到隸書的轉變: 秦統一中國後,實行“書同文”政策,推行小篆。我們將分析小篆的特點,包括其規範、圓轉、綫條化的風格,以及其在統一文字上的曆史意義。隨後,我們將重點講述隸書的齣現及其劃時代的意義。隸書打破瞭篆書的綫條化束縛,齣現瞭波磔和撇捺,為後來的楷書奠定瞭基礎。書中會分析隸書的字形結構、筆畫特點,以及其在官方文書和碑刻中的應用。 楷書的成熟與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楷書逐漸成熟,成為沿用至今的標準字體。我們將詳細介紹楷書的形成過程,分析其結構方正、筆畫清晰、易於書寫的特點。本書會選取曆代著名楷書大傢的作品,如鍾繇、王羲之、歐陽詢、顔真卿、柳公權等,進行深入的賞析,分析他們的用筆、結字和章法特點,展現楷書的藝術魅力。 行書、草書的藝術探索: 除瞭規整的楷書,行書和草書作為更具錶現力的書體,也將在本書中得到詳細闡述。我們將分析行書的流暢與便捷,草書的寫意與奔放,探討它們如何在保留漢字基本形體的基礎上,展現齣書法傢獨特的個性和情感。書中會選取不同風格的行書、草書作品,對其藝術價值進行解讀。 印刷術與漢字的變遷: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對漢字形體産生瞭深遠影響。我們將探討活字印刷對漢字排版、字形設計的影響,以及由此産生的宋體、仿宋體等印刷字體的特點。 第三部分:漢字之魂——漢字結構、字義與文化意蘊 漢字不僅僅是符號,更是承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載體。《字裏乾坤:漢字演變與文化傳承》將深入剖析漢字的結構奧秘,揭示字義的演變,以及漢字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哲學思想、生活觀念和審美情趣。 六書造字法的智慧: 我們將詳細解讀漢字的“六書”造字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藉。通過大量的實例,解釋每種造字法的原理和應用。例如,象形字如“山”、“水”的字形演變;指事字如“上”、“下”的錶意方式;會意字如“休”(人倚樹)的組閤意蘊;形聲字如“江”、“河”等,展示漢字構形的邏輯性和創造性。 部首的語言學與文化意義: 部首是漢字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具有錶音或錶義的功能,還常常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我們將選取一些典型部首,如“木”、“水”、“火”、“人”、“心”等,分析它們在字形構成中的作用,並探討這些部首所代錶的物質世界、自然現象以及人類情感在古代中國人認知體係中的地位。例如,以“木”為部首的字,如“林”、“森”、“樹”,都與樹木相關,反映瞭古代人對自然界的觀察和利用。 字義的流變與文化映射: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語言的演變,許多漢字的字義發生瞭變化。本書將選取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字,如“好”(最初指女性之美)、“安”(錶示女人在傢中)、“福”(原本指祭祀的酒肉)等,追溯其字義的演變過程,分析字義變化背後的社會、文化原因,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反映瞭中華民族價值觀的變遷。 漢字中的哲學思想與生活智慧: 漢字中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智慧。我們將從“陰陽”、“五行”、“天人閤一”等哲學觀念齣發,解讀一些相關漢字的字義和構形。例如,“太極”二字本身就蘊含著深邃的哲理。此外,還將探討漢字在古代社會中的應用,如占蔔、醫學、曆法等,展示漢字作為知識載體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部分:漢字傳承與現代挑戰 在信息時代,漢字麵臨著新的挑戰,同時也展現齣新的生命力。本部分將探討漢字的傳承問題,以及它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漢字信息化的曆程: 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普及,漢字信息化成為研究的重點。我們將迴顧漢字輸入法的發明曆程,從早期的拼音輸入到五筆輸入,再到語音輸入,分析不同輸入方式的優劣,以及它們如何改變瞭人們與漢字互動的方式。 漢字簡化與規範的爭論: 20世紀以來,漢字簡化成為一項重要的文字改革。本書將客觀分析漢字簡化的背景、原則和影響,探討簡化字在推廣普及方麵的作用,以及由此引發的關於傳統文化保護的討論。 漢字在國際上的傳播與影響: 漢字不僅僅是中國的文字,也對周邊國傢和地區産生瞭深遠影響。我們將介紹漢字在日文、韓文、越南文中的應用和演變,以及漢字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獨特地位。 重拾漢字之美: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如何纔能更好地認識和傳承漢字?本書將呼籲讀者重新審視漢字的藝術價值和文化魅力,鼓勵通過書法、篆刻、漢字設計等多種方式,讓古老的漢字煥發新的生機。 結語: 《字裏乾坤:漢字演變與文化傳承》一書,並非一部枯燥的語言學專著,而是一次充滿趣味和啓發的文化之旅。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從宏觀的文字演變史,到微觀的字形結構和字義探究,全方位地展現漢字的獨特魅力。這本書旨在讓每一個閱讀者,無論是學者還是普通愛好者,都能更深刻地理解漢字的價值,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並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珍視和運用我們寶貴的文字遺産。漢字,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根脈,掌握和傳承漢字,就是守護我們的文化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