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夜白:山水、摺疊、循環、拼貼、時空的詩學

照夜白:山水、摺疊、循環、拼貼、時空的詩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韋羲 著
圖書標籤:
  • 詩學
  • 山水
  • 摺疊
  • 循環
  • 拼貼
  • 時空
  • 藝術理論
  • 文化研究
  • 視覺文化
  • 當代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颱海齣版社
ISBN:9787516810040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1608
品牌:理想國(imaginist)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06
字數:42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寫給中國山水畫和中國山水本身的絕美情書。如作者所說,“未見山水畫之前的山水、見過山水畫之後的山水,是兩個世界”,未讀此書之前看到的山水畫、讀過此書後見到的山水畫,也是兩種藝術作品。

★以畫傢視角解讀中西繪畫,以散文傢文筆闡述獨到觀點,一部窮八年光陰寫就,前所未見的藝術史讀物,重現韆年前的中國畫論傳統,優雅、準確,易讀。

★陳丹青作序、楊飛雲推薦,尚未被大眾發現的散文高手。作者從小學習國畫,後轉畫油畫,對中西藝術均有深刻的切身體會,現為策展人、藝術評論傢,曾為陳丹青畫展策展並作序,是難得的既有東西方繪畫經驗,又能以優雅文筆將這些經驗和觀點錶達齣來的寫作者。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山水畫劄記,依作者設想,各篇之間具有關聯性,隱藏結構、脈絡、體係,但每篇各自又是獨立的,讀者可以從任意一篇開始讀。

一般而言,畫傢的寫作大多偏重感覺,相對缺乏理論 性和曆史性的研究,學者的寫作則會忽略繪畫經驗, 本書試圖打通兩者,既有畫傢視角的經驗論述,也有學術領域的探討。讀者亦可各取所需,它可以被當作 一首美好的長詩,可以是一篇關於繪畫的方法論,也可以是一部獨特的藝術史著作,在這三者之外,本書更提供瞭我們觀看世界的新鮮視角,如作者所說:“未見山水畫之前的山水、見過山水畫之後的山水,是兩個世界 。”

古今中外的美術,山水花鳥畫*無為,至今猶在“終結”的藝術史之外, 超然而在。山是韆年前的山,花也是韆年前的花,塞尚晚年一再遠眺聖 維剋多山,莫蘭迪年復一年畫他的瓶瓶罐罐,想必懂得中國人為什麼韆 年如一日畫山山水水花花草草。若問山水畫的社會意義,不如問大自然 存在的社會性,問問花開、雨下、光照、天空的意義。

——韋羲


作者簡介

韋羲,廣西人,生於70年代,畫傢,現居北京。

精彩書評

我早盼望這樣的史說:它須由畫傢所寫,否則總嫌撓不到癢處;它須寫 得好看、有文采,不能是庸常的中文;它該有銳度、有性情,它須能讀到作者這個人。

韋羲此書,處處由唐宋經典而觀照山河,時時以山水畫盛世而審視今朝,他對西南鄉邦的眷愛,宛如瀋從文,他的遣詞和語鋒,時見鬍蘭成的影子。

——陳丹青

韋羲談山水畫,既深入古代畫論當中,又藉西方思維觀照東方傳統,觀察現象,揭示謎題。可貴的是,他對中國古代繪畫有自己的係統性的認知,因而獨抒己見,觀點迭齣,於我們迴望東方繪畫,不無益處。

——楊飛雲


目錄

目錄

序· 畫史與癡心

001 前言· 明月前身

007 第一輯 山中何所有

青青子衿

015 在彆處 016 山中何所有 020 太古之音 023 太古的目光 027 和山水一起發呆 032 白日夢 032 神聖的恐懼 035 文明與荒野

037 第二輯 時間中的風景

飛鳥與立體主義 045 山水亦是如來 053 齣口 057 傾斜 060 鏇轉時空的開關 065 林蔭道的盡頭 072 看不見的路 074 反空間 085 遠近互換 094 空白 099 羊身上的宇宙圖像和時間中湧現的景觀 105 疊印的時空 110 《前後赤壁賦》與長捲濛太奇 117 意識流 119 無限循環的怪圈 123 魔方 125 看山知遠近 127 平遠 130 故宮裏的江山平遠 137 高遠與深遠 138

第三輯 空隙之美

荒山復調 149 空隙之美 153 技藝的記憶 160 天上人間 162 小劇場 168 我和世界之間 170 大山水和小風景 173 如來如去 176 我在 177 雨的空間 187 此在與曾在 191 零度的風景 194 抽象與孤獨 198 二十四品 199 空亭 202 樹枝後麵的天空 203 剪影 207 月亮地 208 《六柿圖》和枯山水 212 牧溪與蘇巴朗 215

第四輯 鳥之雙翼

天青色 219 禪宗畫與文人畫 220 孤篇橫絕 226 荒島繪畫 233 照夜白 238 讀《氣勢撼人》後 259 破墨 267 空的誕生 272 神奈川的拋物綫 275 小的大畫傢 276 寫意的曆史 277 宮梅與野梅 282 漫長的下半時 288 視覺與觸覺 296 古意 301 晚期美學 304 可惜的事情 310 鳥之雙翼 315 快樂畫畫的年代 327

第五輯 山水小史

清平世界 335 天地之心 343 月照韆山 346 古今之間 347 無限的掌紋 359 人淡如菊 368 水中倒影 375 如日之夕 388

後記· 流水今日 395


精彩書摘

前言

還沒臨完《芥子園畫譜》,小學就過去瞭。

我兒時的玩伴,多是圖畫裏的人物:三頭六臂的哪吒,七十二變的美猴王,手揮雙錘的小將軍嶽雲 — 兒童的世界真假不分,一半是現實,一半是幻象,仿佛一覺醒來便已脫胎換骨,變為蓮藕身,花果山水簾洞就在不遠的山裏,在正午,轉過哪個山腳,沿路走下去,就到瞭宋朝。

一天天長大,連環畫裏的古代世界日漸隔膜,唯溪邊野花、田間草蟲、屋後籬笆外的青山、山上的白雲、雨中的樹纔是今天的。長大,有什麼不一樣呢?隻記得看著草蟲的世界,會感到可喜的寂寞:夏天午後,蜻蜓飛過涼蔭,歲月寂靜如夢;七星瓢蟲的翅膀在空中震動的聲音,欲追隨而無從追隨;正午石頭下小恐龍樣子的蛤蚧,夏夜黃燈微明照著的壁虎,都像爬在一億年前;菜地裏,小黃蝶小白蝶飛來飛去,春光更明迷,唯見瞭山裏蝴蝶,無端心生惆悵,似乎陽光也很老很老瞭,我在世上已過瞭一韆代,一萬代,其實隻是自己的童年和少年。

連環畫裏的風景畢竟不是山水畫,那裏的花鳥草蟲也不是花鳥畫。身在山水間而無煙雲之筆,山徒然靜,水空自流,待父親送我毛筆和《芥子園畫譜》,心頭的喜悅和寂靜纔落到瞭紙上。佛經上說:芥子能夠收容喜馬拉雅山,山不改其大,芥子不改其小,真是畫譜的好名字。《芥子園畫譜》山水花鳥草蟲人物走獸草堂廟宇無所不有,我對著畫譜看山水樹石,看花鳥草蟲,覺得天地間都是畫意。

小城在萬山叢中,我傢在城西,前門臨街,屋後連接田野。上世紀 70 年代、80年代相繼從前門經過,屋後的荷塘年年夏天花開。荷塘外,青山下,竹林繞村莊,林間日光如水,路邊溪流聲喧,女人浣衣洗菜,男人田間勞作,水牛背著牧童,人們儼然還在《芥子園畫譜》的古代,唯有溪水朝著未來日子流去似的。

那時,我們白天在野地裏漫遊,夜晚在月光和路燈下喧鬧。夏天河裏最好玩,多霧的春天和明朗的鞦天,我們結隊入山,山林是最最天然的遊樂園,成全孩子們欣然陶然的光陰。玩耍的間歇,聲喧漸漸平息,叢山的寂靜占有瞭我們,以及我們的沉默。然而小孩自身尚未有思,這般廣大的沉默毋寜是天地之間的沉默。宋代山水畫便收藏著天地間廣大的沉默,我曾在範寬《溪山行旅圖》和《寒林雪景圖》中遇到這偉大的沉默,當下默然震撼,沒有瞭自己。天地間存在著運動與寜靜兩種力量,偉大的山水畫傢溝通這兩種力量,使靜者動而不改其靜,使動者靜而不失其動。小學五年級那年,《溪山行旅圖》把我劈為兩半,一半在遇到它之前,一半在遇到它之後,從此,我看見瞭山水,看見瞭山水畫。在我心中,範寬山水可以和宇宙相媲美。

山令人幽,水令人遠。古人疊石成山,築地為池,把山水移入庭院,朝夕晤對,念的正是這份幽遠。舊居天井白牆上,積年的雨跡恍如光陰的年輪,青苔無限幽深,仿佛收藏所有逝去的光陰。苔痕雨跡的寂靜,可以棲身寄托似的,總讓我生齣歸依之感,後來,我常想,山水畫最要緊的就是畫齣這一點幽意與遠意。江山如畫,江山其實不如牆上的苔痕雨跡像山水畫,苔痕雨跡的幽深縹緲是山水的幽深縹緲,令人沉湎而意遠。造化之手以苔痕雨跡在牆上畫齣幻象般的山水構圖,幻變,宛若雲動;神秘,猶如心象;無限,猶如全息,使我早早感到山水畫的超現實 — 忽然已是少年,少年如青草,生長而茫然,不知為何總要叛逆,叛逆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冷落瞭毛筆和宣紙。中學念到一半,父親去世,隨後《芥子園畫譜》幾經輾轉,竟下落不明。後來北上求學,卻是學油畫,畢業那年鼕天,老羅離京迴廣西,留下一冊舊版《芥子園畫譜》。翻看幾頁,想起父親,以至於後來想到父親,便浮現《芥子園畫譜》,久而久之,《芥子園畫譜》成瞭父親的背影。

至今最懷念的,還是小時候臨摹山水畫的光陰。午後的陽光穿過天井,摺進窗子,風吹動屋後高高的尤加利樹億萬片葉子,遠得像鞦天的雨聲。我一筆一筆臨摹,前廳,父親在案上剪裁,母親踩動縫紉機,聲音斷續復斷續,和著屋後如雨的風吹樹葉聲,日子好長。一筆一筆臨摹之間,唯覺自己坐在時間的外麵。迴到時間裏,常常聽到“藝術”這個詞,而這詞又弄得專指西方的繪畫,再後來又聽到“繪畫終結”的說法,更令人憮然神傷。那時候,我們在時間的外麵, “中國畫死瞭”,那紛爭和我們不相乾,和山水花鳥也不相乾。外麵的人畫夠瞭,我們還沒有。繪畫死瞭?果真如此,以後一代代生來愛畫畫的孩子簡直活受罪。

繪畫早就“死”過好幾迴瞭。蘇東坡就說過:“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書至於顔魯公,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不單繪畫,文學詩歌書法全都死瞭。但宋人還在畫,還在寫。蘇東坡身後四百餘年的晚明,董其昌重提繪畫終結命題,隻是時間從唐轉到宋:“畫至二米,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但董其昌也仍在畫畫,也還開齣新的畫境。這兩次“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都是攝影和裝置藝術齣現以前的事瞭,如今是影像的時代,繪畫遭遇三韆年未有的大變革,又死瞭幾迴,隻怕還要不斷死下去。

貢布裏希說“隻有藝術傢,沒有藝術”。所謂“繪畫死瞭”,分明隻有藝術,沒有藝術傢。事實是,繪畫一再地死瞭,人們繼續畫畫。在北宋,唐朝繪畫死瞭,在晚明,宋元繪畫過時瞭,但願死的是繪畫史,而非繪畫。也許繪畫真的過時瞭,但愛好不過時,畫畫時的那種忘我最迷人,“不為無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自從投靠西畫,宋元山水、晉唐書法,都成瞭舊夢。不料前年搬居,翻齣不記得哪來的文房四物,打開一得閣,聞到墨香,即刻提起毛筆,寫寫字。寫字最無用不過,然而“此間樂”,樂在讀書畫畫之上。在我,又是臨帖的快樂最純粹,因為無我。書法真難,若要紙筆依人,總難免做作,一味順著紙筆,字會自然,可是無味,“心手相應”談何容易,古人句式“妙在某與某之間” — 藝術,原來是妙在自然與不自然之間。靜夜無事,隨手寫寫,不當它是藝術,唯是跟隨綫條走下去,走到廓然悠遠的去處,不知何者是綫條,何者是自己。忘記自己,忘記時間,就是與自己獨處,與時間相處,好比小時候在南國故居的燈下。

燈下看《詩詞例話》,臨《靈飛經》,是畫山水花鳥之外,我曆然分明的記憶。說也奇怪,那一年收起毛筆和《芥子園畫譜》,不再寫《靈飛經》,竟也找不到周振甫的《詩詞例話》瞭。雖然從此轉嚮西洋畫,敬佩文藝復興三傑的素描,戀戀於印象派色彩,卻還常在夜裏讀山水花鳥。夜真是靜,靜到天地間好像隻亮著一盞燈,燈下有人在看寂寞的古畫,遇到八大山人,便以為前身是硃耷,見瞭董其昌、錢選、牧溪、展子虔、顧愷之,又疑是前世。其實不過是看畫之際的齣神,萬籟俱寂,想起自己上輩子是鬆石,是山月,是流水。靜夜獨對一朵墨花、一座青山,恍惚自己便是一墨花,一遠山,泊在無古無今的空白中,泊在杳然無極的時間裏。



《照夜白:山水、摺疊、循環、拼貼、時空的詩學》是一部深刻探索中國古典詩歌精神內核的學術專著。本書並非簡單梳理詩歌史,而是試圖通過一係列精妙的理論工具,揭示隱藏在曆代詩歌創作與解讀背後的深層結構與動態機製。作者以“照夜白”這一意象為引,喻示著詩歌那在黑暗中閃耀、在沉寂中訴說的內在光芒,一種能夠穿透時空、抵達心靈本質的獨特力量。 全書圍繞“山水”、“摺疊”、“循環”、“拼貼”和“時空”這五大核心概念展開,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立體化的詩歌闡釋框架。 “山水” 並非僅僅指代自然景緻,而是被視為一種觀看世界、安頓身心的方式,更是中國古典詩歌最核心的哲學母題之一。作者深入辨析瞭山水意象在不同時代、不同詩人筆下的演變與異化,從建安時期的蒼涼悲壯,到魏晉的玄遠空靈,再到盛唐的山河壯麗,宋代的精巧婉約,再到晚唐的蕭瑟淒迷,乃至後世的意境創造,勾勒齣一幅宏大的山水詩學畫捲。作者認為,對“山水”的描摹與寄托,實則關乎詩人對人生際遇、社會現實、乃至宇宙本體的體悟。從“大塊假我以文章”的雄渾,到“采菊東籬下”的淡泊,再到“枯藤老樹昏鴉”的孤寂,山水意象承載著豐富的情感譜係與人生哲學,成為連接個體心靈與外部世界的橋梁。本書將山水詩學的演進置於廣闊的曆史文化語境之中,考察其如何與道傢、佛傢思想以及儒傢倫理相互滲透,形成中國詩歌獨特的精神氣質。作者特彆強調,“山水”不僅是外在的描摹,更是內在心境的投射,是詩人“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的詩學自覺。 “摺疊” 概念的引入,則為理解詩歌的時空觀念提供瞭全新的視角。作者認為,詩歌並非綫性敘事,而是常常通過意象的並置、時間的跳躍、空間的轉換,實現一種“摺疊”的藝術效果。一個詩句,可能包含瞭過去的迴憶、當下的感受和未來的期盼;一個場景,可能瞬間切換到遙遠的國度或內在的心靈深處。這種“摺疊”使得詩歌的空間感與時間感變得異常豐富與復雜,打破瞭我們日常經驗的綫性束縛。例如,詩人可能在一個“落葉”的意象中感受到歲月的流逝,同時也觸發瞭對“故人”的思念,這種情感的交織與時間的疊加,便是詩歌“摺疊”藝術的體現。作者還將“摺疊”的觀念延伸到詩歌意象的解讀上,認為許多看似獨立的意象,實則通過“摺疊”的方式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一個意義網絡。這包括瞭對“夢境”作為一種特殊的“摺疊”時空,以及“迴憶”與“想象”如何重塑時間體驗的深入探討。 “循環” 概念則指嚮瞭詩歌在生命、曆史與情感上的周期性律動。作者指齣,許多詩歌主題與意象都呈現齣一種循環往復的特點:春花鞦月,夏雨鼕雪,人事的悲歡離閤,朝代的興衰更替,都在詩歌中不斷被提及與重塑。這種“循環”並非單調的重復,而是每一次循環都蘊含著新的體悟與情感。詩人藉由對“循環”的描繪,錶達對時間無情流逝的感慨,對生命短暫的無奈,以及對永恒追求的渴望。例如,春天的到來可以喚起生命的希望,鞦天的蕭瑟則引發對衰老的感傷,這種對季節更替的反復詠嘆,正是對生命循環的一種詩意呈現。本書將“循環”的理念置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閤一”、“道法自然”等宏大敘事下,考察詩歌如何通過描繪自然的循環來觀照人生的起伏,以及如何在曆史的循環中尋找個體存在的意義。作者還探討瞭語言自身的“循環”性,即詞語的意義如何在不同的語境中被賦予新的生命,形成一種意義的迭代與再生。 “拼貼” 概念則揭示瞭詩歌在組閤與生成層麵的創造力。作者認為,詩人並非憑空創造,而是善於從既有的文化語匯、生活經驗、前人詩作中提取元素,通過“拼貼”的方式,重新組閤,生成具有獨特韻味的新詩篇。這包括瞭對典故的運用,對俗語的化用,對不同意象的並置,以及對前代詩歌句式的化用與創新。這種“拼貼”使得詩歌具有瞭豐富的文化層次與多重的解讀維度。例如,一個“孤雁”的意象,可能融閤瞭屈原《離騷》中“孤魂”的悲涼,杜甫《登高》中“落日”的淒迷,以及更深層次的對個體孤獨的普遍感悟。這種多元素的“拼貼”構建瞭一個飽滿而富有張力的詩歌世界。本書深入分析瞭“集句詩”作為“拼貼”藝術的極緻形態,同時也考察瞭在不那麼顯性的層麵,詩人如何通過對意象、語詞、情感的“拼貼”,創造齣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效果。作者特彆強調,這種“拼貼”並非簡單的堆砌,而是蘊含著詩人深厚的功力與獨到的匠心,能夠在看似雜亂的組閤中,發現秩序,生成意義。 “時空” 概念是貫穿全書的核心,也是作者最為關注的維度。本書在“摺疊”與“循環”的基礎上,對詩歌中復雜而迷人的時空體驗進行瞭係統梳理與深刻剖析。作者認為,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時空觀,既有對客觀時間的精確描摹(如“昨夜西風凋碧樹”),更有對主觀時間(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中的及時行樂),以及超越綫性時間的“瞬間即永恒”的體驗。詩歌中的空間也並非簡單的具象描繪,而是常常與情感、哲學融為一體,構成“心空間”。例如,“明月”既是可望的實體,更是承載思念、寄托鄉愁的“時空之舟”。作者將詩歌的時空觀與中國哲學中的“天人關係”、“時間哲學”緊密聯係,揭示瞭詩歌如何通過對時空的駕馭,實現對生命、曆史與宇宙的深刻觀照。本書的“時空”探討,還包括對“夢境”作為一種特殊時空的解讀,以及“迴憶”與“想象”如何構建齣超越物理時空的“精神時空”。 《照夜白:山水、摺疊、循環、拼貼、時空的詩學》是一部挑戰傳統閱讀方式的力作。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與獨特的洞察力,在宏大的理論框架下,對具體的詩歌作品進行瞭細緻的解讀,既有對詩歌創作規律的宏觀把握,又不失對具體詩句、意象的微觀分析。本書的語言典雅而富有張力,邏輯嚴謹,論證精闢,為讀者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國古典詩歌深層世界的窗口,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那些流傳韆古的詩篇背後所蘊含的智慧與情感。它不僅僅是一部文學研究著作,更是一次對生命、曆史與宇宙的詩意追問,一次對中國古典精神的深刻迴溯。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讀完《照夜白:山水、摺疊、循環、拼貼、時空的詩學》最後一頁時,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震撼。書中的“山水”意象,並非僅僅是景物的描摹,更是一種生命哲學。作者以山水為載體,寄托著對人生、對自然的感悟,將個體的情感融入廣闊的天地。那些山巒疊嶂,湖泊靜謐,都化作瞭詩人內心世界的投射。而“摺疊”的概念,則是一種對內在世界的深刻洞察。它如同我們心靈的褶皺,承載著過往的記憶,隱藏著未竟的思緒。作者以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揭示瞭這些隱秘的情感,讓我對自己的內心有瞭更深的理解。最令我著迷的是“循環”的意象,它並非簡單的重復,而是一種生命律動的體現,是對生生不息、萬物更迭的詩意詮釋。讀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瞭生命中的每一次開始,都是對過往的升華,而每一次結束,又孕育著新的希望。

評分

《照夜白:山水、摺疊、循環、拼貼、時空的詩學》帶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衝擊。它打破瞭我對詩歌的固有認知,將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將那些易逝的情感永恒化。書中的“拼貼”手法,尤為令人稱道。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精湛的剪紙匠,將不同時期的記憶、不同地域的風景、甚至不同學科的知識,巧妙地剪裁、組閤,生成齣令人驚嘆的意象。這種拼貼,並非簡單的堆砌,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排列,使得原本孤立的元素之間産生瞭奇妙的化學反應,碰撞齣新的意義火花。我看到瞭古老的傳說與現代的都市景象交織,聽到瞭曆史的迴響與當下的心跳共鳴。而“時空”的概念,更是貫穿全書的脈絡,它不是綫性的,而是充滿著褶皺和斷裂,卻又以一種神秘的方式,將過去、現在、未來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作者能夠捕捉到時間河流中那些微妙的漣漪,能夠感受到空間維度裏那些無形的牽引。讀這本書,就像是漫步在一個由詩歌構建的時空迷宮中,每一次轉角,都能發現意想不到的驚喜,每一次駐足,都能品味齣深邃的哲理。它不僅僅是對語言的運用,更是對生命體驗的深度挖掘和呈現。

評分

每當我拿起《照夜白:山水、摺疊、循環、拼貼、時空的詩學》,都感覺像是打開瞭一個充滿驚喜的寶箱。書中的每一首詩,都像是一幅精心繪製的畫捲,又像是一段低語的鏇律。作者對“山水”的描繪,不僅僅停留在視覺層麵,更是將自然的氣息、四季的變幻、以及其中蘊含的哲學思考,融入到詩句之中。我仿佛能聽到風吹過鬆林的聲音,能聞到雨後泥土的芬芳,更能感受到人在天地間的渺小與偉大。而“摺疊”的意象,則是一種對內在世界的探索,是心靈深處那些不易察覺的情感褶皺,是過去與現在在內心深處的重疊。作者以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觸及到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喚醒那些沉睡的記憶。我特彆欣賞“循環”的結構,它並非簡單地重復,而是在每一次的循環中,都注入瞭新的理解和感悟,如同河流奔嚮大海,每一次的流淌,都在積澱著更豐富的內容。讀這本書,讓我對生命中的某些規律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那些周而復始的現象有瞭更多的敬畏。

評分

捧著《照夜白:山水、摺疊、循環、拼貼、時空的詩學》,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背後付齣的巨大心力。他對“山水”的描繪,絕非流於錶麵,而是深入到瞭山水與人的精神連接之中。我從中讀齣瞭哲人的隱逸,讀齣瞭詩人的感慨,更讀齣瞭普通人在自然麵前的渺小與安寜。那些山川湖泊,不再僅僅是地理名詞,而是承載著無數生命故事的活體。而“摺疊”的意象,則是一種對內在世界的精妙捕捉。它像是心事在胸中層層疊疊的收納,又像是那些被壓抑的情感,在某個瞬間突然綻放。作者以一種極其剋製的語言,卻能勾起我們內心最深處的共鳴。我驚嘆於他對於“循環”的獨特理解,它不是簡單的因果報論,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生命律動,是對生生不息、萬物復蘇的詩意詮釋。讀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生命中的每一次開始,都是對過往的一種迴響,而每一次結束,又孕育著新的生機。

評分

每當我再次翻開《照夜白:山水、摺疊、循環、拼貼、時空的詩學》,都感覺像是走進瞭一座古老而神秘的殿堂。書中的“山水”篇章,讓我看到瞭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錶性的意象,但作者賦予瞭它們全新的生命。那些山巒不再是僵硬的岩石,而是流淌著生命氣息的河流,那些湖泊不再是靜止的水麵,而是映照著萬物靈魂的明鏡。作者將自己置身於山水之中,與自然融為一體,用一顆敏感的心去感受天地間的萬物。而“摺疊”的意象,則是一種對內在世界的深度挖掘。它像是我們心靈深處那些被隱藏起來的思緒,那些未曾言說的情感,在詩歌中得到瞭溫柔的釋放。我看到瞭作者如何用文字去摺疊時光,又如何將不同時期的情感串聯起來。最讓我震撼的是“循環”的概念,它並非簡單的輪迴,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生命演進,是對存在與消亡、開始與結束的深刻體悟。

評分

翻開《照夜白:山水、摺疊、循環、拼貼、時空的詩學》的第一頁,我便沉浸在一種奇妙的閱讀體驗中。它不像很多詩集那樣,上來就拋齣驚世駭俗的句子,而是以一種溫潤的、緩緩浸入的方式,將我帶入作者所構建的意境。書中的語言,帶著一種古典的韻味,卻又充滿瞭現代的敏感。我仿佛看到瞭畫傢如何在宣紙上潑墨,勾勒齣山巒疊嶂的壯麗,又如何在細微處點染,描繪齣草木的生機。那些關於“山水”的篇章,不僅僅是對自然景色的描摹,更是對生命狀態的一種觀照,將個體的情感融入廣闊的天地之間。而“摺疊”的概念,則讓我聯想到那些被壓抑在心底的思緒,如何在不經意間突然翻湧上來,又如何在時間的縫隙裏悄然舒展。作者似乎擁有著一種穿越時空的能力,能夠捕捉到那些被遺忘的片段,並將它們以一種全新的麵貌呈現齣來。最讓我著迷的是“循環”的意象,它並非簡單的重復,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迴歸,是對生命本質的探尋。從春花到鞦葉,從日升月落,再到生老病死,這一切都在詩歌中被賦予瞭新的解讀。我感覺到,作者正在用一種極為精巧的方式,將這些看似零散的元素串聯起來,構成一個渾然一體的藝術世界。

評分

《照夜白:山水、摺疊、循環、拼貼、時空的詩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它不僅僅是用文字來講述故事,更是用一種意境,一種氛圍,來引導讀者進入作者所構建的詩歌世界。書中的“拼貼”藝術,讓我看到瞭作者將不同來源的靈感,如同碎片化的圖像,以一種極具創造力的方式組閤起來,形成瞭一種全新的視覺和聽覺衝擊。這種拼貼,讓我聯想到那些在生活中不斷湧現的、來自不同維度的信息,以及它們如何在我們的意識中産生碰撞和交融。作者的語言,時而如涓涓細流,時而又如驚濤駭浪,恰到好處地把握著情緒的起伏。而“時空”的運用,更是齣神入化。作者能夠穿越時間的界限,將過去的人物、事件,與當下的人和事巧妙地連接起來,營造齣一種時空交錯的奇幻感。我仿佛看到瞭古老的文明與現代的都市並行,聽到瞭曆史的低語與當下的喧囂共存。這本書,是一場關於感知和想象的盛宴,它挑戰著我們的認知,也拓展著我們的邊界。

評分

《照夜白:山水、摺疊、循環、拼貼、時空的詩學》對我而言,是一次意義非凡的閱讀旅程。書中的“拼貼”手法,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産生驚喜。作者將不同時代的文化符號、不同領域的知識概念,如同打亂的拼圖,以一種全新的邏輯重新組閤,創造齣令人耳目一新的意象。這種拼貼,極大地激發瞭我的想象力,讓我看到瞭語言的無限可能性。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由文字構成的萬花筒,每一次轉動,都能看到截然不同的畫麵。而“時空”的維度,更是將這種拼貼推嚮瞭極緻。作者能夠自由地在曆史的長河中穿梭,將過去的人物、場景,與現實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巧妙地融閤,營造齣一種夢幻般的時空交錯感。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瞭時空的界限,看到瞭那些曾經存在或即將存在的景象。這本書,以一種極其獨特的方式,挑戰瞭我對敘事和結構的認知,讓我重新思考瞭詩歌與現實之間的關係。

評分

《照夜白:山水、摺疊、循環、拼貼、時空的詩學》是一本讓我思考良久的詩集。它的“拼貼”風格,就像是將無數散落的珍珠,用最精巧的絲綫串聯起來,形成瞭一條璀璨的項鏈。作者將那些看似無關的意象、概念、甚至碎片化的信息,以一種極具藝術性的方式組閤在一起,創造齣一種全新的意義場域。這種拼貼,讓我看到瞭生活的多樣性,看到瞭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碰撞的火花。而“時空”的維度,更是將這種拼貼推嚮瞭前所未有的高度。作者能夠捕捉到時間的流逝,能夠感受到空間的延伸,並將它們以一種非綫性的方式呈現齣來。我仿佛看到瞭過去的人物在現代的街頭行走,聽到瞭曆史的迴聲在當下的空氣中迴蕩。這本書,以一種極為獨特的方式,挑戰瞭我對傳統敘事和邏輯的理解,讓我對詩歌的邊界有瞭更深的認識。

評分

這本《照夜白:山水、摺疊、循環、拼貼、時空的詩學》,初次捧在手裏,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略帶復古的書脊設計所吸引。書名本身就充滿瞭畫麵感和想象空間,“照夜白”三個字,如同在無盡的黑夜中劃破一道皎潔的光,讓人不禁好奇它將映照齣怎樣的世界。而副標題更是進一步勾勒齣其詩學探索的宏大圖景:山水、摺疊、循環、拼貼、時空,這些詞語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意味和藝術張力。讀懂它們,或許需要我們暫時放下固有的邏輯框架,以一種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去接近。山水,是東方審美的經典載體,承載著古人的情懷與寄托;摺疊,則像是空間與時間的雙重隱喻,一層層剝開,又層層疊加;循環,是自然萬物的規律,也是生命輪迴的哲學思考;拼貼,是現代藝術的常見手法,將破碎的元素重新組閤,産生新的意義;而時空,更是連接一切的宏大背景,也是詩歌最核心的錶達場域。僅僅是這些關鍵詞的組閤,就足以激起我無限的遐想:作者將如何將這些看似獨立又相互關聯的概念,編織成一篇篇觸動靈魂的詩歌?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看到那些被日常所遮蔽的、流轉於天地間的細膩情感,能感受到詩歌是如何以一種超乎尋常的方式,去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並將它們凝固成永恒的意象。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場邀請,邀請我去探索、去感受、去重新認識我們身處的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評分

近年看到的難得的好書,這麼好的書自己居然纔發現~~~推薦~~~

評分

內容精良!不像過去那般寫的比較專業,這一本讀起來更為愜意。

評分

書特彆好,讀起來特彆過癮。

評分

★陳丹青作序、楊飛雲推薦,尚未被大眾發現的散文高手。作者從小學習國畫,後轉畫油畫,對中西藝術均有深刻的切身體會,現為策展人、藝術評論傢,曾為陳丹青畫展策展並作序,是難得的既有東西方繪畫經驗,又能以優雅文筆將這些經驗和觀點錶達齣來的寫作者。

評分

寫得好玩,書的裝幀設計也不錯。

評分

文筆雅緻,比大多數教科書美術史更具啓發性。

評分

畫傢之言,專業,纔子之言,秀麗,文采斐然,剁的很值

評分

好書,代人下單,不作參考。藉過

評分

陳丹青作序的書,畫傢二為書羲寫的書,很不錯,可惜618沒打摺,喜歡買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