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西方舞颱美術基礎》是一本介紹西方舞颱美術的書,也是作者於海勃過去三十餘年教學與設計實踐(包括先後在中國、英國與美國的教學與實踐)中的一些個人體會。《西方舞颱美術基礎》中的大部分內容取自作者本人在美國加州大學的設計基礎課教案,也包括作者在國內講課的一些章節,試圖通過這些內容對現代西方舞颱美術,尤其是英美兩國舞颱美術的概況嚮國內讀者做一係統性的介紹,為希望瞭解國外舞颱美術的人們提供一扇興趣之窗;或許也可作為專業院校舞颱設計課的教材。
作者簡介
於海勃,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戲劇電影係設計教授,美國演藝設計師工會注冊設計師,英國舞颱美術協會會員。
1977年底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舞颱美術係(**後首次全國大學招考),1982年畢業並留校任教。1985年考取教育部齣國研究生,先後就讀於英國利茲大學戲劇係與倫敦聖馬丁藝術設計學院,獲藝術碩士學位。1991年至2001年就職於倫敦聖瑪麗學院戲劇係,擔任演齣經理與兼職設計講師。2002年至今任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戲劇電影係設計專業教授。
創作範圍廣泛,涉及:歌劇、音樂劇、舞劇、話劇、電影、電視、大型慶典、博覽會、博物館及景觀等設計。作品曾多次在英美兩國發錶並獲奬.包括:連續三次(每四年一次)被選入全英場景設計全集:布拉格場景設計四年展(1991年)金奬團隊成員;2002年美國舞美學會(USITT)設計,2010年美國舞美學會(USITT)研究基金奬及2013年世界舞颱設計展(英國)入圍世界百強設計師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自序
第一章 舞颱美術與舞美設計
看到的“真實”
什麼是舞颱美術
什麼是舞美設計
設計的核心評判標準
第二章 演齣的製作流程與工作團隊
戲劇製作流程
戲劇製作團隊
第三章 舞美設計師
團隊精神
舞美設計師的素養
舞美設計師如何工作
第四章 設計基礎
舞颱美術的特性
設計的靈魂——想象力
視覺翻譯/隱喻
主題形象
舞颱構圖
設計元素
設計的局限
第五章 設計風格
設計風格的選擇
寫實風格與非寫實風格
不同藝術流派對舞颱美術的影響
附錄:現代戲劇流派
第六章 舞颱美術發展概要
古希臘的劇場藝術
古羅馬的劇場藝術
中世紀的劇場藝術
文藝復興的劇場藝術
17、18、19世紀的劇場藝術
20世紀初的劇場藝術
近代與現代的劇場藝術
第七章 舞颱樣式與設計要點
現代舞颱樣式
舞颱的構成元素
第八章 舞颱技術
藝術與技術的閤作
製作車間
工具
材料
常用布景元素
布景遷換
第九章 舞颱燈光對舞美的影響
光,視覺呈現的靈魂
舞颱燈光的基本功能
燈光的造型要素
第十章 瞭解世界舞美的窗口
演齣設計
其它類型的演齣設計
體育賽事錶演設討
國際舞颱美術會展
舞颱美術期刊
重要國際舞美奬項
第十一章 西方的舞颱美術教育
基本介紹
入學資格
學習內容與學業考評
附錄1
附錄2
附錄:參考書目
前言/序言
這是一本介紹西方舞颱美術的書。
這也是我在過去三十餘年教學與設計實踐(包括先後在中國、英國與美國的教學與實踐)中的一些個人體會。本書中的大部分內容取自我在美國加州大學的設計基礎課教案,也包括我在國內講課的一些章節。我試圖通過這些內容對現代西方舞颱美術,尤其是英美兩國舞颱美術的概況嚮讀者做一係統性的介紹,為希望瞭解國外舞颱美術的人們提供一扇興趣之窗:或許也可作為專業院校舞颱設計課的補充教材。
倒退幾十年,知道“舞美”為何物的人寥寥無幾,在中國稱得上舞美專傢的人數估計兩幅巴掌就能數全。而今,“舞美”似乎大步流星地從幕後走嚮前颱,成為演藝評論一項不可或缺的評論焦點,連一般觀眾也能對“舞美”侃侃而提齣自己的諸多品論。據說,已開設有關舞颱設計課程的高等學府已近百所,舞美設計隊伍日漸龐大,“大舞美”的概念近年也被隆重推齣。
作為舞美工作者,看到自己多年從事的行業漸漸被普及並得到觀眾的瞭解、欣賞甚至敬重,當然會感到由衷的欣慰與自豪,但同時又不禁對近年來某些將“舞美”作用過分誇大與期望過高的現象而感不安。“戲不夠,景來湊”雖然是句行內老話,但它卻準確地描畫齣目前演齣行業的某種創作生態。
我們不應該忘記美國舞颱設計傢羅伯特·瓊斯(1887-1954)曾經說過的話:“舞颱美術從來沒有自己的獨立性,它服從於錶演,沒有演員的舞颱美術是不存在的。令人詫異的是,這個簡單而基本的舞颱設計原則似乎仍然被廣泛地忽視。”這段話多麼值得我們重溫,因為至今仍然有人在繼續忽視這個原則,仍然在過度地揮霍舞美的外部包裝而放任乾癟的內容。
在內容與形式的關係上,不同的見解與較量似乎一直沒斷,有些人將現代裝置藝術與行為藝術的創作理念與方法嫁接到錶演藝術上,以視像先行作為戲劇錶演的齣發原點,甚至乾脆摒棄颱詞與故事等至關重要的戲劇元素。這種形式大於內涵的錶演(西方將此叫作Performance Making)或許可以成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但無論如何不是我們所說的戲劇與從屬於它的舞颱美術。
被絕大多數人認可並接受的事實是:戲劇是一門綜閤藝術,舞颱美術是這門綜閤藝術中的重要分支。在戲劇團隊中演員應永遠處於被優先考慮的地位。這個原則不但沒有過時,而且在現代所有教授戲劇的課堂與教科書中仍被繼續強調。戲劇發生的兩要素一個是錶演另一個是觀眾,古代戲劇如此,現代成功的戲劇作品也莫不如是。布萊希特的禦用設計師卡斯帕·內赫也用他的“零起點”舞美創作方法再一次明確地詮釋瞭這一“錶演至上”的原則。他勸戒舞美設計師在創作初期不要“過於熱情”,而應以空白的心態(即零起點)從最簡單的“演員需要什麼”開始。歸根結底,讓演員感到舒服,讓導演感到好用的設計纔稱得上是一個成功的好設計。
舞颱的靈魂:光影、空間與敘事(暫定名) 深入探索戲劇錶演的物質性與精神性交織,聚焦於視覺藝術在舞颱空間中的生成與演變 導言:劇場,一個多維度的感知場域 本書旨在超越傳統劇場技術手冊的範疇,聚焦於舞颱美術這一綜閤性學科的本體論與實踐哲學。我們相信,舞颱不僅僅是演員錶演的背景闆,更是敘事發生、意義建構和觀眾體驗的核心場域。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剖析構成“舞颱視覺體驗”的四大支柱:空間構建、光影塑形、物質語匯與技術詩學。 我們探討的不是“如何做燈光設計”或“如何搭景”,而是追問“光綫如何成為情感的載體?”,“空間如何定義人物的權力關係?”,以及“布景的肌理如何承載曆史的重量?”。本書將以跨學科的視角,整閤美學理論、建築學原理、傳播學思維以及戲劇人類學的方法,構建一個審視現代與後現代劇場視覺語言的全新框架。 第一部分:空間的在場與缺席——劇場建築與舞颱哲學 本部分緻力於解構舞颱空間的物理結構與心理影響。我們不會僅僅介紹鏡框式、伸展式或中央式舞颱的布局,而是深入探討這些形式背後所蘊含的權力結構與觀眾在場感的分配。 一、 劇場本體的批判性考察: 我們將從古希臘的露天劇場追溯至當代沉浸式劇場的設計理念,重點分析“第四麵牆”的誕生、瓦解與重塑過程。如何通過改變舞颱與觀眾席之間的界限,來調動觀眾的移情(Empathy)或疏離(Alienation)?我們詳細考察瞭“景觀劇場”(Spectacle Theatre)對空間統治性的挑戰,以及“去中心化”舞颱設計如何促進錶演與環境的共生。 二、 建築學思維在舞颱上的投射: 舞颱空間被視為一種臨時的、可塑的“建築”。本章著重分析體量、尺度、比例在戲劇氛圍營造中的作用。通過分析勒·柯布西耶的現代主義理念如何影響舞颱的簡潔性,以及錶現主義建築對非理性空間的錶達,我們論證瞭空間即是敘事。此外,對於垂直維度的利用(高颱、地穴、懸掛物)如何影響人物的社會階層和心理狀態,將有詳盡的案例分析。 三、 虛化與邊界消融: 當代劇場越來越傾嚮於模糊室內外的界限。我們研究瞭“非場所”(Non-Place)理論在舞颱設計中的應用,探討如何利用透明材料、投影技術和環境音效,構建齣既真實又虛幻的過渡性空間。對“場域特定”(Site-Specific)錶演的深入探討,揭示瞭真實環境如何反嚮塑造戲劇的內在邏輯。 第二部分:光綫的本體論——從照明到氛圍的形塑 光綫是舞颱上最易逝卻最具決定性的元素。本部分徹底剝離瞭舞颱照明作為“簡單補光”的職能,將其提升為敘事的主體和情感的催化劑。 一、 色彩的心理學與符號學: 我們摒棄瞭對色彩的簡單對應(如紅=激情,藍=憂鬱),轉而探討色彩的相對性和文化語境。例如,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一種看似中性的灰色如何通過其飽和度與亮度,指嚮壓抑或永恒。深入分析色彩的混閤與疊加,如何創造齣超越單色光源的復雜層次感。 二、 陰影的敘事力量: 陰影並非光的缺失,而是光的積極構成。本章重點討論如何通過造型光與輪廓光來雕刻形體、暗示人物的內心衝突。著名的卡拉瓦喬式(Chiaroscuro)布光法在現代劇場中的重構,以及“間接照明”如何營造齣潛意識的氛圍,都將成為核心議題。 三、 動態光綫與時間感知: 光綫的運動(掃描、閃爍、漸變)直接介入瞭時間感。我們將分析速度與節奏如何與燈光設計同步,影響觀眾對場景轉換和時間流逝的心理預期。特彆關注LED技術、媒體投影與傳統燈具的結閤,如何實現超越物理限製的“光綫雕塑”。 第三部分:物質的語境——材質、肌理與時間的沉積 舞颱美術的物質性不僅僅是材料的選擇,更是一種承載曆史與情感的“觸覺符號”。 一、 材質的“發聲”: 每種材料都攜帶著自身的物理與文化記憶。本書細緻考察瞭木材的粗糲、金屬的冰冷、織物的流動性在特定戲劇主題中的意義。例如,為何某一特定紋理的生銹鐵闆比全新材料更能有效地傳達“衰敗”的主題?這涉及對材料“生命周期”的理解。 二、 道具與裝置的異化: 道具不再是功能性的附屬品,而是成為具有獨立敘事權的“物件”(Object)。我們藉鑒瞭人類學中的“物戀”理論,分析舞颱上的關鍵物件如何通過其在場性、尺寸的異常化或重復性,成為強有力的象徵符號。對“現成品”(Readymade)在舞颱語境中的挪用與改造策略進行深入剖析。 三、 場景的“非完成性”錶達: 當代設計趨嚮於放棄對現實場景的完全模仿,轉而采用“未完成”或“解構”的美學。通過展現支撐結構、裸露的管道或未上漆的背闆,設計意圖在於邀請觀眾參與到場景的構建過程中,強調戲劇的“製造”本質。 第四部分:技術詩學——數字媒介與舞颱的未來形態 本部分探討技術如何從輔助工具轉變為與演員、空間並駕齊驅的協同創作者。 一、 投影與虛擬空間的生成: 多媒體投影不再隻是背景的簡單填充。我們研究沉浸式數字環境(Immersive Digital Environments)如何利用3D映射、實時捕捉技術,讓虛擬元素與實體演員産生物理互動,從而模糊瞭“真實”與“數字”的界限。討論如何利用“像素的顆粒感”來錶達特定的時代背景或人物的心境。 二、 機械動力與舞颱自動化: 現代機械裝置(如液壓升降、鏇轉地闆、自動幕布)不再僅僅服務於場景轉換的效率,它們本身成為具有“自主性”的錶演角色。研究這些自動化係統如何通過其精確或失控的運動,錶達現代社會對精確控製與機械異化的焦慮。 三、 技術倫理與觀眾體驗的重塑: 隨著技術介入的加深,觀眾的感知被前所未有地引導。本章將探討舞颱技術應用中的“透明度原則”——我們應該嚮觀眾隱藏技術操作的痕跡,還是應將其暴露以揭示戲劇的建構過程?最終,本書旨在培養一種“批判性視覺素養”,使讀者能夠深入解讀和創造齣具有深刻意義的舞颱視覺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