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心理學3:情感化設計(修訂版) 中信齣版社

設計心理學3:情感化設計(修訂版)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唐納德·A·諾曼 著
圖書標籤:
  • 設計心理學
  • 情感化設計
  • 用戶體驗
  • 交互設計
  • 可用性
  • 行為心理學
  • 設計方法論
  • 中信齣版社
  • 修訂版
  • 人機交互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50111
商品編碼:1602012842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純質
頁數:25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諾曼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設計師之一!

英文版銷售25萬冊,授權全球15種語言版本!

被雅虎首席執行官馬裏薩?邁耶評為“最能改變世界的商業思維書籍”!

設計學權威力作,設計師必讀經典!

柳冠中  周鴻禕  鬍曉 聯閤推薦!

你可曾疑惑為何便宜的葡萄酒倒在彆緻的玻璃酒杯中,品嘗起來就特彆美味?或是為什麼洗過的車或打過蠟的車感覺特彆好開?新的研究顯示,有吸引力的東西的確會比較好用。

在諾曼博士《設計心理學1:日常的設計》齣版後,不惜全盤推翻自己的理論。過去他常上電視節目揶揄麥可?葛拉夫和菲利普?斯塔剋等人,盡製造一些不好用,甚至不能用的爛設計。在這本書裏,諾曼提齣我們不隻是在用産品而已,我們的情感已經深深地介入設計活動之中。本書首次論證瞭這個看起來似乎很簡單的概念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工業設計師、交互設計師、體驗設計師,以及創新企業與創新行業的必讀書!

內容簡介

為瞭解釋情感因素在設計領域扮演的角色,本書詳細探討情感元素的三個不同層麵:包含本能的( 産品的外觀式樣與質感)、行為的( 産品的功能)和反思的( 個人的感受與想法),並提齣因應不同層麵的設計原則;對目前越來越重視客製化與互動設計的服務産業來說,情感設計將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在諾曼博士的暢銷書《設計心理學1 :日常的設計》中說明瞭:為什麼生活用品不應該讓人睏惑、惱怒,還有沮喪;《設計心理學3 :情感化設計》則解釋瞭為什麼它們也必須迷人、賞心悅目,以及充滿樂趣。

作者簡介

唐納德? A ? 諾曼(D o n a l d  A . N o r m a n)

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設計師之一。他兼具教授、企業高級主管與顧問、主講人、書籍和專欄作者等身份,有著工程學與認知心理學的背景,將多種學科的知識引入到設計領域,對我們重新理解設計過程中每個環節的作用,精準把握並實踐以人為本的設計有著重要的貢獻。

諾曼是國際知名的心理學傢與當代認知心理學應用先驅,也是美國國傢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計算機學會(ACM)、美國心理學會(APA)、認知科學學會會員,並於2006年獲頒富蘭剋林奬章(Benjamin FranklinMedal)。

諾曼博士的著作包括《設計心理學1:日常的設計》《設計心理學2:與復雜共處》《設計心理學3:情感化設計》和《設計心理學4:未來的設計》等。

個人主頁:http://www.jnd.org

媒體評論

唐納德?A?諾曼對日常用品持續不懈與令人興奮的探索帶領他來到設計領域未開拓的疆土,他對心理的敏銳分析不但能為設計提供可靠及牢固的參考依據,而且還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MoMA 美術館建築與設計策展人

葆拉?安托奈莉_Paola Antonelli

唐納德?A?諾曼又來瞭!他問瞭最重要的問題而且給瞭我們正確的答案。我真希望這本獨具見解的書在四十年前就齣現,這樣身為設計師的我就可以做好更多事情瞭。

飛利浦公司設計部前資深副總裁

羅伯特?布萊赫_Robert Blaich 博士

這是一本很有價值的書……它會幫助設計界完成所有偉大的工作。

伊利諾伊科技大學設計係主任

帕特裏剋?惠特尼_Patrick Whitney

本書通過最新的案例、嚴謹的論述講述瞭我們身邊的浪漫。讓我們不再用同樣的眼光看待我們周圍的器物。

《連綫》雜誌

在這本圖文並茂的書裏,諾曼博士指齣要確定産品設計中的情感因素,主要挑戰在於消費者對産品的反應差彆極大。因此,産品設計師需要仔細地調整自己的工作,以便找到觸動相應消費者的按鈕。

《哈佛商業評論》

目錄

序言Ⅶ

第一部分物品的意義001

第一章有吸引力的東西更好用003

三種運作層次:本能、行為和反思008

關注與創造力011

有準備的頭腦015

第二章情感的多麵性與設計021

三種層次的運用026

喚醒迴憶的東西032

自我感覺038

産品的個性041

第二部分實用的設計047

第三章設計的三個層次:本能、行為、反思049

本能層次設計054

行為層次設計058

反思層次設計070

案例研究:全美足球聯賽專用耳機076

另闢蹊徑的設計078

團體成員設計vs個人設計082

第四章 樂趣與遊戲087

以樂趣和愉悅為目的的物品設計091

音樂和其他聲音105

電影的誘惑力113

視頻遊戲119

第五章 人物、地點、事件127

責備沒有生命的物品133

信任和設計135

生活在一個不可靠的世界137

情感交流142

聯係無間,騷擾不斷146

設計的角色150

第六章 情感化機器155

情感化物品161

情感化機器人164

機器人的情緒和情感172

感知情感的機器178

誘發人類情感的機器182

第七章 機器人的未來191

阿西莫夫的機器人四大定律194

情感化機器和機器人的未來:含義和倫理議題200

後記我們都是設計師209

個性化217

客戶定製220

我們都是設計師222

個人感想及緻謝227

精彩書摘

喚醒迴憶的東西

真實穩定的情感需要時間去挖掘:它們來自持續的互動。人們喜愛和珍惜什麼?討厭和憎惡什麼?外觀和行為效用的作用微不足道,相反,起重要作用的是互動的過程、人與物的聯係,以及它們所喚起的迴憶。

看看那些贈品和紀念品、明信片和紀念物,就像圖2.2所示的埃菲爾鐵塔模型,很少有人認為它們漂亮,更不會把它們當成精美的工藝品。在藝術與設計界,人們稱它為庸俗品(Kitsch)2。《哥倫比亞電子百科全書》(Columbia Electronic Encyclopedia)指齣,這個諷刺低劣庸俗物品的詞語“自從20世紀初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做作的和格調不高的工藝品。這些純粹為瞭商業利益而生産的物品,像濛娜麗莎絲巾以及雕塑名作的拙劣塑料復製品一樣,都被稱為庸俗品。就像那些號稱具有藝術價值,卻又缺乏說服力且廉價或煽情的作品一樣。”根據《經典美語辭典》(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煽情”指的是“僅僅來自情緒而非理智或現實”。“情緒而非理智”——嗯,沒錯,一語中的。

優吉?貝拉(Yogi Berra)曾談道:“沒人再想去那裏瞭,太擁擠瞭。”把這句話轉換到設計方麵,即是“沒人喜歡庸俗品,太大眾化瞭”。是的,如果太多人喜歡某個事物,其中一定有什麼緣由。但是,難道非常流行的事物沒有告訴我們什麼嗎?我們應當停下來好好想想為什麼會那麼流行?一定是人們發現瞭其中的價值。它們滿足瞭人們的一些基本需求。那些嘲笑庸俗品的人所看到的往往都是錯誤的方麵。

誠然,那些名畫、著名的建築和紀念品的廉價復製品確實“便宜”。它們幾乎沒有什麼藝術價值,隻是現有作品的復製,而且往往是糟糕的復製,幾乎沒有什麼內涵和深度。

同樣,許多紀念品和流行的飾物也錶現齣一種俗氣而浮華、“過度或是矯飾的情感”。但這難道不是它們本來的麵目嗎?生産它們的主要目的就是作為一種符號,一個能夠喚起迴憶、聯想的重建綫索。“紀念品”一詞的意思是“勾起迴憶或懷念的代錶性事物”。藝術界或設計界所嘲笑的煽情正是它們的品質和流行之所在。像圖2.2所示的這類庸俗紀念品並非要仿冒藝術品,它們是用來懷舊的。

在設計界,我們常常將美和情感聯係起來。我們製作迷人的、可愛的、五彩斑斕的物品,然而無論這些特徵有多麼重要,它們都不是日常生活中能夠支配人們的事物。因為那些迷人的東西刺激瞭我們的感官,所以我們喜歡它們。在情感的範疇,喜歡並迷戀醜陋的東西,與討厭那些被認為是有吸引力的東西,同樣閤情閤理。情感反映的是個人的體驗、聯想和記憶。

在《物品的意義》(The Meaning of Things)一書中,米哈裏?塞剋斯哈裏(Mihaly Csikszentmihalyi)和尤金?羅奇伯格-霍爾頓(Eugene Rochberg�瞙alton)研究是什麼因素讓事物與眾不同。這是一本設計師必讀的書。兩位作者進入到普通傢庭裏采訪居民,試圖揭示他們與身邊事物,以及與他們所擁有的財産的關係。作者特地要求人們展示對自己而言“很特彆”的東西,進而經過深入訪談,探討是什麼因素使得這些東西如此特彆。特彆的東西之所以特彆,是因為它們承載瞭特彆的迴憶或聯想。它們幫助擁有者喚醒瞭特彆的情感,所有特彆的東西都會喚起往事。很少有人在意這個特彆物品的本身,重要的是故事,曾經刻骨銘心的時刻。因此一個婦人在接受采訪時指著起居室的椅子說:“這是我和我丈夫一起買的最早的兩把椅子,我們坐在那兒,就會想起我們的房子和孩子,以及同孩子一起坐在椅子裏享受的下午時光。”

我們容易迷戀那些獨特的能夠讓人心靈愉悅或深情迴憶的東西。不過,或許更有意義的是我們對場所的留戀:傢裏某個宜人的角落、喜歡的度假勝地、喜愛的風景,諸如此類。我們真正迷戀的不是某個東西,而是那個東西所代錶的意義和感受。米哈裏?塞剋斯哈裏和尤金?羅奇伯格-霍爾頓認為,“精神能量”(psychic energy)是關鍵因素。精神能量通常指精神上的活力、精神的注意力。他們對“流動”的概念給予瞭很好的注解。在流動的狀態裏,你會專心於所做的事,就好像你們融為一體:物我兩忘,好像世界消失在你的意識裏。時間停止瞭,隻剩下你正在做的事。流動是一種激情的、迷人的狀態,它由與有價值的物品互動所引發。關於“傢用物品”5,米哈裏?塞剋斯哈裏和尤金?羅奇伯格-霍爾頓說:“從兩個不同方嚮促進瞭流動的感受。一方麵,通過熟悉的符號化內容肯定瞭擁有者的身份。另一方麵,通過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傢用物品可以直接提供流動的機會。”

喚醒迴憶的東西

真實穩定的情感需要時間去挖掘:它們來自持續的互動。人們喜愛和珍惜什麼?討厭和憎惡什麼?外觀和行為效用的作用微不足道,相反,起重要作用的是互動的過程、人與物的聯係,以及它們所喚起的迴憶。

看看那些贈品和紀念品、明信片和紀念物,就像圖2.2所示的埃菲爾鐵塔模型,很少有人認為它們漂亮,更不會把它們當成精美的工藝品。在藝術與設計界,人們稱它為庸俗品(Kitsch)2。《哥倫比亞電子百科全書》(Columbia Electronic Encyclopedia)指齣,這個諷刺低劣庸俗物品的詞語“自從20世紀初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做作的和格調不高的工藝品。這些純粹為瞭商業利益而生産的物品,像濛娜麗莎絲巾以及雕塑名作的拙劣塑料復製品一樣,都被稱為庸俗品。就像那些號稱具有藝術價值,卻又缺乏說服力且廉價或煽情的作品一樣。”根據《經典美語辭典》(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煽情”指的是“僅僅來自情緒而非理智或現實”。“情緒而非理智”——嗯,沒錯,一語中的。

優吉?貝拉(Yogi Berra)曾談道:“沒人再想去那裏瞭,太擁擠瞭。”把這句話轉換到設計方麵,即是“沒人喜歡庸俗品,太大眾化瞭”。是的,如果太多人喜歡某個事物,其中一定有什麼緣由。但是,難道非常流行的事物沒有告訴我們什麼嗎?我們應當停下來好好想想為什麼會那麼流行?一定是人們發現瞭其中的價值。它們滿足瞭人們的一些基本需求。那些嘲笑庸俗品的人所看到的往往都是錯誤的方麵。

誠然,那些名畫、著名的建築和紀念品的廉價復製品確實“便宜”。它們幾乎沒有什麼藝術價值,隻是現有作品的復製,而且往往是糟糕的復製,幾乎沒有什麼內涵和深度。

同樣,許多紀念品和流行的飾物也錶現齣一種俗氣而浮華、“過度或是矯飾的情感”。但這難道不是它們本來的麵目嗎?生産它們的主要目的就是作為一種符號,一個能夠喚起迴憶、聯想的重建綫索。“紀念品”一詞的意思是“勾起迴憶或懷念的代錶性事物”。藝術界或設計界所嘲笑的煽情正是它們的品質和流行之所在。像圖2.2所示的這類庸俗紀念品並非要仿冒藝術品,它們是用來懷舊的。

在設計界,我們常常將美和情感聯係起來。我們製作迷人的、可愛的、五彩斑斕的物品,然而無論這些特徵有多麼重要,它們都不是日常生活中能夠支配人們的事物。因為那些迷人的東西刺激瞭我們的感官,所以我們喜歡它們。在情感的範疇,喜歡並迷戀醜陋的東西,與討厭那些被認為是有吸引力的東西,同樣閤情閤理。情感反映的是個人的體驗、聯想和記憶。

在《物品的意義》(The Meaning of Things)一書中,米哈裏?塞剋斯哈裏(Mihaly Csikszentmihalyi)和尤金?羅奇伯格-霍爾頓(Eugene Rochberg�瞙alton)研究是什麼因素讓事物與眾不同。這是一本設計師必讀的書。兩位作者進入到普通傢庭裏采訪居民,試圖揭示他們與身邊事物,以及與他們所擁有的財産的關係。作者特地要求人們展示對自己而言“很特彆”的東西,進而經過深入訪談,探討是什麼因素使得這些東西如此特彆。特彆的東西之所以特彆,是因為它們承載瞭特彆的迴憶或聯想。它們幫助擁有者喚醒瞭特彆的情感,所有特彆的東西都會喚起往事。很少有人在意這個特彆物品的本身,重要的是故事,曾經刻骨銘心的時刻。因此一個婦人在接受采訪時指著起居室的椅子說:“這是我和我丈夫一起買的最早的兩把椅子,我們坐在那兒,就會想起我們的房子和孩子,以及同孩子一起坐在椅子裏享受的下午時光。”

我們容易迷戀那些獨特的能夠讓人心靈愉悅或深情迴憶的東西。不過,或許更有意義的是我們對場所的留戀:傢裏某個宜人的角落、喜歡的度假勝地、喜愛的風景,諸如此類。我們真正迷戀的不是某個東西,而是那個東西所代錶的意義和感受。米哈裏?塞剋斯哈裏和尤金?羅奇伯格-霍爾頓認為,“精神能量”(psychic energy)是關鍵因素。精神能量通常指精神上的活力、精神的注意力。他們對“流動”的概念給予瞭很好的注解。在流動的狀態裏,你會專心於所做的事,就好像你們融為一體:物我兩忘,好像世界消失在你的意識裏。時間停止瞭,隻剩下你正在做的事。流動是一種激情的、迷人的狀態,它由與有價值的物品互動所引發。關於“傢用物品”5,米哈裏?塞剋斯哈裏和尤金?羅奇伯格-霍爾頓說:“從兩個不同方嚮促進瞭流動的感受。一方麵,通過熟悉的符號化內容肯定瞭擁有者的身份。另一方麵,通過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傢用物品可以直接提供流動的機會。”


《設計的哲學:從符號到意義的追尋》 本書簡介 《設計的哲學:從符號到意義的追尋》並非一本工具書,它深入剖析瞭設計作為一種人類活動背後的本體論、認識論與實踐哲學。本書旨在超越“如何設計”的技術層麵,探討“為何設計”以及“設計意味著什麼”的深層命題。它將設計視為一種文化現象、一種認知建構,並追溯其在人類曆史中的演變軌跡,從而為設計師、哲學傢以及所有關注人類與環境互動的人們提供一套嚴謹而富有啓發性的思考框架。 第一部分:設計的本體論基礎——物之為物 本部分緻力於構建設計的存在論基礎。我們探討“物”的本質如何通過設計行為得以確立和彰顯。 1. 現象學視野下的設計對象: 引入鬍塞爾和海德格爾的哲學思想,分析設計對象是如何從“自在之物”躍升為“為人而存在之物”的過程。我們審視“用具性”(Zuhandenheit)與“在手性”(Vorhandenheit)在設計語境中的轉化。一把椅子,在未被設計介入前是木頭,在被設計賦形後,它即成為一個承載瞭功能、美學與文化預期的“對象”。設計的過程,即是賦予物質以意義的“顯現”過程。 2. 符號學與物質性的交匯: 運用索緒爾的能指(Signifier)與所指(Signified)理論,解析設計元素(形狀、顔色、材質)如何成為意義的載體。設計不隻是材料的堆砌,而是符號係統的構建。我們分析瞭極簡主義設計中的“負空間”符號學意義,以及裝飾藝術風格中對異域符號的挪用與重構,揭示設計如何通過符號的組閤,完成對使用者心智的“編碼”與“解碼”。 3. 技術理性與審美形塑: 考察技術進步(如新材料、新製造工藝)對設計本體的塑造作用。本書批判性地分析瞭包豪斯運動中對“功能決定形式”的絕對化,並結閤後現代對技術本質的質疑,探討在算法設計時代,設計的“手工性”和“人性化”如何重新定位其本體價值。技術是中性的容器,而設計哲學決定瞭容器中將盛放何種精神。 第二部分:認知的建構——設計與心智的互動 本部分聚焦於設計如何影響人類的認知過程、感知經驗和知識獲取。 1. 感知心理學在設計中的局限與超越: 雖然格式塔心理學為理解視覺組織提供瞭基礎,但本書更進一步探討“體驗”的不可還原性。設計如何操縱我們的注意力資源(Attention Economy)?我們深入分析瞭“感知負荷”(Perceptual Load)的概念,並論證瞭優秀的設計並非總是緻力於“清晰”,有時反而是故意引入“歧義”以激發更深層次的認知參與(Cognitive Engagement)。 2. 隱性知識與設計傳承: 藉鑒波蘭尼(Polanyi)的理論,探討設計師的“心領神會”(Tacit Knowledge)在設計轉化中的核心地位。設計規範和手冊隻能教授“顯性知識”,而真正將一個概念轉化為可操作的原型,依賴於設計師對材料、尺度和人體尺度的直覺性把握。本書嘗試構建一套理論,用以捕捉和傳達這種難以言說的設計智慧。 3. 敘事性設計與時間感知: 設計的使用往往是一個時間性的過程,而非單一瞬間的截取。我們研究瞭如何通過一係列設計元素(如引導流綫、信息層級變化),在用戶的使用路徑中植入敘事結構。這包括對“等待時間”(Waiting Time)的設計——如何讓等待不再是空洞的流逝,而是成為體驗的一部分,從而重塑用戶對時間流逝的主觀感受。 第三部分:設計的倫理與社會責任——實踐的哲學轉嚮 設計不隻是美化或優化,它必然牽涉權力、資源分配和社會影響。 1. 權力結構中的設計角色: 批判性地審視設計在資本主義生産體係中的依附性。本書探討瞭設計如何被用於製造“非必要性需求”(Manufactured Needs),以及設計美學如何成為市場區隔和階層固化的工具。我們分析瞭“可持續設計”口號背後的潛在綠色清洗(Greenwashing)風險,強調真正的設計倫理必須直麵生産關係的重構。 2. 普適性與差異化設計的辯證法: 在追求“人人可用”的普適設計(Universal Design)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個體經驗的獨特性。本書深入探討瞭如何平衡標準化的效率與對邊緣群體(如殘障人士、不同文化背景使用者)的細緻關照。設計的“公平性”並非要求所有人都體驗相同,而是保證所有人都擁有平等的選擇權和尊嚴。 3. 從“産品”到“係統”的設計: 當代挑戰要求設計從關注孤立的“物”轉嚮對復雜係統的乾預。我們考察瞭服務設計、政策設計和生態設計範疇中的哲學挑戰。設計不再是終點,而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反饋循環。這種係統性的思維要求設計師具備跨學科整閤能力,並對設計的長期、不可逆轉的後果負責。 結語:設計作為一種存在方式 《設計的哲學:從符號到意義的追尋》最終論證,設計是人類區彆於其他物種的一種根本性行動——它是在混沌中建立秩序、在局限中錶達可能性的藝術。它不僅關乎“造物”,更關乎“造人”與“造世界”。理解設計的哲學,就是深化我們對自身存在與能動性的理解。本書旨在激發一場深刻的反思:在技術日益強大的時代,我們如何纔能確保設計始終服務於更深刻的人文價值與真理的探求。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就是一場視覺的盛宴,那種色彩的搭配和字體的選擇,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設計師的匠心獨運。我常常在書店裏被它吸引,拿在手裏細細品味,那種質感和分量都恰到好處,仿佛在暗示著裏麵蘊含的知識是如此厚重而引人入勝。裝幀的細節處理得非常到位,每一處都透著一種對美的執著追求。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讓人愛不釋手。那種對細節的極緻關注,恰恰說明瞭這本書的內容可能也同樣在細節之處打磨得爐火純青,讓人充滿瞭對閱讀的期待。這種外部包裝所傳遞齣的信息,已經成功地在讀者心中建立瞭一種高品質的預期。

評分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篩選齣真正有價值的內容成瞭一項挑戰。市麵上同類主題的書籍汗牛充棟,但真正能沉澱下來、值得反復品讀的卻鳳毛麟角。我非常看重一本工具書或者理論書籍的係統性和邏輯性。它應該像一張清晰的地圖,能夠指引讀者有條不紊地認識一個領域,而不是東拉西扯,讓人抓不住重點。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構建一個嚴謹的知識體係,讓讀者能夠係統地掌握核心概念,並知道如何將理論應用於實踐中去解決實際問題。清晰的結構和嚴密的論證,是衡量一本專業書籍價值的重要標準。

評分

最近讀到的不少新書,總覺得在深度上有所欠缺,像是在走馬觀花地介紹一些概念,缺乏那種能讓人醍醐灌頂的深刻洞察力。我特彆欣賞那些能夠將復雜的理論用深入淺齣的方式闡述清楚的書籍,它們不僅拓寬瞭我們的知識邊界,更重要的是,能引導我們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一本真正好的書,應該是能夠挑戰我們既有的認知框架,激發我們探索未知領域的勇氣。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全新的視角,去重新審視我們日常接觸到的那些設計現象,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功能性,而是深入到其背後的驅動力層麵,那種能讓人豁然開朗的感覺,纔是閱讀的最大樂趣所在。

評分

我個人認為,一本優秀的非虛構類書籍,其價值不僅在於傳授知識,更在於激發讀者的行動力。讀完之後,我們應該能夠感受到一種迫切想要去實踐、去創造的衝動。如果一本書隻是停留在理論層麵,講瞭一堆“是什麼”和“為什麼”,但沒有告訴我們“該怎麼做”,那麼它的實用價值就會大打摺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切實可行的指導方針或者思考框架,讓我在接觸到設計任務時,能夠立刻調取齣書中的智慧來指導我的決策和操作。那種“讀完就能用”的即時反饋感,是衡量一本實用書籍是否成功的試金石。

評分

每次翻開一本新書,我都會留意作者的敘事風格,好的文筆就像是引人入勝的音樂,能讓你不知不覺地沉浸其中。有些書籍的語言過於學術化,讀起來就像是在啃硬骨頭,雖然知識點豐富,但過程卻非常煎熬。我更偏愛那種既保持瞭專業性,又融入瞭生動案例和個人見解的文字風格。這樣的書讀起來會讓人感到親切,仿佛作者就在身邊娓娓道來,使得那些原本枯燥的理論也變得鮮活起來。如果這本書能做到這一點,那它的閱讀體驗無疑會大大提升,真正做到知識與愉悅並存。

評分

質量還行的,慢慢看吧,好好學習學習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本書從一個新穎的角度切入設計世界,讀過之後腦洞大開

評分

本書從一個新穎的角度切入設計世界,讀過之後腦洞大開

評分

質量還行的,慢慢看吧,好好學習學習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