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華夏萬捲 中國書法名碑名帖原色放大本:唐摹 王羲之蘭亭序三種 | 作者 | 鬍紫桂 |
| 定價 | 18.00元 | 齣版社 | 湖南美術齣版社 |
| ISBN | 9787535671219 | 齣版日期 | 2014-12-01 |
| 字數 | 頁碼 | 18 | |
| 版次 | 1 | 裝幀 | 綫裝 |
| 開本 | 8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請謝安、孫綽等41人,會於會稽山陰(今紹興)之蘭亭,舉行修禊活動。是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清流激湍,列坐其次,置酒於觴,隨水漂流,止於誰處,須飲酒賦詩。這便是文中所說的 『流觴麯水』。《蘭亭序》即是王羲之為此次聚會所成之詩集而書寫的序言。鼠須筆,蠶繭紙,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美文妙筆,一氣嗬成。據說,王羲之次日酒醒,又謄寫數遍,然終不如原稿。由此,對《蘭亭序》的書寫狀態,我們可想而知。全文共28行,324字,筆法、結字、章法,堪稱完美。故後世書傢將《蘭亭序》譽為『天下行書』。 《蘭亭序》堪稱書法史上的一個傳奇。首先,其産生於東晉,而顯世卻在唐代,從東晉以後至唐代以前的書法文獻中鮮見提及。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說新語·企羨篇》中雖提道:『王右軍得人以《蘭亭集序》方《金榖詩序》,又以己敵石崇,甚有欣色。』然南朝梁人劉孝標在作注時所引《臨河序》僅有153字,其文字的後半段與《蘭亭序》文字亦有齣入。其次,關於《蘭亭序》的齣現,據說其傳至王羲之第七世孫智永(又有說:智永傳於弟子僧辯纔)處,因唐太宗素好王書,使蕭翼雅賺《蘭亭序》,收入秦府,又曾命馮承素、歐陽詢、虞世南、禇遂良等臨摹多本賞賜王親近臣,太宗故去後真跡陪葬於昭陵。然昭陵在五代時為溫韜所掘,盜齣的物品清單中卻不見《蘭亭序》,亦未見其流傳於世。 關於《蘭亭序》法帖,今之所見皆為唐人之臨摹本或刻本。其中著名的有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所作之臨摹本,以及傳為歐陽詢摹寫上石的《定武蘭亭》刻本。尤其是馮承素摹本精到妍媚,絲絲入扣,據說切近原帖,又因其首有唐中宗的『神龍』左半印,故稱之為《神龍蘭亭序》。 |
| 作者簡介 | |
|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原籍琅邪(今屬山東臨沂),後居會稽山陰(今屬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後世又有『王右軍』之稱。關於其書法取法,他曾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一文中自述雲:『予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王羲之在書法史上繼往開來,博采眾長,『兼撮眾法,備成一傢』,人謂『盡善盡美』,後世尊之為『書聖』。 |
| 目錄 | |
| |
| 編輯推薦 | |
| 臨讀經典碑帖為書法學習之不二法門。中國曆代名傢輩齣,傳世碑帖無數。這套《中國書法名碑名帖原色放大本》遴選書法史上經典,裝幀典雅,印刷精美,堪稱佳製。 本係列采用底本,高清彩色印刷;穿綫裝訂,拆閱方便實用。力求“下真跡一等”之效果。係列**的特點則是對原作或拓本稍加放大,使得細節縴毫畢現。無論綫條的張力、墨色與疊加,還是紙張的顔色及氣息,都毫厘間淋灕盡現。 “頗極精工,無復遺恨”,希望本套叢書的齣版對讀者諸君在臨讀碑帖和書法創作中有所幫助。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
這本《華夏萬捲 中國書法名碑名帖原色放大本》的初衷,我想是為瞭讓每一個鍾愛傳統書法藝術的朋友,都能獲得一次近乎“親臨現場”的鑒賞體驗。特彆是對於那些鑽研碑帖、揣摩古人筆意的學習者來說,這種“原色放大”的呈現方式,簡直是福音。我一直覺得,學習書法,光看一些模糊不清的影印本或者小尺寸的圖片是遠遠不夠的,那些細微的墨韻變化、綫條的提按頓挫、結構上的微妙平衡,都藏在那些肉眼難以捕捉的細節裏。這套書的價值就在於,它盡可能地還原瞭原作的風貌,讓那些橫亙韆年的筆意得以在掌中重現。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書傢精神世界的窗口。每次翻閱,都像是在與古人對話,感受他們創作時的心境與技法,那種沉浸式的學習感受,是其他任何形式的資料都無法替代的。我尤其欣賞他們對裝幀和紙張的選擇,能感受到齣版方在尊重傳統這件事上的那份虔誠與用心。
評分說實在的,我收藏瞭不少關於書法藝術的圖書,但大多都是理論探討或者作品選集。真正專注於“原色放大”這一極高要求的齣版物,數量是相當有限的。這套書的齣現,填補瞭市場上的一個巨大空白。當我拿到其中一冊,展開來仔細端詳那些放大後的筆觸時,那種震撼是難以言喻的。以往看拓本,總覺得有些“失真”,色彩和質感總覺得差點意思。而這套書,仿佛是直接將那塊飽經風霜的碑石,或者那捲曆經滄桑的紙張,搬到瞭我的書桌上。你能清晰地看到飛白處的枯筆,也能分辨齣濃墨處堆疊的層次感。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極大地幫助瞭我們這些“技術流”的書法愛好者去破解那些曆代大傢們“不傳之秘”。如果一個學習者隻停留在“形似”,而不能深入到“神似”,那麼他的書法終究是缺乏生命力的。這套書,無疑是通往“神似”的一條捷徑,它提供的,是實實在在的、可供反復摩挲和體會的物質證據。
評分我對這套書的喜愛,很大程度上源於它所體現齣的那種對“時間感”的尊重。書法藝術的魅力,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其不可逆轉性——每一筆落下,便成瞭定局。而當我們研究那些傳世之作時,我們實際上是在穿越時間,試圖捕捉那個瞬間的動態美。這套放大本的意義就在於,它將那個瞬間拉長、放大,允許我們以慢鏡頭的方式去審視。這對於理解“氣韻生動”這個虛無縹緲的概念,有著極其實質的幫助。比如研究某一個字的起筆,它是“藏鋒”還是“露鋒”?它的轉嚮處是“方摺”還是“圓轉”?在小尺寸的印刷品中,這些區彆常常被抹平,但在這種高精度的放大版本中,一切都清晰可見。對於那些緻力於“入古齣新”的創作者來說,這種對古人創作過程的細緻入微的觀察,是構建自身筆墨體係的基石。這是一種對前輩技藝最直接、最敬畏的緻敬。
評分當我將這本關於“唐摹王羲之蘭亭序”的放大本與其他版本的資料進行對比時,我纔真正體會到“原色放大”的震撼力所在。那種層次感,那種墨色的乾濕濃淡,簡直是天壤之彆。我個人對王羲之的《蘭亭序》情有獨鍾,但市麵上的各種影印本,總讓人覺得少瞭點什麼。仿佛隔著一層毛玻璃在看絕世美人。而這套書,則像是一麵擦得鋥亮的鏡子,讓你直麵原作的精髓。它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麯水流觴”的下午,王羲之蘸墨、運腕時的那種靈動與瀟灑。學習書法,最終還是要迴歸到對“人”的理解上。瞭解書寫者當時的情感狀態,纔能更好地理解筆下的結構與氣韻。這本書的高分辨率輸齣,成功地將書寫者的“手感”和“心境”轉化為瞭我們可以感知的視覺信息,這對於任何一位嚴肅的書法學習者來說,都是一次無法多得的寶貴資源。
評分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的收藏價值也是不容忽視的。在數字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獲取信息太容易瞭,但真正“有分量的、能沉澱下來的”實物資料卻越來越珍貴。這套《華夏萬捲》係列,無論從紙張的韌性、墨色的還原度,還是整體的裝幀設計上,都透露齣一種“傳世”的意圖。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快餐式讀物,而更像是一件可以陪伴我們書法生涯的“良伴”。每次在案頭展開,那種厚重感和曆史的沉澱感,都能立刻將人的心緒沉澱下來。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更習慣於在屏幕上瀏覽那些“高光時刻”的瞬間,但書法學習的精髓在於“日積月纍”和“心手相應”。這套書,恰好能提供一個沉靜的、專注於細節的環境,幫助我們對抗外界的浮躁。它讓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是真正的“美”和“經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