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手稿丛刊 总目 索引 附录(全一册)》总目部分,包括第1-200册目录,对约2000种日志和报告按类编排,对于未著录出版年、调查的班次等重要信息的手稿,详细考辨其调查路线、调查内容等,进而确定其归属的类别和序列;索引部分,包括人名、地名、调查类别等索引,以方便读者使用;附录部分,包括东亚同文书院历届学生名单、调查线路、手稿本与整理本比勘等方面。
总目
索引
篇目索引
作者索引
调查门类索引
调查地索引
附录
这本《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手稿丛刊 总目 索引 附录(全一册)》的出现,对于研究早期中国社会、特别是日本学者对中国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我是在整理关于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资料时偶然发现它的,当时我正在为找不到一份系统性的索引而焦头烂额。我们都知道,同文书院留下的调查手稿数量庞大,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甚至是地方方言,是研究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面貌的宝贵财富。然而,这些手稿分散在不同的档案馆和私人收藏中,要全面梳理出一份清晰的脉络,简直是天文数字般的工作。这本总目、索引和附录的汇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下子把我们从迷雾中拉了出来。它提供的不仅是文献的目录,更是研究路径的指引。我特别欣赏它在索引设计上的细致入微,那些跨越不同调查报告的主题关联性被巧妙地串联起来,让原本看似零散的资料突然拥有了整体的逻辑结构。对于任何一个试图深入挖掘这段历史的学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绝非简单的工具书所能概括,它更像是一张精细的地图,指明了通往知识宝库的最快捷径。
评分我是一个对史料的“原真性”极为看重的研究者,我深知二手资料和一手田野调查报告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同文书院的这些调查手稿,恰恰是填补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史研究中诸多空白的关键。但过去的问题在于,缺乏一个统一的入口,使得很多有价值的片段被忽略或误读。这本汇编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权威性入口”。它仿佛是为一整个庞大的资料库建立了一个高效的搜索引擎。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最令人欣慰的是,它似乎没有遗漏任何已知的、与丛刊相关的研究成果的元数据。无论是篇幅极长的区域报告,还是只有寥寥数页的专题观察记录,都被清晰地标注出来。我甚至注意到一些被学界长期忽略的、看似边缘化的调查记录,也在总目中被重新纳入了体系。这不仅是对过去研究工作的梳理,更像是一种对“被遗忘的知识”的再发现,确保了我们在进行历史论述时,能够基于一个更加全面和无偏见的资料基础。
评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那些“幕后”的资料有着近乎偏执的兴趣,而这套丛刊的“总目”部分,恰恰满足了我窥探历史原貌的欲望。我常常想象,当年那些年轻的日本调查员,带着特定的视角和使命感,深入到中国的乡镇乡村,记录下的那些口述历史、经济数据、甚至是民间迷信的细节,是何等的鲜活和生动。他们记录的不仅是“中国是什么样子”,更是“他们希望看到中国是什么样子”。这本汇编的出现,让这些沉睡在尘封档案中的田野调查报告,重新获得了被审视的可能。我关注的焦点在于那些“附录”部分,往往这些附录里隐藏着最原始的问卷、路线图或者未经修饰的原始数据。通过这些,我们能更真切地感受到研究者当时的工作状态和他们的局限性。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虽然朴素,但这正符合学术资料的特质——内容为王。它提供了一个稳定且权威的参照系,让我们在引用和对比不同调查报告时,能够迅速定位,极大地提升了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是桌面常备的“案头书”无疑。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总目、索引、附录”这类工具书是抱持着一丝审慎态度的,毕竟它们往往是冷冰冰的、缺乏可读性的。然而,当我真正开始使用这本《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手稿丛刊 总目 索引 附录》时,这种印象被彻底颠覆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标题,它更像是一种“知识的重构”。特别是“索引”部分,它将人名、地名、特定事件乃至特定社会现象(比如“宗族关系”、“土地流转”)进行了交叉检索,这对于我们进行断代史或区域史研究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举个例子,如果你想研究1930年代华北地区的某种特定税收模式,以往你需要翻阅数十份手稿才能大致勾勒轮廓,而现在,通过索引,几分钟内就能将所有相关的调查报告汇集起来。这种结构化的组织方式,极大地节省了时间,也让我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史料深层含义的挖掘上,而不是陷于繁琐的检索工作。这本书记载的严谨性,体现了编纂者对学术规范的尊重。
评分对于任何一个从事近代中国经济史或者社会变迁研究的人来说,这本工具书的意义无可替代。它不仅仅是目录,它还承载着一套完整的文献学精神。我个人认为,最能体现其深度的是“附录”中对调查方法和背景的交代。我们不能脱离调查者的身份和时代背景去理解他们的记录。这些调查手稿并非纯粹客观的记录,它们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和认知框架。通过附录中对原始问卷、调查范围的说明,读者可以更批判性地去审视每份手稿的局限性。例如,某份关于农村借贷的调查,如果附录显示其受访者主要集中在士绅阶层,那么我们在解读其中关于农民生活困境的部分时,自然会更加谨慎。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深谙此道,他们提供的不仅仅是“有什么”,更是“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这种对文献背景的交代,使得这本总目索引,升华为了一部微型的“田野调查方法史导读”,其对后学者的引导作用,是无法用简单的“查阅方便”来衡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