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手稿丛刊 总目 索引 附录(全一册)

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手稿丛刊 总目 索引 附录(全一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天瑜,李强,郭傅芹 编
图书标签:
  • 东亚同文书院
  • 中国调查
  • 手稿
  • 丛刊
  • 总目
  • 索引
  • 附录
  • 史学
  • 文献
  • 目录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599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800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手稿丛刊 总目 索引 附录(全一册)》总目部分,包括第1-200册目录,对约2000种日志和报告按类编排,对于未著录出版年、调查的班次等重要信息的手稿,详细考辨其调查路线、调查内容等,进而确定其归属的类别和序列;索引部分,包括人名、地名、调查类别等索引,以方便读者使用;附录部分,包括东亚同文书院历届学生名单、调查线路、手稿本与整理本比勘等方面。

目录

总目
索引
篇目索引
作者索引
调查门类索引
调查地索引
附录

精彩书摘

  《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手稿丛刊 总目 索引 附录(全一册)》:
  0865 满洲的商业团体
  村上刚 昭和三年(1928) 第六卷第五编 第101册 第317页
  0866 满洲的水田
  大坪英雄 昭和三年(1928) 第六卷第二编 第100册 第437页
  0867 满洲的外来劳工移民
  神谷清助 昭和五年(1930) 第二卷 第125册 第109页
  0868 满洲的中国移民
  河野七郎 昭和四年(1929) 第五十七卷 第120册 第1页
  0869 “满洲国”北安省绥稜县第三次开拓团瑞穗村
  松野谷夫、冈本健、高原茂美、杉本出云 昭和十七年(1942) 第193册 第269页
  0870 “满洲国”滨江省滨县情况
  胜守仙次、内田义雄 昭和九年(1934) 第十三卷第二编 第149册 第379页
  0871 “满洲国”内的货币
  昭和七年(1932) 第二十二卷 第140册 第597页
  0872 “满洲国”三江省方正县情况
  内田义雄、胜守仙次 昭和九年(1934) 第十三卷第一编 第149册 第311页
  0873 满洲农村生活
  上西园操 昭和三年(1928) 第五卷第一编 第99册 第389页
  0874 满洲农户的经济状况
  永岛良一 昭和四年(1929) 第二十三卷 第114册 第239页
  0875 满洲视察旅行日志
  小岩井净 第76册 第611页
  0876 满洲炭矿株式会社调查
  小森藤雄、中川义信 昭和九年(1934) 第二十一卷第二编 第151册 第241页。
  ……
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手稿丛刊 总目 索引 附录(全一册) 目录 引言 一、东亚同文书院及其中国调查 成立背景与宗旨: 详细介绍东亚同文书院(Tōa Dōbun Shoin)的创设缘由、历史背景,以及其在中国展开各类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强调其作为日本近代对华政策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机构,在特定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 调查方法与特色: 深入剖析东亚同文书院所采用的调查方法,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资料搜集等,并指出其调查的细致性、系统性以及对微观社会现象的关注。 调查领域与内容: 概述东亚同文书院调查所涵盖的广泛领域,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地理、交通、风俗习惯等,并重点介绍其调查报告的典型内容与结构。 调查的意义与价值: 阐述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手稿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及现实参考意义。分析其在中国近代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交流史等研究中的独特贡献。 二、丛刊的编纂与构成 丛刊的诞生: 介绍《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手稿丛刊》的编纂过程,包括资料的发现、整理、校勘、出版等环节。 丛刊的体例: 详细说明丛刊的整体编排体例,包括每卷的构成、排序原则、文字处理方式等。 各分卷内容概要(非本书内容,此部分为引导,具体内容将通过总目、索引、附录呈现): (此部分将不具体描述每一分卷的详细内容,而是侧重于丛刊整体的构成逻辑,具体内容由总目、索引、附录来索引与呈现) 三、总目:清晰梳理,脉络分明 总目的设计理念: 阐述总目设计的宗旨,即以最直观、最系统的方式呈现丛刊的全部构成,方便读者快速定位所需信息。 总目的结构安排: 详细介绍总目按照什么逻辑顺序编排,例如是否按时间顺序、地域顺序、调查主题顺序,或是在不同类型的手稿之间进行区分。 总目信息项: 说明总目所包含的关键信息,如每一分卷的卷号、篇名、作者(调查者)、调查时间、调查地点、主要调查内容摘要等。 总目使用指南: 指导读者如何利用总目高效地查找特定调查报告或了解某一区域、某一主题下的调查全貌。 四、索引:立体检索,触类旁通 索引的重要性: 强调索引在庞杂史料文献中的核心作用,它能打破原始文献的线性阅读限制,实现多维度、多角度的检索。 索引的编制原则: 介绍索引编制所遵循的科学原则,例如词条的选择、释义的准确性、信息关联的完整性等。 索引的种类与内容: 详细说明本丛刊所包含的各类索引,例如: 人名索引: 包含调查者、受访者、涉及的重要人物等。 地名索引: 涵盖中国各省、市、县、乡镇乃至具体地点的详细列表。 机构组织索引: 记录涉及的各类政府机构、商业组织、社会团体、学校等。 事物名词索引: 搜集调查报告中出现的经济作物、矿产资源、交通工具、武器装备、服饰、习俗、法律条文、政治制度等各类重要事物名称。 概念术语索引: 包含当时流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关键概念。 索引的使用技巧: 提供读者如何利用不同索引进行交叉检索,从而发现隐藏在文本之间的联系,深入挖掘史料的价值。例如,通过人名与地名结合,可以追踪特定人物的活动轨迹;通过事物与地名结合,可以了解某一地区特产或经济状况。 五、附录:拓展视野,深化理解 附录的价值: 解释附录作为补充性材料,为读者理解和研究丛刊内容提供了额外的背景信息和分析工具。 附录的主要内容(非本书具体内容,仅为可能包含的辅助信息类型): 东亚同文书院相关史料: 可能包含书院的历史沿革、组织架构、人员构成、重要规章制度等原始材料。 调查方法论探讨: 也许会有关于调查方法、问卷设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说明或研究。 地图与图表: 可能会收录与调查报告内容相关的历史地图、统计图表,直观展示地理分布、经济数据、人口状况等。 相关文献目录: 列出当时与东亚同文书院调查相关的其他研究成果或参考书目,为读者提供进一步研究的线索。 年表: 简要梳理东亚同文书院调查活动所处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帮助读者把握宏观历史背景。 术语汇释: 对调查手稿中可能出现的生僻词汇、方言、专业术语进行解释。 附录的功能: 指出附录如何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调查手稿的背景、语境和细节,从而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结语 《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手稿丛刊》以其海量的原始史料、严谨的学术梳理、全面的索引系统以及丰富的附录内容,为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区域研究等诸多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宝贵资源。本册《总目 索引 附录(全一册)》作为丛刊的导航与检索核心,将引领读者穿越历史迷雾,深入探寻近代中国社会肌理,为理解中国现代化的复杂进程提供坚实的研究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手稿丛刊 总目 索引 附录(全一册)》的出现,对于研究早期中国社会、特别是日本学者对中国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我是在整理关于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的资料时偶然发现它的,当时我正在为找不到一份系统性的索引而焦头烂额。我们都知道,同文书院留下的调查手稿数量庞大,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甚至是地方方言,是研究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面貌的宝贵财富。然而,这些手稿分散在不同的档案馆和私人收藏中,要全面梳理出一份清晰的脉络,简直是天文数字般的工作。这本总目、索引和附录的汇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下子把我们从迷雾中拉了出来。它提供的不仅是文献的目录,更是研究路径的指引。我特别欣赏它在索引设计上的细致入微,那些跨越不同调查报告的主题关联性被巧妙地串联起来,让原本看似零散的资料突然拥有了整体的逻辑结构。对于任何一个试图深入挖掘这段历史的学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绝非简单的工具书所能概括,它更像是一张精细的地图,指明了通往知识宝库的最快捷径。

评分

我是一个对史料的“原真性”极为看重的研究者,我深知二手资料和一手田野调查报告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同文书院的这些调查手稿,恰恰是填补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史研究中诸多空白的关键。但过去的问题在于,缺乏一个统一的入口,使得很多有价值的片段被忽略或误读。这本汇编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权威性入口”。它仿佛是为一整个庞大的资料库建立了一个高效的搜索引擎。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最令人欣慰的是,它似乎没有遗漏任何已知的、与丛刊相关的研究成果的元数据。无论是篇幅极长的区域报告,还是只有寥寥数页的专题观察记录,都被清晰地标注出来。我甚至注意到一些被学界长期忽略的、看似边缘化的调查记录,也在总目中被重新纳入了体系。这不仅是对过去研究工作的梳理,更像是一种对“被遗忘的知识”的再发现,确保了我们在进行历史论述时,能够基于一个更加全面和无偏见的资料基础。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那些“幕后”的资料有着近乎偏执的兴趣,而这套丛刊的“总目”部分,恰恰满足了我窥探历史原貌的欲望。我常常想象,当年那些年轻的日本调查员,带着特定的视角和使命感,深入到中国的乡镇乡村,记录下的那些口述历史、经济数据、甚至是民间迷信的细节,是何等的鲜活和生动。他们记录的不仅是“中国是什么样子”,更是“他们希望看到中国是什么样子”。这本汇编的出现,让这些沉睡在尘封档案中的田野调查报告,重新获得了被审视的可能。我关注的焦点在于那些“附录”部分,往往这些附录里隐藏着最原始的问卷、路线图或者未经修饰的原始数据。通过这些,我们能更真切地感受到研究者当时的工作状态和他们的局限性。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虽然朴素,但这正符合学术资料的特质——内容为王。它提供了一个稳定且权威的参照系,让我们在引用和对比不同调查报告时,能够迅速定位,极大地提升了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是桌面常备的“案头书”无疑。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总目、索引、附录”这类工具书是抱持着一丝审慎态度的,毕竟它们往往是冷冰冰的、缺乏可读性的。然而,当我真正开始使用这本《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手稿丛刊 总目 索引 附录》时,这种印象被彻底颠覆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标题,它更像是一种“知识的重构”。特别是“索引”部分,它将人名、地名、特定事件乃至特定社会现象(比如“宗族关系”、“土地流转”)进行了交叉检索,这对于我们进行断代史或区域史研究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举个例子,如果你想研究1930年代华北地区的某种特定税收模式,以往你需要翻阅数十份手稿才能大致勾勒轮廓,而现在,通过索引,几分钟内就能将所有相关的调查报告汇集起来。这种结构化的组织方式,极大地节省了时间,也让我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史料深层含义的挖掘上,而不是陷于繁琐的检索工作。这本书记载的严谨性,体现了编纂者对学术规范的尊重。

评分

对于任何一个从事近代中国经济史或者社会变迁研究的人来说,这本工具书的意义无可替代。它不仅仅是目录,它还承载着一套完整的文献学精神。我个人认为,最能体现其深度的是“附录”中对调查方法和背景的交代。我们不能脱离调查者的身份和时代背景去理解他们的记录。这些调查手稿并非纯粹客观的记录,它们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和认知框架。通过附录中对原始问卷、调查范围的说明,读者可以更批判性地去审视每份手稿的局限性。例如,某份关于农村借贷的调查,如果附录显示其受访者主要集中在士绅阶层,那么我们在解读其中关于农民生活困境的部分时,自然会更加谨慎。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深谙此道,他们提供的不仅仅是“有什么”,更是“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这种对文献背景的交代,使得这本总目索引,升华为了一部微型的“田野调查方法史导读”,其对后学者的引导作用,是无法用简单的“查阅方便”来衡量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