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的真诚之作,也是近十年来他*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这本书得到了牛根生、徐小平、刘东华等*社会企业家与投资家的隆重推荐,向中国读者介绍了什么叫社会企业和社会影响力投资。
? 这也是致力于解决社会痛点的创业者和创业家们必读的一本书。在这本书里徐永光从许多社会问题出发,探讨了众多社会问题中所蕴含的商机。
近几年来,世界吹起一股社会企业风潮。社会企业从事的是公益性事业,但通过市场机制来调动社会力量,将商业策略*大程度运用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而非为外在的利益相关者谋取*大利益。简单来说,就是做好事又能赚钱,赚来的钱再拿去做好事。
这正是一本从宏观上介绍中国的社会企业发展之路的书。它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什么是社会企业,社会企业的模式有哪些,社会企业能否参与分红,为什么需要社会影响力投资,以及社会企业的未来在哪里。
在社会企业的这股前沿风潮中,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有识之士也参与进来,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从目前来看,中国的*企业家,例如马云、王健林、牛根生等,他们都在尝试社会企业模式,用商业办法解决社会问题,引导更多的力量做更多的公益善事,同时促成更大的社会效益,创造了经济行动的公民参与、创新价值、社会公益。
徐永光
现任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曾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部长,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先后创办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南都公益基金会、中国基金会中心网等,主编《第三部门研究丛书》,著有《徐永光说希望工程》。
永光仕途正好时,转身创办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希望工程”,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公益品牌。风头正劲时,他又力辞官方身份,筹办南都公益基金会,探索中国公益基金会运作新模式,成为一名社会投资家。20多年来,永光始终是中国公益事业的贴地实践者、改革探路者、理念传播者。
《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为公益去除道德迷雾,为商业正名。公益商业并非水火不容,将公益理念引入商业,让商业思维走入公益,公益商业浑然一体,交集于社会企业,二者完全可以实现共赢。书中大量的社会企业案例生动现实,读来极具启发性和借鉴性。
王石 万科集团前董事局主席
过去永光用“光谱”呈现了公益和商业的关系,令我颇感趣味。公益从慈善出发,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商业从产生经济效益出发,人们更愿意将获利看作商业的始终,但假如不能解决一个社会问题或社会需求,其实任何一家商业企业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前提。可以说,好的商业本身就包含了好的公益,两者绝不冲突。
越来越多的创新企业正是在让人类生活变得更轻松美好的过程中得到了自身的商业回报,创造了商业价值,它们的属性也不再*不二。沿着永光的光谱说,或许有一天商业和公益将在“创新*旺盛的混沌地带”珠联璧合,春风化雨,我们有理由拒绝一个这样的未来吗?
沈南鹏 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
30年经济成就非凡,未来30年社会公益需要跟上。徐永光先生的著作正当其时,引导中国公益走上正轨。
陈志武 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
序一 牛根生
序二 徐小平
序三 刘东华
引子
第一章 重新认识公益和商业
公益和商业关系的光谱图
突破教育信息化瓶颈的新希望工程
公益的正道是市场化
提高公益市场产能
“中国好公益平台”大操练
做公益,但不做圣人
所有社会问题中都蕴含商机
社会创新五部曲
为公益事业奋斗一生的钱为家
第二章 为什么需要社会企业
社会的痛点便是社会企业的靶心
社会企业如何弥补三个部门的“失灵”
关于扶贫投入的一些反思
用金融手段“精准扶贫”的乡村银行
扶贫小额贷款是“高利贷”吗
受益者付费,让农村住校生早得“福音”
第三章 社会企业的中国道路
做穷人市场的社会企业
从王克勤卖口罩看社会企业的机会与市场
中国社会企业的发展模式
关于社会企业的几个常见问题
第四章 社会企业可以分红吗
五齐学校为什么没做成新东方
社会企业投资分配的逻辑
“黑暗中的对话”——社会企业投资“教科书”
社会企业分红右转势不可当
第五章 社会影响力投资大潮来了
欧美企业家的影响力投资
社会影响力投资在中国
影响力投资业绩打败市场指数
后记
附录
公益和商业关系的光谱图
先画一个“光谱图”,对公益和商业投入产出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即产生的社会影响力进行排列,公益在左,商业在右。左边花钱,右边赚钱;左边偏重于社会效益,右边偏重于经济效益。处于最左端的,是捐出钱财做慈善的公益,极端表现是一掷千金,滥行布;处在最右端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极端表现是唯利是图,急功近利。
公益向右,从布施钱财到注重投入产出效益;再向右,强调资金投入是否有效解决社会问题,产生影响力;再向右,公益服务可以收费,比如教育、医疗、养老服务,与商业很相似,但商业分配利润,公益组织的收入不分配利润,故称为“非营利性组织”;再向右,公益转变为商业模式,成为社会企业。
商业向左,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到在商业活动中努力承担社会责任,兼顾股东、消费者、环境和国家利益;再向左,从企业社会责任升级到企业战略公益,把公益渗透于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共享经济令商业争先恐后向左;再向左,用影响力投资于社会企业,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社会企业以社会利益为先,把赚钱放在第二位。
在这个光谱图的中间地带,公益与商业的边界渐趋模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个模糊地带正是社会创新的精妙之处:活力空间,混沌所在。如果规定公益与商业只能是泾渭分明,乃至将之视为水火不相容,如果用一成不变的道德标准、祖宗法则来对待新的变化,用道德窥探、道德绑架和道德审判来对待公益与商业的革故鼎新,不亚于冷不防冲出一群社会创新的“杀手”。在社会创新的“混沌地带”,创新者很容易被“他杀”,如果自己也被世俗势力困扰和绑架,患得患失,没有与之对抗的勇气和能力,则可能走向“自杀”。
《庄子》的“混沌之死”早就给出警示:“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意思是说,倏、忽二帝居南北,混沌之帝居中央(光谱图甚合此景)。倏、忽二帝要报答混沌的恩德,就说,人都有七窍,唯独混沌没有,让我们帮他凿出来吧。于是,善良的混沌在7天之内就被这两位好心人弄死了。
说句题外话,《庄子》成书于2 300 多年前,这段文字却很好懂。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不绝,是方块字的功劳。如果是拼音文字,我用温州话念,谁也听不懂。温州也就成“外国”了。当然,还会有“粤国”“闽国”“客家国”等。
公益向右,商业向左,左右逢源,殊途同归,当两者交集于社会企业时,公益和商业已经浑然一体,成为一边赚钱一边为社会谋福利的新模式。我们需要清楚,尽管价值趋同,但公益组织、商业组织的性质并未改变。公益组织属于非营利性机构,接受《慈善法》规范,资产为社会所有,有了收益也不分配利润;商业企业属于营利机构,接受《公司法》规范,资产属于股东所有,收益要分红,经过股东同意也可以不分红,将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
“公益向右,商业向左”是对“影响力投资光谱图”的形象描述。有了这个铺垫,再来说说公益和商业那些事吧。
2017 年年初,摩拜单车入围首届“中国社会企业奖”,引来质疑声一片:“有没有搞错?就因胡玮炜一句‘失败了,就当做公益吧’?”“如果摩拜也算社会企业,那别的几十家做共享单车的公司算不算?”
我窃喜,之前这个奖项的社会关注度不够,这会儿好歹被“炒”起来了。据了解,摩拜单车在“中国社会企业奖”中申报了“环境”和“互联网+”这两个奖项,两个独立的专家评审组均通过其入围。一起入围的其他20 家机构也都个个不赖。
社会企业迄今还没有一个“地球”标准。尽管分歧不小,但社会企业是一种商业模式,需要保持“社会、环境和财务可持续目标”的“三重底线”,这个似乎没有争议。
那么,再看看摩拜单车的目标:减少碳排放量和雾霾污染,缓解交通拥堵,解决城市公交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实现“互联网+共享”的物尽其用,有益骑行者身体健康。共享单车的这些作用毋庸置疑,还可以起到减少城市黑车和查处黑车的成本、考验和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作用。摩拜单车联合多家研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的城市出行开放研究院,还将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魔方”,为建设智慧、低碳、健康的城市做出贡献。
我现在经常骑共享单车,除了摩拜单车,也下载了ofo(小黄车)、bluegogo(小蓝车)和永安行的App(应用程序)。见一个下载一个。还给自己编了安全骑行的四句口诀:“自行车道慢行,十字路口看灯,拐弯左顾右盼,找地(儿)导航最灵。”几个月下来,肚子已经小了一圈儿。
城市公共交通属于公共服务领域,共享单车们“闯入”了政府领地,不用消耗纳税人的钱,“烧”商家自己和风险投资人的钱,给市民提供市场化、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最后拼出一个让消费者满意的好市场。真是善莫大焉。
北欧国家中,丹麦人酷爱骑行。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堪称“自行车之都”,全市人口约52 万,拥有超过26 万辆自行车;丹麦63%的国会议员每天骑车上班。关于骑车的好处,丹麦早有科学评估,其中有两个重要数据:(1)每骑行1 200 公里,病假天数减少一天,由此,哥本哈根地区每年病假天数减少了100 万天;(2)骑行1 公里代替开车1 公里,丹麦政府可以节省0.8 欧元。570 万丹麦人每人平均每天骑行路程为1.5 公里,这给丹麦政府每天至少节省了684 万欧元。a这还是一个保守的估计。
这项评估中关于骑自行车给政府节省开支的数据,应该包括与修建机动车道相比,修建自行车道所节省的开支和减少的医疗投入成本,在中国还应加上治理雾霾的成本。以此类推,假设中国约8 亿城镇人口每人平均每天也骑行1.5 公里,骑行1 公里比开车1 公里给政府节省0.8 元人民币(合0.106 6 欧元),那么一年可减少财政开支3 500 亿元。共享单车的普及,将给国家节省更多的钱。
摩拜单车有多少公益成分,它入不入社会企业之“格”,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共享单车符合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了全球“互联网+”的新潮流。与几百亿元风险资本的投入相比,这项创新所带来的社会福祉不可估量!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仅仅是平铺直叙的理论陈述,更像是一部层层递进的社会观察报告。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对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的强调,这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当公益组织开始借鉴商业手段,自然会引来对“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的质疑。作者非常坦诚地探讨了透明度如何成为构建信任和吸引长期投资的关键要素。而在商业部分,它则深入探讨了“漂绿”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提供了如何通过建立可量化的社会效益指标,来对抗这种不真诚的外部包装。这种对风险和挑战的直面,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无比扎实,充满了现实的重量感。它强迫你思考,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必然是建立在高度的信任和清晰的问责制之上的。对于任何希望构建长期品牌价值的企业领导者或公益机构负责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风险规避和信任构建策略,是无价之宝。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而富有张力的。它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用词都像是经过精确计算的螺丝钉,牢牢地将复杂的社会议题锁定在清晰的逻辑框架内。我尤其喜欢它对“价值共创”这一概念的阐释,它超越了简单的“捐赠方-受助方”的单向关系,描绘了一种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共同获益的生态系统。书中对于数字化工具如何赋能这种共创模式的分析,紧跟时代前沿。例如,它如何分析Web3技术在提升捐赠透明度方面的潜力,以及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在公益决策中的应用前景,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跨界研究功底。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平静但坚定的力量,它不是煽动情绪,而是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告诉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公益和商业不再是相互掣肘的对立面,而是彼此成就的驱动力。这本书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清晰的蓝图,指明了如何用更智慧、更负责任的方式,去实现我们共同的社会目标。
评分这本《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探讨,没想到它以一种非常贴近现实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当前社会中公益组织与商业机构如何在各自的“赛道”上并行甚至交织发展。作者没有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而是巧妙地搭建了一个思考框架,让我们看到“向右走”的公益事业如何能通过更具商业思维的运营方式,实现更可持续的影响力;而“向左走”的商业模式,又如何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融入更强的社会责任感。书中的案例分析尤其精彩,从国内外的成功实践到失败教训,无不引人深思。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慈善捐赠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思考其背后的驱动力和长远价值。特别是关于“社会影响力投资”那一部分,提供了很多操作层面的建议,让原本觉得遥不可及的宏大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对于想在非营利领域有所作为,又苦于缺乏有效运营思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及时的良方。它不是简单的口号堆砌,而是实实在在的路线图,指导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找到平衡点。
评分翻开这书,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精心布置的辩论场,作者作为裁判,却不偏不倚地抛出了许多尖锐的问题。我最欣赏它那种勇于直面的态度,没有回避公益理想主义与商业效率之间的天然张力。读完后,我的第一个感受是,我们过去对“公益”和“商业”的定义可能都太狭隘了。商业的“向左”,不仅仅是做做公关秀或者捐点钱,而是如何将社会效益嵌入其核心价值链,形成一种内生的驱动力;而公益的“向右”,也绝非意味着完全放弃初衷去迎合市场,而是学习市场化的资源整合与风险管理能力,确保有限的资源能发挥出最大化的乘数效应。书里对几种新兴的混合型组织形态的描绘,尤其让我眼前一亮,那些模糊地带正是创新发生的地方。它的文字风格非常犀利,逻辑链条环环相扣,读起来像是在解一个复杂的数学题,每一步推理都必须严谨无懈可击。对于那些在跨界合作中感到迷茫的从业者,这本书提供的思维工具箱,绝对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我是一个长期关注社会议题的普通上班族,过去总觉得公益是“有钱有闲人”做的事,商业是“拼命赚钱人”的事,界限分明。然而,《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人性化,它没有高高在上地指导我们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小人物在推动变革中的挣扎与抉择,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比如书中提到一位社区工作者如何用众筹的智慧,巧妙地绕开了传统基金会的繁琐流程,成功启动了一个微型环保项目,这个细节生动地展示了“小而美”的商业化运作如何激活社区能量。它让我明白,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你总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找到与社会价值联结的支点。它不像一本教条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你耳边低语着关于这个时代的生存法则: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不能丢掉温度;在坚守信念的同时,必须懂得变通。读完后,我对未来社会创新的可能性充满了期待。
评分是正版,包装完整,下次还会在京东购买。
评分发货速度特别快,商品质量也很好,满意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很值得一读的书,在此推荐!
评分好
评分不错,物流超快,包装很好,态度好
评分内容不错,值得推荐,非常好!
评分东西不错,价值潜力很大,一本好书。
评分在需要的时候遇到这本书,特别感谢朋友的推荐。很有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