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目前社会上误用、滥用成语的现象比较严重,作者从2008年开始,陆续写了一批辨析成语误用的小文章,发表在《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等语文刊物和新闻刊物上,反响较好。每篇文章讲一条成语,千字左右。先说这条成语怎么讲,理解和运用这条成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举出媒体中误用的例子,分析错在哪里,原因何在,必要时也指出应该怎样修改。《成语误用辨析200例》即是这些文章的汇编。
《语林漫步丛书:成语误用辨析200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所选200条成语都是媒体中误用频率较高的。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所举错误用例比较多,而且都取自近期主要报刊和主要网站,以便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三、对成语用法和误用原因的分析力求清楚透彻,使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分析力求简明扼要,使一般读者都能看懂。
四、对成语字面义和深层含义的解释力求准确,书证力求丰富、典型。
作者简介
赵丕杰,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主要著作:《文言难句析疑》(北京出版社),《中国古代礼俗》(语文出版社),《战国策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战国策校释二种》(首都师大出版社)。参加编写并担任副主编的辞书有:《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还曾在《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语言文字应用》《辞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篇。
目录
序
序二
前言
“哀兵”不等于败军、弱旅
不要扩大“爱不释手”的使用范围
“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快
不是主次关系不能用“本末倒置”
“比翼双飞”只能比喻夫妻
“鞭长莫及”与“望尘莫及”
“兵不血刃”不等于轻取
“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
莫把“不寒而栗”当成“寒而栗”
“不尽人意”不是“尽如人意”的否定式
“不绝如缕”不是接连不断
“不可理喻”不是不可理解
“不可磨灭”的使用范围和感情色彩
“不名一钱”不是不值一钱
“不情之请”是客套话
“不忍卒读”的不是拙劣之作
“不容置喙”不是不容置疑、无从置喙
“不以为然”不是不在意
“不赞一词”的“赞”不是赞美
听不懂别人的话叫“不知所云”吗?
“不知所踪”“不知所终”和“不知去向”
“不足为训”的“训”不是教训
“惨淡经营”并非生意惨淡
“侧目而视”的种种误用
“曾几何时”不等于过去、当初
“差强人意”是不能令人满意吗?
一种颜色的花能说“姹紫嫣红”吗?
“长此以往”与“久而久之”
“车载斗量”表示不足为奇
“充耳不闻”不是没有听见
“踌躇满志”不等于满怀信心
“处心积虑”是贬义成语
“蠢蠢欲动”不是中性成语
“蹉跎岁月”不是苦难的岁月
“殚精竭虑”不用于贬义
“当仁不让”是积极去做合乎正义的事
不要随意扩大“荡气回肠”的使用范围
“灯火阑珊”是灯火辉煌吗?
“鼎力相助”是敬辞
“鼎足而立”的是三方
“豆蔻年华”与性别、年龄
“辛为圭臬”的“圭臬”指什么?
“附庸风雅”是贬义成语
“改头换面”的含义和感情色彩
亲身感受不能说“感同身受”
物价飞涨能说“高歌猛进”吗?”
“各有千秋”含褒义
“功败垂成”不用于坏事
做事没成功叫“功亏一篑”吗?
“刮目相看”与“另眼相看”
“管窥蠡测”不等于窥见、推测
“广开言路”是领导者的行为
“鬼斧神工”不能形容天然景物
“裹足不前”与“停滞不前”
“过江之鲫”的感情色彩
“过犹不及”不等于过头
“邯郸学步”不等于“亦步亦趋”“生搬硬套”
“汗牛充栋”用于书籍之类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多
“虎视眈眈”是贬义成语
“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消除
“绘声绘色”不能形容表演艺术
“火中取栗”不是为自己谋利
“祸起萧墙”比喻祸乱起于内部
“吉光片羽”与“一鳞半爪”
“集思广益”不是群众的行为
“集腋成裘”不用于消极事物
“济济一堂”只能形容人多
“坚苦卓绝”与“艰苦卓绝”
“间不容发”不形容空隙小
不要把“紧锣密鼓”用如“紧张”
“噤若寒蝉”形容不敢说话
“敬谢不敏”不等于拒绝接受
不要滥用“举案齐眉”
“侃侃而谈”不等于“夸夸其谈”“侃大山”
“慷慨解囊”不用于自己消费
“空谷足音”用于比喻
新闻报道慎用“空前绝后”
……
精彩书摘
《语林漫步丛书:成语误用辨析200例》:
“翻云覆雨”的种种误用
“翻云覆雨”意思是手心向上时兴云,手心向下时作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权术,含贬义。语本唐·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后以“翻云覆雨”四字成文。例如元·乔吉《扬州梦》四折:“你不合打凤牢笼,翻云覆雨,陷人坑阱。”茅盾《论“宽容”之道》:“对于翻云覆雨,毫无操守,而偏偏俨然自居的丑角,也决不宽容。”秦牧《画地为牢与广阔天地》:“生活上的穷奢极侈,糜烂腐败,作风上的两面三刀,翻云覆雨,理论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就是他们的马脚和破绽的一部分。”唐弢《“天讨”》:“以江亢虎投机手段的巧妙,诚不愧为翻云覆雨的能手。”
很多人没有准确理解“翻云覆雨”的含义和感情色彩,以为既然能够兴云作雨,想必神通广大,气势宏伟,于是把它同“呼风唤雨”(原指神仙道士能施展法术呼唤风雨,现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局面)或“叱咤风云”(怒喝一声可以使风云兴起或变色,形容声势或威力极大)混为一谈,以致造成误用。例如:
(1)1992年,退役军人张国庆在深圳创办君安证券,此后,君安在中国股市翻云覆雨长达五年。其咄咄逼人的态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达到高峰。(新华网2010年11月30日)
(2)昔日翻云覆雨的美国华尔街在危机面前变得脆弱不堪,欧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自身难保,G20由此被推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新闻网2010年6月27日)
(3)在今年的外援市场上,马布里和戴维斯是名头最响和战力最强的外援,在NBA都能排上号的两人,在CBA的赛场上,绝对能够翻云覆雨。(《现代快报》2010年12月16日)
这几例是说君安证券公司、华尔街老板和马布里、戴维斯,威力强大,足以左右局势,而不是说他们反复无常、玩弄权术,显然都不能使用“翻云覆雨”。可以酌情改用“呼风唤雨”或“叱咤风云”。
也有人以为既然可以兴云作雨,想必也可以掀起风浪,推动波澜,于是把它同“兴风作浪”(掀起风浪,比喻挑起事端或进行破坏)、“推波助澜”(推动水波,助长大浪,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发展)混为一谈,以致造成误用。例如:
(4)国际炒家在亚洲金融风暴中恣意妄为,翻云覆雨,搅得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乃至世界不得安宁。(人民网2011年4月6日)
(5)《经济信息联播>报道,在猪肉市场上曾有不少资金进出,翻云覆雨,最终导致猪肉价格暴涨暴跌。(人民网2011年6月22日)
(6)在涨价的中草药产业链的两端,上游的药农和下游的中药制药企业……都不是这次涨价的主要受益者,恰恰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渠道中间商在其中起到了翻云覆雨的作用。(《新闻晚报》2011年6月13日)
……
《语林漫步丛书:成语误用辨析200例》图书简介 一、引言:汉语的魅力与成语的困境 汉语,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语言,以其博大精深、意蕴丰富而著称于世。在汉语的浩瀚星河中,成语犹如璀璨的群星,它们浓缩了历史的精华,凝聚了民族的智慧,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个成语背后,往往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一种精妙的哲理。掌握并恰当运用成语,不仅能让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加精准、生动、富有表现力,更能彰显我们对汉语的深刻理解和文化素养。 然而,正如任何事物都可能面临挑战,汉语的魅力在现代社会也遇到了一些“困境”,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成语的误用现象。在信息爆炸、快节奏的传播环境中,成语的传播和使用变得更加便捷,但同时也潜藏着被曲解、滥用甚至误读的风险。不少人在使用成语时,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或模糊的印象上,未能深入理解其本义、典故、适用语境,导致张冠李戴、词不达意,甚至闹出笑话。这种误用不仅损害了汉语的严谨性,也削弱了成语的文化感染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林漫步丛书:成语误用辨析200例》应运而生。本书并非一本泛泛而谈的成语汇编,也不是一本枯燥的语法教科书。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聚焦于汉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在成语运用过程中最容易遇到的“陷阱”——成语的误用。本书旨在通过对200个典型成语误用案例的深入剖析,引导读者走出成语使用的迷雾,真正领略成语的精妙之处,提升汉语的表达水平,成为一个更自信、更精准的汉语使用者。 二、本书核心价值:精准辨析,拨云见日 《语林漫步丛书:成语误用辨析200例》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精准辨析和拨云见日。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错误,而是致力于揭示成语误用的根源,厘清其正确的用法,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成语的清晰认知。 深层剖析,揭示误用根源: 许多成语的误用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成语字面意义的过度解读、对成语典故的遗忘或误解、对成语适用范围的混淆,或是受到网络流行语、非正式表达的干扰。本书将深入挖掘每一个误用案例的背后原因,从字词来源、典故演变、历史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考证,让读者明白“错”在哪里,以及为何会“错”。例如,为何“数典忘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忘记写过的文章”,而是特指忘记了自己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为何“不合时宜”的“宜”并非指“合适”,而是指“适宜”的状态?这些深层的原因,将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成语的更深刻理解。 正本清源,厘清正确用法: 在剖析误用的基础上,本书将不遗余力地梳理成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其最准确、最恰当的用法。每一个成语的正确解释都会结合具体的例句,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其应用场景。本书所选取的例句,既有经典的文学作品片段,也有贴近生活的日常表达,力求让读者在理解的同时,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例如,对于“功亏一篑”,不仅会解释其字面意思,还会引导读者体会其所蕴含的“半途而废、前功尽弃”的警示意义,并通过例句展示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 案例丰富,覆盖广泛: 本书精选了200个具有代表性的成语误用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形容人物、描述事件、表达情感、阐述哲理等各个方面。无论是“不容置喙”与“不容置疑”的混淆,还是“不耻下问”与“不耻上问”的误用,亦或是“相敬如宾”与“相濡以沫”的辨析,都可能是我们在日常交流中常常遇到的困惑。通过这200个鲜活的案例,读者可以有效地规避常见的成语使用误区。 循序渐进,趣味盎然: 本书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将“辨析”的过程设计得如同一次“语林漫步”。每一篇辨析都像是一次小小的探险,引导读者跟随作者一起,从一个误用现象出发,层层剥茧,最终抵达真相。这种“探险式”的学习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让学习过程不再是负担,而是享受。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确保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汉语水平的读者都能轻松阅读。 三、本书内容结构与特色 《语林漫步丛书:成语误用辨析200例》在内容编排上,力求科学合理,方便读者查阅和学习。 1. 分类编排,逻辑清晰: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本书将200个成语误用案例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式可能包括: 近义词混淆类: 将形近、意近但用法有别的成语进行对比辨析,如“不寒而栗”与“不寒而战”,“按部就班”与“循规蹈矩”。 字面义与本义偏离类: 揭示一些成语因被误读字面意思而导致的错误理解,如“罄竹难书”的“罄”并非指“尽”,而是指“竹简的全部”。 语境适用错误类: 指出一些成语在特定语境下不适用的情况,如“蔚然成风”不宜用于描述消极现象。 典故误解类: 深入剖析因对成语典故理解不清而产生的误用,如“望梅止渴”的背后故事及其引申义。 褒贬色彩错用类: 纠正因对成语褒贬色彩判断失误而导致的表达不当,如“鬼斧神工”形容的是赞叹,而非负面评价。 2. 结构统一,易于掌握: 每一条成语误用辨析的结构都相对统一,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误用示例: 以一个包含误用成语的句子或短语呈现,直观展示问题。 正确用法: 给出该成语的正确解释、本义、引申义以及恰当的例句。 误用原因剖析: 详细解释为何会出现此误用,可能涉及字词、典故、语境等多个方面。 辨析与提示: 总结辨析要点,给出易混淆的成语对比,或提供记忆技巧。 3. 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为了增加阅读的趣味性,部分成语的辨析可能辅以简洁的插图或漫画,形象地展现成语的含义或误用情境。例如,可以用漫画来表现“缘木求鱼”的徒劳无功。 4. 附录实用,拓展延伸: 书末可能附有常用成语索引、易错成语汇总等实用附录,方便读者快速查阅和复习。此外,还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学习和运用成语的建议,引导读者进一步提升汉语能力。 四、本书的目标读者 《语林漫步丛书:成语误用辨析200例》适合广泛的读者群体,包括但不限于: 汉语学习者(母语者和非母语者): 任何希望提升汉语表达能力、纠正成语使用错误的学习者。 学生: 中小学生、高中生、大学生,特别是正在进行语文学习的学生,本书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提升写作和口语水平。 教师与教育工作者: 可作为教学参考资料,帮助学生们攻克成语误用的难关。 文字工作者: 记者、编辑、作家、翻译等,需要精准把握语言分寸的专业人士。 文化爱好者: 对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本书将是一次深入了解成语的绝佳机会。 普通读者: 任何希望在日常交流中使语言更具文采、更显修养的读者。 五、结语:让成语成为表达的利器,而非沟通的障碍 成语是汉语的瑰宝,是智慧的结晶。然而,当成语被误用时,它便可能成为沟通的障碍,甚至闹出笑话。《语林漫步丛书:成语误用辨析200例》的诞生,正是为了让这一现状得到改善。本书希望通过其独特的辨析方式,帮助读者拨开迷雾,认清成语的真面目,掌握其精髓,让成语不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绊脚石”,而是真正成为我们表达的利器,让我们的语言更加精准、生动、优雅,也让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我们的每一次言谈举止中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踏上这场“语林漫步”,与成语同行,一同感受汉语的无穷魅力,一同领略古老智慧的闪光。相信在本书的陪伴下,您一定能成为一个更加自信、更加优秀的汉语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