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季杂咏

六季杂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印度] 迦梨陀娑 著,黄宝生 译
图书标签:
  • 诗歌
  • 唐诗
  • 五言绝句
  • 七言绝句
  • 山水田园
  • 咏物抒情
  • 李白
  • 杜甫
  • 王维
  • 自然风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128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95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梵语文学译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16
字数: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学界公认,《六季杂咏》是印度伟大的古典梵语诗人、戏剧家迦梨陀娑初露才华的早期作品。这部包含六组抒情短诗的诗集,描绘了印度六季(夏季、雨季、秋季、霜季、寒季和春季)的自然景色以及男女欢爱和相思之情,兼具风景诗与爱情诗的特点,大有“国风”般的热烈、浪漫与奇丽。

内容简介

  《六季杂咏》共分六章,包含六组抒情短诗,分别描绘印度六季(夏季、雨季、秋季、霜季、寒季和春季)的自然景色以及男女欢爱和相思之情。
  第一章《夏季》描绘夏天炎热,较称人心的是池塘和夜晚。兽类焦渴难忍,以致改变了弱肉强食的本性,相安无事。森林大火景象壮观,而林中动物遭受折磨。
  第二章《雨季》描绘乌云、雷鸣、大雨、急流、萌发生机的花草树木和发情的动物。雨季激发恋人的情爱,也激发游子闺妇的愁思。
  第三章《秋季》描绘缓慢流动的河流、微波荡漾的池塘、沉甸低垂的稻子、清凉的晨风、盛开的花朵、吮蜜的狂蜂以及美丽的秋夜。诗人将“秋季”比作“可爱的新娘”。
  第四章《霜季》描绘在这个“稻子成熟、莲花凋谢”的季节,妇女们醉心于欢爱。
  第五章《寒季》的主题和内容与第四章相似,寒季里“充满纵情的欢爱,爱神大显身手”。
  第六章《春季》描绘缀满红芽的芒果树、盛开红花的无忧树、在微风中摇曳的蔓藤、低声鸣叫的杜鹃、嘤嘤嗡嗡的蜜蜂和春心荡漾的男女。
  此外,书中还收入《妙语宝库》中的81首诗以及王顶《诗探》中的诗人习惯用语。这些六季诗在情景描写的取材方面比迦梨陀娑的六季诗更为宽广,习惯用语则介绍了印度古代的时间观念和不少诗例,由此,读者可以对印度古代的六季诗有更全面的了解。

作者简介

  迦梨陀娑,生活于4-5世纪,是印度古代享有较高声誉的古典梵语诗人和戏剧家。

  黄宝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作品有专著:《印度古代文学》《印度古典诗学》《梵语文学读本》《巴利语读本》;译著:《佛本生故事选》《摩诃婆罗多》《薄伽梵歌》和《实用巴利语语法》。


目录

前言
六季杂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增补
《妙语宝库》六季诗选
春季
夏季
雨季
秋季
霜季
寒季
六季诗习惯用语




精彩书摘

  爱神使妇女们的身体
  憔悴苍白,迷醉困倦,
  不断打呵欠,伸懒腰,
  容貌美丽而激动不安。(9)
  如今,爱神在妇女们身上
  呈现多种姿态:眼珠转动,
  酒醉慵懒,脸颊苍白,腰肢深陷,臀部丰满。(10)
  爱神使妇女们的肢体
  慵懒困倦而温柔可爱,
  醉意朦胧,话语松散,
  双眉挑动,目光斜视。(11)
  “孩子今天总算没挨饿,
  可是明天不知怎么过?”
  贫穷的主妇满面泪痕,
  盼望这夜晚不要结束。(39.8)
  天降滂沱大雨,在破旧简陋的屋中,
  贫穷的主妇头戴破簸箕,忙碌不停,
  晾干浸湿的面粉,安抚哭喊的孩子,
  舀去地上的积水,保护床上的草褥。(39.9)
  “孩子啊,别哭个不停,羡慕人家孩子,
  你父亲回来后,也会给你项链和衣服。”
  身无分文的旅人站在屋外墙边听到妻子
  这样说,低头叹息流泪,又离家出走。(39.11)
  穷人的身体很快就会垮掉,
  梦想的绳索无法将它系牢。(39.16)
  穷人即使活着,不比死去更好,
  死去留下尸体,还能喂肥乌鸦。(39.22)
  ……

六季杂咏:一卷关于时间的细语 《六季杂咏》并非一本描绘风花雪月、吟诵草木枯荣的寻常诗集,也非一部讲述历史变迁、探究哲理深奥的宏大叙事。它是一次对时间流转的细致捕捉,一次对生命痕迹的温情回溯。在这里,时间不再是冷冰冰的刻度,而是充满了温度、色彩与细微变化的生动体验。作者以一种极其内敛却又饱含深情的笔触,将我们带入一个超越传统四季界限的感官世界,去聆听那些被岁月悄悄编织进日常的低语。 本书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其对“六季”的界定。它巧妙地打破了人们固有的春夏秋冬的线性认知,将一年分割成更为细腻、更具情感指向的六个阶段。这“六季”并非简单地以节气或气候变化来划分,而是更多地从一种内在的体验、一种情绪的潮汐、一种生活节奏的转换来定义。例如,书中可能存在一个“初萌季”,描绘的是万物刚刚苏醒,带着怯生生的喜悦,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新生的湿润气息,这是生命最初的悸动,是希望悄然酝酿的时刻。紧接着,或许是“盛放季”,此时生命力达到顶峰,色彩浓烈,热情奔放,一切都充满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那是生命最耀眼的绽放。 然而,作者并未止步于此。当盛夏的热烈渐渐褪去,并非直接进入秋日的沉静,而是可能有一个“微醺季”。这是一个过渡的时期,空气中或许还残留着夏日的热意,但已开始融入秋日的清凉,如同品尝一杯微醺的酒,带着些许慵懒的惬意,伴随着果实成熟的香甜,以及一种不愿醒来的缱绻。然后,是“沉淀季”。这里的沉淀并非萧瑟,而是万物在经历了繁盛后的内敛与积蓄。叶片在告别枝头前,或许会以最绚烂的姿态告别,天空变得格外高远,光线变得柔和,一切都仿佛在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与回归。 接着,是“静谧季”。这是一种深度休息的状态,大地开始沉睡,自然界进入一种低语般的宁静。寒冷并非残酷的剥夺,而是如同一张温暖的毛毯,包裹着万物,等待着新的孕育。万物在寂静中积蓄力量,在黑暗中孕育光明。最后,或许还有一个“复苏季”。这是从沉寂中重新焕发活力的过程,冰雪消融,溪流潺潺,空气中开始弥漫着泥土的芬芳,那是生命不屈的意志,是循环往复的坚定信念。这“六季”的划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世界和感知时间的视角,它鼓励我们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缝隙中的细微变化,去体味生命不同阶段的情感与意义。 《六季杂咏》的内容,更侧重于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微观世界和个人感受。它不会去描绘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也不会去剖析深奥的哲学命题,而是将目光投向最寻常的景物,最日常的生活片段。例如,在“初萌季”,作者或许会捕捉到一株早春的野草,它如何顽强地从冰冷的泥土中探出头来,带着晶莹的露珠,向着微弱的阳光伸展;又或是捕捉到孩童眼中闪烁的好奇光芒,他们在冬日融化的雪水边玩耍,那份纯粹的快乐,如同春天最美好的预兆。 在“盛放季”,可能描绘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夏雨,如何洗涤了城市的燥热,留下了清新的空气和满地的芳香;又或是描写一对恋人在黄昏时分的漫步,他们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甜蜜,那是生命最热情洋溢的时刻。 到了“微醺季”,可能是一次午后的打盹,阳光透过窗棂,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耳边传来远处传来的模糊的音乐声,伴随着一杯茶的余温,身心都沉浸在一种慵懒而舒适的状态;又或是描写成熟的果实,挂在枝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那是生命付出的辛劳换来的甜美。 “沉淀季”可能会描绘一片落叶,它如何在空中优雅地盘旋,最终落在泥土里,成为滋养来年新生命的养分;又或是描写一次深夜的独处,在寂静的房间里,翻看一本旧书,回味着过往的时光,思绪在宁静中沉淀。 “静谧季”则可能聚焦于冬日清晨的一缕白雾,它如何笼罩着大地,万物仿佛都沉睡在温柔的怀抱中,等待着春的召唤;又或是描写炉火的温暖,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低声交谈,那种安宁与幸福,是在寒冷中孕育出的最宝贵的情感。 而“复苏季”,可能描绘的是溪流解冻的声音,汇聚成歌,奔向远方;又或是描写雨后初生的嫩芽,带着惊人的生命力,再次点燃希望。 《六季杂咏》的文字风格,以“细”和“慢”为主要特征。作者似乎拥有着一双能够看见细微之处的眼睛,以及一颗能够体察情感的细腻心灵。他不会用夸张的辞藻去渲染,而是以一种朴素、自然、近乎白描的方式,将每一个瞬间、每一个场景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慢”体现在对每一个观察对象的耐心凝视,对每一次情绪变化的细致捕捉。他鼓励读者放慢脚步,去感受风拂过发梢的触感,去聆听雨滴落在屋檐下的节奏,去品味一杯茶在舌尖留下的回甘。 书中的“杂咏”二字,也颇具深意。它暗示了内容的驳杂性,并非单一的主题或类型。这些“杂咏”并非随意堆砌,而是由一条看不见的线索——时间与生命体验——串联起来。它们可能是对一个瞬间的感悟,对一种情感的描摹,对一个场景的定格,对一种回忆的追溯,甚至是对一种未来期盼的低语。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关于生命在时间长河中流淌的生动画卷。 《六季杂咏》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在这个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的美好,忽略了生命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这本书就像一剂温柔的良药,它提醒我们停下来,去感受,去思考,去珍惜每一个当下。它让我们意识到,即使是最平凡的生活,也充满了不为人知的诗意与哲理。 阅读《六季杂咏》,仿佛是与一位智者静静地对坐,听他娓娓道来,讲述关于时间、关于生命、关于那些被我们匆匆遗忘的美好。它不是一本需要你去刻意学习的书,而是一本可以让你在闲暇时光里,随手翻开,都能获得慰藉与启迪的书。它不会给你明确的答案,却会引领你走向更深的自我探寻。它是一首献给时间的歌,一曲献给生命的赞歌,一幅描绘平凡却又极其珍贵的生命画卷。它邀请我们走进其中,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审视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个“季”,去感受生命在其中留下的独特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跳跃,有时是那种非常古典的、带着文人雅士的矜持与克制,但下一秒又会突然切换到一种近乎白话的、带着市井烟火气的洒脱。这种强烈的反差感在初看时可能会让人有些措手不及,但细细品味后,便能感受到作者驾驭文字的炉火纯青。他似乎并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文风,而是根据表达的内容,自然而然地选择最贴切的语气。这种“信手拈来皆是风景”的写作态度,使得全书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仿佛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串串被精心串联起来的灵感火花。读完全书,留下的印象是一种饱满而又多变的阅读体验,像是在品尝一道融合了多种风味的佳肴,层次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

从哲学层面上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但表达方式却非常含蓄,没有生硬的说教或理论堆砌。作者似乎更倾向于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人际互动中微妙的矛盾与和谐的捕捉,来侧面反映出人生的复杂性与局限性。其中不乏一些让人会心一笑的幽默,但笑声背后往往隐藏着对世事无常的淡淡感叹。它不试图给出任何“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鼓励读者自己去建构意义。读完之后,人会有一种被轻轻拍了拍肩膀的感觉,不是被安慰,而是一种“原来如此”的了然,促使人开始以一种更平和、更具包容性的眼光看待周遭的一切变化。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结构有些松散,更像是一系列零散的片段和心绪的碎片化记录,缺乏一个宏大叙事的主线。但这或许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它不强迫读者去追逐一个既定的目标,而是邀请你自由地漫步其中,随心所欲地停驻在任何让你心动的角落。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片段,当你沉下心去感受时,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极强的张力和哲思。它考验着读者的耐心和联想能力,需要你主动去构建内在的联系。对于习惯于线性阅读的人来说,这可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随心所欲的探索感是非常迷人的。它更像是一本私人日记的公开展示,坦诚而又充满个性。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这一点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对色彩和光影的捕捉能力极强,即使用最简单的词汇,也能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场景。阅读过程中,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浮现出许多光怪陆离的影像,仿佛有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在旁边实时为你描摹。特别是那些对时间流逝的描绘,那种“光阴似箭”的感觉,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可触碰的画面——比如阳光如何穿过窗棂,在木地板上拉出越来越长的影子。这种高度的视觉化表达,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沉浸式的感官享受,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和情感共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意思,纸张触感温润,字体的排版也显得很考究,透露出一种古朴而又雅致的气息。初读几页,便被作者行文间那种深沉的底蕴所吸引。他似乎总能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微小感动,然后用极其精炼的笔触将其捕捉下来。尤其是描绘自然景色的段落,那种意境的营造,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耳畔能听到风声,闻到草木的清香。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很好,读起来既不觉得拖沓,也不会因为过于简短而意犹未尽,恰到好处地留下了回味的余地。整体而言,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走在一条铺满鹅卵石的小路上,每一步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和沉淀。

评分

书架上的印度作家作品,泰戈尔,两大史诗,然后就是这个诗人了。

评分

经典好书,值得拥有。

评分

书不错,送货也及时,希望日后活动折扣大些

评分

喜欢,翻译得很好,注释详尽

评分

喜欢,翻译得很好,注释详尽

评分

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

黄宝生翻译整理的印度著名文学作品,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

译本较好,装桢尤其用心,满满的异域风情!

评分

黄宝生翻译整理的印度著名文学作品,非常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