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语言演化生态学》原著于2001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本书以克里奥尔语为基点,以语言接触和演化为假设理论基础,推演了非洲语和目前全球流行的美式英语的发展及形成过程,其中重点讨论了发生语言学视野内的概念与方法论问题。这本著作采用人口基因学的方法来研究语言演化,引进“生态学”这样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语言的演化,其眼界横跨生物学、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纵深于克里奥尔语、美式英语等语言的历时发展演变,并对目前非洲等地动态的语言演化状态进行了宏观梳理,详尽地展示了作者自身的克里奥尔语观和语言演化生态观。
作者简介
萨利科科·S.穆夫温,美国享有国际声誉的社会语言学家,目前任芝加哥大学语言学系教授和系主任。在语言接触与演化、发生语言学、语言濒危等研究领域著述丰富。主要编著有《非洲式美语变体中的非洲民族主义》《非洲语言学问题》《非洲裔美国英语:结构、历史和使用》等。
译者简介:郭嘉,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现为天津市语言学会会员、入选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三梯队。曾翻译了国际著名学者戴维?克里斯特尔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濒危语言:未来蓝图”会议上的主题发言“Endangered Language: What should we do now?”等多篇论文,并翻译出版《怎样学习》、《印象派艺术家与后印象派艺术家》等5部著作。
阿错,藏族,语言学博士、藏传佛教雕塑艺人、作家,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从事汉藏语比较、语言接触研究,兼及语言哲学和哲学认识论研究;指导比较语言学和少数民族语言学方向硕士研究生。主要学术成果:《倒话研究》(2004)、《藏、汉语言在“倒话”中的混合及语言深度接触研究》(2003)、《藏语和阿尔泰语在语法系统上的相似性》(2006)等,主持或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
目录
前言
致谢
1 绪论
1.1 共同语即全体内化语
1.2 皮钦语、克里奥尔语和柯因内语
1.3 语言的演化
1.4 把语言看作物种
1.5 何为语言生态学?
2 克里奥尔语发展的创始人原则
2.1 引言
2.2 克里奥尔语的发展:各殖民地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2.2.1 克里奥尔语发展研究方法概览
2.2.2 克里奥尔语的柯因内词源语言
2.2.3 正常的、未中断的语言传递和克里奥尔语的发展
2.2.4 自耕农场后期及各种不同的下层方言化阶段
2.2.5 从词源语言到克里奥尔语的连续性
2.2.6 特征选择的多样性
2.2.7 小结
2.3 创始人原则的证据
2.3.1 族裔的视角
2.3.2 结构的视角
2.4 结语
3 美式英语的发展:引入接触因素,摒弃社会偏见
3.1 引言
3.2 为什么美式白人日常英语不是克里奧尔语?
3.3 非洲裔美式英语的发展
3.3.1 对文献的评论
3.3.2 历史的启发:特征竞争假说
3.4 美式白人日常英语的发展:克里奥尔语的视角
3.5 结语
4 英语的正统与非正统分支
4.1 引言
4.2 带有欺骗性的命名传统
4.3 语言的接触是如何被忽视的
4.4 英格兰英语的发展历程:底层语影响何时起作用?
4.5 族裔生态的重要性
4.6 相互可懂度及英语的语言接触史
4.7 强调相互可懂度的代价
4.8 结语
5 克里奥尔语发展的研究对发生语言学的影响
5.1 前言
5.2 克里奥尔语的发展中值得注意的一些事实
5.2.1 克里奥尔语并不比其他语言发展得更快
5.2.2 克里奧尔语并非由儿童创造
5.2.3 克里奧尔语并非源于标准变体
5.2.4 克里奧尔语及类似语言的一些特征源于底层语
5.2.5 词源语言在克里奧尔语的结构特征选择中并非唯一但十分重要的作用
5.2.6 克里奥尔语的发展无需特殊理论来阐释
5.2.7 克里奥尔语和其他日常语一样都历经竞争一选择过程
5.2.8 创始人原则阐释了克里奥尔语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
5.3 生态和语言演化
5.4 “克里奥尔化”是一个社会过程
5.5 接触在英语和法语历史上的作用
5.6 语言作为物种:变化的意义
5.7 一些结语
6 语言的接触、演化以及消亡一一生态学的影响
6.1 引言
6.2 作为物种的语言
6.3 语言的生态环境
6.3.1 物种外部生态的阐释:族裔的视角
6.3.2 物种内部生态的阐释
6.3.3 另一种物种外部生态的阐释:结构的视角
6.4 结语:历史是如何重演的
7 非洲古今人口迁移及其对语言学地貌的影响
7.1 前言
7.1.1 语言接触的多种结果
7.1.2 本章对现存文献的补充
7.1.3 在社会生态学中引入时间维度
7.1.4 源于克里奧尔语的方法
7.2 欧洲殖民的语言学影响
7.2.1 非洲的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
7.2.2 新的“地道”欧洲日常语
7.2.3 本土化的欧洲语言变体
7.2.4 为大多数人和殖民者服务的本土通用语
7.2.5 其他本土程度较低的接触语言
7.2.6 短暂的过渡
7.2.7 欧洲殖民化:语言学角度的评估
7.3 非洲前殖民地时期的人口迁移和语言接触
7.3.1 尼罗河流域人口的向南迁移
7.3.2 非洲的阿拉伯殖民化
7.4 前殖民时期黑人人口分布所带来的语言学影响
7.4.1 背景
7.4.2 非洲中部和南部的班图殖民化
7.4.3 地方自治主义和语言演化的相关性
7.5 结语:生态的分化作用
8 结论:整体蓝图
8.1 根据群体遗传视角从克里奥尔语考察语言演化
8.2 语言演化中的语言活力和语言濒危
8.3 语言演化中的关键生态因素:融合和隔离
8.4 殖民方式和语言演化
8.5 总结
参考文献
人名对照与索引
主题索引(兼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译后记
精彩书摘
《语言演化生态学(修订译本)(汉译名著本16)》:
这种生态变化,包括词源语言重构过程中互相竞争的系统之间的差异,也解释了各种克里奥尔语间的结构变化。越来越多关于语码混合的证据表明,克里奥尔语表明语言之间的渗透程度比语言学界通常认为的要多。那些关于语码混合以及手语的文献表明,在多种族裔混杂的环境中,相对于语言或方言彼此间的界限,说话者更关心交际本身,并采用各种可能的方式进行沟通。语码混合,或者更普遍的说法,语言或是方言的接触,在平常的语言演化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比历史语言学和发生语言学所认识到的还要多。
竞争和选择(competition—and—selection)模型使我们能够更多地讨论语言演化的另一个方面,即在一个特定的言语社区中,一种语言的兴盛还是衰落是否是与其他语言竞争的结果。在第6章中,我跨越过去2000年的历史,调查了世界上一些语言的命运,重点考察了若干影响语言活力的生态因素。我指出在族裔层面上,对某些语言的无意识地采用或拒绝,与个体说话者对语言特征进行选择(这种选择促成了语言物种的形成)是同时发生的。这些选择并不是自始至终厚此薄彼。比如说,罗曼语的发展反映了两个事实:(1)在现今的罗曼语系国家,俗拉丁语(Vulgar Latin)比凯尔特语更加流行;(2)同时,俗拉丁语受到凯尔特语底层特征的影响,后来还受到法国的法兰克语(一种日耳曼语变体)以及伊比利亚阿拉伯语的影响(Posner 1996)。的确,俗拉丁语的胜利是一场得不偿失的“皮洛士的胜利”(pyrrhic victory),它在战胜其他语言竞争对手的同时也被它们一路修改。
对这类演化的理解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在今天的环境下,罗曼语所经历的改变,和在欧洲之外,与之交际的其他语言所经历的变化并无二致。比如,如今业已重构的新大陆法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的变体在消耗美洲原住民语言时自身也被本土化。这一事实,与欧洲的俗拉丁语与凯尔特语之间的接触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可以说历史在重演。
……
《语言的生物起源与传播》 引言 语言,作为人类独有的复杂交流系统,其起源与演化一直是科学界和哲学界探讨的焦点。我们如何从简单的肢体语言和原始音响发展出如今丰富多样的口语、书面语,甚至更抽象的符号系统?语言的传播又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间蔓延,并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语言的生物起源与传播》一书,将深入探究这些 fundamental 问题,从生物学、演化论、认知科学以及社会学等多个维度,为读者呈现一幅宏大而细致的语言发展图景。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语言的分类或语法规则,而是追溯语言的深层根源,揭示其在人类生存与繁衍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它如何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与人类的生物特质紧密耦合,共同塑造了我们独特的认知能力和社群结构。 第一部分:语言的生物基础——从个体到物种 语言并非凭空出现,它的基础深深植根于人类的生物体。本部分将首先聚焦于语言产生所必需的生理结构。我们将详细考察人类在发声器官方面的独特演化,包括喉部下降、声道结构的变化以及口腔和舌头的精细运动能力,这些都是产生复杂语音的基础。呼吸系统的控制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神经通路,如何使我们能够进行有节奏、有控制的长时间发声,也将是讨论的重点。 然而,语言的生物基础远不止于发声器官。本书将着重阐述语言认知能力在神经科学层面的基础。大脑中负责语言处理的特定区域,如布罗卡区和韦尼克区,是如何演化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这些连接的塑料性(plasticity),如何在个体学习和群体传承中发挥作用?我们将审视动物行为学中的一些重要发现,例如灵长类动物的沟通方式,以及它们在理解和产生符号方面所表现出的局限性,以此来突出人类语言的独特性和演化上的飞跃。 进一步,本书将深入探讨基因在语言能力中的作用。尽管不存在“语言基因”的简单概念,但一些基因突变或表达的差异,无疑为语言的产生提供了潜在的生物学基础。我们将考察与语音感知、声音记忆、语法处理以及社会学习相关的基因,并讨论它们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如何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语言能力的出现。这部分内容将强调,语言的出现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人类整体生物演化的一部分,是我们的基因、生理和神经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部分:语言的演化动力——自然选择与社会选择 一旦语言的生物基础具备,其演化便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由多种动力驱动。自然选择在早期阶段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能够更有效地交流捕食信息、躲避危险信号或协调群体活动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和繁衍。语言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传递工具,能够极大地提高个体在群体中的适应度,从而受到自然选择的青睐。 然而,随着语言的复杂化,社会选择的力量变得愈发重要。在日益庞大和复杂的社会群体中,语言成为了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划分群体成员、表达情感、协商合作以及解决冲突的关键。那些拥有更精妙语言能力、更擅长说服他人、更能融入社群的个体,更容易获得社会资源和支持。本书将探讨“社交大脑假说”(Social Brain Hypothesis)如何解释语言的演化,即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个体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和社交互动变得更加复杂,这反过来促进了大脑,特别是与语言相关的脑区的发展。 本书还将分析语言的“军备竞赛”模型。在群体内部,个体为了获得优势,可能会不断地发展更复杂、更具吸引力或更具欺骗性的语言策略。这种“军备竞赛”驱动着语言的不断创新和演化,导致了词汇的丰富、语法的精细以及叙事能力的增强。此外,我们还将讨论语言的“性选择”假说,即语言能力可能被视为一种展示个体健康、智力和创造力的信号,从而在求偶过程中占据优势。 第三部分:语言的传播与多样性——从部落到全球 语言的出现并非终点,其传播与扩散是塑造人类文明的关键。本书将审视语言如何在地理上和人口上进行传播。早期人类的迁徙,例如走出非洲,将不同的语言带到了世界各地。地理隔离,如山脉、河流和海洋,可能导致语言的分化,形成不同的方言和语系。而交通便利、贸易往来和人口流动,则促进了语言的融合、借用甚至主导语言的出现。 文化因素在语言传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一个强大的文明或技术出现时,其语言往往会随之传播。例如,拉丁语在中世纪欧洲的传播,以及现代英语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使用,都是文化和经济影响力驱动语言传播的典型案例。本书将分析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中的各种现象,如借词(loanwords)、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和克里奥尔语(creole languages)的形成,这些都生动地展示了语言在互动与融合中的动态过程。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语言多样性的根源。为何世界上存在数千种不同的语言?地理隔离、社会隔阂、历史事件以及文化认同,都对语言的多样性产生了深远影响。语言多样性不仅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也承载着独特的认知框架和世界观。本书将强调保护语言多样性的重要性,因为每一种语言的消失,都可能意味着一种独特的知识体系和思考方式的永久损失。 第四部分:语言的认知与文化——语言如何塑造我们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我们思维、认知和理解世界的基石。本部分将深入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回顾“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及其修正观点,探讨语言的结构和词汇是否会影响我们对现实的感知、分类和推理能力。例如,不同语言在颜色、时间、空间以及因果关系上的表达方式,是否会塑造我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本书还将分析语言在记忆、学习和问题解决中的作用。语言使我们能够编码、存储和检索更复杂的信息,促进了符号思维和抽象推理的发展。通过语言,我们可以有效地传递知识、经验和技能,从而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叙事能力,作为一种高度复杂的语言运用,如何帮助我们构建个人身份、理解社会规范以及传承文化遗产,也将是讨论的重点。 最后,本书将审视语言在塑造文化和社会结构中的作用。语言是文化得以传承、交流和发展的载体。文学、艺术、宗教、法律以及科学,都离不开语言的支撑。社会身份的认同,群体归属感的建立,以及权力关系的维持,都与语言的使用和掌握息息相关。通过分析不同社群的语言习惯、语用规则以及沟通模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和内在逻辑。 结论 《语言的生物起源与传播》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理解语言这一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从生物学上的生理基础,到演化上的动力机制,再到传播中的多样性,最后到其对认知和文化的深刻影响,本书勾勒出一幅语言如何成为人类生存、发展和创造力的核心驱动力的画卷。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作为语言使用者,如何被语言塑造,又如何通过语言塑造世界,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语言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