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不死法则

创业不死法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诚 著
图书标签:
  • 创业
  • 商业模式
  • 生存法则
  • 风险管理
  • 创新
  • 实战经验
  • 创业故事
  • 企业管理
  • 个人成长
  • 逆境求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734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9683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盛衰之间有无不死法则?

张旭豪、宿华、周航、陈年、李国庆、韩坤、杨浩涌、孟兵、张荣耀、龙伟,多位出生入死的中国创客,现身说法给出答案。

◎真伪需求、胡乱烧钱、团队内讧、错失风口、产品糟糕、竞争惨烈、资本博弈、政策风险、战略失误、创始人放弃,如何避免创业十大陷阱,向死求生?

◎如何绕开创业陷阱?如何辨别真伪需求?如何避免创始团队内讧?

从创业的不死到成功,到底还有多远的距离?

财经双语主持人历时三年苦苦追问,为创业指出更明晰的路径。


  

内容简介

  

相比“成功”,“不死”是一个创客更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国内进入创业的繁盛期,大众创业的高歌猛进,使创业泡沫日益膨胀,而真伪需求、胡乱烧钱、团队内讧、错失风口、产品糟糕、竞争惨烈、资本博弈、政策风险、战略失误、创始人放弃,这创业路上的十大陷阱,也让许多创客功亏一篑。创业路上到底有无不死法则?创客们如何规避风险、绕开陷阱,让自己的企业可以屹立不倒?

《艾问人物》创始人、财经双语主持人艾诚对话中国创业者中身经百战的资深创客,包括凡客诚品创始人陈年,李国庆,一下科技创始人韩坤,赶集网创始人、瓜子二手车直卖网CEO杨浩涌,西少爷创始人孟兵,易到创始人周航,大众点评联合创始人龙伟,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快手创始人宿华,e袋洗创始人张荣耀,探求创业路上的不死法则,为创业者建言,指导创业者实战,给创业者启示。

失败不一定是坏事,也没有什么可耻的,如果创业者和后来者能从创业的失败案例中总结教训、获得启发,创业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很多。人是为着成功、胜利来面对失败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本书对创业失败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总结与分析。

向死求生是一种对生命的态度,也是运营企业时的必需之举。


  

作者简介

艾诚,财经双语主持人,赛富亚洲投资合伙人,新媒体《艾问人物》创始人,著有《创业的常识》《奋斗是一种信仰》。曾任中央电视台驻纽约财经评论员、世界银行国际金融总公司投资顾问。毕业于哈佛大学,2016年当选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亚洲影响力人物,热衷公益和传媒政策研究。

艾问传媒(iAsk Media)是记录时代人物的全媒体平台。每年记录近千名创业者、投资人、企业家,并以电视、广播、杂志、网站、视频、音频、图书、会议、榜单等多层次产品链,传播创新精神,探索创富法则,已出品《艾问·每日人物》《艾问·*级人物》《艾问·人物榜单》《艾问·环球知行》。


精彩书评

  

对创业者来说,失败就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这实在是一件让人遗憾但却毫不可耻的事情,它们会与商业中那些伟大的创新和冒险一同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燃烧在企业家内心的那颗不甘平庸的勃勃野心,在一次次地颠覆陈旧的秩序,掀起商业上的巨浪与革命。

——财经作家吴晓波

死亡意味着重生。想象一下自然界,想象一下群体,想象一下个体,想象一下每个细胞,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你应该干什么呢?你应该在组织构架上花工夫,让它形成试错单元和试错机制。

——科学家王俊

感谢艾诚记录时代人物,探索不死法则。我认为心若不死,必有未来!千万不要以一个人的现在去判断他的未来,除非他心已死。

——新东方集团董事长俞敏洪

创业失败的多,成功的少,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创业成功,尤其是在早期,*重要的其实就是活下去。研究创业成功的书很多,但研究失败的却很少。艾诚的新书《创业不死法则》大概是*个系统地研究当下创业失败的书。其中所见,对所有创业者来说,都是值得认真研读的。

——赛富亚洲创始合伙人阎焱

真正的创业,其根本是创造价值,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企业便会基业长青。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此即“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也。相信每一位读过《创业不死法则》的人,都会有启示与收获。

——清华控股董事长徐井宏

企业的新生和死亡是正常现象,优胜劣汰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一个常态。《创业不死法则》沿着创业的关键环节展示了众多案例。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有益于提高成功概率。

——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项兵

我送给艾诚这本书一副对联:死生非由命,艾问刨根问底找出真活法儿;聚散终有时,竞争决胜千里须要政清商亲。

——地产思想家冯仑

创业推动社会进步,乃人世间*难的事,可谓九死一生。艾诚小师妹用数年时间,遍访典型人物,归纳其经验,总结其教训成此一书,实乃善举也,特隆重推荐。

——拉卡拉集团董事长孙陶然

创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大成,一种是死。大成的标准是企业创造了一个颠覆性创新的商业生态,并处于统治地位。不死的法则有三,一是有信仰,二是随时应变,三是用技术创新进行颠覆。欲知其法,必读《创业不死法则》。

——科大讯飞执行总裁胡郁

推荐阅读艾诚的《创业不死法则》,西门子170多年的生存经验说明:一家新兴企业若想不死,就要抓住企业快速扩张的时机和速度;一家成熟企业若想快速发展,需要技术壁垒、商业模式和垄断市场。

——西门子首席科学家VolkerTresp博士


  

目录

推荐序1 在商业的烂泥地中修炼明亮的人性 // VII

推荐序2 为什么说死亡是企业的宿命 // XIII

自 序 黑天鹅时代,没有不死法则,只有向死而生 // XVII

第一章 真伪需求之争

致命败局:伪需求的陷阱 // 003

O2O:创业死亡集中营 // 003

为“空椅子”创造需求的商业传承 // 005

判断真伪需求的关键要素 // 007

真需求与伪需求的动态演变 // 010

小众需求的大而化之 // 012

平民经济不能横扫天下 // 012

低频消费很难成就独角兽公司 // 013

“真”需要嫁接商业的千山万水 // 015

需求=需要+商业逻辑 // 015

真需求如何活下去 // 017

快问快答·真伪需求之争 // 022

第二章 烧钱之争

“烧钱”的政治经济学 // 027

互联网企业的烧钱基因 // 027

烧钱之殇 // 031

规模与盈利哪个更重要 // 036

寒冬时节的投资者偏好:盈利 // 036

规模至上的摇摆 // 037

烧钱是外因,商业逻辑才是内因 // 042

回归常识:商业模式 // 042

融到钱怎么烧 // 048

快问快答·烧钱之争 // 050

第三章 团队内讧之争

中国式合伙人的内伤 // 055

家族式内乱 // 056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 058

罅隙之源 // 063

股权之争 // 064

愿景没有达成共识 // 065

建好制度的防火墙 // 068

合伙创业的关键是股权分配 // 069

情商与规则:以江湖的方式开始,以商业的方式结束 // 075

情商关乎妥协 // 078

合理的退出机制 // 080

快问快答·团队内讧之争 // 082

第四章 风口之争

创业最大的坑是风口? // 087

风口只是客观存在 // 087

掉进风口的坑里 // 088

通向风口的赛道总是人满为患 // 091

风口容易滋生的负能量 // 091

基因的失败 // 094

回归商业的本质 // 094

迭代,迭代,迭代 // 100

风向变了,你还站在原地 // 100

迭代试错,小步快跑 // 102

抓住时代的风口  // 106

未来的风往何处吹? // 106

如何洞悉行业细分的风口 // 108

快问快答·风口之争 // 111

第五章 产品之争

产品为王 // 117

大起又大落 // 117

颠覆与常识 // 120

成功者的窘境 // 124

成功路径依赖症 // 124

技术至上主义者的困惑 // 126

守住护城河,抓住顺势优势 // 128

工匠精神 // 131

精益求精 // 131

洞悉人性 // 134

快问快答·产品之争 // 138

第六章 竞争生态之争

赢者通吃的时代精神 // 143

江湖交锋从未间断 // 143

从相杀到相爱 // 145

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 149

锋利的价格战 // 149

回归价值战 // 151

产业转折点 // 154

互联网的下半场 // 154

回归理性 // 155

一统天下与小而美:各有各的活法 // 157

大赢家的灰度理论 // 157

老二的活法 // 159

小而美的活法 // 162

快问快答·竞争生态之争 // 164

第七章 资本博弈之争

资本:天使、鞭子还是门口的野蛮人 // 171

野蛮人与鞭子 // 171

资本无疆 // 175

友谊的船翻到哪个阴沟 // 176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 179

公司到底是谁的 // 183

“亲生父母论”与“市场契约论”的博弈 // 183

创业初期把牢企业控制权 // 184IV V

碰撞与融合 // 188

创业者的强势 // 188

选择合适的投资者 // 190

被资本驾驭的商界,共识和分歧的博弈 // 193

快问快答·资本博弈之争 // 195

第八章 政策之争

顺势者赢 // 201

弱势的创业者和强势的政策 // 201

政策事关企业生死 // 206

远离政策的底线 // 210

拒绝“黄赌毒” // 212

影响稳定者“亡” // 215

远离法律底线 // 218

政策擦边球怎么打 // 219

曲线救国,规避风险 // 221

优化政商关系,做政策建设者 // 224

快问快答·政策之争 // 227

第九章 战略之争

一个创业者的战略修养 // 233

迷茫者酷6 与视频新贵一下科技 // 233

选择与取舍 // 234

有竞争力的市场地位 // 238

顺应趋势 // 238

小咖秀的大爆发 // 241

惊艳的产品 // 242

协同效应 // 243

互联网时代的生态链偏执 // 243

生态链的长与短 // 246

战略投资的冰与火 // 250

战略话语权 // 250

资本恰到好处的晕轮效应 // 252

快问快答·战略之争 // 255

第十章 创始人之争

创业最大的梗——创业者不玩了 // 261

消失的网际快车 // 261

压力之下的溃败 // 264

喝下“剩者为王”这碗鸡汤 // 266

成功就是死得慢 // 271

屡败屡创的创业者,或许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 273

中国最成功的“失败者” // 273

企业可以死,创业不能亡 // 276

快问快答·创始人之争 // 278

附 录 // 283


精彩书摘

罅隙之源

移动互联时代,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罅隙一旦产生就可能无法弥合。

因“分手”闹得沸沸扬扬且几败俱伤的,又何止西少爷一家?创业大潮有多澎湃,团队内讧事件就有多“热闹”!远的不说,拉勾网、泡面吧、理大师……创业团队分道扬镳,甚至对簿公堂的情况频频发生。

身处现代社会,两件需要合伙的事情最难搞定,一是寻找生活中的伴侣,二是寻找创业合伙人。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征婚交友平台和招聘网站的火热,恰恰证明了这种人们心照不宣的窘境。现代人对于“嫁人等于二次投胎”的传统思维已经羞于启齿,却对寻找创业合伙人之难毫不掩饰,有创业者甚至大呼:比起找对象,找到合适的创业合伙人简直难100倍!

身为创业大潮中的一员,笔者颇为赞同孟兵那句“创业有时是非理性的”。没有丝毫顾忌、没有几分敢拼鲁莽、没有些许不计后果,任何人都无法创业,不是市场机遇稍纵即逝,就是创意想法被忙碌的生活碾压得一无是处。但创业的“非理性”,又不能是纯粹的感性释放,而是需要在理性的指引下,最大限度地激发自己和团队的创意和潜能。诚然,团队合作是否合适,只有一起经历风雨之后才能得出结论。一切结局,最后被证明的种种不合适,往往在决定

合伙创业之初就有了端倪。在和孟兵的交谈中,他屡次提到创业之初,难以找到合伙人,“考虑得不是非常全面”——只考虑和罗高景、宋鑫是西安交通大学的校友,后者的工作履历也仅仅证明其是同龄中的佼佼者,在了解不够的情况下创办了西少爷。

把脉中国式合伙人的内伤,总能看出从和到不和的表象之下,隐藏着几个难以疏通的“郁结”。它们潜伏在创业路上,如同定时炸弹。

股权之争

创业维艰,孟兵经常加班至深夜。在接受艾问采访的前一天依旧如此,采访间隙以咖啡提神。在不擅情感流露的孟兵看来,宋鑫“不能对合伙人负责是当时的核心矛盾”。在公司初创时期,孟兵和罗高景几乎每天熬夜通宵写代码、赶方案,宋鑫则以自己不会写代码为由,经常炒股,熬夜看小说、打游戏。罗高景称“基本上是我们俩养着他一个人”。而孟兵更是“怒其不争”:“三个人合伙创业, 我们都搭上了自己的前途,每天用尽所有精力……你每天看电视、打网游,怎么能够对你的合伙人负责?”

合伙创业等于上了同一条“贼船”,团队成员是绑在同一条绳上的蚂蚱,大家的劲儿要往一处使,每个人都要对企业、创业伙伴负责。某种意义上,合伙创业与婚姻有相似之处,从此之后,你不再是纯粹而任性的你,而是团队和家庭中的一员。你的身体、你的时间,都不再完全属于自己。就算你在此之前再放纵不羁爱自由,也要收敛锋芒,学着并学会洗手做羹汤。你别无选择,只因你做了选择。

在创业的高压稀薄的氛围中,每个人都心力交瘁,一旦有人分心,或者不够竭尽所能,便可能引发其他合伙人的指责和怨恨。

各执一词的争论又何止西少爷一家?在另一个著名的“理大师”内讧中,联合创始人薛镝称自己为理大师付出许多,一手组建市场部,做媒体推广不遗余力,而另一端的CEO薛希鹏则称薛镝不能胜任工作,在调换岗位后亦不能完成KPI(关键绩效指标)……

在很多人看来,西少爷内讧源于股权之争。的确,孟兵与宋鑫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就在于一次投资细节商讨中。

2014年5月,孟兵以便于公司管理决策为由,在拟好的合同中提出增加3倍投票权,让宋鑫感到权力被削减。在僵持阶段,三人认为宋鑫办事不力致公司发展缓慢,提出4倍回报的方案,以27万元加2%的股份回购宋鑫30%的股份,但此时“西少爷”估值已达4000万元,宋鑫认为其有权要得1000万元。双方纷争不下时,天使投资的注入,给宋鑫壮了胆,他选择了另起炉灶。

很多时候,在钱面前,人性的本质显露无遗。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真假之别。但真与假,又往往因为双方各执一词,难以区分。但凡纠纷,一定会引发“罗生门”,西少爷内讧也不例外。在媒体报道上,大多是关于宋鑫对孟兵“捐款50万元跑路”的“骗子”指责,还有自己被无情地扫地出门的遭遇。

不可否认,在创业之初,合伙人的矛盾焦点往往围绕着股权。而股权是死的,人是活的,隐藏在股权“冰山”之下,往往又是更深层次的东西。正因为如此,内斗的主角都觉得自己很冤枉。

真正的事实可能是,大家真的都挺冤的。你看,我跟你谈情,你却跟我谈钱!

愿景没有达成共识

很多时候,人与人的矛盾之所以难以调和,并非源于经济纠葛,而是价值观的不同。你的点头是yes(是),我的点头是no(不),如何调和?于创业而言也是如此。对创业公司来说,任何创始人团队的搭建在选择合适的人选之初,就都需要把对价值观、认同感、参与感等的考核放在最前面。

创业是一群人的狂欢,为了完成同一个梦想走到一起。大家的信仰趋同,对企业的愿景一致,才能让事业走得更远。

对于西少爷团队内讧的原因,财经作家吴晓波直指核心:“最大的问题是大家对愿景没有达成共识,因为商业本身面对不确定性的挑战,一旦团队里的人对公司未来的愿景没有达成共识,就会产生矛盾。”

创业合伙人之间的矛盾肯定并非一两次事件引发的,而是大家对于创业思路和未来规划不完全一致,才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伏笔。

尽管孟兵一再在采访中表示创业之初“自己是老大,却不好意思多要股份”,显得过于感性,但从日后的行事来看,孟兵和罗高景显然是将西少爷作为毕生的事业来经营的。他向笔者坦陈:“我基本上所有的时间都在工作,是一个工作狂。除了晚上睡觉,只要一睁眼肯定就是公司的事,我从来不去看电视、看小说、炒股。因为我认为把时间投入到我所做的、所选择的这件事情上回报率最高。”

在竞争激烈的创业时代,苦行僧似的孟兵是标准的创业者形象, 除了创业没有自己的生活,这种非正常状态恰恰是中国创业者最正常的状态。对于西少爷之后要走的路,孟兵的一番话暴露了他的野心——把肉夹馍分享给世界:“西少爷的‘西’意为‘源自西安, 朝向西方’,我们最初就希望做一个国际品牌。也许500 年后回头看,我们就像那些走丝绸之路的人一样。分享是我们公司最重要的理念。”

即使在网上备受质疑和攻击,孟兵也没有太过在意。在和笔者的沟通中,他不止一次强调:“我更多追求的是自己的梦想。”

反观宋鑫,其志向则不一定在此。他被孟兵和罗高景当作懒惰和坐享其成的消极行为,如“看电视”“打游戏”“炒股”,对每个上班族来说,都是再普通不过的。证据之一就是,面对昔日队友的指责,宋鑫面对媒体表现出自己的受伤和无奈:“没想到会把这些小事记在心上,并耿耿于怀至此。”

在孟兵看来可以上升到衡量责任感的“大事”,在宋鑫眼中却是鸡毛蒜皮不值一提的“小事”,双方的标准不一致。或许,在宋鑫看来,创业就是就业的另一种状态,创业诚可贵,自己的生活也要兼顾。

与孟兵相比,宋鑫性格中感性的成分可能更浓一些。一边是孟兵觉得宋鑫对于公司业务发展没有带来实际帮助,另一边是宋鑫觉得自己尽了力却没有获得应有的认同,合伙人之间的矛盾在一天天的工作中不断升级。随着西少爷的不断发展壮大,股权、控制权、钱,这些赤裸裸直戳人性欲望的字眼也更加摆在了当初结义创业的朋友面前。对于西少爷来说,宋鑫与孟兵终有一个人要离开。当宋鑫成为离开的那个人时,他很受伤:“我真是没想到我的创业兄弟为了利益,将我逼得那么惨。”

在《喜剧之王》中,周星驰饰演的尹天仇曾无奈地说:“如果你一定要说我是跑龙套的,请不要加一个‘死’字。”这句话,极其适合创业企业的联合创始人角色:创始人名正言顺,就像孟兵被各路媒体宣扬成移动互联网创业代言人;其他员工没有心理压力,毕竟自己只是跑龙套的员工一枚;最敏感的角色当属联合创始人,既不是跑龙套的,也不是领衔主演!

联合创始人的角色为何如此敏感?没有的话,团队不完整;实力稍弱,显得很没用;要是太强,团队稳定性又深受威胁。

一切没有对错,只有是否和谐。


前言/序言

推荐序1

在商业的烂泥地中修炼明亮的人性

财经作家 吴晓波

艾诚从我们初识,总是穿着一袭小红裙,标志性的。我跟她开玩笑,“财经论坛一点红,你是不是打算把小红裙穿成一种颜值经济?”她用标志性的笑容回应:“这不仅是条裙子,这是信仰啊——醒目而活、使命而生。”

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艾诚有偏执的性格,穿裙子是这样,做顶级人物访谈也是一样,一个《艾问人物》,垂直打穿了一个人物媒体品类,追着全球的时代人物,而且问的问题,直击创新精神、创富法则。

她问,什么是企业的生死?创业有没有不死法则?问了一年,就成了一本书。她让我作序,我说,没有不死法则,大多数的创业都会死的。

“商业就其本质而言,终究是一个关于幸存者的游戏。”十七年前我写《大败局》,千帆过尽皆不是,悟到了这个道理。写《激荡三十年》时,我去中关村管委会做调研,翻出1988年的纳税百强名单,与2008年的相比,九成企业都已不复存在。

战后20年,有人做过统计,创业超过5年的企业生存率不到20 %。即便是在经济体系高度成熟的今天,这个数字也还远远不到40%,能存活超过50年的,更是不足2%。这意味着,你穿越到50年前,随机找100家美国企业,再回到现在,能看到的只有1家而已。1994年,詹姆斯·柯林 斯和 杰里·波勒斯合著《基业长青》,他 们对18个卓越非凡、长盛不衰的公司作了深入的研究后,提炼出11条标准。《基业长青 》卖出了数百万册,二十年后,这18家企业战后20年,有人做过统计,创业超过5年的企业生存率不到20%。即便是在经济体系高度成熟的今天,这个数字也还远远不到40%,能存活超过50年的,更是不足2%,这意味着,你穿越到50年前,随机找100家美国企业,再回到现在, 能看到的只有1家而已。

1 994年,詹姆斯·柯林斯和杰里·波勒斯合著《基业长青》,他 们对18个卓越非凡、长 盛不衰的公司作了深入的研究后,提炼出11条标准。《基业长青 》卖出了数百万册,二十年后,这18家企业有一半陷入了困局 。

生死是一种代谢,无论是从物理学还是生物学的角度,都是如此。

对创业者来说,失败就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这实在是一件让人遗憾但却毫不可耻的事情,它们会与商业中那些伟大的创新和冒险一同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燃烧在企业家内心的那颗不甘平庸的勃勃野心,在一次次地颠覆着陈旧的秩序,掀起商业上的巨浪与革命。

会死才会性感。

自从看完《速度与激情8 》之后,我就决定再也不看它的续集了, 因为范·迪塞尔从任何地 方摔下来,无论是美人床榻、雪山悬崖、极 速跑车还是飞机上,都是不会死的。他不死,悬念也就消失了。

有一次去京都,王石推荐说,一定要去一家公园后面的豆腐店吃一次。我去了,窄小的木梯,墙上贴满了相扑横纲们的照片。四百多年了,一姓相传,一锅豆腐,从无二店。去过一次,我不会再去。这是行为艺术,而不是现代商业精神。它没有扩张、没有跨文化、没有现代性,它不死,只是因为它拒绝成长。

任何一个创业,都是向死而生的过程。在中国,创业者的成功率只有3%,两个创业者在一起,叫同病相怜;三个创业者在一起,叫抱团取暖;N个创业者在一起,叫失败者联盟。

创业者从第一天起,就明白,死亡是必然的。唯有这样,创业才是性感的,商业才是性感的。所以,我不相信有不死法则,我不相信,有百年企业。

艾诚的书名叫《创业不死法则》,她让我和王俊写序。我们好像都是来踢馆的,一个从财经作家的角度,一个从生物科学家的角度,但没人有勇气从创业者和企业家的角度,因为太残酷。

不过,这真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艾诚的设问,得到了很多开放式的回答,他们均来自创业和投资的一线,从创业者到投资人——如果说前者的疯狂很血性,那么后者就是理性的疯狂者。

有人反对“木桶理论”,认为创业就是把一块木板做大做高,我是很不以为然的。读读这本书吧,那些受访者会告诉你,从真伪需求、胡乱烧钱、团队内讧、竞争惨烈、产品糟糕、资本博弈,到错失风口、政策风险、创始人放弃、战略失误等等,每一道坎儿都会让人摔得鼻青脸肿,每一个坑都可能让你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我热爱所有的创业者。如果说,这个国家在商业上还有什么值得迷恋的,大概就是每年数以百万计不怕死的创业者。

艾诚是,我也是,打开这本书的你也是。

创业其实不复杂——找一个你喜欢且只有你擅长的事情,把它做出来,让市场证明正确与缺陷,在不断的试错和调整中,走向盈利线。不问生死,只求成长。在激情中保持节制,在商业的烂泥地中修炼明亮的人性。

我想再次感谢艾诚,她的提问让我有幸认真回顾了曾经的《大败局》和思考现在的《创业不死法则》。

推荐序2

为什么说死亡是企业的宿命

碳云智能科技创始人 王俊

我是一名生物科学家,一直在用科研和企业的方式探索“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我是谁”这三个终极哲学问题。艾诚邀请我回答“创业如何不死”,然而,死亡从来就是企业的宿命。

马云曾经意气风发地说,要把阿里巴巴做成102岁的企业。对于企业来说,100年的确很了不起。企业也好,人也好,最美好的愿望莫过于活过百岁。但是在中国有多少企业能够真正地活过百年呢?全球又有多少企业能够活过百年?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有人说创业是九死一生的过程。企业为什么会死亡呢?我想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一下。

首先,死亡的起因是因为未来的不可预测性和未来变化方向的不可设计性。我们在100年前想不到智能手机的普及,正如恐龙在地球上笑傲了一亿六千万年,想不到会遇上冰河世纪。

五年前,我们研究过孩子的自闭症和父母遗传基因之间是否有关系,在美国找了10对双胞胎自闭症的家庭,给孩子和父母做了全套基因组检测。每个孩子大约产生了60~100 个新的基因突变,随着父母的年龄增加一岁,孩子基因的突变就多一个。这些基因突变的位置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一堆一堆出现在大脑发育的地方。也就是说,父母年龄增长,孩子患自闭症的概率就会增加。但是中国也有句古话说,父亲岁数越大,孩子越聪明。这也是有道理的,是基因突变的另一种表现。聪明和自闭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面,你不知道上帝是怎么扔的,扔到正面就聪明了,扔到反面就自闭了,扔到中间可能又自闭又聪明。

所以几乎每一个人类演化的基石背后,都有一大堆失败的试错。那些自闭症、白化病、玻璃人的孩子们,其实是人类整个群体在往前走的时候试错的代价。这个事情听起来很难接受,为什么要让这群无辜的孩子用生命承受群体进步的代价? 但是只有这样,群体才能进步。

细胞为什么要死亡?在我们身上大概有数万亿个细胞,每天有无数的细胞新生,无数的细胞死去。肿瘤细胞是什么呢? 生物程序的错误变化,是不死的细胞。如果肿瘤细胞不死,越长越多,最后只能是人体死亡。

个体为什么要死亡? 虽然听起来也很难受,但如果个体不死亡,这套不变的基因程序,就会不断消耗资源,不给整个群体向前发展的机会。跳出个体,种群也是这样。恐龙为什么会灭亡? 智人到现在才10万年,人和黑猩猩的分化才600万年,但恐龙统治了这个世界一亿六千万年,为什么恐龙突然间没了? 那个时候,恐龙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极其高端、复杂的系统,根本不具备改变自身、适应剧烈环境变化的可能性。任何一个剧烈的环境变化,都会导致它的灭亡。反而是最微弱的微生物,活了这么多年,直到今天还存在。

整个生物界就是这样,细胞的更替成就了个体的延续,个体的死亡成就了种群的延续,种群的灭亡成就了自然的延续。如果你认同这个观点,当你重新看个体的死亡,看企业的灭亡,看如何在企业内部做更替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视角。现在企业的商业模式挺好,不代表以后会好,因为未来一定会变,但会变成什么样我们根本不知道。

以前,我一直想建立那个巨大精巧的恐龙,用一个精妙的体系来管理几千人,设计清晰的制度,做复杂的KPI 模型。这是错误的,我是一个生物学家,怎么能用违背自然的方式运营企业? 即使是最精妙的设计,都跟不上未来任何的变化。当一个不可预知的变化到来的时候,你会在一夜之间崩溃,就像恐龙在一夜之间灭绝一样。你可以说,我现在发展得很好,赚很多钱,但这是最危险的时候。我最怕听到的话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在我的掌控之中。如果真是这样,10 年、20 年可以做得很好,但是你的企业不会成为百年企业。

死亡意味着重生。想象一下自然界,想象一下群体,想象一下个体,想象一下每个细胞,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你应该干什么呢?你应该在组织构架上花工夫,让它形成试错单元和试错机制。所谓的划小,就是一个东西不要那么大,切成小的,划小的本质不在于划小,在于试错。这种单元一定要多,很多会失败,但也会有成功的。这些成功的就是你未来转型的动力。企业内部的试错会让企业延续下去,如果你不做这件事,你的企业就会成为那个试错的单元。


《破局:在不确定的时代,重塑你的商业逻辑》 导言 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也潜藏着前所未有挑战的时代。技术革新以惊人的速度重塑着产业格局,消费者需求日新月异,全球竞争日益激烈,微观层面的经营决策似乎都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无数创业者和企业管理者,即便拥有再好的创意、再坚定的决心,也常常在瞬息万变的局势中迷失方向,步履维艰。那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商业理论,似乎难以完全解释眼前的困境,更别提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破局:在不确定的时代,重塑你的商业逻辑》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应运而生。它并非一本提供“速成秘籍”或“万能公式”的书籍,而是旨在邀请读者共同踏上一段深度思考的旅程。我们不谈论“不死”,因为真正的成长在于适应与进化,在于如何在变局中找到立足之地并持续向前。我们聚焦于“破局”,因为它代表着一种积极的力量,一种突破现状、解决难题、开创未来的勇气与智慧。 本书的核心理念是,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当下,固守过时的商业逻辑已不再是明智之举。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加敏锐、更加灵活、更加适应性强的思维框架,一种能够帮助我们在复杂环境中看清本质、把握机遇、规避风险的“商业逻辑重塑”。本书将带领你穿越纷繁的市场现象,深入探究那些真正驱动商业成功的底层逻辑,并为你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让你能够以更清晰的视角审视你的企业、你的产品、你的策略,最终实现破局式的成长。 第一部分:拨开迷雾:理解不确定性的商业本质 在展开具体的策略之前,我们必须先深入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特质。“不确定性”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体现在商业世界的方方面面,并且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VUCA时代的审视: 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这四个词汇精准地描绘了当今商业环境的特征。本书将深入剖析VUCA的内涵,并结合大量鲜活的案例,展示这些特质如何具体地影响着行业趋势、竞争动态、消费者行为以及企业内部的决策过程。你将了解到,仅仅认识到不确定性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理解其发生的根源和演变规律。 范式转移的迹象: 许多传统行业正经历着颠覆性的变革,而科技的进步是这场变革最主要的驱动力。我们不仅仅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理解它们如何改变了价值创造的方式、商业模式的构成以及用户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本书将探讨那些正在发生的、或是即将发生的“范式转移”,帮助你识别哪些旧的规则即将失效,哪些新的机遇正在涌现。 “黑天鹅”事件与“灰犀牛”风险: 黑天鹅事件(极少发生但影响巨大的突发事件)和灰犀牛风险(概率虽不高但有迹可循且一旦发生后果严重)是衡量不确定性风险的重要维度。本书将教你如何识别潜在的“灰犀牛”,并提供应对“黑天鹅”的预案思路,让你能够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防御,建立更具韧性的企业体质。 认知偏差的陷阱: 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人的认知很容易受到各种偏差的影响,例如确认偏误、锚定效应、幸存者偏差等。这些偏差可能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常见的认知陷阱,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来校正我们的思维,帮助我们做出更客观、更理性的商业判断。 第二部分:重塑逻辑:构建适应性强的商业思维框架 理解了不确定性的本质,我们便可以开始着手重塑我们的商业逻辑。这并非是要你抛弃所有过去的经验,而是要你以一种更批判、更动态的视角去审视和构建你的商业体系。 从“最小化风险”到“最大化学习”: 传统的商业思维往往倾向于规避风险,追求稳定。然而,在不确定性时代,过度规避风险可能意味着错失创新和成长的机会。本书将提出一种新的核心理念:将“最小化风险”转变为“最大化学习”。这意味着要鼓励试错,快速迭代,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不断调整策略。 精益思想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应用: 精益创业(Lean Startup)方法论在不确定环境下具有天然的优势。本书将深入解读精益创业的核心原则,如构建-测量-学习(Build-Measure-Learn)的闭环、最小可行产品(MVP)的应用、客户开发(Customer Development)的重要性等,并结合不同行业的实践,为你提供一套落地可行的精益方法论。 敏捷响应与弹性组织: 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组织的敏捷性至关重要。本书将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敏捷的组织架构,鼓励跨部门协作,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快速决策和高效执行。同时,也将关注如何建立组织的弹性,使其能够快速适应外部变化,并在压力下保持稳定和高效。 数据驱动的洞察,而非盲目追随: 数据是洞察不确定性、验证商业假设的重要工具。然而,仅仅收集数据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从中提炼有价值的洞察。本书将指导你如何构建有效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体系,如何区分有效数据与噪声,以及如何将数据洞察转化为可执行的商业策略。 战略思维的迭代与演进: 在不确定性时代,战略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蓝图,而是一个持续迭代和演进的过程。本书将介绍如何制定具有适应性的战略,如何通过场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来应对不同的未来可能性,以及如何建立战略复盘机制,确保战略的有效性。 第三部分:破局实践:应对挑战,抓住机遇 理论的学习最终要落到实践。本部分将聚焦于在不确定性环境中,企业面临的各种具体挑战,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创新模式的重构: 传统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已不足以支撑长期的竞争优势。本书将探讨新型的创新模式,如开放式创新、用户共创、平台化创新等,以及如何将这些模式融入你的企业基因。 客户关系的深度连接: 消费者行为变得更加碎片化、个性化,传统的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方法效果大打折扣。本书将阐述如何通过理解用户旅程、构建社区、提供个性化体验等方式,与客户建立更深层次、更具粘性的连接。 商业模式的韧性与迭代: 成功的商业模式需要具备韧性,能够在外部冲击下保持活力。本书将分析那些在不确定性时代表现出色的商业模式,如订阅制、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并指导你如何对现有的商业模式进行诊断和优化,甚至大胆创新。 人才与文化的适应性: 人的能力和组织的文化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本书将探讨如何吸引、培养和留住适应性强的人才,如何构建鼓励学习、创新和协作的企业文化,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领导力来引导团队穿越挑战。 风险管理的动态升级: 风险管理不再是事后补救,而是要贯穿于商业活动的始终。本书将介绍如何构建动态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机制,如何将风险管理融入战略规划和日常运营,以及如何利用技术来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率和精度。 跨界融合与生态构建: 许多重要的突破和机遇来自于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融合。本书将探讨如何打破行业壁垒,寻求跨界合作,并最终构建起具有竞争力的商业生态系统。 结语 《破局:在不确定的时代,重塑你的商业逻辑》不是一本提供慰藉的书,而是一本催人思考、激发行动的书。它承认不确定性的存在,但不被其所困扰。它拥抱变化,并将其视为成长的契机。通过深入的分析、系统的方法和丰富的实践指导,本书旨在赋能每一位身处变局的商业探索者,让你能够: 拨开眼前的迷雾,看清商业世界的本质。 重塑思维的基石,构建应对未来的逻辑。 掌握实用的工具,在挑战中找到破局之路。 培养持续学习的习惯,成为时代的适应者与引领者。 愿这本书能成为你在不确定时代前行的灯塔,帮助你找到属于自己的破局之道,开启更具韧性、更有活力的商业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创业不死法则》确实很吸引人,但说实话,我读完后,感觉它并没有深入探讨“创业不死”的根本原因。书中更多的是讲述了一些创业者在遇到困难时的故事,以及他们如何克服困难。我期待的是能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法则”,能够帮助我规避创业中的致命错误,建立更 resilient 的商业模式。 例如,书中提到了一个案例,一位创业者在产品发布初期就投入了巨额的营销费用,但结果却并不理想,用户增长缓慢。作者对此的解释是“市场需求不足”,虽然这可能是事实,但我希望书中能提供更具体的方法来判断市场需求,或者在营销策略上提出更具操作性的建议,比如如何进行小范围的市场测试,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来优化营销投入。 另外,书中在谈到团队建设时,也显得有些泛泛而谈。它强调了“优秀的团队是成功的基石”,并列举了一些优秀团队的特质,比如共同的愿景、开放的沟通等等。这些都很重要,但对于一个初创团队来说,如何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建立高效的团队文化,如何处理团队内部的冲突,书中并没有提供太多的实践指导。 我个人认为,真正的“创业不死法则”应该包含更多关于风险管理、财务规划、竞争分析等方面的系统性论述。例如,在财务方面,如何准确预测现金流,如何制定有效的融资策略,如何控制成本,这些都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书中对这些方面的着墨不多,更多的是依赖创业者的“直觉”和“运气”,这让我感到有些失望。 总而言之,《创业不死法则》更像是一本创业故事集,它展现了创业者的不易和坚持,也分享了一些普遍性的经验,但对于想要学习具体的、可操作的“法则”的读者来说,它可能需要更深入的挖掘和更系统的梳理。我希望下一本书能提供更多干货,帮助我少走弯路。

评分

《创业不死法则》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上做了很多阐述,但在“怎么做”上,留下了大量的空白。我期望的是一本能手把手教我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的书,但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创业的“概念性介绍”。 书中在描述某个行业趋势时,会引用一些宏观数据和分析,但这些数据和分析如何转化为具体的商业决策,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比如,它会提到某个新兴技术正在崛起,但如何利用这个技术来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如何评估其商业价值,这方面的内容并不深入。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盈利模式”的部分,但感觉这部分内容比较简略。它提到了几种常见的盈利模式,但对于如何根据自身业务特点,选择最适合的盈利模式,如何进行优化和调整,以及如何应对盈利模式可能遇到的挑战,这些更具实践性的讨论,相对较少。 在关于“风险控制”的章节,书中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风险,比如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但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如何识别和评估风险,如何制定应对策略,这些系统性的方法论,在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 另外,我希望书中能提供更多关于“团队管理”的案例分析,尤其是那些关于如何激励员工、如何处理绩效考核、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等方面的具体做法。目前的描述,感觉还停留在比较概念化的层面。 总体而言,《创业不死法则》这本书,它在某些方面触及了创业的核心问题,也提供了一些值得思考的观点。但对于渴望获得具体指导和实操方法的读者来说,它可能还需要在“如何做”这个层面,做得更加细致和深入。它是一本可以作为创业初期思考的起点,但需要结合其他更具操作性的书籍来阅读。

评分

《创业不死法则》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充满迷雾的丛林里,作者拿着一把火把,时不时地照亮一小片区域,让你看到脚下的路,但并没有为你铺设一条笔直的大道。我期待的是一种更宏观、更体系化的框架,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清晰的创业蓝图。 比如,书中提到了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他们都有着“超强的执行力”。但“超强的执行力”到底是如何炼成的?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执行?是靠制度?靠激励?还是靠某种神奇的个人特质?书中对这些关键问题的深入探讨不足,让我觉得有些意犹未尽。 另外,在关于“市场竞争”的部分,我也觉得可以有更深入的分析。书中列举了一些竞争激烈的行业,并提到了一些“差异化竞争”的策略。然而,如何在激烈的市场中找到真正的“蓝海”,如何进行精准的定位,如何构建持久的竞争壁垒,这些更具战略层面的内容,似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 我希望书中能提供更具体的“工具箱”,比如各种战略分析模型,各种财务预测方法,各种用户研究技巧。这些实用的工具,能够帮助创业者在实际操作中,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目前的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意识流”的引导,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但却缺乏将道理转化为行动的具体路径。 而且,书中在谈论“失败”时,虽然也强调了从失败中学习的重要性,但我认为可以进一步挖掘“如何从失败中学习”的方法论。是需要进行事后复盘?还是需要建立一套学习机制?如何确保从过去的错误中汲取足够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方面的内容,如果能更加具体,会非常有价值。 总的来说,《创业不死法则》这本书,它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但它更像是一部“创业哲学”,而非一本“创业操作手册”。它让你思考“为什么”,却很少告诉你“怎么做”。对于那些渴望掌握具体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创业者来说,可能需要寻找其他更侧重实操的书籍。

评分

翻开《创业不死法则》,我原以为会看到一套详尽的、可复制的“成功秘籍”,但读完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创业者们的“内心独白”。它更多地聚焦于创业者在精神层面的成长,以及他们如何处理内心的焦虑、压力和不确定性。 书中很多章节都在探讨“心态”的重要性。比如,如何保持乐观,如何在逆境中坚持,如何应对挫折。这些确实是创业过程中非常关键的因素,但感觉作者似乎认为,只要心态调整好了,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这让我觉得,是否有些忽视了更实际的商业挑战? 例如,书中讲到一个创业者因为市场变化而面临产品转型,作者描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最终的决定。但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市场调研,如何评估转型的风险,如何制定详细的转型计划,书中并没有给出太多指导。这让我觉得,在面对重大决策时,仅仅依靠“内心的声音”似乎是不够的。 此外,书中在谈到“人脉”时,也显得比较模糊。它强调了“与优秀的人为伍”,但并没有深入探讨如何去建立有效的人脉网络,如何去维护关系,如何去利用人脉资源来帮助自己的事业。这方面的内容,如果能更具操作性,会更有帮助。 我对书中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的论述也感到有些不足。它提到了“创新是生存的关键”,但对于如何进行系统性的创新,如何识别创新的机会,如何评估创新的可行性,这些方面的内容,都显得比较笼统。 总而言之,《创业不死法则》这本书,它或许能够给那些在创业路上感到迷茫和焦虑的创业者带来一些心理上的慰藉和鼓励,但它在提供实际商业策略和操作方法方面,确实显得有些单薄。它更像是一本“心灵鸡汤”,而不是一本“行动指南”。

评分

读了《创业不死法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更像是一本“创业防骗指南”。不是说书中的内容不好,而是它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教你如何“不死”,不如说是告诉你,哪些坑是绝对不能踩的。比如,书中花了很大篇幅去讲如何识别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实则华而不实的商业模式,如何洞察那些隐藏在糖衣炮弹下的潜在风险。 其中一个章节让我印象深刻,讲的是一个创业公司因为过早扩张而导致的失败。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公司如何在一片繁荣的景象下,盲目地开设分店,招募大量员工,最终因为现金流断裂而陷入绝境。这种“欲速则不达”的教训,书中反复强调,让我对“稳健”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还有关于“投资人心理”的部分,也相当有价值。它揭示了投资人看项目的角度,以及他们会关注哪些关键指标。这让我在准备融资时,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准备材料,也能够更好地理解投资人的顾虑。书中并没有直接告诉你“怎么获得投资”,而是告诉你“投资人喜欢什么样的创业者和项目”,这种间接的方式,反而更具启发性。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产品为王”的理念,但它并没有停留在口号层面。它通过多个失败案例,说明了即使有再好的营销和再多的资金,如果产品本身无法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最终也难以生存。这让我反思,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关注外部因素,而忽略了产品本身的质量和用户体验。 总体来说,《创业不死法则》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给你一本“武功秘籍”,而是通过大量案例和细致的分析,让你看到创业路上的各种“陷阱”和“暗礁”。它更适合那些已经有了一定创业基础,或者正在创业过程中,但感到迷茫的创业者,去重新审视自己的方向,去规避那些可能导致“死亡”的错误。它是一本需要用心去品味,去思考的书。

评分

非常棒的一本书,赶快下手。

评分

东西真得很不错,值得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也喜欢。

评分

案例很多 有一定的收获

评分

书籍写的不错,很接地气

评分

书很好,物流速度快,快递员服务到家。

评分

质量很好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速度如此之快,服务质量如此之好。真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下次还要买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