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童贞5:防范性侵害

善解童贞5:防范性侵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萍 著
图书标签:
  • 性教育
  • 儿童安全
  • 性侵害预防
  • 自我保护
  • 亲子沟通
  • 青春期
  • 性健康
  • 安全意识
  • 成长指南
  • 心理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772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494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52
字数:238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当前儿童性侵害事件频发怎样对孩子进行保护和引导,才能使其远离性侵害?

  孩子遇到性侵害以后,父母怎么应对?

  《善解童贞》系列重磅新作

  CCTV特邀儿童教育专家胡萍老师15年潜心奉献

  性侵害会伤及孩子精神的最后防线

  保护孩子免遭性侵是成人的责任

  本书适合0~18岁孩子的父母阅读

内容简介

  帮助孩子建构性隐私的观念

  让孩子清楚地知道哪些是性伤害行为

  不要将爱的表达和性侵行为混为一谈

  孩子遭遇性侵害时,如何保护生命安全?

  孩子遭遇性侵害后,避免对孩子的二次伤害?

  不仅仅是女孩,男孩也容易成为受害者

  《善解童贞》系列(共5册)能给您带来以下帮助:

  1.帮助您理解孩子的性活动

  孩子为什么要吃手指?孩子为什么要摸妈妈的乳房?孩子为什么要看爸爸和妈妈洗澡?孩子为什么要与小朋友玩摸屁股的游戏?孩子为什么憋便?……这些性活动到底预示着孩子怎样的性心理发展过程?在这本书中,您能通过案例解析和理论讲解,读懂孩子的行为,只有读懂了孩子的行为,才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式来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2.帮助您学会回答孩子提出的性问题

  “妈妈,我从哪里来?”“妈妈的胸部为什么比爸爸的大?”“为什么妈妈的屁股会流血?”“避孕套是用来做什么用的?”“小狗有很多鸡鸡吗?”……如何从孩子提出的问题理解孩子提问背后的心理,如何用孩子能够听懂的语言解答孩子的问题,本书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特别是那些令父母感到尴尬的问题,我们用实例进行讲解,让父母们能够做出更贴切的回答。

  3.帮助您了解儿童性心理发展规律

  由于我们的文化中缺少对孩子性发展规律的研究,很多父母沿袭着前辈的错误观念和方式来对待孩子的性活动,导致孩子的性发展受挫,为成年后的性心理健康埋下了隐患。

  4.帮助您教会孩子防范性侵害

  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孩子自我保护的知识匮乏,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隐私部位,遇到性侵害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不知道这是危害自己的行为。作为家长,该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呵护他们的身心安全?孩子遇到性侵害以后,父母怎么应对?请参阅《善解童贞5:防范性侵害》。

  这套书适合孩子的父母以及与孩子亲密相处的其他成年人,也适合中小学以及幼儿园教师,它就像一本育儿工具书,成年人可以随时根据孩子出现的行为,查找到相应的处理和应对方法。


作者简介

  胡萍

  ■ 著名儿童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家

  ■ 独立研究人

  四川都江堰人。1986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系,先后任儿科医师和儿科学讲师,2001年开始研究儿童性心理发展和儿童性健康教育。多次受邀参与CCTV、新浪网、摇篮网等儿童相关节目的录制。2004年开始在全国75个城市开展儿童性教育父母课堂和孩子课堂。2015年10月在深圳创办深圳市善解童贞教育咨询管理有限公司,培养善解童贞讲师团队,推广善解童贞品牌。

  主要著作:

  n 为父母写的书:《善解童贞》系列

  n 为孩子写的书:《成长与性》

  胡萍老师博客:http://blog.sina.com.cn/hupingcd

  请关注善解童贞公众微信号:shanjietongzhen 与胡萍老师线上互动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5

第1 章 什么是儿童性侵害 19

第2 章 隐性性侵害 23

第一节 破坏孩子身体界限感的养育行为 24

第二节 破坏孩子性心理正常发展轨迹 32

第三节 孩子目睹父母的性活动 34

第四节 孩子看了色情视频和色情图片 44

第五节 孩子通过传媒接触性信息 66

第3章 孩子间的性侵害 77

第一节 性游戏与性侵害的本质区别 78

第二节 家庭中孩子间的性侵害 83

第三节 校园里孩子间的性侵害 87

第4章 孩子受到成年人的性侵害 93

第一节 孩子遭受乱伦 94

第二节 孩子在幼儿园被性侵害 105

第三节 孩子在学校被性侵害 110

第5章 受害者的心理创伤 115

第一节 受害儿童心理创伤的行为表现 116

第二节 受害者心理创伤与家庭支持的关系 121

第三节 终身的心魔 128

第6章 正确对待孩子性侵害事件 133

第一节 正确应对孩子被性侵害事件 134

第二节 应对性侵害事件的具体措施 136

第三节 孩子对性侵害的另类感受和认知 140

第7章 如何帮助孩子建构性隐私观 145

第一节 帮助孩子建构隐私的概念 146

1. 用图画的方式教幼儿认识身体隐私 146

2. 为什么要在孩子4周岁后才逐渐加强隐私教育 149

第二节 隐私教育的教机 150

第三节 隐私教育带来的话题 154

第四节 成年人需要做出的改变 159

第五节 如何应用性安全教育绘本 172

第8章 性安全教育课堂 175

第一节 《保护身体隐私》课堂教学 176

第二节 《防范性侵害》课堂教学 180

第三节 课堂里的挑战 187

第四节 性安全教育不可以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194

第五节 性安全教育的误区 201

第六节 对一次“防狼”教育课堂的点评 206

第9章 加强保护儿童社会体系建设 213

第10章 保护孩子对世界的信任感:

致谢 241

善解童贞品牌介绍 242

参考书目 248

善解童贞logo 解读 250


精彩书摘

  第一节 破坏孩子身体界限感的养育行为

  在我们的养育文化之下,存在着许多破坏孩子身体界限的行为,成年人的这些行为隐蔽于家庭日常生活细节之中,让我们习以为常、不易察觉,一代一代地传承着,成为养育文化的一部分,因而不被人们警惕。孩子对成年人这样的行为非常反感,但他们却无力反抗,或者反抗无效,孩子在“习得性的无助感”中逐渐失去了保护身体和心灵的意识和力量。

  什么是习得性的无助感呢?习得性意为后天获得的,并非天生的。当一个孩子对一种侵入自己边界的行为努力反抗,每次反抗却都以失败告终,内心就会产生无助感,久而久之,孩子便不再对这种行为进行反抗,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在我进行的调查中,1 0个孩子里面有1个被成年人随意看或摸弄生殖器;14.6%的孩子被成年人将其生殖器作为玩笑谈资;12.86%的孩子被成年人以伤害生殖器吓唬过,例如“不听话就割掉小鸡鸡”;2.31%的孩子被家人将生殖器随意展示给他人观看。

  在我们的养育文化中,成年人破坏孩子身体界限感的常见行为有以下几种:

  1.给孩子穿开裆裤

  儿子2岁,因为穿开裆裤,小鸡鸡常常被看到,家里有一个20来岁的保姆,常去逗弄儿子的小鸡鸡。我不知道该不该制止保姆的行为,可能她也没有什么恶意,只是喜欢儿子而已。

  给孩子穿开裆裤是我们由来已久的传统,成年人认为开裆裤让孩子便于排泄,一有便意蹲下即可,省去了脱裤子的麻烦,裤子也不容易被大小便弄脏,节省了洗裤子的成本(水、肥皂等物质成本),当孩子穿开裆裤的弊端不被成年人知晓的时候,成年人只是算计着物质成本,的确好处多多,成年人这样的意识和行为也就成了传统。

  孩子穿开裆裤的弊端有以下几个:

  第一,破坏了孩子的身体界限。开裆裤让孩子的生殖器随时随地暴露,孩子会认为自己的生殖器部位是可以让别人随意看到、随意触摸的,不利于孩子建立对身体隐私的概念。

  第二,容易导致生殖器伤害。开裆裤对孩子的生殖器没有保护作用,曾经有一个男孩在玩电动玩具的时候,因为穿开裆裤,生殖器暴露在外面,被电动玩具夹伤了生殖器。

  第三,容易被感染。孩子的活动范围大,可以随地而坐,穿开裆裤会导致生殖器接触到大量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中的致病菌容易进入生殖器而导致感染。第四,容易被性侵害。当孩子生殖器随意暴露时,为一些用孩子来满足自己性欲望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这些人随手就可以触摸孩子的隐私部位。在这个案例中,年轻保姆逗弄2岁男孩生殖器的行为可以解读为她用此种方式表达对孩子的喜欢,也可以解读为是她的一种习惯,还可以解读为她有恋童倾向,利用触摸儿童生殖器来满足自己的性需要。在这些解读中,我们无法确定她到底是哪一种状况。然而,我们不能够排除最后一种解读。

  因此,我们提倡不要给孩子穿开裆裤,有利于孩子的生殖器健康和建立保护身体隐私概念。现在市场上已经有了纸尿裤,纸尿裤可以保护生殖器,还可以避免排泄物弄脏裤子,成年人不需要随时警惕孩子是否排泄大小便而弄脏衣裤。如果经济情况不允许使用纸尿裤的家庭,要坚持为孩子穿蒙裆裤的原则,围绕这个原则来解决相关问题。

  2.随意玩笑和摸弄孩子的性器官

  儿子一岁半,经常摸自己的鸡鸡,还对我们边笑边摸。他从小是爷爷奶奶在农村带大的,农村人喜欢摸小男孩的鸡鸡,当然一般都是男人喜欢。“来,给叔叔摸下牛牛!”他爷爷奶奶也经常摸他的鸡鸡,然后笑问:“嘿嘿,蛋呢?我割了吃了啊?”还经常叫孩子摸自己的小鸡鸡。因为孩子的奶奶图方便,还给孩子穿开裆裤,现在孩子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经常会有些邻居、老公的同事去摸孩子的鸡鸡,碍于熟人朋友和长辈的面子,我也不好阻止……

  外婆每天早上起来都要看儿子的睾丸,她认为睾丸收得圆就表示身体舒服,如果睾丸松散下垂就表示儿子的身体有问题,每次儿子都会无助地抗争。昨晚,儿子打了个喷嚏,外婆赶紧翻儿子的裤子看睾丸,我看到儿子尴尬地笑着推躲……

  我的宝宝1岁了,从小到大,他的爷爷奶奶都喜欢摸、揪、拉、亲宝宝的鸡鸡,只要看到他就动他的鸡鸡。宝宝现在大了,爷爷奶奶又开始给他教自己摸鸡鸡,还让他揪鸡鸡给大家吃,然后还高兴地拍手叫好,这样对宝宝的成长发育和教育都不好。我该怎么办呀?

  这些案例中都有一个共同点:成年人可以随意摸弄或调戏孩子的生殖器,孩子的父母却没有保护孩子。成年人随意触摸孩子生殖器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心理伤害有几个方面:

  第一,提前唤醒了孩子对自己性器官的关注。儿童对自己生殖器的关注过程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成年人经常性针对孩子生殖器的语言和行为,会唤起孩子对自己生殖器的关注,出现过早探索自己生殖器的行为。

  第二,刺激了孩子的性感觉,使孩子出现不适合年龄阶段的性探索。成年人触摸孩子的生殖器会刺激孩子的性感觉,性感觉让孩子获得全身心的欣快感,导致孩子自己动手尝试性行为带来的快感。

  第三,破坏了孩子的身体界限感。孩子经常被他人随意触摸和看生殖器,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身体不被尊重,没有隐私感,建立起“自己的小鸡鸡是可以随意被别人看和摸”的概念,破坏了孩子保护自己身体隐私概念的建立。

  第四,习得了随意触碰他人隐私的行为。孩子在经常被他人摸弄和调戏生殖器的行为中,也开始学习成年人的行为而去摸别人的生殖器。第五,破坏了孩子对自身身体的高贵感。当自己的身体隐私可以被人随意触摸和玩笑的时候,孩子身体的高贵感也就被破坏了。

  无论是家里的老人,还是其他人,都不可以随意触摸和调戏孩子的生殖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保护人,不可以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容忍和迁就他人对孩子心理的伤害。在喜欢摸弄孩子性器官的人当中,包括家里的老人,有一部分人是文化习惯使然,而有一部分却是以摸弄孩子的性器官获得性满足(比如恋童癖)。

  当有人触摸和调戏孩子的生殖器时,父母应该严肃地告诫他们(包括家里的老人):“请你不要这样,这样做会伤害我的孩子!”要改变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很难,即使是一个文化中的糟粕,人们也不愿意放弃。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它的存在。但是,父母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伤害是天职和本能,保护好自己的孩子,这不难!

  很多时候,父母会告诉我:“胡老师,我不好意思阻止老人或者外人摸孩子生殖器的行为,怕得罪人啊!你说我该怎么办呢?”我告诉他们:“在不愿意得罪别人和不允许别人摸你孩子的生殖器这两件事情上,你只能够二选一,你选择哪一个?” 如果父母选择不得罪别人,就不要纠结于别人摸你孩子的生殖器,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受到心理伤害;如果选择不允许别人摸孩子生殖器,就只有冷静地告诉别人:“请你不要摸孩子的生殖器,我是认真的!”孩子就得到了保护。

  3.让孩子随地大小便

  我到一个早教机构去讲课,看到两个老人带着两个孩子在大厅玩,孩子要尿尿,洗手间近在咫尺,老人却抱起孩子在大厅里的废纸筐里小便,隐私向大众暴露无遗。我正好站在废纸筐旁边,就问:“怎么不去洗手间?”老人尴尬地笑笑说:“这不是来不及了嘛。”陪同我的负责人告诉我,为了孩子大小便方便,他们为孩子准备了两个洗手间,可老人就是不带孩子到洗手间小便,有的还抱着孩子将小便解在洗手池里。有一次一个日本妈妈看见了,当时她正在旁边一个洗手池洗手,非常不理解,洗手间就在旁边,一步之遥,为什么不带孩子进洗手间?

  日本妈妈找到负责人投诉,希望禁止在洗手池里小便。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父母随意让孩子在公路边、公共花园里、小区的路上大小便,认为孩子尿急或者大便急了是理所应当的事情。2015年,内地一家人到香港旅游,孩子在香港繁华闹市的大马路边当街大便,引起了香港市民的反感,当市民上前干预时,却遭到这家人的大打出手。由此事引发的国人大讨论中,国人唯一的理由是:“孩子小,憋不住,所以当街大便理所应当。”这样的事件暴露了国民无视孩子隐私和维护社会公德的品行。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成年人带孩子上街就要为应对孩子大小便做好准备。当孩子大小便着急时,成年人应该尽量为孩子寻找洗手间,如果实在来不及,可以找一个隐秘一点的地方,用准备好的塑料袋或者其他准备物,让孩子将大小便解在塑料袋里以便收拾,保持环境卫生。如果成年人明知孩子小,却不为孩子做任何排泄准备工作,当孩子便急时被成年人要求在公共场所随地大小便,性器官完全暴露给路人,这是成年人对孩子不负责任、对环境不负责任的表现。

  一个从内地移民去香港生活的家庭,将随地大小便的恶俗带到了香港后,女儿受到了当地孩子的排斥,这是妈妈写下的故事:

  ……


《善解童贞5:防范性侵害》 内容简介 《善解童贞5:防范性侵害》是一部集知识普及、案例分析、心理疏导与技能训练于一体的全面性教育读物,旨在赋能儿童、青少年及其监护人,共同构筑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抵御性侵害的阴影。本书并非简单罗列事实或制造恐慌,而是以尊重、理解和赋权为核心,致力于帮助每一位读者建立积极健康的性观念,掌握自我保护的有效方法,并在不幸遭遇侵害时,能够勇敢发声,寻求帮助,并疗愈创伤。 第一部分:认识性侵害——揭开不该存在的黑暗 本部分将以极其详实且贴合儿童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剖析性侵害的本质、形式以及潜在的危害。我们不会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真相,但会以一种温和、安全且充满引导性的方式呈现。 什么是性侵害? 我们将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清晰界定什么是性侵害,包括身体接触、言语骚扰、暴露、诱骗等多种形式。我们会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解释“同意”的概念,强调任何未经本人明确同意的行为都可能是性侵害,即使是熟人或亲属。本书将重点阐述,性侵害的责任永远在施害者,而绝非受害者。 谁是潜在的施害者? 许多人认为施害者一定是陌生人,但本书将打破这一刻板印象。我们将通过大量真实案例(经过脱敏和匿名处理),揭示施害者往往是儿童青少年身边最熟悉的人,如家庭成员、亲戚、老师、邻居、同学甚至朋友。这并非为了制造普遍的恐惧,而是为了让读者认识到,警惕身边看似“安全”的人同样重要,学会识别和应对来自“内部”的危险。 性侵害的常见场景与诱骗手段: 本部分将详细列举性侵害可能发生的场景,从家庭内部的私密空间,到学校、网络、游乐场所等公共及半公共空间。我们将深入剖析施害者惯用的诱骗手段,例如: “奖励”或“礼物”的诱惑: 施害者可能以糖果、玩具、零花钱、甚至承诺考试高分等物质或精神上的“好处”来诱导儿童,并要求他们保守秘密。 “信任”与“特殊待遇”的利用: 施害者可能扮演“朋友”、“导师”、“知心人”的角色,建立起虚假的信任关系,让孩子觉得对方是“唯一能理解自己的人”,从而降低戒备。 “威胁”与“恐吓”的恐吓: 施害者可能威胁孩子如果说出去就会受到伤害,或者让其家人也受到伤害,以此来控制孩子。 “好玩”、“正常”的误导: 施害者可能将不当的性行为描述成“好玩的游戏”、“大人之间的事情”或者“只是拥抱、亲吻”等,让孩子混淆是非。 网络诱骗: 尤其关注网络环境下,施害者如何利用网络社交工具,通过“杀猪盘”式的长期互动,获取孩子的信任,进行诱骗,甚至约见面。 性侵害的心理与生理影响: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性侵害对儿童青少年可能造成的长期心理创伤,包括但不限于:恐惧、焦虑、抑郁、自责、羞耻感、信任危机、社交障碍、行为异常(如攻击性、退缩、遗尿等),以及可能引发的生理问题。本书将强调,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并且有专业的心理支持可以帮助走出阴影。 第二部分:自我保护——成为自己最坚实的盾牌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赋权,教会读者一套切实可行、能够付诸实践的自我保护策略。所有内容都将围绕“能力建设”展开,让读者感受到自己拥有掌控感。 身体的界限——“我的身体我做主”: 认识身体的隐私部位: 用清晰、准确且易于理解的语言,定义身体的隐私部位,并强调这些部位是绝对不容许他人随意触碰的。 “可以”和“不可以”的触碰: 区分哪些身体接触是正常、安全、被接受的(例如医生检查、家人日常关心),哪些是危险、不被允许的(例如在隐私部位的抚摸、亲吻、性行为等)。 “说‘不’”的力量: 教授孩子如何坚定而清晰地对不舒服的触碰说“不”。我们将提供多种表达方式,包括口头拒绝、肢体后退、用力推开等。 “说出去”的重要性: 强调一旦感觉不舒服或被触碰了隐私部位,一定要立刻告诉信任的大人。我们将指导孩子如何辨别“值得信任的大人”。 识别危险信号——“危险地图”的绘制: “奇怪的感觉”: 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直觉和感受,学会辨别“不对劲”、“不舒服”的感觉,并相信这些感觉。 “不符合常理的请求”: 教授孩子识别施害者可能提出的不符合常理的请求,例如要求保守秘密、独自相处、做“大人的游戏”等。 “送礼物”与“交换秘密”的陷阱: 详细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潜在危险。 建立“安全网络”——谁是你可以求助的人? “值得信任的大人”画像: 详细列举在孩子生活中可以信任的大人类型,例如父母、祖父母、老师(明确指出是负责任的老师)、学校辅导员、值得信赖的长辈、亲戚等。 如何与“安全网络”成员沟通: 教授孩子如何向信任的大人表达自己的困扰和担忧,如何清晰地描述事件经过。 “备用计划”: 教授孩子,如果第一个想求助的人不在场或不值得信任,还可以向谁求助。 网络安全——数字时代的自我守护: 个人信息的保护: 强调不随意透露姓名、年龄、学校、家庭住址、父母联系方式等信息。 警惕网络陌生人: 教授孩子如何辨别网络上的“朋友”是否真实可信,不轻易相信网友的邀约。 不发送不恰当的照片和视频: 强调网络上发送的任何内容都可能被永久保存和传播,涉及隐私的图片和视频绝对不能发送。 遇到网络骚扰怎么办: 提供屏蔽、举报、截图保留证据以及告知信任大人的方法。 “安全词”与“秘密信号”: 针对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可能与家人或亲密监护人之间,讨论是否建立“安全词”或“秘密信号”,以应对可能发生的、非本意的身体接触或不适。 第三部分:勇敢发声——打破沉默,寻求支持 本部分致力于帮助那些可能已经遭受侵害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家人,提供清晰、可操作的求助和应对指南。 “说出来”的勇气与意义: 打破“羞耻”与“自责”的枷锁: 详细解释性侵害不是孩子的错,说出来是为了保护自己,寻求帮助,而不是为了暴露或遭受二次伤害。 “说给谁听”的优先级: 再次强调将事实告诉“安全网络”中最信任的大人,并提供不同情境下的求助建议。 如何清晰地描述事件: 引导孩子回忆并表达关键信息,例如施害者是谁、发生了什么、何时何地、自己有什么感受等,但同时强调不强迫孩子回忆细节,以避免二次伤害。 家庭的角色——如何支持和保护孩子: 倾听与相信: 强调父母和监护人作为第一道防线,需要以开放、包容、无条件的爱去倾听孩子,绝不质疑或责备。 保护孩子免受二次伤害: 指导家长如何妥善处理此事,不随意向外传播,不逼迫孩子回忆细节,并寻求专业帮助。 与孩子一同面对: 强调家庭成员的支持对孩子康复至关重要。 寻求专业帮助——专业力量的介入: 心理咨询与治疗: 详细介绍心理咨询师、儿童心理学家的作用,如何帮助孩子处理创伤、重建自信。 法律援助与报案: 简要说明在必要时,如何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保护自己的权益。 社会支持系统: 介绍可能存在的儿童保护组织、热线电话等资源。 第四部分:健康成长——拥抱未来,积极生活 本部分将超越防范的层面,着眼于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性观念。 建立健康的性别认知与情感关系: 尊重差异: 培养孩子尊重不同性别,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友谊与界限: 如何建立健康的友谊,如何在交往中保持适当的界限。 爱的不同形式: 区分亲情、友情、爱情,理解不同情感的界限。 自信心与自我价值的培养: 发现并肯定优点: 鼓励孩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应对挫折与挑战: 培养孩子的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拥抱身体的成长: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积极的生活态度与社交技能: 培养兴趣爱好: 引导孩子参与健康有益的活动,丰富生活。 良好的沟通技巧: 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如何与人有效沟通。 建立健康的社交圈: 鼓励孩子与积极向上的人交往。 总结与展望 《善解童贞5:防范性侵害》并非一本“读完就完”的书,它更像是一个持续的陪伴和引导。本书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这份知识和力量的武装下,健康、快乐、安全地成长,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我们相信,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可以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安全、更美好的成长环境。本书将以温馨的语言、生动的插图(针对不同年龄段)、易于理解的案例,以及实用的练习,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受益。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孩子们自己手中不可或缺的“护身符”和“成长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合理,从理论到实践,从认知到行动,层层递进。每一章都像是一个小小的里程碑,帮助我逐步建立起更完善的育儿观。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如何处理孩子被问到敏感问题时的策略,这真的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难题。作者提供了非常具体和可操作的建议,让我不再感到手足无措。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更有信心去面对未来的挑战,也更懂得如何成为一个更称职、更有效的家长。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人一种温暖而又严肃的感觉,色彩搭配不突兀,但透露出一种守护的力量。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跟我的孩子谈论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尤其是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我总担心孩子们会接触到不合适的内容,或者因为不了解而受到伤害。翻开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真诚和耐心,作者并没有用过于说教或者恐吓的方式来讲述,而是用一种循序渐进、易于理解的语言,为家长和孩子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能够帮助到家庭的书籍,它所传达的理念和方法,能够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少一些担忧,多一些自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我将书中的一些内容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分享给他们,看到他们眼中的好奇和若有所思,我就知道,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篇幅。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更是一份充满爱和责任的承诺。

评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防范”,更是关于“赋权”。它教导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了解什么是界限,以及如何勇敢地说“不”。这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他们免受伤害,更是为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的教育方式,思考我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主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

评分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年龄段孩子心理特点的细致分析,这让我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去引导。很多时候,我们作为家长,可能因为自己的成长经历或者固有的观念,而忽略了孩子真正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它不会直接告诉你“这样做”,而是通过案例分析、心理学原理的讲解,让我们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有什么效果”。我尝试了书中的一些沟通技巧,发现孩子真的会更愿意倾听,也更愿意敞开心扉。

评分

用神券买的,送货快,清购物车,比较经典的书。

评分

很不错,很好,质量不错,很好

评分

用神券买的,送货快,清购物车,比较经典的书。

评分

全套书籍很不错,慢慢看

评分

非常好的书。。。。。。。。。。。

评分

不错,质量还可以,京东送货太方便了

评分

不错的书!值得学习!

评分

很不错的书,京东服务很好

评分

凑齐了5本,以后慢慢给孩子讲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