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古漢語

科技古漢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誌超 著
圖書標籤:
  • 古漢語
  • 科技
  • 語言學
  • 曆史
  • 文化
  • 教育
  • 工具書
  • 詞匯
  • 文獻
  • 中國古代科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3796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814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0
字數:3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科技古漢語》在對古漢語做齣綜論之後,分彆以“解字”“釋文”“說器”三章,摘取重點的文字和史料,作為典型進行分析解讀。突齣邏輯和實證的方法,以繼承晚近三百年考據訓詁的優秀傳統。所取討論對象多為常見的語詞,例如天地、萬物、有無、終始等,以及時空計量儀器,數學、天文、物理、生物、科技等文獻。

目錄

自序/i
第一章 綜論/001
一、概況/001
二、科學思維與科技漢語史/006
三、《爾雅》《方言》——文獻考據範例/009
四、漢字原典與科技訓詁/011
五、《考工記》及科技訓詁方法/019
六、批駁反訓說,兼論訓詁學取嚮/026
第二章 解字/033
一、天文類/033
1. 《國語》的伐殷天象/033
2. 夏仲康日食/042
3. 《堯典》天文/045
4. 四季節氣概念的建立/048
二、自然哲學類/055
1. 《老子》開篇創名解/055
2. 道源於易/060
3. “終”及“原始反終”解/061
4. 《易 係辭》第四章 /063
5. 抱一是易道整體論/065
6. 說“機”/069
7. “玄機”考/075
8. 道與器/077
9. 天與道孰大?/079
10. “大逝遠反”解/081
11. 營魄解/083
12. 神的概念起源於人/084
三、人文類/087
1. 祀異於祭/087
2. 說“義”及“越”/089
3. 釋越/094
4. 立名——人生觀的信息意識/095
四、科技類/097
1. 《莊子》的“野馬”/097
2. 《考工記》的“麵勢”/099
3. 《呂氏春鞦》的“阮隃”/101
4. 考“儀”/103
5. 《墨經》的“庫”/109
6. 《墨經》小孔成像/111
7. 《墨經》的“”/112
8. “沙漠”考/118
9. 漢語“玻璃”的來源/120
第三章 釋文/126
1. 思想史的開端/126
2. 《管子 水地》解/127
3. 《墨經》時空觀/132
4. 《墨經》有無論/138
5. 《墨經》的“端”/142
6. 《老子》的矛盾論/148
7. 《莊子 齊物論》/152
8. 《史記》的“神、人、物”/154
9. 《列子》的時空觀和物質觀/157
10. 宇宙的無限性/159
11. 《陰符經》/161
12. 《大冶賦》/166
第四章 說器/179
1. 《論衡》的司南/179
2. 《考靈耀》的“玉儀”/183
3. 候風地動儀/185
4. 《浮漏議》/198
5. 唐開元黃道遊儀/204

精彩書摘

  《科技古漢語》:
  第一章 綜論
  一、概況
  人類區彆於其他動物在於文化。
  文化是個人精神的社會集成和曆史積澱,是養育個人精神並對之起規範、導引和集成作用的信息體係。文化的錶現形式以語言為主。
  一切存在都是曆史的,存在的當下錶現是信息,故錶現文化史的語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掌握古漢語在中國是學者文化修養水平的重要標誌,而要深度把握文化史,則必須熟悉哲學和科技的古漢語,主要是古典經史的語言文字。這對研究中國古典文化的學者是必過的一關,要下功夫。
  漢字曆史三韆多年,一以貫之演化至今,全世界****。它記錄瞭中國文化,並支持著現代中國在全世界參與和推進人類文化的發展。中國古老文化遺産大有可供現代西方學者參考藉鑒的內涵,而那是用漢字錶述的。中國人口約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當下國內的高等教育和前沿科技交流也是以漢語漢字為主。所以,漢語漢字之學是世界性的重大學科。這種研究的實證資料隻能是曆史,那原是訓詁學的對象。但是,傳統的訓詁學界對科技很疏遠,而科技界則很疏於語言文字之學。為滿足時代需求,要做艱苦開闢,做示範性研究,大力宣傳。一部中國文化史是變化發展的曆史,是進步的曆科技古漢語史。古代文化是什麼樣子?肯定與現代差彆甚大,要準確瞭解古代,真正讀懂古典文獻,必須作艱苦的學術研究。
  從一開頭,漢語就是單音節的。而文字與此相應,是單音節多元復閤圖形符號。最初當然多是象形,即二維的圖畫單元,這就是公元前13世紀商代中晚期的甲骨文。因為自孔子時期就已經沒有再提到過甲骨文的事,直到20世紀初,學者都不知有甲骨文。西周有金文傳世,後來的篆文因寫於簡帛,原本傳留很少。統觀比較金文和簡冊,金文較為簡潔規整,而簡冊的文字多有非規範者。這大概是因為金石刻鑄的成本和價位遠高於簡冊,所以考古齣土簡冊的學術參考價值大大低於金石。
  到秦統一文字創立隸書,漢字基本定型。隨著毛筆的改進,漢末乃有楷書。有史以來的漢字雖以形為主,卻已**象形,很多字是抽象詞,原來篆文的象形已經變得麵貌全非。現代漢字很少如“一、二、三”看得齣像什麼,“天、地、人”已不再象形瞭。
  隸書和楷書對篆文的改進主要是:一,筆畫簡化、規範為少數易寫的標準模式;二,創設少數通用偏旁,復雜單字以積木方式構成,立造字的“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藉)原則。這兩條改革使漢字較此前易記、易寫、易創新字,奠定瞭兩韆多年漢字文化基礎。
  西方的拼音文字以記音為主,形以錶音;漢字則以形為主,照顧讀音。若說拼音文字是“一維”的,則漢字是“二維”的,從時空密度說,信息容量大得多。漢字書麵語簡潔典雅,不受地方口音影響而分化,相對獨立,更強力引導口語演進,對中華民族文化大一統起瞭根本性作用。加上造紙和印刷技術早熟,於是就**地區局限造成大一統的全國漢字文化,並遠播東亞各國,延續至今自成一統。
  ……
《天工織夢》 序章:流淌的靈韻,編織的遠古 在浩渺的中華文明長河中,總有一些技藝,如同璀璨的星辰,雖曆經歲月洗禮,卻依舊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它們不是冰冷的文字,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浸潤在勞動人民血脈中的生動實踐,是融匯於自然萬物奧秘中的精巧構思。《天工織夢》便是一部試圖捕捉這些“流淌的靈韻”,並將其“編織”成文字的嘗試。本書並非考據冰冷的古籍,也非梳理枯燥的製度,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在古老歲月中,人們如何以雙手、以匠心,與天地對話,創造齣令人驚嘆的物質文明和精神瑰寶。 我們的旅程,並非從“為何”齣發,而是從“如何”開始。我們不探究“何以至此”的哲學思辨,而是深入“如何而成”的工藝細節;我們不沉溺於“概念”的闡述,而是聚焦於“實體”的塑造。本書旨在揭示那些在曆史塵埃中幾乎被遺忘的“天工”,它們是先民們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是對物質特性的極緻運用,是集體智慧與個體創造的完美結閤。 第一篇: earth and soul – 土與魂的對話 泥土,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從最樸素的陶器,到宏偉的城垣宮闕,土以其最溫順的姿態,承載瞭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天工織夢》將第一章的目光,聚焦於“土”的變幻。 捏土成形,烈焰淬煉:古人的陶與瓷 我們將帶領讀者迴到那個沒有精密機器的時代,看看先民們是如何僅憑一雙巧手,將冰冷的泥土塑造成溫潤的器皿。從史前時期粗糙卻充滿生命力的紅陶,到商周時期厚重而神秘的青銅器模具中的精巧陶俑,再到漢唐時期雍容華貴的唐三彩,以及宋代精美絕倫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我們將深入探討不同時期陶土的選擇、泥料的處理工藝(淘洗、陳腐、揉捏),以及不同窯溫、窯具對燒製結果的影響。 泥料的奧秘: 瞭解不同地域泥土的成分差異,以及先民們如何根據器物的功能和美學需求,選擇最閤適的“土”。例如,何以北方多齣灰陶,南方多齣紅陶?為何製作青瓷需要特定的含鐵量? 塑形的手藝: 從簡單的手捏、泥條盤築,到復雜的輪製技術,再到模具的創新應用。我們還會探究那些失傳的技法,比如“施釉”的過程,從原始的浸釉、刷釉,到後來精密的噴釉、吹釉,以及釉料配方的古老智慧。 窯火的煉金術: 不同的窯爐結構(龍窯、饅頭窯),不同的燒製方式(明燒、暗燒、還原燒、氧化燒),以及如何通過觀察窯火的顔色來判斷燒製溫度和氣氛,這些都是古人與火溝通的語言。我們將力求還原那些“火鳳凰”浴火重生的神奇時刻,感受從泥土到藝術品的蛻變。 築城壘,起宮闕:土木工程的宏偉篇章 除瞭生活器皿,土更是承載國傢與文明的基石。從夯土築牆,到磚石砌造,古人的土木工程技藝,即使在今天看來,依然令人贊嘆。 夯土的智慧: 介紹不同時期夯土技術的演變,從簡單的泥土堆積,到加入石灰、糯米汁等粘閤劑的“三閤土”,再到大型夯土颱基的建造。我們還會探究那些隱藏在夯土牆體內的“分層夯築”技術,以及如何通過控製含水量來保證牆體的密實度。 磚石的精工: 瞭解古代磚瓦的製作工藝,包括模具的選擇、燒製溫度的控製、以及不同尺寸和形狀的磚瓦如何被巧妙地運用。我們將追溯那些雄偉城牆(如秦長城、明長城)的建造過程,以及宮殿、寺廟等大型建築的結構體係,例如木構架與夯土牆的配閤,梁柱體係的力學原理。 防水與排水: 探討古人在大型建築和城市規劃中,如何運用土地的坡度和溝渠係統進行有效的排水,以及在墓葬和地下建築中,如何利用特殊的夯築方法或材料來達到防水效果。 第二篇: wood and bamboo – 木與竹的生機 木與竹,是大自然賦予的靈動之材。它們不僅是搭建房屋、製造工具的必需品,更是承載藝術與哲學思考的載體。 榫卯的乾坤:古建築的骨骼與靈魂 中國古代建築最引以為傲的成就之一,便是“榫卯結構”。它不使用釘子,卻能使建築牢固穩定,並具備一定的抗震能力。《天工織夢》將帶您領略這門“無釘接閤”的精妙絕倫。 榫卯的種類與功能: 詳細介紹各種常見的榫卯形式,如燕尾榫、格肩榫、抱肩榫、穿銷榫等,以及它們在梁、柱、枋、檁等不同構件上的具體應用。我們將通過圖解和實例,解釋這些看似簡單的凹凸結構,如何將龐大的木構件巧妙地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魯班的傳說與實踐: 追溯榫卯技藝的起源,以及“魯班”這位傳說中的工匠在其中的貢獻。我們將探討古代工匠如何通過對木材紋理的深刻理解,以及精準的測量和切割,來實現完美契閤的榫卯連接。 結構的美學: 榫卯不僅是技術,更是藝術。我們將分析榫卯結構在視覺上帶來的韻律感和秩序感,以及它如何塑造中國古代建築獨特的柔韌與氣韻。 竹之韻:從器用到藝的蛻變 竹,以其輕盈、堅韌、易獲取的特性,在中國古代社會扮演著重要角色。從日常生活用品到文人雅士的藝術創作,竹無處不在。 竹器的實用智慧: 介紹古代竹製工具(如弓箭、竹筏、農具)、生活用品(如竹籃、竹筐、竹席、竹筷)、以及傢具(如竹椅、竹榻)的製作工藝。我們將探究竹材的處理方法(如劈、削、彎、編),以及如何通過不同的編織技法(如平紋、斜紋、人字紋)來賦予竹製品不同的功能和美感。 竹刻的雅趣: 深入探討竹刻藝術,從簡單的刻花,到復雜的山水人物、詩文書法。我們將分析竹刻的工具(刻刀、鑿子),以及如何在竹材的錶層進行精細的雕琢,展現齣細膩的刀法和獨特的意境。 書畫中的竹: 簡要提及竹在古代繪畫和詩詞中的象徵意義,以及文人墨客如何通過描繪竹的姿態,來寄托自己的情操。 第三篇: metal and fire – 金與火的熔鑄 金屬的冶煉與加工,是人類文明邁嚮新階段的重要標誌。火的熱力,將冰冷的金屬塑造成堅固的工具、精美的器皿,以及強大的武器。 青銅的時代:禮器、兵器與樂器 青銅時代,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篇章。那青翠欲滴的銅綠,承載著先民的信仰、權力與審美。 鑄造的神秘: 詳細介紹古代青銅器的鑄造工藝,特彆是“失蠟法”和“範鑄法”。我們將一步步拆解從銅礦的開采、提煉,到銅、锡、鉛的比例配比,再到陶範的製作、紋飾的雕刻、金屬的熔煉,以及最終的鑄造和打磨。 紋飾的密碼: 深入解讀青銅器上的饕餮紋、夔龍紋、乳紋等神秘紋飾,以及它們所蘊含的宗教意義和藝術價值。我們將探究古代藝術傢如何將抽象的符號與具象的動物形態相結閤,創造齣令人震撼的視覺效果。 禮器與權力的象徵: 分析鼎、簋、尊、爵等不同青銅禮器的功能和等級,以及它們如何成為古代社會政治和宗教活動的中心。 樂舞的律動: 介紹古代青銅樂器,如編鍾、編磬、銅鼓等,以及它們在祭祀、宴饗等場閤所扮演的角色。 鋼鐵的脊梁:農具、兵器與日常 鐵器的齣現,極大地推動瞭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從鋒利的農具到強大的兵器,鐵與火的結閤,改變瞭人類的生活。 煉鐵的技藝: 介紹古代煉鐵技術,如塊煉鐵法、炒鋼法、灌鋼法等,以及不同爐型(如竪爐、平爐)在煉鐵中的作用。我們將關注煉鐵過程中溫度的控製,以及如何通過不同工藝來獲得不同含碳量的鋼鐵。 鍛造的乾坤: 詳細介紹金屬鍛造的過程,包括熱鍛、冷鍛,以及各種鍛打工具(如錘、砧)的使用。我們將聚焦於古代工匠如何通過反復錘打,來改變金屬的內部結構,使其更加堅韌和耐用。 兵器的演進: 追溯古代刀、劍、矛、戈、戟等冷兵器的發展曆程,以及它們在不同戰爭中的應用。 日常器物的精細: 介紹古代鐵鍋、鐵鎖、銅錢等日常鐵製品的製作工藝,以及如何通過精細的打磨和拋光,使其具備實用性和美觀性。 第四篇: silk and dye – 絲與染的絢爛 絲綢,是中國古代最耀眼的名片之一。從蠶的養殖到絲綢的織造,再到絢麗的色彩,絲與染的結閤,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蠶的奇跡:從桑葉到華章 我們將帶領讀者走進養蠶的古老世界,感受從微小的蠶寶寶到華麗絲綢的奇妙轉變。 養蠶的細節: 介紹古代養蠶的流程,包括桑樹的種植、蠶種的保存、蠶的飼養(溫度、濕度、食量控製)、以及病蟲害的防治。我們將探究古人在缺乏現代科技的情況下,如何通過對蠶的習性的細緻觀察,來保證蠶繭的産量和質量。 繅絲的輕柔: 詳細介紹古代繅絲的過程,包括如何將蠶繭放入熱水中,以及如何用工具將蠶絲纏繞成綫。我們將關注繅絲過程中的“提煮”、“剝繭”、“挑絲”等關鍵步驟,以及如何獲得均勻、堅韌的絲綫。 織機的律動: 介紹古代織機的種類和結構,如腳踏織機、提花織機等。我們將探究古人如何利用經綫和緯綫的交織,來創造齣平紋、斜紋、緞紋等不同的織物組織,以及如何通過復雜的提花技術,來織齣精美的圖案。 色彩的魔法:植物染料的奧秘 古代的色彩,並非來自化學試劑,而是源於大自然的饋贈。草本、木本、動物,都為我們提供瞭豐富的染料。 染料的來源與提取: 介紹古代常用的植物染料,如靛藍(藍色)、茜草(紅色)、梔子(黃色)、紫草(紫色)等,以及它們的提取方法。我們將瞭解不同植物部位(根、莖、葉、花、果實)所含染料的差異,以及如何通過浸泡、熬煮、發酵等方式來提取染料。 固色的智慧: 探討古代如何通過媒染劑(如明礬、食鹽、鐵鹽)來固定染料,提高織物的牢度和色彩的鮮艷度。我們將分析不同媒染劑對色彩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二次染色”等技法,來獲得更豐富的色彩層次。 色彩的象徵: 簡要提及古代不同顔色所代錶的社會等級和文化含義,例如黃色為皇傢專用,紅色寓意吉祥等。 尾聲:未竟的探索,永恒的匠心 《天工織夢》所呈現的,僅僅是中華文明浩瀚技藝長河中的幾朵浪花。許多技藝,如漆器、玉雕、金銀器、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等,同樣蘊含著無盡的智慧與創造。本書的目的,並非窮盡所有,而是點燃讀者對這些古老技藝的興趣,激起對先民智慧的敬畏。 我們希望,通過對這些“天工”的細緻描繪,能夠讓讀者感受到,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時代,勞動人民是如何憑藉對自然的敬畏、對材料的理解、對工藝的精益求精,創造齣超越時代的技術奇跡。他們的雙手,編織的不僅僅是器物,更是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追求,以及對宇宙萬物的理解。 這本書,是一次對“天工”的緻敬,也是一次對“匠心”的禮贊。願讀者在閱讀中,能感受到那份流淌在血脈中的古老靈韻,也能從中汲取一絲前行的力量。畢竟,真正的智慧,總是蘊含在那些最樸實、最生動的實踐之中。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科技古漢語》的書名著實讓人眼前一亮,融閤瞭看似遙遠的古代智慧與日新月異的現代科技,讓人不禁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在這看似矛盾的領域中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充滿瞭拗口的古文和深奧的理論,但翻開之後纔發現,作者的功力遠超我的想象。他沒有停留在對古籍的簡單羅列和翻譯,而是深入挖掘瞭古代典籍中蘊含的、對於現代科學技術領域具有啓發意義的思維模式和觀察視角。比如,書中對古代匠人“天人閤一”的哲學觀在材料學上的體現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剖析,那種對自然規律的敬畏和順應,與現代可持續發展理念不謀而閤,讀來讓人深感古人的智慧並非過時,而是以另一種方式沉澱在瞭曆史的深處。書中大量引用瞭《考工記》中的精妙設計,將其與現代精密製造的要求進行對照,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非常強烈,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僅是學習瞭知識,更是在進行一場思維的探險。尤其是一些關於古代天文觀測方法的描述,其精確度和推理邏輯,即便是放在今天也毫不遜色,這讓我對古代科技的成就有瞭全新的認識,完全顛覆瞭我過去那種“古代科技水平低下”的刻闆印象。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示也做得極為用心,大量的插圖和模型復原圖,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難度,即便是對古漢語和科技史瞭解不深的讀者,也能輕鬆地跟上作者的思路。

評分

我是一位對古代哲學和認知科學比較感興趣的讀者,拿到這本《科技古漢語》時,主要抱著學習古人思維方式的目的。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在於它巧妙地將語言學分析工具運用到瞭科技概念的溯源上。作者沒有簡單地將“科技”二字硬塞進古漢語的框架裏,而是深入探討瞭古代漢語中對於“器物”、“原理”、“方法論”等概念的錶達方式。例如,書中對“格物緻知”的深入解讀,不再停留於教科書上的泛泛而談,而是結閤瞭魏晉南北朝時期士大夫對自然現象的記錄和思考,分析瞭他們是如何通過觀察和實驗(盡管是非標準化的)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係的。這種細緻到詞匯演變的考證,讓我看到瞭古代知識積纍的內在邏輯。它展示瞭一種“由內而外”的求知過程,與現代科學那種依賴大規模實驗和數據分析的模式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卻又在本質上殊途同歸。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思考,如果我們今天在進行科技創新時,能更好地理解古人在麵對未知世界時的那種謹慎和探索精神,是不是能避免一些“急功近利”的彎路?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沉穩,邏輯推進嚴密,如同解剖一件精密的古代儀器,層層剝開,顯露齣其運作的核心機製,讓人在被古老文字的魅力所吸引的同時,也對其背後的科學精神肅然起敬。

評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是對這本書抱持著一種“湊熱鬧”的心態購買的,畢竟“科技”和“古漢語”的組閤聽起來有點像營銷噱頭。然而,這本書給我的震撼是實實在在的。它並不是在“復古”,而是在“重建”。作者的筆觸極其老練,他似乎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視角,一種是身處信息時代的敏銳洞察力,另一種則是沉浸在古代文獻中的曆史共情能力。書中有一章專門討論瞭古代建築中的“模數製”與現代工程標準化的異同,分析得極為透徹。作者通過對比不同朝代對特定尺寸單位的規定,揭示瞭在缺乏統一計量體係的時代,古人是如何通過經驗和匠人間的口耳相傳,形成一種高效且穩定的生産範式的。這種“隱性知識”的顯性化過程,對我這種偏嚮管理學和組織行為研究的讀者來說,極具啓發性。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技術,往往深深地嵌入在文化和語言的肌理之中,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公式和圖紙上。全書的論證過程充滿瞭“學術的張力”,既有對文獻的尊重,又不乏批判性的反思,使得整本書讀起來絕不枯燥,更像是一場跨越韆年的學術辯論會,而作者便是那個掌控全場的智者。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精巧,它像一條流動的河流,從語言的源頭開始,逐漸匯入科技的海洋。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技術傳播”的方式。書中探討瞭古代的數學概念是如何通過不同方言區或不同地域的學者之間的書信往來和口頭交流得以鞏固和發展的。這種基於“語言媒介”的傳播路徑分析,是我在其他任何關於古代技術史的書籍中都未曾見過的獨特視角。它讓我們看到,技術的進步不僅僅是發明者的功勞,更是知識載體——語言——的生命力所在。我閱讀時最大的感受是“連接感”。現代的我們習慣於使用標準化的、高度抽象的符號來進行交流,而這本書展示瞭在缺乏這種統一性的古代,人們如何利用豐富的、富有象徵意義的漢語詞匯來承載復雜的科學信息。這種“含蓄而精確”的錶達藝術,讓我想起瞭一個生動的比喻:就像在麵對一個復雜的電路圖時,古人卻用一幅意境深遠的水墨畫來暗示其運作原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告訴我們“他們做瞭什麼”,更重要的是揭示瞭“他們是如何思考和錶達這些‘做什麼’的”,這對於任何從事跨文化交流或復雜係統研究的人來說,都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主要閱讀科普讀物的讀者來說,《科技古漢語》的挑戰性在於它的專業性,但它的魅力也恰恰來源於這種毫不妥協的專業態度。這本書並沒有為瞭迎閤大眾而簡化那些復雜的古代技術概念。相反,它要求讀者跟上作者的節奏,共同去“破譯”那些被時間塵封的術語。舉個例子,書中對古代冶金技術中關於“火候”的描述,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翻譯成“溫度控製”,而是結閤瞭古代燃料的特性、爐窯的結構以及當時的金屬材料科學,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解釋模型。這種深度挖掘,讓我明白瞭古代工匠的經驗並非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長期的、高成本的試錯過程之上的。這種對知識獲取成本的理解,讓我對現代科研的加速發展有瞭更深層次的敬畏。作者的文風是極其剋製和嚴謹的,幾乎沒有使用任何煽情的詞匯,所有的論斷都建立在紮實的史料和邏輯推演之上,這使得這本書的權威性不言而喻。它更像是一份嚴謹的學術報告,而非輕鬆的閱讀材料,但正是這份嚴謹,確保瞭它所呈現的“古科技”形象是立體且可信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