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基于学科素养的表现标准研究》表现标准是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障与监测国家教育质量有着独特的作用。在基础教育改革迈向纵深之际,研制表现标准将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诉求,是建立教育质量监测与保障体系的需要,是落实我国课程标准的需要,也是走出教室教学困境的需要。
以作者的话来说,《基于学科素养的表现标准研究》不过是开启了一段“浪漫的探险”,对表现标准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前期探索:澄清了表现标准的内涵,尝试建构了学科素养模型,提供了基于学科素养的表现标准开发的多样化路径,厘清了基于学科素养的表现标准的编制技术,尝试开发了一个本土的表现标准案例。
作者特别指出,关于表现标准还有许多亟待探索之处。比如,表现标准有其固有的学科立场,但出于培养完整的人的考虑,应全面促进学生夸学科素养的养成。那么,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如何实现课程统整?更重要的是,如何善待那些表现标准无法表达的教育结果?这样充满人本关怀的思考与反省暗藏于理性化的严谨的研究设计之下,使得本书的思考增添了几分深邃。
内容简介
《基于学科素养的表现标准研究》在我国“追求公平,提高质量”教育改革背景下,《基于学科素养的表现标准研究》主要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对表现标准展开探讨:首先,《基于学科素养的表现标准研究》通过考察国际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改革中表现标准的地位与作用、我国表现标准的缺席所导致的问题,指出我国何以亟需表现标准。接着,《基于学科素养的表现标准研究》通过考察表现标准的历史演变,明晰了现代意义上的表现标准与学科素养的关系,以及表现标准的内涵,进而探讨了学科素养的基本内涵,并基于各国教育标准与大型的国际评价项目的考察构建出学科素养模型的分析框架,剖析了如何通过学科素养模型实现学科素养向表现标准的转化。最后,在综整当今国际上有关表现标准的研制程序与编制技术,结合本土背景提出研制程序的建议、借鉴或建构了相关编制技术,并据此开展了一个探索性案例研究。
在我国即将进入“基于素养的教育”的时代,《基于学科素养的表现标准研究》在学理上厘清了核心素养、学科素养、表现标准等重要概念,在操作层面剖析、建构了相关表现标准研制程序与技术,为我国将来研制表现标准提供了一定参考,也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实践指导。
作者简介
邵朝友(1973— ),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现任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评价、课程开发。已刊发30多篇文章,在CSSCI/人大复印资料刊物上刊发或转载10余篇文章,已出版1本专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签约1本教材(浙江大学出版社)。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论/001
一、研究背景/001
二、文献评析/002
三、研究设计/011
第一章 我国何以亟需表现标准/018
第一节基于标准的国际教育改革趋势/018
一、回应社会挑战的改革共识:素养导向/018
二、规定高要求的教育输出:教育标准/020
三、建立一致性的教育体系:基于标准/022
第二节 我国深化课程改革对表现标准的呼唤/025
一、课程标准的发展困境/026
二、教师教学的实践困境/028
第二章 表现标准的历史演变与界定/032
第一节 经验化阶段/032
一、从standard词源考察谈起/032
二、评价的宠儿:经验判断/035
第二节 具体化阶段/038
一、1862—1917:历史深处的回眸/038
二、1918—1949:课程先驱的遗产/040
三、格拉泽的贡献与苦果/042
第三节 概括化阶段/046
一、对学习结果的再认识/046
二、1988:教育标准的里程碑/048
三、教育标准的普及时期/050
第四节 表现标准的界定/054
一、定义演进/054
二、概念界定/056
三、内涵解析/058
第三章 表现标准的当代知识基础:学科素养/062
第一节 学科素养解读/062
一、素养与相关用语辨析/062
二、教育领域的素养概念/063
三、学科素养:错解与正名/068
四、确定学科素养的逻辑起点/071
第二节 学科素养模型及验证/072
一、学科素养模型的考察/072
二、学科素养模型的分析框架/076
三、学科素养模型的验证/081
第三节 学科素养模型在表现标准研制中的作用/085
一、架接表现标准与教育目的/085
二、提供编制表现标准的参照框架/088
第四章 基于学科素养表现标准的研制程序/091
第一节 组织架构/091
一、人员的组织/091
二、任务与分工/092
三、时间与经费/094
第二节 研制路径/094
一、先验路径/094
二、后验路径/095
三、整合路径/097
第三节 研制流程/099
一、始于内容标准的研制流程:马里兰州经验/099
二、始于学科素养模型的研制流程:瑞士经验/100
三、始于课程总目标的研制流程:台湾地区经验/102
四、始于核心素养的研制流程:澳大利亚经验/109
第四节 比较与借鉴/114
一、比较/114
二、借鉴/115
第五章 基于学科素养表现标准的编制技术/118
第一节 确定转化学科素养为表现标准的方式/118
一、演绎方式/119
二、归纳方式/120
第二节 选择表现标准的呈现方式/121
一、呈现方式的归类/122
二、不同类型呈现方式的启示/125
第三节 拟定表现水平/126
一、拟定表现水平层级与名称/127
二、撰写表现水平描述语/132
第四节 确定表现样例/141
一、确定表现样例的途径/141
二、确定表现样例的选择:研制表现性任务/141
第六章 基于数学建模素养表现标准开发:以“圆的周长”为例/146
第一节 案例开发设计/146
一、开发目的/146
二、主题选择与样本确定/147
三、人员组织与数据收集/148
第二节 案例开发过程/148
一、确定“圆的周长”学习要求指向数学建模素养/149
二、研习拟定表现标准的基本技术/150
三、依托技术拟定第一稿表现标准/152
四、通过专家咨询拟定第二稿表现标准/153
五、基于测试与反馈拟定第三稿表现标准/154
六、根据专家与教师咨询确定最终表现标准/157
第三节 案例整体反思/158
一、访谈数据的分析/158
二、基于访谈发现的建议/161
结语/164
参考文献/166
后记/174
精彩书摘:
前言/序言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地追求教育质量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作为学业质量要求的标志——表现标准被世界各国视为监测、保障国家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然而,表现标准在我国缺席已久,严重阻碍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保障体系的建立,探讨表现标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我国“追求公平,提高质量”教育改革背景下,本书运用历史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具体探讨“我国何以亟需表现标准”、“基于学科素养的表现标准是什么”、“如何研制基于学科素养的表现标准”三个基本问题。为此,本书安排了六章内容,其中第一章,第二、三章,第四、五、六章分别回答了这三个问题。
我国何以亟需表现标准?第一章通过考察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瑞士、芬兰、新南威尔士、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改革,指出表现标准在当今基于标准的国际教育改革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反观我国,由于表现标准的缺席,导致教育系统的发展方向迷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法深入推进。
基于学科素养的表现标准是什么?通过考察表现标准的历史演变,第二章明晰了现代意义上的表现标准源于学科素养,是学科素养的表征,并将其界定为:以课程与教学为取向,指向学科素养要求,描述学生掌握内容标准程度与证据的规范化学习结果。第三章进一步探讨了学科素养的基本内涵,并基于各国教育标准与大型的国际评价项目的考察构建出一种由学科素养、学科主题、认知要求、表现水平、问题情境构成的学科素养模型的分析框架,进而重点剖析了如何通过学科素养模型实现学科素养向表现标准的转化。
如何研制基于学科素养的表现标准?第四章先从组织架构、研制路径、研制流程三个方面考察、比较各国与地区表现标准的研制程序,进而基于这些国际经验和本土现实,就我国将来开发表现标准所需的研制程序做出了理性的思考。接着,第五章聚焦于表现标准的编制,系统地探讨了把学科素养具体化为表现标准基本构成要素所需的四项关键技术,即明确学科素养转化为表现标准的方式、选择表现标准的呈现方式、拟定表现水平、确定表现样例。进而,结合上述的程序与技术,第六章开发了一个基于数学建模素养的表现标准案例,期望通过与实践的对话,以说明开发基于学科素养表现标准的专业性与复杂性,为我国将来研制表现标准提供参考经验与建议。
随着我国对课程标准内涵的深入认识,研制表现标准必将成为我国未来课程标准的发展方向,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将为表现标准研制提供应有的借鉴与贡献。
《教育的温度: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育的转型》 一、 时代呼唤:教育的深层变革 在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已显疲态,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提出的多元化、高层次需求。我们正站在一个教育转型的关键节点,未来的公民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贮备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应用的实践者,以及复杂问题的解决者。教育的使命,也从“教给学生什么”转向“培养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根本性的转变,要求我们深入审视教育的本质,重塑教育的目标,并探索与之匹配的教育路径。 《教育的温度》一书,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对教育的深层变革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前瞻性的思考。它不仅仅是对现有教育困境的描摹,更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有力探索,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关心教育的社会各界,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切实可行的路径。本书的核心观点在于,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唤醒、激发并培育学生内在的潜能,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理解知识的意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与世界的互动中不断成长。 二、 核心理念:温度与能力的双重维度 本书提出的“教育的温度”并非情感的泛滥,而是指一种关怀学生、尊重个性、理解差异的教育态度。这种温度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耐心倾听、真诚鼓励,对学生困惑的细致解答,对学生错误的包容引导,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将学生视为独立个体,而非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安全感和归属感,让他们敢于尝试、勇于探索,从而更有效地学习和成长。 与“温度”并行不悖的是“能力”的培育。本书将能力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强调能力的养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智力技能,而是涵盖了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社会情感能力等多个维度。这些能力的培养,旨在让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挑战,并在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的素质。 本书认为,温度与能力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充满温度的教育环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反之,当学生在各项能力的提升中获得成就感,他们的自信心也会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会随之提高,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教育的温度,为能力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能力的不断精进,又反过来印证了教育温度的价值。 三、 转型路径: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育的实践指南 《教育的温度》一书,深刻阐述了教育转型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育”的必要性,并提供了详实的实践路径。 课程与教学的重塑: 情境化与项目式学习: 课程设计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以真实世界的问题、项目或主题为载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例如,通过组织一次社区环保项目,学生需要学习科学知识来分析污染成因,运用数据分析能力来评估影响,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来分工合作,并锻炼沟通能力来向公众传播信息。 跨学科整合: 打破学科壁垒,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研究某个历史事件时,可以结合地理、经济、社会学、文学等多个视角,让学生理解事件的深层动因和多重影响。 探究式与发现式学习: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主动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给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评价体系的革新: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评价的重点不再仅仅是考试分数,而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思考深度、合作情况、问题解决策略等。引入形成性评价,通过观察、访谈、作品分析、表现性任务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并给予针对性的反馈。 多元化评价主体: 除了教师评价,还引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甚至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 能力导向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将侧重于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否能在团队中有效协作等,而非仅仅考察知识点的记忆程度。 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学习的促进者与引导者: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而是学生学习旅程中的伙伴和引路人。他们需要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反馈。 学生发展的支持者与关怀者: 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兴趣,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情感支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终身学习者与研究者: 教师自身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 家校社协同育人: 构建教育共同体: 强调家庭、学校、社会之间教育责任的共享和协作,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社区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家长和社会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共同关注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利用社会资源: 积极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如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企业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实践机会,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 四、 结语:点燃教育的希望之光 《教育的温度》一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前瞻性的理念和实践性的指导,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人文关怀与能力导向的教育蓝图。它鼓励我们跳出传统教育的樊篱,以更加温暖、更加多元、更加面向未来的视角,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与使命。 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当前教育改革的有力推动,更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积极探索。它呼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爱心与智慧,用科学与创新,去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去浇灌他们能力成长的幼苗,去温暖他们前行的道路。相信通过教育的这场深刻转型,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人文情怀、拥有创新精神、能够适应未来挑战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这,正是“教育的温度”所能带来的,最深远、最温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