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二十年前母亲自杀,二十年后父亲自杀,对于作者而言那是何等的伤痛!面对两次人生重大创伤,作者该何去何从?在父亲自杀后,作者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去参加由新加坡援人协会开展的“治愈桥”支持小组。在支持小组中,作者是庆幸的,得到了康复,也学会了如何透过对生命叙事的方法来解构伤痛,从双亲自杀的阴影中走出来。在本书中,作者以讲故事的方法,还原了自己经历伤痛、求助和疗愈的过程,为我们理解伤痛、疗愈伤痛打开了另外一扇窗。译者在2015年到新加坡进行专业考察期间,接触到了新加坡援人协会(SOS),也有幸拜读《WHY?》一书,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吸引了译者翻译该书,希望通过书的翻译,介绍给国内的读者更多关于叙事自我疗愈的活样板。
作者简介
钟耀林,岭南师范学院讲师,广东省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专家委员会成员。作者致力于叙事疗愈、农村社会工作等领域的实务研究,著有《癌病与持续性的痛——我的叙事疗愈行动》、译有《为什么?——在父母选择自杀之后的日子里》等,并发表社会工作实务研究论文多篇。
目录
目录
前言
序言
译者序
第一章:父亲,为什么?
第二章:当爱让我们受伤
第三章:谁帮了我?
第四章:何去何从?
第五章:上帝啊,你在哪?
第六章:时间如何平复一切?
致谢
关于作者
精彩书摘
《为什么 在父母选择自杀后的日子里》:
第一章 父亲,为什么?
我们在位于广东民弄的新加坡援助协会(S0S)办公室的一个房间里见面。一双双好奇的眼睛透过窗帘往室外偷偷窥探着,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在我们前方的桌子上摆着一些饮品和纸巾。我们去那是为了分享我们那段痛苦不堪的故事。我期待自己的出现能给其他同样曾经遭受不幸经历的人带来一些安慰。当他们讲述自己的痛苦、无助、空虚和起伏不定的情绪时,我能够理解他们,因为曾经我和他们一样,也有过如此痛苦绝望的经历。我在认真聆听他们故事的过程中,清楚地意识到,给予这些遗属支持,是在这场孤独且令人畏惧的旅程中最重要的。但与此同时,出现在那里,我被卷回到成为遗属的宿命般的那天 父亲自杀那天。那一天是我终点不明、孤独旅程的开始。
在那天以前
在父亲自杀以前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他的状况一直都不是很好。他已接近90岁高龄了,在每周的探访中,我都注意到他整体的健康状况在逐渐地衰退 他的身体持续出现痛苦和不适,想必这也是导致了他选择自杀的关键原因。他身体很虚弱,情感和心灵也很脆弱,同时饱受精神上的挑战。对父亲而言,他的祈祷并没有得到上帝的回应,他对于自己的身体状态也逐渐变得气馁和沮丧。此时的他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老年医学专家对父亲做出的诊断是伴随早期痴呆倾向的抑郁症。频繁地看医生并没有太多地减轻他对疾病的抱怨。看着父亲的病情逐渐恶化,身体大不如前,我伤心得难以言表。很多时候,当我们聊天时,他屡次向我诉说,渴望上帝能带走他,带他飞往天堂。他已经厌倦了这样的生活。
我心底里知道他是在想我的母亲了,非常想念。他鳏居多年,长期孤独。他时常思念母亲。他们是包办婚姻,当初在还没见到母亲本人以前,父亲就同意娶她了。母亲是父亲心中那个陪伴他多年、漂亮的并且在中国完成高中学业的贤妻。母亲逝世以后被火葬,她的骨灰被安置在骨灰库里,父亲预定了一个紧挨母亲骨灰旁的壁龛,希望将来用来存放他的骨灰,想到等上帝带走他时,和母亲葬在一起。但是,上帝并没有如他所愿,也没有听到我的祈祷,没有让父亲永生没有痛苦。我曾认为让上帝听见我们的祷告只是时间问题。但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父亲已经秘密地决定要离开这个世界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以至于他能和上帝、和母亲在一起了。
父亲和我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也从来没有想象过失去他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即使在我的潜意识里,我早已意识到他年事已高,健康状况欠佳。7岁那年,我失去了母亲,他身兼父职和母职照顾我,为我做饭,送我上学。即使在我叛逆的青春期里,他的父爱也不曾动摇过。在我的童年里,他是我的知己;而在他垂暮之年,我俩变换了角色 我又成了他的知己。他的离世不是因为疾病或高龄,而是因为他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让我很崩溃。
那一天
宿命般的那一天像平常的周末一样照常运转。送完孩子上学后,我照旧去了水产市场,买了条新鲜的鱼,带回给父亲的保姆,让她做给父亲吃。当我到达父亲公寓的时候,父亲仍然躺在床上 虽然那段时间他几乎无时无刻都躺在床上,但却昼夜失眠。我们聊了一会,我尝试着振作他的精神。但在内心深处,我像往常一样感到无助,因为我知道他正经历着非常困难的时期,我做不了任何事情来安慰他。父亲很重视个人的独立,所以他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但现在他已经到了非常时期,必须要依靠他人的帮助来完成日常行动,甚至是最基本的个人小事。这让他的自尊很受伤。他开始变得抑郁了。
由于失眠,父亲缺乏足够的休息,他开始变得偏执,对周围的人都不信任,做什么事情都不高兴。我意识到,生活对他来说已经毫无意义了,他越来越无法忍受继续活下去的生活。这段时期由于要适应他的这种行为变化,我过得很困难。父亲过去是一个很理性、富有激情、友好、温和、信奉上帝、有信仰以及有很多性格优点的人。我为父亲在他生命的这个时候失去这些感到伤心。即使他依旧活着,但他已经不再是我认识的那个父亲了。但我知道在这个时候,他最需要我的关心和理解。于是,我暗自决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在剩余的日子里尽可能过得好受和舒适一点。
那一天,像往常那样,我坐在父亲的床上和他谈话,给他念每天的新闻,尝试让他提起点兴趣,然后哄他入睡,我们的角色互换了 我像一个母亲那样对他,而他就像小孩。我多么希望时光能回到从前,回到他年轻力壮的时候。
不管我做了多少努力去安慰他、哄他睡觉,但他还是难以入眠。他告诉我,他没胃口,总感到疲倦。我给他喂了点浓缩鸡汤,希望这能使他强壮起来,哪怕就只是今天。由于我不得不去做其他事情,我告诉他我必须要走了,改天再来看他。当他和我说“再见”的时候,他看起来和往常没什么不同。然而,那却是我最后一次亲手喂父亲吃饭,最后一次和他亲密接触,最后一次能听到他的声音,最后一次看到他活着的模样。那个场景,那段最后一次接触的记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我们各自道了最后的一声“再见”。
几个小时后,当我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我接到大哥的来电。他和父亲住在一起,因此他来电一般都是和我聊聊父亲和他的最新状况。有时,他只是发泄作为一名主要照顾者的沮丧和无助。所以,我继续开着车,准备戴上耳塞听他讲话。
“父亲跳下去了”,他说。我简直无法相信我所听到的。
“他已经跳下去了,你说的是什么意思?”这个消息重重地打击了我,我停下车,并把车往公路边上靠。我的心跳得很快,我陷入了极度的恐惧当中。我记得,电话那头传来了尖叫声和哭泣声,还有一连串质问哥哥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的?保姆在哪里?为什么她没有阻止他?”
闪现在我脑海中的场景是父亲跳下去之前的最后片刻。他是怎样挪到窗户边的?
……
前言/序言
《当黑夜吞噬星辰:失落的慰藉与未竟的旅程》 序曲:一场突如其来的静默 生命的河流,本应蜿蜒流淌,滋养着沿岸的风景,承载着无数的希望与梦想。然而,有时,一声巨响,或是无声的裂痕,会瞬间将它截断,留下茫然与失序。本书并非直接描绘那场将一切颠覆的巨变,而是聚焦于巨变之后,那片被撕裂的天空下,人们如何艰难地寻觅一丝微光,如何重新认知自我与世界,以及如何一步步走向一个未知但又必须面对的未来。它是一曲关于失落、关于疗愈、关于生存意志的低语,献给那些在人生至暗时刻,努力想要找回方向的灵魂。 第一章:寂静中的回声 失去,尤其是那种突如其来的、无法预料的剥夺,会在个体心中投下巨大的阴影。当亲人选择离开,留下的不仅仅是空缺的席位,更是一种深刻的存在性危机。这是一种无法被理性解释的现实,一种挑战着我们对生命、对爱、对责任所有认知的冲击。这本书试图捕捉的,正是这种冲击过后,最初的寂静。这种寂静不是平和,而是充满了未竟的疑问,是那些来不及说出口的话语,是那些被冻结的瞬间,在脑海中一遍遍回响,形成一种无声的喧嚣。 在这寂静之中,我们发现自己被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孤独空间。熟悉的参照系消失了,赖以生存的支撑坍塌了。曾经清晰的未来蓝图,瞬间变得模糊不清。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现实,一个没有了某个人、某种声音、某种依靠的世界。这种孤独,并非物理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是心灵深处一种被遗弃的感受。人们试图在曾经的记忆碎片中寻找答案,在旧日的合影中捕捉熟悉的笑容,在习惯性的动作中寻找对方的影子。然而,这些碎片,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甚至会加剧内心的疼痛。 第二章:破碎镜子里的自我 当失去发生,我们往往会审视镜子里的自己。在那块破碎的镜子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陌生的面孔,一个被打击得体无完肤的形象。曾经的自信、骄傲,在巨大的悲伤面前,显得如此渺小。我们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质疑自己的价值,甚至质疑自己是否做得不够好,是否可以阻止这一切的发生。这种自我责备,是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它将我们牢牢地困在过去,无法自拔。 “为什么?”这个质问,如同最尖锐的冰锥,刺入心灵。我们试图从无数的角度去理解,去分析,去找到一个可以安抚内心的理由。但很多时候,生命的真相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而有些选择,终究是我们无法完全掌控的。这本书探讨的,正是这种在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中挣扎的过程。它揭示了当生命中的重要支柱轰然倒塌时,个体如何努力重建自我认同,如何重新认识自己的力量与局限。这需要勇气,更需要对自我无情的审视,以及最终的接纳。 第三章:情感的迷雾与重塑 失去亲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久久不能平息。悲伤、愤怒、困惑、恐惧、甚至麻木,各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片浓得化不开的迷雾。在这迷雾中,人们常常感到迷失方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情绪洪流。有时,我们会表现出极端的情绪,有时,又会陷入深深的麻木,仿佛感受不到任何东西。 这本书试图深入探索这种情感的复杂性。它描绘了人们在悲伤的各个阶段可能经历的挣扎,从最初的震惊与否认,到愤怒与讨价还价,再到抑郁与接受。它强调,这些情感并没有既定的顺序,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疗愈路径。重要的是,要允许自己去感受,去表达,去释放。然而,在自我表达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如何管理这些激烈的情绪,如何不被它们吞噬,而是从中找到力量,重塑自己的情感世界。这包括学习如何与记忆共处,如何将痛苦转化为一种力量,而不是一种束缚。 第四章:寻迹与连接 当个体独自面对悲伤时,很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但实际上,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我们也能找到连接的线索。这种连接,可能来自于幸存的家人、亲密的朋友,甚至是素昧平生的人们。通过分享、倾诉、倾听,我们能够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从而减轻内心的孤单。 本书所要呈现的,正是这种在失落中寻找连接的过程。它鼓励人们勇敢地走出内心的壁垒,去寻求他人的帮助,同时也愿意成为他人的支持。它描绘了不同形式的连接:可能是家人之间共同承担的责任,可能是朋友无声的支持,也可能是陌生人之间温暖的慰藉。通过这种连接,我们能够重新感受到人性的美好,感受到生命中依然存在的光芒。这种连接,不仅仅是情感上的慰藉,更是对未来的一种共同期盼,一种重拾生活信心的力量源泉。 第五章:重构日常的微小步履 生活,不会因为失去而停止前进。当最初的冲击减弱,当情感的波涛渐渐平息,我们必须开始面对“为什么”之外的现实:如何继续生活?如何填补那份巨大的空缺?这本书描绘的,正是这种重构日常的艰难过程。它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微小、却又无比重要的步履。 这可能意味着,重新整理凌乱的房间,让曾经熟悉的物品重新归位;可能意味着,重新学习一项曾经依赖他人完成的技能;可能意味着,重新拾起被搁置的爱好,找回生活的乐趣;也可能意味着,重新规划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每一个微小的行动,都是在向世界宣告,我们依然在这里,我们依然在努力。它强调了行动的力量,强调了坚持的意义。即使每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只要向前迈出,就在不断地积累能量,不断地为自己创造新的可能性。 第六章:未竟的意义与前行的勇气 亲人的离去,会让我们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更深刻的思考。曾经认为理所当然的一切,突然变得无比珍贵。我们开始审视自己的生命轨迹,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与目的。这本书并非提供一套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答案。 它鼓励人们在失落中寻找新的意义。这意义可能来自于对逝者的缅怀与传承,可能来自于对生命的更加敬畏,也可能来自于对未来的全新规划。它强调,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不断地经历与思考中被创造出来的。而勇气,是支撑我们走向未来的关键。这种勇气,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即使心怀恐惧,依然选择前进。它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一种对未来的渴望,一种不屈不挠的生存意志。 尾声:星辰下的低语,生命的新篇章 当黑夜吞噬星辰,我们曾感到无边的绝望。然而,即使在最深的黑暗中,也总有微弱的光芒在闪烁。这本书,就是希望点亮那些微弱的光芒,引导那些在失落中迷航的灵魂,找到前行的方向。它不是关于“为什么”,而是关于“然后”。然后,我们如何继续,如何疗愈,如何重拾希望,如何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上,书写属于自己的,未竟的生命篇章。它是一份来自心灵深处的低语,一份关于如何在失去后,重新找回自我,并继续勇敢地活下去的,无声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