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专院校语言学专业本科学生、教师 《汉语方言调查》是汉语方言专家李如龙先生的一本晚年力作,浓缩了他一生的方言调查经验和研究心得。这本书为青年后学步入方言学研究的殿堂树立了一个正确的指引路标,有益于方言调查队伍的建设,对汉语方言宝库的进一步发掘和探索能起到推动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方言调查”课程教材,是方言研究专家李如龙先生近五十年来在高校讲授方言课的经验和教案的总结提炼。本书着重于方言调查方法训练,不乏近三十年来汉语方言研究成果的*新内容,不仅有作者非常熟悉的闽语、粤语、赣语、客家话材料,官话、吴语、湘语、晋语、徽语等材料也广有涉猎。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汉语方言研究的长足进步和丰硕成果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反映。每章后有思考题和参考书目。书后有两个附录,“汉语方言语音调查表”和“汉语方言词汇语法调查表”,调查材料大致可涵盖南方和北方各方言,可以直接用于方言调查,堪为实用、便捷的调查工具。适合大学中文系本科生以及有学习方言调查意愿的初学者使用。
这本书*大的特点是通俗易懂、简明实用,可操作性强。相较于某些汉语方言教材多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授人以鱼”,这本书可谓“授人以渔”,更多地讲授调查的具体方式、工作步骤,以及调查过程中需要随时注意的问题要点,包括怎样选定发音人,怎样使用调查表格,怎样记音,怎样甄别、核对、整理材料,等等,全是细节的传授。
作者简介
李如龙,厦门大学中文系语言文字学博士生导师、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1997年起任国务院第四届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1981年以来为中国语言学会、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中国应用语言学会、中国地名学会常务理事 , 福建省语言学会会长,国际中国语言学会、国际客家学会理事。出版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得众多各类奖项。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绪论
一 汉语的方言
二 汉语方言调查
三 方言调查是语言学的基础训练
四 方言调查的类型和要求
五 方言调查的工作步骤
六 方言调查工作者应有的修养
思考与练习
参考书目
第二章 语音训练
一 语音原理
1.人类的语音与自然界的声音有同有异
2.人类特有的发音器官
二 国际音标与语音的分类
1.国际音标
2.元音分析与举例
3.辅音分析与举例
思考与练习
参考书目
第三章 汉语音韵训练
一 汉语的声调
二 汉语的音节系统
三 汉语的字音系统和《广韵》音系
1.关于韵类的名称和拟音的说明
2.关于摄和韵
四 中古音与北京音的主要对应及演变大势
1.声类的对应和演变
2.韵类的对应和演变
3.调类的基本对应及演变
五 音韵知识在方言调查中的运用
思考与练习
参考书目
第四章 方言字音调查
一 声韵调例字的调查
1.声调的听辨与调类的归纳和定名
2.声母的听辨和声类系统的归纳
3.韵母的听辨和韵类系统的归纳
二 单字记音与审核
1.在语音系统中记音
2.在语言系统中记音
3.字音的审核
三 语音系统的确定和音位系统的分析
1.整理同音字表
2.制作单字音表
3.音位系统分析
四 方言语音对应规律的整理
思考与练习
参考书目
第五章 连读音变的调查
一 变调和轻声
1.变调
2.轻声
3.关于变调与轻声调查的提示
二 变声和变韵
1.变声
2.变韵
三 小称音变
1.儿尾和儿化
2.子尾和囝尾
四 连读音变的调查和方言语音特征的提取
思考与练习
参考书目
第六章 方言词汇调查
一 方言词汇调查的重要性和困难
二 方言词汇的搜集
1.工作步骤
2.调查方式
3.注意要点
三 方言词汇的记录和注释
1.方言词汇记音
2.方言词语的调查和注释
四 方言词汇系统的整理与分析
1.共时的方言词汇系统分析
2.历时的方言词汇系统分析
3.不对应词的整理和解说
4.专题词汇语料的整理和分析
思考与练习
参考书目
第七章 方言语法调查
一 语法调查值得大力提倡
二 调查语法更需要合理地制订计划
三 方言语法调查的语料搜集
1.词法材料
2.语法例句
3.长篇语料
四 方言语法调查应该注意的要点
1.集中精力探寻方言语法的特点
2.发掘语言事实为重,慎于概括理论
3.注意语法和语音、词汇之间的关联和制约
4.注意同义异构的现象
思考与练习
参考书目
第八章 方言调查成果的整理和报告
一 方言调查材料的整理
二 调查报告
三 方言志
四 方言辞书
1.方言词汇
2.方言词典(字典)
五 方言地图
1.方言地图是展示区域方言异同的最佳方式
2.整理制作方言地图的语料
3.方言地图的种类
4.制作方言地图的方法
六 方言调查成果在教学上的应用
1.方言调查可以运用于语文教学和方言学习
2.语文补充教材的编写
3.乡土语言教材的编写
思考与练习
参考书目
附录一 汉语方言语音调查表
附录二 汉语方言词汇语法调查表
附录三 术语表
跋
精彩书摘
《汉语方言调查》:
单点方言的详尽的研究报告也称为“单刊”。早期的单刊只注重语音,但是分析很细,如罗常培的《厦门音系》和《临川音系》。后来的单刊就兼及词汇和语法,如王福堂的《绍兴话记音》(1959)、李永明的《潮州方言》(1959)、桥本万太郎的《海南语文昌方言》(1976)、丁邦新的《儋州村话》(1980)、高华年的《广州方言研究》(1980)。20世纪90年代,出版过一批国家“七五”社科重点方言(博山、洛阳、黎川、漳平、福清、嘉定、舟山等)研究项目的成果,内容全面,包括导论、方言特点、音系(含文白读、音变)、同音字表、和北京音及古音的比较、标音举例(含各种语料)和词汇表。反映了当时的研究水平。新世纪以来,陆续出版了不少单刊,质量有_『进一步的提高。例如邢向东的《神木方言研究》(2002)、伍云姬等的《湘西古丈瓦乡话调查报告》(2010)、阮咏梅的《温岭方言研究》(2013)。
区域性的方言调查报告最早的是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该书着重分析了吴语的音值和音类及吴语的语音特征,列表对照了江、浙两省30个点的75个词汇和22点的语助词的用法,所有的语料都用国际音标注音。此书开了汉语方言区域调查报告的先河。20世纪30年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调查了云南、湖北、关中、湖南和四川等省的方言,都调查了数十个点,对照了字音和极常用词,说明方音特点,并绘制了地图,分别于1940、1948、1954、1973、1984年正式出版。50年代全国方言普查时出版了一批按省市编成的“方言概况”,如《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其他的有河北、安徽、福建、河南等省,不过有的只是铅印讨论稿或油印稿。
……
前言/序言
从听我的启蒙老师黄典诚教授讲“汉语方言学”的课,参加汉语方言普查到现在,六十年过去了。我曾对人说过,回想自己的大半辈子,有两点没有后悔过,一是选择了研究汉语方言,二是选择了当老师。研究汉语方言,使我获得了语言学的全面训练,在汉语方言的原野上,越做越有趣;还可以从方言进入通语和古语、民族语,探寻许多奥秘。当老师,我可以跟着学生,研究他们所熟悉的方言,便于教学相长;他们学好了,我的事业也就能够得到延伸。
汉语的方言,历史长、分布广、品种多、差异大,没有经过训练,要进行有效的调查是不容易的。以前是有过自学成才的学者,都是了解方言母语至深、经过长期积累的,现代的青年很难具备这样的条件。这些年来,鉴于许多方言都在萎缩,有的已经处于濒危状态,为了保护地方文化和语言资源的遗产,国家安排了创建方言有声数据库建设的计划,启动了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这就需要大量人手参加这项工作。在大学里开设方言调查课,训练一批能承担这项工作的年轻人,就成了迫切的需要了。
培养方言调查人才,我主张因材施教,甚至提倡老师跟着学生走,给他们一些基本观点和主要方法,让他们从自己的母语人手,在调查实践中去探索和创造,不要给学生规定很多具体的步骤。所以历来讲方言课,我并不用固定的教材。编过几种教学提纲,大多不太满意。现有的高校中文系开设的“方言”课,大多是把汉语方言的基本知识、各主要方言的特点都包含在内,内容一多,教学就不好安排,课时少了,知识学不好,训练也完不成;课时太多,作为选修课也不合适。其实,汉语方言学的知识是可以自学的,“方言”课最重要的是做音标的训练和调查训练,具备了调查能力,不但可以独立开展方言调查,还能够自如地阅读已有的方言材料,了解各种方言的特点。上个世纪末,我承担了教育部下达的“九五”研究生重点教材《汉语方言学》的编写任务,2001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因为考虑到方言调查方法的训练应该是本科教育阶段的任务,该书就没有训练调查方法的内容。只是说了些基本观点,提供一些思路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有的老师用它作为本科“方言调查”课的教本,显然是不合适的。对剧变中的方言进行抢救性的调查,是越来越困难了,要训练出真正有兴趣、也有能力去调查方言的年轻人,需要更多的调查方法的训练。关于汉语方言的形成、发展、分区,各区的特征,已经有许多专书可以参考,方言调查训练课应该专讲调查方法,提供各种调查表格,给予工作的方便;前人做过的调查已经很多,在资讯发达的时代,搜寻查阅都很便捷,但是对初学者来说如何去鉴别好的样品就不太容易,需要适当的选择和推荐。这就是我关于《汉语方言调查》课程教材的设想。
汉语方言调查:一扇洞悉中华文化血脉的窗口 《汉语方言调查》并非一本普通的语言学著作,它是一部严谨而生动的史诗,一部以声音为笔触、以地域为画布的宏大画卷。它所承载的,远不止是枯燥的音韵、词汇和语法分析,而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迁徙、融合、创新与坚守,是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的脉动。本书旨在以科学严谨的田野调查方法,辅以深厚的历史人文视角,全面而细致地展现汉语方言的丰富多样性,揭示其背后蕴含的语言演变规律、社会变迁轨迹以及民族文化精神。 一、 溯源与脉络:汉语方言的千年演进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演变过程并非一条笔直的河流,而是无数支流汇聚、激荡、分叉的壮丽图景。方言,正是这幅图景中最生动的细节。本书将从语言学的宏观视角出发,梳理汉语方言的形成与发展脉络。我们将追溯上古汉语的语音、词汇特点,探讨中古时期韵书所反映的语言面貌,并在此基础上,剖析在历史长河中,由于地理隔绝、政治迁徙、民族融合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汉语如何逐渐分化,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七大方言区,以及方言区内更为细致的次级分类。 这种溯源并非简单的时间线梳理,而是力求还原语言演变的具体动力。例如,我们会探讨特定历史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对中原汉语的影响,汉族人民南迁过程中与当地原住民语言的接触与融合,以及沿海地区由于对外交流频繁而产生的独特词汇和语音特征。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证与比对,并结合当代方言的实际情况,本书将描绘出一幅立体而动态的汉语方言演进图。 二、 田野的足迹:科学严谨的调查方法 《汉语方言调查》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科学而细致的田野调查工作。本书的编写团队深入祖国的大江南北,走访了无数个村庄、城镇,与当地居民进行长时间的交流与访谈。我们不仅关注大城市、发达地区的语言现象,更将目光投向那些偏远、封闭的地区,因为那里往往保存着更为古老、更为纯粹的语言形态。 调查方法上,本书严格遵循国际通用的方言学调查规范。首先,我们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涵盖了语音(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等)、词汇(基本词汇、日常用语、动植物名称、生产工具、社会习俗等)、语法(词序、虚词、句法结构等)以及语音演变中的一些关键现象(如古浊上归去、古邪匣效微的合流等)。其次,我们采用了多层次的抽样方法,力求样本的代表性和普适性,并针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受访者进行访谈,以观察语言使用中的差异。 更为重要的是,本书注重“活态”的语言呈现。我们不仅仅记录下音标和文字,更力求捕捉语言在实际交流中的生命力。例如,在语音调查中,我们会记录下不同语境下的语音变化,如快语速下的省略、连读,以及不同说话人之间的语音差异。在词汇调查中,我们会记录下那些具有浓郁地方色彩、承载着特定生活方式和文化记忆的词语,并附以生动的例证。在语法调查中,我们会分析那些不同于普通话的独特句式结构,并探讨其形成原因。 三、 方言的众生相:七大方言区的深度剖析 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对汉语七大方言区(官话、晋语、吴语、徽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平话、官话)及其内部复杂细分的深入阐释。我们并非简单地罗列各方言区的特征,而是力求展现方言之间以及方言区内部的联系与差异。 官话方言区: 作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基础,官话方言区的内部差异同样巨大。我们将细致区分北京官话、东北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等,深入分析它们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异同,以及它们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例如,我们会对比不同官话方言中“吃”的发音差异,以及西南官话特有的“你们”的用法。 吴语方言区: 以“吴侬软语”著称的吴语,其复杂性尤为突出。本书将深入探讨上海话、苏州话、杭州话、宁波话等代表性吴语方言,分析它们在声调结构、词汇上的独特性,如“吃饭”在不同吴语方言中的发音差异,以及大量具有本土特色的词汇。 闽语方言区: 闽语以其高度的分化和复杂性而闻名,是汉语方言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我们将对闽南语、闽东语、闽北语、莆仙语等进行详细的描述,重点关注其独特的语音系统(如鼻化韵、入声韵的保存)和丰富的词汇。本书会展示同一汉字在不同闽语方言中可能出现的多种读音,以及这些读音与历史演变的关系。 粤语方言区: 粤语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方言,其语音的丰富和词汇的特色备受关注。我们将深入分析广州话、四邑话等,探讨其独特的声调系统、连读变调现象,以及其在流行文化中的传播。 湘语、赣语、客家话等: 对于湘语、赣语、客家话等方言,本书同样进行了详实的记录和分析。我们会揭示它们在语音上的独特之处,如湘语中古声母的保留,赣语的喉塞音,以及客家话的古汉语词汇。 在介绍每一类方言时,本书都将遵循“点面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我们会概括性地介绍该方言区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另一方面,我们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具体地点,进行更细致的语音、词汇、语法的描写,并辅以大量的方言例词、例句,力求让读者身临其境,触摸到鲜活的方言。 四、 语言的背后:方言与文化、历史的深层互动 《汉语方言调查》深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地域文化的独特印记。因此,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语言学著作,更是一部微观的文化史。在描述方言特征的同时,我们将深入挖掘方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词汇的文化密码: 许多方言词汇直接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和社会结构。例如,关于农作物、渔业、手工业的词汇,关于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的词汇,关于亲属称谓、社会等级的词汇,它们都是一部部活态的乡土志。本书会选取一些典型的方言词汇,解析其词源,阐释其文化含义,展现方言如何记录和传承着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语音的迁徙印记: 方言的语音特征,往往记录了民族的迁徙历史。例如,一些北方方言中对某些中古音的保留,可能与历史上北方居民的南迁有关;一些南方方言中独特的声调变化,也可能与古代语言的接触和演变有关。本书将尝试通过语音分析,勾勒出历史上人口迁徙的大致轨迹。 语法的变迁与创新: 方言的语法结构,不仅体现了汉语的共性,也展示了其在不同地域环境下的独特演变。一些被认为“非主流”的语法现象,在方言中可能长期存在,甚至构成了该方言区的核心特征。本书将探讨这些语法现象的起源,以及它们与社会文化心理之间的关系。 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在全球化和普通话推广的大背景下,方言的生存环境面临挑战。本书在记录方言丰富性的同时,也关注方言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我们将呼吁社会各界重视方言研究,保护方言的文化价值,并探讨在普通话推广的同时,如何实现方言与普通话的和谐共存,让中华语言文化的根脉得以延续。 五、 献给未来的馈赠 《汉语方言调查》不仅是对汉语方言现状的全面记录,更是对中华语言文化宝库的一笔珍贵馈赠。它为语言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文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材料和深入研究的基础。它也为广大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多样性、感受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窗口。 阅读本书,您将不仅仅是在学习语言学知识,更是在与一个个鲜活的地域对话,在倾听祖先的声音,在感受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脉动。它将带您走进一个更加广阔、更加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让您深刻体会到,汉语的魅力,在于它的统一,更在于它的无穷无尽的多样性。这部著作,是对中华语言文化的一次庄严致敬,也是对未来世代的负责任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