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康复心理学张)》分为十二个章节,约20万字。《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康复心理学》的编写根据卫生部高等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规划教材的编写原则和基本要求,体现“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进行编写,力求科学严谨、简明扼要、强调该教材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内容包括康复心理学的概述,康复心理学干预理论和方法,临床实际操作及特殊人群心理康复四大方面,从普通心理学知识到康复心理学专业理论与技术,由临床常见康复患者到特殊人群的心理康复,结合个案讨论,帮助学生认识心理社会因素在康复转归中的作用,掌握康复心理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了解康复心理治疗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趋势。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康复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康复心理学定义及基本内容
一、康复心理学定义
二、康复心理学发展简史
三、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
第二节 康复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医学模式的转变
二、康复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
三、康复心理学与康复医学
四、康复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
五、康复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
第三节 康复心理学的挑战与机遇
一、康复心理学的发展展望
二、康复心理学的挑战
第二章 康复患者的基本心理活动及基本干预理论
第一节 人的基本心理活动
一、心理现象及其实质
二、认识活动
三、情感活动
四、意志活动
五、动机、需要和挫折
六、个性心理
第二节 康复患者心理活动特点
第三节 常用的心理康复干预理论
一、精神分析或心理动力学理论
一、心理生理学理论
三、行为学理论
四、认知学理论
五、人本主义理论
第三章 康复中的社会人际关系及支持
第一节 康复治疗师及其职业行为与角色特点
一、康复治疗师
二、康复治疗师的职业行为
三、康复治疗师的角色特点
第二节 残疾与职业行为
一、残疾
二、残疾的职业行为
第三节 残疾的社会支持和调整
一、社会支持的内涵
二、社会支持的功能
三、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
四、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网
第四节 慢性疾病和残疾的家庭照顾
第五节 康复与文化
第四章 常用康复心理评估方法
第一节 心理评估方法
一、心理评估概述
二、心理测验
……
第五章 康复心理干预方法
第六章 肢体功能障碍的心理康复
第七章 感觉器官功能障碍的心理康复
第八章 心身疾病与重大应激的心理康复
第九章 精神障碍的心理康复
第十章 老年康复者的心理康复
第十一章 残儿童的心理康复
第十二章 妇女的心理康复
中英文名词对照表
精彩书摘
二、认识活动
认识活动是在大脑作用下人们输入、储存、加工和编码各种信息的活动,即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反应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一)感觉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它是最简单的认识形式。感觉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5种。这类感觉的感受器位于身体表面或接近身体表面的地方。第二类感觉是反映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发生的变化,这类感觉的感觉器位于各有关组织的深处(如肌肉)或内部器官的表面(如胃壁、呼吸道)。这类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感觉具有以下一般特性:
1.感受性感觉是适宜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受器而产生的,光波对于眼睛,声波对于耳朵,各种机械刺激对于皮肤等,都是适宜刺激,感受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称之为感受性。只有当刺激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机体感受器才能产生感觉,能引起感觉的最低刺激强度即感觉阈限。感觉性高,感觉阈限低;反之,感觉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2.感觉适应机体的感受性是因刺激对感受器作用时间的长短而改变的现象,就是感觉适应。感觉适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因刺激过久而变得迟钝,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二是因刺激缺乏而变得敏锐,如饥饿的人感到普通的饭菜也特别香甜。大多数感觉存在适应现象。
……
前言/序言
康复心理学是针对残疾和慢性健康人群的治疗科学,也是最早应用于临床领域的专业心理学之一。康复心理学涉及社会心理学、临床和咨询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健康政策和慢性病心理学等,这些复杂领域之间的交融促进了康复心理学这一综合性学科的成长。从康复医院住院部到门诊及社区服务,康复心理学如今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类临床康复中。国际上对公立医疗机构大量的专业研究已证实,现有的医疗服务和科学研究中,康复心理学家对康复患者至关重要,在许多私立机构(如在美国伤残退伍军人机构)中,康复心理学家也扮演了类似的角色。我国康复心理学近年来从无到有,其研究与实践正在发展中,急需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以及在康复医学的各级各类实践中普及。
本书分为十二个章节,约20万字。本教材的编写根据卫生部高等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规划教材的编写原则和基本要求,体现“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进行编写,力求科学严谨、简明扼要、强调该教材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内容包括康复心理学的概述,康复心理学干预理论和方法,临床实际操作及特殊人群心理康复四大方面,从普通心理学知识到康复心理学专业理论与技术,由临床常见康复患者到特殊人群的心理康复,结合个案讨论,帮助学生认识心理社会因素在康复转归中的作用,掌握康复心理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了解康复心理治疗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趋势。
康复心理学:重塑希望,拥抱新生 这是一本献给所有在生命旅程中遭遇挑战,并渴望重拾健康与幸福的读者的指南。 本书深入探索了康复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与实践,旨在为因疾病、意外或其他创伤而需要康复的个体、他们的家人以及康复专业人员提供全面而深刻的指导。我们深知,身体的恢复只是康复过程的一部分,而心理的韧性、情绪的调适以及社会功能的重建,同样是走向完整康复、重塑生命意义的关键。 第一章:康复的心理维度——认识挑战,点燃希望 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剖析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反应。疾病或创伤往往伴随着恐惧、焦虑、抑郁、失落、愤怒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不仅会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阻碍身体的康复进程。本章将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常见心理困扰的成因,并认识到它们是康复过程中正常的、可理解的反应。 更重要的是,我们强调了希望在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希望并非盲目乐观,而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积极的、面向未来的信念。我们将探讨如何培养和维持希望感,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能成为驱动康复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将分享大量真实案例,展示个体如何通过积极的心态和坚韧的意志,克服身心障碍,实现令人瞩目的康复。 第二章:情绪管理与心理调适——驾驭波澜,重获平静 情绪是康复旅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有效地管理情绪,是实现心理安宁的关键。本章将介绍一系列经过实践检验的心理调适技巧,帮助读者应对康复过程中的情绪波动。 认知重构: 学习如何识别和挑战那些可能导致负面情绪的非理性思维模式,并用更积极、更现实的想法取而代之。例如,将“我永远也恢复不了”转变为“康复需要时间和努力,但我正在一步步前进”。 放松技巧: 介绍渐进式肌肉放松、深呼吸练习、冥想等多种放松方法,帮助读者缓解紧张、焦虑和压力,促进身心放松。 情绪表达: 鼓励读者以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通过倾诉、写作、艺术创作等,避免情绪的压抑和积聚。 接纳与承诺疗法(ACT)的理念: 引入ACT的核心思想,强调接纳难以改变的痛苦体验,同时承诺采取与个人核心价值观一致的行动,即使在困境中也能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第三章: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焦虑——穿越阴霾,重见光明 对于经历过重大创伤的个体,PTSD和焦虑可能成为康复道路上的巨大障碍。本章将提供专业的指导,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心理障碍的表现,并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 PTSD的识别与理解: 详细阐述PTSD的典型症状,如闪回、噩梦、回避行为、过度警觉等,并解释其产生机制。 创伤后成长(PTG): 探索在创伤后可能出现的积极心理转变,如对生命的更深刻理解、人际关系的改善、对自身力量的认识等,引导读者从创伤中汲取力量,实现超越。 认知行为疗法(CBT)在PTSD中的应用: 介绍CBT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通过暴露疗法、认知处理等技术,帮助患者重新处理创伤记忆,减轻负面情绪。 焦虑管理技巧: 提供针对不同类型焦虑症的应对方法,包括识别焦虑诱因、学习应对焦虑的身体和认知策略,以及寻求专业帮助的重要性。 第四章:社会支持与人际关系——连接你我,凝聚力量 康复的道路从来不是孤单的。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人、朋友、病友以及专业康复团队,是帮助个体度过难关、重拾信心的重要基石。本章将深入探讨社会支持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导读者如何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 家庭支持的力量: 分析家庭成员在康复中的角色,以及如何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与理解,共同面对挑战。 朋友与社区的联结: 鼓励读者积极寻求朋友的支持,参与社区活动,扩大社交圈,减少孤立感。 病友互助的力量: 介绍病友互助小组的优势,分享经验、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形成一种独特的、充满力量的集体康复氛围。 沟通技巧的提升: 提供提升沟通能力的实用技巧,帮助读者更清晰、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建立更稳固的人际关系。 第五章:重塑自我认同与人生意义——寻找内在价值,活出精彩人生 疾病或创伤可能会挑战甚至颠覆个体的自我认同和人生观。本章将引导读者进行深刻的自我探索,重新认识并接纳新的自我,找到新的生活目标和人生意义。 应对身份的转变: 帮助读者理解身体或功能的变化对自我认同的影响,并学习如何适应并整合新的自我形象。 发掘个人优势与潜力: 即使在康复过程中,每个人依然拥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本章将引导读者识别和发挥这些优势,重新找回自信。 寻找新的生活目标: 鼓励读者思考在康复之后,他们想要实现什么,追求什么,并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活出人生意义: 探索人生意义的多元化,强调即使在面临挑战时,生命依然可以充满意义,并鼓励读者通过服务他人、追求热情、贡献社会等方式,丰富自己的人生。 第六章:康复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克服障碍,坚定前行 康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本章将系统性地梳理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常见障碍,并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 疼痛管理与心理因素: 探讨慢性疼痛对心理状态的影响,以及如何结合心理疗法与医学治疗,有效管理疼痛。 睡眠障碍的克服: 提供改善睡眠的科学方法,包括建立规律的作息、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运用放松技巧等。 认知功能恢复: 针对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功能等认知能力的下降,提供相关的训练方法和生活调整建议。 应对复发与挫折: 帮助读者建立应对复发和挫折的心理韧性,学会从中学习,而非被击垮。 寻求专业帮助的途径: 详细介绍康复心理学领域的相关专业人士(如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等),以及如何在需要时有效寻求他们的支持。 附录:康复心理学实用工具与资源 本书的附录部分提供了丰富的实用资源,包括: 自我评估量表: 帮助读者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心理韧性等。 放松练习指导: 详细介绍多种放松技巧的步骤和要领。 认知重构练习表: 引导读者进行有效的思维模式调整。 资源列表: 提供相关康复机构、支持组织、在线资源等信息,方便读者获取更多帮助。 致读者 我们深知,康复的旅程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更充满了力量与希望。本书的目的,是成为您在这段旅程中的忠实伙伴,为您提供知识、支持和力量。愿您阅读本书,能够获得启发,找到内心的平静,重拾对生活的热情,最终实现身体与心灵的全面康复,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书适合以下人群阅读: 正在经历康复的患者: 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慢性期,本书都能为您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和有效的应对策略。 患者的家属与亲友: 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学习如何提供有效的支持。 康复领域的专业人员: 包括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本书能为您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对康复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 了解心理因素在健康与疾病恢复中的重要作用。 请记住,康复不仅是身体的修复,更是心灵的成长。本书将与您一同踏上这段充满希望的重塑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