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你会经常性的头痛吗?下雨天你的关节会难受吗?你会经常失眠吗?你正在为减肥美容而努力吗?本白效曼、李业甫主编的《新编图解穴位保健按摩大全》来自针灸推拿名老中医的经验指导,以图解的形式介绍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为之苦恼的101种病症的穴位按摩方法,附图300多幅,形象直观,一看即懂,一学即会,一做即灵
内容简介
穴位保健按摩是祖国医学中久开不衰的一朵奇葩,是自然疗法的一种,疗效独特,百病皆宜,对人体无毒副作用,适合人民群众自我保健的需求,使千家万户中的小伤小病及常见的慢性病及药物无法治疗的病症,不出家门,就可得到防治,尤其对青壮年、中老年人的强身健体更为有用。
《新编图解穴位保健按摩大全(修订版)》分为八章,以图解的形式重点介绍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为之苦恼的100多种病症的穴位按摩方法,其中包括体穴按摩法、足部按摩法和耳穴按摩法,同时还介绍了其他传统中医保健法,如口腔内保健法、眼睛保健法、床上保健法以及铁裆功保健法和捏脊保健法。全书附插图400多幅,图文并茂,一看即懂,一学即会,一做即灵,容易掌握。修订版增加了小儿常见病保健按摩法及刮痧保健疗法的内容。
《新编图解穴位保健按摩大全(修订版)》适合于广大读者自学、自练、自我按摩,即可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按摩简述
第二节 保健按摩特点
第三节 保健按摩的强身治病机制
第四节 保健按摩注意事项
第二章 体穴保健按摩
第一节 体穴按摩常用手法
第二节 体穴按摩技巧
第三节 经络与腧穴
第四节 体穴按摩常用穴位
第五节 全身体穴保健按摩顺序
第三章 足部保健按摩
第一节 足部按摩概述
第二节 足部按摩作用机制
第三节 足部反射区位置及主治病症
第四节 足部按摩常用手法
第五节 足部按摩技巧
第六节 足部保健按摩顺序
第七节 足部按摩注意事项
第八节 足部反射区与脏腑器官的关系
第四章 耳穴保健按摩
第一节 耳壳表面解剖及耳区分布规律
第二节 耳穴按摩常用手法
第三节 耳穴按摩技巧
第四节 耳穴按摩取穴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五节 耳穴名称、部位及主治病症
第五章 常见病症保健按摩方法
第一节 内科病症
一、感冒
二、内伤发热
三、高血压病
四、支气管炎、哮喘
五、肺结核
六、慢性胃炎
七、胃下垂
八.、慢性腹泻
九、便秘
十、膈肌痉挛
十一、冠心病
十二、无脉症
十三、胁痛
十四、食欲不振
十五、糖尿病
十六、慢性胆囊炎
十七、慢性迁延性肝炎
十八、甲状腺功能亢进
十九、肥胖症
二十、慢性白血病
二十一、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十二、系统性红斑狼疮
二十三、手足厥冷症
二十四、虚劳症
第二节 神经内科病症
一、头痛
二、眩晕
三、失眠
四、多梦
五、嗜睡症
六、健忘症
七、善喜症
八、善忧思症
九、面肌痉挛
十、面神经麻痹
十一、三叉神经痛
十二、多发性神经炎
十三、雷诺症
十四、坐骨神经痛
十五、肋间神经痛
十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十七、癫痫
第三节 骨伤科病症
一、颈椎病
二、落枕
三、肩关节周围炎
四、疼痛肘(网球肘)
五、腕关节劳损
六、腰椎间盘突出症
七、慢性腰痛
八、胸胁进伤
九、关节炎
十、痿症
十一、膝部软组织损伤
十二、踝部软组织损伤
十三、足痛
第四节 妇科病症
一、痛经
二、闭经
三、更年期综合征
四、慢性盆腔炎
五、白带增多症
六、子宫脱垂
七、月经不调
八、产后缺乳症
九、女性阴痒症
十、不孕症
第五节 五官科病症
一、耳鸣、耳聋
二、慢性鼻炎
三、萎缩性鼻炎
四、过敏性鼻炎
五、慢性咽喉炎
六、咽部异感症
七、声音嘶哑症
八、视神经萎缩
九、白内障
十、眼干涩症
十一、流泪症
十二、近视
十三、远视、老花
十四、青光眼
十五、色盲症
十六、上睑下垂
十七、牙痛
第六节 泌尿科、男科病症
一、慢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肥大
二、尿潴留
三、遗尿及尿失禁
四、遗精
五、阳痿
六、性功能减退
七、肾盂肾炎
八、慢性肾炎
九、夜间多尿症
第七节 外科及皮肤科病症
一、脱肛
二、腹部手术后肠粘连
三、慢性阑尾炎
四、乳腺炎
五、面部褐斑
六、面部痤疮
七、脱发症
八、毛发变异及容易脱落
九、面色黧黑症
十、肌肤甲错症(蛇皮症)
十一、皮肤瘙痒症
十二、艾滋病
第六章 小儿保健按摩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小儿按摩常用腧穴
第三节 小儿常见病保健按摩
一、呕吐
二、泄泻
三、便秘
四、厌食
五、疳积
六、腹痛
七、脱肛
八、夜啼
九、遗尿
十、尿潴留
十一、感冒
十二、发热
十三、支气管炎
十四、支气管哮喘
十五、咳嗽
十六、慢性扁桃体炎
十七、小儿肌性斜颈
十八、小儿麻痹后遗症
十九、近视
二十、斜视
二十一、汗证
二十二、盗汗
二十三、佝偻病
第七章 其他保健法
第一节 口腔内保健法
一、具体方法和操作
二、说明
第二节 眼睛保健法
第三节 床上保健法
第四节 铁裆功保健法
第五节 捏脊保健法
一、捏脊的作用
二、捏脊的适应证
三、常用手法和操作方法
四、捏脊的注意事项
第八章 刮痧保健疗法
第一节 刮痧简述
第二节 刮痧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刮痧的操作方法
第四节 刮痧的注意事项
第五节 常见病症的刮痧疗法
一、感冒
二、呃逆
三、支气管炎、哮喘
四、胃下垂
五、慢性胃炎
六、便秘
七、慢性胆囊炎
八、冠心病
九、神经衰弱(失眠)
十、偏头痛
十一、三叉神经痛
十二、高血压
十三、面瘫
十四、慢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
十五、女性更年期综合征
十六、糖尿病
十七、颈椎病
十八、肩周炎
十九、胸痛(含胸胁痛、胸胁进伤)
二十、慢性腰痛(腰肌劳损)
二十一、小腿肚抽筋(腓肠肌痉挛)
二十二、疲劳综合征
二十三、听力减退(耳鸣、耳聋)
二十四、视力减退(近视、远视、老花)
二十五、阳痿
二十六、遗精
二十七、肥胖症
二十八、青春痘
二十九、各种色斑
三十、皱纹多
三十一、脱发症
附录1 耳穴分布总图
附录2 经络、穴位总图
附录3 足部反射区总图
前言/序言
按摩又称推拿,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按摩有被动按摩与主动按摩之分。人们为了治疗某种疾病而到医院进行按摩称为被动按摩,自己给自己按摩称为主动按摩,可以强身壮体,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本书重点介绍后者,即自我按摩。
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保健按摩的特点、治病健身的作用机理及保健注意事项。第二章主要介绍体穴保健按摩的23种常用手法、取穴方法及130多个常用穴位,并分别介绍头面部、腰背部、胸腹部、上肢部和下肢部等各部位的按摩方法和操作常规。第三章介绍足部保健按摩法的作用机理、常用手法、取区方法,并介绍足部68个反射区及其主治病症。第四章介绍耳穴按摩法,包括耳郭表面解剖、耳穴分布规律、耳穴按摩手法、取穴、操作方法及主治功效。第五章主要介绍常见病的按摩方法,包括内科病症24种,神经内科病症17种,骨伤科病症12种,妇科病症10种,五官科病症17种,泌尿生殖科病症9种,外科、皮肤科病症12种,共101种病症。每种病症均有体穴按摩、足部按摩、耳穴按摩的具体操作方法。第六章介绍其他保健法,如口腔内保健法、眼睛保健法、床上自我保健十八法、铁裆功保健法、捏脊保健法等。
广大群众尤其是中老年人,都已经认识到按摩是一种无痛苦、无毒副作用、方法简单易学、效果显著的自然保健方法。因此,我们总结40多年的临床经验,编著此书,以供广大读者学习参考,并希望能带给您一定的帮助。本书以图解的形式向广大读者介绍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为之苦恼的100多种大小病痛的按摩方法,形象直观,具有易懂、易学、易掌握的特点,满足广大读者自学、自我按摩的需要。
本书的出版受到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和中西医结合医院何光远院长的大力支持。安徽省老年大学校长沈培新和安徽中医学院院长王键写了序,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由于时间仓促,在编写过程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指正。
《中医经络穴位疗法基础》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系统、全面、深入浅出介绍中医经络穴位疗法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的专业书籍。旨在为广大中医爱好者、初学者、基层医疗工作者以及希望通过自然疗法改善自身健康的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易懂的学习路径。本书力求在严谨的学术基础上,将复杂的经络穴位理论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帮助读者掌握经络穴位疗法的精髓,并能灵活应用于日常保健和疾病辅助治疗。 第一部分:中医经络理论的基石 本部分将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为读者构建起完整的经络理论框架。 何谓经络? 详细阐述经络作为人体脏腑、气血、组织器官之间相互联系、沟通、协调的通路系统。介绍经络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医理论中的核心地位,强调其是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得以施行的生理基础。 经络的组成与系统: 详细讲解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走行、名称、所属脏腑、循行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清晰展示各条经脉在体表的循行路线,便于读者对号入座,理解其与体表穴位的对应关系。 十二正经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逐一分析每条正经与特定脏腑的生理联系,以及该经络失调时可能出现的典型病症。例如,肺经的失调可能导致咳嗽、气喘;胃经的失调可能引起腹胀、食欲不振等。 奇经八脉的独特作用: 重点介绍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这八条经脉的特殊功能,如总管一身之阳气的督脉,总管一身之阴气的任脉,以及它们在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络脉、孙络与经别: 简要介绍络脉、孙络等次级经络系统,以及经别在沟通经络、联系脏腑中的作用,帮助读者理解经络系统的复杂性和精妙性。 经络学说的意义与现代研究: 探讨经络学说在指导临床实践、解释生理病理现象中的价值,并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等方面的发现,从不同角度解读经络现象,增强读者对中医理论的科学认知。 第二部分:穴位的奥秘与识别 本部分将聚焦于人体穴位,教授读者如何准确识别和理解穴位的功效。 穴位的概念与分类: 解释穴位(腧穴)是经络系统中的特定部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推拿等疗法施治的刺激点。介绍按照脏腑、部位、功效等进行的穴位分类。 定位穴位的方法: 这是本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将详细讲解“骨度分寸”定位法和“标志定位法”,并结合大量精美解剖图和真人示范图,以最直观的方式引导读者掌握全身主要穴位的准确位置。 骨度分寸定位法: 详细介绍以骨骼为测量标准,如“一夫曲骨”、“同身寸”等概念,以及各部位的规定长度。提供具体例证,如“天突穴位于胸骨上窝中”,“中脘穴位于上脘与下脘之间,脐上四寸”等。 标志定位法: 强调结合人体的具体解剖标志,如皱褶、毛际、骨缝、肌腱、毛孔等来确定穴位。例如,“期门穴位于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一寸”。 真人示范图: 每一重要穴位都配有高质量的真人示范图,清晰标注穴位位置,让读者能够“所见即所得”,大大提高定位的准确性。 常用穴位的功效与主治: 逐一介绍全身最常用、最重要的穴位,详细阐述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穴处方等。 头部穴位: 如百会(升阳举陷,醒脑开窍)、风池(疏风散邪,益智明目)、太阳(疏散风热,通络止痛)等,及其对头痛、眩晕、眼疾、面瘫等症状的治疗作用。 颈肩部穴位: 如风府(疏风散寒,通利髓海)、肩井(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等,及其对颈椎病、肩周炎、落枕等疾病的缓解效果。 胸腹部穴位: 如膻中(理气宽胸,和胃降逆)、中脘(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关元(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等,及其对胸闷、胃痛、腹胀、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等症状的治疗作用。 腰背部穴位: 如大椎(清热散风,通督利脊)、命门(温肾助阳,补肾益精)、肾俞(补肾益精,利湿止痛)等,及其对腰痛、肾虚、阳痿、月经不调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四肢穴位: 如曲池(清热泻火,调和气血)、合谷(疏风解表,止痛通络)、内关(宁心安神,理气止痛)、足三里(健脾益气,扶正固本)、三阴交(健脾益气,调经养血)等,及其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种疾病的广泛应用。 特定穴的特殊功效: 介绍井穴、荥穴、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会穴、八会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等特定穴的特殊含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第三部分:经络穴位疗法的实践操作 本部分将从理论走向实践,教授读者如何将经络穴位知识应用于日常保健和疾病的辅助治疗。 推拿按摩的基本手法: 详细讲解推、拿、揉、按、点、摩、拍、捏等基本推拿手法,并说明其各自的功效和适用范围。配以图示,指导读者掌握正确的手法力度、速度和方向。 常用穴位的自我按摩方法: 针对常见亚健康状态和疾病,指导读者如何进行简单易行的自我按摩。例如,通过按摩合谷穴缓解头痛,按摩足三里穴调理脾胃,按摩内关穴缓解晕车、恶心。 经络推拿的组合与应用: 全身主要经络的推拿顺序与方法: 教授读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手法,对全身主要经络进行推拿,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放松身心的效果。 针对常见病症的穴位组合与推拿方案: 针对失眠: 推荐百会、四神聪、安眠穴、神门、三阴交等穴位,并指导按摩方法。 针对消化不良: 推荐中脘、天枢、足三里、内关等穴位,并指导按摩方法。 针对颈肩腰背疼痛: 推荐大椎、风池、肩井、阳陵泉、肾俞等穴位,并指导按摩方法。 针对感冒咳嗽: 推荐风门、肺俞、合谷、尺泽等穴位,并指导按摩方法。 针对疲劳乏力: 推荐足三里、气海、关元、涌泉等穴位,并指导按摩方法。 艾灸疗法的基本知识与操作: 简要介绍艾灸的原理、方法(直接灸、间接灸、温灸等)以及常用穴位,并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拔罐疗法的基本知识与操作: 简要介绍拔罐的原理、方法(留罐、走罐、闪罐等)以及常用穴位,并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刮痧疗法的基本知识与操作: 简要介绍刮痧的原理、方法(平刮、旋刮、点刮等)以及常用穴位,并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养生保健的经络穴位调理: 介绍如何通过经络穴位按摩来达到日常保健、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目的。如通过按摩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养生功法中的关键穴位,以及根据四季变化进行相应的穴位调理。 第四部分:经络穴位疗法的注意事项与展望 安全与禁忌: 详细列出针灸、推拿、艾灸、拔罐、刮痧等疗法在不同人群、不同情况下的禁忌症,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确保读者安全有效地进行自我保健。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强调经络穴位疗法是一种需要耐心和坚持的自然疗法,鼓励读者从简单易行的部分开始,循序渐进,养成定期进行保健按摩的习惯。 结合生活方式的整体调理: 指出经络穴位疗法并非万能,它需要与合理的饮食、规律的作息、适度的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健康效果。 传统医学的智慧与未来: 展望经络穴位疗法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应用前景,鼓励读者深入学习和探索中医的博大精深。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并重: 既有扎实的经络穴位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用的操作技巧。 图文并茂,直观易懂: 大量高清穴位定位图、解剖图和真人示范图,使读者能够轻松掌握穴位定位。 系统全面,条理清晰: 按照科学的学习逻辑,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层层递进。 贴近生活,实用性强: 针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语言通俗,易于接受: 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力求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讲解。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 了解中医经络理论的基本原理。 准确掌握全身主要穴位的定位方法。 熟悉常用穴位的功效主治。 掌握基本的推拿按摩手法,并能进行自我保健按摩。 为亲友提供简单有效的穴位按摩和辅助治疗。 提升自身健康管理能力,享受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