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心理学

怪诞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牧之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怪诞
  • 行为科学
  • 认知偏差
  • 异常心理学
  • 决策学
  • 社会心理学
  • 思维模式
  • 人类行为
  • 怪异现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80547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206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足通俗心理学的一块隐秘之地,讲述了心理学中重口、好玩、幽暗的部分,矫正大众对于心理学的种种误解,揭开人类各种怪癖背后隐藏的秘密。

书中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类心理异常现象和行为一网打尽,对各种心理现象做了精准而有趣的分析,值得阅读。


目录


第yi章 累觉不爱的小马甲——多重人格障碍

Part 1 给“我”一张面具 / 003

Part 2 彼得C三兄弟的故事 / 006

Part 3 十二个“我”的画展 / 011

Part 4 催眠疗法 / 014

第二章 我只是身不由己——强迫症

Part 1 各种逼死人的强迫症 / 019

Part 2 强迫症还能好吗 / 024

Part 3 亲证有效的森田疗法 / 029

第三章 你到底在怕什么——千奇百怪的特定对象恐惧

Part 1 人为什么会害怕 / 035

Part 2 特定对象恐惧症 / 038

Part 3 场所恐惧症 / 043

Part 4 治治你的恐惧症——系统脱敏疗法 / 047

第四章 害羞的膀胱——社交恐惧

Part 1 关键时刻总是掉链子 / 055

Part 2 我只是习惯了无助 / 059

Part 3 怕什么去做什么 / 062

第五章 吃货的烦恼——进食障碍

Part 1 吃得停不下来——神经性贪食症 / 067

Part 2 我什么也不想吃——神经性厌食症 / 071

Part 3 吃喝背后的自尊 / 074

第六章 不给“糖”就捣蛋——身体障碍

Part 1 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神经衰弱 / 081

Part 2 你是睡不着还是睡不醒——睡眠障碍 / 084

Part 3 随随便便就开始怀疑人生——疑病症 / 089

Part 4 微笑不代表坚强——微笑型抑郁症 / 092

第七章 认识你身边的人——人格障碍

Part 1 你能跟我说点真话吗——偏执型人格障碍 / 099

Part 2 我要的就是存在感——表演型人格障碍 / 103

Part 3 没有你我该怎么办?——依赖型人格障碍 / 106

Part 4 我是天上来的小公主——自恋型人格障碍 / 110

Part 5 怕的就是冒险和意外——回避型人格障碍 / 113

第八章 疯狂的脑袋在“跳舞”——精神分裂

Part 1 孩子,你怎么了 / 119

Part 2 来自地狱的人 / 123

Part 3 精神病大乐园 / 127

Part 4 我被控制了 / 131

Part 5 那个神经病的北齐皇族 / 135

Part 6 拯救精神病 / 139

第九章 安能辨我是雄雌——性别认知障碍

Part 1 谁能证明你是男还是女 / 145

Part 2 变性人的幸福生活 / 150

Part 3 双性人的难言之隐 / 154

Part 4 你本是男儿郎,为何会变成女娇娥 / 159

第十章 那些不可言说的爱恋——癖瘾症

Part 1 物不惊人死不休——恋物癖 / 165

Part 2 疯狂爱女装——异装癖 / 169

Part 3 恶蜀黍和小正太的那些事——恋童癖 / 172

Part 4 防不住的偷窥狂——窥阴癖 / 175

Part 5 逼着人看的暴露狂——暴露癖 / 178

Part 6 人人喊打的电车痴汉——摩擦癖 / 182

Part 7 疯狂的“汉尼拔”——恋尸癖 / 186

第十一章 说不清道不明的既视感——梦的解析

Part 1 梦是什么 / 191

Part 2 为什么总是似曾相识 / 194

Part 3 好梦和噩梦的不同心理影响 / 197

Part 4 弗洛伊德与梦的解析 / 200

Part 5 释梦 / 203

Part 6 性梦是心理变态吗 / 208


精彩书摘

人为什么会害怕


每个人都会遇到让自己产生恐惧感的事或物。

英国研究人员曾调查过2000名女性,结果显示,失去亲人、被活埋、在公开场合演讲是位列前三名让女性感到恐惧的事,而死亡仅排名第四,火排名第五。之后为蛇、高处、蜘蛛、撞车、当众受辱、弄丢照片、牙齿脱落、被他人看到裸体、变老、受穷、成为地球上后一名幸存者、看牙医、脱发、考试不及格、老鼠等。调查对象中,50%的女性承认自己不敢抓老鼠,43%的女性不敢抓蜘蛛。除了以上事物让她们感到恐惧外,恐怖电影、鲜血、木头冰棍棒、小鸡、脚、长胡子的男人等也会让有的女人恐惧。

有的女性会毫无理由地害怕粘在口腔里的花生酱,害怕触摸泡沫塑料、羊毛衫或棉花,有人不敢洗泡泡浴,不敢踩气球,不敢踩高跷,还有的人不敢在晚上到车里取东西……

英国调查组发言人说:“调查揭示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恐惧源头,例如肚脐、小船、鸽子、触碰鱼。我先前认为大家会对缩头术或是刑具感到害怕,可更多人害怕的竟然是电梯。”

心理学家认为,关于恐惧症的成因,可分为替代经历和被告知经历两大类。

替代经历也就是俗称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很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绝大多数的恐惧症是由于过去经历了一件非同寻常的创伤性事件引起的。例如,你过去被狗咬过,你就会产生对狗的恐惧症。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即便自己没有被狗咬过,也会对狗心生恐惧,因为我们看到身边有其他的人有过被狗咬的经历,由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对狗产生恐惧。这种行为称为替代经历。

一个小男孩因为牙疼去看牙科。在医院治疗室外长椅上等待的时候,听到了屋里传出来嗡嗡作响的电钻声和患者撕心裂肺的号叫,小男孩顿时吓得魂飞魄散,并吵闹着说从此再也不来医院看牙。

小男孩之所以感到害怕,并不是他自己的牙被拔掉,而是看到别人在治牙时所表现出来的痛苦而心生畏惧,所以这是一种替代经历。看到别人受伤的经历或是感到强烈的恐惧,都足以让自己产生恐惧心理。因为情绪是很容易传染的,你旁边的人高兴时,你也会开心;身旁的人要是感到害怕,你也就会产生恐惧心理。

在恐惧症中,还有一种被称为被告知经历。

简单来说,在童年的时候,我们都会被大人叮嘱远离那些凶猛的动物,它们会咬人,让我们离它们远点,那么这种行为则称为被告知经历。

一名有严重恐蛇症的妇女,她一生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真蛇,但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反复被强调在草丛中的蛇是危险的,所以为了提防蛇,在野外活动时,她总是穿着长筒靴,把衣服上下都扎得紧紧的,不留一点缝隙。后来,她即使在街道上行走的时候也穿着长筒靴,在炎热的夏天也穿着长筒靴。这种再三被警告有潜在的危险时而形成的恐惧就是被告知经历。


我只是习惯了无助


有的人认为社交恐惧症不就是害怕的意思吗,那只要让他们多走出去,多跟人交流,自然就不会害怕了。但事实不是这样的。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突出的表现就是害怕人,他们害怕到人多拥挤的场所,如会场、剧院、餐馆、菜市场、百货公司等,或排队等候;害怕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如乘坐汽车、火车、地铁、飞机等;害怕单独离家外出,或单独留在家里;害怕到空旷的场所,如旷野、空旷的公园。

当他们进入这类场所或处于这种状态便感到紧张、不安,出现明显的头昏、心悸、胸闷、出汗等植物神经反应;严重时可能出现昏厥,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千万不能逼迫他们,逼急了不但不能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只会逼得他们死给你看。

那到底这些人是怎么患上社交恐惧症的呢?这就要从一个心理学名词说起了。这个词叫习得性无助,简单地说,就是习惯性无助。

一个学生每次考试都考不及格,久而久之他便对学习失去了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正是由于以往的挫折经历,使得他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一位50多岁的男企业家事业屡次受挫,他不顾一切地趴在一位十几岁少年的肩头放声痛哭。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把一条大狗关进笼子里,然后旁边有人按响蜂鸣器,接着用电击刺激它,顿时它就上蹿下跳。多次刺激后,打开笼子,再按响蜂鸣器,此时,还未等电击,大狗便开始在笼子里满地打滚,把本可以趁机逃跑的事忘得一干二净!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在泰国曼谷的街道上,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形:象夫领着大象一路走,一面让大象将象鼻朝路人伸出去,偶尔来点屈膝或摇头摆脑的动作;助手们则在人群中向人们兜售香蕉或甘蔗来喂食大象。旁观的人或出于好心或出于趣味而自掏腰包,因为泰国的古老传统中大象可以带来风调雨顺,甚至有的泰国人仍旧在大象肚子底下走三次来祈求好运。午间气温高的时候,不适合上街工作,象夫和助手们就在空地上用野草搭起了防水布,用长长的链子拴着大象,以免它们在象夫等人打瞌睡时乱走。实际上,除非有人偷,大象一般都不愿意动弹。由于这些大象从小经过严格训练才能在街上做卖艺工作,从小就被链子拴得严严实实,逃过无数次也逃不掉后,它们就不再主动地逃脱了,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当人或动物经历某种挫折的体验后,在情感和行为上会表现出消极的心理状态,这就是习得性的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世界上本没有天生的失败者,之所以认为自己失败,是因后天受挫折的经历“习得”而成的。

一个人偶然一次或者几次体会到社交的创伤,但自己事后被当时产生的痛苦所困,经过多次强化暗示后,便有可能对以后类似的痛苦产生习得性无助。

一个小女孩,在课堂上偶尔几次发言不顺利,可能是结巴或者停顿,但是遭到了同学们的大声嘲笑,一下子这个痛苦就被钉入心中。以后每每发言她都和这次一样糟糕,而且愈演愈烈。后来的情况是:她在课堂上不能回答任何问题,因为无法出声;出门后不能去商店买东西,因为她无法与销售员交流。但是她在私底下与家人朋友之间却不存在这样的障碍。这就是因习得性无助而导致的社交恐惧症。


前言/序言


《怪诞心理学》是一本深入探索人类思维奇特之处的书籍,它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解构了那些看似不合常理,实则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心理现象。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趣味性的故事、令人拍案叫绝的实验,以及对我们日常行为背后逻辑的深刻洞察。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幽默的笔触,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探索自身和他人古怪行为根源的旅程。 在本书的开篇,作者便抛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事物产生强烈的厌恶感,即使它们对我们并没有实际的危险?这引出了关于“污名化”和“传染性”的心理机制。我们会发现,当某个原本无害的事物沾染了不好的联想,例如被认为是“不洁”的,它就可能引发我们本能的排斥。这种心理并非源于理性判断,而是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本能反应。作者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实验,揭示了这种厌恶感的心理诱因,以及它如何在我们的社会互动和个体选择中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原本美味的食物,如果被告知是用某种令人恶心的材料制成,即使它本身并没有改变,我们的食欲也会大打折扣。这说明了信息和联想在塑造我们感受和行为上的强大力量。 接着,本书深入探讨了“从众心理”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我们常常认为自己是独立思考的个体,然而,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不自觉地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甚至为了融入群体而改变自己的观点。作者通过经典的“阿希从众实验”等案例,生动地展示了群体压力如何压倒个体理性的力量。一个人在面对与群体不一致的意见时,即使内心清楚真相,也可能因为害怕被孤立而选择随波逐流。这种现象在消费决策、政治观念甚至道德判断上都屡见不鲜。本书分析了从众心理的根源,包括对社会认可的渴望、对被排斥的恐惧,以及信息不确定性下的依赖心理。了解这一点,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也能让我们更加警惕自身不自觉的从众倾向,从而做出更独立、更明智的选择。 本书的另一重要篇章聚焦于“偏见”的形成和影响。我们常常认为自己是公平公正的,但实际上,许多偏见潜藏在我们意识的深处,影响着我们对他人和他人的评价。作者以生动的例子,如“刻板印象”和“内群体偏好”,揭示了这些偏见是如何悄然滋生,又是如何固化并影响我们的社会认知。例如,我们可能会在无意识中对某个群体的人持有特定的负面看法,即使我们从未与他们深入接触。这种偏见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大脑为了简化信息处理而形成的捷径,但其后果却是对个体公平的侵蚀。本书探讨了对抗偏见的策略,包括增加跨群体接触、培养同理心以及有意识地挑战固有的刻板印象。 此外,《怪诞心理学》还深入剖析了“欺骗”和“被欺骗”的心理。从日常的小谎言到复杂的骗局,人类在欺骗方面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而我们作为被欺骗的对象,也常常表现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盲目。本书通过对“信任悖论”、“面部识别的局限性”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欺骗之所以能够得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大脑中存在的某些“漏洞”。例如,我们倾向于相信他人,这是一种社会生存的必要机制,但也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同时,我们识别谎言的能力远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可靠,许多微妙的面部表情或语言线索,我们可能根本注意不到。本书不仅揭示了欺骗的心理学原理,也为我们提供了识别和防范欺骗的洞察。 书中还触及了“金钱”对我们心理和行为的奇特影响。我们常常认为金钱是理性的,但实际上,它会深刻地扭曲我们的判断。例如,当我们被告知某件物品价格昂贵时,即使它的质量并没有改变,我们也会对其产生更高的评价。这种“价格锚定”效应,以及“沉没成本谬误”等,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消费和投资决策。本书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展示了金钱在不同情境下如何激发我们的贪婪、恐惧,以及它如何让我们做出非理性的选择。理解金钱的心理学效应,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管理财务,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快乐”和“幸福”的追求,也是本书探讨的重要主题。我们以为追求快乐就意味着获得更多,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本书从“享乐适应”和“相对剥夺”等概念入手,揭示了为什么我们会不断追求新的刺激,即使之前的刺激已经让我们感到满足,以及为什么我们常常会因为与他人比较而感到不快乐。作者指出,真正的幸福并非源于物质的堆积,而是源于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个人成长和目标追求。本书通过对这些心理机制的剖析,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持久幸福的道路,一条更侧重于内心满足而非外在获得的路径。 在探索人类思维的“怪诞”之处时,本书也触及了“死亡”这一终极话题。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和抗拒它,都充满了心理学的奥秘。本书探讨了“死亡焦虑”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象征性永生”等方式来获得心灵的慰藉。例如,通过传承家族、留下作品、或者追随某种信仰,我们试图在某种意义上超越生命的短暂。理解死亡的心理学维度,有助于我们更坦然地面对生命的终结,更珍惜当下。 《怪诞心理学》还关注了“教育”和“学习”的心理学原理。为什么有些教学方法更有效?为什么学生会对某些内容更感兴趣?本书从“内在动机”、“奖励机制”和“认知负荷”等方面,揭示了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了解这些原理,不仅能帮助教师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案,也能帮助学生掌握更高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学习的乐趣和成效。 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将这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通过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获得深刻的启发。作者不回避讨论那些令人不安,甚至是有些“怪诞”的心理现象,而是以开放和探索的态度,带领我们去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逻辑。这本书不仅是对人类思维的一次精彩的剖析,也是对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以及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做出更明智选择的一次深刻启迪。它会让你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之下的,令人着迷的心理真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读了之后,会忍不住想要立刻分享给所有人的书!它的内容涵盖了心理学的方方面面,但却一点也不显得杂乱,反而像是一张精美的拼图,将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读起来毫无压力,而且他总能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抛出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观点。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承诺和一致性”的理论,一旦我们做出某个决定,或者表达了某个观点,我们就倾向于在后续的行为中保持一致,即使这个决定或者观点在当时并不是最理性的。这让我回想起自己生活中很多“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时刻,原来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这本书让我对“面子”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坚持自我和保持一致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脑洞大开,从第一个字开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并没有直接给我灌输什么“成功学”或者“幸福秘籍”,而是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和令人咋舌的实验,一点点地揭示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被忽略的、甚至是自己都不曾察觉的运作机制。我记得其中有一个关于“选择悖论”的例子,原本以为选择越多越好,结果却发现过多的选择反而会让我们感到焦虑和不满。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比如点餐、购物,甚至是如何度过周末,是不是也因为“选择太多”而错过了真正的乐趣?作者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心理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恍然大悟,然后停下来,对照自己的经历,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也在不经意间中了“心理陷阱”。这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比任何一篇心灵鸡汤都要来得实在和深刻。它不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你明白为什么你会这样做,为什么别人会那样做。这种对“为什么”的探索,才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它让我不再轻易地评判他人,也让我更能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甚至开始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决定。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场心灵的“大扫除”,很多之前困扰我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现在都好像有了清晰的脉络可循。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比如“确认偏误”、“光环效应”、“锚定效应”等等,用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令人捧腹的段子呈现出来,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这些重要的心理学知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非理性”的部分,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是理性的生物,但这本书却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我们在做决策时,有多少是受到情绪、直觉、甚至是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为什么同样的价格,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接受的程度会完全不同?作者举出的各种例子,都让我忍不住拍案叫绝,同时也默默地在心里给自己打上了“危险”的标签,提醒自己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要多加警惕。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心理学理论,它更是一本关于“认识你自己”的指南。它让你看到自己行为背后隐藏的逻辑,也让你看到别人行为背后的动机。这种洞察力,对于我理解人际关系,处理工作中的沟通,甚至是对待自己的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但真正让我沉迷进去的,是作者那种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和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他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将心理学的奥秘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不禁感叹:“原来是这样!”。我至今难忘书中关于“框架效应”的讲解,同一个信息,用不同的方式呈现,所带来的结果竟然截然不同。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在接收信息时,是如何受到“呈现方式”的影响的。这不仅在营销和广告中有用,在人际沟通中也同样重要。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表达自己,也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它就像一本“人生说明书”,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却能让你更清楚地认识机器(也就是你自己)的运作原理。

评分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人类行为感到好奇的人!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洞察人性”的百科全书。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擅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包裹着深刻的心理学道理,让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又能学到真东西。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眼见不一定为实”的章节,通过几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视觉错觉实验,彻底颠覆了我对“真实”的认知。我们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事实,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我们的眼睛和大脑,其实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它们会根据经验、期望,甚至是个人的情感状态,来“加工”我们接收到的信息。这让我开始怀疑自己曾经的一些判断,那些我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是不是也只是我大脑的“脑补”?这种对自身感知能力的质疑,让我变得更加谦卑,也更加谨慎。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吸引我了,而内容更是没有让我失望。它并没有枯燥地罗列心理学理论,而是将这些理论巧妙地融入到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各种情境中,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互惠原理”的分析,为什么别人帮了我们一点小忙,我们就会觉得亏欠对方,甚至愿意回报更多?作者用生动的例子解释了这种心理机制,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并非总是纯粹的理性交换。这种对人性微妙之处的洞察,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极高的人生指导意义。它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也学会了如何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交往中的各种“潜规则”。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能够“改变你看法”的书。它并没有提供任何“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引导你去看、去想、去感受,让你自己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逻辑。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思想,而且还总能抓住读者心理的“痒点”,让你欲罢不能。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社会认同”的论述,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参考他人的行为来决定自己的行动,特别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这解释了为什么“排队”这种行为如此有效,为什么“网红推荐”能够带动销售,原来我们都在悄悄地被“大众”所影响。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我是否也正在盲目地追随潮流?我是否能够独立做出自己的判断?

评分

这本书真的是一本“读一遍,脑子就更聪明一点”的神奇读物。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也不像一些心灵鸡汤那样空洞无物,而是以一种极其有趣和贴近生活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心理的奇妙之处。作者仿佛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心理侦探”,带领我们一步步解开那些关于我们自己和他人行为的谜团。我至今仍然记得书中关于“从众心理”的实验,看到人们在群体压力下,是如何轻易地改变自己的判断,甚至违背自己的真实想法,我感到既震惊又有些无奈。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实在是太普遍了,无论是职场、社交,还是家庭,我们都可能在不自觉地受到“多数人”的影响。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我是否也曾经因为害怕与众不同而随波逐流?我是否也曾经因为别人的看法而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自我反思,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独立思考和自我认知,是多么的重要。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涨知识”。它更像是一次对自身认知的“颠覆”。作者用一种非常轻松幽默的方式,揭示了我们作为人类,在心理上存在的各种“bug”。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损失厌恶”的实验,人们对损失的厌恶程度,远远大于对同等收益的喜悦感。这让我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总是那么害怕失败,害怕失去,而却不愿意去尝试那些有可能带来巨大收益的事情?这种对“风险规避”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自己性格中保守的一面,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接受不确定性的同时,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是“知道”心理学,而是真正地“理解”和“应用”它。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教你如何“操控”他人,而是让你更深刻地理解“被操控”的可能性。作者通过大量真实的社会现象和心理实验,揭示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被各种潜移默化的因素所影响。我记得其中关于“稀缺性原理”的讨论,当某样东西变得稀缺时,人们反而会更加渴望得到它,即使它本身并没有那么高的价值。这让我立刻联想到各种促销活动、限量发售等等,原来我们一直都在被这种心理机制所驱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黑暗中行走,突然被点亮了一盏明灯,看到了许多曾经看不清的“套路”。这种“看穿”的能力,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全感,也让我开始更加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和诱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